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世宗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響是什麼
1.主要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變革。當時的時代背景,五代十國時期,既是唐朝版安史之亂權以後藩鎮割據混戰局面的延續和擴大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重新走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各地人民反對分立割據帶來的制度不一、關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稅苛重等種種災難;又由於契丹貴族的掠奪,人民要求統一,以便集中力量進行抵禦。到了五代後期。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周世宗(954~959 年在位)繼位後,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整頓和改革,為統一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濟:鼓勵開墾荒地,把中原無主荒地分配給逃亡人戶耕種,並對逃戶莊田頒布處理方法,優待從遼朝返回的逃戶。其次,減輕租稅,改革部分稅賦制度。第三,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再次,限制佛教的發展,抑制寺院經濟。
政治:改善吏治,賞罰分明,對唐以來的律、令、格、敕進行刪節、注釋和評議,制定了新刑法《大周刑統》。
軍事:整飭軍級,整編禁軍。「高平之戰」後斬殺了臨陣逃跑的大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人,申明了軍紀。整頓中央禁軍,裁汰羸弱,革除冗兵積弊提升中央禁軍實力。
㈡ 歷史上對周世宗柴榮如何評價
周世宗(921~959)
中國後周皇帝。即柴榮。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顯德元年(954)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軍事上,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又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留精銳,又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政治上,他嚴禁貪污,懲治失職官吏。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歷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顯德二年起,伐後蜀,收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陝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4州;此後又3次親征南唐,至顯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遼,收復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縣)3州及瓦橋(在今河北雄縣)、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3關。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柴榮:(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稱柴世宗,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著名五代時期北周皇帝,後周世宗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 955~959年為期五年,終年三十八歲。
周世宗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㈢ 金世宗改革的歷史意義
金世宗依靠女真貴族和漢族知識分子,實行了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
改革以後,官吏的升遷以政績為准,反對苟且因循。他有三條途徑來考察官吏;第一,是親自出巡;第二是派使臣專程視察;第三,是鼓勵各地官吏和群眾上書言事。
改革還涉及管制、法制和科舉方面,在管制方面著眼於集權於皇帝,制定新的管制,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為宰相官,左右丞、參政知事為執政官。宰相增員,分散宰相的權力,以集權於皇帝本人也可以使更多的官員參與政事。
金世宗對狀元、進士,不僅要求其有才,而且要求其人品好,對中狀元的人,先要訪家,若他在鄉里的品行,品行好的,才能按狀元的待遇對待。
除此之外,經濟改革方面,金世宗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兵役、徭役和賦稅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徭役方面,他極力主張減輕農民負擔,要求各地向他如實上奏農民負擔詳情,在百姓負擔過重的地區免去百姓的一部分賦稅。
此外,金世宗還採取措施,行修水利,鼓勵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增加貨幣鑄造,促進商業的發展,等等。
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來治世。他崇尚仁政、寬政,但又主張遵守綱紀,不能寬大無邊。
金世宗是金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勤於政事,性格節儉。他執政時期和章宗時期是金國最強盛時期,作為一代明君,連他的敵對國,南宋的朱熹都稱贊他是小堯舜,漢文帝。他主張在汲取漢族文化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民族特點。在這一點上,元世祖和清太宗都比較贊賞他。後來清太宗在稱汗後,改國號為清之前,就受到手下漢官的提醒,讓他效法金世宗。
金世宗的政績使贏得了封建史學家的美譽,頌他有「漢文學風」。說他統治「號為小康」。這些贊頌雖有過分,但歷史地分析金世宗在位時所作所為,他稱得上是我國封建社會里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㈣ 孝文帝改革有什麼重大歷史意義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八年(484年)頒行俸祿制,禁止官吏自行向農民征稅,統一財政收入;回次年頒布均田制;太答和十年建鄰、里黨三大制, 責成三尤徵收租調,征發徭役和兵役;太和十七年下令改鮮卑舊俗,採用漢鞋、漢語、漢服,倡導農業生產,這對加強中央建集權,加速了民族融合起了一定的積極重大作用。
㈤ 金世宗改革措施的主要內容以及它改革措施的歷史意義.
