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外的會計發展史
(一)、西式單式簿記的崛起
10世紀至11世紀,作為中世紀西歐工商業中心的城市興起,並很快得到發展。11世紀末至12世紀,在十字軍東征後,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開始控制了東方和西歐的中介貿易。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和法蘭西的馬賽、那勞阿里等城市裡的商人積聚了大量資本,並陸續將其投入到工業及銀錢業中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商業和銀錢業的發展。12世紀至13世紀,市民爭取城市自治的運動日益高漲,並最終通過激烈斗爭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諸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很快便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基地。13世紀至14世紀,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威尼斯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形成,威尼斯開始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它所發行金幣「杜卡特」已在歐洲貨幣市場上占據支配地位,至14世紀經營銀錢業的商戶已達一百多家。與此同時,在13世紀至14世紀,行會在各城市國家中發展起來,而通過行會所結成的資產者同盟,已成為向封建建主宣戰的得力組織。上述變化結果,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紀、十五世紀,已經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這便是借貸復式簿記得以在義大利北部城邦萌芽、產生及獲得初步發展,最終促使西式簿記崛起,並取代東方會計歷史地位的主要原因。
(二)、西方復式簿記的產生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萌芽及生長階段,產生了佛羅倫薩式、熱那亞式與威尼斯式簿記、「三式薄記」的光輝照亮了未來西歐乃至世界會計的發展里程,它實現了世界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改寫了世界會計發展歷史,產生研究復式簿記的光輝文獻《薄記論》,並揭開近代會計發展史的嶄新篇章。在16世紀至17世紀,德國、荷蘭、法國等先後繼承與發展義大利的復式簿記實務與理論,最終在歐洲造就「帕喬利時代。」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掃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障礙,進而帶來18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這一重大變化使英國會計的發展進入到創新時期。同時,18世紀在鞏固興旺發達起來的公共會計師事業及它在審計、復式簿記原理與早期成本會計方面的貢獻,使英國很快成為世界會計發展中心,這一歷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紀。
(三)、西方復式簿記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的根本性轉變。
從13世紀到19世紀,在復式簿記時代700年左右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實現了世界會計發展史上的兩大根本性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古代會計發展階段向近代會計發展階段的轉變,其間適應早期市場經濟發展變化要來,逐步以復式簿記的方法體系取代了單式簿記的方法體系,並較為系統地建立了「簿記學」的基本理論。二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在產業革命的深刻影響之下,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會計為立足點,以會計在公司經濟管理中的地位為基本指導思想,已在實務處理與理論方面開始朝著會計時代的方向發展轉變,這一轉變在進入20世紀後才最終完成。
(四)、西方會計的崛起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方會計崛起是資本主義經濟軍先在西歐產生、發展之必然結果,其後,它在近代會計發展史上占據支配地位,又是科學技術進步、產業革命在西歐發生與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之必然結果。至20世紀初,伴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心轉移,世界會計中心也就從英國乃至西歐轉移到美國。
追溯西方會計一千年改革的發展歷史,是迅速的,充滿了高漲的熱情。
(五)、西方經濟的發展,使傳統會計發展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
進入公元11世紀後,西歐的封建化過程才基本完成,這一歷史進程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紀的鼎盛時期轉眼而至,商業的興起,城市的建立與發展,約二百年左右,西歐便很快進入到經濟專業化的興旺發達時期,這種演進速度又比中國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後第二個千年會計的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拉開了帳幕,此後,東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自然而然兩者在會計發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擴大,這是公元11世紀至20世紀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事實。1494年,被譽為「現代會計之父」的巴其阿勒發表了《算術、幾何與比例概要》一書,系統地論述了復式記賬法,這是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8-19世紀間產業革命的興起,股份公司的出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對現代會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30年,美國第一次討論會計原則,將會計實踐上升到理論,再用來指導實踐;為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使傳統的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兩個分支。
② 我國會計准則國際化進程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麼特點
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並且在不同階段分別採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1)了解借鑒階段
借鑒的前提是了解,借鑒必須建立在切實吃透、弄懂國外會計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博採眾長。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系統學習,深入了解國外會計的豐富內涵,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合理內核。由於會計協調在這個階段大都是自發進行的,因此自發性是該階段的主要特徵,學習借鑒國外會計中先進的合理的成分則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
