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樂器發展史
細說中國樂器發展史
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鍾、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至於弦樂器則尚無任何證據可加以證明是否存在。
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鍾、塤、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系。至於弦樂器在商代尚無正確資料可證明其有無。
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彈弦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性能更加提高,在絕對音高、調性功能、移宮換調等方面,逐漸形成明確的概念,」八音」的分類法也在此時形成。
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鼓吹樂也以一獨立的重要音樂形式出現,古琴獨奏技術也慢慢地向前發展。
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繼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弦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弦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由於說唱音樂與戲劇音樂等聲樂藝術的發展,吹奏樂器不斷地產生,擦弦樂器也開始受到重視。
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魚鼓、雲璈、、、等。在樂器上乃有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形式。
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弦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音樂方面佔了重要地位,琵琶則在六朝與隋唐的黃金時代過後,便逐漸消失了其權威樂器的地位。
民國時期
西洋音樂在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對中國音樂發生影響,掀起了中國樂器改革的風潮,促使中國音樂步向另一個復雜之前程。
Ⅱ 弦樂器,彈撥樂器是什麼年代產生的
三千年前周代時期
Ⅲ 古代最早的拉弦樂器為()代的()
中國最早的拉弦樂器是唐代的奚琴。
Ⅳ 古今中外音樂和樂器的發展史(急)
中國古代樂器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遠古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據現有的出土實物,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這段時期也出土了不少的擊奏類樂器,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但未見實物出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
二、先秦時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確定了樂器的分類法-「八音」。古琴在這時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獨奏樂器。這段時期的樂器以擊奏類為主,出土實物以曾侯乙編鍾影響最大,音樂也是以鍾鼓樂為代表。
三、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國樂器傳入我國,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494年-590年)所傳《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晚唐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保存。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音樂也以宮廷燕樂為代表。拉弦類樂器開始在民間出現。
四、宋元明清時期,(960年-1840年):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是弓弦樂器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和普遍使用,促進了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古琴則出現了眾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傳入揚琴。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雲鑼,這段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
作者: 有夢的人 2005-1-17 02:15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中國古代樂器發展史
瑟是古代一種彈奏板箱體弦鳴樂器。瑟的得名不詳,古書《釋名.釋樂器》中有「瑟,施弦張之瑟瑟然也」,認為瑟得名於其聲音,這種解釋多少有些牽強。
瑟在以往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佔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部分是出自東周楚墓,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些零星發現,年代也大多較晚。
瑟類似於今天的古箏,瑟體都是木製,一端有用來固定弦的「枘」,根據「枘」的多少,瑟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2枘瑟、3枘瑟、5枘瑟等。
--- 瑟是古史記載中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是根據信陽長台關出土的瑟復制而成的,瑟碼很低,由兩排組成,演奏時左右手交替配合,漢畫像磚上的彈瑟場景也說明了這一點,瑟可以在不變色碼的情況下轉多個音調,十分方便。高音區清脆、中音區明亮、低音區渾厚,飽滿是瑟的特徵之一,瑟音域寬廣,可獨奏、合奏。 早在上古時期就流傳著許多擅長鼓瑟吹笙的音樂家,孔子從衛國師襄學琴,鄭國師文如痴如醉膜拜瑟前,魏師曠,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傳。古人言:「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造樂之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今日賓朋滿座,琴瑟的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有夢的人 2005-1-17 02:18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中國古代樂器發展史
樂器名稱:古琴
別稱雅號:「琴」、「七弦琴」
結構組成:型制多樣,現今以「仲尼式」最為多見。一般分為
琴體(即共鳴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軫、雁足等部
分組成)和琴弦系統(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龍齦
、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質: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為桐木製,琴底板為梓木製。
琴弦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在多為金屬制;琴徽
多為貝殼或玉石製成。
樂器特色: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史悠久,為中
國最重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屬於弦樂器族內的
彈撥弦鳴樂器,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具有濃
厚的中國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復雜,有滑奏、揉弦
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現力豐富。
屬於典型的獨奏樂器,較少用於合奏。古時也常作為文人
吟唱時的伴奏樂器。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有夢的人 2005-1-17 02:21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中國古代樂器發展史
樂器名稱:琵琶
結構組成:由頭部、頸部和腹部三部分構成: 頭部:包括琴
