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官渡」(昆明)的來歷,,急!!
我記得好像原來那裡是官家的渡口
② 官渡古鎮的歷史溯源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年),1295年落成,後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遷建於現址古鎮的中央。寺內建有東、西兩座13層密檐實心方形磚塔。後來西塔毀於地震,而東塔保留至今。當然,在官渡古鎮宗教建築中名氣最大,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妙湛寺前的金剛寶座塔。
明天順二年(1457年)重修妙湛寺時,「乃即寺之前闢地復造浮圖一規」,這「浮圖一規」就是金剛寶座塔。建金剛寶座塔的倡導者是特進榮祿大夫鎮守雲南總兵沐璘,出資者是鎮守雲南太監羅珪,他們都是當時統治雲南的頭面人物。新建石塔的目的是為了「造功德」,「求延壽」,「順習俗穩民心」,「而以不治治之也」。這里說的「順習俗穩民心」,指的是民間有螺絲怪興風作浪的傳說,故建塔以鎮之。在我國現存的十餘座金剛塔中,妙湛寺金剛塔是建造時間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這座金剛塔,與妙湛寺的兩座密檐磚塔相輝映,不僅體現了「有容乃大」、「顯密並舉」的佛門精神,而且建築上高低錯落,品字布局,十分壯觀,構成了官渡鎮古建築群的核心。
金剛寶座塔原為印度伽耶城尼連禪河畔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處的紀念塔,稱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稱為「壇城」,即「神壇」。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衛著中間一座高大錐形塔。五個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來,四周四幢依順時針代表阿閦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
官渡金剛寶座塔由基座、塔體兩大部分組成,基座的平面為正四方型,邊長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東西南北四道券門相通,可過往行人車馬。基座之上,五塔聳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偉,小塔小巧玲瓏。主塔與小塔都由須彌座、塔身、塔頸和塔剎組成,但式樣不同,風格迥異。大小塔相映生輝,十分諧調。高聳俊秀的塔剎,簇擁聳立,猶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形象輕盈俏麗,有一種飛動之美。
官渡金剛寶座塔不僅整體構思意象飄逸,令人沉思遐想。細部的銅鑄石刻也十分精美。無論是主塔須彌座上的五種坐騎動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剛大力士,還是佛龕中的佛像,雕工都極為精細,無不細膩逼真,活靈活現。銅鑄傘蓋上的手持寶劍、琵琶、珍珠傘、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頂部中心嵌砌的鑄有九尊佛像的銅質金輪,鑄刻也極為精美,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官渡是藏傳佛教進入昆明地區的登陸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築留下了藏式密宗佛塔深深烙印,這鮮明地體現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築上。後來建造的北京大正覺寺、碧雲寺和呼和浩特慈雲寺金剛塔的塔身都是典型的漢式多層密檐塔,喇嘛塔式塔身的金剛塔全國僅此一例。
官渡金剛寶座塔既浸透著宗教文化的靈光,又洋溢著建築藝術詩意的魅力,給人以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我們已無法知道是誰設計和建造了這一件精美的藝術傑作,史書只記載了倡議和捐資官員的名字,但這座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的石塔,永遠是他們智慧和才華在後人心中樹立的豐碑。
元代,孔子樓也在官渡建立起來,這對官渡子弟讀書習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這里走出了著名文人王思訓。王思訓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任過江西學政,他曾當過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師,康熙帝曾賜他書萬卷。王思訓榮歸故里之後,建賜書堂典藏。至今賜書堂猶存。到了清代,官渡古鎮在今螺峰、秀英、西庄和尚義4個村子的范圍內已形成洋溢著濃濃文化色彩「六寺七閣八廟」的建築群。這些壯觀的建築與自然風光相融合,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圖,形成了所謂官渡八景,即「古渡漁燈」、「螺峰疊翠」、「雲台月照」、「杏圃牧羊」、「凌雲煙繚」、「滇南草坪」、「金剛夜語」和「筆寫蒼穹」。
