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金庸小說里的歷史文化

金庸小說里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6 12:41:31

㈠ 對金庸小說中歷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評價~~~~快啊

金庸和梁羽生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尤其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可能跟大多數讀者的感覺不同,我甚至覺得梁羽生的詩詞工夫更擅一籌,而金庸的涉及面要寬很多,對歷史文化古籍的研究有獨到之處,這使得他施展騰挪大法時得心應手,能夠隨手拿來為文增色。

男女情事的描寫在每部作品中都是塑造人物的關鍵之處,兩個人的筆下這類事情都比較干凈,很少有做作肉麻無病呻吟之處。歐陽克如此一個尋花問柳之輩,對黃蓉的感情也是很真。比較而言,梁羽生作品這方面的表現稍差一些,不像金庸筆下男女主人公你來我往,從情愫潛生至柳暗花明,一步一步走來般引人入勝。在我看來,金庸是寫男女情事的大專家,他對男女心理的刻畫令人叫絕,因此也真不明白為什麼瓊瑤有那麼多的讀者。

對於朋友之義,我感覺兩個人並非沒有著墨,但鮮有古龍筆下的李尋歡阿飛這種朋友之情。天龍中倒是有三個男主人公,可很難說他們之間的情義到了李阿的程度。倒是江南七怪之間的義氣讓人感嘆。

所有的作家都各有所長,對他們的要求就如同郭靖在桃花島聽黃歐蕭箏之戰時所想:明明一方再高一點便可講對方擊敗,可為什麼做不到呢?郭靖後來相通了,想必你我大家也想得通。

來個排名吧(這下爭論大了,千萬別跟我打嘴仗…)

金庸作品: 射鵰,笑傲,鹿鼎,飛狐…
金庸人物男性:郭靖,令狐沖,喬峰… … … … 小寶
金庸人物女性:程靈素,黃蓉,郭襄

梁羽生作品: 雲海,萍蹤,七劍…
梁羽生人物男性:金世遺,張丹楓
梁羽生人物女性:呂四娘,李沁梅

不得不進入人物世界。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武俠小說來講我感覺還是應該圍繞人物展開,其他的三個方面不應沖淡此中心。基於上文談到的大背景,個人情義與國家民族大義的沖突使他們筆下一個個形象飽滿鮮明。

郭靖,喬峰應是其中典型。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雖然自小愚笨,但大是大非從不含糊,嘔心瀝血保家衛國。喬峰身上的血性更是不用花費任何筆墨。梁作中的張丹楓最有資格劃在民族大俠的行列,其身世其言行讓我總是想到劉松仁主演的萍蹤俠影,讓我想到啼血的杜鵑(很奇怪,我也不知為何)。呂四娘的色彩相對於他們三位要差一些,但作為俠女來講很不容易了,愛恨情仇和比較寬廣的視野胸懷俱存(幾位女大俠不要說我重男輕女啊,呵呵)。

令狐沖是我在這些作品中除郭靖外最欣賞的形象,他有誠義情義,但不墨守成規(除了師門的事情之外),盡管不時裝作幾分灑松,但內心纖細脆弱的他活得卻是很累。金世遺張無忌的人性和遭遇頗讓人感慨,他們作為歷史的角色並不很關鍵,張無忌雖掛著明教首領的頭銜,但感覺明教的扯入本身就很有幾分牽強。楊過我不想評論,盡管我們是本家,但很不以他為然。而那個小寶呢?<<小寶與康熙>>中張衛健的扮相讓我感覺很到位(至少比陳小春的印象深,不過梁朝偉和周星弛的小寶我沒看過),很痞的一個有情有義有愛有恨辦事伶俐果斷的自私的俠義人物,簡直復雜到了極點。且不論我是否欣賞他,金庸的筆下能出這么個形象就讓我佩服的很。

事實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至少給讀者留下性格很鮮明的一個人物,相對來講,梁羽生可能太拘泥於歷史的沖突,沒有給人性太多發揮,使得他的那麼多人物中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鳳毛麟角。七劍下天山能說是圍繞凌未風來寫的么?而孟華兄弟真如同小說名字那樣,給我們的印象如流星一般。只有張丹楓,金世遺,呂四娘,馮琳,厲勝男等寥寥幾人。

