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沉香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沉香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6 17:29:51

1. 可以講一下木之森沉香的發展歷程嗎

1986年,老廖攜團隊往返東南亞收購沉香原材料;2006年,在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版開了第一家公司並成立了「木之森權」這個品牌;2007年5月,木之森入駐淘寶網;2010年,木之森入駐天貓商城以及京東、微拍等多家電商平台。經過十幾年的沉澱,木之森率先拿下了淘寶首個沉香行業的金冠,已然是沉香行業的領頭羊。

2. 沉香閣的歷史沿革

民國32年(1943年),華嚴宗應慈法師應該寺葦乘住持所請,卓錫寺內。住在東小院「印月居」,首講華嚴宗初祖的《法界觀門》,後又開講《仁王般若經》 。沉香閣遂成為應慈法師在上海弘揚華嚴宗的道場。
1956年,市政府撥資重修沉香閣。1965年農歷八月初五日,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和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應慈法師逝世於沉香閣的印月禪室中,享年93歲。
「文化大革命」期間,沉香閣被工廠佔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宗教政策。1987年9月,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真禪發起成立「應慈法師紀念堂」,並擔任應慈法師紀念堂籌備委員會主任。原印月居部分房屋改建為應慈法師紀念堂。1989年9月,上海市佛教協會成立沉香閣修復委員會。市佛協副會長、慈修庵住持觀性法師親自到泰國等地募集資金。沉香閣現佔地2378平方米,保持原來建築樣式,恢復明清寺院的風貌。大雄寶殿和沉香觀音樓比原來升高60厘米,更顯氣勢雄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匾額「南海寶筏飛渡沉香觀音大士閣」。山門石坊上有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沉香閣」匾額。現供奉的沉香觀音像由海外佛門信眾恭獻泰國沉香木按原佛像雕成,全身貼金,頭戴瓔珞佛冠,慈眼俯視眾生,善財、龍女侍立左右。佛像設計師胡建寧對沉香閣大殿修復工程及佛像進行了設計。1992年10月15日,隆重舉行沉香觀音開光暨觀性法師升座典禮。20世紀80年代以來,沉香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道場之一。沉香閣內設有上海佛學院尼眾班。
1959年5月26日,沉香閣由市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由國務院批准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6年11月20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沉香的歷史起源

要說中國沉香的歷史,那得追溯到很多年以前了,在中國從 漢代至今的歷史長河中,沉香文化如一條芬芳的香脈,不絕如縷。可以說今天聊沉香的歷史,要按朝代來聊。

漢武帝時期到三國

從 漢武帝時期到三國,可稱為香的引進期。武帝時期香品漸走向實用化,漢武帝時引入西域香料,降及東漢三國,在這300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於宮廷和上層貴 族之中,被用於重要的皇家儀式、重要節令甚至皇親國戚的奢侈日用。由於香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提到沉香的古文獻中,較早的有東漢楊孚所著《交 州異物志》,該書載:「蜜香,欲取先斷其根,經年,外皮爛,中心及節堅黑者,置水中則沉,是謂沉香」,這個時期沉香用於香材的耗費是巨大的。世紀沉香坊的 老闆張海明對於這個時期濫用沉香感到特別惋惜。

魏晉時期

魏 晉時期,香從宮廷擴展到文人士大夫階層,文人用香蔚然成風,留下不少品香用香、記錄心情的詩文。漢末至魏晉六朝,佛道兩教的興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 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此時,具有代表性的博山式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它不再是達官貴人修養身心的專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爐熏香、品香也成為一種時尚。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沉香不僅為皇親國戚所珍愛,也為上流社會所追捧,已是有身份的人的昂貴奢侈品,這個時期貴族階級就開始嘗試把沉香與來自四面八方的香料摻和,進行和香試驗。沉香開始用更多的形式來演繹。

盛唐時期

盛唐時期與外界交流廣泛,香道開始開始與其他文化交融。當時經濟繁榮、海路通達、佛教興盛,社會上下,用香風氣趨於普及,技術上也產生了形式豐富多形的行香方法。可以說唐朝時期,人們對沉香的關注度又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宋代時期

宋 代是香文化發展得最為蓬勃的時期,諸多香料商店、品香會所成為上層人士的集會場地,尤其是文人雅士、哲學家、藝術家以及官宦貴族知名人物頻繁出入。北宋大 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其中,就有幾家香店,穿插其間,如較明顯的有:劉家上色沉檀柬香店。可見沉香以及它所包含的香文化,顯然極深地貫穿 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看出沉香交易也開始繁榮起來。

明清時期

自 從元代沉香線香發明以後,香品的製作,形式多樣而豐饒。明代,承繼前代香文化精緻傳統達於極頂,且多發展創造,熏香用香之文化更趨多元,高崇之佛門、世間 之文人雅士,紛紛營建香齋、靜室與收藏宣德爐,蔚為風尚。以沉檀香