當年,走進官渡,只見一望無際的滇池水清波盪漾,鷗戲魚肥;浩瀚的天空中雲展雲舒,變換無窮。湖邊蘆葦叢中嬉戲著成群的野鳥,螺峰山百株柏樹依山腳層疊至山頂,碧綠層疊。寺廟里的鍾罄之聲和書院里朗朗讀書聲透過朝雲暮雨悠悠飄來;高聳的密檐塔和金剛塔直指蒼穹,猶如神人大師揮動大筆,贊美天地,祝福人間。岸邊大片杏樹林中,牧童捉迷藏,玩游戲,充滿稚氣的歡快;遊客賦詩、飲酒,對奕作樂,笛韻悠揚。街市上車來人往,人頭攢動,每逢廟會期間,不僅市區居民前來參加廟會,鄰縣居民也蜂擁而至。五穀寺西旁草坪空地上,人山人海,熱鬧異常,遠非當時一般市集所能比擬。入夜,渡口燈塔上升起一串明亮的紅色燈籠,引領官船漁舟徐徐駛來;月明時節,雲台宮倒影於常年水清如鏡的水池中,清風拂過,宮影盪漾;金剛橋上,偶爾傳來金剛竊竊私語。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湖岸線逐步退縮,官渡的自然景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老的廟堂建築逐漸陳舊破敗,有的甚至被拆除,著名的金剛寶座塔也沉陷了一米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坑。2001年4月,官渡古鎮文化古跡搶救工程動工,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各級政府投巨資,將1350噸的金剛寶座塔整體抬升2.4米,並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復了孔廟,武廟,賜書堂,法定寺,土主廟,觀音寺,上、下閣樓等古建築。鎮上的傳統民居也在有計劃的修繕,同時,民俗民間文化活動以及傳統風味小吃逐步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在規劃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聯系著悠久燦爛歷史和光輝未來的古老而又年輕的的新官渡。
③ 昆明官渡區 是不是歷史上官渡之戰的同一個地方
不是,戰爭時的官渡在今河南,相差很遠。曹軍去的最遠也在赤壁附近(今湖北黃岡),離雲南也是很遠的^_^
④ 昆明有個官渡區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是不是發生在那裡
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不是發生在昆明的官渡區,是發生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東部官渡鎮,緊鄰古都開封,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
200年,袁紹率領大軍南下官渡。曹操用計劃燒毀了袁軍的糧草,擊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4)昆明官渡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⑤ 關於昆明官渡的歷史
是古滇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因盛極一時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
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國時,高氏於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闡府改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廢州,置中慶路,並官渡縣入昆明縣,為路治,於蝸洞置通往高嶢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1956年10月19日,經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昆明市人民委員會將原第五區、六區合並為官渡區。1958年12月,龍泉區並入官渡區。1959年3月,區人民委員會由官渡鎮遷駐關上。1961年小哨片區由嵩明縣成建制劃歸官渡區。
2000年,官渡區轄9個鎮、8個鄉:關上鎮、茨壩鎮、龍泉鎮、聯盟鎮、金馬鎮、大板橋鎮、小板橋鎮、官渡鎮、前衛鎮、矣六鄉、六甲鄉、小河鄉、小哨鄉、雙龍鄉、福海鄉、雙哨鄉、阿拉彝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9830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關上鎮 153755 前衛鎮 159650 官渡鎮 26765 茨壩鎮 48645 金馬鎮 260535 龍泉鎮 157992 小板橋鎮 52749 大板橋鎮 32255 聯盟鎮 189878 阿拉鄉 70153 福海鄉 143553 矣六鄉 37921 六甲鄉 30228 小哨鄉 17324 雙龍鄉 8445 小河鄉 4556 雙哨鄉 3901
2004年區劃調整前,官渡區位於昆明市東北部,東西寬41千米,南北長43千米。面積1025平方千米。東鄰宜良縣,南與呈貢縣接壤,北與嵩明縣交界,西北與西山區相連。全區轄關上、聯盟、金馬、前衛、龍泉、官渡、小板橋、大板橋、茨壩9個鎮及福海、六甲、矣六、阿拉彝族鄉、小哨、雙哨、雙龍、小河8個鄉,122個辦事處,694個生產合作社,545個自然村。
2004年6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42號)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調整後,官渡區轄關上、金馬、東站、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板橋、官渡3個鎮,小哨、矣六、六甲3個鄉和阿拉彝族鄉。區劃調整後,面積552.21平方千米土地,城市建成區面積51.2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1萬左右,轄4街3鎮4鄉。
2006年,撤銷小哨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大板橋鎮,鎮政府駐原大板橋鎮政府駐地。調整後,官渡區轄關上、金馬、東站、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板橋、官渡3個鎮,矣六、六甲2個鄉和阿拉彝族鄉。
⑥ 「官渡之戰」是不是發生在昆明市官渡區所以得名官渡之戰
官渡之來戰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自戰略決戰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
⑦ 昆明官渡古鎮
有住處,而且很多,都是附近的村民開的旅社,幾乎都是50元左右的,100的已經很好啦!官渡古鎮沒什麼玩的,3-4個小時可以玩完,沒必要在那裡住,因為治安不是很好,放心聽我的沒錯,我在哪裡長大的!
