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了解山西的歷史,怎麼了解詳細一點的! 如果答的好,我另追加20分~!!!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Ⅱ 中國壁畫的歷史沿革
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裡,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
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復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繪制岩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岩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朴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中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一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繪制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並魚氏族的歷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氏族成員歡快起舞的景象,堪稱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傑作。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而進行的藝術活動,在事實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西漢統治者也同樣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漢代厚葬習俗,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陸續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跡。
秦漢時代的壁畫以宮殿寺觀壁畫和墓室壁畫為主。
秦漢時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制有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陸續消亡幾乎喪失殆盡。本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跡第一次使我們領略到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在秦宮遺址3號殿的長廊殘存部分上,發現了一支有七輛馬車組成的行進隊列,每輛車由四匹奔馬牽引;另一處殘存的壁畫則表現的是一位宮女。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繪在牆上的,並沒有事先勾畫輪廓,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沒骨」法的最早範例。西漢的壁畫則主要是為了標榜吏治的「清明」而創作的。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了當時一個諸侯王所建宮殿里壁畫的盛況。宣帝時更是在麒麟閣繪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開了後世繪制功臣圖的先河。東漢明帝時,由於明帝本人的愛好,壁畫創作之風更盛。派使赴西域求來佛法後,在新建的白馬寺繪制了《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這是中國佛教寺院壁畫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跡,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本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傳出洛陽八里台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為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這一時期,已發現的最為重要的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屬於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陝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屬於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屬於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畫《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它們分別描繪了有關天、地、陰、陽的天象、五行、神仙鳥獸、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車馬儀仗、建築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復雜,但大多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對其死後升天行樂的美好祝願,希望死者在藝人們營造的地下世界裡享受富足的生活。在漢代北方,墓葬壁畫依然流行。但是廣闊的中原從漢末就變成戰場,到此時大多已是廢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見。倒是在東北和西北這兩個地處偏僻的區域發現了繪制於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上葉的墓葬壁畫。當時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到那裡。在朝鮮安岳的3號墓中,其結構、裝飾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來自中國。雖然,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圖,但是儒家題材如勸善故事和祥瑞圖像不見了,畫家更偏重於對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繪。在西北地區的墓葬中,儒家影響的減弱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大量墓葬壁畫是表現這一邊遠地區的現實生活。在嘉峪關附近發現的一系列3世紀建造的磚室墓的裝飾風格極為獨特。墓中的磚上分別有用鮮艷的顏色和流暢的線條描繪的壁畫,各個獨立,連續起來看彷彿是連環畫一樣。甘肅酒泉發現的丁家閘5號墓卻屬於另外一種類型。它的兩個墓室為連續性的大型壁畫所覆蓋,後室中描繪墓葬中的各種擺設,而前室壁畫則描繪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圖景和歌舞伎樂表演。這種與中原及東北墓葬壁畫一脈相承的題材,其產生是由於古代酒泉在絲綢之路上的特殊位置決定的。1979年,對位於山西太原的婁睿墓的發掘是中國考古界一起引起轟動的事件。墓葬中發現了71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畫,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其藝術水平也超過了已發現的早期或同時期的墓葬壁畫。這座墓的主人是北齊的東齊王,他的生活圖象及出行、歸來圖,門衛儀仗,天象和十二辰圖等被繪制在墓中的牆壁上。構圖的設計、人物形象的刻劃,直至鞍馬、走獸的勾描,無不顯示著北朝末年壁畫藝術開創一個新階段的驚人發展。難怪學者們將它的作者猜測為當時的大畫家楊子華。 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題材范圍變得更加廣泛,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畫的創作中大量出現凈土經變畫,如西方凈土變、東方葯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種經變壁畫所呈現出的盛大歌舞場面,眾多的人物、繪制精巧的建築物等,使整個洞窟形成一個「凈土世界」。除了經變畫以外,還有說法圖、佛教史跡圖畫、供養人像等。盛唐以後的經變內容逐漸增多,直接取材現實的供養人像身高日漸增加,占據了洞內、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維摩變、中唐158窟的涅盤變、晚唐196窟的勞度叉斗聖變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更是以特有的長幅形式表現了場面宏大的人馬隊列,堪稱巨制。
近年來發現的年代可考、真實可靠的墓葬壁畫已經成為我們研究唐代繪畫最重要的實物資料,為鑒別和確定傳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些發現一個重要意義還在於為了解唐代繪畫的發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階段所表現出的復雜性提供了大量實例。在西安地區發現的27處唐代高官及皇室成員的墓葬使我們可以看到了唐代繪畫題材的變化。長樂公主和執失奉節的墓葬壁畫證明了七世紀時各種繪畫流派共存的局面;而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和永泰公主三處皇家墓葬中的壁畫則為研究八世紀初期宮廷繪畫的風格變化提供了最好的例證。章懷太子墓中繪有狩獵出行圖和馬球圖,其繪畫線條自由奔放,猶如書法中的行草。 契丹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使用棺木墓室喪葬制度,壁畫亦隨之在遼墓中不斷出現。位於今天內蒙古巴林右旗的慶陵,包括遼聖宗、遼興宗、道宗的墳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壁畫墓。聖宗的東陵墓室繪有四時山水、群臣肖像及裝飾紋樣,顯示了創作者對自然形象的熟悉和精湛的技巧。在遼寧、吉林、內蒙、河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遼代壁畫墓。早期墓室中多畫游牧生活和草原風光,中晚期墓室則更多地描繪出行、宴飲、儀仗、散樂及奇花、瑞禽和門神等圖像,畫風趨向嚴謹,技巧也有明顯提高。如內蒙古哲里木盟庫倫旗1號墓壁畫、河北宣化張世卿墓壁畫等。
