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紀錄片 概念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以不能虛構情節、不能用演員扮演、不能任意改換地點環境、不能變更生活進程為其基本特性。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嬰兒的午餐》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早的一些鏡頭,包括清朝末年的社會風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片斷和歷史人物李鴻章等,是由外國攝影師拍攝的。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創作特色:
一、「社會類」長紀錄片佳作的主要創作特色
1、 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話語權去影響社會輿論」。因此,中外的紀錄片作者在拍攝題材的選擇上及節目內容的主題思想表達上都頗費心血。
2、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心」。在這個方面,本屆獲獎的優秀作品都有著共同的進步和突破。
3、 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一是人物傳記片敘事方法有突破。
二、「人文類」長紀錄片呈現新的創作形態及發展趨勢:
1、注重並運用紀錄片「故事化」的創作手法,融入大眾「娛樂化」元素。
2、調動多種創作元素達到完美的整體藝術效果。
在當今國內外大量經典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絕大多數體現了新歷史主義的敘述策略,比如國際水準的紀錄片如《失落的文明》、《清宮檔案》、《國寶背後的故事》、《世界遺產》等片,現從上述幾個方面闡述。
1、真實再現。2、形式論證。3、浪漫傳奇的情節設置。(詳見http://cache..com/c?m=&p=9d7dc64ad2840bff57efc36457&user=)
㈡ 歷史文化紀錄片是什麼
看字抄面就很好理解。襲
1、首先它是紀錄片,紀錄片在於還原真實
2、包含了歷史性和文化性。比如早期的記錄片《話說長江》
3、歷史和文化其實是相互承載和影響的。就像《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飲食文化,但何嘗不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
4、被記錄的歷史本身帶有局限性,主要體現在記錄者的驗光和所處歷史環境,所謂真實性也只是部分真實的。所以歷史本身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文化不會,文化是滲入到骨子裡的東西,只不過依託於各種外在形式表現出來而已。比如吃的粽子,過年的風俗等等
㈢ 文化歷史類電視紀錄片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現在的歷史已經有很多的虛構了,不是很真實,所以現實理論無從捉摸
㈣ 紀錄片故事化的定義
一、「社會類」長紀錄片佳作的主要創作特色
縱覽本屆長紀錄片獲獎優秀作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特色、共性與進步,一是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二是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三是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1、 節目內容更具「深刻內涵」:
「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話語權去影響社會輿論」。因此,中外的紀錄片作者在拍攝題材的選擇上及節目內容的主題思想表達上都頗費心血。
由湖北電視台張以慶編導的《幼兒園》和中央電視台王宇編導的《童年時我在流浪》在題材選擇和節目內容對主題思想的表達上都做到了內涵深刻、發人反思、給人啟迪。《幼兒園》和《童年時我在流浪》屬同類社會題材,前者為兒童問題片,後者屬問題兒童片。張以慶的《幼兒園》讓觀眾在他營造的輕喜劇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時下我們國家、社會、學校、家庭所共同面臨、應共同負責、需共同解決的幼兒成長教育中普通存在的弊病及問題;王宇的《童年時我在流浪》營造的悲情氛圍令觀眾明確清醒地感悟到問題兒童的成長教育,不僅僅需要社會、政府、學校的關注、幫助,更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這兩部片子的內容所反映和探討的都是極其嚴肅的社會主流問題。
