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古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主線

中古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主線

發布時間:2021-03-06 08:06:54

A. 西歐中世紀歷史的發展線索

打的仗是低烈度的 一般領主完全脫產的戰士才二三百人 貧窮點的才四五十人 這種戰內爭太弱容了 就是國戰每個領主義務也才一個月 拖長點時間戰利品戰功得加盔甲武器一般是祖傳的 抓了貴族可以換贖金 抓了小兵做農奴 也可以賣了 完全就是會說話的牲口 東征是為了財富 信仰是鬼話 中世紀的機會太少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庶出貴族 破落騎士 和投機商人 共同演出一幕 你問題太多 手機打得累 推薦一個游戲你玩下 王國風雲2

B. 中古時期西歐處於哪一 中古時期西歐處於哪一個歷史時

中古時期西歐處於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常識歷史篇。

C. 求歐洲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D. 中世紀西歐歷史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中世紀西歐的主要封建國家?
英國、法國、義大利、德意志。

2、這一時期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徵?
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國王與教皇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激烈。

3、形成這種政治格局的原因?
封臣制(附庸制)與封土製(采邑制)相結合。

西歐封建庄園 西歐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表現形式.貴族的采邑領地可能是一個庄園,也可能是十幾個、幾十個.一個庄園包括一個或幾個村莊.庄園的耕地分兩類,一類是貴族直領地(自營地),一類是農奴份地.在11世紀,采邑的多數居民是農奴.他們被束縛在土地上,未經領主許可不得離開采邑.其實當村外的世界還非常陌生、充滿危險並且到處都是同樣的采邑時,打算離開的人是很少的.因為采邑的村莊提供更多的安全、更多的家族聯系,並且使人們能更方便地找到鐵匠和神甫.村民們輪流到領主的地里去勞動,向領主交上一部分他們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此外,還有人頭稅、年貢、磨坊使用費等. 按耕作制度,耕地分三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休耕地,年年輪換,此為三圃制.每個農奴在每種地上都有一塊,一般是長長的一條.耕作時需4~8頭牛牽引沉重的耕犁,故需相互合作;由於每家都是狹窄的長條地,種什麼和什麼時候種,也需要相互協調,因此農村公社在庄園內也往往存在.庄園內還有森林、牧場、水源,由農民共同使用. 至於領主這方面,他不能剝奪農民的財產,也不準把農民趕出他的份地,這是一條公認的封建法律. 與西歐封建庄園不同,中國封建庄園是地主式經濟,而不是領主式經濟;中國地主的土地所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分離,沒有西歐領主在庄園內的行政、司法等特權;中國庄園多搞代役租;佃戶、客戶也沒有西歐那樣強的人身依附關系.

4、西歐封建社會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層層分封、封建等級制度體系森嚴,政(國王的世俗權力)教(天主教會的教權)沖突激烈,教權甚至凌駕於王權之上。

5、與中國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有什麼不同?
(1)中國: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周王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接受周王的冊封和禮器,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的義務,並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如果諸侯間發生了爭執或沖突,則由周王進行調結和處理。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是諸侯們的共同主子,自稱為上天之子,故又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於周王的命令。對於不盡義務或反抗的諸侯,周王有權進行處罰乃至征討。 諸侯在其封國內也要進行分封,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要分封,封其後代為士,分給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金字塔形的局面,每一個等級都要向上一等級負責,最終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情況。

(2)西歐: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由於封建等級制度是因土地的層層分封而形成的,各級封君與封臣之間都互有義務。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認自己直接受封的領主為封主,而對自己封主的封主卻沒有臣屬關系。所以,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這種復雜的關系,在封建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爭奪和混戰。

6、中世紀時期西歐封建國家的實屬(應該是「世俗」)政權與教會的關系怎樣?這種關系的發展趨勢?
關系: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國王與教皇爭奪最高統治權(在西歐中世紀,人們相信世上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誰才是這個權力擁有者的問題上,意見卻大相徑庭,國王和教皇都想把這一權力據為己有)的斗爭激烈,故政教沖突不斷。
趨勢:教皇利用給國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權一度凌駕於王權之上.到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期,教權達於極盛.

