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論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現狀

論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現狀

發布時間:2021-03-06 07:40:18

① 談談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中應該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大運河是我國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版記錄。這條古老的運權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京杭大運河是標志著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大運河申遺工作任重而道遠,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創新的思路,挖掘大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切實把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推動大運河遺產的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他塑造了華夏民族的偉大形象,為歷史悠久的中國贏得了世界聲譽。

②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運河的衰敗

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貫通於1292年,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00多公里。這條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也是中國惟一南北走向的長河。

肇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代,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一項壯舉,大運河綿延千里、縱貫南北的水系,構成了獨特的自然風情,沿岸幾十座城市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韻,也大多有著意境別具的高品位文化。

然而,大運河獨有的文化特色,在現代文明和過度開發的沖擊下,正在迅速流失。

運河兩岸的許多古跡大多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建設中的橋東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博物館和地下商城,以往淺吟低唱船歌、打魚運貨的運河人家杳無蹤跡,取而代之的是冒著黑煙轟轟而過的機動船舶。

歷史上,滄州段運河一直是條豐水河。在當地老人的記憶中,就在解放前,運河水深還有六七米,能行20多米長的大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運河的水還經常滿槽。「可現在,這些河流淌的是醬油色的污水,嚴重缺水使滄州段運河成了『干河』」。

今天,濟寧以南的河段(即魯、蘇、浙3省),盡管依然發揮著部分的交通運輸功能,但由於其他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快速發展,加上河水不足,其載運能力已大大下降。許多河段,河水發黑,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失去了運輸功能的大運河,其運河的本義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如此斷言。俞孔堅從1997年就開始了對大運河遺產廊道的研究。

專家介紹,目前,大運河已不能全程通航,其中全年通航里程僅為877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100公里。運河的斷流停航和廢棄,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岸的歷史文脈已變得漫漶不清,古橋縱橫、河埠林立、古屋比鄰、商鋪連綿、巷弄穿錯的運河風光已經或即將成為記憶。

「作為文化遺產,大運河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險。」不少專家對此憂心忡忡。

「兩會」期間,58位全國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的議案。他們認為,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失為一條「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和「民俗陳列室」,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如不及早啟動保護工作,運河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迅速消亡,這將是我們民族的巨大損失。

不僅如此,大運河還創下了多項傲視寰宇的紀錄:論長度,它比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有「運河之王」之稱的土庫曼運河長400多公里;論年代,這條我國最早古運河的開鑿年代比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早得多得多。

然而,同樣是古代水利工程,羅馬城內的13條古羅馬時代的水道,最長不過90餘公里,均是義大利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班牙塞哥維亞至今仍在使用的「羅馬大渡槽」,建於公元前1世紀,長僅813米,早在1985年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而我們的京杭大運河,卻始終未能被界定在文物保護的領域內。

除了歷史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大運河目前的現狀?

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坦言:「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完整的大運河的情況,還不是非常清楚,包括廢棄的地方,到底廢棄了多少?是什麼樣的地貌?這些都還不清楚。」

目前,大運河作為航運水道,一直由各地水運部門或交通部門分段管理,有關專家認為,其必然的結果是,重經濟效益而輕歷史文化積淀,也根本不可能從整體上關注沿線的文化遺存。

在資源利用上,人們只注意「黃金水道」內河貨運量的增長與否,很少去關心運河文化對環境生態、旅遊景點、風土建築等方面的影響,不注重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致使未將運輸體系的利用和文化資源的保護齊舉並重,沒有樹立長遠戰略眼光來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

在文物保護上,因為理念遲滯和條塊切割,文物部門大多始終未能主動介入對大運河文物的監控,至今沒有一份保護規劃方案,而經費的捉襟見肘更使文物保護雪上加霜,只能徒嘆運河文明的失落,被動等待的心態使大運河的文化遺存定性若明若暗,導致文物保護工作的若存若亡。

