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一篇毛概論文,3000字以上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歷史背景和偉大意義的 !!
哥們,謝俊傑布置的論文吧?
㈡ 改革開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和依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從此進入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
(1)改革的歷程(內容或表現) 及其作用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 1979 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稱為 「 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 ;作用: 它極大地激發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使中國很快解決了 12 億人口的溫飽問題。
B .城市: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作用:總:改革經濟制度的弊端,適應了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 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共同富裕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非公有制經濟對於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增加就業、加快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4)改革的實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5)近幾年在進行的一些改革:取消農業稅、兩免一補、修改法律、國務院大部制改革等等。
㈢ 改革開放論文1000字左右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不再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那種積貧積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種貧困落後!
而今日早晨神六飛船的成功的發射升空,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是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培養了一大批在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優秀知識分子,在老一輩科技人員的知識已經明顯老化的情況下,這些中青年知識分子毅然挑起重擔,承擔起航空航天的開發研究的重任。是改革開放,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為神州飛船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用更加開闊的視野看世界,主動吸收世界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推動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否認了「知識分子是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錯誤口號,落實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知識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航空航天專家才能的發揮。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推動了載人航天工程重大決策的制定。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也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動力!
毋須諱言,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權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對於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說到底,要靠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任何走回頭路的做法,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必定能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成長,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貢獻!
㈣ 論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及其偉大意義。(500字左右)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闡述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時,用了「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等十個方面的「結合起來」的論述。這十個「結合起來」,是新時期我們黨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真實體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報告中生動描述的三句話:一是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二是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社,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對於這些寶貴經驗,十七大報告用「十個結合」加以高度概括。這「十個結合」具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和很豐富的理論含量,是新時期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對改革開放經驗總結的一次總概括。它集中闡明了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及其每一個方面體現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等等。這「十個結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始終牢記和自覺遵循。
㈤ 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論文
摘要: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生了驚人了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文章討論了兩個問題:計劃經濟體制為什麼異常牢固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怎樣起步的。從當初迷信計劃經濟體制到懷疑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到下決心摒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歸功於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打破了長期的、不正常的寂靜,造成了再也平靜不下來的經濟格局,使中國經濟不可逆轉地走向改革,走向開放,走向市場經濟。 關鍵詞: 計劃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 從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算起,到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整整30年。這30年,中國的變化是驚人的、舉世矚目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有親身的經歷。我們誰都不是先知先覺者,誰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預知此後的中國經濟會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我們都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學習、提高、成長。回顧這30年,使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計劃經濟體制為什麼異常牢固?第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怎樣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這兩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想法。計劃經濟體制為什麼異常牢固在已經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改革是非常艱難的。盡管中國同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技術上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仍然可以照常維持下去。這一體制的性質決定了它有可能頑強地存在下去。原因是:第一,計劃經濟體制把企業置於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又不能自負盈虧。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品種、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與生產成果的銷售都處於政府計劃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機構的控制之下,企業如果想自行決定生產和經營,稍稍擺脫一下計劃的安排,稍稍違背一下行政主管機構的意願,就會受到制裁,直到把企業領導人撤職或給予其他處分。