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茶文化的資料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里,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斗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唐朝)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采;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范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函,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制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范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嘩、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升華。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朴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制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相關鏈接] 感謝您閱讀深圳旅行社深圳康輝旅行社編輯的 文人茶道,您是否對以下信息感興趣?
[荷澤旅遊景點]湖泊(7)山川(1)宗教聖地(1)公園(8)園林(2)風景區(2)寺廟古剎(3)歷史遺跡(7)名人故居(3)古都/古城(1)農家/農園(2)旅遊景點其它(10)紀念館(1)畫廊(1)陵墓(8)塔/祠堂(3)紀念碑(1)[山東旅遊景點]湖泊(33)河流(5)山川(57)島嶼(16)海濱(7)宗教聖地(4)公園(98)園林(19)風景區(108)寺廟古剎(65)歷史遺跡(96)名人故居(26)植物園(2)動物園(2)古都/古城(15)民俗村(2)影視城(2)農家/農園(8)峽谷(2)自然保護區(2)洞穴(10)旅遊景點其它(152)影院(1)博物館(26)紀念館(27)展覽館(3)美術館(1)畫廊(1)圖書館(1)文化設施其它(7)高爾夫球場(1)體育館(1)游樂場(4)溫泉洗浴(5)購物商城(2)橋梁/隧道(2)建築設施其他(2)陵墓(53)瀑布(4)度假村(6)塔/祠堂(34)紀念碑(7)文化廣場(11)
❷ 王裕晏的人物簡介
王裕晏復,1933年1月生,山東臨沭人。制
曾任五屆中共山東省委委員 ,第七、八、九屆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名譽教授等。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中國茶人聯誼會特邀顧問、山東省茶文化協會會長、中國老年教育書畫研究院院長、山東省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❸ 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飲茶文化起源於上古時期,有『神農氏嘗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說法。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於我國唐代傳入日本,而現在提起茶道,人們卻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們不得不做些什麼以弘揚中華這一寶貴的傳統文化。所以我們呼籲:
中國人喝中國茶,發揚傳統文化,再造民族雄風 !
我國是茶的故鄉,悠悠五千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從而發現了茶的葯用價值。從此,茶從我國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來,中華茶文化植根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吸取了民族優秀傳統中豐涵無比的給養,融宗教、哲學、醫學、格律、樂理、繪畫、美學、建築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彌可珍貴的遺產,在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以下信息由愛茶網sevpin.com收集整理來源於網路。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❹ 請簡述茶文化發展歷史及幾個關鍵時期轉折點
茶文化的狹義說
狹義說認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產、培植、製作、化學成分、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王玲《中國茶文化》)。」茶史專家朱自振認為:「茶文化是飲茶或飲茶衍生、發展起來的文化。」作家王旭烽認為:「茶文化是作為物質形態的茶進入人們的精神領域之後所體現出來的種種文化事相。」北京大學滕軍副教授認為:「茶文化屬於生活文化、書齋文化之列。」
由此,給茶文化做一定義,即是:以茶為載體,以茶的品飲活動為中心內容,表達民俗風情、審美情趣、陶冶情操道德精神和價值觀念的大眾生活文化和精英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茶文化自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農時代起源,經歷了秦至兩漢的萌芽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茶文化形成時期,唐代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兩宋的繁榮奢華時期,到元明清的變革時期,發展到今天的新時期茶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也深受各界關注。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更別提研究喝茶了。
茶文化並不忽悠,她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❺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被用作貢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後期,茶成了貨物交換的項目。 在戰國,茶具有一定的規模。
