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幫我總結一下高中歷史的知識點 重大歷史事件 時間 人物 意義 映象
一、梭倫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導致雅典政局的動盪
⑵雅典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崛起,他們要求獲得政治權利
⑶通過對梅加臘戰爭的勝利,梭倫樹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2.貴族:平原派,工商業: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發生主要由平民參加的武裝暴動,衛城一度被佔領
4.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5.內容
⑴頒布「解負令
廢除債務奴隸(「六一漢」),規定土地的最高佔有額,制定遺囑法
⑵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按財產多少劃分四個等級,並享有不同權利及義務
⑶建立「四百人會議」
國家權力由公民大會和四百人會議組成,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⑷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發展農業,促進手工業發展,改革幣制,改革社會習俗
6.庇西特拉圖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響
⑴積極
①促進雅典城邦經濟的發展
②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調停者」,帶有「折中」色彩
②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的權利
③貴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照樣擁有世襲佔有土地的特權
④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沒有根本解決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⑴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春秋)和推廣(戰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
⑵政治上,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階層
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形成
⑶軍事上,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以兼並為主,各諸侯國都爭相增強國力
⑷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思想成為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指導思想
⑸秦國統治者受到刺激,決心奮發圖強
2.主要改革和變法
⑴春秋時期
①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
⑵戰國時期
①魏國李悝:發展農業生產;推行「平糴法」,保護農業;
制定《法經》,加強法制
影響:魏國率先強盛起來
②楚國吳起
③秦國商鞅:秦國各方面處於落後狀態
3.時間:前356年
4.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並戰爭中取得優勢
5.內容
⑴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①「為田開阡陌封疆」
廢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的原因
生產力低下;農業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商人,
防止其增加經濟實力,勾結諸侯,參與政治,形成割據勢力;
避免土地兼並嚴重,緩和階級矛盾
後果: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統一度量衡
⑵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①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貴族建立軍功
③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
④普遍推行縣制
由國君直接委派縣令進行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⑤「燔詩書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⑶改革社會風尚習俗
6.影響
⑴積極
①在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建了新制度,
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②為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⑵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罰嚴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③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公開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⑵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⑶確立了正確的改革指導思想
⑷堅持改革,不屈服於舊勢力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⑴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西晉滅亡以來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北魏都城:平城
⑵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當時北魏統治者面臨的更大危機
⑷馮太後和孝文帝熱衷推崇漢文化
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2.內容
⑴建立新制度,取代舊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
484年
②推行均田制
意義
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不斷增加;
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設立三長制
鄰長,里長,黨長:取代了宗主督護制
④推行新的租調制
⑵遷都洛陽
原因
①政治上,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迫切需要尋求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
②經濟上,糧食供給經常發生困難
③軍事上,與北邊強敵柔然相毗鄰,時受騷擾,很不安全
⑶移風易俗
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影響
⑴北方經濟的繁榮和復甦
農業:齊民要術;手工業:青瓷
⑵政權封建化的加速,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過程,順應了歷史潮流
⑶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⑷為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則天後期)
四、王安石變法
1.背景
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兼並土地採取放任態度
⑵三冗二積局面的形成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
二積:積貧、積弱
⑶慶歷新政失敗,變法迫在眉睫
慶歷新政: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
2.內容
⑴富國之法
目的:富國
作用: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設置市易務),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⑵強兵之法
目的:改變積弱的局面
作用:節省政府開支,提高軍隊戰鬥力,增加武器裝備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⑶取士之法
作用:培養人才,發揮其才幹,為變法起到輿論作用,進一步擴大統治基礎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重視官員選拔任用)
3.影響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並勢力,
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4.失敗的原因
⑴守舊派的激烈反對
三不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⑵宋神宗動搖了,對變法的態度有所改變
⑶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廢除新法
⑷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⑸這次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運動,
所以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根本原因
五、歐洲的宗教改革
1.基督教的產生、發展和分裂
⑴1世紀左右,產生於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⑵4世紀初,演變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⑶11世紀,教會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2.13世紀,羅馬教皇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神權統治