佛教在金的時候頗為盛行,因此,寺廟建築上的壁畫仍具有相當規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卻不多了。保存較好,藝術水平較高的有山西朔縣崇福寺彌勒殿內的說法圖、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傳、鬼子母經變圖等,其中,後者將種種的故事安排於青綠山水界畫之中,描繪出大量的城鄉社會場景,宛若一幅金代風俗畫。
宋代之後,就全國而言,壁畫開始走下坡路,但在部分地區,壁畫仍有較大發展。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元代壁畫場面宏大,筆意流暢,內容豐富,雖為道教內容,但是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元代戲劇壁畫演出場面的人物神態各異,極為傳神。 元代的統治者對宗教採取利用保護的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亦有顯赫的地位,寺觀規模不斷擴大,所以壁畫仍顯示出相當的規模。敦煌及山西一帶尚有不少遺存。重要的有敦煌第3窟等元代窟,山西稷山興化寺、青龍寺,趙城廣勝寺以及原在永濟,今遷芮城的永樂宮等。尤以永樂宮的壁畫最為壯觀,在三清殿壁上繪有《朝元圖》,描繪了280多個神像,純陽殿四壁則描繪有傳說中的道教神仙呂洞賓的故事,其中漢鍾離度呂洞賓一幅對心理狀態的刻劃尤為生動。
元代壁畫比較興盛,分布地區也很廣。在繼承唐宋和遼金壁畫傳統基礎上亦有新的變化。從實物遺存和文獻記載看,有佛教寺廟壁畫、道教宮觀壁畫、墓室壁畫、皇家宮殿和達官貴人府邸廳堂壁畫。寺廟、宮觀壁畫的題材內容以佛道人物為主,殿堂壁畫大都描畫山水、竹石花鳥,墓室壁畫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鳥等。參加創作的作者,大多數為民間畫工。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畫家。寺、觀、墓室壁畫多出民間畫工之手,宮殿及府邸壁畫以文人士大夫畫家為主。山水、竹石、花鳥等題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畫的顯著特點之一,這與文人畫的興盛和當時藝術風尚及審美愛好有密切關系。
元朝政府為了利用宗教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保護宗教的政策,從而使佛教和道教頗為盛行。為了鼓勵宗教的發展,元政府還下令全國興修佛寺、道觀,佛寺、道觀壁畫也隨之應運而生,並多邀民間高手繪制。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畫,山西稷山縣興化寺、青龍寺佛教壁畫,山西芮城縣永樂宮、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道教壁畫,均屬於元代壁畫代表作。特別是永樂宮壁畫,規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為存世古代道教壁畫之最佳作品。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戲劇人物圖和描寫明應王宮廷生活的畫面,線條蒼勁,色彩豐富,人物形象真實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亦堪稱元代壁畫中的珍品。此外,像西藏的拉當寺、夏魯寺,內蒙古、遼寧、甘肅、四川和華南許多地區的佛寺、道觀中,當時都繪有佛道壁畫。
墓室壁畫
元代墓室壁畫,據考古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和北京密雲縣元代墓壁畫,均繪制於元代初期。馮道真墓中的《論道圖》、《觀魚圖》、《道童圖》和《疏林晚照圖》等水墨畫似乎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筆,其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這位道教官員的生前生活、情趣和愛好。圖中人物意態生動,景緻優美,筆法流暢而蒼勁,有南宋人遺規;其章法結構又頗受北宋和金代畫法的影響,並且具有文人畫的某些特色。北京密雲縣元墓壁畫,人物衣紋勾描嫻熟,花卉竹石線條洗練,尤其梅花、竹石作為單幅畫面的出現,在前代壁畫中極為罕見。上述兩墓壁畫的發現,對於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的畫法和藝術風格的演變有重要價值。其他尚有山西長治市捉馬村、遼寧凌源縣富家屯、內蒙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畫等。
宮殿、廳堂壁畫
元代皇家宮殿和貴族達官府邸,曾盛行用壁畫進行裝飾。據文獻記載,元代宮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畫家如李□、商琦、唐棣等人曾應召為該殿畫壁。蒙古族道士畫家張彥輔曾奉□畫欽天殿壁。一些貴族、達官為附庸風雅,也請名畫家在府邸廳堂內畫一些山水、竹石、花鳥一類題材的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毀滅,這類壁畫已不復存在。上述這些情況,在袁桷、范槨、趙孟頫等人的詩集中均有反映。 元代壁畫的盛行,給一大批民間畫工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唐宋以來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優秀壁畫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在中國繪畫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中國的壁畫藝術發展到明代,雖與唐宋時期的盛況不能相比,但是明代統治階級仍然重視利用宗教藝術維持其封建剝削制度,寺觀的興建,佛道經典的刻印仍屢見不鮮。山西地區留存的明代壁畫,以數量眾多,題材多樣,藝術性強著稱。北京市法海寺大雄寶殿中保留了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明代壁畫。佛教.道教人物交相輝映,別有一番趣味。法海寺壁畫在中國現存壁畫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明代壁畫的典範。
明清時期,與民間工匠美術家關系更為密切的壁畫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況。壁畫由盛轉衰,壁畫的功用大多已為卷軸畫所替代,所以壁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 在明代,繼承唐宋傳統的寺廟壁畫仍是壁畫的主要表現形式,較之前代,明代的壁畫顯得更為規范化和世俗化,也顯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間的融合。這一時期的壁畫遺存尚多,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其代表為完成於1444年的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在性格描繪上頗具匠心,畫法亦沿用唐宋遺法,瀝粉貼金,風格精密富麗。這幅壁畫的作者是工部營繕所的畫士官宛福清、王恕及畫士,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現了宮廷畫風的特點。民間畫工所作的壁畫的代表作為河北石家莊毗盧寺後殿壁畫,內容為元代以來流行的「水陸畫」,佛、道、儒三教混而為一。位於雲南、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區的佛寺壁畫,題材往往具有顯密合一的特點,畫法則融合了漢藏兩族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品有雲南麗江白沙、束河的大寶積宮與大覺宮的壁畫、青海西寧塔爾寺壁畫等。
至於清代,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壁畫已趨衰落,從事壁畫的民間畫工的數量和藝術素質也空前低落。辛亥革命以後,大規模的宮殿、寺觀和墓室建築基本停止,使傳統壁畫失去了依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壁畫開始受到重視,壁畫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現代壁畫的內容範圍,比傳統壁畫更為豐富。除了表現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題材范圍占著主要數量以外,又出現了民族風情、山河壯麗、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等新的題材。這四類題材在傳統壁畫中是沒有的。壁畫領域兼容並蓄的特色,足以使各種主義、觀念、形式、手段自由出入。正統的、古典的、現代的、抽象的、工藝的、雕塑的、組裝綜合的、構成的都能找到實踐和試驗的機遇。這也是「壁畫熱」積極效應的表現。
清代寺廟壁畫與宮廷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現實重大題材的描繪以及民間小說與文學名著的表現。西藏布達拉宮靈塔殿東的集會大殿內,畫有《五世達賴見順治圖》,記載了五世達賴率領3000人的使團進京朝見順治的史實,以連環畫的手法成功處理了眾多的人物和豐富的活動,堪稱清代壁畫的傑作。此外,山西定襄關帝廟壁畫取材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北京故宮長春宮迴廊上的《紅樓夢》壁畫則參以西洋畫法描繪了這部千古名作里的部分情節。
縱觀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的繁榮與壁畫的發展淵源甚深,有了開放的社會文化,才有中國壁畫,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
Ⅲ 中國美術史復習提綱
第一章 原始美術
(一)原始陶器藝術
1、陶器及陶器的裝飾手段
早期:以實用為目的,簡單粗劣、種類少,
