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學歷史教學發展方向

中學歷史教學發展方向

發布時間:2021-03-06 16:51:23

① 如何深化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2.1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2.2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2.3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可以前後左右互相交流,也可以分組辯論對抗競賽。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應該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對於教師而言,要對教材充分了解,然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精心設計出探究問題。注意設計的問題,一要適度,做到難易適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避免產生畏懼情緒。二是多角度,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分析領會教材,選擇最佳切入點,使設置的問題既新穎又富有啟發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層次性、梯度性、啟發性和探索性,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4.實現情感體驗――有效教學的回歸4.1建構情感認知――知情合一。指導學生選擇性地閱讀歷史教材及歷史課外書籍的;或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歷史情境,從中受到的感悟與啟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善於選擇教學內容的"啟情點"。許多歷史事件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日軍的南京大屠殺等,都能自然而強烈的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體驗,也有許多歷史事實本身比較抽象枯燥,難以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必須精心尋找"啟情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如採取辯論會、競猜、課外尋古、搶答等形式,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4.2建構價值觀――情識交融。當然,價值觀帶有典型的個性化特徵,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性格。而我們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形成的,單靠講述幾個歷史故事,或是幾個歷史事件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作為我們課堂的一部分,有目標、有計劃、有意識、有步驟地在學生情感體驗和情感態度的基礎上,長期堅持寓教於樂、寓理於情和情理統一,將教學過程視為知、情、意、行的統一體。總之,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去用心經營歷史課堂,不僅僅要讓我們的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也讓我們的教師在自主、創新的課堂里與學生一起共同發展,這也許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② 我想當中學歷史老師,考研應該選擇歷史學還是學科教育(歷史)

做歷史老師,應選擇歷史學科教育專業,但前提是必須持有教師資格回證。一般本科學歷最答高可以考取高中級別的教師資格證。

(2)中學歷史教學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1.歷史學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介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3.我國歷來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傳統。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指出:「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務,為國家之要道。」當代思想家任繼愈先生則認為「史學關繫到國家的存亡」,「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必須重視歷史學和歷史教育工作。

4.但近年來,中國的學校歷史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國內的歷史教育工作者,應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不辱時代使命,振興中國歷史教育。

③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的網站前景

隨著新一輪教改課改的到來,我們網站將與時俱進,使我們的資源與新教材、新課改精神吻合;網站將邀請一些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或者教研員加盟網站,為網站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搭建平台。
網站建設是永不結題的課題,在學校和網友的支持下,網站將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④ 歷史系畢業的學生,除了當老師還有其它的發展方向嗎

心網友
政客/導游/史學家、教授、史作家、演講【e.g百家講壇/、鑒古、目前歷史學研究生整體就版業形勢與全國碩士權研究生就業形勢一樣。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看到的曙光中:
粘下:出路主要有大學、中學老師、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出版社、新聞單位、政府機構、教育廳/局、銀行、培訓機構等等,還有一些自主創業的同學,就業這個問題受好多因素影響,如家庭背景、自己實力、個人運氣、就業意向、就業機會等等。