在了解借鑒階段,可以採取以下幾種主要措施:
①加強與國際性或地區性的職業組織的聯系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會計協調活動,和了解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會計經驗。
②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有條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會計主管機構,應該設立專門的外國會計、國際會計的機構,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國外先進的會計信息資料,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③在制定和修訂會計准則時,應充分借鑒國際會計組織的經驗和,使我國新出台的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現「走回頭路」、「朝令夕改」的現象。
④加強會計協調的超前性與務實性研究。超前性要求會計研究具有預見性,研究國內已經存在但不普遍、甚至還未出現的會計及其可能的解決辦法,研究國際上已經出現的會計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探討其在中國運用的可能性。務實性要求會計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會計理論研究成果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⑤深化改革會計,培養國際會計人才。在會計教育過程中,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國際性教育,如開設西方會計、國際會計、國際貿易、國際、國際稅收、經貿外語、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提高會計人員處理國際會計業務的水平。
(2)協調階段,我國的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尚有一定的距離。針對這個現實情況,我們要充分利用會計的商業語言作用去溝通、發現、尋求與各國會計的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通過協商調整我國會計准則中的某些內容,以使其與國際會計准則保持基本一致,為第三個階段的規范統一打下基礎。
在協調階段,應該採取以下幾種主要措施:
①加強國際性的會計雙向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我國通過國際會計職業組織積極地、辯證地學習和吸納西方各國會計理論與及國際會計准則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國際講壇向國外介紹中國會計,使國際會計職業組織的決議中包含適應中國情況的內容,實現雙向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有利於我國引進外資,又便於我國對外投資。
②針對我國會計准則中與國際會計准則中不一致的內容,與主要會計發達國家和國際會計職業組織共同協商解決,實現我國會計的國際化。
③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間會計協調組織機構,具體領導和負責我國會計協調活動,以它們的強制性或權威性來引導會計協調活動走向新的階段,取得更大的成就。
④加快我國審計的國際化進程,保證我國財務報告鑒證的廣泛適用性。從1996年開始實施的第一批《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准則》,包括《獨立審計准則序言》、《獨立審計基本准則》等七個具體准則和一個實務公告,基本形成了獨立審計准則體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徵:一是基本符合國際慣例;二是反映了中國的國情;三是體現了與其他法規相一致的原則;四是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可以說,獨立審計准則的頒布實施,是我國審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將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標准化的軌道,同時對推動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接軌的進程也將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3)規范統一階段
在協調階段的基礎上,各國會計之間的差異己日益減少或消除,這就為全球會計的規范和統一創造了條件。在這一階段,各國會計都在自覺地縮小差異,趨於統一,因此自覺性是其主要特徵,規范和統一各國的會計實務和會計准則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
在規范統一階段,可以採取以下幾種主要措施:
①以國際統一的會計准則作為本國會計實務處理的標准和依據,遵循國際統一的會計概念基本框架。
②協調與各國會計之間的關系,加強與各國會計之間的合作,以共同遵守國際統一的會計准則,使各國之間的會計信息具有國際可比性。
③站在提高的高度,不斷對國際統一的會計准則加以修訂與完善。世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各國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會計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會計准則不斷地加以修訂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會計准則也只有在不斷地修訂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與完善。當然,在對會計准則修訂與完善的同時,要注意保持會計准則在一定時期內的相對穩定性,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使國際統一的會計准則在相對穩定中不斷求得發展與完善。
③ 中國會計准則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開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准則和物價變動與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 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必要性、會計准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准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
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准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准則(草案)提綱(討論稿)》。
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著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准則,為保證准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准則形成企業會計准則體系。這些具體准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④ 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的歷史革沿(誰能幫我找找,多謝呀!)
