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報紙的歷史意義是
1.報紙的出現為文化的傳播、發展和交流拓寬了平台。
2.報紙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求知慾望。
3.報紙的出現革新了歷史記載的方式,和人們了解歷史的方式。
4.報紙的出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
其實和前面的那位大哥說的一樣
㈡ 求中國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歷程,興起、發展、繁榮、消亡這四個階段具體對應哪些歷史時期和年代
近現代的中國報紙,除去被稱為「蟻報」的小報,其主流範式大概有三種:民營商業報紙(商人辦報)、專業報紙(文人辦報)和黨報系統(政黨辦報),三種範式相互重疊、長期並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歷經政權更迭,民營商業報刊的生存發展呈現出獨特的狀態和歷史規律。
近代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軌跡
中國近代民營報刊誕生於清朝末期的19世紀70年代, 興盛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 衰微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歷史時期:
1.初創期(1873~1894)
中國早期的商業報刊是由外人在華最先創辦的,19世紀70年代以後,國人開始了自辦民營商業報刊的艱難探索實踐。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是第一份國人自辦的商業報刊;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的《循環日報》,則是早期國人自辦商業報刊中出版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一份。從19世紀7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國人自辦民營報刊約20種。誕生於洋務運動中的第一批國人自辦報刊具有明顯的商業性質,多是私人集資合股而辦,屬私營性質的民辦報刊。這一時期民營商業報刊的出現主要源於內外兩大因素。從外因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門戶洞開,西方殖民者在華貿易活動導致了商業報刊的產生;內因方面,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為民營商業報刊提供了生存的必要土壤。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下,近代民營商業報刊於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應運而生。
2.發展期(1914~1921)
1914年「一戰」爆發後,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暫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並帶動了以廣告為主要利潤來源的民營商業報刊在民國初期迅速崛起。這一時期的民營商業報刊普遍注重經營管理和發行業務,並進行技術革新和擴大再生產,因此規模有了很大發展。以《申報》為例,不僅增加了廣告的數量,在發行方面也努力拓展外埠讀者訂閱,以提高《申報》在全國的影響力,此外,印刷機、鑄字機等設備也無不更新。到1922年,《申報》的發行量從1912年史量才接手時的7000份增長至接近5萬份。《新聞報》等其他商業報刊的發展情況也大致如此。藉助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上海地區的民營商業報刊在這幾年間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在以京津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由於袁世凱獨裁統治對新聞事業的摧殘,直至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民營報業才有所復甦和發展。1918年《京報》、《晨報》相繼在北京創刊,並逐漸發展為北方較有影響的民營商業報刊。
3.繁榮期(1925~1937)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南北的民營商業報刊迎來了自身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各大城市得到空前發展,為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廣告和讀者群;另一方面,北伐戰爭的推進也為民營報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政治環境。上海地區,《申報》、《新聞報》等老牌民營商業大報逐步完成了向企業化經營的過渡,出現了報業資本朝著集中、壟斷方向發展的托拉斯新趨勢。與此同時,以《晶報》的出版為標志,在上海出現了一個時期的小報熱潮。在以京津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北伐的進行消滅了封建軍閥,寬松的政治環境催生了在日後具有很大影響的民營商業大報。新記《大公報》及以《世界日報》為依託的「世界報系」均創辦於這一時期,這些報紙在暫時獲得的寬松政治經濟環境下,迅速發展為民國時期的民營商業大報。
4.衰微消亡期(1937~1949)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長驅直入由北到南入侵中國,《申報》、《大公報》等民營商業報刊在戰火頻仍中輾轉南北,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破壞。此後,隨著日軍在淪陷區內建立起龐大的日據報業和漢奸報業,民營報業逐漸萎縮。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民營商業報刊迎來了短暫的復甦,但凋敝的經濟和國內緊張的政治形勢仍舊制約著其發展。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和無產階級政權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民營商業報刊或被接管,或由於物價飛漲累賠不堪經營難以為繼而倒閉,在全國解放前夕大規模消亡。建國後,被允許繼續出版的民營商業報刊僅剩數十家,其中一部分因自身無法適應新的政治經濟環境而自動停刊,另一部分經公私合營成為國有報紙。至此,於中國大陸存續七十餘年的民營商業報刊落下帷幕。
近代民營商業報刊的生存狀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復雜的政治格局、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使民營報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艱難,其七十餘年的成長歷程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獨有的狀態和規律。
首先是大多困窘易夭、發行量小。近現代民營商業報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生難夭易,除《申報》、《大公報》等少數幾家報刊外,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壽命不過寥寥數十期。這主要與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落後,許多報刊經濟上困窘難支因而濫拉政治關系、拿津貼有關,所以在復雜動盪的中國,政局一變動這些報刊也就隨之倒閉了。另外,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也不大,除卻幾種商業大報,絕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只有千餘份左右,這與報刊靠廣告和津貼勉強維持,內容上格調不高有重要關系。多數報刊的困窘易夭和少數大報對商業利潤的努力追求,是近代民營商業報刊在經濟生活上的寫照。