4. 沉香在古代有哪些歷史文化價值

古人講究生活品味的東西,熏香薰衣都是沉香的用途,古人也認為沉香結香困難因而珍貴

5. 沉香文化歷史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

富森紅土一般呈紅褐色。紅土沉香熏燒後的香味非常濃烈,甜中還帶點專辛辣,還有一些杏仁的味道,味屬道豐富。紅土沉大小形狀特點就是小而細,最大的材料不過手臂粗細,山羊角的大小的已經非常珍貴了,這樣的料即使是削下外表的腐肉,其香韻也是很足的。沉香,不僅可以做手串吊墜之類的把玩件,而且也可以葯用,對身體好處多多。不了解沉香的朋友,可以到香帝緣的官網看一下,上面有很多沉香專業知識,還有很多沉香實物圖片。

6. 香文化的發展史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
《詩經》、 《尚書》、 《禮記》 、 《周禮》、 《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博山爐」在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年間一直廣為流行。

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熏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熏爐(包括博山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銀制薰爐,或許他也喜愛薰香。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

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

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葯香。

「香」的含義也發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展。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隋唐之前,雖然上層社會對香推崇備至,但很多適宜熏燒的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不產於內地,而是來自邊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較少,即使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葯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是專香專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後等都對香料十分鍾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鬱金鋪地。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動頻繁,其用香數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樣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熏球(漢代已經出現)、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熏球由兩個半球形鏤空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杯形容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搖擺晃動,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香斗是帶有長柄的小香爐,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絲琺琅香插主要用於供佛。)

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於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於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朴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並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制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現在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致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
、 朱熹的《香界》。

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以至於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葯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

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隻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現在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化學香精類的香品已是現在的主力軍,但仍然可以見到以天然香料製作的香品,這也為那些喜歡品香的人們留下了一方空間。

現在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其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並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漢唐之後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調和多種香料而成)。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今日人們對香之內在品質的忽視,以及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採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術門檻大為降低,以至於現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香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而「金玉」之內卻少有「香珍」。低劣者點燃後只有燒草的味道,抑或雖有濃郁的香味卻俗不可耐。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面對這些贗品,也難怪現在的人們不願意品香賞香了。不知道東坡臨此是否還能忘情賦詩?而神仙佛祖、祖輩先人們若真能聞到此種煙氣,又會做何感想啊?

雖然現在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於古代,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並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於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近代香文化的發展狀況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盪,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香斗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閑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於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免過於偏激,由此而來的矯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於糟粕一並否定了,甚至像凈心明志、修身養性這樣的觀念也被當作消極的態度受到了批判。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徵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隨著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著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廠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7. 沉香的歷史追溯到什麼時候

中國的香文化,肇始於遠古,萌發於先秦,初成於秦漢,成長於六朝,完備於隋唐,鼎盛於內宋元,廣行於明清.
香煙容始升:萌發於先秦
傳統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釋.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並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8. 香文化的香文化發展史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久遠。從現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多用的有澤蘭(非春蘭)、蕙草(蕙蘭)、椒(椒樹)、桂(桂樹)、蕭(艾蒿)、郁(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已有熏燒(如蕙草、艾蒿),佩帶(香囊、香花香草)、煮湯(澤蘭),熬膏(蘭膏)、入酒等方法。 《詩經》、 《尚書》、 《禮記》 、 《周禮》、 《左傳》及《山海經》等典籍都有很多相關記述。
人們對香木香草不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又欲充夫佩幃」。
秦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爐和熏燒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博山爐」在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七百年間一直廣為流行。
伴隨香爐的廣泛使用,熏香風習更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員也要先薰香(燒香薰衣),奏事時還要口含「雞舌香」(南洋出產的丁子香樹的花蕾,用於香口)。
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鏤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內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
熏爐(包括博山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隨葬品。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通西域,統南越,開海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南部濕熱地區及海外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銀制薰爐,或許他也喜愛薰香。
魏晉南北朝時,雖戰亂不斷,但香文化仍獲得了較大發展。
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
這一時期,人們對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有了較深的研究,並廣泛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製造出特有的香氣,出現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種類豐富,並且出現了許多專用於治病的葯香。
「香」的含義也發生了衍變,不再僅指「單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合香」。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這是香品的一個重要發展。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隋唐之前,雖然上層社會對香推崇備至,但很多適宜熏燒的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不產於內地,而是來自邊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較少,即使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雖然安史之亂後,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阻塞,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唐中期以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葯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炮製、作用、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製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是專香專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後等都對香料十分鍾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鬱金鋪地。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說法之前也要焚香;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要以上等香湯浴佛;在佛殿、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動頻繁,其用香數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樣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熏球(漢代已經出現)、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熏球由兩個半球形鏤空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掛一杯形容器,容器內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搖擺晃動,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香斗是帶有長柄的小香爐,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絲琺琅香插主要用於供佛。)
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掛,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於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雲母片),最後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並且形成了成熟的製作技術。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於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於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並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製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於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製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朴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並精工冶煉,製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制香爐,這就是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如今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致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 、 朱熹的《香界》。
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學香精是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產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的主要添香劑,在制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較之天然香料,採用化學香精製作的香品價格低廉,自然是廠家願制,商家願賣,香客願買。以至於如今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為上品葯材,而作為化學產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於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於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為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艷了。
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採用,但那隻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都被丟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當今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化學香精類的香品已是當今的主力軍,但仍然可以見到以天然香料製作的香品,這也為那些喜歡品香的人們留下了一方空間。
當今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於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其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並不適於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漢唐之後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調和多種香料而成)。
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為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而當前市場上能見到的為數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據筆者所知,也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今日人們對香之內在品質的忽視,以及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採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術門檻大為降低,以至於當前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香品質量也參差不齊。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而「金玉」之內卻少有「香珍」。低劣者點燃後只有燒草的味道,抑或雖有濃郁的香味卻俗不可耐。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面對這些贗品,也難怪如今的人們不願意品香賞香了。不知道東坡臨此是否還能忘情賦詩?而神仙佛祖、祖輩先人們若真能聞到此種煙氣,又會做何感想啊?
雖然當今世界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於古代,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段時間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並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於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
近代香文化的發展狀況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人,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盪,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香斗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閑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於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免過於偏激,由此而來的矯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於糟粕一並否定了,甚至像凈心明志、修身養性這樣的觀念也被當作消極的態度受到了批判。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徵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隨著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著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廠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9. 沉香文化歷史悠久,但究竟始於何時有無准確的時間段哪位專家能簡單講解一下沉香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來香文化,肇始於遠古,自萌發於先秦,初成於秦漢,成長於六朝,完備於隋唐,鼎盛於宋元,廣行於明清。

