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州商城的由來
1950年由考古學家韓維周發現並報告文物部門。1951年春天,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調查發掘團,來到鄭州對該遺址進行調查,他們根據採集到的標本,進一步推斷這里為重要的商代遺址,時代要比安陽殷墟更早。1952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鄭州二里岡和洛陽東郊進行田野考古實習,開始了鄭州商城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1954年春,鄭州市城市基本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考古學家安金槐帶領鄭州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二里崗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1955年發現城牆遺址確定此為商代城市。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鄭州商城的發掘工作正待進一步展開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鄭州商城的發掘也被迫告一段落。直到1971年,考古學家安金槐才有機會回到鄭州,他再度組織文物工作隊的全部人力,准備展開一次大規模的鄭州商城考古發掘。1973年,為了尋找鄭州商代宮殿遺跡,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展開了全面的考古鑽探與試掘。他們在城東北部發現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商代夯土建築基址。其中有多處規模宏大,不同於一般的建築房基,被確定為宮殿基址所在地。到1979年,考古隊在鄭州商城內相繼發現宮殿基址20多處,宮殿區的范圍不斷擴大,約占城內總面積的一半。通過發掘探明,城址東北部的宮殿區建築物分布密集,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復雜的宮殿建築群。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鄭州商城外城郭的發現,把鄭州商城考古推向了歷史的高峰。1986年6月,文物考古部門發現了一段南北走向的夯土牆。這消息立刻引起鄭州商城工作站的重視,隨即組織人力對夯土牆進行了解剖性發掘,並驗證了外城牆的存在。在商城外圍,考古隊還發現了多處商代青銅冶煉、骨器製作、陶器製作的作坊遺址,並有大量的墓葬區;城池內外,還發現了青銅窖藏和祭祀場地。截至目前,商代遺址出土的文物數以萬計,其中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寶。
② 鄭州商城遺址的基本簡介
中國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在河南鄭州。鄭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遺址,內坐落在容鄭州商代遺址中部,即今河南省鄭州市區偏東部的鄭縣舊城及北關一帶。陳運和詩稱「七公里長的商代古城牆 一根能挑起鄭州歷史的扁擔 3500多年的延綿不斷 3500多頁的樹碑立傳」、「考古價值無法估量 現代的目光莫輕視這殘壁殘垣」。
③ 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內什麼時候能建成博物館
新華社來鄭州5月25日電(記源者雙瑞)位於鄭州市中心的商代中期都城遺址內,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正在施工建設,這是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最核心的文物保護展示項目之一。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封頂,預計年底完工,明年布展。
鄭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完工後,將與商代城牆形成一組景觀,靠近城牆的一側全是透明的玻璃幕牆,觀眾不僅能觀賞館內文物,還可以近距離看清城牆遺址。
④ 古代的鄭州商城城址有哪些建築特點
鄭州商城城址城牆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的平面近似長方形,四垣周長6960米,其中南牆與東牆各長約1700米,西牆長約1870米,北牆長約1690米,牆基最寬處達32米,局部地上殘留最高約5米。城周有缺口11個,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門。城牆系用土分層、分段版築法夯成,其橫剖面呈梯形,每段長3.8米左右,夯層較薄,夯窩密集,相當堅固。在城內外兩側築有護城坡,護城坡夯層則是斜坡築成,內側較緩外坡較陡峭。平均底寬約20米,頂寬約5米,高約10米。
外城牆位於內城南牆和西牆之外約600-1100米。早在上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們在內城外東南二里崗一帶,即已發現外城牆2100米。至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在內城外南、西南側又發現兩段外城牆,分別長980米和435米。三段外城牆相連長度500多米,形成一個朝向東北的大敞口,圈築在內城東南角、南牆、西南角及西城牆南段之外,對內城形成一個環抱之勢。在內、外城牆之間,多分布有商代文化遺存,而在外城牆之外則基本沒有商文化依存分布。
