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歷史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7 01:59:51

Ⅰ 簡述中國近代思想演變的過程

一)19世紀40~60年代:主要學習西方物質文明

(1)內容:①魏源、林則徐主張「向西方學習」;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③洋務派與頑固派論戰。

(2)特點:①先進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農民革命領袖探索救國道路;②向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③顯示出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起步;④「師夷長技」、深受工業革命的影響;⑤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階段

(1)內容:①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使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②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立憲保皇派之間展開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

(2)特點:①中國先進分子在認識西方問題上進入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②由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習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已從書本和口頭上變為了資產階級的實際行動,相繼興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④從學習日本走改良道路轉變為學習歐美走革命道路。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階段

(1)內容:①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使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②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立憲保皇派之間展開論戰,爭論的核心問題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結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

(2)特點:①中國先進分子在認識西方問題上進入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②由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習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已從書本和口頭上變為了資產階級的實際行動,相繼興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④從學習日本走改良道路轉變為學習歐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運動前期:發展到學習西方民主精神與科學思想

(1)內容:1915年開始的民主科學與尊孔復古的論戰,陳獨秀等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以西方民權、平等和進化論思想為指導,大力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和科學態度,極大地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形成中國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中國革命新時期的到來准備了條件。

(2)特點:①矛頭直指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思想,從而使新文化運動在批判封建主義問題上比維新派和革命派更為徹底;②既是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場文學革命;③在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度上存在著絕對傾向。

(四)中國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特點

中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急劇變化直接影響到近代文化。主要特點有:

①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現出新舊過渡的特點。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發生了矛盾和斗爭,最終使封建文化發生動搖,中國傳統文化在斗爭中不斷吸取先進文化,獲得新生。

②救亡圖存是主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在文學藝術上多有反映,中國的思想界更是顯示出面對危局,不斷探索救國之路的特點。

③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其實質是追求民主與科學。

④由於社會變化劇烈,中國近代前期文化的發展變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這種快速變化也使文化本身在層次上不夠深入,在內容上缺乏本質飛躍,在理論上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

Ⅱ 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歷程的基本特點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林則徐著有《四洲志》,設立譯館,仿製西式武器.魏源則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出版發行.
2、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後期設立京師同文館,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知識分子.
3、以王韜、鄭觀應等為首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為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4、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主張設議會、行立憲,伸民權,康有為的著作《孔子改制考》將孔子變成托古改制的先師,《新學偽經考》將先秦之後的經學斥為偽書,沖擊著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披上了經學的外衣,減少了宣傳之阻力.同時辦報紙(《萬國公報》),組織學會(強學會),聯絡大臣進行宣傳.之後就是戊戌變法,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5、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勝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運動前期高舉民主科學的旗號,宣傳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反對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後期則宣傳馬克思主義.
近代中國的思想發展歷程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學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找到了一個可以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

Ⅲ 近代中國思想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徵

遞進地 學習西方器物層次———學習政治制度層次——學習思想文化層次

Ⅳ 中國近代思想歷程

清末,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西方先進的思想與制度叩響了古老東方帝國的大門回,中國開始了艱答難的現代化歷程。起初人們認為,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只是科技而已。於是引進先進技術,組建現代化軍隊,期望以夷制夷,成了第一選擇。只是這流於表面的洋務運動,註定是要失敗的,國人逐漸發現,西方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制度,可以最大化的激發人民的潛力。而這,才是社會能夠快速進步的根本原因。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獲勝給予國人的強烈刺激,君主立憲的呼聲占據了上風。可是,對封建地主階級來說,如此劇烈的社會改革,是動搖國本的,不可接受的,於是百日維新也失敗了。人們對滿清政府的期盼徹底破滅了,這時由孫逸仙倡導的革命派,開始嶄露頭角,由於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遭受了極度的屈辱,民族主義得到了高度的追捧,而民權與民生,則相對不受重視,這也為日後中國當權派走向獨裁埋下了伏筆。由於西方社會在相互之間的角力中,屢屢將中國作為犧牲品,中國人開始懷疑所謂的,資本主義的自由與平等,隨著俄國的蘇維埃革命的勝利,激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追求馬克思主義,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與舊的,傳統的文化割裂了,舊思想被徹底埋葬了~

Ⅳ 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思想文化的變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Ⅵ 近代中國思想發展的基本歷程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林則徐著有《四洲志》,設立譯館,仿製西式武器。魏源則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了《海國圖志》一書,出版發行。
2、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在後期設立京師同文館,標志著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同時也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知識分子。
3、以王韜、鄭觀應等為首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為康梁維新思想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4、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主張設議會、行立憲,伸民權,康有為的著作《孔子改制考》將孔子變成托古改制的先師,《新學偽經考》將先秦之後的經學斥為偽書,沖擊著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披上了經學的外衣,減少了宣傳之阻力。同時辦報紙(《萬國公報》),組織學會(強學會),聯絡大臣進行宣傳。之後就是戊戌變法,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5、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勝利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運動前期高舉民主科學的旗號,宣傳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反對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後期則宣傳馬克思主義。
近代中國的思想發展歷程是一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學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找到了一個可以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

Ⅶ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運動

  1. 戊戌變法中維新派頑固派論戰;
    時間:1895年;

    目的:救國圖強,在保留清朝回的統治的前提下發展資答本主義。

  2. 清末,辛亥革命,保皇派與革命派論戰;
    時間:1911年;

    目的: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運動。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 新文化運動;
    時間: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

Ⅷ 近代中國思想發展歷程的基本特點

思想文化內容在近年來的高考考查中呈不斷上升趨勢,尤其加強了對文專明史觀的考查。中國近現屬代西學東漸和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歷程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重大的理論探索過程和理論成果。認識中國近代前期政治思想的發展軌跡,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成果,對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借鑒的意義。