第二個時期:既有實用價值又有作為藝術品存在的價值,採用了彩繪、紋飾等裝飾手段
第三個時期:種類繁多,造型豐富,鏤孔、印紋等手法的應用。
2、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
馬家窯(前3300-前1800,分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半山類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藝術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龍山(素麵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顯著特點:1、色澤多樣化,2、黑陶製作成熟,3、雕刻技術發達鏤孔隨之發展、紋飾多樣。龍山文化使用了快輪制陶術。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主要類型及風格特徵
(風格上分黃河上游彩陶[仰韶、馬家窯]、下游素麵陶[大汶口、龍山])
仰韶陶器:在彩繪上表達美的意識和願望,但受實用性的約束,形體變化不大。
龍山文化:表面裝飾相對簡單,但造型變化豐富。許多器皿已擯棄了實用目的。
(二)原始繪畫
1、原始陶繪藝術
分圖案和圖畫兩大類,圖案居多,
2、早期地畫、壁畫、岩畫
82年,秦安大地灣仰韶晚期遺址發現地畫。
岩畫:內蒙陰山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連雲港將軍崖等
(三)原始雕塑
1、史前陶塑藝術品的造型種類
新石器時代雕塑有實用性和象徵性兩大特徵,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陶塑造型有動物和人物兩大種類。
2、新石器時代石雕刻的兩個中心及主要風格
南北兩個中心,南方為良渚文化,北方為紅山文化。
南方良渚:採用平面淺浮雕和線刻結合的手法,描繪對象主要為宗教禮器上的神人像,造型莊重神聖,較強的宗教意味。
北方紅山:採用圓雕的技法,描繪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動物,造型生動活潑,帶有較強的裝飾性。
第二章 先秦美術
(一)先秦青銅藝術
1、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發展過程及各階段的風格特徵
*****
2、青銅器的分類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
3、青銅器紋飾的主要分類及其特徵:
動物(造型及主體裝飾)和幾何紋樣(底紋或細部)兩大類,
造型裝飾特徵:a、根據動物形態造型,被稱之為「尊」;b、將人或動物形象與青銅器造型融為一體;c、以主體動物形象作為青銅器的附件
(二)先秦雕塑藝術
1、青銅雕塑的兩種類型
a、以動物形象進行造型,大多表現與尊上,器物多為凝重寬博。
b、表現於器物的耳、蓋、扣、嘴等附件上的立體雕塑。
2、簡述先秦時期的雕塑藝術
就製作材料來看,大致可分為青銅雕塑、玉石雕塑、陶雕三類。
青銅雕塑主要指青銅器上的立體雕塑附件,可分為動物形象造型和器物附件立體雕塑。
玉石雕塑歷史悠久,商代的成就最為顯著,有大型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現動物的小型雕塑
陶塑相對青銅玉石,為數較少,商代中期內容逐漸增加,商代後期以後由於玉石雕塑顯著增多,陶塑大為減少。
(三)先秦繪畫
1、三幅先秦帛畫的名稱、內容、性質
《龍鳳人物圖》長裙細腰女子,雙手向前合掌,前上方畫一龍一鳳。有引魂升天的性質。
《人物御龍圖》危冠長袍側身貴族,駕馭巨龍飛天的景象
《繒書》以文字為主,四周畫有神及動物的形象。最為突出的是三頭人物形象。
2、戰國帛畫對後世人物畫的影響
用筆用色等繪畫創作實踐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墨線勾畫人物的技法為後世傳統繪畫表現技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三章 秦漢美術
(一)秦漢繪畫
1、西漢長沙馬王堆1號墓帛畫的主題、特點
主題:乞求靈魂歸天;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有機的將三部分貫穿起來,罕見的表現手法,畫面突出了墓主的高貴身份。
2、西漢長沙馬王堆3號墓帛畫的繪畫技巧
繪畫技巧: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能應用正側半側等多種手法。
3、山東金雀山西漢帛畫的繪制方法
靈活運用淡墨線與硃砂線起稿,然後分別用各種色彩平塗。(沒骨畫法的先驅)
4、秦漢墓室壁畫興起的原因
受壁畫盛行風氣的影響。
5、漢代墓室壁畫的重要代表、主要表現題材
重要代表:河北望都1號東漢墓壁畫,漢代帛畫主要反映墓主企望升天以及表現死者生前的顯赫生活。題材有80多項,如城池幕府,樂舞百戲,庄園生產,孝子列女等等
6、漢代宮廷繪畫的主要職能
出於宣傳或政治目的
7、漢代文人畫家代表人物
張衡,劉褒,蔡邕,趙歧等
(二)秦漢雕塑
1、秦代陶塑兵馬俑的主要藝術特點
皆為手塑,風格寫實,形象純朴,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重復,氣勢雄偉。
2、漢代霍去病墓石刻的手法及代表性的石雕
手法上採用因材施雕的技巧,代表性的石雕是《馬踏匈奴》
3、漢代陶俑的主要分類
王侯兵馬俑,民間日用俑
4、漢代青銅塑像的傑出代表作品:《馬踏飛燕》
(三)秦漢畫像石、畫像磚
1、畫像石、畫像磚的概念
畫像石: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繪畫藝術。
畫像磚:秦漢時代的建築裝飾構件
2、秦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兩種製作方法
3、秦漢畫像石、畫像磚興盛的原因
興盛的原因:封建統治者為滿足其奢侈生活或出於輔助政教的需要。
4、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主要分布地區及藝術表現特徵
畫像磚西漢以洛陽、鄭州為中心,東漢以湖南四川、江浙為多;
畫像石大致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的北部等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
藝術表現特徵。。。。。。
5、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題材與表現內容
a、反映勞動與生活的情景:如農民勞動場面、統治者奢華生活等。
b、反映歷史故事與宗教神話傳說的
(四)秦漢工藝美術
舉例說明秦漢金屬工藝、漆器工藝與染織刺綉工藝的藝術成就
如有名的「長信宮燈」,將人物造型、通煙、照明燈相結合,是審美與實用完美的統一。
P66未整理。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美術
(一)南傳佛教美術
早期佛教造像南傳系統的風格特點
源於秣莵羅風格,抽象、臉型短圓、眼球框較大,發型有螺狀肉髻、螺發、肉髻三種。
(二)北方佛教美術
北方佛教造像幾大石窟的藝術成就及造像風格特徵
雲岡石窟:造型氣勢雄偉,內容豐富,繼承發展秦漢傳統,吸取融合外來精華。
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延續,風格漢化,表現手法更加純熟,精巧。
鞏縣石窟寺:臉型方圓、體型豐腴,注重內在性情刻畫。
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泥塑
南北響堂山、天龍山石窟:臉型圓渾、衣褶貼身、線條柔和、造型寫實等
(三)魏晉南北朝繪畫
1、魏晉南北朝繪畫的代表人物及其風格特點、代表作品
曹不興(較早的佛像知名畫家)
衛協(曹不興之徒,《史記伍子胥圖》、《張儀像》等等)
戴逵(三馬伯樂圖、孔子弟子圖)
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
陸探微:風格秀骨清像,從師顧愷之
張僧繇:受佛教繪畫的影響
將少游、楊子華、曹仲達
2、顧愷之的三件傳世作品及主要內容、表現手法
《女史箴圖》:絹本、墨畫淡彩,橫卷十二段,每段有葴文
《洛神賦圖》:以連環畫的長卷形式表現曹植《洛神賦》,採用勾染的表現手法
《列女仁智圖》:用筆剛勁,強調暈染
3、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的發展狀況
三水畫在晉代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南北朝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開啟了隋唐山水畫的繁榮局面。
(四)繪畫理論
1、列舉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幾篇畫論著作
顧愷之《畫論》《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謝赫《古畫品錄》,宗炳《畫山水序》,王薇《敘畫》
2、山水畫形成期宗炳、王微的兩篇山水畫論著作
宗炳《畫山水序》,王薇《敘畫》
3、顧愷之的三篇畫論及主要論點
a、傳神論,b、強調以形寫神,c、遷想妙得。
4、謝赫的六法論
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術
(一)隋唐五代人物畫
1、閻立本及其代表作品
唐初人物畫最高水平的代表。代表作品有:歷代帝王圖、步輦圖、職貢圖等
2、吳道子的作品、風格特徵、藝術成就
送子天王圖、地域變相圖、伏生授經、鬼伯圖
用筆遒勁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畫成就最著
3、尉遲乙僧的繪畫特點
佛教畫為主,西域特徵。
4、張萱、周昉的仕女畫作品及畫風
張萱: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
畫風:工整而妍巧,肥碩而濃麗。
周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
風格: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5、孫位及其作品
孫位《高逸圖》
6、南唐著名的代表性畫家及其作品
周文矩:《宮中圖卷》《重屏會棋圖》等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王齊翰:《勘書圖》
衛賢:《高士圖》《閘口盤車圖》
7、中國人物畫的「四家樣」及各自的風格
四家樣:張僧繇、周肪、吳道子、曹仲達
風格。。。。?