城內東北部有宮殿區,還有小型房基和水井等遺跡。城內東、北部近40萬平方米的較高地帶,現已發現有3座大型宮殿的夯土台基建築遺存,應是商代大貴族居住的宮殿區。宮殿區東部還有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貯水設施。
⑤ 什麼是鄭州商城
一
鄭州商城是首先由一位叫韓維周的小學教師發現的。1950年秋,他利用業余時間在距鄭州市南學街小學校不太遠的鄭縣舊城(即鄭州市前身)南關外和二里岡一帶調查時,採集到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經過鑒定,均為商代遺物,隨之引起了考古部門的重視。1951年冬和1952年春,原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鄭州南順城街窖藏坑上銅器組合所又先後派人對商城遺址進行了調查和復查,初步認為在鄭州二里岡和南關外一帶新發現的商代遺址,是一處比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遺址還要早的商代中期遺址。1952年秋,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期考古人員訓練班,就選擇在鄭州二里岡的商代遺址進行了田野考古發掘實習,從此揭開了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1952年10月和1953年,當時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80年改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相繼在二里岡一帶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了豐富的商代文化遺存和遺物。後經進一步的發掘證實,商代文化的遺存東起鳳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花園路,南到二里岡,面積達25平方公里。這里既有商代房基、地窖、壕溝、水井、墓葬和以狗為犧牲的祭祀坑等遺跡,也出土有銅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以及習刻字骨、陶文符號等遺物。尤其是1955年在鄭州北部自家莊,意外地發現了商代文化層下面疊壓的商代夯土牆,夯土的土質多是用紅褐色土和夾雜少量的碎陶片的灰花土夯築而成,土質堅硬,夯層分明。從夯土層內包含的遺物和鄭州商順城街窖藏坑上層出土的銅方鼎相互疊壓關系來看,夯土層是屬於商代二里岡期的。因為它是當時發現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遺址,也是當時已發現的商代城垣遺址中城垣規模最大和地面上殘存夯土城牆較高的一座商代城址,它的發現說明我國商代已開始了夯土城垣建築的歷史,所以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
1956年—1973年,考古工作者重點對商代城址進行了發掘,環繞城牆共開挖22條探溝,對探索商城的文化內涵和確定城址的年代又獲得了重要證據。
鄭州商城自發現以來,發掘和研究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專門在此設立了鄭州商城考古工作站。通過四十多年的努力,鄭州商城的輪廓在一步步廓清,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逐步為人們所認識,一個完整的商代遺址目前已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二
鄭州商城的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其范圍從白家莊沿城東路西側向南,與鄭州舊城東城牆內夯土相連;由自家莊西側向西穿過紫荊山,沿金水大道南側至杜嶺街北端折而向南,與鄭州舊城西城牆內夯土相接;在鄭州舊城牆下也有相同的夯土。東城牆長約1700米,西城牆長約1870米,南城牆長約1700米,北城牆長約1690米,總計周長近7公里。地面城牆保存最高者有5米左右,最低者1—2米。城牆的底部寬度為20米,其高度復原起來約10米,頂部寬度約5米。以全部城牆的長寬高計算,鄭州商城共用夯土量可達174萬立方米左右。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修築如此規模的城牆,不能說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考古勘探的資料表明,在四周城牆上共發現11個缺口。這些缺口,推測有的可能與商代城門有關。該城的西牆和北牆西段破壞較重,殘牆大部被埋在地面以下。北牆東段、東牆和南牆的大部分還保留在地面之上。由於戰國及其以後各代曾利用商代城牆作基礎,進行多次修補仍作城垣使用,所以現存城牆多被後期的城牆或擾土所覆蓋。
從發掘現場還可以看出,城牆是用板築法分段分層夯築的。每段長約3.8米,每層夯土厚8—10厘米。在每層夯土面上,布滿了密集的圓形尖底或圓形圜底的夯窩,這是用成捆圓木棍作為夯具夯打而成的結果,夯窩直徑2—4厘米,深1—2厘米。城牆的橫斷面為梯形,中間層層夯平,兩腰為夯築傾斜面,壁面上端留有木板痕跡。
商城宮殿區基址發現於城址內東北部。以東里路為中心,北到順河路,南至城北路南側,西起黃河水利委員會科學研究所,東到醫療機械廠,總面積達375000平方米。在這樣大的范圍內,先後發現二十餘處成組的或大型的商代夯土建築基址。有的夯土基址面上,還保存有柱子洞或柱礎槽和石柱礎,證實了這里曾是商代的宮殿遺址區。其中的10號房基,現存南北長34米,東西寬10.6米,由十多層夯築硬土堆墊而成,在房基地坪上清理出7排用料礓石塊砸成的圓形柱礎或底部為堅硬平面的柱子洞。房基內還出土有銅簪、玉簪等,這些遺物在鄭州商城之外的發掘中基本不見。這說明這里居住的是大奴隸主貴族,是商代二里岡期奴隸主貴族們盤踞的宮殿建築基址群。從16號大型房基看,這座大型宮殿還應當有重檐,四周有寬大的迴廊,也可能是「堂」一類的建築。此外,在城內還發現一些形制較小的房屋基址,以及相當數量的商代遺存,這可能是一些平民居住區。