E. 歐洲史分為哪幾個階段

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1、古希臘文明

愛琴文明時期。它產生了雄偉的宮殿建築,而且還產生了文字,這種文明始於公元前2000年,止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荷馬時代,阿卡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半島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階段。

古風時代,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希臘城邦逐漸形成了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的古典時代是希臘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希臘文明在民主政治,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希臘並入羅馬共和國境內,至此,古希臘時代結束。

2、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破,東羅馬帝國滅亡。古羅馬存在了2206年,對歐洲及世界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3、中世紀時期

在經歷了古希臘和羅馬的繁榮之後,蠻族的入侵開啟了歐洲中世紀歷史的序幕。

這一時期,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地理邊界開始逐漸形成(如英國、法國、德意志及北歐諸國等),這牽涉到宗教、戰爭、種族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

4、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紀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

5、工業革命時期

公元1776年,英國的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工業革命正式開始,歐洲正式進入工業時代,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

(5)中古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主線擴展閱讀:

哲學、藝術、政治思想的源頭都起自古希臘。希臘後被羅馬佔領。羅馬人在打仗和治理國家方面都比希臘人更加擅長,但在其他許多方面,羅馬人都非常虛心地向希臘人學習。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基督教的始祖,耶穌,從猶太人的律法和教訓中延伸出自己的教義,耶穌將猶太人的道德教訓轉化成宇宙大愛,基督教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宗教。

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在治理國家方面卻問題重重,漸漸地,這些只會打仗的戰士紛紛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這是最後一個連結點: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

從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開始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稱為古典時期,從公元476年到1400年歷史學家稱為中世紀。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400年是近代的起點。

至公元1400年,這個混合體開始分崩離析,分裂首先始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常常被描述為古希臘羅馬學術的再發現。

F.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G. 歐洲中世紀發展脈絡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1、經濟——中世紀時的經專濟主要是封屬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2、文化思想——教會掌握世俗權力,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3、政治——封建等級關系森嚴,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國王以下是公爵,騎士是最低一級的封建主。4、軍事——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以騎士和冷兵器為主要特徵。

H. 中世紀西歐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關於中世紀有很多種說法,一般會以公元500年左右到公元1500年左右的一千年作為分期
西歐歷史進版入中世紀是以羅馬帝權國的崩潰為標志的,之後先後經歷了日耳曼族入侵、法蘭克帝國、民族國家形成幾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羅馬的崩潰和蠻族的入侵造成了原來發達的奴隸文明的衰落,但日耳曼民族是更為落後的原始生產力,因此這一時期社會是特殊的一種生產形態,比如「馬爾克」制度。
第二階段,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法蘭克人逐漸成為了西歐社會的主宰者。分封制開始形成並發展。在法蘭克帝國鼎盛時期,四分五裂的西歐終於漸漸地走向了統一,同時原本勢力較弱的基督教也成為正式的而且日益實力壯大的宗教。
第三階段,隨著城市的復興,市民階層的涌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逐漸在商業比較發達的義大利個別城市和佛蘭德爾的某些地區開始出現,伴隨著城市實力的不斷增強,民族國家開始形成。

I.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起,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訖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將下限定為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早已在500多年以前走完了超過1000年的封建社會歷程。(註:這里的「封建社會」,不是我們通常與「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相提並論的「封建社會」,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會。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為典型。這種社會與歐洲的封建社會基本一致)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發生的事件,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J. 中世紀的起止,歐洲重要歷史事件

1、定義:
中世紀( the middle age )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比昂多於 15 世紀提出來的.他把西歐 5 ~ 15 世紀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紀,意為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17 世紀末德國史學家凱列爾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類的全部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三個時期;到 18 世紀,中世紀一詞被歐洲歷史學家普遍採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說,清末翻譯西方世界史著作時採用過來。中世紀是適用於西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應用於其它地區時我們常用世界中古史來取代。

2、起迄年代:
由於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認識也不同。國內過去傳統上定上限為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下限為 1640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以革命奪權為標准劃線,現多不用。現在教科書定為下限 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之前,但上限仍為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對上限介紹了十二種說法,它以 284 年羅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為世界中世紀史開端,下限採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國滅亡為界.此說在西方較流行,象《歐洲中世紀簡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劃定時限時,下限都是 15 世紀,上限則 3 ~ 5 世紀不等。

3、分期:
中古時期各地差別太大,以西歐為標准:
5 ~ 10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封建化時期);
11 ~ 14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興盛時期;
14 ~ 15 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二。
中世紀(Middle Ages ;約395~1500)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三。此間歐洲重要歷史事件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十四世紀末與十五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十七與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個世紀,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二戰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梵蒂岡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貴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梵蒂岡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 文化義大利一直不能統一,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

閱讀全文

與中古時期西歐歷史發展的主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