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是一個非官方會計准則制定機構,成立於1973年6月,工作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回國際會計准則在答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和遵循。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成立於1973年,是負責制定和發布國際會計准則,促進國際會計准則協調的重要國際組織。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的核心執行機構,全權負責制定國際會計准則,其具體職責包括起草和公布國際會計准則及其徵求意見稿,負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日常技術安排和有關技術問題的項目規劃,批准常設委員會解釋公告等等,該機構由14位專職的國際著名專家組成。根據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章程,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成員應具有豐富的相關國際業務和市場情況的技術和經驗,以制定出高質量的、全球性的會計准則。
⑤ 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史,注意了,是准則的發展史,高手請進
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史
我國會計改革與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會計工作,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隨著政治的變化,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國的會計改革
我國歷次的會計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現為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建國以來,我國會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業統一的會計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前,各行業、各企業的會計制度都不統一,既沒有全國性的會計准則來規范各行業的會計工作,又沒有各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規范系統內各單位的會計工作。如何設計出適應社會主義會計工作的會計制度,成為當時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財政部會計制度司所面臨的新課題。
建國初的三年,主要解決會計制度不統一的問題。1950年,財政部為了適應新建的各級人民政府和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預算基金的需要,制定和發布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務政經濟委員會規定,中央各主管部門要分別制定所屬企業的統一會計制度,從而結束了會計制度上的無政府狀態。1951年和1952年,中央財政部曾連續兩次召開全國性的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會議,制訂了國營工業企業、建築企業、建設單位和國營農場等單位的一套完整的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為我國計劃經濟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接著在「一五」時期,對已建立的會計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門分別制定了適合本部門生產經營特點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會計工作受大破大批「煩瑣哲學」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提出會計制度越簡化越好的錯誤主張,實行所謂「以表代賬」,甚至搞「無賬會計」,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受到嚴重破壞。例如,有的主管部門把20多個財會制度簡並為一個制度。許多企業單位會計機構被撤消或合並,大批會計人員下放勞動或調離工作崗位,破壞了會計工作的正常秩序。1960年至1966年,由於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的道理。理論界批判了「無賬會計」的錯誤作法,使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又得到重視。在這一段時間,財政部擬訂了一些新的會計制度,如《建設單位簡易會計制度》(草案)、《國營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原理》等。
1978年開始,隨著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會計制度的設計出現的新的局面。例如,1978年國務院修改頒發了《會計人員職權條例》。
(二)第二階段:1979年-1992年,部分借鑒國際慣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一些外商紛紛到我國投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大量涌現。但是,我國企業當時實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業的會計制度,特別是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外方人員在會計核算和利用會計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難,迫切需要出台新的制度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於是,財政部於1979年11月起草了《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1982年2月又起草了《中外合資工業企業會計制度調查綱要》,6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徵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廣泛徵求意見後,於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並印發到全國試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又參照有關法規、法律,終於在1985年3月4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於1985年7月1日開始施行。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是新中國第一部參照國際慣例設計的合新的會計制度,它與以往的國營企業會計制度相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1)明確規定了合法性原則、一致性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這五項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2)把資產、負債、資本、成本、損益定為會計的基本要素。(3)確定了「資產=負債+資本」的平衡公式。(4)成本核算方面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作為工業企業成本項目,並將管理費和作為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5)允許企業經過批准後採用加速折舊法。(6)規范了無形資產和開辦費的核算方法。(7)明確了收入確認原則。(8)將財務狀況變動表規定為除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以外的第三大對外報表。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適用於我國境內設立的各個行業所有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淡化了行業色彩,突出了會計核算的實質內容,實際上樹立了一個不同行業通用會計規范的典範。與此相適應,財政部制定並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根據這項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按季、按年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以及一些附表,從而使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進一步具體化。
在這一會計制度中,凡是與國際慣例相類似的會計程序與方法盡量採用了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例如無形資產與開辦費的攤銷、加速折舊法在限制條件下的應用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開端。
(三)第三階段:1992年-1997年,廣泛借鑒國際慣例隨著外商在華投資的增加,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已不是獨有的組織形式,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層出不窮,統一規范上述三類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核算顯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時,由於財政部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時,我國涉外經濟法規不夠健全,以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對於一些應當加以規范的會計實務未能予以規范。財政部在總結實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經驗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於1992年8月10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用以取代《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於1992年7月1日實行。