專家們認為,正是此種種的原因,導致了大運河保護現狀的尷尬。

曾經在21年前就向世界文化遺產協會提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鄭孝燮、羅哲文兩位老專家認為,要扭轉運河的這個趨勢,需要藉助於世界遺產的申報。「如果大運河獲得這個『世界遺產』稱號,可以推動沿岸城市的政府部門承諾承擔起保護大運河的責任,大運河的治理也可以得到各國的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援助」。

「把京杭大運河作為一個整體,實現了由『點』到『線』的轉變,必將有力促進京杭大運河的整體保護,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打下基礎。」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

盡管運河保護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但在有識之士提出運河申遺課題前,許多城市就已著眼於保護運河沿岸的歷史文化遺存。

「一部長長的運河史,現實已無法將它還原,但運河不能沒有記憶。」京杭運河杭州段指揮部總指揮陳述認為,對運河的整治與保護絕不是對運河杭州段歷史的復制,需要對歷史信息的選擇性讀取。「運河沿岸業已消逝的古風古韻固然值得憑吊嘆惋,但今天兩岸的百姓生活何嘗不是新版的運河風情圖?」

「保護和發展可以並存。」世界遺產研究專家也認為,運河從春秋戰國時開始流淌,到隋煬帝時期,後來又到元代,經過了幾次大的修整。保護並不是僅僅保護春秋戰國時期的運河,或是隋煬帝時候的運河、元代的運河,需要保護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這種保護,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護。

「申遺」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申遺這個契機,喚醒全民族全社會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讓大運河千年文化得以流傳明天。

③ 隋朝大運河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優勢,大運河的保護問題

大運河是我國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記專錄。這條古老的運河為我國屬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京杭大運河是標志著民族文化價值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大運河申遺工作任重而道遠,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創新的思路,挖掘大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切實把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推動大運河遺產的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④ 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建設中,最應該保護文化遺存

杭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但是目前杭州的文化遺存並不多,因此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建設中,最應該保護文化遺存,因為文化遺存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代替的.

⑤ 我國目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

論文摘來要:基於對源中國與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對比分析,期望以國際上先進的保護經驗作為參照來認識自身的不足,使我國能吸取經驗,並根據我國目前的保護現狀,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方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我國目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

