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庄浪縣簡介
庄浪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川縣、秦安縣接壤。東西長56.37公里,南北闊46.60公里,總面積1553.14平方公里,轄13鄉5鎮,293個村1521個社, 1個街道辦事處3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5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48萬人。全縣共有耕地91.66萬畝,農業人均佔有耕地2.19畝。境內海拔在1405-2857米之間,近十年平均降雨量565毫米,年平均氣溫9.0℃。人多地少,乾旱多災,資源匱乏,遠離交通干線,是全省18個乾旱貧困縣和4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庄浪縣幹部群眾經過34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於1998年建成了第一個「中國梯田化模範縣」,實現了整縣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庄浪縣人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長期實踐中,磨礪出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庄浪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奮力拚搏,加快發展,使全縣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方面的工作還在全省或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先後獲得了全國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文化模範縣、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和全省社會治安模範縣等榮譽稱號。
庄浪縣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探明儲量2億多噸的優質石灰石和銅、鉛、鋅等金屬礦產可開采利用,年產優質亞麻原莖2萬噸,年產商品洋芋30萬噸,是隴東胡麻、蕎麥、蠶豆、白雲豆、胡椒的主要產區之一,大黃、柴胡、黨參、甘草、冬花、杜仲等40多種名貴葯材進入全國大部分葯村市場;有天然和人工沙棘林帶12萬畝,以蕨菜為主的山野菜深受消費者喜愛。洛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光熱充足,是種植蘋果、桃、梨等優質瓜果蔬菜的適生區,素有「瓜果之鄉」之美稱。
庄浪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的早期發祥地之一。境內已發縣古文化遺址400多處,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B. 庄浪縣歷史名人
1、柳之可
明柳梁鄉人,萬曆十五年()歲飢,出粟賑救鄰里族人10餘家,又煮粥散舍,活人甚多。
2、楊復振
清南湖鎮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歲荒,出粟500石救災;去世時,焚燒債券,知縣旌表其賢。雍正十一年(1733)飢荒,其子楊國楹出粟百石濟貧,不索還,知縣贈「市義可風」匾額。事載民國《甘肅通志稿》。
3、杜純修
清南湖鎮人,同治七年(1868)大災,隆德人李磐夫婦逃荒來庄浪,棄男嬰於河。純修給粟三升,收養嬰孩。光緒六年(1880),李磐夫婦由陝西回籍,純修又典田得錢四萬余文,送李養老。視男嬰如親生,讀書中秀才。縣丞贈「義方垂教」匾額。
4、馬正槐
韓店鄉人,回族,1983年2月22日,拾到麵粉一袋,經尋找,系高庄村馬世俊所丟。時當地糧食緊缺,正槐主動送還,馬世俊全家感激不已。共青團庄浪縣委表彰。
5、王恭
清水洛城人,往來貿易於平涼、慶陽一帶,途間拾一布袋,內裝銀200兩,恭坐等候失主,半日無人問津,於是送到慶陽府衙,貼出招領啟示。慶陽知府之子外出歸來,告訴其父銀兩丟失的事情,知府請恭至府衙,酬謝王恭銀數十兩,但他堅辭不接受就走了。
(2)庄浪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庄浪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西依靜寧縣,北與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家川縣、秦安縣接壤。
庄浪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群山起伏,地勢東高西低,六盤山聳峙於東,余脈分六支回環盤互,貫穿全境。基岩山地和丘陵溝壑占總面積的93.5%,境內海拔高度在1405~2857米之間。
縣境處於新生代以來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構造地區。喜馬拉雅新構造運動中,隆起六盤山山脈,東北部成為基岩裸露的高山區,受孟家台(華亭縣)至上店(鄭河鄉)斷層控制,西南部成為低山丘陵區,低構成現代地貌骨架。
後經線狀侵蝕,切割成千溝萬壑,河谷、丘陵、高山相間。東北高,西南低群山層巒。最高峰桃木山海拔高度2875米,最低處葫蘆河下游張家大灣1045米,相對高度1452米。
庄浪縣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1、紫荊山
紫荊山,平地突兀於庄浪縣城之中,因山陰遍植紫荊樹而得名。紫荊山游覽區面積1.5萬平方米,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洛河橫煙」、「紫荊香靄」等景觀及其玉虛宮、十王殿、文昌樓、關帝廟、顯聖閣、葯王洞等十多處名勝古跡。
2、雲崖寺國家級森林公園
雲崖寺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庄浪縣東部。西距縣城25公里。雲崖寺以山崖懸空如雲而得名,以北魏石窟群而聞名。雲崖寺開創於北魏,後經北周、金、元、明、清歷代擴建,已形成八寺、三洞、一灣、一潭的奇觀異景,是古絲綢之路的驛站。
3、陳家洞