行政權力支撐著整個計劃經濟體制的運轉。因此,一個企業想背離計劃經濟的軌道,是十分困難的。同樣的道理,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居民個人實際上也處於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個人作為勞動者,在什麼工作崗位上就業和擔任什麼工作,都由勞動人事機構按計劃安排好,流動難以如願,抵制這種安排等於自己斷送了繼續工作的機會。個人作為消費者,也要由計劃部門安排,具體表現為生活必需品是憑票證供應的、住房是由單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學就業也無一不同行政主管機構的安排有關。假定居民個人想離開計劃經濟所安排的居住地點或工作單位,他在生活上將遇到很大的困難。這樣,從居民個人的角度來看,同樣可以認為計劃經濟的運轉得到了行政權力的支撐。第二,計劃經濟體制是由若干個次一級的體制組成的。例如,計劃的企業體制、計劃的財稅體制、計劃的金融體制、計劃的價格體制、計劃的勞動用工體制與人事體制等等。它們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個次一級的體制依存於另一個次一級的體制,而另一個次一級的體制又依存於第三個次一級的體制,盤根錯節,難解難分,此存則彼存,此損則彼損。於是,要想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對任何單個的企業或單個的居民個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且,就算某個企業或某個居民個人在某種情況下能夠違背計劃經濟體制的規定而使自己的經濟活動有所發展,那也只能被當作偶然的、非常規的事情,而不可能成為經常性的、別人可以效法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企業或單個居民都只好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安排採取默認和順從的態度,企業和個人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同強大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比是太微不足道了,無法掙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第三,計劃經濟體制有一種被認為是正確無誤、不容懷疑的計劃經濟理論體系作為支柱,這種經濟理論為計劃經濟體制進行辯護,把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說成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唯一選擇,把任何背離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行為都說成是修正主義的。這就是說,通過計劃經濟理論的解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使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出現了這種或那種問題,但一來這是歷史所註定的選擇,無法更改;二來如果要離開計劃經濟的軌道,那就是滑到了資本主義的邪路上去了,對社會、對企業、對個人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因為這等於背叛。計劃經濟體制既有行政權力作為支撐,又有計劃經濟理論體系為之進行辯護和論證,要想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不僅如此,由於長時期內計劃經濟理論在意識形態方面占據著統治地位,被確定為正統的經濟理論,任何對計劃經濟提出懷疑,甚至想作出修正的觀點都被打成異端。由於人們從學校里、從書籍報刊上、從電影電視中所讀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宣傳計劃經濟的東西,於是人們也就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對各種想擺脫計劃經濟束縛的行為加以譴責、加以抵制。某個企業或某個居民個人如果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方面有些舉動,就會陷於非常孤立的境地,周圍的人鄙視他、嘲笑他、斥責他,使他不得不屈從於輿論的壓力、周圍的人的壓力。盡管這些壓力往往是無形的,以致於到後來,連最初懷疑過計劃經濟體制的人也會進而懷疑自己可能真的錯了:立場錯了,觀點錯了,於是本來正確而且很有創新意義的改革嘗試,就這樣被扼殺了、消失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怎樣起步的從當初迷信計劃經濟體制到懷疑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到下決心摒棄計劃經濟體制,必須歸功於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歸功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歷史性的決策,歸功於理論工作者和經濟實踐者這些年來在推進改革與開放中的努力。可以回想一下,當時,在「兩個凡是」的思想統治下,要在改革開放方面邁出第一步是何等困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從而引發了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這場討論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壓制。鄧小平同志支持了這場討論,並領導了全國范圍內的思想解放運動。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進行了重大創新。他領導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他所設計的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案與道路,以及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填補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空白,揭開了這一理論的新的一頁,並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豐富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寶庫。毫無疑問,假定沒有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上的突破,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可能取得進展,計劃經濟體制也就不可能被逐漸打破。改革開放初期,從197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家庭承包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經濟特區的建立這三個方面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些沖擊的結果,導致了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失去陣地,最終不得不趨於解體。要知道,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鄉鎮企業的興起、經濟特區的建立,無一不依賴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依賴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以及由此帶來的思想解放。如果沒有這些,即使有的農村中出現了家庭聯產承包這種生產組織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甚至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農村普遍挨餓的條件下,可以容忍家庭承包,只要經濟形勢稍好一些,馬上就展開攻勢,把家庭承包取消了。再說,即使有的鄉鎮辦起了一些不受計劃經濟控制的小企業,那它們也頂多隻是小型企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生產一些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所不注意或不屑於生產的小商品,起著拾遺補闕的作用,不可能擴大生產規模,不可能成為與國有大中型企業一爭高下的經濟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們遲早會被上級主管部門以各種方式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朝著所謂「更高級的公有制形式」過渡。至於經濟特區的建立,那更是絕不可能的。經濟特區的建立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鄉鎮企業的興起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和鄉鎮企業的興起,最初純粹是自發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門有意識地倡導的,只是在政府領導人發現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好處及其意義,發現了鄉鎮企業的作用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後,經過研究甚至辯論,統一了認識,才加以肯定,給予扶植。經濟特區則不然,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經濟特區沒有自發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經濟特區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識的行動。只有這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現深圳等經濟特區。從經濟特區建立與發展這一事實,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計劃經濟體制與行政權力怎樣牢固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採取有意識的行動,那是不可能在計劃經濟體制與行政權力牢固結合的條件下,使某一個地區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按市場經濟的規則來發展經濟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終於發生了有深遠意義的變化。