⑥ 京杭大運河現狀和保護措施

京杭大運河有著輝煌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今天,大運河面臨的處境讓人擔憂:自然環境污染嚴重,文化遺存毀損流失驚人,社會經濟功能銳減等。為保護京杭大運河,支持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赴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進行調研,並對社會公眾進行運河知識普及,攜手推進申遺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調查報告獲一等獎。本報現刊登調查報告中「運河歷史與文化」部分,以饗讀者。
調研方法
■ 請國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學考古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對調研組成員進行培訓。
■ 調研團通過徒步、騎自行車等方式,對運河的水源、水質、水利設施及周邊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調研團通過與運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運河的變遷,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調研團主動聯系運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組織系列座談會。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調研團共發放運河知識宣傳資料15700餘份、調查問卷2581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487份,開展「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活動輻射人數近百萬。調研團隊還采訪了70餘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並與天津市水利局、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滄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
京杭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末期,成形於隋,發展於唐宋,元代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運河體系,經過歷代的修治、改道,最終形成了一條全長1794公里的「黃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作為古代溝通南北的黃金通道,一直是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命脈,在促進經濟繁榮、融合南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等各個方面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流域廣闊,文化古跡星羅棋布。
京杭大運河的昔日輝煌何在?現在面貌如何?為什麼申遺之路如此艱辛?帶著上述問題,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組建了13支調研小分隊共144人,奔赴京杭大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對大運河進行為期半年的全面調研,同時沿河發起「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
京杭大運河南北情況差異大,存在問題各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自然環境破壞嚴重
主要表現為水源減少,水量不足;污染嚴重,水質較差;水利設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經嚴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由於運河南北河段情況的不同,同樣的設施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運河周圍環境不佳,大運河的管理被分割給沿途的各個省市管理,這給運河的整體保護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環保意識不高,運河整治難度較大。現代運輸業的發展使運河的航運價值大打折扣。
■ 社會經濟功能退化
1. 航運功能發揮不足
京杭大運河曾經擁有發達的航運,是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水道。即使現在,每年也約有10萬多艘船舶長年在運河上航行,年運輸量3倍於京滬鐵路。但從目前大運河的水位、水利設施等整體情況來看,大運河已不可能全線通航,有近半數的河段已停止航運。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僅為800多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2.難於滿足兩岸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調查中僅有30.25%的沿岸居民認為運河水依然可用於燒菜煮飯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潔,大多數居民已經基本沒有使用運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遺產損失驚人
京杭大運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鎮,留下了一處又一處的文物古跡。
各地居民對運河沿岸文物古跡及風俗習慣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異,還需加強對運河文化的宣傳教育。
文物古跡的損毀
在運河沿線,已經公布和注冊了65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09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9座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為例,36公里的運河沿岸有燃燈舍利塔、石壩碼頭等100多處與運河有關的建築,2000多件可移動文物。另外,運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護規劃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還展開了環境整治、搶救修繕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編制了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杭州市建設了運河博物館等。在江蘇蘇州寒山寺,景點沿河而建,保護工作也很完善,導游也在遊客游覽過程中大力宣傳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無疑,在旅遊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呼籲大家保護文化遺產和繼承歷史文化精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有統一、完善、健全的保護措施的基礎之上。
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對運河沿線殘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為草木掩映的閘壩、堤岸、碑刻等,不僅沒有發掘整理或採取相應保護措施,相反還大興土木製造偽古跡、兜售假古董,人為地破壞了運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頭段「正太茶莊」的居民區改建、蘇州西山的建築等,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目前正以每年約為20%的速度消亡。
民間工藝的流失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視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創作的工藝美術品,是民間文化的鄉土瑰寶。運河水養育了心靈手巧的運河人,他們創造了一批批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
運河沿岸有農民畫、剪紙、泥玩、布玩、面人、風箏、彩燈、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綉、木版年畫、草編、柳編、刺綉織錦等民間藝術形式。其中江蘇徐州流傳至今的30餘種民間藝術形式保留完好。東昌府區民間工藝作品眾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東昌年畫、梁水葫蘆,聊城(古時為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
但是民間工藝正日漸消亡。在家家有蘇綉、人人知蘇綉、戶戶懂蘇綉的江蘇百家名鎮——蘇州滸墅關第一鎮,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編工藝,在蘇綉的繁榮發展中卻消亡殆盡。手工業的發展無疑帶來了商業的活躍和城市的興起,但在市場競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較為困難,受到忽視。伴著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岸的歷史文脈也變得漫漶不清。老藝人在老去,技藝後繼無人。保護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間藝術的沒落
大運河吸納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官民儀禮等,形成了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其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市井文化,即人們通過舉辦各種節日活動,期盼香火興旺、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如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此外,百餘種曲藝也見證了運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為例,曲藝包括評書、相聲、梅花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餘種。
然而,隨著運河功能的衰退,運河價值的銳減,由運河哺育的民間藝術也難逃沒落的命運。運河沿岸某些村落處於自然發展狀態,許多地方連基本的娛樂活動場所都沒有。大多數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國民間歌曲集》的運河號子。北部運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們都還會哼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運河號子,但由於運河的缺水甚至斷流,已無法在河岸邊聽見船夫們拉船時高唱出的真實的運河號子。這種在漕運中形成的民間藝術,隨著漕運的衰退,如今已漸漸成為「千古絕唱」。值得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運河號子這種運河文化的傳承,目前通州、揚州地區運河號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進行著。
京杭大運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諸多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認為,除了對大運河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部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相對薄弱等原因外,主要還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運河文化的相關研究工作停留於表面,在文化、歷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第二,當今社會上部分人對財富的認識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對古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致使文化遺產由於缺乏經濟效益而日漸消亡。
■ 保護對策及申遺建議
雖然京杭大運河所面臨的問題較多,但運河沿岸各級政府也正在加大對運河保護和治理的力度,紛紛出台相關保護政策和方案,不斷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申遺和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大運河受到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們建議建立統一管理協調機制,成立多方參與的京杭大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組。其參與主體應包括文物保護機構,運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對應的基層部門,運河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等,從而統一管理、協調沿岸各地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開發及申遺工作。
■ 旅遊資源開發負面效應過多
調查發現,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在有限的開發中還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旅遊資源開發不足
京杭大運河沿岸既有寺塔廟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跡,又有戲劇曲藝、燈彩陶塑等民間藝術和民間手工藝,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在調查中有群眾說:「我們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門檻、清代的窗,內部還有現代化設施。」但是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經濟產值低。
(2)不合理開發破壞旅遊資源
沿岸城市在對運河的旅遊開發中缺乏合理的規劃、保護,許多河段的旅遊開發盲目地推陳出新,沒有合理劃分緩沖區和保護區。開發商們為了建造熱門旅遊景點,大興土木建造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公園等。過量建設樓群,隨便改造河道,使大運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運河古文化與現代都市氣息沒有合理結合,也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申遺的了解情況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39.42%;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為沒有必要的為24.24%,有必要的為42.42%,說不清的為33.33%。
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為92.65%,不支持的為2.21%,說不準的為5.15%。受訪群眾了解了保護大運河的重要性後,很大部分的民眾都表示支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徐州到宿遷段:
有將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運河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京杭大運河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要,並且給與支持。
吳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54.93%;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為沒有必要的為1.41%,有必要的為94.37%,說不清的為4.23%;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為98.59%,不支持為1.41%,說不準的為零。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歷史的了解情況和運河文化的認識
北京到天津段:
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一點不了解的為12.78 %,有一點了解的為57.89 %,基本了解的為25.56%。對當地與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跡不知道的為41.67%,知道一些的為58.33%。對地方曲藝、舞蹈、戲劇、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傳說、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為53.85%,知道一些的為46.15%。
天津到滄州段:
50.2 %的被訪者選擇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有一點了解」,18.7 %的被訪者選擇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點不了解的各佔15.6%。在被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說出有關運河的傳說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運河具體的歷史,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門口那條水溝就是京杭大運河。
徐州到宿遷段:
大多數人都對京杭大運河歷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對於和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跡,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與瓜州古渡。而對藝術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戲,安徽黃梅戲,越劇,豫劇,花鼓戲。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電(記者 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集體采訪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透露,中國將採取八大措施保障對大運河的保護與恢復。