該制度在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具體規定中更為廣泛地借鑒了國際慣例。例如:企業可以根據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年末金額提取3%的壞賬准備;准許對因殘次、陳舊、冷背等原因造成的商品、產成品和自製半成品可變現凈值低於賬面實際成本的部分作本年損失處理;採用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分離的作法,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間性差異;允許對占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25%以上且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影響力的長期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明確了採用加速折舊法時僅限於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兩種;以及在投資人權益的核算與列示方面、匯兌損益的處理方面適當採用了國際通用做法。
財政部還於1992年5月25日發布了《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並與國家旅遊局聯合制定發布了《外商投資旅遊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於1994年7月20日發布了《外商投資企業分行業會計報表及其編制說明》,從而使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處理規范逐步得以完善和更便於操作。《外地人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等涉外會計規范的發布和實施,對其後內資企業會計制度的全面改革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股份制試點企業計會制度》的施行是另一項較為廣泛地借鑒國際慣例的會計制度改革。1992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體改革委聯合頒布了這一制度,並從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試點企業施行。其主要內容與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方面有些區別。例如:會計要素中的投資人的權益改為「股東權益」;提取壞賬准備的范圍不包括「應收票據」,且提取比例改為3‰-5‰;企業對外投資只有在占被投資單位資本總額50%以上時才採用權益法核算等等。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也在諸多方面借鑒了會計的國際慣例,從而開創了我國內資企業實行適合商品經濟需要的會計制度的先河。
此後,1992年11月財政頒布了《企業會計准則》,而且陸續出台了大量借鑒國際慣例的分行業會計制度。這一改革較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影響也更深刻。《企業會計准則》於1993年7月1日開始生效,它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提出了在原則要求。它把全國各行業的企業會計工作統一到一個標准上,實現了會計指標的工程統一。為了規范和加強股份制試點企業以外的各行業內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1992年起財政部陸續制定並發布了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交通運輸企業、旅遊飲食服務企業、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農業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金融企業、保險企業、電影、新聞出版企業等14個行業會計制度。這些制度解決了改革前由40多個分行業按所有製成分區別的會計制度中有關會計指標不可比的大問題。新的行業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中,有5%以上屬於共性科目。它在借鑒國際慣例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各行業的特點和政策要求。
(四)1997年至今,構建按經濟業務統一規范的會計准則體系《企業會計准則》和分行業會計制度實行之後,由於不同行業財務報表項目有所不同,在上市公司信息揭示,企業兼並以及財務報表合並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便。為了增強財務信息的可比性,規范財務信息的披露,建立一套適用於不同行業的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一階段,不僅要制定企業會計的30多個具體准則(包括通用業務准則、特殊業務准則、特殊行業准則和會計報表准則),還要制定《核算會計准則》與企業會計准則形成配套。這一階段是以《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交易的披露》的發布為正式開始的標志。
http://www.kakabook.net/theory/acct/2004/12/1101551814-5.shtml
⑥ 國際會計准則的基本介紹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開著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通過「舊管(期初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的平衡公式進行結賬,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中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進行 古代賬簿核算,設總賬進行「分類記錄」,並編制「進繳表」(即利潤表)和「存該表」(即資產負債表),實行雙軌計算盈虧,在兩表上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以此核對全部賬目的正誤。之後,又產生了「四腳賬」(也稱「天地合賬」),這種方法是:對每一筆賬項既登記「來賬」,又登記「去賬」,以反映同一賬項的來龍去脈。「四柱清冊」、「龍門賬」和」四腳賬」顯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傳統中式簿民的特色。
⑦ 中國會計准則發展史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開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准則和物價變動與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 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必要性、會計准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准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
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准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准則(草案)提綱(討論稿)》。
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著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准則,為保證准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准則形成企業會計准則體系。這些具體准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⑧ 會計准則的制定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希望能夠具體闡述,謝謝了!!!!!
80年代 開始研究西方會計准則和國際會計准則。1992年11月30日 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即基本准則,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1993年到1996年 起草了30餘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和草案,但沒有全部正式頒布實施。1998年5月 正式加入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1998年10月 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成立。 1997年5月至2000年 陸續發布13項具體會計准則。2001年初 發布8項企業會計准則,其中5項准則是對以前准則的修訂。2002—2003年 發布3項新的會計准則和一項修訂的會計准則。2003年 會計准則委員會進行了換屆改組,加快了准則制定的腳步。2005年6月2日 發布修訂《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徵求意見稿。2005年6月22日 發布外幣折算、分部報告和財務報表列報等3項具體准則草案徵求意見稿。2005年7月19日 發布資產減值、企業合並、合並財務報表、生物資產、石油天然氣開采、捐贈與補助和投資性房地產等7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2005年8月12日 發布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職工薪酬、企業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稅等6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2005年9月21日 發布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等4項具體准則徵求意見稿。2006年1月4日 發布股份支付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2006年2月15日 正式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和38項具體會計准則。