搜一下:金世宗改革措施的主要內容以及它改革措施的歷史意義.
㈥ 概括歷史上改革的意義和影響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其革命性意義是極其巨大而深刻的,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筆者認為,概括起來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開啟了當代中國歷史新時期,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建國以後,中國作為一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使自己盡快地擺脫貧困和落後,這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由於沒有現成的發展模式,我們主要照搬了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來組織發展經濟,這種體制在初期也曾發揮過應有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其弊端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改革開放立足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以變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突破口,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經過30年的努力,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一是堅持解放思想,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現了國家工作重點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徹底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當代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點的歷史新時期。二是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表明,一方面,在推進改革開放進程中,重視實踐探索和創新,使改革開放成為推動發展的新的實踐源泉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十分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因此,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將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完善和成熟,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加顯著的體制性效益。二、促進了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使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必然成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過程,就是圍繞解決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展開的,就是一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一是確立並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30年實踐是堅持和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偉大實踐。在這條正確的發展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是確立並逐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三、推進了制度建設和創新,實現了由高度集權向民主法治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對於當代中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實踐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當中最關鍵的是要對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進行變革。與此同時,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的任務,必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而成為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一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律保障。1982年,確認了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提出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補充。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2004年,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制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2005年,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上列舉的這些法律制度,是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適應的,從一個方面表明了改革開放推進了法律制度的建設和創新。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眾參與改革和發展實踐的空間。改革開放30年,我們黨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和創新。我們黨明確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各項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改革開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成為全國上下共識,我國已進入民主法治的歷史新時期。四、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歷程,是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不斷激發社會活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並且深刻地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就為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促進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力蓬勃開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二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黨的十二大,我們黨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持和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堅持發揮生產力作為最活躍、最革命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極大地增強了全社會創造活力,形成了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五、擴大了對外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十一屆三中會會以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們黨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從而推動了我國更深入更全面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一是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共同發展,擴大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正當關切和利益。實踐證明,改革開放30年,我們堅持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二是在對外開放中擴大交往與加強合作。