(二)隋唐五代的山水畫
1、隋展子虔的代表作品及其在山水畫史上的意義
展子虔《游春圖》,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三水畫。
2、唐青綠山水畫派畫家李思訓、李昭道及其作品
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父< 江帆樓閣圖> 子<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
3、唐代水墨山水畫的代表人物
王維、張璪、王洽等等
4、王維的山水畫及技法特點
水墨渲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涉古今。南宗畫派鼻祖
5、五代北方山水畫派代表人物荊浩、關仝及其作品、風格
荊浩:北方山水,《匡廬圖》
關仝:師法荊浩 傳《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6、五代南方山水畫派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及其作品、風格
董源:《瀟湘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等,擅長用披麻皴
巨然:董源弟子,其畫輕嵐淡墨、煙雲流動。
(三)隋唐五代山水花鳥鞍馬畫
1、鞍馬題材畫家及代表作品
曹霸(作品今皆不存)
陳閎《八公圖》
韋無忝(記載《習馬圖》《散馬圖》等皆不傳世)
韓干《牧馬圖》《照夜白圖》
韋偃《雙騎圖》
2、畫牛名家及存世作品
韓滉《五牛圖》、
戴蒿《鬥牛圖》
3、唐代花鳥畫代表畫家及藝術成就
薛稷:擅長畫鶴、
殷仲容:擅書畫
邊鸞:花鳥畫祖師
4、五代花鳥畫「徐黃異體」指哪兩種風格,各自有何特點
黃筌 「黃家富貴」;首創沒骨法
徐熙 「徐家野逸」;線條為主 色彩為輔
(四)宗教墓室壁畫及石刻線畫
唐代宗教壁畫和墓室壁畫與當時繪畫的相互影響 。。。。
(五)隋唐五代雕塑
1、唐代陵墓石雕藝術的代表
唐太宗的昭陵、高宗及武則天的乾陵、武則天母親的順陵
2、隋唐重要的雕塑家
韓伯通、宋法智、吳道子、楊惠之、張阿乾、王耐兒等。
3、唐代雕塑藝術的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
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主要表現在陵墓石雕、宗教雕塑、陶塑等。
宋代畫家郭熙受楊惠之啟發,創造了塑繪結合的「影壁」藝術。
(六)隋唐五代工藝美術
唐代陶瓷美術的代表作品
唐三彩:低溫釉陶
第六章 宋元美術
(一)宋元山水畫1、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
1. 李成:多寫寒林平遠風光,《讀碑窠石圖》氣象蕭疏 煙林清曠
2. 范寬《溪山行旅圖》,重山疊嶺,雄奇壯偉,筆力堅實,山石作「雨點皴」
3. 郭熙《早春圖》以幽奇神奧取勝,布置巧妙,變化多端。山石如「亂雲」。樹如「蟹爪」
4. 趙伯駒和趙伯驌兄弟:《江山秋色圖》《萬松金闕圖》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2、郭熙山水畫論《林泉高致集》的主要觀點
提出「三遠」構圖置景法;即「高、深、平」 提出山水畫價值論
提出山水畫學習方法 提出對山水美的觀照 提出山水畫對修養的積煉和對精神的涵攝作用
3、南宋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李唐《萬壑松風圖》《清溪魚隱圖》 大斧劈皴、水墨蒼勁 劉松年:《四景山水》斯文 細膩
馬遠《踏歌圖》一角構圖、人物情節與山水結合 夏圭《山水十二景》善於半邊取景
4、兩宋其他的山水畫家
許道寧、翟院深、王詵等,燕文貴,趙令穰,米芾父子,王希孟
蕭照、馬和之、江參等
5、元初趙孟頫的代表作品及畫風
《鵲華秋色圖》;倡古排宋、清雅樸素、書畫結合。
6、趙孟頫倡導的「復古」的含義
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畫風。
7、元四大家的代表作品、風格特徵
黃公望《富村山居圖》水墨或淺絳設色,表現江浙風光 吳鎮《漁夫圖》重用墨,多濕染。
倪瓚《漁庄秋霽圖》多瘦樹平坡 王蒙《青卞隱居圖》千岩萬壑、茂密高峻,構圖多為高、深遠
8、元代山水畫的其他代表人物
錢選、高克恭、趙雍、曹知白、唐棣、朱德潤、盛懋
(二)宋元人物畫
1、北宋宗教人物畫代表畫家及其作品、藝術特點
武宗元、師法吳道子,《朝元仙仗圖》
2、南宋減筆人物畫的代表畫家及其作品
梁楷《布袋和尚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斫竹圖》等
3、宋代風俗畫的代表畫家及其作品
張澤瑞《清明上河圖》
4、元代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1錢選和趙孟頫古意畫風 2張渥的白描人物 3王繹的肖像畫 5、元代宗教壁畫的代表
佛教的莫高窟3號窟和西藏寺廟壁畫
道教的永樂宮壁畫
(三)宋元花鳥畫
1、宋代畫院機構名稱《翰林圖畫院》
2、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作品及風格
《芙蓉錦雞圖》、《紅蓼白鵝圖》、《池塘秋晚圖》《柳鴉圖》
微宗以工整細致色彩絢麗見長,重寫實。
3、宋代畫院的其他花鳥畫家代表人物
趙昌(善用色)易元吉(善畫猿)、崔白(多才多藝)、李迪(脫離黃家富貴,向荒疏淡逸方向發展)林椿(工整細膩)
4、宋代文人花鳥畫家的代表人物
文同,擅長畫竹《墨竹圖》、僧仲仁和趙孟堅,都以畫梅著稱,
5、元代花鳥畫的兩大風格
體院風格花鳥,工筆設色,代表有錢選、趙孟頫、任仁發和王淵。
文人花鳥,代表有:李衎、趙孟頫、柯九思、王冕、王淵等。
6、元代擅畫竹、梅、墨花墨禽的代表人物
李衎(kàn) 畫竹、王冕畫梅、王淵張中墨畫墨梅
(四)宋元雕塑
元代宗教雕塑的特點及代表性作品
元代雕書最大特點是宗教題材與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趨勢。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居庸關過街塔的天王像;杭州飛來峰的摩岩造像;洛陽白馬寺十八羅漢像和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像。
(五)宋元工藝美術
1、宋代五大名窯及各自特色
」定、汝、官、哥、鈞「是聞名於世的宋代五大名窯。
1汝窯:釉質瑩厚滋潤,蔥綠或深灰色,有印花、刻花。 2鈞窯:胎骨為羊肝色、厚而不透明,窯變色斑美麗無比。以紫、紅、青、白聞名。 3定窯:白釉瓷器為主,堅細輕巧、花紋圖案風格典雅
4官窯:釉色有月白、粉青、大綠等 哥窯:百圾碎、魚子紋,釉色有月白、粉青等。
2、元代瓷器產地及各自特點
南方的景德鎮、龍泉窯和北方的鈞窯
景德鎮:白瓷得到發展,釉里紅裝飾,粗大、厚重、朴俗
龍泉窯:釉色青中帶綠、供應出口。
鈞窯:粗。
第七章 明清美術
(一)明清山水畫
1、明代浙派山水畫家及作品
明早期山水代表,師承南宋院體。
戴進(浙派創始人)《風雨歸舟圖》《漁舟伯月圖》《春山積翠圖》《溪堂詩意圖》等
吳偉:《踏雪尋梅圖》《長江萬里圖》《雪景山水圖》《灞橋風雪圖》 等。
藍瑛:《山水冊》《秋壑霜林圖》《溪山曳杖圖》
2、吳門四家的作品及風格特徵
明中期,吳派興起,始創於沈周,成於"文徵zhǐ明",另有唐寅、仇英等,沈文唐仇合稱「吳門四家」
1沈周:早期謹細,師法王蒙,後期粗簡,師法吳鎮。《吳門十二景》《廬山高圖》
2.文徵明:也分粗細風格,以細見長《綠蔭清話圖》《真賞齋圖》等
3唐寅(唐伯虎):題材處理方面更重思想性。《騎驢歸思圖》《春山伴侶圖》
4 仇英:青綠水墨均有,《桃源仙境圖》《停琴聽阮圖》
3、明代後期華亭派的代表人物
明代後期,上海松江一代。代表人物為董其昌:扭轉了吳浙兩派的頹風。他提倡摹古,師法董源、米芾等