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了,鄉鎮企業興起了,經濟特區建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就給人們這樣一種啟示,即只要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僵硬控制,讓農民能夠自主經營,自己承擔生產經營的風險,並得到自己勞動成果中應當歸於本人的部分,蘊藏於廣大農村中的生產潛力就會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村的經濟走向繁榮;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就給人們這樣一種啟示,即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上的差距是可以通過改革與開放而大大縮小的。只要計劃經濟少一些,市場調節多一些,經濟就會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會以較大的幅度提高。啟示的威力是巨大的,農村經濟改革和特區經濟建設的成就向全國人民傳達了一個信息:城市經濟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已經滯後了,必須抓緊時機,推進改革。20世紀80年代前期的經濟改革預示著一場更深刻、更艱巨的改革即將展開。它們就像投向死氣沉沉的計劃經濟體制湖面的大石頭,激起層層波浪。它們打破了長期的、不正常的寂靜,造成了再也平靜不下來的經濟格局,使中國經濟不可逆轉地走向改革,走向開放,走向市場經濟。這就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初歷史的寫照。
㈥ 關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歷史小論文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 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做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做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 在這30年內,中國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香港自秦起明確成為中原領土,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對外戰敗,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0年,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位遠離母親懷抱的遊子終於感受到了母親懷抱的溫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薩馬蘭奇雄渾的宣告聲中只有一個名字:BEIJING!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或現實存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概括地說,改革開放,我們「改」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直觀地考察我們的現實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全黨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後,通過改革開放形成和確立起來的以上五個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要素。 這樣一些重大的變化,給我們的社會和社會成員帶來什麼呢? 首先是經濟的快速發展。1980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是7100億元(見十二大報告),到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21.09萬億元,即使扣除價格上漲因素,也增長了幾十倍之多。我國的經濟發展之快,被國際輿論視為奇跡。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進入歷史新時期的時候,我國大約九億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口竟有2.5億之多。現在,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還留下一個不小的尾巴),廣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顯改善。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實,不必一一列舉。 綜合國力大幅度增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增強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變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壯年文盲已基本掃除,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學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二十。過去年代存在的那種個人迷信、思想僵化狀態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人們敢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大大增強。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呢?以上這些,就是現實存在的、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年,鄧小平曾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回過頭來看,確實是這樣。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實踐和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其意義決不亞於民主革命時期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巨大進步。特別要強調的是,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的路線是正確的,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採納哦
㈦ 改革開放對中國帶來了什麼 論文
俺來幫你弄吧。。。。
㈧ 改革開放三十年論文(2000字以上)
改革開放30年論文 試論經濟全球化下改革開放三十年 摘要: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和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觀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深刻的教訓。它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對內改革、對外打開國門,大膽吸收和利用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世界大勢和時代要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積極投身於世界經濟的大潮中, 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3O年來,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盛世」 之說為時尚早。許多挑戰正擺在我們的面前,有些還是相當嚴重的, 因此憂患意識必不可少。憂患意識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全球化;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改革與開放形成了發展中的「雙輪驅動」,成為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一發展路徑的成功在於體現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要求,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時,人們在重重迷霧困厄之中頓見一片社會主義「好山色」,即終於見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圖景。這是中國發展的經驗,同時也啟示了未來發展的道路。何謂「經濟全球化」?就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的最本質、最一般的含義,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整個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產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極大地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和交往,特別是9o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 鄧小平堅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一向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他認為,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認識不科學,對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文明成果採取一種排斥和拒絕的態度,關起門來搞建設,結果,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鄧小平指出:「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開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國只有打開國門,主動參與全球化過程,積極擴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從歷史趨勢的角度看,如果說開放的過程是全球化,那麼改革的過程就是多元化。