雲海玉弓緣被許多讀者推為梁羽生的精品,心有戚戚焉,其中厲勝男的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讓我感覺美中不足的是很少給她直接描寫,多以別人的印象來襯托。性格如此復雜的一位女人,刻畫手法頗類似趙敏殷素素任盈盈出現的前期。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她們是不是需要站在主體的地位,由作者來描繪而不是總由他人來反襯呢?而金世遺,有時候我把他跟令狐沖聯在一起,覺得這兩個人都有些可憐,但令狐沖還是稍顯幸運寫。金世遺,梁羽生給的名字註定了他凄苦曲折一生。

說說武功吧。梁羽生筆下武功頂呱呱的正派角色分布不廣,玄機老人一支和天山一支,占據了武林的半壁江山。金世遺中年之後也指點了不少人物,成就了不少人才。總的印象是,金庸對道家頗幾分推崇,鍾南山和武當山為罪的次數較多,而少林武功的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以覺遠和掃地老僧可見)。張無忌郭靖楊過等等的武功跟僧和道的武學修養有著扯不清的關系。五嶽中華山派也不乏響當當的角色,令狐沖和袁承志是其中代表。對於西南邊陲的段氏,千萬不可忽視。

天山一支被梁羽生大大贊嘆,並歸入武林正宗甚至領袖的行列,跟金庸小說中南武當北少林兼五嶽的武林歸宗頗不相同。我感覺金庸相對來說更「正統」一些,至少從武功最高者的歸屬上接近於此。並不是說天山派就不值得推崇,事實上正是梁的作品讓我對天山非常嚮往。只是跟我的最初印象不同,要知道武當少林的名聲流傳了多少年啊!各種武功中讓我最皺眉頭的是梁羽生筆下一遍又一遍的「天魔解體大法」,唉,真是一種救命(抑或催命?)武功。

從另一方面來講,梁羽生的「正統」體現在很少讓主人公通過吃草喝葯長功力。找到什麼邪氣的武功密籍很普遍,但細細數來,梁的筆下還真少見吃蛤蟆飲蛇血的蛇例。金庸筆下的邪性的事情很多,尤以天龍八部為甚。除了其中的幾個人物外,我對這部作品評價很一般(原因自然還有金庸杜撰的幾個背景頗讓我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雁門關外中原武林跟喬峰一家子的恩怨)。

前幾天忽然有了興致,草草翻了翻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和張丹楓系列,把金庸的射鵰也溫習了一次。突然發現兩人作品中居然有一些人名(自然並非很重要的人物)很相近,甚至相同(當然並非僅指射鵰)。在此我想並沒必要班門弄斧地點出,比我痴比我細的武俠迷武俠通想必早已看到。

這點發現自然無關痛癢,倒是他們作品的其他部分頗令我著迷。並不敢針對兩人的高下做比較,那隻會引來無休止的爭論。僅僅就作品談作品,與各位回顧。

就歷史和事件背景來說,兩人的作品大多關注在宋元明清,是典型的民族矛盾錯綜復雜時期。宋與遼金蒙的戰火;漢人間爭奪江山的明初明末;明與清之間數不清的恩恩怨怨。跟陳青雲卧龍生之流不同,金梁的作品都架構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對漢族的讀者更有吸引力。很奇怪梁羽生對張士誠及其相關事宜的推重,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在其中。

小說主角展現自我的場所分析起來也有幾分意思。梁羽生對遙遠的天邊很感興趣,有冰山,西域,海島,草原,自然還有少數民族的生活。金庸的小說自然也少不了天涯海角,事實上武俠身上千奇百怪事情的發生怎能少得了名山大川沙漠荒灘呢!為體現人物內心的爾虞我詐和身手的飛檐走壁,皇宮大院也是必備的演出場所。