⑤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歷史發展線索

歷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國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世界歷史更為浩瀚無比。同時,歷史又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人類對歷史的了解,主要依靠各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汗牛充棟的史籍。因此,歷史教師在日常備課、上課、進修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薄薄的一本教師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深化與發展,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同時也為歷史教學改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撐,即可以使歷史教學活動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象具體的表現教學內容;又可以改變以單一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傳統課堂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對推動歷史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拓寬教師和學生的歷史視野,必將呈現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
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含義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教學手段。它包括:多媒體投影系統,多媒體互動式功能系統、信息網路與控制中樞系統及與之相適應的平台與教學課件。它是一種把超文體、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並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點,使人們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在提倡開放型歷史教學的今天,激活了課堂,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也給歷史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優勢
(一)、 「一言堂」轉變為「大觀園」
教育家贊克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課堂改革的目標之一。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利用多媒體技術扮演好教師的角色,就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通過動態的文字,動感的畫面以及優美的音樂,生動的解說,一幅幅歷史畫面生動地呈現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氛圍當中。讓學生在其中認知歷史,感悟歷史,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而現在各個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種歷史資料片、歷史題材的電影和網路中大量的圖片、視頻短片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只要認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當地運用,就可以變枯燥的歷史「一言堂」為生動的歷史「大觀園」。如在講紅軍長征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時充分利用歷史地圖,採用路線方向的移動、區域顏色閃爍、變色、圖片、視頻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圖變活。有時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的興趣很高。對於現代的高中生來講,用老一套的方法講述他們熟悉的東西,學生肯定覺得枯燥無味,而多媒體教學恰恰克服了這一弊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課堂改革的目的。
(二)、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優化歷史課的教學
隨著教學教材的改革,現行歷史教材刪減了許多內容,同時補充了新知識。為了讓學生把握歷史的線索,老師往往會增加一部分課外知識。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一方面要教授新東西,另一方面還要補充舊知識,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大壓力。遇到這種情況,利用多媒體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信息技術代以媒體應用於教學,可以增加容量,擴充知識,有效地調控教學。以《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為例,歷史久遠,並且屬於世界史范疇,課本的描述偏向綱要性,同時知識也顯得更理論化,而缺乏易於理解的解釋性文字,這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也難於掌握到運用這方面的知識。教學中單靠課本提供的寥寥幾幅圖片及簡單的文字描述,會令本課教學十分單薄。按學生歷史基礎,在原來的教學手段之下,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利用多媒體輔助,引進更多的史實資料,有了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師可以轉變一下教學模式,將單調的課堂教學變成老師主導、學生參與,活潑的多媒體課程。
(三)、運用廣博的網上資源,,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生動結合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發展。學生可在教師提供的教學網址上能夠直接閱讀原始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學生可根據本人的學習水平自主地選擇學習資源,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知識,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全班學生都只能聽什麼,課本里有什麼,學生只能看什麼的被動學習局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記憶結論,而是更多地接觸到原始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通過對原始材 料的閱讀、分析、運用,有助於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提高和歷史闡釋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逐漸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教授《抗日戰爭》一課時,課前安排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搜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並針對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們搜集到了圖片、視頻短片、民間故事等資料,我協助同學們把搜集到的資料

⑥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達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歷史的教學是整個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環節,為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就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學生和教師的觀念
歷史雖已列入中考科目,但在學生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輕輔」的不良現象。根據我對教學過程的了解和觀察,這些學生對歷史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對學習歷史雖有興趣,卻淺嘗輒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對聽歷史故事有興趣,對一般歷史知識則不感興趣;有的只關心考試分數的高低;還有個別學生雖屢經誘導,但仍不能引起重視。諸如此類的種種現狀,需要教師根據這種差異,注意學生的不同情況和條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尋求脫俗的辦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使之對歷史學科的認識發生根本改變。同時,我們教師也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認真對待初一初二的歷史課,不能等初三再抓,否則就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了。我們可以借鑒育才的經驗,從初一學生開始就樹立歷史中考的意識,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歷史專業教師授課,逐漸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這樣就能很好地與初三教學銜接,利用初三有限的教學時間放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不需要像現在手忙腳亂補最基礎的內容。

