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巴黎簡介1000字左右盡快,謝謝!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又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並列。巴黎在自中世紀以來的發展中,一面保留過去的印記,甚至是歷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統一的風格,並且實現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巴黎作為法國的心臟,集聚了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駐地,主要的商務區為拉德芳斯。巴黎大區是歐洲GDP最高的地區之一,這使得它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但巴黎的移民問題相當嚴重,北非移民大多居住在郊區由政府提供的廉價住房裡,各種治安事件時有發生。
巴黎市是法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歐洲第七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文化中 法國大革命(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英國倫敦並列。歐洲三大都市之一:與倫敦,米蘭並列。同時尚之都米蘭一樣,巴黎也是世界的時尚中心。巴黎同時也是法國的第75省,屬於法蘭西島大區。巴黎大都會為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從古至今,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巴黎的年輕人都擁有各種夢想和野心,在這里他們曾實現夢想,也曾有過失望,然而正如利爾克曾說過的,「巴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城市。」 本文主要介紹法國首都巴黎(Paris),關於其市名的其他意義請參見詞條Paris,有關於「巴黎」的其他內容請參見本文十三、其他(城市);十四、其他(詩歌)。
市名
Paris一詞源自古代高盧的一個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該部落於公元前3世紀在塞納河一帶聚居。據說Palisii的名字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羅馬人來到此地後,將其命名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lisiolum,也就是後來的呂得斯(法文:Lutèce)。當時的呂得斯只是一個河邊的小鎮,僅占今日巴黎范圍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建城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ile de la Cité)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52年,巴黎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公元358年,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宮殿,這一年被視為巴黎建城的元年。羅馬人起初將該城命名為Lutetia(「魯特西亞」,意為「沼澤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但是羅馬時期高盧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定居點,而且集中在左岸。
歷史沿革
公 1180年時的巴黎地圖
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雨果·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1223年)。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8至19世紀
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作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換:路易十五廣場被更名為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被更名為「理性堂」,傑出的哥特式建築聖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廣場的路易十四銅像、新橋的亨利四世銅像和巴黎其他各處的國王銅像被推翻。大革命結束後,拿破崙對巴黎進行了新的擴建工作,興建了巴黎凱旋門和盧浮宮的南北兩翼,整修了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修建了大批古典主義的宮殿、大廈、公寓。 此後的巴黎歷經反法同盟佔領、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崙三世時期,城市已經破敗不堪,自中世紀沿革而成的市街風貌及古老狹隘的城市動線已不符合十九世紀西方對於一國之都的期待及需求。 1859年,拿破崙三世任命塞納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l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負責巴黎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奧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牆,建設環城路,在舊城區開辟出許多筆直的林蔭大道,並建設了眾多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廣場、公園、住宅區、醫院、火車站、圖書館、學校,以及公共噴泉和街心雕塑,還利用巴黎地下縱橫交錯的舊石礦建造了城市給排水系統。但是他也拆掉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對巴黎舊城的破壞一直存在歷史爭議。奧斯曼男爵在沒有提供暫時住所的情況下拆除巴黎市區所有貧民區,將貧民全趕到城外,另外為避免革命再起,將許多運河地下化,讓軍方嘹望塔無死角,使反抗人士無法躲在河堤開槍與政府軍對抗。 1870年普法戰爭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巴黎再一次遭到戰爭的破壞。巴黎公社在面臨失敗時,於1871年5月24日放火燒毀了巴黎的眾多主要建築。此後巴黎經歷了第二次大規模發展時期。作為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同時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覽會,於1889年修建了埃菲爾鐵塔。為迎接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巴黎地鐵,同時建造了大皇宮和小皇宮。
20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都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二戰 巴黎黃昏全景
期間被德軍佔領。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經下令徹底摧毀這座城市,但這個命令沒有被執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 戰後巴黎繼續向四周發展,到1970年代停止盲目擴張,改為發展郊區衛星城。70年代末開始,在巴黎西郊的上賽納省(Hauts de Seine)建設了拉德芳斯中心商務區(CBD)。如今巴黎作為法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商業中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能幫助你!>^<~