先秦時期的「詩經」收藏有茶的記載。 與漢代一樣,茶已成為佛教的特殊滋補品。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風。 隋朝,大眾喝茶已成普遍現象。
在唐代,茶業蓬勃發展,茶葉成了「沒有人可以沒有一天生活」。 茶館,茶會,茶會出現,邀請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鬥茶,貢茶。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5)王裕晏山東茶文化發展與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❻ 請問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唐代是近五千年中氣溫最為溫暖的一個時期,所以,茶樹的栽培北限可以擴展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一帶。但是,到了宋代,氣溫要比唐代低2-3℃,因此,南方的茶葉生產優勢就更加突出了。宋朝茶業的發展著重反映在福建茶業的崛起,茶類生產的演變。宋元茶葉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茶葉生產的關系非常密切,而且,更具有自己的時代特色。
1、宋代茶業的發展
⑴茶業重心南移
宋代貢焙從顧渚改為建安,主要是為保證清明前能送到京城,以趕上皇室的清明郊祭並賜享國戚近臣,而宜興、長興的茶樹因氣溫較低而發芽推遲,很難保證在清明前貢到汴京。歐陽修有詩句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正說明建茶萌發時間很早。
建茶作為貢物,最早是從五代閩和南唐時開始的,而且很有地方特色。根據吳任臣《十國春秋.閩康宗本紀》中記載: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國人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挺臘茶之貢。……始罷陽羨茶。"因而可以說,貢焙南遷,宋朝罷顧渚紫筍改貢建安、臘麵茶,是宋朝沿承南唐的舊制,是一個歷史過程。
隨著貢焙的南遷,閩南和嶺南一帶的茶葉生產明顯發展了起來。《太平寰宇記》中對南方產茶的記載要比唐朝詳細和豐富。其"江南東道"一節中記載:"福州土產茶,南劍州土產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蠟面、骨子、山挺、銀字;建州土產茶,……出茶"。
這些記載,比陸羽《茶經》中有關南國產茶的資料要詳細得多。這正反映了由於氣候轉寒,促使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地發展了起來。
⑵茶類的演變
宋元茶葉生產發展中的一個特點,是由團餅為主趨向於以片茶、散茶的為主。北宋前期,茶葉生產主要是以團茶、餅茶為主,這是屬於緊壓茶類,特別是在北苑貢茶中,這類團餅茶的製作技術和技巧,日趨精湛,不斷創新,無論是在外形和內質上,都達到了團餅茶 的最高峰。
由於宮廷用茶要求,煮茶方式和品飲方式與民間鄉飲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所以團餅茶在作為宮廷之用時,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是,團餅茶的製作工藝和煮飲方式都比較繁瑣,對於一般的普通飲用者來說,則多有不適合的地方。他們總是希望價值低廉且煮飲方便。於是,在過去團餅茶工藝的基礎上,就出現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
宋朝時,對那些團狀、餅狀的緊壓茶常稱之為"片茶",而對那些散狀的茶葉,當時又稱為"草茶",或"散茶"。
到元代,散茶明顯超過團餅茶,成為主要的生產茶類,元代中期的《王禎農書》中,記載當時的茶葉有"茗茶"、"末茶"和"臘茶"三種。"茗茶"就是有的史籍中所說的芽茶或葉茶;"末茶"是把散茶碾成碎末的產品,而"臘茶"則是臘麵茶的簡稱,就是團餅茶。"臘茶"在元代"惟充貢茶,民間罕之"。所以說,在元朝,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由《王禎農書》記述的實際情況來看,除貢茶仍採用緊壓茶之外,我國大多數地區和大多數民族中,一般只採制和飲用葉茶或末茶。
到了元末明初,"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葉茶"(葉子奇《草木子》。宋元時期的茶類中,團餅代表著一種傳統工藝的產品,而散茶則是一種新興的產品。散茶的技術在民間也發展得很快,它與團餅茶的工藝技術,其實是並行而存在,並行而發展的。在北宋團餅茶生產占統治地位時,散茶的生產和技術仍然取得了明顯的發展。
宋元茶類的改制,是順應多數茶葉消費者,為簡化制茶,減少烹飲過程需要的一種自然的發展結果。宋元時期的茶類轉型,為後來轉入明清的散茶大生產,進而走向近代發展之路,奠定了技術基礎。
2、宋代茶文化的發展
宋代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⑴茶學的深入
宋代茶學與唐代茶學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的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於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學術專題上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傳下來後,為當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在宋代茶學作者中,有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徽宗趙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學家丁謂、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沈括,更有鄉儒、進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實姓名的隱士"審安老人"。從這些作者的身份來看,宋代茶學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層次都很豐富。在研究內容上包括茶葉產地的比較、烹茶技藝、茶葉型制、原料與成茶的關系、飲茶器具、鬥茶過程及欣賞、茶葉質量檢評、北苑貢茶名實等等。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
⑵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為"綉茶"。