但總體來看,金庸小說的主體最終還是回到中原大地來打江山,而梁羽生小說中的人物相當大比例經常在天之涯海之角練功比武殺敵。
對金庸《射鵰英雄傳》郭靖的人物評價

我看過金庸的很多小說,對《射鵰英雄傳》有著獨特的好感,也許是因為金庸這篇小說的人物塑造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尤其是郭靖。
郭靖是個大俠,他不會象韋小寶一般玩世,不會象張無忌最終歸隱,他的一生都為民謀利,為國出力,他性格梗直不屈,待人寬容友善,為國忠肝義膽,他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象他的小紅馬一樣賓士在事業的邊疆,青年就領蒙古軍爭城掠地,平定西域,吞並金國。是成吉思汗的虎將。南歸後,武藝得到老一輩的極力推崇,隱隱有新一代武學大師風范。再加上對國事的關心,很快成為武林中的新一代領袖。蒙古軍南征,他率武林人士艱守近十年,直到城破身亡。英雄一生,可歌可泣,他是金庸人物俠之大者。
對武功,郭靖的成就也不錯,華山論劍接黃葯師300招不敗,以後更是不斷修為,爐火純青。可惜他的悟性極低,成為武學大師簡直是奇跡,多虧碰上N個明師的指導,再加個人的超人勤奮!但是,他只會停滯在前人所到的地步,他天資魯鈍,沒有創新,不可能闖出什麼郭家拳或郭家劍來。
可交際是郭靖的一大弱點。當我看到郭靖當著黃容的面跑出門追穆念慈時,都被他嚇出了一身汗。穆念慈怎能比得上黃容?(個人認為啊)就算比得上黃容也不能當著黃容的面追出去啊!
當楊過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耍的他團團轉,除了兵法武功,他對人情世故知之甚少。要不是精明的黃蓉,他很多時候都要尷尬死。家有賢妻,真是他的福分啊。
金庸要告訴我們些什麼?笨鳥先飛,好!事故圓滑,不一定就不好!

㈡ 金庸作品中,蘊含著哪些文化內涵

金庸作品中,最顯而易見的是儒家文化。

最為代表的是《射鵰英雄傳》。其中裡面的很多代表人物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很願意出世入仕的。有關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點也是經常出現。就以裡面的郭靖為代表,郭靖是一代大俠,懲奸除惡,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有時跟楊過會顯得截然不同,沒有那股江湖氣,更多的是一種正氣和作風。

而且,金融筆下的人物更包含了很多傳傳統的通俗文化,將武俠小說推到一個高度,曲高和寡的藝術表達手法變得通俗化,達到了一種藝術化的效果。

㈢ 金庸小說的傳統文化因素

忠·義·信,以宏大的歷史背景,寫兄弟之情及兒女情長,無非是男主本版來弱小無為權,卻陰差陽錯走運,要麼靠自身機智(韋小寶,張無忌)爬上顛峰,要麼是江湖義氣(書劍恩仇錄,射鵰),要麼綜合素質完美卻命運坎坷(楊過)···總之,圍繞忠義信的內涵詮釋古代江湖,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既批判又有贊揚,當然也有道家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㈣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體現了哪些傳統文化

㈤ 金庸小說中的歷史

(《鹿鼎記》《鴛鴦刀》《書劍恩仇錄》 (《射鵰》《神鵰》)元末明初《倚天》
越女劍》白馬嘯西風》《天龍八部》還有好多

㈥ 金庸作品中有哪些蘊含文化內涵的細節

遇上一個很有魅力、令自己魂牽夢縈的人,是畢生的安慰,然而,得不到他,卻是
畢生的遺憾,除卻巫山不是雲,沒有人比他更好,可是,他卻永遠不能屬於自己,那唯有擁
著他的記憶過一生了!

程英、陸無雙、公孫綠萼、郭襄這四位年輕貌美、慧質蘭心的姑娘,就是在這種情形下
鬱郁終生,公孫綠萼甚至心灰意冷得不想做人,其他三位,都沒有再愛上誰,她們都在十幾
歲時見過楊過,短暫的相交,令得姑娘們終身不嫁,她們的回憶是快樂的,可嘆的是,以後
的日子又如許的惆悵!

陸無雙在偷了師傅李莫愁的「五毒秘傳」後遇到楊過,狠毒的李莫愁自然不放過她,在
這亡命時期,楊過與她嘻嘻哈哈的歷盡艱險,她受傷了替她接骨,又扮新娘新郎去逃過李莫
愁的追蹤,少男少女同處一室,這一切一切,在陸無雙心中已變了刻骨銘心的事,楊過鬧著
玩喚她做「媳婦兒」,我想,日後陸無雙每次念及,都禁不住會甜進心去!