⑵ 一篇1000字的關於法國文化的英語資料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版且你的懸賞權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⑶ 法國的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⑷ 法國的歷史文化
國家的誕生
法國的歷史是長期以來人民的點滴勞動匯集而成的。法蘭西眾多的獨特之處正是其文化的體現。二千年來各個朝代和他們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證,最後才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法國。
史前時期
大約一百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移來的人類一直來到最後的邊界——大西洋邊。從此定居下來。薩比安人則最早在公元前四萬年到八千年開始出現在這里。許多考古遺跡證明了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史前就有人類文明存在。
高盧時期
約公元前1200年到前800年,凱爾特人離開他們在西里西亞的家鄉,向萊茵河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地區開始入侵。這塊土地當時居住著90個不同的部落,被稱作高盧人。高盧人在農業和十分發達的手工業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文明。他們發明了收割機、木桶、四輪馬車和鐵劍。
很快羅馬帝國也注意到了這片土地。公元前50年,朱利葉斯·凱撒大帝來到這里,征服了這一地區。高盧-羅馬文明定都於里昂,統治了相當長時間,形成了今日法國的最初藍圖。正是這一時期法語開始形成,許多大城市已經有了雛形,道路網也從此初現端倪。
法蘭克王國
從五世紀起,來自東方的漢斯、汪達爾、阿拉曼斯、維斯高特、奧斯特洛
高特和法蘭克人先後入侵該地區,高盧-羅馬人為了抵禦入侵而和法蘭克部落聯合了起來。他們的基地設在巴黎附近地區,也就是令天被稱作法蘭西島的地方,這股力量慢慢征服了全國。
法蘭克王朝的梅羅文家族和卡洛林家族統治從五世紀延續到十世紀。這一時期,高盧一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逐漸融合。
法蘭西王國
在公元768年到814年查理曼大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促進文化繁榮並召集了許多學者在身邊。他的工國劃分為郡,郡長(世俗政權)和主教(宗教權威)共同管轄。米斯統領則負責執行帝國法律。
987年,雨果·卡佩,法蘭西島領主,加冕成為國王,而法蘭克人的土地(被稱作法蘭斯)成為法蘭西王國。新建立的法蘭西王朝想把宗主權施及整個統治領域內。
從11世紀至15世紀,先後有18任國王不斷地向封建領主們施加權威,王國得以擴大(吞並了布列塔尼和勃艮第),並奪取了一些英國的領土,例如阿基坦和諾曼底。這幾個世紀中突出的特點是宗教熱情高漲,文化、經濟和城市也得到極大發展。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資產者,他們形成了社會中一個新的階級。城市也變成了行政單位。
從1226年到1270年間統治法國的國王路易十一十分重視司法,曾經親自在萬森的一棵橡樹下主持審判。他一生中建造了許多醫院和教堂,參加了兩次十字軍東征,成為君王中的典範。他後來被尊稱為聖路易。
從16世紀到18世紀,十位國王致力於加強國家的權力以及其行政。在抵禦東方和南方的敵人入侵的戰斗中,他們逐漸建立了國家的自然邊界。這其間有三位政治人物尤其值得提起:
-亨利四世結束了國內的天主教與清教徒的宗教戰爭,把西班牙入侵者逐出了國境。這樣,他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此外他還曾試圖改善貧苦的法國農民的不幸處境。
-黎塞留,路易十三的宰相。他領導法國抵抗住了奧地利的軍事干涉,通過削弱貴族和清教徒的力量加強了主權。他還下令成立了索邦大學並促成了法蘭西學院的建立。
-科爾貝,路易十四的首席大臣。他曾嘗試統一全國的法制,以及通過建立大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公司來促進革新。他曾寄希望於法國的殖民地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
幾次歷史變遷
1789年的大革命
1789年的國民會議變成了憲政會議。封建權力被廢除、公布了人權宣言,建立了議會君主制。
1792年由於外國勢力的干涉、君主出逃等事件,君主制被廢除,第一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至1795年,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內的革命者們同時與國外(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西班牙)和國內(旺代)的反革命勢力作著斗爭。在政治生活中,革命者們採納了孟德斯鳩和盧梭提出的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人民主權原則)。
從1799年至1804年,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將軍領導著法國政府,他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集權制資產階級國家、現代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法典(其民法典至令仍然有效)。政府還建立了高中教育體制並改革了大學教育。
拿破崙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他在到1815年的12年統治期間力圖建立一個龐大的歐洲帝國。10年間,法國軍隊在整個歐洲大陸不斷與一些強大的聯盟較量。曾有一個時期法國疆域急劇擴大。只是到了1815年它的邊界才回到1789年的狀態。
俄羅斯戰役中法國軍隊的慘重傷亡導致了拿破崙的下台和被放逐。他後來曾再次統治法國,但僅一百天後,他就因為滑鐵盧戰役失敗而再次退位。
君主制復辟
1815至1830年間的兩任國王都想要在復辟的舊君主制下維持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期間的一些進步措施。法蘭西王國的殖民帝國在北非繼續擴張。
法國的最後一任國王:路易斯-菲力浦被加以封號「法國人之王」。1830至1848年間出現了貿易商業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開始,社會主義和聯邦主義運動也開始興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盪最終將法國引向了 1848年大革命,導致了君主制的最後崩潰。
第二共和國和第二帝國
普選制、新聞自由和對勞動者階層起義的恐懼給了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一個機會當上了法國總統。在經過一段獨裁式的總統統治時期後,路易拿破崙通過公民投票和政變方式當上了皇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的政府倡導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推行大量目的在於重建國家資本的重要經濟計劃。第二帝國以工業擴張為其特徵。就在政府向議會制政體變化之時,法德戰爭爆發了(1870年)。法國在蘇丹的失敗導致了第二帝國的覆滅。
第三共和國
1871年成立了共和國並建立了國防政府。法國戰敗,在與德國簽訂的和約中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同年發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但起義被血腥地鎮壓了。
共和國的議會制政體在1871年至1914年間建立了有關公共自由的一系列重大法律,證明了其本身的價值。儒勒法里總理(186年至1885年在任)對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確立發揮了重大影響,他對非教會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有重大貢獻。