其次,民營商業報刊在言論上體現出朝秦暮楚、軟弱性與進步性並行的特點。一方面,誕生於國難之中的民營商業報刊,其經營者大多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而民營報業贏利的目的也要求其必須監督時政、批評政府以建立聲譽,故而其言論往往表現出進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近代中國歷任政府的獨裁專制統治,又使民營商業報刊欲求生存者必然要在言論上有所顧忌,表現出一定的軟弱性。即便是以言論著稱的《大公報》也只能「在不危及本報生存的前提下,盡量批評政府。」②言論上的反復無常、進步性與軟弱性並存,是其生存狀態的寫照。
由於政治制度的更迭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誕生於內憂外患之中,伴隨政局動盪艱難發展壯大的民營商業報刊,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作為我國大陸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民營商業報刊為豐富近代大眾傳播形式、推動我國報業發展、促進中國近代化民主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㈢ 報紙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
報紙是傳播領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來,報紙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天的清晨,當大多數的人們還沉浸在夢鄉中,城市裡百萬份的報紙就會從轟鳴的印刷機中新鮮而出,為人們帶來新鮮的資訊。
報紙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出現在古老的中國。《邸報》是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西漢時期,為加強皇權,漢王朝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大郡,在郡下一級又分若干縣,由中央統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長安都設有辦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各省駐京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稱為「邸」。「邸」內派駐有辦事員,負責將上峰的信息收集起來,寫在竹簡或絹帛上,通過驛站傳送給各郡的太守參閱。而這一寫有信息的竹帛就稱之為《邸報》。
伴隨著古代中央王權的不斷加強,「邸報」也一直得以很好的發展,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紙張的出現使得「邸報」的書寫與發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於雕版印刷的廣泛運用,同時,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擴大,《邸報》的運用就更加數量化、規范化。第一份用紙印刷的報紙,投遞這份報紙的機構, 當時叫郵驛,投遞人員為唐朝兵部軍卒,腰束革袋,帶上鈴鐺,騎著快馬傳郵,聽到鈴聲,行人都遠離避讓。唐玄宗時期,《邸報》又稱為《開元雜報》。到了明代,中央已有專門的機構通政司進行《邸報》的編發工作,發行日期和發行對象也日趨穩定,形成國家性新聞刊物。已經初步具有了現在報紙的某些元素。1638年( 明崇禎11 年),《邸報》開始使用活字排版,報紙的發行量增大, 但因戰爭頻繁, 交通堵塞等情況, 江南一帶當天的報紙要個一個月後才能看到。清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報》才正告壽終。
西方人一直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60年創建的《每日紀聞》,他最早是一塊樹立在羅馬元老院門口的木牌,用於向廣大羅馬市民發布元老院的最新決策。相當於現在的公告欄,後來,隨著羅馬的版圖不斷擴大,已經遠遠不局限於義大利,為了使廣大疆域上的各部落臣民都能「沐浴」到共和國的恩澤,共和國最後一任執行官愷撒責專人,將《每日紀聞》的內容書寫在布匹上,帶到各個行政省的首府,並在那裡翻譯成各種語言,再通過公告欄的形式發布給民眾。這一信息傳播的方式對西方後世影響甚重。
中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每日紀聞》就其形式與目的來說與漢代的《邸報》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國的《邸報》的受眾是各地的官員,而羅馬的《每日紀聞》的受眾一直延伸到了基層民眾,這與當時兩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有著很大的關系。
報紙的發展歷史:
無論是中國的《邸報》還是西方的《每日紀聞》,都是古代的媒介,雖有現在報紙的雛形,但仍與人們普遍概念里的報紙有著非常大的出入。現在報紙有三大特性,既:刊載新聞;定期出版;公眾發行。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廣告的發展歷程
頂的人數 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牧業、農業與手工業的兩次社會大分工,從而開始出現了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交換,出現了最早的商品。由於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在奴隸社會初期再次出現了社會分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了專門依靠經營商品的買賣來獲取利益的商人階級和商業行業。自從有了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各種原始形態的廣告也就隨之出現,如口頭廣告、陳列廣告、招牌與幌子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原始廣告同商人進行商品銷售活動的形式密切相關。口頭廣告直接與攤賣相聯系,而陳列廣告、招牌和幌子等廣告形式,則與商品經營發展到較大規模之後出現坐店經營有關。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又開始出現粗糙的印刷廣告。當時的廣告形式雖然簡陋,但已是推銷商品不可缺少的工具,對當時的生產、交換和消費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社會的發展形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開始出現社會化大生產,商品的生產變得高度發展,交易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當經濟形式已完全發育為市場經濟時,商品變得空前豐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廣告成為企業主或商人爭奪市場的手段。這時的廣告,已成為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的重要促銷手段,廣告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亦日趨完善,廣告業已成為一個空前發達的行業。整個世界的廣告費用在近年已相當浩大,每年達數千億美元。按國民人均計,美國在1900年的人均廣告費為5.91美元,而在1976年為155.34美元,到1981年則達300美元。1989年美國廣告費已高達1100多億美元。
