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說說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往往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會歷史的真正奧秘。唯物史觀超越了唯心史觀,它沒有停留在「精神動力」的層面上認識社會歷史,而是透過歷史的表象,進一步探尋並發現了社會歷史深處的「動力的動力」: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動力;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等,在社會發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社會領域也不例外。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規定並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社會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觀念結構主要是指以經濟結構為基礎,並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即觀念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擴大,各民族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體現在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這雙重關系猶如社會歷史的經緯線,構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產力發展既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一基本矛盾的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時,生產力就必然要求改變或變革生產關系,而一旦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狀況發生了變化,就會同原有的上層建築發生矛盾,並要求改變舊的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發展又會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的產生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最終解決還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解決。生產關系變革或經濟基礎的變化,不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受制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層建築的變化或變革。當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也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解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要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的矛盾表現出來,或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會導致代表或擁護不同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階級之間的矛盾的尖銳化,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階級斗爭甚至社會革命,進而促使一定社會形態的變遷、更替。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社會基本矛盾通常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種程度的解決,從而促進社會發展。無論是階級斗爭、社會革命,還是社會改革,都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離開了階級斗爭,就無法理解階級社會的發展。「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階級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同經濟發展過程聯系在一起的。
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於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於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都總是憑借它們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和在生產體系中所處的統治地位,對被剝削階級實行殘酷的壓榨和掠奪。同時,為了維持和加強他們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又必然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被剝削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來進行反抗。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並貫穿於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社會發展的經濟動因與階級斗爭動力是聯系在一起的。
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當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時,即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必然同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形成尖銳的對抗。這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斗爭,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才能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前進。階級斗爭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剝削階級的統治,迫使反動統治階級作出某些讓步,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策,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階級斗爭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它的作用是歷史的、變化的。對於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必須從不同時代生產發展的狀況、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來說明。不能脫離客觀現實,片面否認或誇大階級斗爭的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堅持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階級分析方法為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階級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准確把握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脈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在認識和處理階級矛盾時,要嚴格區分階級矛盾和非階級矛盾,區分對抗階級與非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斗爭,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判斷。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一)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的革命,亦稱社會革命,它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推翻奴隸制的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興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革命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生產力的發展和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舊的上層建築之間出現矛盾沖突,是社會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社會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勢下發生的。它的爆發既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如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又要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如革命階級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和群眾的發動程度等。
(二)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首先,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舊的上層建築又極力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時,必須通過社會革命這一手段來摧毀或掃除歷史前進的障礙。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由於社會革命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夠充分激發他們的革命熱情和聰明才智。而且,社會革命還能夠極大地教育和鍛煉包括革命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最後,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並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
馬克思主義重視革命的偉大作用,同時也不否認改良作為革命的一種補充手段、為爭取勞動者境況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不拒絕改良,但反對改良主義。因為改良主義主張用改良代替社會革命,不觸及社會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掃除社會發展的障礙,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為阻礙革命的絆腳石。
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規律作用的結果,不僅表現為通過革命實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而且表現為通過改革實現社會的自我調整和局部改善,即實現在社會基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採取的革新舉措。
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一定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當社會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會革命的程度時,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徑或手段,來改變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社會改革所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說,社會革命適用於解決現存的社會基本制度問題,把生產力從已不能容納它的舊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那麼,社會改革則適用於解決舊的社會體制,在不改變社會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改革。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改革的直接對象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和思想觀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體製取代舊體制,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從用新體制代替舊體制並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不斷破除了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和技術既相區別,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科學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科學活動主要是一種認識活動或精神性活動;技術活動主要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在今天,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日益融為一體。
(一)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人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自由全面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有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人們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應用不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後果。一種情形是由於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後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而產生的。例如,在發展現代工業的過程中,違反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在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以及開發利用原子能所帶來的消極後果等,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還有一種情形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關。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並非都能使人們擺脫貧困,並非都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科學技術有時「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世界上的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就是一個例證。
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全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問題」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問題是由於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復雜問題。解決「全球問題」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為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當然,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②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哪些方面
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構成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動內社會發展的動力容.這些動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乾的,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它具有包括:
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都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
⑵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⑶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⑷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偉大動力.