⑶各種茶飲方式活動的興盛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綉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宋代民間飲茶最典型的是在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南宋建都臨安之時,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此為中心的茶館文化嶄露頭角。現在的茶館在南宋時被稱為茶肆。據吳自牧《夢粱錄》卷16中記載,臨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調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茶肆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到晚上,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遊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後也還有人來提瓶賣茶。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消費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顧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當時稱此為"掛牌兒"。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的"專是五好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會人會聚行老",時稱"市買"。再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如"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還有一種稱為"花茶坊"的茶樓,樓上專門安置妓女誘客,這些茶肆名為茶坊,實為色情場所。
"綉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秘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共有百誇,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說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綉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
❼ 王裕晏的人物貢獻
他喜茶、愛茶、好茶,為推動山東省茶經濟和茶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組織成立了山東省茶文化協會。 1998年,王裕晏同志離職後,組織成立了山東省茶文化協會,現發展會員300餘家,理事單位120餘家;協會面向基層、面向茶農、面向
茶消費者,積極開展各項服務。培訓茶產業人才,協會成立了茶藝職業培訓學校,已經培訓初、中、高級茶藝師和評茶師600餘人,廣泛
開展茶界各項活動,為山東省茶經濟與茶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二、促進了茶葉生產、經營和科技進步。推動山東省茶葉生產、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的全面發展。協會多次組織茶界科技人員深入茶產區進行技術指導、培訓和經驗交流,推廣
新技術和茶葉新品種,擴大了茶葉種植面積,提高了茶葉品質和生產效益。1997年山東省茶葉種植面積僅有3380公頃,產量1300噸;到
2006年,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5740公頃,產量8000噸,並且培養出一批山東茶的知名品牌。三、積極引導茶葉流通和消費。山東是茶葉消費大省,年消費量達到5萬噸,茶葉市場業蓬勃發展,山東已成為南茶北運的集散地,濟南、青島、臨沂、濰坊等城市的茶
葉市場年交易量達130萬擔;協會積極推動茶館業的發展,提倡「科學飲茶,健康飲茶、文明飲茶」,組織茶館業開展自律活動,全心全意為飲茶人服務。四、推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積極致力於魯茶歷史文化研究。多年來,魯茶歷史研究非常薄弱,協會成立後,大力開展茶文化研究,深入茶產區、名山大川研究魯茶文化
五、擴大對外茶事交流。 協會先後主辦或協辦了濟南、日照、泰安等多屆茶博會,特別是,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青島舉辦,並取得圓滿成功;加強了與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以及各省市兄弟茶葉協會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多次到省外參觀考察,學習和借鑒外地茶葉發展的經驗和技術,及時運用到我省茶文化事業的建設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04年至今,組織對魯茶文化的考察、調研和專項研討,拍攝了十二集大型紀錄片《齊魯茶緣》,並撰寫了論文《魯茶淵源》,出版了以「茶」為主題的個人書法作品集。2006年,舉辦了山東省紀念「南茶北引」五十周年慶典活動,總結了山東茶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經驗。還組織評選了山東省「十大名茶」和「十大優質茶」,促進了魯茶的品牌建設。同時,協會經常到各地進行茶葉基本文化知識的宣傳,舉辦或協辦各類大型茶事活動,普及茶知識,繁榮茶文化。
❽ 王裕晏的介紹
男,1933年1月生,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人,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茶文化協會會長等職。
❾ 簡述中國茶文化發展史
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飲茶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❿ 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 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 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