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市吳江市二十年前有哪些鎮
松陵、同里、平望、盛澤、震澤、黎里、蘆墟、屯村、金家壩、北厙、莘塔、八坼、梅堰、壇丘、銅羅、青雲、桃源、苑坪、廟港、橫扇、七都、八都!
㈡ 吳江市以前的18個鎮都叫什麼鎮
盛澤鎮
南麻鎮
橫扇鎮
菀坪鎮
七都鎮
廟港鎮
震澤鎮
八都鎮
桃源鎮
銅羅鎮
蘆墟鎮
金家壩鎮
黎里鎮
北厙鎮
平望鎮
梅堰鎮
松陵鎮
同里鎮
㈢ 廟港鎮的發展狀況
七十年代來以來,鎮村工自業發展迅猛,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絲綢 紡織工業體系。源遠流長的繭桑生產,從民國十八年一月五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農村機械廠在廟港開弦弓村開車繅絲以來,目前已形成了「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制衣、出口」一條龍生產經營,同時形 成了「農副產品種植、加工、出口」一條龍和「多種經營養殖、加工、 出口一條龍」,生產經營產品暢銷國內外。全鎮綜合性經濟實力居全市中上游水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適應發展需要,廟港加快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
工業開發區和太湖旅遊度假區正在分步實施,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風景秀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交通、金融、保險、郵電、教育、衛生、娛樂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為中外客商來鎮 投資提供良好的服務。
㈣ 江蘇吳江市的簡介
松陵,市政府所在地。下屬有經濟開發區,也是吳江電子的主要集散地。距離蘇州市區15分鍾的車程;到上海虹橋機場1小時。
1:上海方向
同里,有名的旅遊景區,有退思園,明清街等景點。(松陵 乘5路車15分鍾到達)
屯村,一個小鎮,同里隔壁,相距5公里,好象無什麼特色。
金家壩,全國有名的彩鋼板生產基地。
北厙,專業生產銅字,銅招牌等。
莘塔,想去周庄就到莘塔。(想必周庄知道吧?其他的我不說了,這里就在上海的邊緣了)
蘆墟,有臨滬開發區。
黎里,沒什麼特別的,一個小鎮。
2:浙江方向
八坼,現在已經合並到松陵(沒什麼太有名的東西,我家就在松陵,說實話八坼離松陵只有10分鍾的車程,30年了我只是路過,沒有到鎮里看過,哈哈)
平望,我唯一知道的是土特產 平望辣醬。
盛澤,位於江蘇省最南端。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聞名於世。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司馬盛斌在此屯兵結寨,後人稱之為盛寨。因西瀕大水,寨又改為澤,延用至今。盛澤鎮經濟發達。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3億元。全鎮現有各類企業8000餘家,其中工業企業2000餘家,總資產300餘億元,2005年實現工業銷售327億元
壇丘,緊鄰盛澤。無特色。
銅羅,同上
南麻,同上
梅堰,同上
震澤,同上
八都,同上
青雲,同上
桃源,在浙江南潯的隔壁,據說那的紅燒羊肉不錯。
3太湖方向
宛平,橫扇,廟港,七都,太湖大閘蟹你聽過沒有?這個也不用我多說了,去百渡一下就全知道了。
住旅店的話,松陵鎮小旅店一般是100-150。(扁地都是,花5元錢叫個三輪,他們很樂意帶你去的)自己選擇比較新一點的,那樣會干凈點。要稍微好點的話 就去松陵賓館,那裡標准房是300-500,這個價格的基礎上還可能有折扣。(我住過的最便宜一次是280,是晚上12點後去的)設施請你放心,4星應該有。吳江賓館也可以,價格在400左右。
吳江的商家一般還算誠實,住店請放心,治安也很好的。
㈤ 廟港的歷史
歷史上,沿湖嶁港都建有廟宇,以今廟港鎮所在的廟宇規模最大,故也稱大廟港.廟港之名由此而得.廟港古屬揚州,春秋是屬吳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哦縣,廟港屬吳縣.唐末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屬縣廟港屬吳江縣,宋代吳江縣下共分29都.廟港地區為五都.
廟港史稱儒林里它以其宋元以來廟港人文獨盛,衣冠甲第一邑.