楊過雖然心繫小龍女,但是他風流佻達的性兒,和隨時捨命保護姑娘的豪情,是足以令
任河女子傾心的,何況他還長得十分英俊瀟灑哩!

程英雖說是在楊過被金輪法王打傷後才正式認識他,其實,在楊過協助陸無雙逃亡時程
英已暗暗跟蹤,早已看過楊過的儀容風采,不然,她怎會剛把受傷昏迷的楊過救回小茅屋便
馬上愛上他,偷偷地寫:「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呢!程英是個含蓄的少女,楊過在她的蕭
聲中聽出她的心意,低吟以和,雖然令得她大感羞赧,卻也是深得她心的。程英服侍他,替
他縫新袍,就等於把一縷情絲一針一針地縫了進去,後來楊過把程英縫的袍子給李莫愁披
上,程英雖沒說什麼,但是讀者都不禁為她委屈,一針一針的情意,就這么理直氣壯的送給
女魔頭蔽體去了!

可是,她怎麼能夠忘記楊過呢?在李莫愁步步逼近他們的小茅屋時,她按蕭以舒積郁,
楊過再度低吟相和,她彈瑤琴對抗李莫愁的歌聲時,楊過亦放聲高唱以助其勢。程英和楊過
沒說過幾句話,然而在吟和中,程英已等於戀愛過了,楊過完全了解她每次吹蕭撫琴中的喜
怒哀樂,她又豈能不產生「知我者唯君一人」的情懷?

在小茅屋中,是程英、陸無雙、楊過三人第一次共同相處,雖然身處險境,面對李莫愁
這個心狠手辣的強敵,三人卻有互依為命的親密:

李莫愁道:「┅我先殺一人,瞧你悲不悲痛?」

楊過笑道:「我三人今日同時而死,快快活活,遠勝於你孤苦寂寞的活在世間。英妹、
雙妹,你們過來。「程英和陸無雙走到他床邊。楊過左手挽住程英,右手挽住陸無雙。笑
道:「咱們三個死在一起,在黃泉路上說說笑笑,卻不強勝於這惡毒女子十倍?」

楊過這幾句話,可要了這兩位姑娘的命了!楊過緊握她、倆的手聲言同死,又豈是她們
這輩子忘得了的?也許程英和陸無雙根本不想李莫愁離去,她多留一刻,她們便可以和楊過
一起久些。楊過這個激情的人,在對死亡時緊握兩女玉手,掌中傳過去的情感自不止保護她
們那麼簡單,更不會是不了心神俱醉。在小茅屋的日子,也許就是程英和陸無雙。一生中最
快樂的日子。

假使以後三人不再相逢,兩女對楊過的刻骨單思已是難解難忘,怎料金庸再安排一次他
們的三人世界,二女可說萬劫不復了!

在小龍女跳崖後,程英和陸無雙又有一段陪伴楊過的日子,楊過身中情花劇毒,為了守小龍女十六年後之約,在崖邊服斷腸草以解情花之毒,在這凄凄惶惶的期間,程英和陸無雙

守在他身旁,細心照料,明知他等待的只是小龍女,也待得在他身邊一刻是一刻,也許她們
希望陪伴楊過十六年,也許她們希望┅┅

楊過是個知音解意的人,所以書中這么寫:

楊過道:「兩位妹妹,我有一個念頭,說出來請勿見怪。」陸無雙道:「誰見怪你
呢?」楊過道:我們自三人相識以來,甚是投緣,我並無兄弟姊妹相稱,意欲和兩位結義金
蘭,從此兄妹相稱,有如骨肉。兩位意下如何?」程英心中一酸,知他對小龍女之情生死不
渝,因有十六年遙遙相待,故要定下兄妹名分,以免日久相處,各自尷尬,但見陸無雙低下
了頭,眼中含淚,忙道:「咱兩人有這么一位大哥,真是求之不得。」

這可說得是一場黯然神傷的結拜,兩女的一片痴,楊過當然知道,他的內心,也是十分
惆悵的,兩女的萬縷柔情,他此生是沒法回報了:

在結拜後的一整個月,程英和陸無雙仍然伺候在楊過身旁,為他煮早餐,陪他練功解
毒,直至一朝,楊過不辭而別:

陸無雙一怔,道:「他┅┅他終於去了。」發足奔到山顛,四下遙望,程英隨後跟至。
兩人極目遠眺,惟見雲山茫茫,那有楊過的人影?陸無雙心中大痛,哽咽道:「你說他┅┅
他到那去啦?咱們日後┅┅日後還能見到他么?」

程英道:「三妹,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
煩惱?」她話雖如此,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後來程、陸二女一同隱居杭州,大好年華,就此埋葬了在對楊過的思念中。她們的共同
經歷,也許就是令她們不分離的原因。她們有一樣共通的東西——那就是楊過,或者她們會
談及,或者她們不再提起,然而在她們的起居中,身畔永遠有一個人的影子,那個影子就是
楊過!