體現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會壟斷學校教育)、社會生活方面
3.歐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⑴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發展,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
天主教會維護封建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⑵政治上,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國家的形成,
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重大障礙
⑶文化上,文藝復興倡導人文主義,推動宗教改革
⑷思想上,「異端」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神權的合法權威,
為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歷史遺產
⑸教會貪婪腐敗,對人民群眾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發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德國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國爆發
4.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披著宗教外衣的原因
⑴天主教會是當時西歐最有勢力的統治集團,又是歐洲封建統治的精神工具,
而早期資產階級力量有限,在反封建斗爭中,他們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⑵中世紀的西歐各國,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5.「異端」運動
⑴內容
①認為現存的封建統治秩序和羅馬教會都是魔鬼創造的
②揭露教會的虛偽與腐敗
③對正統宗教儀式和教階制度予以否定
④《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教條
⑤要求國家沒收教會的財產
⑥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
⑦要求教會的權力服從世俗統治的權力
⑵意義
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挑戰,反映了市民階層爭取政治權利、
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要求和改革教會的願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勢在必行
6.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⑴原因
馬丁•路德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會的權威,立志改革,實現民族復興
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僅嚴重阻礙了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還使得天主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根本原因
羅馬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統治與經濟搜刮——主要原因
⑵導火索:兜售「贖罪券」
⑶開始:「九十五條論綱」
⑷內容
①「因信稱義」
②堅持《聖經》人們唯一信仰的神聖權威
③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當高於教權並支配教權
④建立本民族的教會
⑸影響
①掀起了反對羅馬教廷的風潮,推動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閔采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
②有利於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③1555年,德意志的新、舊教諸侯簽訂和約(奧格斯堡條約),
規定「教隨國定」,路德派取得合法的地位
④這次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權統治體系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為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7.加爾文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③深入研究《聖經》,宣傳宗教改革
⑵內容
①堅持《聖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②宣揚「先定論」,即所謂的選民或棄民
③批駁教會「財富使人陷於罪惡,不能得救」的說教,
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美德
④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制,
加爾文成為這一政教合一政權的最高領袖
⑤講道和閱讀《聖經》成為日常宗教活動,
賭博、歌舞、酗酒、賣淫與奇裝異服等都遭到取締
⑥鎮壓其他信仰的教派與個人
⑶作用
①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
②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了宗教改革一個重要的國際中心,
被稱為「新教的羅馬」
8.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⑴背景
①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②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英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③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也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神權的桎梏
⑵導火索:亨利八世的離婚案
⑶內容
①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經濟上和羅馬教廷的關系
②「至尊法案」規定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
③沒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貴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財產,轉歸王室所有
⑷作用
①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
②伊麗莎白一世上台後,恢復英國國教,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③對於英國社會變革產生重要影響
9.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⑴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
⑵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推動了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
⑶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0.清教運動
六、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農奴制的產生
15世紀末16世紀初,俄羅斯建立,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正式確立
《法律大全》從法律上確立了農奴制的地位
2.廢除農奴制的原因
⑴阻礙俄國經濟發展,引發階級矛盾及社會危機,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根本原因
⑵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歐主要國家
⑶新思潮的涌動
①十二月黨人起義
②守舊派:改良;改革派:解放農奴,要贖金;激進派: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
⑷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直接原因
影響
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俄國統治者從昏睡中清醒過來
3.「二一九法令」
⑴內容
①農奴獲得人身自由
②農民可以高價贖買一塊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
③農民由村社管理
⑵作用
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於工業革命的發展
⑶性質
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⑷局限性
①不徹底性
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
②掠奪性
農民支付的贖金總數超過改革時地價的幾倍
③欺騙性
改革後不久,廣大農民就發覺自己上當受騙,紛紛舉行暴動
4.影響
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產積極性
表現
⑴農業:俄國的糧食產量、耕地面積增加,農村社會分化加劇,
資本主義農業逐漸成為俄國農業的主要成分
⑵工業: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
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進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政策,扶植工業的發展,
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⑶加緊侵略中國活動
