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潮汕剪紙歷史文化簡介

潮汕剪紙歷史文化簡介

發布時間:2021-03-06 11:12:32

1. 潮汕民間剪紙的介紹

潮汕民間剪紙剪紙是廣東省傳統的漢族民間藝術。起源於漢族民間喜慶或節日活動中的剪貼內畫。潮汕民容間剪紙就是這許許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種。多雨高溫的氣候,使糊窗的白紙在潮汕民居中匿跡,潮汕民間剪紙不再用來做窗花裝飾,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場。潮汕民間剪紙仍然在喜慶和節日民俗活動中廣泛應用。節日里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間婚壽喜慶的禮品,總要剪上幾個玲瓏剔透的「貼花」,做些裝飾。和中國許多地方一樣,潮汕民間也把剪紙作為刺綉的「花樣」。「貼花」尺幅較小,或三四寸,或一二寸,都是些小品;造型則隨供品禮品的形狀而變化,形式多樣。「花樣」也有許多形式,有一兩尺見方的背兜花、圍裙花,也有小品形式的帽花、鞋花。

2. 潮汕剪紙的歷史和特點

【潮汕剪紙】有幾百年歷史,每逢傳統節日、壽辰、婚姻嫁娶,當地人都用剪紙貼飾在禮品回上。剪答紙又作祠堂、廟宇和日用品的裝飾,以祈祥瑞吉利、萬事勝意。

剪紙內容多為群眾喜聞見樂的潮劇戲曲故事和花鳥蟲魚。欣賞品多以人物為主,禮品、祭品則根據實際情況剪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如在豬頭上張貼豬頭花,在龍蝦上張貼蝦花。日常裝飾品則張貼扇袋花、煙袋花、倍插花、燭台花等。這些作品蘊含了潮汕人民採用托物寄情或賦予吉語的手法,用自然事物中那些能喚起人們感情上健康的共鳴和美好的形象,從而誘發人們對美好情感的聯想,寄託了潮汕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和熱愛。
一般通過幾種形式來表達:形象表達,如梅蘭比春,牡丹喻富貴;諧音表達,如雞羊比吉祥,喜鵲梅花喻「喜上眉梢」;文字表達,「喜喜」、「壽」「福」等圖案。

3. 潮汕剪紙用在哪些方面

剪紙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而各地區內部,又有許多細微不同內,形成極多的流派風容格。這些風格與當地的文化特徵多相吻合。潮汕民間剪紙就是這許許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種。

多雨高溫的氣候,使糊窗的白紙在潮汕民居中匿跡,因此潮汕民間剪紙不再用來做窗花裝飾,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場。

潮汕民間剪紙仍然在喜慶和節日民俗活動中廣泛應用。節日里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間婚壽喜慶的禮品,總要剪上幾個玲瓏剔透的「貼花」,做些裝飾。同時,潮汕民間也把剪紙作為刺綉的「花樣」。

4. 潮汕文化的簡介

潮汕文化是海內外潮汕人的根,在廣東潮汕地區(海內外潮人認同的潮汕地區指潮屬八邑:即今天的廣東潮州、汕頭、揭陽三地級市以及梅州市的豐順縣,廣義上也包括了汕尾)。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潮汕人,是漢民族中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的一個支系。我們把潮汕人所創造的文化名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潮汕地區的善堂堪稱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潮汕菜享譽全國,是國內最貴的一個菜系之一;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俗稱《荔鏡記》可謂是用潮汕話編寫嶺南第一文學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獷豪邁的英歌舞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潮汕厝,皇宮起」,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別有一番古典雅緻。潮語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紐帶,也是連結潮汕人民的親情紐帶。
潮汕文化,一字點「精」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秦漢以後,漢文化向嶺東擴展。晉唐時期,中原主流文化影響逐漸擴大,陳元光平定泉潮間蠻僚嘯亂、韓愈謫任潮州刺史,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時期,大量移民入潮,閩文化北來,使潮汕地區全面開發,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明清時期,最終形成有鮮明特徵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區從宋代起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相應發展,人才輩出。「精乃潮汕之靈,潮汕文化的點睛之筆。

5. 剪紙文化的內容簡介

剪紙是民間的,也是藝術的。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間美工,是勞動人民為專滿足自身的物質與情神屬的需要而源起的。流行時間之長,地域之廣,可以與任何一種傳統藝術相媲關。從南國邊疆到西北大漠,從雲貴少數民族的村寨到東郊海濱的漁家,到處都有剪紙創作活動。剪紙作為勞動者的造型藝術,寄託勞動人民的理想與信念,抒發著生產者的喜怒哀樂。它伴隨著喜慶節日、禮儀祭奠等民事活動,用於點綴於喜慶什器上,或飾於門窗壁間,或粘貼於彩鳶紙扎中,或作為刺綉底樣為女紅所用,總之剪紙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美化裝點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剪紙的題材與內容極為豐富,神話傳說、戲曲人物、蟲魚花鳥,包羅萬象,圍繞著祈福求祥與花好月圓的美好願望,展開主題創作,非常巧妙地運用諧音手法,表達深刻的寓意,如雞諧音為「吉」,羊諧音為「祥」;鹿諧音為「祿」,如意與花瓶剪在一起,寓意平(瓶)安如意等。

6. 誰能介紹一下汕頭的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

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汕頭。
汕頭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之稱,是全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總人口49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面積443平方公里,人口137萬人。現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6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自然條件優越。位於北回歸線與南海交匯處,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3°C,日照時間2000—3000小時,降雨量1672.25mm,濕度82%,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之一。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天然良港眾多。汕頭不僅是粵東的中心城市,也是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處於「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香港、台灣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頭是著名的僑鄉,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鄉親有335萬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人。與海外交往的獨特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汕頭對外商貿歷史悠久,經濟外向度高。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載商埠」之稱,商貿歷來比較發達,曾出現「商賈雲集,樓船萬國」的繁榮景象。1921年,汕頭設市建制。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業群落,經濟實力雄厚,影響力巨大。
汕頭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以精耕細作聞名,有「種田如綉花」之喻。潮汕地區歷來人文薈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潮汕話、潮劇、潮州音樂、潮菜、英歌、潮陽剪紙、和工夫茶富有濃郁地方特色,別具一格。以潮汕歷史文化為獨立研究對象的「潮學」研究廣泛深入開展,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市充分發揮特區和僑鄉優勢,國民經濟綜合實力躍上一個新台階,社會文明程度日益增強。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0.92億元,增長11.6%;工業總產值1469.9億元,增長1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8.6%。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潮汕民俗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漢文化與百越民俗文化及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別具特色、自成體系。有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冬至吃「冬節丸」等飲食習俗;有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 ;有「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 ;有時年八節祭拜等歲時民俗 ;有「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 ;有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

7. 剪紙的簡介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專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屬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剪紙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紅色、綠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種顏色剪成,主要用於窗花裝飾和刺綉的底樣。主要有陰刻、陽刻、陰陽結合三種表現手法。

(7)潮汕剪紙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用途形式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8. 中國傳統文化之剪紙簡介(100字)

剪紙,又叫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回上給人答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在2008年出現新的純手工多層彩色剪紙,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紙,發展成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簡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藝術語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1] 許多方面。[2]

閱讀全文

與潮汕剪紙歷史文化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