據此可以看出,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80年代到1996年,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國外的學習、借鑒,以及國內關於制定我過的企業會計准則的討論階段和嘗試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97年到2000年,這一階段內,發布了具體的13項會計准則,突出特點就是針對當時我國經濟運行中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而制定的,主要是借鑒了國際會計准則。第三階段是從2001年到2003年,這一階段發布了8項准則,突出特點就是面對97年准則導致的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制定了更為嚴格的標准,最主要的特徵是放棄了公允價值計量,認為我國沒有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第四階段是從03年會計准則委員會改組後開始到06年2月新准則的頒布。06年准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正式建立起來,可以說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06年准則正式實施以前,在我國的會計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業會計制度》。這一時期是會計制度和會計准則的共存階段,但准則是處於附屬地位的。准則和制度共存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造成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混亂,因而我國才加快了會計准則制定的步伐。
⑨ 我國會計准則制度變遷歷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您好, 可以將我國會計准則制度變遷歷程分為國際會計慣例引入學習、國際會計准則學習借鑒、會計制度統一完善、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四個階段。
(一)國際會計慣例引入學習階段(1979—1992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1979年頒布的《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終點標志是1992年11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以及13項行業會計制度和10項行業財務制度(簡稱「兩則」、「兩制」)。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1979年頒布的《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第一次參照國際慣例設計了會計制度,其規定的會計核算一般要求、會計核算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等內容均學習、借鑒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通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
(二)國際會計准則學習借鑒階段(1993—2000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1992年頒布的「兩則」、「兩制」,終點標志是財政部於2000年12月根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要求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學習借鑒國際會計准則,開始採用會計准則,並結合國情,採取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存的辦法實施「兩則」、「兩制」。針對「瓊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案,我國於1997年發布了第一項具體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從1998年起開始實施),到2001年底我國已頒布了16項具體准則,標志著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中國會計准則體系逐步建立。
(三)會計制度統一完善階段(2001—2006年)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業會計制度》的正式施行(暫在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並鼓勵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執行),終點標志是2006年2月財政部正式發布39項新會計准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企業會計制度》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充分協調,實現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企業的會計制度的統一。2001年頒布《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4年頒布《小企業會計制度》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會計制度體系。
(四)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階段(2007年以後)
這一階段的起點標志是從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39項新會計准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這一階段以會計准則全面取代會計制度(除少數准則保持中國特色外),與國際會計准則實現了全面趨同,進一步縮小了我國企業會計標准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差異,是中國會計國際化趨同的顯著標志。
⑩ 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史
我國會計准則的現狀分析
我國制定會計准則的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國自1992年底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以來,至今已先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最近,財政部會計司官員多次表示,將在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由於我國會計准則從一開始制定時,就與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還召開了多次有IASC高層官員參加的會計准則國際研討會,制定我國會計准則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國際會計准則。因此,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基礎較好。
但由於我國國情的約束,我國會計的國際化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一些部門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混亂,而現有的會計已遠滯後與客觀需要,會計制度方法體系的務實性與超前性脫帶。缺乏對國外會計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等等。概括起來,我國會計准則與其他相關會計准則的主要差異有:
1、由於認識的誤區而導致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范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的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形式轉化的趨勢。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及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2、由於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而造成會計准則的涵蓋面較小,可操作性較差,對一些新問題尚未涉及。由於我國制定會計准則起步較遲,並且由於各種原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發布的30多項會計准則的徵求意見稿一直未能成為正式准則,至今只發布了16項會計准則,相對於美國FASB的約150項准則公告(還不包括FASB的前任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以及會計原則委員會發布的31份「意見書」)和IASC的41項國際會計准則,數量要少得多;並且,我國會計准則對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雇員福利、養老金計劃、物價變動和通貨膨脹、銀行、保險業、農業等會計事項的處理均還未涉及;此外,由於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尤其是在2001年開始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之後,會計准則似乎只是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指導綱領,會計准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對就變得較差。
3、過分強調特色而造成在具體會計處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國會計准則也存在不少差異。如僅就我國已發布的16項會計准則與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相比,就有在存貨准則對采購成本的計量上,國際准則採用凈價法,我國准則採用總價法。在建造合同准則中,國際准則允許將因訂立合同發生的、與合同直接相關的費用作為合同成本的組成部分,我國准則要求將訂立合同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在借款費用准則中,國際准則沒有對「專門借款」作出定義,我國准則對此作了定義,國際准則允許資本化的對象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我國准則僅包括固定資產。在無形資產准則中,對於資產交換產生的無形資產,國際准則要求區分同類與非同類資產交換,並要求按收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我國准則要求根據非貨幣交易准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