Ⅸ 請問一下各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呢謝謝大家了~~~

中國思想發展史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近代時期,在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影響下,產生了幾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0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影響我國。20世紀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論成果,並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莊與道家、孔孟與儒家、墨翟與墨家、韓非子與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點。

認識:(1)「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實質及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動,舊的思想觀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論上的重新認識;諸子百家爭鳴是思想領域對種種歷史的、現實的問題斗爭的反映;各個國家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也需要理論指導;「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講學之風大盛,自由的學術風氣使各個學派得以發表自己的政見和主張;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天文學的發展,為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論據,使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百家爭鳴」實際上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中的必然反映。「百家爭鳴」的出現,促進學術文化的繁榮,開創了思辨、討論的學術風氣,形成了一系列哲學流派,影響了後世文化的發展;各派學說,為不同階級、階層服務,各取所需,有的成為諸侯國改革變法、立國發展的理論基石;「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前奏,又促進了社會變革的進一步發展。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點:這三派為封建統治者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治國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提倡法治和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補性,分別適用不同的情況。事實上到了漢武帝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均採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統治模式,影響深遠。

2.傳統中國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春秋末期產生,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兩漢時期官方化、經學化、神學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與玄、釋、道教相互批駁與相互滲透,宋元明清時期理學化,至五四運動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

認識:(1)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學之所以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宣傳忠孝,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後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入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並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製造了君權神授,「天不變,道也不變」的理論,以神權論證君權,以天道論證人道,使儒學長期成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紛爭、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和立場。

(2)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意識,民本意識、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都不無裨益。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經濟、軍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的思想界圍繞著「向西方學習」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先後涌現出許多思想流派。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揭開了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序幕。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突破了封建頑固派的陳腐觀念,為中國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人和洋務運動的興起,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19世紀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發展資本主義。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並得到發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把西方的國家學說和中國國情結合,提出「三民主義」,並以此作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先以「民主」和「科學」為號召,後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成為中國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思想。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毛澤東思想也開始逐步形成。

認識: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這一時期主要是以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為代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主張「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僅停留在「器物」的層面上。(2)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先後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為指導思想,主張效仿西方變革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繼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層。資產階級思想啟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新文化運動興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其間經歷了「學俄國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歷程。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路。

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甲午戰爭失敗,宣告了單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不能挽救中國的,而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失敗說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樣也不能挽救中國。國人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就是社會主義道路。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正如洋務思想付諸實踐,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思想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戊戌變法的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傳播,推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民主和科學的提倡,動搖封建思想統治地位,呼喚了五四運動的到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中國化,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強大中國的思想武器。

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主要包括: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認識:(1)「三民主義」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指導資產階級推翻了中國的君主專制統治,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因此,它不可能指導資產階級革命派取得革命的勝利。(2)毛澤東思想指導無產階級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實踐證明:(1)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它只有實現中國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並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設的內在需要,才能引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之途,實踐證明把馬克思主義神聖化、教條化必將導致中國革命和建設受挫。(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者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偉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主要解決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中國革命的性質是什麼,中國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它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課題,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武器;「三個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紀「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課題,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全面綱領,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
http://www.ls1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170

關於中國文化思想發展歷程的探討
現在我們中國開始走向強大,思想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國外的影響,幾乎年齡相差十歲左右就是一個代溝。很多老一輩人覺得現在是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象我這樣八十年代出生的,被稱為小皇帝的一代。我覺得這並不是一種倒退,而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我們這一代從小是生活在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融合的時代,思想受國外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而且也從小開始了解世界,知道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等等,這樣我們自然就更容易國際化,思想比老一輩人開闊,喜歡去探索,開拓世界。盡管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問題很困惑,很多人生活在空虛之中,思想沒有寄託。這雖然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這也是中國從農業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的一個特殊階段。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中國文化的即將產生,由於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斷的矛盾中成長,所以不能因為他暫時的弱小和不成熟而低估他的威力。

現在我們來看看歷史,經過歐洲的文藝復興以後,歐洲人的思想開闊了,而且國家越來越強盛。特別是19世紀的英國,只有我們中國的四十分之一大的地方,結果卻佔了世界四分之一的殖民地,我覺得思想開闊才是真正的強盛,否則疆土遲早會縮水的,清末的領土流失就是這個道理。

清朝思想的禁錮使我們現在很多老一輩還是保持著那時候的保守思維,不希望接觸新事物,抵觸改變,認為什麼都是以前好,等等我就不多說了,甚至文革的產生也間接的和這種思想禁錮有關系。

所以我個人覺得中國的思想到了明朝末年就停止不前,而且越來越格式化了。
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在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點象現在社會的思想沖突問題),成熟於漢武帝時期,發展於唐宋,元朝的時候思想由於蒙古的統治而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堂堂華夏怎麼會被蠻夷完全征服?那時候中國的大漢族思想開始受到沖擊,有了開始探索新出路的苗頭。明朝的時候,封建關系的矛盾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新的出路,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了。

清朝的建立不但沒有延續這種轉變(如果大家的思想都開闊了,那滿人就混
不下去了,他們是從奴隸社會過度過來的,封建的思想還在啟蒙之中)反而用了文字獄和八股文來維護封建統治,讓人們越來越思想狹隘,或者說越來越迂腐,越來越笨。終於中國從剛開始的開辟絲綢之路的進取精神變成了只會講
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井底之蛙了,這種毒害甚至還延續到了現在。

雖然並不能說清朝一無所是,但他確實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停滯。現在中國要恢復他往日的強盛就必須把開闊思想的路走到底,開拓進取的精神永遠保留下來,不斷探索,不斷上進,我想一種適合於工業社會的一個全新的中國思想即將誕生!相信這一天就是那不久的將來。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