鄧小平同志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破除各種束縛生產力的障礙,首先就是要通過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不同於以往那種以推翻某種社會制度或某個政權為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過打破舊體制、建立新體制,以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其深刻程度和深遠影響,又相當於一次革命。 事實證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功參與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崛起的關鍵。這一成功,可以歸結為以努力推動國內體制的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以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拉動國內改革。從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意義上看,開放為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釋放了國內長期閑置的低級和低流動性生產要素,又為高級和高流動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條件,進而增強了開放對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與開放平行推進這種「雙輪驅動」構成了中國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國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開放的內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論,應立足於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政府幹預經濟的方式。中國在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基本原因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解開了命令經濟中行政命令的束縛,擴大了居民擇業和創業的自由權利,使得原來被壓抑的潛能得以發揮出來。不過,這種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政府主導,或者說重商主義的特點。在市場制度發展起來以後,就必須對這類過渡性的制度作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否則就會帶來種種消極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在中國,許多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重商主義那樣的以國家強力干預,追求國家財富積累的經濟,或者像戰後日本那樣實行「新重商主義」的出口導向政策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採用蘇聯式體制的東方國家,人們往往對國家行政權力懷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這種權力的人則把它當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約束的權力尋租取利的「通靈寶玉」,不肯輕易放棄。於是,當改革進到中途,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後,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繼續朝現代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就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阻止進一步市場化。這種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礙,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比如國企改革, 「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對於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股份化改製做出決定以後,國有經濟的改革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國有企業,改革似乎就停頓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國有企業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等等為借口,搞「國進民退」的「二次國有化」或者「再國有化」。這種行政壟斷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對的。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利用全球化發展自己的顯著成果。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會在中國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有些方面甚至還更為突出。一是繼續保持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的目標與經濟規模已很龐大,人口、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瓶頸等制約趨緊之間的矛盾;二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同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 以及區域、階層之間分化加大之間的矛盾;三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與人民群眾政治表達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要求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與社會思想意識日趨多樣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滋長之間的矛盾;五是在西強東弱長期存在,必須與資本主義共處並存、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自己與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之間的矛盾;六是中國實力的穩步增強和其他大國力圖維護有利於它們的世界格局之間的矛盾;七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的信仰危機、道德失范之間的矛盾,等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任務還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建立起來,但還不完善,影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無論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開放。目前,改革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
㈨ 改革開放下的中國 論文
三十年前,我雖出生在一個革命軍人家庭,卻沒有粘到父親什麼光,聽候組織分配,當叫幹啥就幹啥。我經歷了國有企業大鍋飯的紅火,糧票當錢花,糧油集中售,口號遍天飛的後期。能夠進企業好像也是走了後門似的,當工人最光榮!
想想那個時候,單位領導與職工是朋友,師兄弟感情勝親人,技術骨幹受追捧,真是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時代。當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向全國遍及全國各地區,因此,老國企的姿態還是擺的很高,工人階級地位也相當受人尊敬。到目前歷歷在目的,不是當時生活與現在生活的縱向比較,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一種場面和一股勁頭。生活就是這樣,最為原始、最為初級的總是印象最深的,實際上如果讓我坐上時間穿梭機回到三十年前,我想那種日子就成受煎熬了。沒有超市,沒有卡拉ok,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動車組,沒有高速公路,沒有私家車、沒有運動場、沒有……,總而言之,現在有的那時都沒有,試問當今的人們回到那時怎麼活?
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撫育了我們這一代人,我們的前輩建設和保衛偉大的祖國,偉大的小平同志實行改革開放,他所帶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最深刻變化就是努力工作、熱愛生活、wto與世界接軌,雖然,我們目前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我們的國力在不斷增強,我們的人民在不斷的富足,特別是幾代國家領導人堅持著和平與發展的治國安邦的方針和政策,讓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人民享受著安定、和諧的每一天。
我為自己出生在這一年代而自豪,更為自己是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而驕傲,我們正在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碩果,對比三十年前,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因為我國開放的腳步時刻沒有停息過,我要為正在上大學的兒女做出一個榜樣,讓他們到了我們這個年齡仍然存留著我們的精神和態度,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仍然踏著我們的足跡,努力學習,扎實工作,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貢獻的人!