陳家洞石窟又名龍眼山石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條、土坯砌牆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長100米,高60米的峽谷北岸崖壁上,距地面2-4米,現存大小不等的洞窟9座。
C. 庄浪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庄浪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六盤山西麓,東鄰華亭縣,專西依靜寧縣,北與屬寧夏隆德縣、涇源縣毗鄰,南和張家川縣、秦安縣接壤。東西長56.37公里,南北寬46.60公里,總面積1553.14平方公里(2013年),轄1街道7鎮11鄉。人口449570人(2013年)。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崖石窟及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D. 庄浪縣縣史
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傳說中伏羲氏、女媧氏的活動區域之一。三代時期,庄浪地屬不太明確。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春秋中期,秦國力量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攻滅和臣服了十二個西戎部落,遂稱霸整個西戎地區,後秦孝公滅狟戎(在今武山縣一帶),秦昭王滅義渠戎(在今慶陽、平涼一帶)。至此,甘肅黃河 、洮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歸並秦國版圖。為了對這些地區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統治,秦國於公元前279年,首置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郡級行政區域隴西郡,並於公元 前272年置北地郡。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終秦一代,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隴西、北地、九原、上郡、內史)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
【歷史沿革】
早在秦漢時已有行政建制。公元十三世紀初元王朝創建時期設路,以吐蕃庄浪部族命名,延用已770年,在明、 清直至解放前幾經變遷,庄浪縣的建制才逐漸趨於穩定。1949年8月解放,1950年由平涼劃歸天水,1955年復歸平涼,1958年並入靜寧,1961年恢復庄浪縣至今。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對外開放縣。
E. 庄浪人歷史移民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專一門學屬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F. 庄浪縣的歷史沿革
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
西周時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
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
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終秦一代,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隴西、北地、九原、上郡、內史)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
漢承秦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刺史部下設郡、縣以統之。庄浪地區為涼州刺史部(州治隴城,今秦安縣隴城鎮)下的天水郡所轄。縣域分屬天水郡之略陽道(治所今甘肅秦安縣。)、街泉縣(治所今甘肅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成紀縣(治所今甘肅靜寧縣治平鄉)。縣城東北屬安定郡的涇陽縣(治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轄。
王莽篡漢的十多年,隨意亂改地名,改天水郡為「填戎郡」,還曾設阿陽郡,庄浪地區又分屬上述兩郡。
東漢明帝永平17年(74年),改涼州刺史部的天水郡為漢陽郡(今甘肅甘谷縣),廢街泉縣,並入略陽縣,庄浪又分屬略陽縣及阿陽兩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39年),從漢陽郡中又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庄浪地區又分屬永陽郡的阿陽、街亭縣(縣治在今甘肅省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
三國時期,庄浪縣域屬曹魏雍州管轄。獻帝建安19年(214年),更永陽郡為廣魏郡(郡治臨渭,甘肅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庄浪在那時屬廣魏郡略陽縣。
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重新統一全國後,改兩漢十三州長黨史部為司、兗、豫、並、雍、秦等十九州刺史部。泰始年間(265~274),又恢復廣魏郡為略陽郡。
