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昊先建的西夏還是宋真宗先建的南宋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 史稱北宋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27北宋被金滅 趙括在杭州稱帝 占據南方 是為南宋高宗 真宗(趙恆)是宋朝第三個皇帝 997~1022
Ⅱ 元昊建立的西夏是怎樣滅亡的被誰滅亡的
夏末帝,獻宗侄。即位後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獻宗投降被殺。西夏亡。
宋開禧元年(公元1025年)三月,成吉思汗於蒙古建國後第一次率軍攻人西夏,掠走許多牲畜財物,從此,西夏開始走向衰落,以至滅亡。
蒙古成吉思汁二年(公元1207年)秋,西夏人不向蒙古納貢,引起成吉思汗的不滿,率士軍攻到斡羅孩城(兀刺海城),由於西夏軍民的奮力反抗,使成吉思汗不敢深入腹地,乃於次年春退回。
蒙古成吉思汗四年(公元1209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西夏太子承楨、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率軍五萬抗擊而失敗,高逸被俘處死。蒙古軍進攻西夏首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外要塞克夷門,是王朝派五萬西夏兵與之相持兩個月。後蒙古設伏擒西夏軍主帥,先攻克夷門,接而引河水灌城,卻因外堤決口而淹了自己,只好撤回議和。西夏承諾納貢,送公主和親,以後還屢次助蒙攻金。
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復以西夏拒絕發兵隨蒙軍西征為借口,遣軍攻人西夏,包圍中興府,西夏國主神宗李遵頊逃命西涼(今甘肅武威),並派使者告之蒙古西夏願稱臣,奉蒙古為主。
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1224年)秋,成吉思汗以西夏私下與金朝議和而派木華黎之子李魯率大軍第五次入侵西夏,大敗西夏軍。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從西域返蒙古,次年又以西夏曾納任人亦刺合·桑昆和不遣質子為由而親率大軍侵西夏。自此攻城掠地,連戰皆捷。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分兵圍困中興府,自己則率軍進攻金朝。七月,成吉思汗於清水(今甘肅清水)病逝。三日後,西夏末帝出降,西夏滅亡。
Ⅲ 西夏元昊介紹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1003年—1048年),乃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黨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元昊出世的幾個月前,他的祖父李繼遷,一生戎馬征戰,彪悍勇武的蓋世英雄,卻因箭創發作,傷勢日重,卧床不起了。子德明戰功卓著,繼承父親遺業。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於識時審務,利用時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元昊出生的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與北方的遼朝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遼軍南侵,宋真宗被迫親征而獲勝,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間這一相對和平時期的確立是以宋朝付出高昂的經濟代價換來的。對於「國危子弱」的黨項政權,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進行招撫,貫徹其「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既定方針。
在這種有利的和平形勢下,李德明為了恢復戰後秩序,鞏固新挑起的西平政權重擔,巧妙地利用宋、遼矛盾,求得生存發展。同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貿易,促進了黨項族的經濟發展,一時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甲胄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自與通好,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這些就是德明時期和平景象的寫照。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吾戎人本從事鞍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殺之,則人誰肯為我用乎?」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少年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齣打探他的行蹤。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這種預見不是沒有道理的。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吾部落實繁,財用不足。苟失眾,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賜,招養蕃族,習練弓矢。小則四行征討,大則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於計為得。」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駁斥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英雄之生,當王霸耳」活畫出青年元昊的英雄氣概!