4、董其昌的畫風及代表作品
追求以書法入畫所導致的筆墨聯系變幻的表現力。強調布局中的勢,筆墨中的虛實,追求畫面的含蓄性。
畫風有兩種格調:一是枯筆水墨,一是沒骨或淺絳
《仿米氏水墨山水圖》《仿唐代揚升沒骨山水圖》《秋興八景圖》
5、明代其他著名的山水畫家及作品
較有名的還有早期的王履《華山圖》、王紱fú《山亭文會圖》《鳳城餞詠圖》,中期的周臣《田家圖》培養了唐寅和仇英。
6、清初「四王」、吳歷的藝術風格
王時敏:師法董其昌,「畫不在形似,而在筆墨之妙」。早期淡雅溫潤,工整精細,晚年作品較為粗疏,荒率蒼莽之氣。《夏山飛瀑圖》等
王鑒: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間作青綠重色,亦能妍麗融洽。《浮嵐暖翠圖》等
王翚huī:對古人激發涉及面最廣。作品雖多仿古,卻具清麗深秀風致,功力深厚,但有時過於圓熟或刻露。晚年脫落,轉有蒼茫之致。《溪山漁樂圖》
王原祁:王時敏孫子,自稱筆端「金剛杵」。擅長枯筆焦墨,層層皴擦,不厭其煩,韻味厚重,「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厚,實而清」
吳歷:集各家之長,創立自己的面貌,創造了「陽面皴」
7、清代三畫僧的藝術風格
弘仁:「敢言天地是吾師」,畫布局奇兀,近景大岩壁立,遠山縹渺朦朧。
髡kūn殘:他的繪畫分兩部分,即師法前人和師法造化。傳統與造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風范。
石濤:大膽的革新與創造精神,力倡革新,打破前人巢臼,掃除當時萎靡之風。
8、「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
龔賢、樊圻qí、高岑cén、鄒喆、吳宏、葉欣、胡慥和謝蓀
龔賢成就最高,其風格分為黑龔、白龔兩種,「白龔」指其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黑龔」即為晚期作品,《溪山無盡圖》《掛壁飛泉圖》等等。
(二)明清花鳥畫
1、明代宮廷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及風格特點
邊文進:擅長畫果翎毛,取法「黃家」,代表作有《竹鶴圖》
林良:擅長水墨花鳥,造型准確,法度森嚴,用筆粗闊有力,用墨豪放。對文人花鳥畫的真正確立起到了開啟作用。代表作《雄鷹八哥圖》
呂紀:有工筆重彩《桂菊山禽圖》 也有水墨淡色寫意《殘荷鷹鷺圖》;
2、吳派文人花鳥畫的代表作品
吳派花鳥畫反映了文人花鳥(題材和技法)在明代的發展,
沈周《枯樹八哥圖》《墨花圖》《慈烏圖》
文徵明:蘭竹題材較多《墨竹圖》《寒香仙伴圖》
唐寅《春雨鳴禽圖》《墨梅圖》
3、明代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與影響
陳淳《葵石圖》開啟水墨大寫意花鳥風格。
徐渭《雜花圖卷》真正完成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畫家。筆勢狂逸,墨汁淋漓,是寫意花鳥畫成熟的標志。
4、清代惲壽平、朱耷花鳥畫的風格特點
惲yùn壽平:或純色作畫,寓色於筆,明麗清潤,造意精微;或墨色並用,相映成趣,點染雅淡,疏秀飄逸。朱耷dā:簡括、誇張、變形
5、「揚州八怪」的代表性畫家與風格
汪士慎、黃慎、金農、李鱔、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
1鄭燮xiè:以畫竹來表現它的思想情感,提出藝術應心摹手追以氣韻為先,代表作有《叢竹圖》 2李鱔:用筆奔放自如,在題材、筆墨上,大膽地創新。代表作:《芭蕉睡鵝圖》《松石牡丹圖》
3.金農:構圖別有意境,形象古拙,筆墨凝重,風格高古,擅畫竹
4.黃慎:人物為主,山水花鳥為次。 5.汪士慎:以畫梅著名,密蕊繁枝,清淡秀雅。
6.高翔:也以畫梅著名,還能山水肖像 7.李方膺:畫梅蘭竹菊,落筆磊落飛動,晚年專工畫梅,以瘦硬見長。 8羅聘:金農弟子,八怪中唯一能畫壁畫的。見多識廣。
6、「海上畫派」的代表性畫家
海派求變化,喜創新。生機勃勃,不守成規。
三任(仁熊、任薰兄弟,徒弟任頤)、趙之嫌(創立海派基調)、虛谷、吳昌碩。
(三)明清人物畫
1、明代浙派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人物
取法南宋院體,筆墨以粗放蒼勁為特色,畫面注重氣勢
代表人物有:郭詡,吳偉,戴進(三人均有工整粗放兩種風格)
2、唐寅、仇英的人物國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吳派唐寅:水墨寫意和工筆重彩。《秋風紈扇圖》(兼工帶寫)為其水墨作品代表。工筆代表為《孟蜀宮妓圖》(線條細勁、流動,設色妍麗、明快。)
仇英:也有細工設色和粗簡水墨兩種畫法。工筆重彩《搗衣圖》;粗筆水墨《柳下眠琴圖》
3、「南陳北崔」的代表人物及畫風
陳洪綬:人物成就最為突出。誇大、變形的風格特徵,人物奇古艷雅;《仕女圖》細秀清淡,具古典之趣。《籠鵝圖》;
崔子忠:畫風也以高古變形為特色,但比陳洪綬溫和。《雲中玉女圖》《杏園夜宴圖》
4、明代肖像畫的代表畫家及技法特點
丁允鵬:擅人物,早期用筆文秀細膩,晚年變得粗厚蒼勁、自成一家。《漉灑圖》《洗象圖》
曾鯨:受西洋人物畫影響,並將其融入傳統肖像中而別開生面。《張卿子像》
5、清代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清代人物畫家前期以禹之鼎、焦秉貞、改琦、費丹旭等盛名於世,晚期以「三任(仁熊任薰任頤)」為代表。
陳洪綬體系:高古雄偉,筆力勁健(前期高其佩〔創「指頭畫」〕蘇六朋蘇長春,晚期「三任」);
仇英體系:精密工麗,靈秀艷逸(禹之鼎〔以白描取勝〕、郎世寧、焦秉貞、冷枚)
(四)明代壁畫、版畫和年畫
1、明代版畫的代表作品
較有名的有:西廂記插圖、水滸傳插圖、青樓韻語插圖、牡丹亭插圖、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jiān譜
2、明代年畫的產地及各自的風格特點
天津楊柳青年畫:受北京版畫和院體畫影響,精細生動,設色鮮雅,題詞講究。追求繪畫效果,彩色套印與彩繪結合,具有悉尼輝煌效果
蘇州桃花塢:受南方版畫影響,嚴謹精緻,人物作微笑表情。著重描繪日益繁榮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
山東濰縣楊家埠:造型誇張,完整飽滿均衡有裝飾,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善於表現農村生活風俗和民間戲曲故事。具有很強的民俗特色。
(五)明清雕塑
明清雕塑的特點
其中的儀衛雕刻(如明代石獅形象)與宗教雕塑,特別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產生的作品,規模大,材料貴重,製作精細,但大多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
而一些與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密切關系的小型玩賞性雕塑,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一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如天津的「泥人張」)。
(六)明清工藝美術
明式傢具的特點與主要產地
明式傢具造型簡潔,線條流利,裝飾適度。重視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產地主要有三處:北京皇家的「御用監」;民間聲場中心蘇州與廣州。
第八章 近代美術
(一)近代中國畫
1、近代中國畫的三大分期?
近代美術可分為三個階段:
