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翠湖的歷史
翠湖,位於昆明城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家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龍池上」建「龍神祠……敕封福滇益農龍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龍神祠,又稱黑龍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庄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龍祠三楹,並制亭爐鍾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咸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亘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采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裡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龍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冬,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裡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龍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舍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綠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龍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穀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
② 翠湖公園的來歷
翠湖公園,史為《九龍池》
九泉而出匯池翠湖
據記載,元末,翠湖九龍池「清回秀澈,蔬圃居中」「赤罕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故稱菜海子。因翠湖東北面竹林島池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經清康熙、道光在湖內由南至北築堤,並架橋三座,形成今日翠湖之雛形。民國初年辟為城市公園,並正式命名為翠湖。
曾向市民供應甘泉
據記載,唐繼堯在九龍池築有東西堤、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側有觀魚堂,東南有水月軒。堤畔遍植垂柳,柳枝拂面,湖內多種荷花,藕花飄香,園內花木繁茂,柳樹成蔭。
1917年,翠湖九龍池興建昆明市第一個自來水廠,世代以飲井水為主的昆明人喝上了自來水。翠湖九龍池的泉水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還向昆明市民供應著甘甜的清泉……據老昆明人回憶,昔日的翠湖水似乎要比今天淺,但十分干凈、清澈,還能看到湖底游動的魚,猶如一幅靈動的畫。翠湖,就這樣走進了昆明人的心裡,正如陳寅恪先生的一首懷想翠湖的詩中寫道:「赤縣城昏人換世,翠湖春好燕移家。」
九龍吐水過眼煙雲
1976年5月22日,翠湖地下水的露頭泉眼九龍池已冒不出水,翠湖趨於乾枯,還出現地面下陷、路面開裂的現象。1986年,昆明市政府撥款100多萬元,安裝抽水設施,由盤龍江抽水入湖。開始了翠湖接連的搶救工程,由水廠至翠湖的鋼管長達數十公里,翠湖「補水」工程自此開始。其後再添多處水管,無論雨晴,輸水不斷。翠湖公園管理處負責人趙煒說:「現在翠湖九龍池已經乾涸了,除了有一座自來水博物館,翠湖裡的水都是外補形式注入。」自此,翠湖的九龍吐水,已成過去的歷史。今天遊客在翠湖,再也無法看到翠湖的泉水了。
③ 昆明翠湖公園的公園歷史
昆明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區的北部螺峰山下,雲南大學正門對面內,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容雖然面積不大,但很有特色。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後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自明朝起歷任雲南行政官員都曾在這里修亭建樓。由於垂柳和碧水構成其主要特色的緣故,本世紀初正式定名為翠湖。它以「翠堤春曉」而聞名四方。人們稱之為「鑲嵌在昆明城裡的一顆綠寶石」。園內,縱貫南北的阮堤(1834年雲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築),直通東西的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築),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島景區以湖心亭和觀魚樓等清代建築為主;東南面是水月軒和金魚島;東北面是竹林島和九龍池;南邊是葫蘆島和九曲橋;西邊是海心亭。
④ 介紹昆明翠湖公園的塑像來歷
表達了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很深,每個人都不可否認。
⑤ 昆明翠湖公園的前身是什麼和歷史名人相關的!
翠湖公園是以縱貫南北的阮堤(1834年雲貴總督阮元撥款所築),直通東西的唐堤(1919年由時任孫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國聯軍總司令的唐繼堯撥款所築),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景區及東南西北四個景區。
⑥ 雲南昆明翠湖公園的介紹
南昆明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雲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海子。這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後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
⑦ 翠湖的發展歷史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位於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園,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這里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里,當年沈從文、朱自清、吳宓等喝茶淘書、談今說古的地方。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⑧ 昆明翠湖公園
翠湖公園(公共開放式公園),位於昆明市中心 園中兩道長堤相互綿亘,分湖為四,堤畔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荷花,「翠堤春曉」為昆明一景。園內碧波漣漪,楊柳拖青,雕梁畫棟,奼紫嫣紅,給人以清新秀麗、怡靜幽雅之感。翠湖面積21.6公頃,其中水面15公頃,是一個以水體為主的古典建築園林。 翠湖公園由水月軒、西南島、金魚島、海心亭、觀魚樓、九龍池等景點組成。在湖西面的兒童樂園里,有「金魚戲水」、「浪卷珍珠」、「碰碰車」等游樂設施,是兒童們喜愛的一塊天地。節假日來到翠湖,或沿堤漫步、陣陣清風徐來,柳絲拂面,氣爽心扉;或盪舟湖面,波搖影晃,心曠神怡;或邀友品茗 ,談天說地,悠哉悠哉。在翠湖,一年數次舉辦的菊花展、百花展、鬱金香花卉展、畫展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大型藝術燈展,像一朵絢麗的彩霞,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吸引著數十萬人前往觀賞。白晝,疑是蓬萊仙境。入夜,卻是瑤池瓊樓。是詩是畫,情景交融,無限神韻,不盡風流。 1985年,西北利亞海鷗不知何故飛臨翠湖與人為友,從此年年必至,年復一年,至今已有22年光景。在高原的鬧市中心,這一群從天而降的精靈,給昆明帶來了生氣,也給翠湖平添了奇景。每到海鷗來臨之時,昆明人無論男女老幼,一有空閑就會到翠湖嬉鷗。有的遊人買一袋麵包,把它掰碎拋向空中,丟向水面,或捧在手裡,讓海鷗吃飽、留下。湛藍的天空、和熙的陽光,伴隨著老人、孩子的歡聲笑語,一派歡樂詳和的昇平景象。
⑨ 翠湖公園的介紹
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區的螺峰山下,五華山西麓,雲南大學正門對面,原名菜版海子。這權里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後來因水位下降而成為一汪清湖。翠湖水光瀲灧,綠樹成蔭,樓現波心,環境優美,是昆明城內的一顆綠寶石。享有城中之玉的美稱。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到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荷花,始有翠湖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