在對外開放中,中國堅持和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等各個方面擴大交往與合作。30年的對外開放擴大了交往與合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六、推動了發展方式的戰略調整,實現了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科學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解放大發展,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大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經濟進程的融合加深,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增強,人民群眾對於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這些新的趨勢的出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不竭動力,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發展的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嚴峻的挑戰。因此,順應新的發展趨勢,解決新的問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是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新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基本問題,是新的歷史階段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二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科學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以少投入、低消耗、零排放、可循環、高效率為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我們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求我們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㈦ 後周世宗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周世宗柴榮(921—959)後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間,曾就恢復農業生產、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顯德元年(954),柴榮即位,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嚴明賞罰,懲治貪贓,倡導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安撫流民,招民墾殖逃戶田,編制《均田圖》,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實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 3 萬余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佛像銅器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軍事上,整肅軍紀。顯德元年,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 70 餘人。班師後,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組成了精銳的中央禁軍。周世宗還修訂刑律,修訂歷法,考正雅樂,廣搜遺書,雕印古籍。顯德二年,世宗採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出兵後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經三年苦戰,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縣。六年征遼,收回燕雲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間,乘勝進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師,六月卒,年 39 歲。世宗柴榮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及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周世宗滅佛
後周顯德二年(955)五月,後周世宗詔天下寺院,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並於當留寺院中,今後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須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許出家。唯兩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京兆府(今陝西西安)、青州(今山東益都)置戒壇。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帶鈴、掛燈、毀破身體等。有如所犯,所在嚴斷,遞配邊遠,勒令還俗。重者准格律處分。令兩京及諸州每年造僧帳兩本,一本奏聞,一本申祠部。有死亡還俗隨時開落。當年廢寺院三萬O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有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滅佛。至九月,周世宗又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毀銅錢造器皿及鑄佛象,於初一,敕立監采銅鑄錢,除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鍾磬鈸鐸之外,民間銅器、佛像,限五十日內全部送官,官給價值;過期匿而不送,五斤以上死罪,一斤以下徒二年。~~
㈧ 簡述周世宗柴榮的改革與北伐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季世」,《新五代史》發論必以「嗚呼」開端,稱「五代之亂極矣」, 五代54年中換了14個皇帝,分姓8姓,在這個天崩地裂的時代卻造就了一位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周世宗柴榮,《舊五代史》稱:「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周世宗柴榮(921-959年),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後收為養子。生父柴守禮,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成年以前與姑父姑母郭威一家生活。曾與商人一起到江陵販賣茶貨,後隨郭威入伍,郭威原仕漢時便十分看中柴榮的才能,郭威代漢稱帝建周,封柴榮為晉王,鎮守鄴都,委以重任。
954年,周世宗剛即位不到10天,北漢主劉崇勾結契丹大舉入侵,遼騎萬餘人北漢兵3萬,合力向潞州進攻,這是決定存亡戰爭,世宗力排眾議親自出征,在人數不如漢遼的情況下,沉著應戰,取得高平大勝,高平一戰歷史意義不小,依附遼國的北漢不再奪取中原,恢復沙陀政權的野心,保衛了歷史趨勢的轉機。
北漢朝內亂之時,西部邊界的秦鳳成階四州投降後蜀。柴榮擊敗北漢劉崇後,便派王景、向訓等西征伐蜀,不出半年擊敗後蜀,先後收回了後蜀的秦(今甘肅天水)、階(今武都東)、成(今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等4州之地。
955年起世宗派李谷等南征,圍攻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等地。顯德三年初,他親征壽州,取得正陽(今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但壽州由於南唐將領劉仁贍死守未能攻下。顯德四年初,柴榮第二次南征,終於攻下了壽州城。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連取濠(今鳳陽西北)、泗(今泗縣東南)、楚(今江蘇淮安)、揚等州,到顯德五年,南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間14州60縣土地,三次南征,後周國力驟然增強,為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強大的動力,也同時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959年3月,柴榮再次北伐。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五月就先後收復瀛(今河間)、莫(今任丘北)、易(今易縣)3州和益津(今文安縣境)、瓦橋(今雄縣境)、淤口(今霸縣境)3關,共計1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突然患病,只得班師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僅39歲。
