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曹魏白玉杯的歷史文化

曹魏白玉杯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6 12:28:05

『壹』 襄陽十大歷史文化名人的十大名人

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陽南漳)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 春秋時楚民。相傳他在荊山得一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此璧後傳入趙,再轉於秦。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公元前283年,到了戰國後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秦昭王聽說此事,派人去趙國假意說,願以十五座城來換取這塊璧,「價值連城」的典故即源於此。並因此演義出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千秋佳話。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稱:「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在以後的1600多年間,歷朝歷代的君主無不垂涎於此寶。「和氏璧」被多次易主,每次都伴隨著血腥的殘殺。秦始皇得此璧後,曾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刻於璧上,欲世代相傳。但是,五代後的唐時,這種稀世珍寶卻突然消失,至今仍無蹤影。
「和氏璧」失蹤已千年有餘,它究竟屬何種寶玉,已成疑案。多年來,白玉、獨山玉、藍田玉、瑪瑙、岫玉、月光石、拉長石、翡翠諸說,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此種寶玉極稀少,且色彩絢麗。二是此璧代表了皇權。但它既不能讓封建帝王「受命於天」,也不能使封建社會「即壽永昌」,真正留給世人的是卞和求真務實的高貴精神及相玉鑒定的高超技藝. 卞和被世人尊為「白玉祖師」,奉為「白玉真人」。「太上經」曰:道之積成,托形立影,與時翱翔,有形無體,謂之真人。卞和逝去已兩千餘年,其美名與時翱翔,其偉業與時俱進。 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陽宜城)人。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
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16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5篇,見於蕭統《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 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 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白水鄉(今湖北省棗陽市)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時代。
劉秀也有「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仆」的軼事典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其時舊制禮儀廢弛,朝內正要興造制度,故使王粲與衛覬等典其事。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幹、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王粲為七子之冠冕,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就《王侍中文集》流傳後世。著名的文學典籍《昭明文選》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漢族,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後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初師當時某位秀才,後是歐陽洵、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又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
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後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歲。

『貳』 關於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然而這里畢竟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烽火狼煙、江山易主的事情經常在這里發生。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2)曹魏白玉杯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地名由來: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叄』 河南的洛陽博物館有眾多珍貴文物,為何當地人都不知道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古跡,而在我們國家內部也同樣存在著中國的四大古都,它們分別是西安、洛陽、南京和北京,其中,洛陽可以說是四大古都中發展最差的一個了。洛陽作為河南省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發展上不如鄭州,在旅遊業方面又沒有辦法和西安抗衡,但慶幸的是,洛陽本身的文化底蘊並沒有丟,還是有一些很值得去的地方,但是卻被大多數人慢慢遺忘。


河南洛陽被忽略的景點,擁有眾多珍貴文物,當地人卻不知它的存在。如果有機會去洛陽旅遊,一定不要錯過這個被洛陽忽視的景點——洛陽博物館,在這里你能夠看到千百年歷史的洛陽全貌。你們對洛陽博物館有什麼不同看法?

『肆』 許昌有什麼文化歷史

公元前21世紀,大禹的兒子夏啟在這里建立了夏朝,結束了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國從此進入奴隸制社會。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於許,使當時許昌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一直延用至今。
許昌旅遊特色鮮明。許昌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目前已形成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閑之旅、神垕古鎮-體驗之旅」三大旅遊品牌,深受國內外遊客青睞。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三國時期,曹操父子雄踞許昌25年,匯集天下謀士,成就一代霸業,三國智謀廣為流傳。尤其是曹操的大謀略、大智慧,以及以荀彧、郭嘉為代表的曹操謀士集團,他們的思想、謀略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郭沫若曾感嘆說「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有三國文化旅遊景區多處,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此外還有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
宜居花城-休閑之旅。許昌是中國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國花木之鄉,被譽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種花歷史,曾是宋朝皇宮的後花園,自古就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目前,許昌花卉苗木面積近
70萬畝,形成了全國罕見的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在鬱郁蔥蔥的平原林海中,分布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溫泉度假區-花都溫泉度假區,國家4A級景區花博園,面積達10萬畝的名優花木科技園區,中國花木第一村-姚家村,311國道花卉長廊,數量眾多的藝術盆景園、花卉園等,是令人嚮往的休閑度假勝地。