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繼續擴張,但與此同時社會動盪和宗教與學校之間的紛爭(政教分離)動搖著社會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使法國失去了十分之一的勞動力。1917年12月是戰爭的轉折點,喬治·克雷孟梭帶領法國及協約國一起取得了勝利,德國戰敗。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歸法國。
在戰後重建不久,法國就象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被1929年大危機嚴重打擊。廣泛的罷工和左翼聯盟給法國帶來了1936年的人民陣線政府,這屆政府在國家計劃中設定了建立基本社會法律的義務。
在法國的四周,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西班牙內戰都預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隨著著名的所謂「奇怪戰爭」的結束,1940年法國宣布了休戰,法國成為德軍佔領區。法國經濟處於不穩定中。整個國家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與佔領國合作的維希政府,另一方是以倫敦為基地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及抵抗運動。經過五年的戰爭,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解放。
第四共和國
1940年6月18日夏爾·戴高樂發表了廣播講話後,被公認為法國抵抗運動的領袖和象徵。他在1944年至1946年間任政府首腦,建立了法國社會保障體系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可是,由於議會制政體不能清楚地提供政治方向而導致了政府改組,第四共和國被動搖了。1945年至1958年的這段時期法國一直忙於重建國家發展經濟。不斷尖銳化的非殖民化問題(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意味著虛弱行政權的結束。
第五共和國
1958年,夏爾·戴高樂將軍重登歷史舞台。他設計並建立了加強行政權的第五共和國體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選總統制。法國從此走向一個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時期。1968年5月的學生運動和社會騷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不安情緒、社會的缺乏秩序以及國家的過度集權,戴高樂將軍因此被迫辭職。然而右翼政府仍把持著政權。喬治·蓬皮杜任總統直至1974年去世。他的繼任者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任滿了七年,但在1981年被第五共和國第一位左翼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擊敗。密特朗1988年競選連任成功。不過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法國政壇的特點就是左翼和右翼政府輪流執政。
統一的歐洲市場開始建立
1993年12月1日,歐洲聯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上誕生。
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在過去的數三十年裡,法國建立了一套穩定的制度。在1958年戴高樂將軍任總統期間通過全民公決方式確立的第五共和國憲法保證了政治體制的良好運作。法國是統一的、民主的、世俗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其公民不論出身,種族或宗教信信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現代法國民主制度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留下的遺產。其原則以1791年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為基礎,今天已經成為憲法的引言部分。
法國的銘言是「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三色豎條組成的三色旗:藍、白、紅。
法國國歌是馬賽曲。
法國國慶是7月14日,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
國家制度
行政權
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以普選制選舉產生,任期七年。總統頒布法律並有權提出議案要求國家公民投票表決。他還有權在與總理,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談話後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總統任命總理,並任命由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
政府應答復國民議會的質詢。
立法權
議會由兩院組成:國民議會,由五年一次普選產生;參議院,議員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席位。
議會投票表決決定法律的通過與否,批准國際條約以及行使由共和國總統授以憲法修改權。
司法權
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權和立法權。
473個初審法院和186個大審法院負責執行法律。上訴法院有35個。終審法院負責判斷法律是否被正確地執行。刑事犯罪由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院審理。
在行政司法領域有行政法院和國家最高行政法院。審計法院負責審核公共開支情況。
憲法規定的其他組織
-憲法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議長和參議院議長分別任命。憲法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選舉和審查法律的合憲性。
-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其成員是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工會、商人、各種協會)的代表或政府指定的具特定資格者。在議案、法令或有關計劃具有經濟和社會性質時,要咨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的意見。
-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方面的最高權威。政府在起草議案和實施法令前必須征詢其意見。
-最高司法官委員會:由司法官和特定資格者組成。委員會由共和國總統和司法部長分別任主席和副主席。由它對高級司法官的任命提名,同時也負責司法官的紀律處分。
-共和國司法法院:以前被稱作高等司法法院,由十五名法官組成,他們或是議會成員(12名是國民議會議員),或是司法官(3人)。法院負責審理政府成員所做的、被認為是有刑事犯罪性質的職務行為。任何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被政府成員的犯罪或違法行為所損害,就可以向一個專門申訴委員會起訴。
行政管理
大區
法國被分成21個大區以及科西嘉島。大區由地區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主席及其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省
法國大陸有96個省,此外還有四個海外省:瓜特羅普島、馬堤尼克島、留尼旺島和南美的法屬蓋亞那,海外領地還有玻利尼西亞、新卡勒陀利亞、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和馬可隆、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特爾·阿特里、科格倫群島,克羅塞和聖保羅島。