⑸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⑹人與人的交往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③ 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緩和,有時激化。生產關系實際就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發展了,也就意味著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社會財富會生產得多了。這時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管理和分配,就會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也就不會採用新的生產技術,這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實際就是使社會生產的速度減慢,社會財富創造的速度減慢。人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國力就會減弱,國家會受到侵略。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尖銳了,這時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例如奴隸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一個人不可能單獨完成生產任務,所以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奴隸雖然被剝奪了全部勞動成果,但總還能維持生命,如果不當奴隸,恐怕遲早要餓死。這就是奴隸制度雖然很殘酷但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當生產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已經能夠維持生產生活的時候,再把勞動者的全部勞動成果剝奪,就會引起勞動者的不滿,勞動者就不會再努力勞動。這時就要採取封建生產關系,讓勞動者能夠佔有一部分勞動成果,這樣會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就會想辦法提高勞動技能,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剝削者實際也能剝削到更多的財富。生產力也會得到促進。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不斷在發生,人們也就要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採取更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生產關系,於是人類社會就不斷向前發展.(1)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再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必須藉助於新的上層建築的力量,才能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使社會向前發展。
(3)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這兩對基本矛盾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在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向更高階段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推動的結果。
④ 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專起著本源的總屬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
(4)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擴展閱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范疇,它對人們從總體上考察社會歷史,全面地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線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⑤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包括哪些
1、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2、直接動力——階級斗爭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
3、重要動力——革命
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
4、重要動力——改革
改革是一種「制度創新」,用新體製取代舊體制,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
5、重要動力——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一是改變了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二是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三是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和思維方式(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的深刻變化來推動社會發展的。
(5)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擴展閱讀
生產力的形成
人們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的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力,這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能力,它標志著解決人的需要與自然界的矛盾的程度以及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內化,人的現實世界的生成和人的主體性的改造與重塑,構成了人和自然的現實關系和現實的生產力。
生產力作為以往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產物、實踐能力的結果和每一代人的歷史活動的既定前提,對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用既表現在使人類的物質生產成為可能,又表現在它的不斷發展即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使社會生產達到新的水平,還表現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引起生產關系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
⑥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有哪些都發揮什麼作用
一.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及其構成
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構成人類社回會的一切要答素和矛盾,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些動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乾的,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它具有包括:
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都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
⑵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⑶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⑷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偉大動力.
⑸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⑹人與人的交往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弄清社會基本矛盾含義及其世界觀、方法論意義
1.含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它之所以是社會基本矛盾,是因為:
⑴這兩對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它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規定並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⑵這兩對矛盾的交互作用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它們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
⑶這兩對矛盾的運動,形成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離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辨證發展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
⑦ 社會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社會發展的動力有: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階級斗爭專是階級對立社屬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革命是推動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4、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5、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忠,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們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的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力,這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能力,它標志著解決人的需要與自然界的矛盾的程度以及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內化,人的現實世界的生成和人的主體性的改造與重塑,構成了人和自然的現實關系和現實的生產力。
社會發展動力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同時也指出了求解社會發展動力之謎的基本路徑。循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就有可能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利益、勞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交互作用,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
⑧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內會容基本矛盾。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生產力標准)。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決定其他社會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為基本。
再次,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改革和革命)推動社會進步。
2、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力杠桿)
社會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革命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環節。(歷史的火車頭)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⑨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優勢是什麼
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構成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動社會發展回的動力.這些動力不是彼此答孤立、互不相乾的,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它具有包括:
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都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
⑵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⑶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⑷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偉大動力.
⑸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⑹人與人的交往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⑩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包括哪些
一.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及其構成
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構成人專類社會的一屬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些動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乾的,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它具有包括:
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都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推動社會的發展。
⑵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⑶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⑷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偉大動力。
⑸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⑹人與人的交往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弄清社會基本矛盾含義及其世界觀、方法論意義
1.含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兩對社會基本矛盾。它之所以是社會基本矛盾,是因為:
⑴這兩對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矛盾,它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規定並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⑵這兩對矛盾的交互作用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它們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
⑶這兩對矛盾的運動,形成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離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辨證發展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