頭、弦槽和弦軸; 頸部:包括山口、相、琴枕和
琴頸; 腹部:包括品、面板、復手、琴背和琴弦
(4根)。
使用材質:頭部、頸部多由紅木或牛角、象牙、玉石等原料制
作;腹部面板多為桐木或柏木製成,品多為竹製或
牛角制,琴弦為鋼絲弦或尼龍弦。
樂器特色:最重要的中國民族樂器之一,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
撥樂器類。琵琶自唐朝時期基本定型以來,還不斷
經歷一些小的改動,其音色、音量和音域也隨之變
動。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
的著名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形象而生動地說
明了琵琶的音質特點。其演奏技巧相當復雜,不同
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許多聲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
至戰場上的人喊馬嘶等等),十分逼真。
通常為獨奏樂器。在中國民族樂隊中,琵琶也是極為重要的旋律樂器和伴奏樂器。另外,在以蘇州評
彈為代表的許多中國地方曲藝中,琵琶也是主要的伴唱樂器。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有夢的人 2005-1-17 02:23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中國古代樂器發展史
樂器名稱:嗩吶
別稱雅號:「喇叭」
結構組成:在一椎形木管上開八個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
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安裝一個葦制哨子,為演奏
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制「喇叭口」。
樂器特色:屬於木管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嗩吶葦制哨
子的結構與西洋樂器雙簧管的吹口相似,均為雙簧
樂器,但嗩吶的簧片較薄。音色高亢、明亮,具有
極強的感染力,無論用於表現自然事物或者人類的
喜怒哀樂,都有其獨到之處。嗩吶是一種歷史久遠
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自明代起已廣泛流行於民間
。有些民間藝人不但能用嗩吶演奏出輕巧的顫音、
倚音和滑音,而且能用嗩吶模仿出簫的柔美音色
來。
是中國民族樂隊中的主要吹奏樂器,常用於獨奏、重奏、 合奏以及地方戲曲、歌舞的伴奏。在民間,
每逢喜慶佳節,嗩吶更是吹打樂隊和鑼鼓樂隊中的骨幹樂器。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有夢的人 2005-1-17 02:24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中國古代樂器發展史
樂器名稱:編鍾
結構組成:編鍾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鍾」組成,每一個鍾體上
都飾有簡 單的獸面,內腔是空的。編鍾的編制有
許多種類,東周時期的 編鍾以九枚一組的居多;
較大的編制以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 出土的編鍾
)為代表,共計六十四枚,分三層懸掛。
使用材質:編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的
鍾多為陶 制;商代以後的編鍾多為銅制。
樂器特色:屬於變音打擊樂器族,發音類似鍾聲,清脆悅耳、
延音持久 。具有東方色彩,適合於演奏東方五聲
音階的音樂。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Ⅳ 概述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歷程
搜索詞條
民族樂器
更多圖片(7張)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現一般流行有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箏、簫、鼓等,是代表著中華音樂文化的傳統樂器。
中文名:民族樂器
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現一般流行: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等
地位:是代表著中華音樂文化的傳統樂器
分享
樂器概述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先秦時期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
點擊查看圖片
先秦時期的樂器:缶
、塤、籥、龢鼇、言、簫、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里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秦漢至魏晉時期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咸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卧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一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
點擊查看圖片
琵琶
往,傳入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入甘肅一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傳入南方。
隋唐時期的樂器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一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和奚琴,開辟了樂器演奏的一個新的領域。
宋、元、明、清
這一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
火不思
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哪),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一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一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裡去辦什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Ⅵ 中國樂器介紹的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版美,有極權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Ⅶ 二胡的由來和發展史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7)拉弦樂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二胡產業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逐步減少蟒蛇皮用量,不斷增加仿生皮用量,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是大勢所趨。」湖北省武漢市專業仿生皮經銷商黃全武表示,目前「仿皮二胡」主要銷往國外,每年大約有幾千把,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國內市場目前需求量較小,相信今後會有較大增長潛力。
目前梅村有18家二胡製作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章曉明表示,主動植入生態環境保護因子,這是梅村二胡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二胡共鳴箱和琴桿的製作材料,也和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比如,高檔二胡採用印度紫檀、大紅酸枝等受國際公約保護的珍稀紅木,中低檔的二胡採用不在公約保護之列的紅檀木、紫檀木,最低檔的則使用柏木。「
目前,國內二胡制琴行業使用的印度紫檀、大紅酸枝等紅木,多為庫存的『老料』,已不再進口新料,對於珍稀紅木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建洪說。
Ⅷ 請簡要介紹笛子和二胡的發展歷史
笛子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內獵物,容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也就誕生了出土於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二胡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希望能幫到你!