省由總委員會管理,其主席和成員通過普選產生。省長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代表。省被分為區(包括海外省在內共339個),小區(3,995個)和市(36,560個)。
市政
市政管理由市長在市政委員會協助下負責,市政委員會成員通過普選產生。
競爭性的經濟體制
1945—1961
盡管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她在戰爭結束時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困難:人口只有四千萬(與1900年相同),工業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一半。原材料極度缺乏,通貨空前膨脹。
首要的三個經濟計劃是重建基礎工業,促進生產和准備國際經濟競爭。
1962-1975
這段時期,在國家的督促下經濟得到了驚人的持續發展,達到了預期計計劃。這一時期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創下了空前記錄(年增長率達5-6%),帶來了充分就業、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增長和工資水平的迅速提高。
接下來的經濟計劃把重點轉向了地區經濟發展,投資政策和社會組織(改革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全民退休金)。
1976年以來
三次連續的石油危機(197、1979、1980)和持續的世界經濟動盪使法國這二十年來一直強調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現代化,從而導致了高失業率(20年來減少了三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
政府開支緊縮以及強調減少能耗,發展競爭力強的工業、研究和職業培訓賦予法國以新的活力,使其能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歐洲一體化和下個年的來臨。
高度多樣化的經濟體制
法國經濟涵蓋了所有重要的經濟部門:農業(世界第三、歐洲第一大出口國),工業(世界第四、歐洲第二),漁業(歐洲捕撈量第四)。
法國出口貿易名列世界第五,有五家法國公司躋身世界百強。
農業
法國農業是一個現代機械化,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法國的農業生產面積占歐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占歐盟產量的23%,其中一半是畜產品(肉、奶、乳酪),其餘的是穀物、糖和加工業。
工業
法國工業既包括大量正在重組和自動化的傳統工業部門(鋼鐵、冶金、機械、汽車和紡織工業),也包括一些新的發展中技術工業(食品加工、精密化學、航空航天工業和新型材料)。
法國工業生產在原材料和能源上主要依賴於進口,只有電力是個例外。25%的電力來自於本國的核電廠。
服務業
服務部門(對集體和個人消費者)正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主要的服務部門,如交通、電子通訊、郵政、電力和水在本領域都配備了先進技術(微型電話、高速列車和地鐵系統更是享有國際聲譽)。法國的旅遊業名列歐洲第一,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有重大意義。事實上,法國在這個「無形出口工業」中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法國如何看待自己
從大小、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上看法國都算不上是個「超級大國「。但法國依然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由於高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她是世界重要經濟強國之一,在出口方面排名世界第四或第五位。她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否決權,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任國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法國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拉丁國家之一(到2000年全世界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拉丁人後裔)。
-法語國家之一。法語人口在全球共有一億零五百萬。在美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法語已經被使用了幾百年。
-歐洲國家之一。法國和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有著良好的政治、貿易和文化交往。在1990—1991年蘇聯的政治變化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更重要的是,法國的未來與西歐聯盟的其他十五個成員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於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普選產生)的建立,法國人民積極地參與到歐洲政治生活之中去了。
附錄1:法國經濟數據
GDP:78Y,610億法郎
人均GDP:134,656法郎
出口值:18,860億法郎
工業企業:196,600家
農業/食品企業:72,000家
GDP增長率:2.3%(到1996年)
1996年總增長值:農業5.5%;工業和能源25.2%;服務業56.4%
現有就業人口:25,590,000
附錄2:法國的特點
盡管法國在地理上和種族上都是多樣化的,國家仍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濃厚的文化個性。法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個性有強烈認同感。
現代法國的基本理念是保衛人權和自由、民主、統一。這些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附錄3:法國的外國人
外國移民在過去四十年中對法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繁榮作出很大貢獻。但由於現前的經濟危機,移民潮已被官方停止。現在法國有大約不到四百萬的外國人(自1995年來占人口總數的6.5%)。自1990年來外國人所佔比例大致未變。
⑸ 法國歷史簡介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是法國的雛形。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達到頂峰,法國也成為歐洲大國。但路易十四統治中後期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外國戰爭不斷,消耗了大量國力,國家也開始走向衰弱。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1792年,立憲派(斐揚派)掌權。在此期間,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同年的5月3日,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1815年3月,拿破崙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宣布退位。路易十八於7月8日回到巴黎,復辟波旁王朝。1830年7月,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2月爆發「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法國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結束。1944年,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解放法國。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只參加北約的一部分活動。並限令各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⑹ 法國新聞傳媒發展的歷史、政治背景和特點;1980年代之前的新 聞傳播狀況,為什麼 1000字左右