『伍』 歷史三國曹魏時期歷史題

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計曹操共5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一般稱孫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魏在三國之中占據最大地區, 都在中原, 又有漢室禪讓, 向來稱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 令中國政治漸漸變成世統壟斷。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制,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直到南北朝結束後才被廢止。
三國時期戰爭不斷,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蜀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蜀,結果蜀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266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漢、魏、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陸』 曹魏的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在哲學方面,繼兩漢經學之後,一個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玄學在曹魏時期誕生,這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重要成就。玄學思潮開端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釋《周易》,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即「無」是宇宙的本體。王弼、何晏的玄學與兩漢神學目的論有顯著區別。兩漢神學目的論是被陰陽五行、讖緯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玄學則在繼承和發展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援道入儒,調和儒道。兩漢神學目的論表現為宗教式的教條,而玄學則表現為思辨性的論理。
而嵇康提出元氣自然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政治上反對虛偽的禮教,敢於同強權進行斗爭;在認識論上,強調理性,反對盲從,主張獨立思考,能沖破儒家思想的束縛,啟發人們自由思維;但,也有消極遁世及唯心主義雜質等思想,這種思想矛盾正是時代的產物。 三國之時,西域僧人繼續東來洛陽,譯經弘法,佛教進一步發展。嘉平二年(250年),中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中國第一本「佛律」—《僧只戒心》,並請西域梵僧立羯摩受戒,為中國戒律之始,曇柯迦羅亦被尊為中國律宗之祖。
甘露五年(269年),朱士行在洛陽登壇受戒,成為第一位受戒的漢僧。當年他西渡流沙,遠赴於闐(今新疆和田),寫的《大品般若經》梵本90章60餘萬言,遣弟子送還洛陽,後被譯為《放光般若經》。朱士行是第一位「西天取經」的漢僧。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在中國文學史上,「建安文學」作家輩出,成就輝煌。其代表人物三曹父子、建安七子,都曾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純粹的七言詩;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都是傳頌千古的佳作。
正始是曹魏齊王曹芳的年號。「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阮籍的82首《詠懷詩》、嵇康的《幽憤詩》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
在理論著作方面,有曹丕的政治、社會、道德、文化論集《典論》。遺憾的是,只有《典論·論文》一篇存世。
黃初五年(224年),曹魏文帝正式重開太學。正始二年(241年)新立石經28塊,因用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所書,故也稱「三體石經」或「三字石經」,內容包括《尚書》《春秋》及《左傳》等。東漢時創立的靈台、辟雍、明堂等禮制建築,其後也均為曹魏所沿用。

『柒』 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的諸葛亮寫一段「頒獎詞」(200字)

恭喜你三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之一 。恭喜你運用你的無恥,騙得了劉備的信任,開始了好多年窮兵黷武的戎馬生涯
你的人生是輝煌的,但不是成功的,承蒙劉備粉絲的厚愛,你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在此代表黨,代表人民,代表全世界,鄙視你,但是我還要把這個無恥獎頒發給你。如果不是你,孫權也許就不會和百萬大軍的曹操在赤壁大戰,導致了多少炎黃子孫妻離子散,導致了中國遲遲不能統一。如果不是你,一個忠厚老實義薄雲天的關羽,怎麼會去殺他的恩人曹操。如果不是你,馬謖怎麼會因為缺乏戰略經驗而丟街亭。如果不是你,魏延這樣一個為劉備打下未來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怎麼會被買上一個叛徒的罵名!
謹將此獎頒發給你,以遺先主平民之理

當一個人的遺憾成為千百年來,千百人的遺憾,那遺憾也便不再是遺憾,而他的名字也升華為一種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丞相,我們想念您..........

主持人:諸葛亮同志是山東人,他有著山東人執著,血性,剛強的性格.在他的幼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和弟弟就跟著他的叔父諸葛玄一同生活,在他16歲的時候,他的叔父也不幸病逝,從此諸葛亮就在南陽靠種田以維持生計.但是窘迫的生活並沒有擊垮諸葛亮的遠大志向.在他19歲的時候他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努力學習各種知識,不僅書本上的知識他 刻苦認真還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天道酬勤,在他27歲的時候,他綜合自己的所學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幫助中華大漢王朝的後裔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並身先士卒出任丞相一職.
在他擔任丞相職務的時候不僅對老百姓十分體貼,對內鮮明的提出:親君子,遠小人"處世態度,對外:他對待少數民族十分注意安撫,例如南蠻首領孟獲,諸葛亮同志幾次抓到他都寬宏大量,直到他改過自新.諸葛亮同志在政務上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處理事情寬嚴適當.長期受到領導的表揚.但是他不驕不糙,不斷的努力提高自己,在<蜀漢日報>發表<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誡子書>等多篇文章,成為文化學者研究的話題.

諸葛亮同志為了蜀漢的長治久安,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在他57歲的時候,由於常年的辛勞,終於到下了,他倒在了抗拒曹魏惡勢力的前線,他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的死是蜀漢的重大損失,他的死是蜀漢廣大老百姓的損失.當蜀漢老百姓聽聞這一噩耗,紛紛痛哭失聲,有的大娘甚至扶在門楣大聲叫到:回來呀~~我們的丞相.今天,我們滿含熱淚,把今年"感動中國"的特別貢獻獎頒發給諸葛亮同志,雖然他本人不能看到這激動人心的場面,不過,我們希望他九泉之下也能感受到今天我們對他的評價.