周世宗柴榮雖在位只有短短5年半時間,但是其文治武功頗有建樹,除了南征北戰的赫赫武功外,還對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整頓紀綱。五代政治極端黑暗,官吏極端貪暴,民眾苦不堪言,積於此因,世宗為整頓紀綱、改變貪風,懲處貪官污吏毫不手軟,對其施以重刑,至後來官吏比較守法,用刑才放寬。例如《舊五代史》中記載,顯德四年,「……時重修永福殿,命延希督役,上見役夫有就瓦中啖飯,以柿為匕者,大怒,斬延希而罷延勛等」。對於五代時期以嚴酷出名的法律,世宗也進行了徹底修訂。廢除了隨意處死的條款,廢除一些凌遲之類的酷刑。同時,又不乏以人道措施來對待犯人。最終完成並頒布了《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法律,之後宋朝繼續沿用。世宗也嚴以律己,他認為自己「涉道猶淺,經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因而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
發展農業,減輕賦稅。史稱周世宗「留心農事,刻木為耕夫、蠶婦,置之殿庭」, 以示尊崇。(《資治通鑒》卷二九四)。世宗關心民間疾苦,並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顯德二年(955)正月下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稅租。如三周年內本戶來歸者,其桑田不計荒熟,並交還一半;五周年內歸業者,三分交還一分;五周年外歸業者,其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諸州,應有陷蕃人戶,自蕃界來歸業者,五周年內來者,三分交還二分;十周年內來者,交還一半;十五周年來者,三分交還一分;十五周年外來者,不在交還之限。」這些規定促使逃戶及早回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顯德五年(958),世宗讀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後,下詔稱贊此表「較當時之利病,曲盡其情;俾一境之生靈,咸受其賜」,遂命按表製成《均田圖》賜給諸道節度使、刺史,隨後又派「遣左散騎常侍艾穎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又下令免收以前人民所欠兩稅,取消兩稅外的苛捐雜稅和一些徭役。
疏浚漕運水路。顯德二年開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五代以來,由於藩鎮割據,戰火連綿,隋唐大運河航運已不能通航。世宗疏浚漕運水路,使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使開封繁榮起來。對後來趙匡胤用兵南方、統一中國具有重大軍事意義。顯德二年世宗下詔擴大開封外城,先立標幟,俟今冬農閑開始築城,致次年春耕田時停止。分年進行,逐漸完成,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至959年,水路交通基本統一。
治理佛教,整頓錢幣。佛教在五代時已經成為社會的大蠹蟲,寺院佔有土地和勞力,僧尼不耕不織,虛耗國力。同時,寺院還銷熔大量銅器乃至錢幣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為了增加勞動力和兵源,柴榮於顯德二年五月下詔限制寺院的發展:「諸道州府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還嚴格規定出家為僧尼的條件。這一年共廢寺院30336所,僅保留寺院2694所,還俗僧尼61200人。與此同時,又下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來促進商業發展。但是,面對世宗新的銷熔佛像的命令,幾乎所有人都持反對態度,世宗答疑解惑曰:「平定亂世乃千秋功業,佛家曾言如有益於世人,手眼尚且可布施,區區銅像又何足道!」眾人啞然。「毀佛」增強了後周的國力,也使社會秩序日益安定,經濟有所發展。
在統一中國的問題上,柴榮並沒有完全遵循「先南後北」的方針戰略,他在得到南唐淮北之地後毅然揮師北上直取契丹,志在奪回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佔領,已成為他們進攻中原的基地)。在這次征伐中,開戰僅42天後,後周就佔領了燕南各州,然而在後周軍隊前鋒直指幽州時,柴榮忽然病倒,大軍被迫班師。如果不是柴榮忽然得病,病情日益沉重,不得不退兵的話,憑周朝的實力和柴榮的雄才大略,收復晉時割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一統北方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再經過數年休整,南下攻取蜀,唐、越、漢、閩、荊、楚等國統一中國的事業都極有可能。尤其是燕雲割地後人每每提及,無不惋惜世宗英年早逝,之後的宋朝雖削平了南方等國的割據勢力,但是終其一生未能奪回燕雲十六州,造成了北方少數民族長期威脅中原的惡果。這個「歷史問題」直到明朝徐達北伐才算解決。
周世宗柴榮希望做30年皇帝,「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終於未能實現。他是一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舊河山的「一代之英主」,世宗死時只有短短的39歲,統一的大業只完成小半,對世宗還是後人,實在是讓人遺憾不已。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然而他改革了不少五代的積弊,開辟了統一全國的道路,為北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趙匡胤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除了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軍隊大多參加過對北漢、契丹、後蜀、南唐的戰爭,富有戰爭經驗,不是世宗打下的良好基礎,趙匡胤的統一戰爭絕不可能在二十年內完成。
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君,後世人對他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從明朝朱元璋到清朝溥儀(自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至宣統元年即公元1909年),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至今世宗慶陵前保存下來的御制祭文碑、祝文碑近40通,而相比宋陵祭碑的盪然無存使得世宗慶陵祭碑顯得更加珍貴,它似乎默默的向世人書寫著一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好皇帝……
㈨ 周世宗改革的影響有哪些
周世宗是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舊河山的軍事家,更是目光遠大?膽識過人的政治家和版改革家?他曾經希望能權做30年皇帝,「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在軍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以務實的態度?宏大的魄力,革故鼎新,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卓有成效?影響深遠?
他在位不到6年,但他已經為後來北宋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周世宗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
佛
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①改革的背景:抄北魏統一黃河襲流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對社會秩序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政治上,遷都洛陽和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兩項措施均有利於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同漢族通婚,這就從姓氏、服裝、語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隔閡,達到鮮卑族和漢族進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歷史作用。歷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