一晃眼,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30個年頭,我也匆匆走過了48年人生路程。
第一個十年,每一個家庭生活條件都十分拮據。父母告訴我們要勤奮,要學會用雙手養活自己。我工作在青藏高原,與少數民族一起學習和工作,當時,足以成為奮斗目標的事情就是爭先進、趕先進,做一個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每個月的願望就是把38元的工資去書交給父母,然後,再從父母那裡要錢和頑主們去聚會,歡喜過年的明顯標志就是穿一身整潔的勞動布工作服,穿一雙母親親手做的新布鞋。最大的奢侈是和頑主們照一張合影,上面還要提上一行字「何日再相逢」!
第二個十年,我隨父親專業來到地震後的唐山。由於受「唐山人」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有骨氣,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座新唐山。父親把單位分配的簡易工房劃了一間給我們做書房,「強行」 要我們專心讀書,爭取考大學,園我高考落榜的大學夢。從此,一切家務事全部轉移到了父母身上,我個人也付出了比上學時多出數倍的精力,工作、學習、加班,上夜校,補功課。然而,這十年我付出了艱辛和勞動,一路走來,自學成才,我的夢想被鮮花和掌聲簇擁著。
第三個十年,工作、結婚、生子、再學習。父母的衰老、年齡的增長催促我立志進入管理層的行列。我在同齡人當中異軍突起,在領導、同事的幫助下,我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勤奮學習,我慶幸,我成為了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寵兒。孩子的出生為家庭增添了新的希望,撿拾柴禾、玩玻璃球、吃大鍋飯、穿工作服似乎與他毫不相干。豐富的生活改善了原始的狀態,每逢節假日,都會帶著孩子在超市裡自由挑選他喜愛的東西。我們的孩子們不再為每學期開校的費用而愁眉苦臉,他自己的壓歲錢就足以支付逐年減少的費用……孩子擁有的是家庭的溫暖,祖國的繁榮,社會的和諧進步。
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沒有坎坷的個人經歷,沒有耀人的工作成績。3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30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說說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先說衣、食和住吧,自己經歷過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如果有條件能穿上燈芯絨面料做的衣服的話,頑主們就會圍著叫「有錢人,真牛皮,一身都是燈芯絨」。「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每一個經歷過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吧,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頑主們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天使們每個至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本文來自學習網(www.gzu521.com),原文地址:http://www.gzu521.com/essay/article/document/200805/26634.htm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㈩ 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的論文(2000字以上)
寧波位於我國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 寧波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浙江省第一大湖東錢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天童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公園。寧波還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竇寺等著名寺廟。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保國寺、古代水利建築它山堰、寧海的南溪溫泉、餘姚的四明湖旅遊度假區、象山的石浦漁港,為眾多中外旅遊者所嚮往。以鎮海招寶山為代表的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海防歷史遺跡和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斗爭史跡給寧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觀。 寧波文人薈萃,歷史上曾有較高層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派,如四明學派、陽明學派、浙東學派,出現了虞世南、高則誠、王守仁、朱舜水、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張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寧波的藏書文化深厚,涌現過一大批藏書數萬卷的藏書名樓。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 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孕育而成的寧波傳統工藝諸如骨木嵌鑲、寧式傢具、朱金木雕、金銀彩綉等,用材講究,手藝精絕,風格獨特。 寧波是浙東交通樞紐,陸、海、空、水立體交通發展迅速,尤以「東方大港」之稱的北侖港稱譽國內外。櫟社機場與香港和全國各地主要城市之間架設有空中橋梁。鐵路、公路、水運以及市內交通四通八達。 寧波簡稱甬,位於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東南隅。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38平方公里。現轄海曙、江東、江北、鎮海、北侖五個區及鄞縣、象山、寧海、餘姚、慈溪、奉化六個縣(市)。人口:526萬,其中市區人口114萬。 寧波是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有著豐富資源的著名旅遊城市。寧波歷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代,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揚州、廣州並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易三大港口重鎮。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如今的寧波是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和14個中央計劃單列市(副省級)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國第四位,消費水平居全國第二位。作為中國第四大港,寧波港是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79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 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6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3%,增長速度為近6年以來最高;再長江三角洲十六城市中居第5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400美元,財政總收入330億元,增長25.9%,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5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9.4億元,增長32.4%。 寧波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26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20位。其中「經濟發展指標」居11位,「環境與基礎設施指標」居14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2》評估分析,寧波城市綜合競爭力在中國內地200個城市排位中位居第8位,其中結構競爭力、制度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喝企業管理競爭力四個方面分別為第1位、第3位、第5位、第5位。 寧波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也是重要的農糧油產區。