大連電視台李汝建的長紀錄片《老宅2003》,紀錄了在每個中國大城市都有的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透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中國社會一百年來的一個發展進程、一段歷史、一種生存狀態,老宅濃縮了我們現今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雖然百年老宅在記者拍攝結束後已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而消失了,但本紀錄片將老宅里的人和事、老宅所承載的生命印跡、老宅所反映的現實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都定格在了歷史的瞬間。長片組的評委們一致認為,本片並沒有消極地去講陰暗面,而是客觀、真實地介紹了變化中的社會已影響和改變著老宅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我認為,這部片子區別於過去那種從表面去關注弱勢群體的紀錄片,它從獨特的角度傳達了其深刻的內涵。
中央電視台程勇編導的《你想要什麼》用最簡捷的社會調查式方法,隨機采訪了百餘人,面對記者提出同樣的問題,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種年齡的人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表達,不僅為觀眾真實地展現了一幅現代社會的世俗畫,更有意義的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看似簡單的提問和回答的背後,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較為豐富的內涵,從而使我們從一個側面對當前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社會現實產生思考和感悟。
與反映社會問題類節目相比,讓節目在思想內涵上更加深刻也表現在對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重大時政事件進行報道的紀錄片中。在眾多表現去年「非典」事件的紀錄片中,有兩部優秀紀錄片製作精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一部是鳳凰衛視與北京電視台的4位編導聯合製作的長紀錄片《北京一日》,另一部是杭州電視台4位編導聯合製作的長紀錄片《呼吸》。兩部片子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紀錄了在北京和杭州兩座城市裡發生的抗「非典」戰役。在《北京一日》里,製作機構同時派出了五個攝制組奔赴抗「非典」中最受社會大眾關注的不同層面,以一天從早到晚的時間為敘事方式,紀錄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響力的不同機構里的特殊人物的特殊故事,故事背後的內涵極富思想性和震撼力。《呼吸》一片採用備忘錄日記筆體梳理回顧了那段特殊的歷史。它選取大事件中發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為紀錄對象,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再現歷史、敘述故事,它以三條敘事線索平行交叉而有序地介紹了主體:地方政府的危機處置機制;醫療衛生部門與時間賽跑挽救「非典病人」;被隔離群眾的「非典」生活。該片敘事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節目內涵的豐富及深刻使其富有藝術的「生命力」。這兩部節目的主題無疑對今天需要民族凝聚力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和影響。
2、節目表述更注重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動人心」。在這個方面,本屆獲獎的優秀作品都有著共同的進步和突破。紀錄片《幼兒園》里伴隨著「好一朵茉莉花」那天使般稚嫩美妙的童聲演唱,透過孩子們天真活潑的臉龐、兩小無猜般純潔的友情和充滿童真、童趣的話語,創作者傳達著人們對真、善、美世界的嚮往、懷念與追求;紀錄片《童年時我在流浪》,我們從故事主人翁命運的變化之中,感受到了創作者不僅在紀錄事件,而且還飽含著深切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真心、真情、真愛去救助流浪兒,以及呼籲社會改變不良社會現象的責任感、使命感。令長紀錄片評委們特別欣賞的就是這種以平民的心態和平等交流的關系進行創作的工作方式。