諸葛武侯,功高蓋世。
卧隆中而鼎分天下,居南陽而洞悉當世。
神機妙算,孟德赧然;襟懷坦盪,公瑾羞亡。
祭東風,周郎方能施火攻;焚新野,夏侯將軍悔進兵。
一朝承諾,鞠躬盡瘁。
入蜀中,七擒孟獲服蠻夷;報先帝,六齣祁山定北地。
雖出師未捷身先隕,然滿腔忠義永留名。

『捌』 洛陽曹魏白玉杯值多少錢

假的一文不值,,真的350萬

『玖』 白玉杯是曹魏做的嗎

沒是中國傳家傳世國寶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失傳了,所以說白夜VE只不過是個傳說而已,具體是隨做的,所以說也是無從是傳說

『拾』 漢中有哪些三國歷史文化遺跡,略做介紹

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漢中就已設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兩漢、三國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古褒斜棧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林立,清凈幽雅,四季景色各異。清代文人王晚香將這里概括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石門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庫容1.05億立方米,灌溉50多萬畝農田,發電裝機4.05萬千瓦。壩高88米,頂長260米雙曲拱壩,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高峽平湖,碧波盪漾,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的人工湖上,可盡情瀏覽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間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當,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立體文博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溝通我國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沖,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開鑿與架設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棧道,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跡薈萃。古代、近代、現代的道路建築、水利工程、石門隧道都交織陳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棧道獨具一格,飛架在陡壁懸崖上成為古褒斜道縮影;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開鑿於東漢永平年間,採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國之魂寶」,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曹操「袞雪」;張良「玉盆」;鄭子真「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著先祖足跡,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褒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世世代代澆灌漢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舊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興建了石門水庫,三個時代水利工程惠澤漢中人民,形成了漢中水文化,水工程獨特風景線。
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
漢中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漢中市漢台區東大街26號,漢中市博物館以古漢台為館址而建立,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其建築主要依託古漢台原有建築風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3個院落組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展室、棧道陳列展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築群,重修瞭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園林式風格。
史載,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時,建都南鄭(今漢中城)。劉邦自漢中發跡而得天下,遂定國號為漢。他曾駐蹕的宮廷被稱為漢台。漢中、漢王、漢朝、漢台,這個漢字竟一脈相承了。宋以至民國時期,漢台為漢中府署所在地。現存的高台建築作為府署官員的娛樂場所,號為漢郡之勝。
自宋開始,古漢台作為歷代漢中府署的游樂場所,一直備受漢中守土官吏的重視,相繼修建了天漢樓(望江樓)、桂蔭堂、東西華廳、清暉閣以及鏡吾池等,成為漢中名勝古跡最為有名者,望江樓也成為漢中標志性古建築。民國時期,曾在此創為學校和漢中圖書館,尤其是革命先烈陳淺倫,在東華廳密謀組建紅29軍,望江樓也是革命志士活動的重要場所。
石門漢魏十三品
在古漢台碑廊里,嵌鑲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個大字「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是由日本著名書法家種谷扇舟先生題寫的。「漢中石門」是指陳列在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古人紀事頌德,將文字雕刻在金屬器物上,如青銅器銘文;將文字雕刻在石頭上,有碑、碣和摩崖。選擇自然山崖為依託,稍事修整後刻上文字的,稱為摩崖…詳細>>
曹操題「袞雪」二字傳說
袞雪二字取材於我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拜將壇遺址景區
拜將壇位於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台築成。兩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積與古漢台接近,是當年劉邦駐漢台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首先統帥三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繼而北征東進,逐鹿中原,百戰百勝,從軍事上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因此,拜將壇是漢王朝的發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歷史物證。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足以看出對於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們是難以接受的。
南台下東邊豎一高約2米的碑,是書法家舒同為拜將壇題字。碑背面刻有韓信登壇與劉邦的一段對話,摘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傳》。北台亭閣有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漢中期間的題聯:「蓋世勛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正是這個拜將壇,把具有軍事才能的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軍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吒疆場,所向披靡,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拜將壇始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的古遺址,也是劉邦在漢敬祭天地的聖地。
劉邦在漢中設壇拜將後,由韓信統帥三軍,僅用了四年半時間,就輔佐劉邦統一全國,成就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漢人、漢字、漢文化從此發祥
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座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老人,並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後,他復歸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楚將英布、韓信和秦將彭越,最後殲滅秦軍。漢朝建立後,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
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柏山隱身修行,後人稱此地為「辟穀」。

閱讀全文

與曹魏白玉杯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