太湖地處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橫跨江浙二省,北臨無錫南至湖州西接宜興東接蘇州,水面遼闊,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
文物:(一)三足陶鬲;2骨質魚標3黑皮陶貫耳壺4石斧 吳越之戰
<1>廟港歷史曾為江南一帶兵家重地.公元前478年,越國伐吳於澤(即太湖)廟港為主戰場.公元前473年越國與吳國展開決戰,越軍以水陸兩路攻破吳國首都,吳王夫差,被困於姑蘇山而自刎,廟港之地先屬吳國,再屬越國,所處之地帶為湖濱灘地,成為通東西山必經之地,首當其沖成為吳越爭霸的古戰場之一.至今豐民村(原名字浜大隊,後和歡喜橋大隊合並)還有一個自然村,名為吳越戰
<2>在吳越戰東西兩處,有兩個越國藏兵埋伏的蘆葦盪,於是取名為「東藏盪」」西藏盪「。(「藏」吳語也譯為「庄」)
<3>在吳越戰南面,越國大勝後在船上把酒言歡,但酒不夠用,於是把剩餘的酒壇都扔入漾塘,於是取名為」搪瓷漾「(吳語也譯為「盪白漾」)
<4>越國佔領此地,決定進攻姑蘇,且當地一個村落地形如箭在弦上的弓,寓意成功指日可待,於是取名為」開弦弓「 在元朝時期,將攻打下來的地區分「都」,吳江西北一帶共有十都(1-10),廟港為五都,現已不用。七都鎮、八都(社區)仍在使用,還有一處十都(楓林灣)不使用,但有「瞎子先生」出名。
七都詳情信息請參考詞條
㈥ 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的發展目標
學校有活力、教師有實力、學生有潛力
㈦ 廟港鎮是吳江區的嗎
廟港鎮是吳江區的,現已並入七都鎮,成為廟港社區。
廟港地處太湖之濱版,蘇州市吳江區的西南權部,與太湖洞庭東山西山隔湖相望東鄰上海120公里,北距蘇州60公里.環太湖公路與318國道和205省道相接,水陸交通便利.全鎮人口29297人,面積53.3 平方公里。轄兩個居委會和21個行政村。
㈧ 速求江蘇省吳江市歷史沿革資料
吳江,太湖之濱、古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與國際大都市上海緊鄰、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新型工業城市。她擁有1176平方公里區域和78萬人民,下轄18個鎮,是有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光纜之都"和"電子資訊之城"美譽的國家級衛生城市
欣欣向榮的開放型經濟使其迅速崛起成為現代化工業的製造加工基地,成為海內外投資者大展鴻圖、收益頗豐的投資熱土,再創輝煌的福地。
改革開放以來,吳江面貌巨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2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自1993年以來,年均遞增32.1%。2002年財政收入22.39億元,比上年增長46.43%,自93年以來,年均遞增26.4%。吳江市連續十多年位居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前列。
吳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出口供貨額連續十多年在江蘇名縣(市)位居前列,全市鄉鎮工業的出口創匯名列全國鄉鎮工業出口創匯百強縣(市)的前列。吳江是中國真絲綢出口的重要基地,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吳江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歷年累計吸收外資40多億美元,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累計有168個。
吳江堅持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這始終是吳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路。農業生產穩步提高,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5萬噸的水平;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全市擁有絲綢、電纜、機械電子、精細化工、新型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真絲綢口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電纜生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電子資訊產業在華東地區已享有較高知名度。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㈨ 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的學校校史
廟港鎮中心小學位於吳江市西南,廟港鎮北,秀美的太湖之濱。它初創於一九一三年三月,至今已有八十一年歷史。
(一)初創時期(1913-1938)
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已是晚年的秀才先生沈珩伯接受民主思想,決心在家鄉傳播新思想、新知識,造福子孫,開辦學校,在得到當時國民政府的批准後,於三月份開學,校舍位於永定寺內,校名定為「五都鄉第二小學」(國立)。初時兩個班,逐漸擴展成四班。沈珩伯既當校長,又當教師。他的兒子沈月貴,兒媳袁友慈幫父親在學校中任教,後來又有金泉生、沈錫熊在校任教。
沈珩伯為都二小學寫了一首校歌詞,其媳譜曲。歌詞是:
太湖靈秀本毓鍾,