⑧ 昆明官渡古鎮的介紹
昆明官渡古鎮位於雲南省昆明東南郊,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之一。是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雲南旅遊,特別是昆明旅遊的主要歷史文化景觀。
⑨ 昆明官渡區相關歷史
官渡區是昆明四城區之一,是古滇文明重要的發祥地,因盛極一時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該區是昆明城區的東南部分。西隔滇池與西山區相望,南接呈貢縣,西北與五華區、盤龍區相鄰,北對嵩明縣,東則與宜良縣接壤。
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國時,高氏於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闡府改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廢州,置中慶路,並官渡縣入昆明縣,為路治,於蝸洞置通往高嶢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1956年10月19日,經雲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昆明市人民委員會將原第五區、六區合並為官渡區。1958年12月,龍泉區並入官渡區。1959年3月,區人民委員會由官渡鎮遷駐關上。1961年小哨片區由嵩明縣成建制劃歸官渡區。
2000年,官渡區轄9個鎮、8個鄉:關上鎮、茨壩鎮、龍泉鎮、聯盟鎮、金馬鎮、大板橋鎮、小板橋鎮、官渡鎮、前衛鎮、矣六鄉、六甲鄉、小河鄉、小哨鄉、雙龍鄉、福海鄉、雙哨鄉、阿拉彝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9830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關上鎮 153755、 前衛鎮 159650 、官渡鎮 26765 、茨壩鎮 48645、 金馬鎮 260535 、龍泉鎮 157992、 小板橋鎮 52749 、大板橋鎮 32255 、聯盟鎮 189878 、阿拉鄉 70153、 福海鄉 143553 、矣六鄉 37921 、六甲鄉 30228、 小哨鄉 17324、 雙龍鄉 8445 、小河鄉 4556、 雙哨鄉 3901。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區劃調整前,官渡區位於昆明市東北部,東西寬41千米,南北長43千米。面積1025平方千米。東鄰宜良縣,南與呈貢縣接壤,北與嵩明縣交界,西北與西山區相連。全區轄關上、聯盟、金馬、前衛、龍泉、官渡、小板橋、大板橋、茨壩9個鎮及福海、六甲、矣六、阿拉彝族鄉、小哨、雙哨、雙龍、小河8個鄉,122個辦事處,694個生產合作社,545個自然村。
2004年6月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42號)調整昆明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昆明市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的行政區劃。調整後,官渡區轄關上、金馬、東站、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板橋、官渡3個鎮,小哨、矣六、六甲3個鄉和阿拉彝族鄉。區劃調整後,面積552.21平方千米土地,城市建成區面積51.2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1萬左右,轄4街3鎮4鄉。
2006年,撤銷小哨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大板橋鎮,鎮政府駐原大板橋鎮政府駐地。調整後,官渡區轄關上、金馬、吳井、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板橋、官渡3個鎮,矣六、六甲2個鄉和阿拉彝族鄉。
2009年撤銷小板橋鎮、官渡鎮、矣六鄉、六甲鄉、阿拉彝族鄉,分別設立小板橋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街道。
2010年撤銷大板橋鎮,設立大板橋街道。
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⑩ 官渡區的歷史沿革
戰國前,滇在梁州境內。
西漢時,漢武帝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因「滇王降漢,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漢將軍郭昌築郭昌城,以名命縣名,後改名為「谷昌縣」,今之官渡區當在其范圍之內。
東漢因之,仍名谷昌。
蜀漢時,縣名仍舊,隸廉降都督統轄之建寧郡。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建寧郡改屬寧州。東晉隆安年間設立晉寧郡,谷昌為其所屬。
南朝時,宋齊皆襲之。南朝梁元帝時,為爨氏所據。隋初建昆州,不久即廢。
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廢谷昌,復置昆州,置益寧縣,屬劍南道轄之戎州都督府,今區境屬州治益寧。開元二十六年(738),南詔並五詔為一。永泰元年(765),南詔王閣羅鳳命其長子鳳迦異於昆川(州)置拓東城。城址在今五里多、佴家灣、吳井橋、前衛營一帶,位於今官渡區境,「既而改稱鄯闡府」,屬於六節度之一的拓東節度。
五代至宋大理國仍稱鄯闡府。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大理國岳侯高氏起兵平定內亂有功,加封德侯,出鎮鄯闡,高氏於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鄯闡府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其中官渡縣治在今官渡秀英村。至元十三年(1276)設雲南行中書省,滇池地區置中慶路,改善州為昆明縣(官渡縣並入)。省治、路治昆明。
明代,改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為雲南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中慶路為雲南府,縣名因之,為府治。縣境設六衛,即左、右、中、前、後衛及廣南衛。
清代,改雲南布政使司為雲南省,設雲南府,昆明縣隸府治。民國十七年(1928年)市縣劃界,以城內為市。昆明縣劃分為8個區,其中:一、二、三、四、五及八區之一部分在今區境內。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昆明縣仍為8區,區下劃為39鄉6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昆明縣撤區,設10鄉6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