上海紀實頻道江寧、姜偉編攝的長片《小小讀書郎》里,我們同樣感受到了創作者和節目故事所飽含的真心、真情與真愛。因為編導具有的愛心,才有可能抓住遠離上海發生於福建偏遠山區的這個拍攝題材,讓人由衷地感悟到:雖然孤兒們被親身父母所拋棄,但是有了許多富有愛心的善良人們的精心照料,孤兒不孤,她們身心健康。尤其是節目故事的結尾,畫面上7個小女孩高高興興上學的背影,伴隨著主人翁明修師傅起點題作用的畫外音也極富社會教育意義:「培養她們上學,學好知識,好回報社會上這么多有愛心且幫助過她們的人」。屬同樣的題材,重慶電視台攝制的《陳小梅進城》是反映當今中國農村城鎮化社會變革中,一個普通山區農家女孩求學成長史的命運變化故事,最打動人心的還是愛心傳遞和陳小梅懂得回報社會與父母「養育之恩」的傳統親情與美德。
3、 節目敘事方式更「多樣化」:
一是人物傳記片敘事方法有突破。由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艾辛編導的長紀錄片《走近毛澤東》,找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敘事手法和角度,一改過去人物傳記片編年體的結構程式,將毛澤東一生經歷的革命歷史事件作為敘事背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視角,首次披露的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和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人性化」故事敘述,使觀眾感受到了偉大的人格魅力,讓毛澤東從「神壇」上走下來了,從而拉近了領袖與人民的距離。這是「新影」已做的第5部有關毛澤東的人物傳記片,它與同類型同題材的大型人物紀錄片相比,運用了新穎的突破傳統的敘事手法,這是本片最成功之處。
二是「社會調查報告體」的敘事方法使社會類節目更鮮活、更真實、更深入。紀錄片《老宅2003》的作者在社會類題材的敘事手法上做了大膽、獨特的鏡頭語言形態的創新和探索。該片運用「社會調查報告體」的敘事方式使內容更真實、更深入、更鮮活。作者採用的六個章節的「分段式」敘事結構,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老宅里幾十戶平民的生存境遷、生命步履以及他們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艱辛和願望。他們主要採用了攝像和訪談由一人同步完成的創作方式,用跟移的拍攝方法,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長鏡頭組合來紀錄老宅里一家一戶的生活。長紀錄片的評委們一致認為這種用真心、真情、真感覺去創作的探索精神值得提倡,是紀錄片創作手法「多樣化」的有益嘗試。上海紀實頻道的梁子和干超靠自編自拍自己錄音製作的《房東蔣先生》又是另一種風格的「社會調查報告體」的紀錄片。拍攝者以租房者身份與被拍攝者房東蔣先生近距離接觸,對蔣先生六十年的生活經歷與心路歷程做詳細的調研,這種對特殊人物的紀錄也從特殊的視角見證了上海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各種變遷。雖然這種與被拍攝者共同生活的體驗式、調研式的創作方式早已在國外紀錄片和電影故事的創作中運用過,但是在我國目前的專業紀錄片人中還是少見的,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三是「偵探故事片」的創作手法運用於法制紀錄片,使節目更具可視性、娛樂性和說服力。由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祁少華編導的《狙擊英雄》和該片姚宇編導的《血字》都屬同類題材中創作手法新穎、獨到的精品紀錄片。《狙擊英雄》在題材和創作手法上都面臨極大的難度和挑戰,主創人員找到了最成功的敘事方式和敘事結構,全片基本依靠「真實再現」來推進故事進程,其「真實再現」歷史故事的水準很高,創作者對歷史場景、人物歷史形象及歷史故事的敘述都按歷史的原貌來設計、演繹,再現的真實程度幾乎達到了「真假難分」的收視效果。近幾年,以偵探破案為題材製作的紀錄片很多,怎樣才能做出新意、做出特點?紀錄片《血字》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它突破了以往偵探片的敘述方式和拍攝模式,也是主要依靠「真實再現」來推進故事。我們認為該片故事構思嚴謹、結構巧妙,借用層層設置懸念再層層揭秘的偵探電影故事片的手法來展開和推進本片,講述案情「一波三折」,使故事充滿了懸念、獵奇、緊張、刺激等「娛樂化」元素而增強了「可視性」。