三萬頃,七二峰。
五都素號儒林里,
都二小學地適中,
好將那水光山色,
讀書樂融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將來頭角盡崢嶸。
一九二0年沈珩伯病逝,縣國民政府委任袁友慈為「五都鄉完全小學」校長。
袁友慈校長幼師畢業,富有音樂天才,能譜會唱,特別會彈奏許多種樂器,在校任各班音樂課教學。
五都小學已是一所初具規模的完全小學。有1-6年級,分四個班上課,課程設置齊全,有國文、算術、常識、歷史、地理、英語、武術;唱歌、美術、體操每禮一節;活動課開展小足球運動。
在後期,由於經費的不足,教師的減員,五都小學縮剩兩個班。
一九三八年,日寇佔領廟港,永定寺被日寇焚毀,學校遂停辦。
(二)抗戰時期與解放前時期(1933-1949)
一九三九年一些失業教師借東岳廟房辦了兩個班,收了二三十名學生,教私塾里的課本「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和算術。由於廟港處於游擊區,日寇打盪、湖匪橫行,教學班時開時停,經常只有十來個學生。兩個班級發起人是王永慧老師。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當地熱心教育人士發起復校活動,上書國民政府,得到批准後,是年8月借王永慧私房四間,開了三個班級招收1-6年級學生80-90名。邊辦學、邊籌集資金修建校舍。一九四八年上半年修繕改建永定寺和土地廟毗鄰殘房為校舍,下半年學校遷入新址,改校名為「廟東村小學」,校長金純武,教師有王永慧、沈超雄、沈錫熊、袁友慈、史美俊、張鳳英、張懷文等。一九四九年時學校開四個班級,學生數100名左右。
(三)解放初期(1949-1957)
一九五0年八月,人民政府委任的第一任校長董宗麟到任,正式接受學校,調來鄉師畢業生徐淑琴、金純武仍舊留任教師工作。人民政府對舊學校進行了初步的接收、整頓、改造,將學校引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廟東村小學從此得到了新生,貧苦農民子女從此實現了讀書的夢想。人民政權接管學校的第一年,廟東村小學學生數一下子達到200人以上,這是廟港教育事業的歷史上第一次飛躍。
一九五二年八月孫景賢接替董宗麟校長的職務。一九五四年八月郭夢海繼任。一九五七年七月郭夢海校長離任。
一九五0年~一九五七年,這七年中廟東村小學班級數保持在五個班級上,學生仍然是200人左右,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當時廟東村小學實質上是一所具有中心校職能的學校,它所轄的村校南達橫路,東起馬港,西至西溪廟港,分東西兩片,西片廟東村小學直轄,東片設娘娘廟港輔導校,近百名教師經常集中廟東村小學開會學習,廟東村小學校長有權調動教師,檢查教師工作。
(四)大躍進與三年困難時期(1957-1965)
一九五七年八月凌浩接任廟東村小學校長。
一九五八年,廟港人民公社成立。廟東村小學相應改名為「廟港公社中心小學」,建立中心校輔導制。廟港施教區,東始亭子港,西止丁家港,南臨長盪。分東西南三片。東片,環良港俞福村小學為輔導校;西片,陸港小學為輔導校(後來改更樓港嶸爛小學為輔導校);南片,開弦弓小學為輔導校。為了我更多的社員子女入學,增設許多村校,把學校辦到家門口。村校總數23所。公派教師從十幾名增加到三十幾名。
中心校班級數增加到7個班級。學生數突破250人,有11名教師。飛速發展的形勢迫使學校校舍擴建。
一九五九年八月趙文熙升任中心校校長。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中心校班級減至6班-5班。學生人數只有160名左右。班級生員不足,流生猛增。
一九六二年經濟開始好轉,為了讓大批流生復學,中心校在永隆村試辦半耕半讀班,張村老師任教。上半年試點,下半年全面推開。耕讀班如雨後春筍般地辦起來了。半天勞動,半天讀書,既有利於生產的恢復,又鞏固、發展了教育事業。
一九六四年,耕讀班逐漸轉入全日制。全公社擁有近三十幾名公辦教師,70多名民辦教師。村校31所,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廟港教育事業獲得了第二次飛躍。
一九六三年八月,廟港中心小學校長由視導員陳復三兼任,一九六四年八月由視導員朱興華繼任。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心校校舍進行較大規模改建。改建後的中心校擴班2個共有7個班級,11名教師執教,學生增加到280名左右。
(五)「文革」時期(1966—1977)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解放十七年來無產階級教育事業的成就全盤被否定了,學校秩序被打亂,學校處於無政府狀態之中,混亂不堪。
一九六八年,廟港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學校由教育革命領導小組管理。廟港公社中心小學的中心校職能被終止,並被更名「廟港小學」,一九七一年七月朱興華校長調離廟港小學,徐文忠任廟港小學負責人。一九七四年七月徐文忠改任五聯小學負責人,其原責由謝洪官擔任。一九七五年八月徐文忠再當廟港小學負責人。
一九七三年廟東街整建,廟港小學成南北兩部分,部分校舍遂改建。
(六)改革開放時期(1978—1994)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恢復中心校輔導制。學校更名「廟港鄉中心小學」。梁大星任中心校長。學校教學工作遂走上正規。
一九七五年五月,王夢龍升任中心校校長,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採取切實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提高辦學效益。學校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二十條,制訂了《小學生課內常規》十八條,《一日常規》十條,並堅持開始五項班際競賽(安全、紀律、出勤、兩操衛生),逐漸形成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的校風。