在法國新聞史上,獨裁控制和爭取新聞自由的斗爭一直伴隨著法國傳媒業的歷史進程。
一、中世紀的法國新聞業
中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農業國,強大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權,使得封建時代的法國報業收到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從15世紀中葉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全國只有3份國王欽定的報紙:《公報》(1631年5月在巴黎出版)、《學者報》(1666年1月在巴黎創辦)、《文雅信使》(1672年3月創開於里昂)。通過這些報紙,封建王朝控制了新聞、文學、科學方面的思想傳播。
隨著啟蒙運動的開展,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廣大愛國文人,日益不滿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反對之聲日益囂張。而專制政府對新聞業的獨裁控制,也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18世紀著名劇作家博馬舍曾經在他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諷刺這種對思想的控制:「只要我的寫作不談當局,不談歌劇院,不談別的戲園子,不談當權人物,不談有聲望的群體,不談任何一個有點小小地位的人,經過兩三位檢察員的審查,我可以自由付印一切作品。我因為想利用這個可愛的自由,所以宣布,要出版一種定期刊物,我給這個刊物起的名字是《廢報》。」‚
啟蒙運動的思想浪潮不可抵擋,政府終於妥協。1777年元旦,法國第一份日報《巴黎日報》創辦,也經批准出版,但主要刊登一些社會新聞。
二、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新聞業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思想處於高度解放狀態,新聞業也得到蓬勃發展。然而歐洲大陸中心的農業大國法國,其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而經濟基礎決定了法國這次為爭取人權解放的運動,無論從政治和從思想上來講,都是不徹底的。從思想上來看,小農意識「自私、狹隘、保守、封建」的思想滲透法國人心甚至連最前線的革命人士也不例外。「人權的解放」在付諸行動的時候難免成為空談。
一早已註定的法國大革命的失敗,使法國新聞業的蓬勃也只是曇花一現,然而其對後世的影響確無法忽略。
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思潮受啟蒙運動影響,以「自由、平等」為核心,新聞媒體作為文化的宣傳工具,決定當時法國新聞宣傳的核心是人權的解放。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並發表了舉世聞名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歷史書上大多簡稱為《人權宣言》)。該宣言第11條規定:「思想與言論的交流乃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任何公民均享有言論、著作和出版自由。但在法律限制內,須對濫用此項自由負責任。」《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具有法律效力。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條文規定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是法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之一。它直接影響了當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產生,影響了整個世界傳媒業的發展,為新聞自由奠定了法律基礎。從《人權宣言》提出以後,任何現代國家都不能迴避言論出版自由。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各種鼓吹革命的報刊風起雲涌,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馬拉創辦的《人民之友報》(1789年9月在巴黎出版,1792年改名為《法蘭西共和報》)。馬拉不斷撰文揭露資產階級貴族的兩面性以及叛變傾向,最後遭人暗殺。
三、大革命後到19世紀末的法國新聞業
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英國的崛起,動搖了法國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從1792年4月開始,法國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先後與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諸邦國對壘,戰爭延續了20餘年。內外戰爭的沖擊,使法國經濟受到巨創。法國需要國內的暫時安定。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拿破崙軍事獨裁、波旁王朝復辟。法國文化也從輝煌走向暫時的衰落。表面看似倒退,而文化的解放卻已成事實。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處於休養階段,而新聞業亦是如此。
在長達90餘年的時間里,新聞自由一直受到摧殘。而科技文化的發展卻不容忽視。為之後法國新聞業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二戰結束的法國新聞業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技、經濟的發展,全世界范圍陷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與瓜分之中。伴隨著經濟掠奪而來的,是文化的掠奪。而文化的掠奪,反映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戰爭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促使通信技術不斷革新、交通運輸產業迅猛發展,給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不僅促進了法國新聞業的發展,更造成了法國新聞業此時期的輝煌。
1835年,查理·哈瓦斯創辦哈瓦斯通訊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通訊社。
1922年11月,法國郵電部在埃菲爾鐵塔上設立電台,定期播放節目,由此揭開法國廣播事業的序幕。
1938年開始定時播放少量的電視節目。二次大戰後,戴高樂政府接管了國內所有廣播電視,取消私營廣播,建立了長達30年之久的國營廣播電視系統。在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民營體制、英國的公營體制、法國的國營體制構成廣播電視的三種模式。
五、二戰後至今的法國新聞業
法國的新聞媒體,「是西方各國中……最年輕的媒體」ƒ。法國現在的所有報刊、電台、電視台絕大多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創辦。