楊過是個很真的人,由於他真,在年輕姑娘的眼中,他的一舉一動都有情,假如楊過是
利用自己對女性的吸引力去擺布她們的話,她們反而不會對他那麼死心塌地。公孫綠粵就是
為了楊過一個真正關懷的眼神,便連命也不要了!

在絕情谷,楊過本已截住了公孫上的去路,眼下就可將他擒住,可是公孫止卻把女兒公
孫綠誇舉起,以她為擋箭牌。假如楊過那時的眼神是焦躁或者不耐煩,公孫綠萼未必一死以
謝他,只是她見楊過為了怕傷到她而跳躍相避,讓開了去路,眼光中充滿關懷之情,想到楊
過為了她而寧可不要解葯,她便覺得楊過既有情若斯,她便甘心為他而死了!公孫綠萼是可
憐的,她明知楊過心中只有小龍女一人,而她對有凄酸,不過她也是擁著一點溫馨而去的,
楊過那關切的眼神是要了她的命,但她是死而無悔的,在那一刻,心也是感到安慰的!郭襄
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了!她初見楊過時,只不過十五、六歲,少女情懷,自然傾慕神鵰大使
的威風,及後楊過對她露了真臉目,她更加芳心鹿撞了!那時楊過已經有三十六歲,但是成
熟男人的風霜,每每是令小姑娘覺得好奇而又有吸引力的,楊過的俊美加上落寞的神情,已
經令郭襄大暈其浪,再親眼真見了群雄對他的順服和擁戴,便簡直是五體投地了!

楊過千不該萬不該,在小姑娘生辰那天送天大的三個禮給她:

一是殲滅二千蒙古大兵。

二是火燒蒙古軍糧。

三是送了達爾巴去揭穿霍都王子想當丐幫幫主的好計。

這三件都是有關國家民族的大事,小姑娘覺得這都是楊過為她而做的,這個殷勤,可獻
得轟天動地,試問以後有誰可以蓋得過楊過?雖然,這三件事楊過始終是要做的,不過為了
報答這位小紅顏知已,他就把這三件事當生日禮物送給她了!郭襄年紀輕輕便遇見了這位出
類撥萃、倜儻揮灑、大智大勇而又心細如發的男人,日後又怎能把任何男士看得上眼呢?郭
襄此後不但不嫁,連男徒弟也不肯收,想來也只因天下間只有一個楊過而已!

郭芙的丈夫耶律齊身陷在蒙古軍中,楊過要郭芙下跪,他才懇去救耶律齊。

郭芙走到楊過身前,盈盈下拜,道:「楊大哥,我一生對你不住,但你大仁大義,以德報怨,救了……」說到此處,聲音竟自哽咽了。其實過往楊過曾數次救她性命,但郭芙對他終存嫌隙,明知他待自己有恩,可是厭惡之心總是難去,常覺他自恃武功了得,有意示惠逞能,對己未必安著甚麼好心。直到此番救了他丈夫,郭芙才真正感激,悟到自己以往之非。
楊過急忙還禮,說道:「芙妹,咱倆一起長大,雖然常鬧別扭,其實情若兄妹。只要你
此後不再討厭我、恨我,我就心滿意足了。」
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
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向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
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他
沖入敵陣去救齊哥時,我到底是更為誰擔心多一些啊?我實在說不上來。」便在這千軍萬馬廝殺相撲的戰陣之中,郭芙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襄妹生日那天送了她這三份大禮,我為甚麼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陰謀毒計,使齊哥得任丐幫幫主,為甚麼我反而暗暗生氣?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親妹子!他對襄妹這般溫柔體貼,但從沒半分如此待我。」
想到此處,不由得恚怒又生,憤憤的向楊過和郭襄各瞪一眼,但驀然驚覺:「為甚麼我
還在乎這些?我是有夫之婦,齊哥又待我如此恩愛!」不知不覺悠悠的嘆了口長氣。雖然她這一生甚麼都不缺少了,但內心深處,實有一股說不出的遺憾,她從來要甚麼便有甚麼,但
真正要得最熱切的,卻無法得到。因此她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為甚麼脾氣般
暴躁?為甚麼人人都高興的時候,自己卻會沒來由的生氣著惱?