㈣ 近代中國報刊的創辦,發展對當時中國社會有什麼意義
首先,正是這些報刊所刊載的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宣傳內容,促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開啟了自由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之門。其次,外報促使中國知識分子觀念的轉變。外報的創辦者們輸出的近代報刊的知識與模式,開拓了國人封閉的視野,新興中國資產階級政治人物的參政意識、民主意識逐步增強。而報刊——輿論工具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助推器。在外報影響下產生的資產階級輿論,對封建專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沖擊,加速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當時如果沒有這個「加速器」,僅靠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自然演進,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恐怕要緩慢得多。在外報的影響下, 國內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逐步認識到報刊的各種社會功能,積極投身報界,引進「西學」,自辦報刊。這一時期,不論是普通知識分子還是統治者,對報刊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應用。維新派報刊和其他新興報刊一起,向廣大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宣傳教育,他們把自己接觸到的西方資產階級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說通過報刊介紹到國內,使更多的知識分子從八股科舉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始大規模地議論時政,參與變革。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劇烈的變革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報刊的形成與發展。同樣,近代報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近代報刊的確在某一程度上使國人傳統封閉鎖國的心態向近代開放意識轉變,推進了國人對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從而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前進步伐。
㈤ 報紙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作用
在二十年前,報紙是人們了解社會,知曉天下大事,最主要的途徑
㈥ 近代中國報刊的創辦、發展對當時中國社會有什麼意義
這個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對當時人們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作用,因為回近代時期,我答國的知識分子受外國先進思想 的影響,開始萌發新思潮。而這些新思想的傳播大部分都要歸功於近代報刊的創辦和發展。其次是對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積極影響,改變了原先我國社會落後的文化宣傳力度。 誒。。。可能還有。。不過暫時沒想到餓。。
㈦ 民營報刊命運的必然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復雜的政治格局、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使民營報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艱難,其七十餘年的成長歷程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獨有的狀態和規律。
首先是大多困窘易夭、發行量小。近現代民營商業報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生難夭易,除《申報》、《大公報》等少數幾家報刊外,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壽命不過寥寥數十期。這主要與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落後,許多報刊經濟上困窘難支因而濫拉政治關系、拿津貼有關,所以在復雜動盪的中國,政局一變動這些報刊也就隨之倒閉了。另外,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也不大,除卻幾種商業大報,絕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只有千餘份左右,這與報刊靠廣告和津貼勉強維持,內容上格調不高有重要關系。多數報刊的困窘易夭和少數大報對商業利潤的努力追求,是近代民營商業報刊在經濟生活上的寫照。
其次,民營商業報刊在言論上體現出朝秦暮楚、軟弱性與進步性並行的特點。一方面,誕生於國難之中的民營商業報刊,其經營者大多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而民營報業贏利的目的也要求其必須監督時政、批評政府以建立聲譽,故而其言論往往表現出進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近代中國歷任政府的獨裁專制統治,又使民營商業報刊欲求生存者必然要在言論上有所顧忌,表現出一定的軟弱性。即便是以言論著稱的《大公報》也只能「在不危及本報生存的前提下,盡量批評政府。」②言論上的反復無常、進步性與軟弱性並存,是其生存狀態的寫照。
由於政治制度的更迭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誕生於內憂外患之中,伴隨政局動盪艱難發展壯大的民營商業報刊,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㈧ 報刊出現對近代中國發展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在新聞媒體方面的近代化
㈨ 認為近代報刊創辦歷史意義是什麼
20世紀早期是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發生劇變的時期。在這個劇變的過程中,近代專報刊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屬注意的是,這些報刊十分注重總結中外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發表了大量的關於中外歷史和史學的著述。這些著述或集中於專業性歷史刊物,或作為單篇散見於報章,或被歸入各種報刊專欄,其中,有相當部分入於歷史專欄。這使得歷史教育也能夠藉助報刊這種近代思想傳播方式加入到歷史變革的洪流之中,並發揮自己的作用。
㈩ 中國民營報刊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 晚清、民國初期、五四以後來看
民國的報業對現在最大的影響就是讓利用輿論竊國的人看到了嚴格控制言論自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