香煙始升:萌發於先秦
傳統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釋。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並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10. 中國沉香文化詳細講解

自古以來,香就是以兩種意義存在並發展的,一是祭祀,一是生活。其中,生活用香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4000到5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作為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先秦時候,生活用香在一定范圍內流行開來了,包括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方式。西漢開始,生活用香逐漸普及起來,在王公貴族之間流行起來。到東漢前期,生活用香的原料豐富起來,出現了沉香。到了北宋,普通老百姓也都大量使用生活用香了

宋代之後,香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薰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並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生活用香的范圍很廣,可以用於室內薰香、衣被薰香、客廳書房薰香、宴會慶典薰,還可以用於個人身體的養生清潔,在各種場所都適合使用,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飲食、讀書、工作、休養、居住等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庶,生活質量日漸提高,薰香在許多城市裡普及開來。如今一些城市裡流行的薰香方式,主要有香薰美容、香薰療法,以及日常家居中的薰香。這類薰香的費用,一般都較昂貴,實屬一種中等以上收入人家的身心享受。於是許多人就將這種薰香的習氣,看成新貴的一種象徵。而在所有生活薰香的原料中,沉香依舊是最高貴的品種。

什麼是香道?簡單地說,就是從香料的熏點、塗抹、噴灑所產生的香氣、煙形中,形成令人愉快、舒適、安詳的氣氛。配合富於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回憶或聯想,創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就叫做香道。

說起香道,香道還是一門養心的學問,可惜在中國,了解香道的人太少了,想更多的習練香道,還要去日本。在國內,很少聽到有朋友提香道,即便是注重生活品位的上海,玩香道的人也寥寥。

香道與花道、茶道並稱日本的「雅道」。現在提起香道,大多數人以為是源自日本,其實,香道的淵源來自於中國。「但是在中國已經找不到香道的一點痕跡。」現在,香道在日本頗為盛行,在日本,在世界500強名錄中的企業老總們80%都是香道成員,香道已成為一種生活的藝術和學問。但現在,中國精於此道的人卻極少。
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自春秋時就有香的痕跡,盛唐發展至一定高度,在宋朝更是形成了規模。在文人墨客的聚會中,聞香、斗香等活動成為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名人雅士欣賞沉香耐人尋味的韻味,享受優雅豐盛的生活內涵與情趣。中國人對香的痴迷直到清朝末年,隨著國勢動盪,士大夫精神漸漸隕落,對香的迷戀也日漸式微。香之藝術開始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漸漸盛行。

香是自盛唐僧人鑒真東渡時傳入日本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多次提到的熏香盛會,就是描述貴族們學習「唐人」的樣子,經常舉行「香會」或稱之為「賽香」的熏香鑒賞會。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經「和風」熏陶而形成的一種風習。6世紀,京都進入了東山文化時代,在精通技藝的足利義政將軍的支持與庇護下,大體上奠定了今日日本香道的基礎。

事實上,類似日本「香道」這種香文化除了中國、日本以外,其他文明古國也曾出現過。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實際上成為各階層人士的集會場所,政治家、哲學家、藝術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頻繁出入,成為熱鬧的社交活動中心。香的知識成為每個到此場所的人所必備, 「香氣鑒賞會」逐漸深化成各種各樣的「香道」。古羅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沒有像中國和日本那樣流傳下來。

今天,在日本,香道不但是企業老總們休閑放鬆的絕佳選擇,也成為日本女性提升自己修為與涵養的一種方式。
因為比較特別,所以還是比較容易鑒別的。因為自己有在 ‎香‎至‎尊 ‎買過。

閱讀全文

與沉香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