⑷交通工具在交通運輸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局限性
經濟總體水平落後於美國和西歐國家,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
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非常不平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6.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⑴內容
①政治體制: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②司法制度:廢除了原來按照等級審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
實行公開審判
③軍事: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
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④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⑵影響
俄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
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7.民粹派
號召知識分子去農村發動農民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評價:基本觀點是錯誤的,主觀願望具有進步性和革命性
七、日本明治維新
1.德川幕府
⑴幕府的最高首領是將軍
⑵藩的首領大名(大地主)聽命於將軍
⑶天皇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沒有實權
⑷家臣即武士
⑸農民為領主耕種
⑹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
天皇→士(將軍→大名→武士)→農→工→商
⑺推行鎖國政策
⑻大商人:三井
⑼1837年,大阪起義,大鹽平八郎
2.黑船事件
⑴1853年,美國人佩里
⑵1854年,《日美親善條約》
⑶給予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設置租界,議定關稅制度
3.尊王攘夷
⑴暗殺井伊直弼
⑵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
⑶1863年,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
⑷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的要求
4.倒幕運動
⑴倒幕派: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岩倉具視
⑵1866年5月,倒幕運動開始
⑶幕府為了維持統治,准備向法國貸款購買武器裝備
5.戊辰戰爭
⑴1868年1月,鳥羽、伏見戰役
⑵宣布廢除幕府苛政、減半當年租稅
⑶江戶改名為東京,改元「明治」
6.改革內容
⑴「廢藩置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建立
⑵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⑶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
⑷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新土地稅以貨幣支付
⑸推行「殖產興業」
⑹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三菱)
⑺倡導「文明開化」
⑻建立新軍隊,稱為「皇軍」,接受武士道教育
7.1889年日本憲法
⑴1885年,日本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內閣首相
⑵1889年,頒布《日本帝國憲法》
⑶內容
①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前者由皇族和華族組成,後者由納稅人選舉產生
②設立內閣和樞密院,三權分立,內閣是行政機關,只對天皇負責,
樞密院是最高顧問,是最高決策機關
8.影響
⑴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和近代化的進程,
使日本擺脫了半殖民地命運,成為日本發展的轉折點
⑵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加強了對周邊國家的侵略,給這些國家和人民帶了災難
9.對外擴張
⑴1872年,滲透到日本和中國台灣島之間的琉球群島
⑵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開放釜山等通商口岸,獲得領事裁判權和駐兵權
⑶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八、戊戌變法
1.背景
⑴《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侵略方式
①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
表現:爭做債主,爭奪修築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開設工廠和銀行
②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表現:由直接割地轉為瓜分領土,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強的在華侵略權益
⑵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①原因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要償還外債,各地連續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
②措施
增加地丁銀等舊稅的徵收額度,降低官員薪俸,裁減軍隊,節省軍費開支,
加強鴉片稅的徵收,增加商稅,擴大納官
③影響
遭到了官員的抵制,將沉重的負擔轉嫁到人民身上,
使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統治危機進一步加劇
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①原因
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一些愛國工商人士,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
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鬆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上海裕晉紗廠,蘇州蘇綸紗廠)
②問題
民族工業無力與實力雄厚的外國在華資本及其廉價商品競爭,
隨時都有破產和倒閉的危險,民族工業還面臨著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
③影響
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變革,改善社會環境,
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變法運動
2.興起
⑴早期改良思潮
①產生:19世紀70年代,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
②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
③主張
經濟上,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
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展
文化上,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西方變法圖強
④影響
成為變法運動維新興起的前奏,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
⑵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
①第一次上書
1888年,他在北京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陳述變法圖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主張變成法,求自強,挽救危局
②理論准備
社會發展三階段:據亂世、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
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③思想特點:傳統儒家思想與西方的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相結合
④評價
以儒家思想為武器,打孔子旗號為號召,宣傳資產階級改良思想,
反映出資產階級改良派從一登場就帶有先天的政治軟弱性,
不可能真正與封建思想徹底決裂
⑶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①公車上書
1895年4月,舉人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②《中外紀聞》
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宣傳變法主張,爭取更多支持
③強學會
1895年8月,研習西學,交流變法思想,
得到了官員的支持,引起了西方傳教士及外交官員的關注
⑷其他代表人物
①梁啟超
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於利弊》,
主張變法圖強,學習西方政治、文教制度,發展近代工業
②譚嗣同
在湖南創辦《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發表《仁學》,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倫理觀念,體現民主革命思想
③嚴復
在天津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赫胥黎著),
主張變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借達爾文的進化論闡明變法主張