二戰帶給法國文化巨大的沖擊。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法語為載體的法蘭西文化面臨嚴重的危機——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外界工業文化的攻擊。20世紀美國成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好萊塢電影的風靡,占據了法國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是美式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行的語言,法國語言除了在奧委會還有一席之地、仍以第一語言出現外,在普通情況下卻很少用來交流了。美國的飲食也進軍了巴黎,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隨處可見,使法國這個「擁有365種乳酪的國家」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
而從18世紀以來就未曾安定過的法國,戰後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為了維護法國的文化影響力,政府不得不對法國文化採取操控,利用對外經濟文化援助努力維系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大國地位,「法國在對外文化政策上是不遺餘力的」。而新聞業做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法國政府未曾放棄過對其的控制。
戰後的法國政府對報紙和廣播電視長期實行二元政策。對報紙,法國政府歷來推行多元主義原則,鼓勵多鍾報紙、多鍾聲音,鼓勵報業之間展開競爭,但對廣播電視,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之。
1940年,德軍攻佔巴黎以後,當時法國的報刊要麼投降,要麼跟隨維系傀儡政權。1944年夏,法國解放以後,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臨時政府規定,凡在敵占區出版15天以上的報紙永遠不準再出版,原先的報紙幾乎全部關閉。所以,目前法國的各新聞媒介除個別報紙外,其歷史最長的也不會超過63年(到2007年底)。
法國的廣播電視自1944年法國解放以後,政府宣布接管所有廣播設施,1945年又頒布法令,禁止私營的商業廣播,電視台也同樣如此。廣播電視在長達35年時間里,雖然其體制有些微調,但始終由政府主控。直到1982年7月議會通過《視聽通信法》,允許開辦民營電台,1985年政府又宣布開放商業電視,1986年希拉克當選法國總統,再次修改法律,通過《傳播自由法》,政府不再掌控新聞業,允許商業性廣播電視自由發展。當時政府所掌握的電視一台、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六台全部轉型,一台、五台、六台公開招標轉讓給法國大公司,二台、三台、四台轉為公共頻道。至此確立了公私並舉的雙軌制運作模式。
目前,法國聞名於世的新聞機構是法新社和威望迪公司。此外,有250家日報,6家電視台(即電視一台、五台、六台為私營,二台、三台、四台為公營),另有1000家左右電台。
⑺ 法國巴黎的歷史文化
法國首都巴黎 (Paris) 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首都巴黎人口為220.1578萬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北部諸郊區主要為製造業區。最發達的製造業項目有汽車、電器、化工、醫葯、食品等。奢華品生產居次,並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區;產品有貴重金屬器具、皮革製品、瓷器、服裝等。外圍城區專事生產傢具、鞋、精密工具、光學儀器等。印刷出版業集中在拉丁區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區電影生產量佔法國電影生產總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包括法蘭西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均設在「市場」(1183—1969年為當地的中心市場)的西側。
巴黎是法國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綜合工科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橋路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佔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里。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里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伯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里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里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一大特色。
巴黎還是一座「世界會議城」。它以明媚的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跡、多姿多採的文化活動以及現代化的服務設施,迎來了眾多的國際會議,據統計,1987年在巴黎共舉行了365次國際性會議,超過了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日內瓦,居世界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總部均設在巴黎。
⑻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1000字觀後感
《我的法蘭西歲月》主要記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16歲的鄧小平在法國歷時5年艱辛而輝煌的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實故事。影片並沒有下力氣去表現這段歷史的過程,而是緊緊抓住主人公成長經歷中最令人難忘的艱辛、磨礪、苦難和樂觀、堅毅、浪漫的幾個「支點」,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
導演的高明之處是他並沒有去仰視一個領袖和偉人的過去,而是以一個常人的眼光去平視一個16歲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過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從蹣跚踉蹌走向堅定沉穩的。由於導演獨到的眼光,他沒有過多地選擇鄧希賢參加革命活動的情節,而是將筆力傾注到主人公命運的跌宕起伏上。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和主人公對命運的抗爭、以至生命的覺醒,凸顯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
影片開頭展現給觀眾的是上世紀20年代四川廣安的一條老街,這里嘈雜、骯臟、破敗,完全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而長江邊拉纖的纖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將人世間的苦難表現得淋漓盡致。轉而,一聲汽笛,將巍峨雄偉的大油輪和美麗的馬賽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這兩組濃墨重彩的鏡頭,對比鮮明,將主人公所處的生存環境強烈地展現出來,也為他後來的人生道路作好鋪墊。這種對比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的表現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導演很注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人物跌宕的命運。鄧希賢在法國只讀了幾個月的書就失學了。在主人公失學之前有兩場氣氛熱烈的戲,一場是篝火晚會,一場是足球賽,這兩場戲充滿了歡樂和美好。而失學後的鄧希賢挨餓受凍、流落街頭,從幸福的頂峰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兩廂對比,令觀眾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壓和命運的跌宕。正是這種坎坷不平、瞬息多變的命運,表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的性格特徵,也正是這些生動的情節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為了表現人物的情感,在細節的運用上,導演也獨具匠心。鄧母送兒子遠行時讓兒子帶走三雙布鞋,並含淚說:穿壞了這三雙鞋,兒子就回來了。劇中有幾次反復表現布鞋的鏡頭:在賽納河的橋上露宿時,主人公拿出布鞋撫摸,表現了他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國朋友米歇爾去工地看望鄧希賢時,他腳上的布鞋已經破得露出了小腳丫,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難和艱辛。人類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現,都輕輕撥動著觀眾的心扉,也拉近了觀眾和主人公的心靈。