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氐、羌、鮮卑、羯等「五胡」相繼內遷,戰亂頻繁,民族政權林立。庄浪縣域全部處於民族政權之下。從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間,大體上先後統治庄浪縣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前趙、前秦、後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國。其中,前趙時庄浪屬略陽郡。前秦永興二年(385),皇帝苻豎置「平涼郡於高平鎮。」意欲平定涼國,此時庄浪縣北部之一小部分屬涇州平涼郡轄,北部的大部分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陽郡轄。東晉安帝七年、乞伏乾歸更始三年(411年),西秦乞伏乾歸攻後秦南安太守王璟於水洛城。「水洛」之名在歷史潮流上延續達1587年之久。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麝年間,庄浪縣北屬秦州略陽郡阿陽縣,南屬隴城縣;東屬涇州平涼郡華亭縣。孝庄王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年),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庄浪在魏時屬北秦州安陽郡轄;北周改北秦州為交州,庄浪又屬交州安陽郡。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初行州、郡、縣三級;開皇三年罷郡,以郡統縣,大約在此時改秦州為天水郡。略陽郡於開皇二年廢郡為縣,並改縣名為河陽縣;開皇六年又改名為隴城縣。
唐朝時,唐初庄浪西南屬隴右道秦州(州治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隴城縣轄,東北屬關內道隴州(州治通渭,今陝西隴縣)華亭縣轄。寶應三年,吐蕃貴族率兵東侵,佔有今隴山地區,庄浪也陷入吐蕃之手,時庄浪境內生活著許多的吐蕃部落,唐的地方行政建置被廢。大中三年(849),唐政府一度收復庄浪地區,大約30年之後的廣明元年(880)被又佔領。
五代初梁朝時,「歧」為地方割據政權,都鳳翔府,庄浪由其保勝節度使管轄,後唐時庄浪西南由其雄武節度使、東北由彰義節度使兩鎮所轄。後晉時依後唐舊制。後漢時,庄浪西南被吐蕃佔領,東北仍屬彰義節度使轄。後周時曾收箸被陷的庄浪地區,仍分屬雄武和彰義兩節度使。
宋代,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鳳路的德順軍之隴干縣所轄。德順軍是屬州級的帶有軍政合一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慶歷三年,把原屬渭州的籠竿城提升為軍。這一時期,庄浪是北宋和西夏的邊界地區,又是渭州與秦州的聯絡點,軍事戰略地位較為重要,因而縣域內設有多處軍政性質的城、堡、寨等,如水洛城、通邊寨等。
元初,庄浪隸屬陝西行省,在軍事上又隸屬鞏固便宜都總帥府。1227年,元太祖鐵木真南下攻靜寧、隆德、庄浪一帶,避暑六盤山,不久死於清水的薩里川,約在這時置庄浪路於南湖鎮,庄浪路是直屬於陝西行省的二級行政單位,但轄地較小,領有今天庄浪縣全部,靜寧以及隆德的一部分。「庄浪」之名從此開始,元成宗鐵木真大德八年二月改庄浪路為庄浪州,仍為隸屬於省的二級行政區域。因為元制旰隸於省的路、府、州、軍無屬於二級行政單位。
明朝時,明洪武二年(1369),庄浪由陝西布政使司轄,隸屬鳳翔府,仍稱庄浪州。明洪武八年,降州為縣,改隸靜寧州,屬鞏昌府。嘉靖二十八年又改隸平涼府。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時,在庄浪曾派任過縣知事。
清代統一全國後,庄浪於1648年歸清,時屬陝西行省。1667年從中分屬甘肅省,庄浪又屬甘肅省行省。史載,庄浪「順治初年仍屬平涼府,領固原、靜寧二州,縣七:平涼、崇信、華亭、鎮原、靈台、庄浪、隆德。1778年裁庄浪歸並隆德縣。庄浪縣歸並隆德縣後,在庄浪縣治地設庄浪鄉,由隆德縣丞駐庄浪鄉(今庄浪南湖鎮)。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復置庄浪縣,隸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隸於此。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甘肅省第二督察專員公署於平涼,管轄庄浪。
1949年8月4日,庄浪解放後,成立了庄浪縣人民政府,屬平涼專區,
1950年5月25日由平涼專區歸天水專區。
1956年1月又由天水專區劃歸平涼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庄浪縣並入靜寧縣。
1961年12月又恢復庄浪縣至今,轄五個鎮十三個鄉。
G. 關於庄浪河的歷史記載
庄浪河位於甘肅省永登縣境內,屬於黃河幹流水系,是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在河口達川鄉附近匯入黃河。
庄浪河流域位於黃河中游左岸,在甘肅省西部蘭州以上,北自北緯37°27′南至36°10′。西起於東經102°29′東至103°30′。北以雷公山、烏鞘嶺、毛毛山與古浪河流域為界,東以大松山、小松山與騰格里沙漠為界,西以朱固大阪、黑剌山、馬營山、馬牙山與大通河流域為界。流 域 長 度 為1 7 9公 里,平均寬度僅23公里,北寬南窄,全部流域成為狹長三角形。
庄浪河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兩岸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是傳說中伏羲氏、女媧氏的活動區域之一。相傳夏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庄浪在夏商時屬「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劃在「候服」的范圍;春秋戰國時,仍為西戎所佔據。春秋中期,歸秦國版圖。秦始皇滅六國,庄浪地區一直為秦關中五郡之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縣)所轄。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庄浪地區為涼州刺史部(州治隴城,今年秦安縣隴城鎮)下的天水郡所轄。縣域分屬天水郡之略陽道(治所今甘肅秦安縣。)、街泉縣(治所今甘肅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成紀縣(治所今甘肅靜寧縣治平鄉)。縣城東北屬安定郡的涇陽縣(治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轄。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 」,還曾設阿陽郡,庄浪地區又分屬上述兩郡。東漢明帝永平17年(74),改涼州刺史部的天水郡為漢陽郡(今甘肅甘谷縣),廢街泉縣,並入略陽縣,庄浪又分屬略陽縣及阿陽兩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39),從漢陽郡中又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庄浪地區又分屬永陽郡的阿陽、街亭縣(縣治在今甘肅省庄浪縣東南之韓店鄉)。