德明內行保境息民、發展生產的政策,增強了實力;外結遼、宋,為的是利用兩國矛盾,從雙方得到好處。而兩國對德明的討好籠絡、封爵賞賜,又都大大地助長了德明建國稱帝的慾望。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萬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亘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僭帝制」,追謚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天聖六年(1028)五月,元昊24歲。德明派他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立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後。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系。
明道元年(1032)十月,51歲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准備工作之後死去了。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黨項政權轄地和後來建立的夏國版圖內,南部與宋相鄰的涇、渭二水上遊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區,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居住著吐蕃居民。黨項族的興起與發展,與這些地區的吐蕃部族發生了密切的關系。
在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今甘肅武威)居住著吐蕃的六穀部。他的首領潘羅支,就是當年於靈州之郊一箭射中李繼遷的那個人。李德明嗣立伊始,為報殺父之仇,即派兵並策動潘羅支內部的黨項迷般囑、日逋吉羅丹等族,里應外合,襲殺當時擔任宋朔方節度使的潘羅支,乘勝將潘羅支弟弟廝鐸督佔領的涼州收回。六穀部所屬一部分吐蕃部族退居青海的湟水流域,依附於另一個吐蕃部族角廝啰。
角廝啰,吐蕃語「佛子」的意思,為吐蕃贊普之後。宋初,由於角廝啰的聲譽,被宗哥城(今青海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之間)僧人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樂都)大首領溫逋奇擁立,在現今青海西寧一帶,建立了一個統一轄洮、湟流域廣大 地區,擁有數十萬居民的地方封建政權,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角廝啰曾聚集了數十萬兵馬、向宋表示「請平夏人以自效」,但宋對其採取防範的態度。後來角廝啰同李立遵不和,同溫逋奇徙居邈川,深感黨項政權對他的威協,即歸附宋朝,謀求對他的授助。
明道元年(1032),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角廝啰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啰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啰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准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啰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這一年七月間,元昊派大將蘇奴兒帶兵2.5萬進攻貓牛城(今青海西寧東北,大通河東南),被葉蕃兵擊敗,蘇奴兒被俘。元昊聽到消息後,於九月間親自帶兵南征,又一次圍攻貓牛城,攻城一月余,城堅不克。於是元昊派人向吐蕃守將詐稱約和,暗以兵士藏躡於後,城門剛啟,元昊士兵奪門蜂擁而入,迅速攻佔城池,對城內居民殘酷屠殺擄掠。
景佑二年,元昊立稱廣遠元年(1035),角廝啰內部發生叛亂,論逋(國相)溫逋哥囚禁角廝啰,角廝啰逃出邈川,集兵殺死溫逋哥,並徙居青唐城。元昊乘角廝啰發生內亂的時機,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岑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角廝啰派部將安子羅領兵10萬,陰絕元昊退路。元昊還兵與安子羅軍作戰,戰斗十分激烈。經過了延續200餘天的艱苦戰斗,安子羅兵漸漸不能支持;元昊軍隊也因糧草不繼,士兵飢餓而死者越來越多。元昊只好撤軍,大軍流宗哥河,船方半渡河中,安子羅暗使人決水淹元昊軍,士卒漂沒不計其數,倖存者大潰而逃。
宗哥河之敗使元昊十分惱怒。同年十二月,又親率大軍進至河湟。角廝啰自知寡不敵眾,屯兵於鄯州(今青海西寧境),不出戰。元昊主動進攻,在渡一條河時,在河水淺的地方插標識為記,作為返軍渡河之處。角廝啰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險之處。角廝啰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深險處。元昊對角廝啰的進攻被擊敗,士兵狼狽爭相逃命,到達河邊,尋找標識搶先涉水而過,不斷誤入深水,險浪撲擊,士兵溺水而死者十有八九,失去輜重無數,僅留得殘兵剩卒保護元昊逃回。元昊又一次敗於角廝啰,再不敢輕易涉足其境。
第二年,當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地時,他深恐宋利用吐蕃諸部族去抄自己的後路,於是帶領大軍循阿干河,攻破蘭州羌族部落,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縣北),在瓦川會地主修築城寨,留兵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的通路。
這時角廝啰發生內亂,角廝啰妻妾爭寵,李氏子摩氈角同母黨李巴全策劃攜帶其母逃奔宗哥城,集眾形成一支獨立勢力,不受角廝啰制約。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摩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元昊的兒子寧令(號梁王)為妻。從此,角廝啰常懷禍發肘腋之憂,意衰志怯,勢力越來越衰弱,遂同三妻喬氏往西遷到歷精城居住。