影片不僅塑造了鄧希賢這個感人的青春形象,還塑造了周恩來、李富春、蔡暢等一批年輕革命者的生動形象,他們當時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滿了朝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他們在苦難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們在身上表現出了可愛的不成熟,也表現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穩,同時也再現了他們理想中的浪漫,但這一切恰恰表現了人物的真實性情,而這種真性情將青春襯托得無比美麗。
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的心中便被 牽動著,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鄧小平爺爺的那種永不言棄,事事留心,為了共 產事業寧願犧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著。 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偉人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我要學習鄧小平爺爺那樣 做個對事有心的人,讓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鄧小平爺爺原名叫 鄧希賢,他十六歲去法蘭西留學,是當時的中國人留學法蘭西中最小的一個。當 抵達法蘭西,來到法國學校時,有幸碰到了聶榮臻學長,他當即表示了對這批中 國留學生的熱烈歡迎, 同時在不知不覺也向他們提了兩個問題——法國的國土面 積是多少?中國四川省的面積是多少?當時只有鄧小平爺爺知道, 聶榮臻便露出 了滿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贊嘆不已,誇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 心人,雖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尷尬或別人的恥 笑,甚至它還可以讓你贏得大家的敬佩和贊揚。 在這個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鄧小平爺爺的一句最經典的話 ——我會長大的,這句話也是貫穿全片的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歲的鄧希 賢來到了法蘭西學校留學,條件頗好,可好景不長,她和叔叔表哥最後甚至淪落 為流落街頭的流浪漢, 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干, 可是又碰上了法國的金融危機, 法國人自己都難以找到工作,更何況一個未長大的成人,一個又矮又瘦的中國人 呢!打鄧小平爺爺並不在乎這些,他還是去了一個搬運碼頭去找活干,當時就碰 到了「找茬」的法國人,他不僅侮辱鄧小平爺爺,甚至侮辱蔑視鄧小平的能力和 他挑戰扳手腕, 結果可想而知, 鄧小平輸了, 他當即說出一句話——我會長大的。 不過這位叫米希爾的法國人在鄧小平遭遇搶劫時救了鄧小平一命並解釋了那件 事,從此之後他們變成很長有好的忘年交。 其實,鄧小平說的是到法蘭西留學,但真正學習的時間也就是趕了過來的在 法國學校的那段時間,其餘要麼在為生計奔波,到處找活干,以填飽肚子,要麼 在沉浸於愛國事業中,尋找愛國前輩們——聶榮臻、周恩來、陳富春、蔡和森等 等,和他們一起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在那一段時期,他們忍受了飢餓,忍受了 漫漫長夜,忍受了飢寒交迫,但他們的心始終是火熱的。 看完這部電影後,讓我想起了泰戈爾的一句話——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 才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彈出時間的絕唱。的確,鄧小平他 們在經歷過這樣一段艱難歲月後,終於成為了一代偉人。
這部電影主要描寫鄧小平爺爺去法國留學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的故事。看了這部電影後,我的感想很多,收到的教育也很大。鄧小平爺爺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小平爺爺12歲去法國留學,才讀了五個月的書,錢就不夠用了,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堅持在法國找工作,他當搬運工,干苦力掙錢,還被法國人欺負。後來,它又成了流浪漢,在街頭流浪……可是他還是堅持不懈。
周恩來對鄧小平說:「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是啊!為中華之崛起。鄧小平爺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進過學堂,而是在社會大學堂里學習各種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蘭西的這段艱苦的歲月里,讓鄧小平爺爺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為今後革命事業有了扎實的基礎。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們要向鄧小平爺爺學習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不懈,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的接班人
今天,學校團委組織我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看了後感觸頗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來此佳處,一吐為快。
一,艱苦的環境,造就了鄧小平不屈的性格。當一個16歲的孩子在異國他鄉的碼頭上背負那沉重的大包,當一個矮小的中國人,在法國的鋼鐵廠里被累倒,被工頭罵為黃狗時,他沒有屈服,依舊為了自己的救國夢,在異國他鄉艱苦的生活著,依烤土豆充飢,卻實現了自己的盜火者的夢。
二,那偉大的同志般的情誼是我深深感動,聶榮臻,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依然為了革命的夢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當飢餓難耐的鄧小平來到蔡暢,趙世炎(夫妻 )家時,兩位革命前輩把自己僅有的兩碗面推到了鄧小平的面前,後來小平發現了,把自己僅有的兩法郎房子了他們的壁櫥里,流著淚離開了。這種同志之情是多麼的寶貴呀,中國革命的火種在法國得到點燃,與這種偉大的感情是分不開的 。
三,小平同志偉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對法國無產階級那深深的愛,對北洋賣國政府的深深的恨,對同志那無私的愛,對工作的無限忠誠。使我深深地感動。