1、中國美術的近代化(1911-1927);2、中西美術混流(1928-1937);
3、現實主義美術鼎盛和向現代轉型(1938-1949)
近代中國畫的三大流派:
1、北京畫壇(繪畫風氣趨於保守,陳師曾);
2、海上畫派(繼承揚州畫派的創新精神,一定程度接受外來文化藝術影響);
3、嶺南畫派(受外影響,大膽融合西洋畫法以革新國畫,高氏)。
近代中後期傑出國畫家有張大千,溥心畲,黃賓虹,齊白石。
2、北京畫壇的代表性畫家及各自特點
陳師曾:主張中國畫革新,率先反對「四王」的復古陋習,努力恢復中國繪畫師造化的優秀傳統;吸收西洋畫對景寫生之長,形成他開創的寫生法。
金拱北:博物館事業奠基人,民國前期畫壇上力倡傳統的主帥。
還有蕭俊賢、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
3、「畫壇三重臣」指哪三位畫家及他們各自的風格特點
徐悲鴻:遠洋功習油畫,回國主要精力放在藝術教育和改良中國畫上,渾厚扎實的寫實功力,作品蘊含著深刻思想,作品分西洋畫和中國畫兩類,以人物為主,動物風景為次;
劉海粟:創辦中國第一所美術學院——上海圖畫美術院,注重個性發揮,氣度豪放、筆勢奔逸、敢於創新。
林風眠:認為一年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其繪畫感情色彩濃郁,線條流暢奔逸,色墨濃重大膽;方形構圖不留白,畫面濃重飽滿。以富於哲理性的主題和新穎的形式刷新了中國畫壇。
(二)近代西洋畫
油畫在中國近代是如何發展的
啟蒙時期,出現了李叔同、李鐵生等赴日赴歐學習近代美術的先驅。李叔同成為了中國近代美術史上傳播西洋美術的第一位啟蒙者,
啟蒙時期的重要畫家還有周湘、陳抱一等。
西洋畫傳入中國後曾興盛一時,之後開始動搖,期間出現了顏文梁、陳抱一、潘玉良等西洋化陣地的堅守者。
之後又出現了李毅士、汪亞塵等中西繪畫合璧的佼佼者,以及出現了油畫民族化的代表唐一禾、董希文、吳作人等。
(三)近代版畫的代表畫家及風格特點李樺、黃新坡、古元、彥涵、力群、胡一川、江豐、陳煙橋等。
中國近代版畫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其發展與戰爭相伴。具有它特殊的意義。
(四)近代雕塑在寫實造型方面的突破及代表人物
以20-30年代江小鶼、李金發和40年代的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為代表,他們相繼出國學習西方雕塑觀念和藝術技巧。
20年代上海美專等學校設立雕塑科造就了中國第一批雕塑人才,
近代雕塑曙光顯現於1929年教育部第一屆全國美展,展出雕塑作品50多件。具有深遠意義。
30年代南京各界成立了孫中山銅像委員會
Ⅳ 永樂宮壁畫分別用了哪些石色哪些水色哪些金屬色
永樂宮壁畫,使用水色和石色天然礦物顏料進行繪制。由於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版,權擁有眾多的天然礦物顏料。同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大國,採用鍛燒礦物料用作釉色和繪畫顏料品種豐富,且色相美麗。 經過數千年繪畫歷史證明,礦物顏料色質穩定。因為礦物顏料是經過億萬年天然形成的,所以質地十分穩定,不會變色。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地的帛畫和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採用的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顏料至今仍完好如初,燦爛奪目。所以作為繪畫顏料而言,其色質穩定是根本條件和主要因素。 礦物顏料色相沉著穩重美麗。例如:石青、石綠、硃砂的色相並非純藍、純紅、純綠,是人工合成顏料無法調合出來的顏色,它們因材質的決定,其獨特的結晶體的光澤增加了色彩的明度,因而是其它顏料不能代替的。 在中國的宋代,由於繪畫的發展,僅僅褐色、赭石就有數十種被廣泛應用。
Ⅳ 永樂宮壁畫的意義有哪些
永樂宮位於山西省芮城,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從目前發現的我國古代繪畫遺跡來看,元代人物畫大幅的極少,三清殿《朝元圖》正可作為研究、借鑒元代繪畫的範例,並可從中得到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啟示。整個壁畫極為豐富,是研究繪畫藝術和當時社會生活的生動資料。
Ⅵ 晉的歷史遺跡
早在18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與被陳運和詩稱為「懸空的寺 踏實的詩」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Ⅶ 中國壁畫的代表作品
護烏桓校尉幕府圖
壁畫繪滿全部墓壁及墓頂,共46組,總面積百餘平方米,是已發現漢墓中壁畫最多的。墓中還有墨書題榜240多條。壁畫以出行圖的形式,表現墓主從舉孝廉到為郎而進入仕途,直至最後官至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畫面連車列騎,冠蓋相望,聲勢煊赫。其中寧城護烏桓校尉幕府圖描繪了墓主接見烏桓首領的壯觀場面。此外,還有墓主日常生活、庄園財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農耕放牧等圖畫,以及雲氣、仙人、四神等圖像。壁畫對研究東漢晚期的社會生活、庄園經濟、邊疆地區生產、東漢王朝與烏桓等北方民族的關系等有重要意義
遼陽漢壁畫墓
中國東漢末和漢魏之際的石室壁畫墓群。最晚的延續至西晉。集中分布在遼寧遼陽太子河兩岸。20世紀初發現,50年代後發掘20多座。墓主多數是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的達官顯貴。墓室用石板支築,平面略成方形,為多室墓。一般大型墓邊長7米左右,小型墓邊長4~5米左右。壁畫直接繪在石壁上,主要以墓主仕宦經歷和日常生活為題材。有車騎出行、百戲樂舞、宴飲、庖廚、門閥、宅院和門卒、門犬等。墨彩平塗、色澤鮮艷,形象生動。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壁畫》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朝元圖
壁畫《朝元圖》,共畫天神289身,是大型儀仗朝拜陣容。帝後主像高達2.85米,玉女的身高也在1.95米以上,超過了一般真人的高度。整個畫面氣勢雄偉,眾神男女老幼形態各異,衣冠服飾各不相同。人物的神情面貌極富變化,有須發巍立、橫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語的玉女,有神態恭謹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學士。種種情態雜居一畫,使人感到變幻而無窮。當真是生動逼真,富有韻味。
壁畫《朝元圖》復原圖
在藝術上巧妙地利用了寓動於靜的構圖方法,組成宏闊的構圖,形象之間顧盼有神,表現出傳統線描藝術的高度成就。線條圓渾有力,豪放灑脫,各種質地的服飾器物,各種自然景觀,都得到絕妙動人的表現。尤值一提的是壁畫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在富麗堂皇的青綠色基調下,有層次地以少量紅、紫、藍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和素描的盥洗,構成了節奏的變化,使得畫面更為活潑跳躍。其色方法以平填為主,色塊並列,或深淺一動,除雲彩暈染外,其它暈染很少。畫中的石青、石綠,到近700年的今天依然艷麗奪目。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現代著名壁畫