Ⅸ 弓弦樂器的發展歷程
西洋樂器中的弓弦樂器主要組成份子包括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等提琴家族的四大成員。另外今天人們稱之為古提琴的維奧爾族提琴(這種古提琴興起於十五世紀,十八世紀後被提琴家族所取代),也屬於弓弦樂器。
小提琴
是一切弓弦樂器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樂器,也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現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紀從老式的三弦小提琴發展來的,1650-1730年間經斯特拉迪瓦里、阿馬蒂和瓜爾內里等家族加以改進而臻於完美。再後來的改良包括加長指板,增加腮托,用鋼絲和尼龍絲取代腸線琴弦等。
小提琴樂器的音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聲音悅耳動聽,音質幽雅非常善於表達感情,不僅是最理想的獨奏樂器,也是管弦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其演奏技巧極其豐富,作曲家們經常用以引發作品的基調。小提琴在交響樂隊中,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擔任樂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則擔任樂曲主要聲部的和聲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常用於獨奏。近年來,小提琴又成為當代流行樂和爵士樂的當家樂器之一。
中提琴
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同樣廣泛應用於管弦樂隊、交響樂隊 以及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擔當中音聲部,為主旋律起伴奏和襯托的作用, 極少用於獨奏。不過偶爾也以獨奏樂器的形象出現,如在柏遼茲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中, 中提琴的獨奏就佔了相當比重。中提琴的音質別具一格,近似鼻音的詠嘆,非常適合表現深沉與神秘的情調。
大提琴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 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低音提琴
體積龐大,需站立演奏。它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屬於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種屬於小提琴一族,肩較方,背微圓。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的最低音聲部,多充當伴奏角色,極少用於獨奏,但其雄厚的 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敘調,有力 地回絕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庄嚴的大象形象。
並沒有任何人一下子創造發明了提琴這一樂器。從這弓弦樂器的發聲原理來追溯它的起源,它應是原始先民在獰獵或戰爭勝利後的歌舞時分,從弓弦的聲音得到啟發而產生出最雛型的弦樂器。然後,因弦的長短、粗細、綳緊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音響效果,進而發展出二條弦(如二胡) 、三條弦(如三弦) 、四條弦 (如提琴) 、五條弦 (如有些大倍司) 、六條弦 ( 如吉他) 、八條弦 (如曼陀琳) 等種類繁多的弦樂器。有些書本與學者硬要為提琴拉遠親,找祖宗。是否真有此必要,有其價值,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如果定要為提琴類樂器在歷史的長河裡尋找一些演變進化的痕跡的話,那麼其遠祖當與斯里蘭卡地域的鑾芬那斯荃 (Ravanastron),阿拉伯的冉芭(Rabab),中亞細亞地域的克曼奇 (Kamantche),比利牛斯半島區域的蕾貝卡 (Rebec) 等古樂器有淵源。而發展到公元十二世紀前後的歐洲地區有一種名叫維歐 (中世紀的弦樂器 ) 的樂器,定與提琴類樂器有更為親近的血緣關系。它的外形甚至字母的拼法都與小提琴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弓弦樂器在唐代(公元七世紀)開始出現,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對於具有八、九千年的舞陽賈湖骨笛和兩、三千年以上的古琴、古箏,以及各類編鍾、編磬、笙、管、笛、簫等樂器來說,弓弦樂器可謂相當年輕。弓弦樂器雖然比吹奏樂器及彈奏樂器出現的晚,但其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從唐宋至今,由其是明清以來,弓弦樂器隨著各地區的地方戲曲和梆子戲的發展,以及人們不斷的創造,逐步繁衍出了各種各樣的弓弦樂器,以適應戲曲的伴奏要求。如梆子戲的板胡,京劇的京胡、粵劇的粵胡及越劇、錫劇的二胡等等。