目前,寧波已經形成了沿海臨港工業產業帶、沿灣工業產業帶、沿路工業產業帶的三大產業帶和石化、造紙、汽車、鋼鐵、電子信息、服裝紡織、機械裝備、家電等八大製造業基地。200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1007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650.9億元,增長13.3%。其中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65.9%。 寧波對外開放優勢眾多,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深水良港。位於長江黃金水道貌岸然和黃金海岸線「T」型交匯點上的寧波港,可從事10萬噸級以上礦石、原油、木材等大宗散貨和國際集裝箱遠洋中轉運輸。1996年中國政府確定寧波北侖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這對進一步開發浦東,使上海成為為遠東經濟中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展示了寧波巨大的潛力和美好的前景。 2000年,寧波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躋身世界為數不多的億噸級大港行列。2003年,寧波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85億噸以上,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75萬標箱,增幅已連續5年居中國大陸主要集裝箱港口第一位。月集裝箱航班超460班,集裝箱航線達90餘條,已形成了覆蓋全球的集裝箱運輸網路。目前,寧波港已與世界上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多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 寧波作為歷史悠久的對外貿易口岸,曾創造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的輝煌。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對外貿易發展較快。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8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3%。其中出口額120.7億美元,進口67.4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7.9%和63.9%。到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8072家,總投資291.24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70.5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8.58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8家在甬投資了48個項目。2003年全市完成對外承包勞務合作營業額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8%。每年6月8日至12日浙江省政府在寧波舉辦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和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 寧波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中,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中國近代服裝產業誕生地、中國的第一套西服、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書籍、第一所服裝學校都出自寧波人之手。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寧波的服裝業發展迅猛。目前,寧波服裝生產企業達1800餘家,年生產能力達14億余件,佔全國服裝生產總量的12%,並形成了眾多全國知名品牌。自1997年以來,寧波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國際服裝節。第八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將於2004年10月18日至22日舉行。 寧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國家和浙江省明確提出要把寧波建設成為華東地區重要工業城市、重化工業基地、對外貿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經濟中心。寧波正加快在港口集疏運網路、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科教發展、城鄉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推出一大批投資大、起點高的重要工程,它的實施將大幅度提升寧波的綜合競爭力和城市地位。
回答人的補充 2010-11-02 22:04
改革開放30年來,寧波市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而從中受益最大的無疑是農民了。統計顯示,1978年,寧波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29元,30年後的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過去30年裡,借改革春風,寧波廣大農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農村環境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農村經濟發展方面,2007年寧波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400億元,與剛實行改革開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長24.4%。工業經濟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拉動力,比重從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寧波市還形成了十大特色農業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糧經比例從1978年的66:34調整到了目前的42:58。 農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寧波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萬元,達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長13.6%,已連續四年實現了兩個高於:高於兩位數的增幅,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29:1縮小到2.219:1。農民收入中非農產業的比重已達85%以上。 農村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寧波市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改觀。截至2007年,寧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個,環境整治村1517個,總數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農村服務不斷健全。寧波市已提前實現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運班車的目標,基本實現了讓農民喝上清潔安全飲用水的目標,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實現了制度全覆蓋,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寧波市滕頭村去年被評聯合國評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全市象滕頭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統計顯示,2006年寧波市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穩居浙江省第一,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實現度已達83.2%,比浙江省、全國分別高出15.1和43.3個百分點,並連續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