我國現代新興壁畫運動始於1979年北京國際機場壁畫群的落成,迄今,壁畫在中國已完成了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演變過程。創造了許多具有濃郁時代生活氣息,鮮明民族藝術特色,獨特個性風格的現代壁畫。這些壁畫的位置和幅面納入了建築物的整體設計規劃之中。為適應陳設的環境氣氛,著重強調作品的裝飾性和視覺的愉悅感。使用的材料有聚丙烯顏料、陶瓷釉上彩繪、陶板等。張仃的《哪吒鬧海》,袁運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學的春天》,李化吉和權正環的《白蛇傳》,袁運生的《生命的贊歌》等。之後,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者開始把壁畫考慮在設計方案之中,壁畫藝術的專業隊伍也逐漸形成。在短短的幾年中,各城市賓館、飯店等公共建築中至少有五百幅作品問世,其中有許多突破性的出色力作。他們在借鑒傳統壁畫,學習西方壁畫,吸收民間美術,探求不同材料的特色和處理壁畫與建築的視覺諧調等方面各有不同建樹。當今新一代壁畫家力圖使中國壁畫有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更新的形式,使壁畫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公共場所。
景德鎮
1700多年來,中國景德鎮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窯火從未間斷,為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令景德鎮登上了陶瓷藝術的聖殿,從古至今不斷演繹著博大精深的藝術傳奇。世界各地沒有哪一區域象景德鎮這樣,具有豐厚的陶瓷藝術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藝術氛圍,嫻熟而全面的工藝技術,豐富多樣的陶瓷材料。陶瓷彩繪壁畫、陶瓷色釉壁畫、陶瓷刻雕、浮雕、捏雕、鏤雕壁畫以及綜合裝飾壁畫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景德鎮陶瓷壁畫
至於世界瓷都——景德鎮的陶瓷壁畫,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著稱。那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在康家鍾等陶瓷藝術家的支持配合下,創制了以《井岡山》為題材的陶瓷浮雕加彩壁畫,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西江月》的詞意,用於裝飾當地政府禮堂,這可算是世界瓷都——景德鎮解放後最早問世的一幅大型陶瓷壁畫,這也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幅陶瓷壁畫;而用於裝飾我國首都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以《井岡之春》為題的陶瓷壁畫,則為另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所創作,其繪制也是出自世界瓷都——景德鎮陶瓷彩繪名人集體之手,都是以其雋永的藝術魅力,在壁畫家族和陶瓷藝苑中獨領風騷。從此,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在世界瓷都——景德鎮形成一股熱,並影響到全國各地陶瓷產區都來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座落在中國瓷都——景德鎮的我國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大興創制陶瓷壁畫之風,一次展出大小陶瓷壁畫競達二十幅之多,使陶瓷壁畫創制進入旺盛時期。被譽為「瓷國明珠」的景德鎮市藝術瓷廠,是一家兼營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的企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祝大年製作的《森林之歌》就曾得到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復製成陶瓷畫,高3米3,寬21米,它是由景德鎮24位工藝師費時3個月在3000片瓷板上用新彩精緻的描繪,燒制而成。那宏大幽深的意境,貼近生活自然氣息,以及清新雅緻的藝術風格,寫實中帶裝飾意味的藝術表現手法,均體現了設計者的藝術追求和創造能力,作者根據有名風景「小鳥天堂」,並集中灕江、瀾滄江等名勝創作,很好地表現了亞熱帶雨林、萬木叢生、百花爭榮、百鳥喧嘩、生意盎然的景象,奏響了一麴生命之歌,鑲嵌在首都國際機場,受到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王學仲設計的,也是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復製成的,我國首次出口日本的《四季繁榮圖》大型新彩陶瓷壁畫,色彩柔和,清秀雅緻,畫面上呈現出中日人民在美麗的櫻花盛開時,游覽壯觀的日本古典式上野村,歡快的大熊貓在大口地吃翠竹,象徵吉祥的騰龍飛鳳在富士山前舞盪。這幅壁畫鑲嵌在上野火車站的廳壁上,與環境非常和諧,顯得氣勢格外雄偉,使人頓生「人在廳前立,身在畫中游」之感。
壁畫界的奇葩——余工陶瓷壁畫
當前,要談陶瓷壁畫不得不談余工陶瓷壁畫,余工陶瓷壁畫是一支集陶藝師、建築師、景觀師、室內設計師和工藝師、工程師為一體的環境陶藝團隊,由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藝術設計一流,技術力量雄厚,製作工藝精湛,陶瓷材質獨特、豐富、精良,設有業務部、設計部、製作一室、製作二室、工藝材料研究室及施工隊,門下有陶瓷壁畫有限公司、景觀瓷廠等。
僅2011年重點工程有:由張婧婧教授設計、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集旅遊購物為一體的陶瓷古街——景德鎮紅店街設計製作的世界上首幅106平方米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紅店街》,已成為紅店街最亮麗的景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一江兩岸設計製作的高8米、長542米的4336平方米的高溫(1320攝氏度)燒成巨幅釉下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瓷與茶》,以一幅長卷的形勢倘佯在世界瓷都的昌江河畔,為家鄉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沿江西路設計製作的陶瓷景觀《瓷源》鑲嵌在昌江兩岸十八渡的山體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陶瓷壁畫與實物相結合,古代工匠挖掘瓷礦石,釉果的勞動場景以壁畫形式描繪,而山體上的瓷石、坯房、窯房、窯爐、窯材、匣缽、青花瓷均以實物再現了古代制瓷過程,受到陶藝界的一致贊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景鷹高速設計製作的世界上最大(高4.7米、肚徑1.5米)的青花梅瓶(已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證書)和最大(直徑4.5米)的鏤空青花八角瓷盤,成為高速上獨特的景觀;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湖南科技學院美術樓設計製作的1377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陽明山》(正在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相信余工陶瓷壁畫能創制和復制越來越多的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的陶瓷壁畫來;祝願余工陶瓷壁畫朝著洋溢時代精神,弘揚陶瓷文化,堅持藝術品味,擁有觀念效應的目標,繼續走下去,再上新台階。