據統計,弓弦樂器的發展卻非常迅猛,百餘年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成員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京二胡、以及各地流行的多種多樣的弓弦樂器,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之中的「胡琴家族」。現今已有五十多種弓弦樂器。
我國現狀
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弦樂器的共同特徵。弦樂器的音色統一,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
為豐富多變的弓法而具有靈動的色彩。而弓弦樂器是弦樂器下的一種。
中國民族古典樂器中的弓弦樂器主要有二胡(南胡)、高胡(高音二胡、粵胡)、中胡(中音二胡)、四胡、板胡、京胡(胡琴)、革胡、低革胡(低音二胡)、椰胡、墜胡以及少數民族的艾捷克、馬頭琴、牛腿琴、馬骨胡、玎嘎那、納西胡琴等。
二胡
是胡琴家族之一。琴筒由木或竹製成,一端蒙蛇皮,二根弦,竹弓,張弓尾夾於二弦之間拉奏。它的音色優美、柔和、表現力豐富。是民族樂隊中的樂器之王。現在的二胡已發展到大型協奏曲(如:長城隨想曲),甚至演奏現代派的音樂。技巧可以與小提琴相媲美,同時又是自我修養中特別有韻味的樂器。二胡的主要作品《二泉映月》、《流波曲》、《賽馬》等。
板胡
屬弓弦樂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稱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戲曲及其它若干北方戲曲、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它表面類似於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殼或木
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二根弦,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別富有鄉土氣息。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弓弦樂器組的一種特性樂器。它最適合表現熱烈、奔放、歡快的情緒。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運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種剛健潑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樂的陽剛之氣和鄉土氣息。
京胡
最初也稱胡琴,是京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它的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的,琴桿置有千斤釣,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據京劇界老藝人說,早期的京胡用軟弓子拉弦(就是弓毛松軟),十九世紀後才出現硬弓。而現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軟弓演奏。使用這種弓演奏,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高胡
是廣東特性樂器之一,也稱粵胡。他的形質類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區稱為二胡。實際上是根據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它的外弦用鋼絲弦,內弦則用銅絲纏弦。演奏時兩腿夾持琴筒,以控制音量,減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麗、明亮、華美、飄逸,適合演奏抒情、華麗的樂曲。《春天來了》這首樂曲中充分發揮了高胡的樂器性能,清澈、明亮、華麗、抒情,生動地表現了山泉淙淙
、鳥語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在大型民族樂隊中也用作高音弦樂器。也是廣東音樂中的主奏樂器。其樂曲有:《彩雲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中胡
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制的。它主要為了加強樂隊中聲部表現力,是樂隊里中音聲部的弓弦樂器,也可用來獨奏,所以也稱中音二胡。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桿比二胡長,構造與二胡相同。此樂器多用於合奏、伴奏,也用於獨奏。它是民族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之一。它的音色較渾厚、廣闊飽滿,音色比較別致。《草原上》這首樂曲中就充分展示和發揮了中胡獨特的音色和技巧。
四胡