四是將「情緒線」作為一種主要的敘事手法增強作品的感召力。作為此次參評的優秀紀錄片,每部片子都有其獨到的講述故事的表現手法,將人物的悲、歡、喜、怒等「情緒」作為一種明顯的「內在」與「外在」敘事線索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該片99%的鏡頭都來自同一個屋檐下,故事要精彩也很不容易。張以慶找到了很好的「情緒元素」作為「外在」的敘事主線來影響觀眾的收視情緒。在紀錄片《老宅2003》、《童年時我在流浪》、《小小讀書郎》、《呼吸》、《北京一日》、《血字》、《新藏線上》 都有其令人感動的符合本題材的或明顯或含蓄的「情緒」敘事手法的優秀表現。
二、「人文類」長紀錄片呈現新的創作形態及發展趨勢:
縱觀本屆參評的「人文類」題材的長紀錄片,比往屆同類作品也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與「社會類」題材的紀錄片相比,特別優秀的作品數量還是較少。怎樣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與多種電視藝術創作手法相結合,達到「寓教於樂」的觀眾收視效果?怎樣找到「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完美的結合點?真正能夠更多地進入國際評獎和國際市場銷售的熱門題材就是「人文類」和「自然類」紀錄片,紀錄、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類」紀錄片也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因此,我認為,更應好好地研究該類題材優秀作品的創作特點及規律,借鑒國際上成熟的、受觀眾歡迎的創作技巧,提高我國「人文類」紀錄片的品質。盡管目前我國的「人文片」創作水平還有待提高,但我們對勇於參加難度極大的此類節目製作的機構和創作人員的探索精神還是非常敬佩。從此次參評的優秀「人文類」長紀錄片來看,有以下兩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創作特色。
1、注重並運用紀錄片「故事化」的創作手法,融入大眾「娛樂化」元素。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該類題材的創作風格還是比較多樣的:有紀實性與科考性巧妙結合的創作風格;有將科學性與故事化、紀實性完美結合的;有運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實再現」講述歷史文化的。在此次的參評作品中,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宮一寧編導的《鳳棺迷魂》不愧是現時中國「人文類」紀錄片的精品。本片是歷經9個月精心製作的考古紀錄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從考古挖掘、考古發現、考古論證三個層面,追蹤紀錄了考古人員針對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本片講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經歷,推測著一個契丹無名女屍神秘的身世和離奇的死因,從而再現了契丹古老久遠的風俗與歷史片斷。為了避免一般考古題材拍攝的枯燥無味,將專業史學知識與平民視角找到最佳結合點,全篇以一個考古專家塔拉為主要人物不斷地作問題的提出、猜測、解疑、定論等全部敘事過程,並且將「真實再現」的「故事化」情節與人物訪談中講述的真實故事有機地融為一體,將「真實再現」的情景與考古科學研究中的發現以動畫特技效果融為一體,從而形成視覺效果的互補、互動和沖擊。
2、調動多種創作元素達到完美的整體藝術效果。
優秀的「人文類」紀錄片不單是編導對故事的題材選擇、獨特敘事結構的精心設計,還表現在攝影、燈光、音效、音樂、電子編輯合成、播音等各工種的創作人員素質是否專業,大家在各個環節是否都共同追求高水準、高品質。《鳳棺迷魂》除了有優秀的編導之外,還有優秀的攝影,考古過程的拍攝極其細膩,畫面構圖講究,全篇的影調也可看出精心設計和處理協調,對人物及考古發現的文物燈光設計和處理也極考究,現場音效、音樂處理與內容很協調,音效設計增強了節目的「故事化」效果,電子特技的「三維」處理也使該片的「科學性」增強了真實、可信的說服力和可視性。與《鳳棺迷魂》取材於同一考古事件的福建電視台社教中心編導趙勇、陳華偉製作的《一座古墓與一段消失的文明》,以紀實的手法為主要拍攝方式,以層層設疑、層層揭秘的編輯手法,讓我們得到了許多有益的歷史文化知識。從福建到內蒙古的考古現場千里迢迢,創作人員對「考古」新發現的「人文類」題材的敏感性和以科考的視角認真的創作態度也令我們感動。陝西電視台編導田瑗、楊光、張燕菊共同編導的《復活》也屬較優秀的關於考古的「人文類」紀錄片,該片的創作人員花了幾年的時間,長時間的、極有耐心和細膩地全程紀錄了若干年來法門寺絲綢由中外專家聯手進行的修復工程。敘事手法基本是全紀實的跟蹤,但編導構思和攝像、燈光、音效也很講究。新疆電視台紀錄片部的編導寧照宇、何明攝制的《發現摩尼教洞窟》也以探索和發現的精神及眼光拍攝了這部考古性的「人文類」紀錄片,編導主要用紀實手法來探秘和揭秘,攝影對畫面的拍攝講究。甘肅電視台高宏明編攝的「人文類」紀錄片《沙石的話語》題材獨特,畫面精美,將紀實性和藝術性、知識性融為一體。片中一些奇特的事件和場面為觀眾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我們為紀錄片界越來越多的題材豐富、手法多樣、內涵深刻、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感到欣喜,為一些製作人和製作機構在創作藝術上勇於創新的精神所感動。