一九七九年開始創建校辦工業,開了幾家工廠,其中工藝服裝廠站穩了腳跟,在學校領導和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倪佰良廠長和全體工人的努力下發展壯大,現在年創利50多萬元,上交學校10萬,有力地支持了學校的教育改革深入開展。
一九八二年,中心校遷至現在鎮北太湖邊新址。新校舍總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初建十一樓十一底教學大樓一座,開8個班,容納學生300多名。一九八三年,又建禮堂、門衛室、伙房,樓西邊加貼一樓一底。一九八五年八月,張克裘升任中心校校長,學校建立黨支部,王夢龍任黨支部書記。王書記和張校長對全鄉學校布局作了合理的調整,合並了一些學校,高年級學生集中中心校和三隻輔導校,最大限度發揮中心校和片輔導校的優勢,調動各片各校的積極性,提高了辦學效益,使各級村校的教學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中心校施教區擴大後,多方出資又建了第二教學樓,全校共開十個班,學生數424名。
一九九二年,學校計劃擴展到庄港沿,佔地可達11333.3平方米。已建成綜合大樓一座,現今學校已擁有較多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大量的圖片資料,藏書達6500冊。教學設施基本達標。
一九九二年八月,張克裘校長調任吳江市第一實驗小學校長,由王夢龍書記兼任中心校長。同年底廟港撤鄉建鎮,學校更名「廟港鎮中心小學」。
改革開放的政策,帶來了廟港教育事業歷史上的第三次飛躍。
一九七八年以來,王夢龍、張克裘兩位校長,勇於改革,善於探索,勤於實踐,大力發展校辦工業,發動社會力量籌資辦學,學校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
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實踐中,王夢龍、張克裘兩位校長統觀全局,著眼素質教育,經常組織教師到外地參觀、聽課,學習人家的長處,校內組織學科教研活動,長期堅持相互聽課、互幫互學,共同提高業務水平;帶領全校教師參觀陶行知展覽館,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狠抓教育觀念的轉軌,變應試教育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抓學校管理轉軌,深化校長負責制,強化目標管理,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健全「以法治校「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為了建設一支適應教育改革需要的隊伍,兩校長主要抓住一個方針的貫徹(教育方針),二個素質的提高(政治、業務素質),三個觀念的確立(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四個基礎的扎實(義務教育基礎、民族素質基礎、人才基礎、公民意識基礎)。特別王夢龍校長抓改革、抓轉軌、首先強化德育教育,建立多個德育基地,形成校內外德育教育新格局。王校長對青年教師特別關心,不僅關心他們的工作,他們的生活,更關心他們的學習。他提倡相互聽課,組織外出聽課。他以自己自修大專的實踐,熱情鼓勵青年教師堅持參加中師函授、大專自學考試。因為他知道青年教師是學校的希望。為了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第四次飛躍,他嘔心瀝血地忘我工作著。
近幾年,廟港鎮中心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文體作為學校特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吳江市級競賽項目中多次獲獎。1985—1992年連續8年被評為縣、市級文明單位。92、93兩年連續獲得學校工作年度考評一等獎,被蘇州市命名為「勞技實踐教育示範單位」。
湯慶文輔導校長被評為全國先進教師;張克裘校長被評為省勞動模範;王夢龍校長被評為吳江市勞動模範;朱廷康等5人被評為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先進個人或積極分子;張學青、戴雲生兩人被評為蘇州市教壇新秀;一批教學能手與教學新秀多次獲吳江市先進教師光榮稱號。
(七)教育現代化階段(1997年至今)
一九九七年八月,姚虎雄調任廟港中心小學校長,借著全市創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的東風,拉開了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帷幕,開始譜寫廟港中心小學教育事業的新篇章,使全鎮小學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