⑸作用
①啟發民智、組織力量、製造輿論
②表明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已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③涌現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批領袖人物
④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3.百日維新
⑴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
①瓜分狂潮
德國:膠州灣(山東),俄國:旅順、大連,
法國:廣州,英國:「新界」九龍半島、威海衛
②從理論宣傳轉為政治實踐
上書:《上清帝第六書》
呈書:《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1689年彼得大帝)
保國會: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⑵百日維新
①開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②內容
政治上,鼓勵上書言事,給予平民參政議政的權力,
取消旗人特權,引起滿族人的不滿
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文教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設立京師大學堂
軍事上,建新式軍隊
未實行的措施:「行憲法,大開國會」(君主立憲),設立制度局
③進步性
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政治的可能性,
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4.戊戌政變
⑴新舊勢力的交鋒
①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表人物:光緒帝,慈禧
③光緒帝措施
將禮部的兩名尚書及四名侍郎全部革職,譚嗣同等人被封為「軍機四卿」,
想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竭力游說外國駐華公使和傳教士,
希望爭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強對維新變法的支持,但沒有結果
④慈禧措施
解除了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
任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
榮祿等人暗中勾結,密謀由慈禧訓政
⑵百日維新的失敗
①導火索
譚嗣同帶著密諭拜訪袁世凱,光緒帝接見了伊藤博文
②過程
慈禧「臨朝聽政」,囚禁光緒帝,殺害「戊戌六君子」
⑶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實力過於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②變法採取的方式手段錯誤
③變法失敗的教訓證明,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⑷變法的歷史意義
①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
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國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③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B. 初中歷史的事件,時間,人物,影響,意義,作用等列成表
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 舉我國境內的三處著名早期人類遺址
遺址名稱列 距今年代 發現地點 所處石器時代 用火狀況 獲取食物方式 社會組織形式
元謀人遺址 約170萬年 雲南元謀縣 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不明 採集狩獵 群居
北京人遺址 約70萬~20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區 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遺址 約1.8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中 能夠人工取火
2、 火使用的意義。
火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早期人類的生存能力,促進了早期人類體質的發展和大腦的進化。
3、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能夠人工取火;掌握摩擦和鑽孔技術;能夠捕捉魚和蚌。
4、 列舉我國境內的三處氏族公社遺址。
遺址名稱 距今年代 發現地點及所處流域 所處石器時代 使用陶器 種植作物 飼養動物 房屋樣式
河姆渡遺址 約7000年 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長江流域 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 黑陶 水稻 豬、狗、水牛 干欄式房屋
半坡遺址 約6000年 陝西西安半坡村
黃河流域 彩陶 粟、白菜、芥菜 豬、狗等
半地穴式房屋
大汶口遺址 約四五千年 山東泰安市大汶口
黃河流域 黑陶、白陶
5、 黃帝、炎帝、堯舜禹所處時代以及主要傳說。
距今約四五千年。涿鹿之戰,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
6、 什麼是禪讓制?
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稱為「禪讓制」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1、 填寫下表
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重要事件及時間 末代君主 亡國事件及時間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禹 陽城 禹死後改禪讓制為世襲制 桀 約公元前1600年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湯 亳 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 紂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鎬京 周初大分封,841年國人暴動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公元前771年
犬戎進攻
2、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內容、作用。
目的:為了鞏固政權,並有效地統治國家。
主要內容: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由他們全權管理封地內的事務。
作用:加強了周王室對全國疆域的控制,鞏固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邊各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3、 國人暴動的時間和影響。
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確切的紀年)「國人暴動」是西周歷史的轉折點,西周從此衰落。
4、 甲骨文、金文和青銅器。(時期、用途、價值、代表)
物品 時期 用途 價值 代表作
甲骨文 商 占卜 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
金文 始於商,至西周興盛 記錄歷史事件 金文是有意識的歷史記錄,歷史價值更高。 毛公鼎(497字)
青銅器 商周時期 分禮器、樂器、兵器、飲食器具等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司母戊鼎
5、 東周的開始及分期,什麼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春秋:公元前775年~公元前476年。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吳王闔閭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雄:趙、魏、韓、齊、楚、燕、秦
6、 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
因為齊國地處東方,領土廣闊,生產魚、鹽,經濟富庶,管仲在齊桓公的支持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齊桓公採取「尊王攘夷」的手段。
7、 列舉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戰役,分析目的和影響。
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爭霸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邲之戰:晉楚之間爭霸戰,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持續三年)
8、 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的時間和作用。
春秋時期開始使用,戰國時期開始推廣。
作用:使荒地得到大量開墾,土地得以深耕細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使得個體生產成為可能。
9、 商鞅變法的時間、支持者、目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時間:公元前235年。支持者:秦孝公。目的:富國強兵。主要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建立縣制。作用:使秦國的經濟不斷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10、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藝、科技和思想一覽。
類別 重要人物 時期 主要成就或主張
文學 詩經(孔子編) 春秋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匯集的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