㈤ 什麼是紀錄片它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可分為時事報道片、歷史記錄片、傳記紀錄片、舞台紀錄片、專題系列紀錄片等。
1、時事報道片
時事報道片又稱新聞紀錄片,是一種兼具新聞性的紀錄片類型。時事報道片除大量報道、記錄工農業生活和部隊生活之外,對其他的題材也多方涉及,如《齊步前進》、《顧客的煩惱》等。
時事報道片對不同題材的時事新聞進行創造性的、多樣化的處理,以報道式、政論式、雜文式、散文式、詩歌式和穿插著相聲或近似科學幻想式的式樣,陸續出現在影壇上,使紀錄電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
2、歷史記錄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於紀錄片的性質。
3、傳記紀錄片
傳記紀錄反映特定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跡的紀錄片。
與著重反映歷史事件始末的文獻片不同,傳記紀錄片則側重記錄人物的生平事跡;與故事片的傳記片也不相同, 不能由演員扮演,《毛澤東》、《葉劍英》、《詩人杜甫》等屬此類影片。傳記片還包括某些人物肖像片、速寫片如《仙人掌精神》、《赤子心— 懷念廖公》等。
4、舞台紀錄片
直接紀錄舞台演出的紀錄片。其拍攝對象為所有舞台演出,包括傳統的戲劇、曲藝、雜技,以及話劇、歌劇、舞蹈、器樂等。這類影片是擴大相應藝術的傳播面,加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必須忠實地紀錄各種舞台演出,但允許運用電影的藝術手段進行必要的選擇、刪節和剪裁。
5、專題系列紀錄片
專題類紀錄片是指圍繞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集中的、深入的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響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㈥ 歷史類紀錄片
(大國崛起 紀錄片 )是央視的,因為我學歷史,老師有時就讓我們看,我覺得挺不錯的,希望你能喜歡。
㈦ 歷史文化紀錄片是什麼
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為題材。
強調科學性、系統性和通俗性的統一,從更廣闊、深入的角度來觀察和評價歷史文化。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㈧ 自然科學,歷史文化,人文社會類型記錄片的創作特點分別是什麼
自然科學,它的取景是在自然里,講述的是科學的知識,講述青蛙的基因,藏羚羊的習性。
歷史文化,這些百家講壇最近都是這些,歷史是過去的,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
人文社會,就是我們現在的事,現在的社會。
這些紀錄片的取景地點不同,分別在1,大自然,2{演員演的,或者圖畫,}3現實直拍。
一般我認為;歷史文化這個創作很浪費,不僅浪費資源,還影響了現代人的價值觀。社會在不斷的發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過去。四大發明再怎麼輝煌也是歷史,那些文化現在不值得提,就這樣央視還專門開個黃金段,真是不知羞恥。
自然科學一部分是研究動物的習性,這點我們央視10放的比較多,是《動物世界》還是外國人拍的。其他的自然科學很少,偶爾會有一些自然現象,比如天氣的異常,天象的變化。這些我們中國比較少。
自後是人文社會,他主要是表現現在的社會,自然科學是探測動物和其他物質的規律有一種猜測的意味。歷史文化也是去靠推測的,唯有人文社會還是比較真的。
我說了那麼多好像都沒說到創作特點上,這是我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我要是拍這些我就科幻點。自然科學是比較宏大的,可以展現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歷史文化因為有一群研究歷史的教授專家,我們不能太過想像,要以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基本。要不會被批的一無是處。下次想到了再給你說,現在我有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