㈦ 金庸武俠小說中蘊涵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這個問題范疇太廣,在這里我只做一個粗略的梳理:
微觀方面,金庸小說很多細節都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經史子集,幾乎都有涉獵,與一般武俠小說不同,金庸小說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書畫,有的融入不同個性,有的融入儒釋道文化。
宏觀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說按照創作順序分為四個階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階段,是金庸側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階段,書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積極入世的,常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階段的代表是《射鵰英雄傳》和儒俠郭靖;1959年-1963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轉道,以楊過、張無忌為代表——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寫的同樣好的《笑傲江湖》卻是個特例(因為它不僅涉及道家文化,還要影射政治);從1963年-1967年是第三階段,作者由道入佛——這大概與金庸先生中年開始讀佛經不無關系,以《天龍八部》為典型代表;從1967年《笑傲江湖》之後,金庸通過反思,或者說是顛覆,否定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糟粕,進入「無俠」的階段,開辟了武俠小說,乃至通俗小說的巔峰,以《鹿鼎記》和韋小寶為代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只是人為劃分的,其實不管在哪個階段,儒釋道都是相互滲透的。另外,作為新武俠的代表,與傳統的武俠小說相比,金庸小說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騎士文化(如《堂吉訶德》)最為突出。

附上金庸小說時間表:
小說作品
《書劍恩仇錄》 1955年
《碧血劍》 1956年
《射鵰英雄傳》 1957年—1959年
《雪山飛狐》 1959年
《神鵰俠侶》 1959年—1961年
《飛狐外傳》 1960年—1961年
《白馬嘯西風》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 1961年
《鴛鴦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連城訣》 1963年,又名《素心劍》
《天龍八部》 1963年—1966年
《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記》 1969年—1972年
《越女劍》 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我覺得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了解小說和進行金庸小說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㈧ 金庸的哪部小說最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天龍八部》、《笑傲江湖》我開始讀金庸小說的時候同樣是被其跌宕的情節、神奇的武俠世界所吸引,但是當我讀完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之後,我開始為金庸的文學功底和金庸對傳統中國人、中國觀念的描述所征服。及至我讀了《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之後,我開始入迷,因為書中隱含的是有關易、儒、道、佛等的各種價值觀、世界觀,並且由於這些不同觀念而引起的沖突。金庸的書中,包括了易學的方位、經絡、穴道,中國傳統的算術、醫葯、書法、音樂、飲食、山川地理、風景名勝傳說等等,不一而足。《笑傲江湖》中的五嶽風光描寫、經典成語「乘龍快婿」等的典故,還有佛祖傳法中土的傳說……《倚天屠龍記》中關於道教大派真武身世的傳說;各小說中所涉及的數不清的名山、大川,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有武當山、五嶽、昆侖山、峨眉山、青城山、雁盪山、長白山、終南山、長江、黃河、漢水、錢塘江等等;還有《射鵰英雄傳》中有關飲食、算術、易學的描述,無不讓人讀之有為之一探中國博大的文化的沖動!早前也曾有人把金庸作品中的菜式實踐成金庸宴,也頗受贊譽!這應該是文學界少有的雅事啊~!金庸書中的情感故事也是頗吸引人的,但表面的情與愛的描寫,裡面其實穿透這對傳統封建禮教的思考、也反映著中國傳統儒家道德思想與時代變遷、政治理想等的沖突,如其中非常幽默、滑稽的「和尚娶尼姑,佛祖要怪罪一起怪罪」、以及師徒成為夫妻、誇輩分成為拜把兄弟的種種,無不是對傳統禮教的反諷。其中關於隱者以及武功流派的描寫,卻在隱喻著不同利益集團的政治斗爭、對歷史、文化的不同看法,諸如「無招勝有招」、「一統江湖,千秋萬載」、「敵強則強、敵弱則弱」等等,甚至包括「活學活用」等古樸的儒家教育思想等……這是怎樣的豐富?是看都看不過來、學都難以學全的,試想想、其中古詩、古畫、古音樂的傳說、古棋譜等等,足見金庸涉獵之廣、對中國歷史、民間傳說的了解是如何廣博?!雖然文學作品有加工和藝術化的成分,但從其描述風格和處理手法上看,卻無不浸潤中國語言文學的美妙和精確! 閱讀金庸小說,其情節構造、語言魅力、人物設置、場景描繪絲毫不比《紅樓夢》遜色!金庸在安排人物出場,從細微處刻畫人物特徵、相貌、性格穿戴上都有獨到的巧妙!金庸作品和《紅樓夢》一樣,從情節安排、場景設計、到人物形象,對話等等無不深深地烙印著中國傳統的審美。那種推鏡頭、搖鏡頭式的描寫,更是文學中的高明技巧,金庸往往讓人物出場的時候先展現他(她)的容貌、衣著、神態等等,讓讀者先對其產生判斷思維,然後再用旁人的反應來揭示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影響,這種富立體感的刻劃,非沒有高深文學修養所能為的。還有傳統中國式的白話文,是地道的中國語言,風格與紅樓夢極為近似,朴實但流暢、生動而接近百姓生活的話,看似簡拙、其實是舉重若輕,有中國傳統語言特有的藝術美感,其間的缺乏形態讓讀者有大量想像、還原藝術形象的空間。金庸小說,有時候一個場面幾百號人、有時候幽靜而獨特,甚至不同地方、不同季節的反應都那樣精確生動,裡面有多少名勝古跡,讓人讀之心生嚮往,如果作品是粗鄙的流行產品,怎會有這樣的效果,怎會有桃花島、蒙古大漠、雲南大理等一批地方因為金庸而深入人心?算了,如果說,要寫關於金庸小說的鑒賞,那麼寫上幾十萬字也完全不算多,但是,我敢肯定,有朝一日,金庸的小說研究,肯定會像現在《紅樓夢》的文學研究一樣,越來越鼎盛!也許,就像《三國演義》一樣,金庸小說又會讓一代代人們不斷爭論下去,讓他的小說在爭論中繼續傳播著經典、正宗的中國傳統文化!