屈原(楚) 戰國後期 運用楚國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科技 水利 李冰父子(秦) 戰國 都江堰
醫學 扁鵲 戰國 總結出望、聞、問、切4種診斷疾病的方法
藝術 音樂 編鍾(出土於湖北隨洲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 反映出我國音樂在兩千多年前,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思想 孔子 孔丘 春秋 仁
諸子百家 儒家 孟子(孟柯) 戰國 民貴君輕,仁政
道家 莊子(莊周) 戰國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墨子(墨翟) 戰國 節用、兼愛、非攻、用賢
法家 韓非 戰國 歷史進步、法治、中央集權
11、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教育貢獻
為不知;三「仁」教育成就: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方法:溫故知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誘導啟發。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1、 秦統一戰爭的時間和戰略,秦統一的意義。
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戰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意義: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的發展的趨勢,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分立和相互混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局面。
2、 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稱自己為皇帝,設立三公九卿,設立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修建弛道,銷毀兵器,焚書坑儒,北伐匈奴,修建長城。
3、 秦長城的起止點,秦疆域的四至。
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疆域東至東海,西至隴西,南至南海,北至長城。
4、 秦朝暴政的表現。
大興土木,繁重徭役,繁重賦稅,刑法殘酷,秦二世更加殘暴。
5、 秦末農民戰爭的發動者、時間、地點、建立政權。
陳勝、吳廣。 公元前209年夏天。 大澤鄉。 張楚政權(攻下陳縣城後,我國第一個農民政權)
6、 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定都於咸陽,滅亡於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發生於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爭。
7、 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吸取秦亡國的教訓,順應民情,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發展農業生產,推行輕刑慎罰的政策,以寬緩的手段治理天下。他們節儉自奉,抑制奢侈。
作用:
8、 漢武帝在軍事上、文化上和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統的措施。
軍事:東達朝鮮,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頒布「推恩令」
9、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和意義。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聯絡大月氏,自西夾擊匈奴。意義:傳播了漢朝的聲威,獲知了西域的情況,了解到了西域人想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招引烏孫回河西故地,並於西域各國聯系。意義:建立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漢朝於西域的交往日益頻繁。
10、 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和意義。
時間:公元前60年。意義: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 絲綢之路的路線和開辟的意義。
路線:長安 河西走廊 武威、張掖、酒泉 敦煌 中亞 大秦
意義:這種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國和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12、 班超出使西域的時間的意義。
時間:公元前73年。意義:幫助西域人民擺脫了匈奴的控制,進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關系
C. 高中歷史年份表(按從早到晚的時間,含年份,內容,作用,意義,影響)
中國屈辱史
--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國民大革命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中共人大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長征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解放戰爭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新中國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o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歐美戰爭史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歐美律法史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抗日史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冷戰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蘇聯史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其他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D.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E. 重大歷史事件起止時間點及其歷史意義
最好的歷史事件不就在眼前嗎?
08奧運是中國首次突破,奪金第一。
2010上海世博也是中國首突破,成功主辦。
F. 求歷史時間如何背,還有些重要事件意義如何背
將易錯的來 重點的 寫紙上源
每天都背
每天 睜開眼睛 和 閉上眼睛 時 復述一遍
意義可以和下面所講內容聯系起來
可以試著分一下 從哪些角度 談的
比如:對世界 對殖民國家 對殖民地人民。。。
對生產力 對社會結構。。。
還可以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看
有些句子有遞進關系,善於把握
大多都是套話 像什麼:維系和穩定了政權,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問題 做下來發現 材料題很多,就是很多問題的答案從材料中概括,
一些要結合所學知識, 做問題 首先最重要的是審清題目,確定
所問內容是那幾章所教內容,關鍵的還要從時間上去把握、分析,
綜合性強的題目還要從 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多重分析。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G. 初中歷史課程裡面除了背景、時間、意義、性質、影響、人物還有什麼重點么
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回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答果。
歷史的時序、地域定位,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的常用概念,如背景、時間、意義、原因、人物、性質、特徵、結果、影響,以及延續、變化、發展、進步等。
多樣性的歷史呈現方式,如文字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初步掌握各種歷史載體的特徵,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合理的歷史想像。
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歷史證據的意識。
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具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H. 歷史答題,回答:意義.作用.影響有什麼不同,要點
樓主聽我給你分析下 能讓你學點知識的~!
歷史問答題
你的原因,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歷史基本理論修養不夠是其根源
如何提高應試能力呢?
依次做到"審准題目"、"找齊材料"、"理清思路"、"規范作答",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試題結構。
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第二,關鍵詞語是命脈。
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篩選要點。
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評價
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體會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寫的字也要工整啊.``````````~!那樣會更好~!
希望你能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