Ⅷ 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刻畫了什麼故事
永樂宮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原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畫面有人物289個,是永樂宮壁畫中重點。
三清殿內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米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這些壁畫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二十八宿、十二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
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於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在繁雜場面中人物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表現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率領諸神,來朝拜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就是原來分散的諸神,全都集合起來朝拜最高主神了。
環繞三清塑像斗心扇面牆上,東西面分別是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牆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東部是中官紫微北極大帝、天至大聖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歷代傳經法師;北壁西部是勾陳星宮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歷代傳經法師等。
東壁是大上昊天玉皇大帝、後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龜台九靈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南壁兩側是青龍君、白虎君。
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庄嚴。
西壁堪稱是整個《朝元圖》中最精彩部分。畫面以東王公、西王母夫婦為中心,各天官簇擁左右。西王母端坐椅中鳳冠品服,儀態端莊典雅,表情溫柔親和。
在西王母面前有一身著藍袍長者,據說是哪吒師傅太乙真人。他頭微低,臉微側,雙手持笏,似有要事啟奏西王母。在太乙真人的身後有兩位天神作交談狀,似乎真人所稟奏之事正是他們也關心的事。
這一組人物相互呼應,特別是對太乙真人的心理傳神的描繪,為我們刻畫出一個眉宇間顯現出焦慮、心事重重的長者形象。
這一幅《朝元圖》,不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體系,而近300身群像,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在多樣中取得和諧。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
畫中仙人袍服、衣帶上細長線條,更多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飄忽感,加強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准確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關系,難度極高。
三清殿壁畫繪畫用筆十分講究,畫中人物胡須、雲鬢接近皮膚地方用筆尖細,隨著向兩側展開,筆畫逐漸變粗、變淡,遠遠看去,人物的胡須彷彿是從肉里長出來的一樣,即所謂的「毛根出肉」畫法。
如此精美、准確、生動畫雲鬢、胡須的用筆,反映畫工對解剖、透視學的理解,而筆的運行也做到了准確、舒張、剛健,不允許有絲毫敗筆,顯示了高超的繪畫技藝。畫直線不用界尺,畫弧光不用圓規,這又要求畫工具備過硬的畫線本領。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下來的優秀藝術傳統。
從雲鬢、虯須「毛根出肉」畫法上去考察,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諸路神仙、真人也宛然出自吳道子的筆下,繼承發揚了吳道子的大唐風格。
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畫藝術的又一特點。在富麗華美的青綠色基調下,有計劃地分布以少量的紅、紫、深褐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及素描關系。在大片的青綠色塊上插入白、黃、朱、金及三青、四綠等小塊亮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色是以平填為主,採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經久不變。
三清殿的《朝元圖》,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所形成的巨制,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朝元圖》,最早可以上溯到吳道子的《五聖朝元圖》。它是吳道子最有影響的道教圖像,也是他唯一留存有後人臨摹的作品。杜甫當年曾經賦詩贊頌這一作品:
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牆。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旆盡飛揚。
在《五聖朝元圖》之後還相繼出現過類似的圖像,如《朝真圖》、《朝會圖》等。五代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觀,請張素卿畫希夷真君殿的《五嶽朝真圖》。
從所記內容,可知這時創作《朝真圖》雖是朝見希夷真君,但與中原《朝元圖》粉本仍有一定關系。作品一方面吸收《朝元圖》千官列雁行浩浩盪盪場面,一方面又開始表現五嶽、四瀆、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樹木諸神和岳瀆曹吏等眾多人物,創造各具特色的下界諸神形象。
Ⅸ 山西現在的歷史文化是由幾個民族的歷史融合形成的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歷史遺跡
早在18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同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