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材料一中圖1反映了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18.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蘇俄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某校九年級()班學生要舉辦一次以「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主題的圖文展,邀請你全程參與此次活動。
讀圖釋史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圖1反映了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該事件距今多少周年?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該事件的歷史意義。
(2)根據圖2,概括1913-1925年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1921-1925年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
文匯歷史
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
(3)根據材料二,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
解答(1)由圖1「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可知,這反映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距今年2017年已有100周年.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鼓舞和支持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2)觀察圖2可知,1913-1921年糧食產量下降.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上升,這一時期糧食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蘇俄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由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可知,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從懷疑到贊賞.其原因是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故答案為:
(1)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周年:100;歷史意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鼓舞和支持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采意給分,2點即可)
(2)趨勢: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原因: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❷ 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後中國發生什麼重大事件
俄國十月革命是發生在1917年當時新文化運動在進行中,它的到來時中國人看到了希望版李大釗發表《庶權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新文化運動後期便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1919爆發五四運動,在外交的恥辱下,中國青年爆發里偉大的愛國運動,受到其他階級的支持.這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結束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爆發了,隨後經過一大和二大中國中產黨成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始領導中國革命.
❸ 蘇俄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指什麼歷史事件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版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權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為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成立奠定了基礎。
❹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面臨著怎樣的形勢。請各位歷史達人幫幫忙,謝謝。急!!!
俄國工人和農民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在彼得格勒舉行武裝起義,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十月革命的勝利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它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使人類歷史進入了現代時期,同時也揭開了國際關系史新的一頁。國際社會不再是一個唯一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而是在面積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突破了帝國主義戰線,出現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國家。它沉重地打擊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從根本上動搖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斗爭,從而也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處在一個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中。
首先,它處在一個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環境中,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蘇維埃俄國首先面臨著一個如何對待和應付這一世界戰爭的問題。其次是,當時的歐洲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處於革命形勢中,不少國家出現了革命形勢,甚至爆發了革命。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8年10月,匈牙利工人起義,並在1919年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盡管這些革命先後都被鎮壓下去,但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高漲,各國共產黨紛紛建立,特別是在1919年3月還成立了共產國際這一國際性組織。所有這些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俄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它處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中。這些國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妄圖把蘇維埃俄國扼殺在搖籃中。這是在新的形勢下國際關系中出現的新的矛盾,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如何處理這一矛盾,也是蘇維埃政府面臨的一大任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十月革命以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鞏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越來越成為影響和左右國際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使帝國主義再也不能在國際關系中為所欲為了。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面臨著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國際形勢。這就要求蘇維埃俄國必須制訂出全新的對外政策。
❺ 十月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是什麼(對俄國/世界歷史有何
列寧承諾宣稱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了第一次版世界大戰,沙皇尼古權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了西方社會極度的惶恐,並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爭,托洛斯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事實上蘇維埃的權力是在內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的共產主義運動促使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出現一個共產主義的政權。為第一個宣稱為實現了「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此次革命觸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起家,也影響著往後世界的自由發展,共產主義的起頭對資本主義世界給予極大的沖擊。有人認為此革命曲解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始因,它觸發了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范圍的擴張,此後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共產革命號召的解放運動下也因此有了個大援助。蘇聯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長達大半個世紀,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十月革命第一次建立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也被認為是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十月革命也對其他國家的武裝革命槍桿子、筆桿子出政權,產生了深遠影響
❻ 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歷史
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歷史
沙皇時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底層民眾並沒有太多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