元昊正式建國後,宋還想利用角廝啰的勢力去牽制元昊,但由於夏的強盛,使角廝啰「終不能有大功」。
在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北山山脈之間,有一條寬百公里或僅數公里的天然長廊,蜿蜒1000多公里,稱作河西走廊。它是古代中西交通必經大道—「絲綢之路」的東段大道,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邊防的重地。河西走廊地區,由於有祁連山雪水的滋潤,水草肥美,可耕可牧,是歷史上各族勞動人民賴以生養蕃息的一塊寶地。
黨項族未佔領河西走廊之前,是甘州回鶻(河西回鶻)居住的地方。早在公元9世紀中葉,漠北回鶻汗國滅亡後,一部分回鶻人遷人河西地區,同原來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回鶻部族建立了回鶻政權,成為河西走廊一股重要的統治勢力。夏州黨項政權興起,特別是李繼遷都西平之後,黨項政權即處於甘州回鶻、吐蕃和宋、遼之間。河西走廊地逼西平,直接威脅著黨項政權後方的安全。李繼遷要進攻宋朝,就必須解除後顧之憂。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也成為黨項政權發展的必爭之地。
甘州回鶻的「牙賬」設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天聖四年(1026),李德明同回鶻進行了六次爭奪甘州的戰爭,每次都遭到失敗。德明因此同回鶻結成世仇。天聖六年,元昊已長大成人,德明經過了充分的准備,首次派元昊帶兵去攻打甘州,一戰告捷,攻破甘州,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王倉猝出逃,留在城中的後妃子女家屬都被元昊擄獲。甘州首戰成功,深得德明歡心,元昊被立為太子。
黨項同回鶻爭奪河西涼州的時間持續最久。李繼遷時,西涼為吐蕃首領潘羅支占據,並結回鶻為援共同對付黨項。咸平六年(1003),李繼遷帶兵越過黃河和賀蘭山攻打西涼。在攻佔西涼後的凱旋路上,李繼遷中了潘羅支致命的一箭。4年之後,李德明又一次奪取西涼,不久又被回鶻奪回。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固守西涼的回鶻人就失去了大本營。元昊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吸引宋兵到環慶一帶,使回鶻失去戒備,然後出奇兵突襲西涼,回鶻人棄城去投奔吐蕃角廝啰。
元昊佔領甘、涼二州之後,使河西走廊西部的肅州和瓜、沙二州失去了屏蔽。當甘州城危之時,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分部瓜州王曹賢順,帶兵來援,兵至甘州,城已為元昊佔領,曹賢順見元昊軍勢盛,表示願率部歸附。在德明同意接受投降後,曹又重返瓜州。元昊繼位之後,忙於同吐蕃角廝啰作戰,直到景元昊大慶元年,公元1036年,才從同角廝啰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率軍西攻回鶻瓜州(今甘肅安西),直抵沙州(今甘肅敦煌),又回師佔領肅州(今甘肅酒泉)。這樣,元昊便安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的統治。
宋咸平初年,河西戰事開端。當時歸曹氏統治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發生了一次奪權斗爭。擔任節度使的曹延祿被其族子曹宗壽殺害,瓜、沙歸義軍政權開始了曹宗壽當權時期(1002-1014)。曹宗壽就是瓜州王曹賢順的父親。曹宗壽一上台,面臨河西戰亂局勢,為防不測,開始動手做一些備戰工作。其中之一是把所屬瓜、沙二州各處佛教寺院中收藏的佛教經典,佛家度諜,寺院契約、帳目,善男信女施主朝拜佛事的狀、疏、發願文、寫經、佛畫、檔案文書,以及各類書籍統統收集起來(約四五萬件),運送到莫高窟,找了一個可容納這些文書的不大不小的洞窟(今編號17窟)封存起來。後來在曹氏失去這個地方之前,又在封閉的洞口牆壁上繪制了壁畫。從此這個被封閉的洞窟便不為世人所知。從元昊佔領瓜州,西夏佔領瓜、沙190餘年,下至元、明、清歷900餘年,到清末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被一個顢頇無知的小道士無意中發現了,埋藏在洞窟中近千年的數萬件珍貴文書才重見天日。這就是震動世界學壇的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廢皇後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移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後,招致殺身之禍,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謚號武烈皇帝,葬泰陵。寧林格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Ⅳ 元昊不願向宋稱臣而建立了西夏嗎
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投靠了遼,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
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看到父親甘願做宋臣,惟惟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麼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公元1038年,元昊毫不留情地把反對自己稱帝的人都殺掉後,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歷史就稱之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制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我還想知道]