二、創設情景,設疑激趣。
在暑期的研修網上我們教師之間也談到了「學生為什麼喜歡歷史而不喜歡歷史課」的話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當今的歷史課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或者理論性強,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作為老師應該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的活躍思維。本人認為創設相關的教學情景是適合初中生認知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比如通過引進一定的課外知識,開拓每個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經典有趣的歷史典故,引發學生的歷史學思維能力,通過系列歷史事件的變遷,帶領學生回顧一個重要的歷史年代,通過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產生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思考,通過相應的話劇、歷史劇的編寫的表演,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火焰。因此概括創設教學情景的主要方法有:①聯系生活展現情景②運用實物演示情景③藉助圖畫再現情景④播放音樂渲染情景⑤扮演角色體會情景⑥錘煉語言描繪情景⑦結合實際優化情景。再通過使用一定的媒體組合,可幫助學生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有助於學生直觀的感觸歷史發展的規律,領悟歷史發展的真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關注每個學生
依據學生的素質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較大發展,學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了解、熟悉自己的學生,不僅要深知他們每個人的知識基礎,而且要了解他們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秉性、興趣愛好等,然後據此對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備課。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進行分層設計。每節課上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問題回答並且經過思考能夠回答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記得包校長說過如東木並茶的例子,教師把每位學生的每一次分數都輸在電腦里,並且還做了對每位學生試卷的分析以及針對性提高的措施,我很敬佩這些教師們的敬業精神。從這個很小的細節可以看出木並茶中學真正把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實處。

四、研究中考試卷,分析試題。
分析中考歷史試卷,對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少走彎路有很大幫助。這幾年歷史命題越來越趨向能力方面考核的要求,封閉式題目隨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有一定思考的題型,宣告了僅僅讓學生死背歷史知識點的時代已不適應中考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並滲透教學當中去。比如:今年歷史中考的命題方向,又一次提醒我們教師不能完全撇開教材本身的資源,特別是課後的活動探究題應予以重視起來,比如2011年第19題,《天工開物》中描繪時代礦工在井下採煤情景的插圖,長竹竿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又比如今年的31題的有關華盛頓的問答題,這兩題的原題都來源與書中的活動探究,加以提煉改變完善成為新穎的題目,可謂換湯不換葯,提醒了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加以重視書中的資源。另外我個人有一個建議,我們教師有條件的話研究一下命題設計方面內容,你會獲益不少,也為個人成為研究性教師打好基礎。

五、多讀書學習,充實自身。
今年暑假研修網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家暢所欲言,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和成果。但畢竟時間有限,實際上我們教師可利用平時的空餘時間讀些書來,充實自身。那到底要看哪些書呢?我認為首先要研讀我們今年《2011年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稿》,這個修訂稿是我們的教學工作的指南。修訂稿和實驗稿到底區別怎樣,又有了哪些新動態和特點,這些內容我們在下學期的第一周集體備課中我們認真學習。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主要讀以下幾類書:教育教學類(或者說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方面);敘述性歷史書;分析歷史、歷史理論與方法、歷史哲學等;其他書籍,如哲學、美學、邏輯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與其發展史的書等。在閱讀書籍的同時不要忘了寫些讀書心得和體會,有思才會有想,有想才會有悟~