㈨ 金庸小說中的歷史是否具有真實性

小說中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但其中有虛構出來的成分。

金庸的武俠小說,除了少數作品有意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模糊處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絕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歷史背景,將虛構的傳奇巧妙地糅合進真實的歷史場景中。

金庸小說里時常有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時常參與歷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統一、南下征宋,李自成進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書中所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歷史」的外衣,裡面則根據劇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簡單: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沖突的戲劇化。

因為真實世界裡極少有憑著個人武力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這與武俠中的一騎當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須要對史實進行刪改,甚至只借個名字進行原創,才能寫出引人入勝的小說。

(9)金庸小說里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也是與歷史人物結合最多的一篇,幾乎將半個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進去。所涉及的不僅有清廷、天地會、台灣、三藩、西藏、蒙古,甚至還有海外的俄羅斯。主角韋小寶穿插其中,時而插科打諢時而驚心動魄,引人入勝,不忍釋卷。

全書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吳之榮告發、鰲拜下令嚴查、江南無數讀書人慘遭牽連,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獄。而通過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兩個人,一個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另一個是大力將軍吳六奇。

吳六奇淪落街頭時曾受名士查繼佐(字伊璜)之恩,日後發達並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繼佐。這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並不是金庸原創,早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就已記述過(不過名字叫做「吳六一」),而查繼佐是金庸祖上先輩。引入這個故事一是為了增加劇情的趣味性,二也是為紀念先人。

不過,歷史上的吳六奇除了救人報恩一事之外,並不算多麼正義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為明朝總兵卻率部降清,並在清朝身居要職。而故事中的吳六奇是個慷慨豪邁的奇男子,暗地裡反清復明,結交仁人志士,還做了天地會紅旗香主,只可惜最後身遭暗害。

而那個告密小人吳之榮,史載他死於瘧疾。書中安排韋小寶帶他去莊家靈堂後活活嚇死

閱讀全文

與金庸小說里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