是弓弦樂器的一種。蒙古族稱之為胡爾或四弦,它起源於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呂正義後編》中還稱之為提琴,主要用於清代宮廷樂隊。在十八世紀以前已經流行於中國內蒙華北地區,是蒙 漢兩族人民常用的樂器。它主要用於京韻大鼓、西河大鼓、 天津時調、湖北小曲、 紹興蓮花落、 二人台、 皮影、 戲曲等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製的,蒙蟒皮,琴桿用烏木或紅木製成。兩組弦(即四根),1 3弦為內弦,2 4弦為外弦,每組的音高相同。竹弓 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1 2弦和3 4弦之間,同時拉響兩根弦。四胡有大 小兩種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於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它的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這種樂器由於結構特殊,音色特徵也別具一格。
革胡
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弓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墜胡
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墜琴或墜子,又叫二弦。這種樂器既能獨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寬,聲音柔和,音量也比較大,與別的樂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聲、唱歌、講話,甚至鳥獸的叫聲等等。流行於中國中部,是河南墜子、深澤墜子、山東琴書、呂劇、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椰胡
是黎族、漢族弓拉弦鳴樂器。史稱潮提,又稱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渾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海南、廣東、福建等省。
艾捷克
又名哈爾扎克是新疆維吾爾族擦奏(拉弦)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數種。艾捷克音箱呈半球形,用木頭製成,一面蒙羊皮。解放後,對艾捷克經過改進,琴弦改用四根金屬弦,音量增大。此外,在音箱底部的鐵柱上安一月牙形琴座,便於固定在膝上演奏。艾捷克的音色柔和、優美,富有民族特色,是維吾爾族民族樂隊重要的拉奏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 馬頭琴
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弓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馬頭琴的優秀曲目很多,傳統的琴曲風格多樣,富於草原特色,曲調委婉,多是描繪自然風光或對馬的歌唱。如《硃色烈》、《涼爽的杭蓋》、《四季》、《蒙古小調》、《鄂爾多斯的春天》、《清涼的泉水》、《走馬》和《馬的步伐》等。
牛腿琴
是侗族弓拉弦鳴樂器。因琴體細長形似牛大腿而得名。牛腿琴侗語稱「果吉」。琴用杉木製成瓢狀,面上裝薄板構成共鳴箱。兩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稱「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時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來回轉動,演奏方法和姿態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於走時彈唱愛情歌曲,低音演奏,柔聲歌唱,別具韻味。婚禮上用此琴與琵琶合奏,傳達出熱烈喜慶的氣氛。
馬骨胡
是壯族弓弦樂器,因琴筒以馬骨製作而得名。主要流行於廣西左右江一帶,多為壯族獨腳戲伴奏,亦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在民樂中也可作為高音樂器。馬骨胡相傳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最初用於節日串寨演奏,稱「游院」,亦即壯族民間器樂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演奏時,琴筒置於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兩弦間拉奏。音色近似京胡並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後挫弓、小跳弓、頓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於獨奏、八音樂隊合奏、莫倫說唱和壯劇伴奏。是八音樂隊的主奏樂器,在壯劇樂隊中也居領奏地位。
玎嘎那
是傣族弓拉弦鳴樂器。是傣族張有一條弦的獨弦琴。因琴筒蒙以筍殼為面,故漢稱筍殼琴。玎嘎那形制較小。琴桿木製,多使用椿木或柚木製成,全長僅30厘米,上端琴頭處橫設一軸,弦軸木或竹製。琴筒竹製,圓筒形,多使用當地生長的大龍竹製作,筒長12厘米、直徑8厘米,筒前口蒙以筍殼為面,筒後端敞口。面板上置竹製琴馬,張一條絲弦。琴弓用細竹拴以馬尾而成。
納西胡琴
是納西族弓拉弦鳴樂器。因飾龍頭和琴筒較大,納西族又稱其為龍頭胡琴和大胡。形制較為古樸,音色柔和渾厚,用於「白沙細樂」和「納西古樂」。流行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較著名的樂曲有:《步步佳》、《十供養》、《水龍吟》、《到春來》、《一江風》和《山坡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