近年來的考古發掘還證明,在鄭州商城的中部偏東、偏南、偏西處,也有較大的夯土建築基址。
除宮殿基址外,最能反映當時文化面貌的,便是在城址周圍發現的鑄銅、制陶遺址、制骨作坊遺址和窖藏坑了。
鑄銅作坊遺址發現兩處,面積都很大。一處在城址南牆外,發掘面積達1050平方米;另一處在城址北牆處,發掘面積275平方米。在這兩處作坊遺址內,均發現有冶鑄工作面,地面上粘附一層含有銅渣的硬土。遺址內出土有殘坩堝、煉渣、紅燒土塊、木炭和數以千計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當時的生產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從陶范可以看出,器形有钁、鏟、錛、刀、鑿、錐等生產工具,約佔一半以上;鏃、戈等兵器較少;而方鼎、圓鼎、鬲、甗、觚、尊等容器佔有相當數量,表明當時各鑄銅作坊已有了一定的分工。所用的陶范則是一種「硬范」。商代用陶范鑄造青銅器,已能鑄造高達一米的方鼎,也能鑄出精細繁復的花紋。當時已能用分鑄法鑄造各種禮器,其工藝技術已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燦爛輝煌的商代早期青銅文明正是由此孕育而生的。
制陶作坊遺址在城址西牆外1300米處。在發掘的1400平方米的范圍內,清理出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窯和小型房基。陶窯多為圓形,個別為橢圓形,陶窯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窯室,下面是火膛和火門,中間以帶圓孔的爐簞相隔,簞下有長方形土柱支撐,簞上放置陶坯,簞下可以燒火。陶窯和房基的附近,出土了數十件陶拍子和陶印模等制陶工具;還出土大量的殘陶器和燒壞的陶器,也有未經燒制的陶坯。這些陶器有模製、輪制和輪模合制等,表明輪制技術己被廣泛地採用。尤其是這里發現的陶器品種單一,多為泥質陶盆和陶甑,可見這座制陶作坊是專門燒制盆、甑的作坊。生產這么多的盆、甑,顯然是為了商品交換。
鄭州南順城街銅器窖藏坑發掘現場制骨作坊遺址位於城址北牆外,遺物極為豐富。在一個長方豎井形窖穴中,出土上千件成品和帶有印痕的骨料以及十餘塊磨製骨器用的礪石等。骨器的成品和半成品大多是骨簪和骨鏃,也有少數骨錐和骨針。由此可見這是一個以生產骨簪和骨鏃為主的作坊。骨料經鑒定,除牛骨、豬骨和鹿角外,半數以上是人骨。另外,在城址中部東側一條壕溝中發現有商代遺棄的近百個帶有鋸痕的人頭骨與牛骨、豬骨堆在一起。
在安陽殷墟曾發現過人頭骨刻辭;《戰國策》中曾有趙襄子用智伯的人頭作為飲器的記載。因此,壕溝內的人頭骨應是用來製作器具的。
除這些作坊遺址外,在張寨南街、向陽食品廠和南順城街還分別發現了三處青銅器窖藏,出土了大方鼎、大圓鼎等商代王室的重器,鑄藝精湛,紋飾繁褥,代表了商代二里岡期銅器的鑄造水平。
從鄭州商城已發掘的百餘座墓葬來看,似乎沒有集中的墓地,而是零星分布在商城城垣以外。依據墓的形制、規模、隨葬品多寡,大致可分為奴隸主貴族墓、平民墓和奴隸墓葬。三類不同形制的墓葬,代表著奴隸社會奴隸主、自由民、奴隸死後的不同遭遇。奴隸主在墓中有珍貴的用品隨葬,並且還殉有奴隸;自由民墓室狹小,隨葬品寥寥,且多為生產工具;奴隸們則有的與豬狗同穴,有的被砍頭致死,身首異處、甚至粉身碎骨,慘不忍睹。這些充滿血腥的考古資料,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極為殘忍的奴隸社會面貌。
三
在城址內外曾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如商代玉戈、玉鏟、瑪瑙等玉器,有青、白、淡黃和墨綠等色,光澤晶瑩,反映了制玉工藝有較高的水平。其中的玉璋,通體淡青,後邊飾有獸形紋,還保存有一些塗朱的痕跡。據《周禮·考工記》記載,最大的玉璋只有九寸,摺合現在的尺寸不足30厘米,這件玉璋長66厘米,實為罕見。在城址內東北角的一個祭祀坑內,出土有一團極薄的金箔片,展開後卻是一件罕見的夔龍紋金葉,很可能是鑲嵌在某種漆器上的裝飾。可知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黃金的製作技術,還把它製成精美的藝術品。在城址西牆外今鄭州市張寨南街杜嶺土崗出土的兩件銅方鼎,通高分別為1米和0.87米,重量分別是86.4公斤和64.25公斤。兩鼎東西並列,端正地放在一起,鼎的腹部分別飾以饕餮紋和乳丁紋,鼎足為圓柱形,飾饕餮紋和凸弦紋。兩鼎造型雄奇,製作精美,紋飾古樸,是我國青銅器中有代表性的傑作。從銅方鼎的形制和紋飾看,已具備了高超的冶鑄水平。那時已掌握了冶煉銅礦、精工制范和澆注等鑄造技術,因而才有這樣傑出的產品問世。在年代上,「杜嶺方鼎」比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要早,距今3400多年,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罕見的重器。另在城址東南角外側也出土了兩件大型銅方鼎和一件大型圓鼎。三處青銅窖藏坑的發現,出土的銅器之多,規模之大,器物之華美,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青銅重器,造型雄厚,紋飾華美,氣勢磅礴,再現了輝煌的商代青銅文明。在城西牆外一座商代墓內出土的~件完整的原始青瓷尊,高27厘米,輪制,飾席紋和籃紋,胎骨灰白,器表和器內通施光亮晶瑩的黃綠色釉,火候高,質地堅硬,叩之清脆悅耳。這是我國最早的瓷器,它把我國生產瓷器的歷史向前推到距今3500年前。因此,被譽為瓷的鼻祖。
四
