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帶一路」的建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一帶一路」中國的新選擇
產能輸出國外,亞太地區共生共榮
今年來,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中國新的國家經濟政策,而是現行中國經濟新時期的特點概括。中國現在經濟在一直轉型,2016年、2017年、2018年以致於可能很長的時間內,中國的經濟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主要是產能過剩太嚴重。十年前,房地產被炒得火熱,一下子,帶動了建築類材料的大量生產。後來房地產發展趨緩,但是這十年來積攢下來的鋼鐵是很大的。現在,都說鐵不值錢了太多的鋼鐵積壓在倉庫,五六年都賣不出去,這就是中國產能的現狀。一帶一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中國的過剩產能輸出國外,給東南亞、中東的一些貧困國家帶去鋼鐵,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一份貢獻。像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很多公司,都是致力於為巴基斯坦的一些貧苦地區建設基礎設施。輸出過剩產能,既幫助中國減輕了產能過剩的壓力,也為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
2.中國影響
亞投行,創建伊始,很多亞洲國家紛紛加入,後來很多的歐洲國家也隨之加入,這說明很多國家都想在這個新的領域分一份羹。一帶一路,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政策,很多時候,都是中國提議,其他國家支持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削弱美國一國獨大的現狀,增加中國的話語權,打破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主導的霸權地位,為地區的繁榮穩定作出努力。
⑵ 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後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的構想,其共同特點是都以中亞為軸心,但通達的目的地卻差別很大。不同版本的「絲綢之路」,其背後的潛台詞是視中亞為聯通歐亞的物流、資源、經濟乃至政治樞紐,力爭在「樞紐之爭」中占據上風,從而擴大自己經濟、能源安全的外延,並更加有效地拓展自身經濟輻射圈和商路。相比之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計劃更詳,范圍更廣,涉及國家、地區更多,受益面更大。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強調合作共贏的宏偉藍圖。因此,這一構想不僅受到中亞各國,也受到上合組織成員國及觀察員國以及如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贊揚和積極響應。
一年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逐步成為各國走向共識的合作構想。中國進一步鞏固了來自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供給,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周邊保障;而與中國的合作也有助於中亞國家擺脫「內陸國」、「雙重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緣空間和廣闊市場。此外,本地區國家之間合作關系發展的成果,又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與海灣國家、與南亞和西亞國家、與中東歐國家以及歐盟、東盟的合作也日益深化。
⑶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影響三個: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⑷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意義如下:
1、「一帶一路」,就是與機遇對接,特別是有助於搭上中國快車,享受合作共贏之利。首先對接的,無疑是中國的經濟優勢。經濟繁榮是絲綢之路興盛的前提,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為絲綢之路復興提供了基礎。
2、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而「一帶一路」正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紐帶。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通過打通基礎設施、貿易投資、規章制度等環節的瓶頸,讓國家間聯系更加通暢。
3、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它不僅體現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目標,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所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進程。
4、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東亞和歐洲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聯系,是地緣上東方與西方的對接。「一帶一路」通過與區域國家的合作,使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4)中國一路發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如下:
1、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2、堅持開放合作。「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3、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4、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5、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一帶一路」對接中國機遇
網路-一帶一路
⑸ 「一帶一路」的建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第一,國內經濟社會改革進入深水期。當前我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就是「三期」疊加。所謂「三期」,即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就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資源和市場,尋求新的經濟發展驅動力和增長點。
從當年改革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體現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也反映了問題之復雜,困難之巨大,挑戰之嚴峻,任務之艱巨。
第二,世界經濟仍將呈現復甦乏力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結構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復甦緩慢,發達經濟體總需求不足和長期增長率不高現象並存,新興經濟體總體增長率下滑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特別是全球貿易低增長局面難以得到根本扭轉。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曾於2010年至2011年間恢復到20%左右。2012年開始,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急劇下跌,2012年至2014年間,基本保持在3%左右。
2015年全球貿易低迷狀況進一步惡化,全球貨物出口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給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帶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對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要認清形勢,增強緊迫性和使命感,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
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在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第三,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爭奪更加激烈。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前提下,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建設「一帶一路」,將讓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時艱、共創輝煌。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姿態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表明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起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5)中國一路發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
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
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
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⑹ 一帶一路發展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⑺ 國家建立一帶一路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以「共同開創亞洲發展的新未來」 為題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並內特別強調要推容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⑻ 一帶一路有哪些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戰略意義。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
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
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8)中國一路發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