公元1044年12月,元昊看到無法滅掉北宋,便與宋議和,向宋稱臣。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國王,但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Ⅳ 元昊建立西夏的時間
景宗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稱帝,建立西夏,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Ⅵ 元昊是怎樣建立西夏的
宋朝一建來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自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投靠了遼,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
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看到父親甘願作宋臣,惟惟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麼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公元1038年,元昊毫不留情地把反對自己稱帝的人都殺掉後,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歷史就稱之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制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Ⅶ 李元昊為什麼在寧夏建立西夏王朝他是回民么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松州(今四川松潘),後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黨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今陝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陝西橫山)以東地區(相當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范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即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廣大地區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台後,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准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占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黨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准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布禿發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
李元昊是黨項族人,不是回民
Ⅷ 元昊怎樣建立的西夏
宋朝一建立,就想剝奪黨項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時候,平夏部部落一個叫李繼遷的頭目不想投靠宋朝。投靠了遼,向遼稱臣,被封為「夏國王」。
公元1004年,李繼遷攻打吐蕃人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宋朝封李德明為平西王,每年賜給他不少金帛和茶葉。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看到父親甘願作宋臣,惟惟諾諾,很不高興。他對李德明說:「我們應該有骨氣,不應向宋稱臣,離開了它們,我們照樣能活。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可以訓練兵馬,等我們力量強大了,我們可以去奪取地盤,那時我們什麼都會有的。」李德明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了,但他是個穩重的人,雖然有當皇帝的想法,但終究沒有膽量。
李德明死後,元昊做了首領。元昊精通漢文和佛學,他希望自己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公元1038年,元昊毫不留情地把反對自己稱帝的人都殺掉後,正式宣布自己為皇帝,國號為大夏。因為大夏國在宋朝的西北方向,歷史就稱之為西夏。元昊就是夏景宗,都城在興慶(現在寧夏銀川)。西夏控制著甘肅、寧夏、清海和陝西、內蒙古的一部分地方。
公元1044年12月,元昊看到無法滅掉北宋,便與宋議和,向宋稱臣。元昊名義上是宋朝封的國王,但實際上就是西夏的皇帝。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軍隊所滅,前後共統治了90年。
Ⅸ 元昊建立西夏
西北邊境的黨項族(古代少數民族之一)貴族趁宋朝忙著對付遼朝的機會,經常侵犯宋朝邊境。宋真宗疲於應付,只好妥協退讓,封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又封他的兒子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才平穩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音hào)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漢文和佛學,多次帶兵打敗吐蕃、回鶻等部落,擴大地盤。他勸說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稱臣。德明不願跟宋朝決裂,對兒子說:「我們三十年來,能夠穿上錦衣,都是宋朝的賞賜,可不好背叛他們啊!」元昊說:「穿皮毛,牧牛羊,這是我們黨項的風俗。