當人們說起我國商代的城市時,自然地會聯想起安陽的「殷墟」。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一直把「殷墟」視為有實物可證的我國最早的城市。然而,是否有比殷墟更早的城市存在呢?鄭州商城的發現,給了人們一個肯定的回答。鄭州商代城址的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出土的遺物琳琅滿目,人們無法懷疑它就是當時的王都這是一處以商代二里岡文化為主的、比殷墟更早的商代前期的城市遺址。
然而,它是哪個王的都城?在這個問題上,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依據文獻中「帝仲丁遷於隞」的記載,進一步分析鄭州商城的文化內涵,認為這可能是仲丁所遷的隞都;有人認為鄭州商城應為商代的第一個王商湯所建的毫都。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目前尚難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不過,鄭州商城早於安陽殷墟,是商代的王都,這一點則是學術界所一致公認的。目前,鄭州商城遺址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進行,我們相信,隨著鄭州商城考古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必然還會有許多新的考古發現,向我們展示出這座古老城市更多的奧秘。
⑥ 為什麼說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商代中期遺址
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商代中期遺址,在其西牆外發現一版處燒制陶器權的手工作坊遺址,分布面積約達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幾座殘破的燒陶窯爐,顯然是窯爐的集中場地。
另外還發現有經過淘洗的陶泥原料,製造陶器的用具和帶有方格紋的陶印模。這些說明商代已有專門的陶器手工作坊。
⑦ 鄭州商城的遺址是什麼樣的
考古人員找到的最早國都是鄭州商城。在今鄭州市區二七廣場以東,發現商代的一段夯回土牆答和大片遺址。城牆基本上是正南北方向,反映了當時測量方向的能力。約在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斷斷續續分布著居住遺址,有許多作坊,有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室等。夯土城垣周長6960米,有11個缺口,城近似正方形。它比近代鄭州城范圍大1/3左右。城內宮殿遺址區達6萬多平方米。宮殿區、居民區和作坊區以及街道都有一定布局。城牆高10米,頂寬5米,夯土量約87萬平方米,以當時的工具和能力,每天1萬人夯築,也得4至5年才能完成。夯土牆內經碳14測定為3570±135年。經考證,這里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仲丁遷隞」的首都。這座規模宏大的首都遺址及其布局,是當時地理知識應用的結果,是當時人們精神和文化的集中體現。城內發現原產於熱帶的象牙,原產於祖國西北的綠松石。冶煉青銅的錫出產於華南或西南。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也都來自祖國各地。這些都標志著商代的人們直接、間接的地理活動范圍和地理認識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⑧ 鄭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請你介紹一下鄭州的歷史脈絡,人文風俗,景觀特點以及你對鄭州的評價
鄭州歷史脈絡————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該觀點未得到國家權威機構和中國民間學者的普遍認可)。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人文景觀風俗———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鄭州。鄭州地處中原腹地,「雄峙中樞,控御險要」,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當地的小吃系列以麵食為主,鄭州羊肉燴面、葛記燜餅、蔡記餛飩、鯉魚焙面,頗有風味。購買幾包"新鄭焦棗"也是饋贈或自食的首選佳品。
鄭州的評價————
鄭州地處中原,是文化之都,商業之都,旅遊之都,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但鄭州也落後,特別是將之放在八大古都行列里橫向比較,我們的差距是明擺著的:比北京,蓬勃的經濟、現代化的都市,京味兒十足的「皇城根兒」文化,我們比不了;比西安,城市建設的宏偉有序和充滿創造力,歷史文化的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我們也比不了;比南京、杭州,對比「金陵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和「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的景象,也稍遜風騷。即便是本省另三個兄弟城市,由於早早名列「八大古都」之冊,在挖掘文化礦藏方面卓有建樹,在古老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結合展示古都風采上業績不凡,它們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在某種程度上,是超過鄭州的。
我們期待著一個極具中原文化風格、極有現代文化特色、極富青春與活力的文化大鄭州,在中國的「天中」之地,閃射出無窮無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