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最終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羅曼諾夫皇朝滅亡。
臨時政府
由於斯托勒平專制私有化改革對俄羅斯社會的不良影響,曾經支持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十月黨和進步黨在二月革命中失去了政權。
自由左翼政黨憲政民主黨在革命前領導憲政民主運動,成為唯一具有一定政治號召力的自由黨。相比之下,當時兩大左翼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率都很高。
社會民主黨逐漸分為支持憲政和民主選舉的孟什維克和傾向於民粹主義和人民專政的布爾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的主流支持布爾什維克的憲政立場,左翼社會革命黨的少數支持布爾什維克人民專政的主張。
立憲民主黨擔心俄羅斯無法控制的民粹主義傾向,因此主張放慢民主進程,這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和社會民主黨的不滿。
兩黨普遍要求臨時政府盡快開始制憲會議選舉,廢除土改,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中,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呼聲很高布爾什維克鼓勵前線士兵打仗回國,積極在人民中進行憲政民主宣傳,列寧曾經支持憲政,說即使布爾什維克在選舉中失敗,他們也會服從人民的選擇。
❼ 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1、沙皇時期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執政,政治上依靠鐵腕政策維護沙皇專制,殘酷鎮壓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者,經濟上實行寡頭資本主義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實現了俄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其掠奪性私有化改革的極端不公正,使得底層民眾並沒有從經濟的發展中獲利太多,反而使相當一部分農民的私有財產遭受損害,社會不滿度急劇上升。
2、革命時期
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是反對沙皇的主力軍,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因拒絕暴力而沒有領導這場令他們驚恐的暴力革命。勝利後,便由工人和士兵組織了自己的領導機構——蘇維埃,並由士兵蘇維埃掌握了首都的主要武裝力量。
3、七月事變
二月革命後,俄國存在著三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個是以立憲民主黨為政治代表的資產階級;一個是以幾個小資產階級政黨控制的蘇維埃;另一個是以布爾什維克為首的幾個較小的革命派社會主義政黨。
4、時機成熟
七月事變把小資產階級推向了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保權,調和矛盾,推舉小資政黨社黨人克倫斯基出任總理。但無力解決工兵農強烈要求的「和平、土地和麵包」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八月底,俄軍最高總司令、沙皇將軍科爾尼洛夫發動了一起反革命叛亂。目的是要消滅革命力量,解散蘇維埃,建立反動的軍事獨裁,准備恢復君主制。
❽ 前蘇聯1917-1937年重大歷史事件
喀琅施塔得事件、蘇波戰爭、蘇俄內戰、烏克蘭大飢荒、蘇聯肅反運動。
1、喀琅施塔得事件
1917年2月,喀琅施塔得海軍基地水兵爆發起義,3月分布在其他基地的整個波羅的海艦隊水兵起義。
11月7日,波羅的海艦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擊冬宮,發出了十月革命開始的信號。而這發出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戰艦,正是從喀琅施塔得基地開出的。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象徵意義大於其實際意義,這次事件在布爾什維克看來無疑是一場悲劇,而在其反對勢力看來則象徵著布爾什維克的失敗,這在於喀琅施塔得水兵在十月革命中極為特殊的地位。
1917年俄國革命普遍得到了俄國水兵的大力支持。1906的維亞普里革命中,起義水兵控制了赫爾辛基附近的許多岸防工事和要塞,但是在仍然對沙皇政府效忠的波羅的海艦隊猛烈轟炸下,起義被鎮壓。
喀琅施塔得水兵曾是十月革命最重要支柱之一,其中1/10是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曾被蘇共領導人稱為十月革命的「榮光和驕傲」。
2、蘇波戰爭
蘇波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2月——1921年3月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波蘭第二共和國兩個新政權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
戰爭是由兩國對擴張領土和擴大影響力的企圖所引起。凡爾賽條約使波蘭自18世紀末被瓜分以來重新立國,剛剛恢復獨立的波蘭尋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時失去的領土;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目標是控制同樣的領土,那些地方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失去。
兩國都聲稱自己獲勝。在這場戰爭中,波蘭人聲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而蘇俄則聲稱波蘭的向東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擊退,認為那是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3、蘇俄內戰
蘇俄內戰(俄語: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又稱蘇俄國內戰爭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8年到1922年在崩潰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部分戰事還蔓延到中國外蒙古和波斯。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其與國內反革命勢力白俄和外國武裝干涉者進行的戰爭在蘇聯被稱為「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4、烏克蘭大飢荒
烏克蘭大飢荒(拉丁字轉寫:Holodomor,意為「以飢餓滅絕」,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為「以飢餓殺死」),是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大飢荒。
據估計,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飢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詞通常用來特指在烏克蘭民族聚居區內發生的飢荒。
當代學者大多認為烏克蘭大飢荒是在斯大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造成飢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為因素。
在烏克蘭,這次飢荒有時被認為是故意製造的、針對烏克蘭民族的行動,因此當地也稱為「飢荒種族清洗」。
歷史學家認為蘇聯政府在這次大飢荒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大飢荒的後果更加慘重。
一些烏克蘭人認為蘇聯對這次大飢荒的責任相當於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並且認為蘇聯專門利用飢荒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其行為法律上構成種族滅絕。
5、蘇聯肅反運動
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是指1934年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
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直接觸發了大肅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圖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大批黨、政、軍領導人還有經濟學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亞諾夫。
生物學家瓦維洛夫、作家巴別爾、植物學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醫生科赫、坦克設計師扎斯拉夫斯基、無後坐力炮發明者庫爾切夫斯基、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第一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者火箭科學研究所所長克列伊梅諾夫、喀秋莎火箭炮的發明者朗格馬克。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實用礦物學創始人費多羅夫斯基等著名知識分子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被加以各種罪名,遭到殘酷的鎮壓和迫害。
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沙赫特案件、工業黨審判、莫斯科大審判等)、關押和死刑。
使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同時也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使社會主義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琅施塔得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波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俄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烏克蘭大飢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聯肅反運動
❾ 從十月革命以來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1918--1920 國內戰爭時期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21 新經濟政策
1928——1937 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❿ 俄國十月革命的故事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回的蘇聯紅軍一答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1917年10月25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