英雄好漢,應該創立自己的事業,哪能貪圖這點好處?」德明說:「依你說,該怎麼辦?」元昊說:「我們得到的賞賜,只是我們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還很窮困。依我看,不如拒絕朝貢,訓練兵馬。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大了可以去奪取土地,這樣上下都能富裕起來,豈不更好。」可是李德明還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見,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繼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自己的主張,設置官職,整頓軍隊,准備擺脫宋朝的控制,自立門戶。他的叔父山遇勸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聽。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員怕得罪元昊,反把山遇抓起來送還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圖已經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布即位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因為它在宋朝的西北,歷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後,上表要求宋朝承認。那時候,宋真宗已經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宋仁宗趙禎。宋朝君臣議論了一下,認為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斷絕貿易往來,還在邊境關卡上張榜懸賞捉拿元昊。這一來激怒了元昊,就決定大舉進攻。那時候,宋軍在西北駐防兵士有三四十萬,但是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個州的幾百個堡壘,而且各州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訓練。西夏的騎兵卻是集中指揮,機動靈活,所以宋軍常常打敗仗。過了一年,西夏軍進攻延州,宋軍又打了一個大敗仗。宋仁宗十分惱火,把延州知州范雍撤了職,另派大臣韓琦和范仲淹到陝西指揮抗西夏的戰爭。范仲淹到了延州,把邊境上的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萬六千人馬分為六路,由六名將領率領,日夜操練,使原來十分散漫的宋軍提高了戰鬥力。西夏將士看到宋軍防守嚴密,不敢進犯延州。他們議論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幾萬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樣好欺負了。」范仲淹分析了雙方兵力,主張加強防守,牽制西夏兵力,但是韓琦卻主張進攻。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軍由元昊親自率領,進犯渭州,韓琦集中所有人馬,還選了一萬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領出擊。任福帶了幾千騎兵趕了一陣,見到一支西夏兵,雙方打了一陣,西夏兵丟下戰馬、駱駝就逃。任福派人偵察,聽說前面的敵兵不多,就在後面緊緊追趕。趕了三天三夜,來到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天色已經黑了下來。任福命令將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預先約定的另一支宋軍會師好水川,把敵兵殺個片甲不留。第二天,任福帶著宋軍沿好水川西進,到了六盤山下,沒有發現西夏兵。只見路邊有幾只銀泥盒子,封得十分緊密,兵土們走上前去,拿起銀泥盒子聽了一下,裡面還發出一種跳動聲音。兵士報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開。只聽得「噗噗」幾聲,接連飛出了一百多隻帶哨的鴿子,在宋軍的頭上盤旋飛翔。原來,那小股西夏兵的敗退是假的。在六盤山下,元昊帶了十萬精兵,布置好埋伏。只等那鴿子飛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齊殺出,將宋軍緊緊包圍。宋軍奮力突圍。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敵陣里揮動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從兩邊殺出。宋兵邊打邊退,許多人退到懸崖摔死。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勸任福逃脫。任福說:「我身為大將,現在兵敗,只有以死報國。」他又沖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殺了。這一仗,元昊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韓琦聽到這消息,十分傷心,上書請朝廷處分,宋仁宗把韓琦撤了職。范仲淹雖然沒直接指揮這場戰爭,但是被人誣告,也降了職。打這以後,宋夏多次發生戰爭,宋軍連連損兵折將,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韓琦、范仲淹防守邊境。兩人同心協力,愛撫士卒,嚴肅軍紀,西夏才不敢再進攻。
Ⅹ 李元昊為什麼要建立西夏
宋朝太垃圾復了,軟弱無能,是歷史上最制懦弱的朝代之一。
他看出來這些皇帝沒有什麼作為,並且宋朝作戰部隊人不多。禁衛軍卻不少。(皇帝極端怕死)
他覺得在在宋朝混也沒啥大意思了。不如出去拉竿子單挑了。
這樣就跑大西北(甘肅寧夏一帶)成了當時的西夏。
後來她勢力大起來了。北宋皇帝為了安撫他,賜他姓趙。並且年年要給西夏不少的錢糧,布匹等等物資。美其名曰:大國風范。夠垃圾吧。
鄙視宋朝那些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