在影片的結尾,當被法國驅逐的的鄧小平說出「總有一天法國人民會鋪著紅地毯歡迎來自中國的朋友的」,鏡頭切到小平同志訪問法國的錄像,我的眼睛濕潤了,有哪個人會想到,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個子會成為13億中國人心目中的勇雄,誰會想到一個沒驅逐的外國人會再一次踏上法蘭西的土地,而被最為最尊貴的國賓。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這就是偉人的風采。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條件要比小平在法國時好上一百倍,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們有目標,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會成功。
六一節前夕,學校組織黨員觀看了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到現在,我的腦海里仍盪漾著影院中經久不息的掌聲……
二十世紀初時的中國,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年輕的鄧小平就懷著一腔救國濟事的熱忱,告別了父母。與叔叔紀少聖、哥哥紀德銘一道歷盡艱辛越過大洋,踏上了赴法蘭西勤工儉學之旅,千里迢迢遠赴法國,立志學好本事,為國效力。
整部影片情節感人,最令我為之振奮的就是影片對鄧小平那種堅忍不拔的完美性格的演繹.影片不僅從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了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更讓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我會長大的!」正是這樣一句充滿自信又堅定的話語,激勵著鄧小平在艱苦的歲月里獲得成長,獲得他偉大的人生的原動力。這句話,也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心裡。
由於中國政府停止了對留學生的資助,迫使鄧希賢他們停止了學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交不起學費,求工無望,舉目無親,鄧希賢則以自己的毅力和執著,維系著他和夥伴們生存的希望。當我看到鄧希賢背著沉重的貨物,在碼頭上一步步艱難的行進時,心裡感觸很深。比起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這是多麼艱苦啊!再看看鄧希賢的年齡,只有16歲,正是一個應該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啊!可是,他卻獨自漂泊異鄉,承受著飢餓,思親的痛苦。特別是他腳上那雙鞋子已經破爛不堪了,可他仍沒有扔,因為那是愛他的母親含辛茹苦地為他一針一線地縫起來的。
我們要學習鄧前輩身上堅毅的性格,我們的心需要堅強!堅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練的,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氣餒,需要有一種堅毅的信念來支持自己。當你遇挫折而沮喪的時候,當你遇到失敗而傷心落淚的時候,當你因誘惑而跨越界限的時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那些在身邊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因為具有堅忍不拔信念而獲得成功的人們。相信吧!風雨之後總能見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著成功的標靶不斷挺進!
就在鄧小平最困難的時候,他遇到了周恩來和趙世炎等一批正在做著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大事情的先進青年,改變了他的命運。鄧小平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員,與其他黨員一起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為祖國貢獻了自己偉大的一生。
看了這部電影,使我懂得了現在騰飛的新中國靠的就是像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如果沒有他們,沒有改革開放的實踐,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人活著,並非是為了吃穿,為了追求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為了精神文明和人生價值。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珍惜今天,不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期望,學習鄧小平的偉大人格、志向和精神,為中華民族美好燦爛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小平陷入絕境這期間,他經常說著這樣一句話——「我會長大的!」。這是這樣一句充滿自信的話語,激勵著小平在艱苦的歲月里獲得成長,獲得他偉大的人生的原動力。這句話,也被牢記在我們觀眾的心中,繼續鼓勵那些力爭上游、不凡平凡的靈魂。
⑼ 有誰知道有關法國歷史與文化的論文呀
法國-歷史文化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28日通過新 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有權舉行公民投票。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任期5年,通過普選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 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自1958年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歷屆政府基本沿襲戴高樂制定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維護民族獨立。1964年1月27日,法國同中國建交。總統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
經濟:經濟發達是歐洲經濟共同體主要發起國和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位於美、日、德之後,居世界第四位。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 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總勞動力的61%。
90年代初以來,先後執政的左右翼政府為使經濟進入良性循環並向馬約標准看齊,均實行以削減赤字為根本的緊縮政策,同時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政策在控制通貨膨脹、促進外貿、恢復國際收支平衡方面產生了積極作用,但也導致經濟低速運轉,並使失業問題日趨嚴重。1993年法經濟陷入衰退, 1994年經濟開始復甦。
法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德國和日本。法國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法國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
著名公司 埃爾夫阿奎坦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石油、化工、醫葯等;雷諾汽車公司,主要產品包括轎車、貨車、大型商業用車等;法國電力公司,經營范圍為發電、輸電、配電等;家樂福集團,經營范圍是超級市場。
文化: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我自己找的到!你呢???太懶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