三國時期,庄浪縣域屬曹魏雍州管轄。獻帝建安19 年(214),更永陽郡為廣魏郡 (郡治臨渭,今年內甘肅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庄浪在那時屬廣魏郡略陽縣。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又恢復廣魏郡為略陽郡。東晉十六國時,匈奴、氐、羌、鮮卑、羯等「五胡」相繼內遷,戰亂頻繁,民族政權林立。庄浪縣域 全部處於民族政權 之下。從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間,大體上先後統治我縣的少數民族政權 有 前趙、前秦、後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國。其中,前趙時庄浪屬略陽郡。前秦永興二年(385),皇帝苻豎置「平涼郡於高平鎮。」意欲平定涼國,此時庄浪縣北部之一小部分屬涇州平涼郡轄,北部的大部分 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陽郡轄。東晉安帝七年、乞伏乾歸更始三年(411),西秦乞伏乾歸攻後秦南安太守王璟於水洛城,這是庄浪現存地名見於史冊的最早記載。「水洛」之名在歷史潮流上延續 達1587年之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麝年間,庄浪縣北屬秦州略陽郡 阿陽縣,南屬隴城縣;東屬涇州平涼郡華亭縣。孝庄王元子攸永安三年(530),關隴起義軍領袖之一的王慶雲,曾稱帝於略陽郡 的水洛城,爾朱天光平水洛城,擒王慶雲,此段史料見於《北史》。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水洛城為水洛亭。亭在當時為地方基層組織,相當於現在的村級機構。公元543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庄浪在魏時屬北秦州安陽郡 轄;北周改北秦州為交州,庄浪又屬交州安陽郡。隋初行州、郡 、縣三級;開皇三年罷郡 ,以郡統縣,大約在此時改秦州為天水郡。略陽郡於開皇二年廢郡 為縣,並改縣名為河陽縣;開皇六年又改名為隴城縣。
H. 庄浪歷史名人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父親吳扆為軍校,母親劉氏,生二子吳玠、吳璘。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中國南宋抗金名將。 吳玠年輕時參加了涇原路軍,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間,參加鎮壓方臘和河北義軍。宋欽宗靖康年初,與西夏軍作戰中立功。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入陝,吳玠屢勝之。後又鎮壓史斌起義。張浚受命管制川陝,提拔吳玠為統制。建炎四年(1130年),吳玠收復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受任永興軍經略使。同年,富平一戰失敗後,他和其弟吳璘退守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沒立、烏魯、拆合來攻,敗之。完顏宗弼集重兵再度入侵,吳玠率領勁弓弩兵大破之,遂拜鎮西軍節度使。三年(1133年),金將完顏杲攻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入侵興元府(今陝西漢中)。 吳玠退守仙人關(今甘肅徽縣南),阻擋了金軍入蜀之路。四年(1134年),金軍攻仙人關,吳玠破之。自此金軍再不敢進窺蜀地。吳玠則升川陝宣撫副使,進檢校少師,奉寧、保定軍二鎮節度使。死後,謚號武安,淳熙年間追謚涪王。 柳煥烈,字明哉,水洛鎮人。1925年生。山水畫家。在南京市工作。大學 ...
I. 庄浪縣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的論文
庄浪高抬屬歲時節令習俗的傳統娛樂活動,原本是民間社火的一種,最早來源於古代先秦時期的儺戲,人們聚集在神廟,裝扮成各種神仙,在音樂扮奏中表演,後來
走出神廟,串街走巷,因觀眾太多,看不清楚,就出現了高抬。據清乾隆《庄浪志略·風俗》載:「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戲彩,以導芒神,士女竟觀。」,由此
可見,庄浪高抬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從古至今,每年正月十二為紀念宋代劉滬將軍,庄浪人民都會而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1994年,被縣政府命名為「庄浪藝術節),每個鄉鎮或村子的高抬匯集在
水洛城,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儀式。祭祀儀式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場面十分壯觀,祭奠後,各高抬按照固定好的路線串街行社,經過精
心化裝的劇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飄飄然凌空展現,惟妙惟肖,大有從天而降之勢,有的如「飛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鶴亮翅」,
其妙,其高,其險,岌岌可危,驚心動魄,當高抬遇到電線樹木等障礙物時,各高抬旁有兩人用高桿彩條製作的架拐,為高抬開路護駕。
長河漫漫,古韻今風。高抬源於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庄浪人民在原來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表演形式由人抬架子改成馬車,拖拉機、汽車;
內容上也出現科教興國、高效農業、黨建教育、新農村建設的主題,這種創新精神,讓庄浪高抬融生活、藝術於一體,富有現代質朴、粗獷熱烈的藝術個性和文化底
蘊,在漫漫的時間河流中沉澱下來,承載著庄浪人不熄不滅的文化傳奇,演繹成了隴原文化藝術上的奇葩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