⑦ 新課程下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實現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成長,持續發展,達到專業成熟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對於中學歷史教師而言,其專業發展指的是不斷提升自身的歷史知識專業水平、歷史教育教學水平、管理學生與班級水平,不斷成長,持續發展,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專家型、學者型的歷史教師的過程。 一、形成自主發展意識,完善教師個性 科學發展觀認為,以人為本的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價值標准,只有把人自身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才有意義。自主發展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實現自我創新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學歷史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取決於自身,其中自主發展意識尤為關鍵。因為「教師的自主發展需求和願望是內在的,這種需求和願望是根據自我意識,基於個人的人生價值、追求願望和目標而產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內在依據和動力,教師自主發展的內容具有個體性,是個性和社會性和諧發展意義上的自主發展,教師的自主發展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發展狀態,是基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的自我超越活動」,教師只有形成了自主發展意識,才能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發展意識,才能不斷克服發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和挫折,不斷前進。自主發展意識是中學歷史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確立奮斗目標 中學歷史教師形成自主發展意識後,就要確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因而必須制定相應的專業發展規劃和奮斗目標。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是教師為自己的專業發展設計的藍圖,既能夠為自身的專業發展提供引導和監控,又能夠為教師對自身專業的發展的反思提供一個參照。教師的專業規劃內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環境分析、目標的確立、策略的擬訂,等等。其中自我分析要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個性特徵進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到自己的特長。教師只有對自己有準確而充分的認識,才能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規劃,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歷史教師不能只滿足能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能在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應該追求把歷史學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體系中,形成歷史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進而影響身邊的每個人,使他們在學習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只要歷史教師有了這樣的奮斗目標,就能主動自覺地戰勝專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三、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知識,提高能力。 1.不斷積累、拓展知識。「教師具備豐富、廣博的知識,不僅能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學背景知識」。新的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並要求學生知識的獲得要融於體驗歷史的過程中,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改變過去那種認為只要掌握好歷史學的知識就可以教好學生的觀念。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識,即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寬廣的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中學歷史教師在平時的實踐中一定要積極努力地積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在研究歷史教材、教參和歷史讀物的同時,還要閱讀歷史理論著作,關注最新的史學研究動態,積極與其他歷史教師或歷史教學工作人員、研究人員進行交流;與此同時,還要廣博地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的獲得除閱讀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體會積累,從其他優秀教師的交流中體會。新歷史課標要求教師必須勤於學習,廣泛涉獵,不斷學習新知,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而且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積極進取,提高能力。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滾滾浪潮,「教師不僅是一桶水,而且必須是有源頭的活水」,為此,教師僅依靠入職前的培訓和原有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具備不斷學習、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這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必須具備的一種很關鍵的能力。 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鼓勵教師創造性的探索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而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有創新意識。首先,歷史教材處理的創新,要根據當地人文資源、學校條件、學生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其次,歷史教學手段的創新。現代教學手段如投影、音像、計算機等應用於歷史教學,就能集圖、形、聲於一體,既能增強教學的直觀和動感,又能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次,歷史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觀念,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教學中,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歷史,體驗生活,學會學習,提高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對於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僅要積極應對新課程的挑戰,同時還要努力實現專業發展,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在這里,教師可以盡情地揮灑,與新課程和學生一道,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換[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9. [3]張民生,金寶成.現代教師:走近教育科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文 章來源自 3 e d u 教育網

⑧ 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國情教育

一、進行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教育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時起,到公元15世紀以前,我國一直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先進國家之一。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因此它與我們正在建設著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分不開,割不斷的。我們要積極從古代文化中汲取營養,同時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進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當代社會主義文明,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傳統,她以刻苦勤勞著稱於世,又有為人稱道的道德風尚應用於世。到社會主義階段,這些優秀的傳統被繼承和加以弘揚,與社會主義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也應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二、進行五千年人民奮斗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在封建社會里,農民階級迫不得已反抗地主階級的革命,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不勝枚舉,展現了農民階級為自己命運頑強抗爭的不屈精神。近代,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出路何在?中國各階級階層都進行了斗爭,如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這些都以失敗告終。五四運動後,隨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真正救國救民的責任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身上。歷史已經證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的英勇奮斗,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只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西方的多黨制領導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在近現代歷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革命傳統的教育,特別是要向學生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以及建設的歷史教育,從而使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熱愛黨,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進行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痛苦摸索,從多次失敗中找到的,我們要教育學生應當珍惜這一正確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只有這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建立,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全國(除台灣外)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祖國的富強。我們要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光明的前途。因為在我們這個底子薄、人口多、生產不發達的國家,如果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搞資本主義,將會產生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受窮。在生產不發達不富裕的國家,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搞社會主義,才能使大家都有飯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教育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要同學生講清講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是他們了解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和前途的無限光明。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是由一個極端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我國已建立了比較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村經濟走向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3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在部分領域我們享有世界先進水平,如航空航天、計算機、高分子合成、核技術、衛星通訊等,這足以證明社會主義是適合我國的一條發展道路。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將來自覺地獻身於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是我們還要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的生產力仍然落後、經濟不發達,我國當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國情,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改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還要廣大青少年學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以便將來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國情教育,能夠用歷史史實感染學生,使廣大青少年學生能正確認識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無比正確的;激發學生民族緊迫感和民族憂患感,增強青少年一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感。

⑨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⑩ 淺談如何營造初中歷史教學的亮點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閱讀全文

與中學歷史教學發展方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