在這個階段,廟港小學在整體辦學方面獲得了質的飛躍。首先是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姚虎雄校長和全體教師的努力爭取和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8年在廟港鎮西合群村征地53畝,決定易地新建校舍。整個學校搬遷工程分兩步實施:第一期工程完成的主體建築為啟智樓(教育樓)與求真樓(辦公樓、綜合樓)及餐廳,建築面積5100平米,工程於1999年8月竣工,9月開學啟用;第二期工程於2002年8月竣工,主體建築為立德樓(教學樓)與明實樓(辦公樓)、圖書館等建築面積4000平米。目前,全校累計有建築面積近1萬平米,綠化面積1.5萬平米。學校內部設施的配置也在這一階段內日趨完善,學校開辟了各類專用教室,建成校園網與電視台,實現班班通與寬頻接入,建成多媒體教室13隻。辦學條件的大幅度改善為學校真正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優化全鎮教育資源的配置,學校對全鎮小學教育事業作了大規模調整,首期於1999年9月撤並了14所村小,至2002年九月除中心校外,全鎮只保留開弦弓村小。高質量地完成了村小布局調整工作,集中辦學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體現。中心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97年至99年,全校共開12個班,在校學生500多人,99年搬新校後,全校共開23班,在校學生達1000人以上,2002年撤並村小後全校規模進一步擴大,共開班32個,在校學生數達到1300人以上。2002年學校為了進一步加大辦學體制改革的力度,同時滿足廣大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特建立了「立德」民辦校區,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重組。
在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學校努力加強內部管理,注重軟體建設。首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各項考核機制,於1998年出台了教師百分考核辦法,於2000年出台了兩級管理、兩級聘任方案和教師層級考核辦法。改革使學校充滿了發展後勁。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壯大,教師隊伍的數量與質量也相應發展。至2003年,全校教師大專率達80%以上,師資隊伍的不斷壯大,推動了學校不斷向前發展。
從九五到十五期間,學校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大大調動了廟港小學教師的積極性,全校教師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對每一個家庭負責,在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為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廟港小學領導層清楚地認識到了教育科研在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為此學校大力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科研來促動學校辦學層次的提高、辦學特色的形成。九五期間,學校承擔了蘇州市級課題《構建主體參與性教育模式,促進兒童真善美素質發展實驗研究》,經過四年的的實踐與探索,課題於1998年圓滿結題。隨即學校研究的方向由德育向課堂教學領域延伸,確立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模式」這一省級實驗課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十五期間學校在總結反思的基礎上,確立了蘇州市重點課題「小學自主教育模式研究」和立項課題「小班化教學組織形式及策略的研究」,作為學校的龍頭課題和辦學的主攻方向,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均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其中在「自主教育」辦學特色的創建過程中,經典教育與小班化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的亮點在全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學校形成了「悅納經典,共享課堂,走進太湖文化」為核心的辦學體系。
近年來,學校在軟硬體建設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連續數年在市教育局組織的學校年度考評中獲一等獎,連續數年被評為吳江市文明單位,學校先後獲得了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蘇州市常規管理示範小學,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蘇州市語言文字規范學校,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03年12月學校順利通過了省實驗小學驗收,成為吳江市的又一所省級實驗小學。
廟港中心小學是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校。它有一個團結的、具有實干精神的領導班子,有一群敬業、愛生、團結、創新的充滿活力的年輕教師。在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中,我們覺得任重而道遠。我們決心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勇於改革探索,勤於開拓創新,為祖國培養「四化」建設的優秀人才而不斷努力。
廟港中心小學的未來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