這八大措施是:第一,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調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據文物普查情況,及時把相關文化遺產公布為保護單位和歷史村鎮。第三,建立健全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第四,開展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第五,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做好搶救性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適應大運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門的保護管理體制,明確相關的保護責任。第七,深入開展大運河保護的社會宣傳教育。第八,增加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投入。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大運河流經今天中國行政區劃的六省兩市,貫通了東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時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濟寧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濟寧以北的段落已經斷流。

據介紹,運河文化遺產的內容,既包括河道、碼頭、船閘、堤壩、橋梁等水工設施,也包括運河沿岸的崖谷、官倉、會館、驛站、廟宇等相關設施,還包括依託運河發展起來的歷史性城鎮、街區、村鎮,同時還包括與大運河相關的非物質遺產。

單霽翔說,中國已經列入「申遺」名單的大運河共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六百五十四處,其中一百零九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座城市被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⑦ 水文化遺產現狀及保護的思考

劉延愷1譚徐明2

(1.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

我國歷史上是「以農立國」的國家,也是洪旱災害交替、天災嚴重的國家。因此,防洪治水、除害興利是舉國大事。上至大禹、下至當今,治水人物輩出,水利工程眾多,文化底蘊豐厚,水利業績輝煌。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還創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名詞「水利」。「水利」一詞,最早創造於2250多年前,2120年前司馬遷為其定義為具有興利除害完整概念,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文化符號。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水利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經歷數千年,中華民族在認識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為民族生存與發展,在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水文化遺產承載著底蘊豐厚的水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輝煌與光榮。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早在198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簡稱《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把「文物」一詞及其包括的內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范圍實際上包括了移動的和不可移動的一切歷史文化遺存。從這時起,一切物質文化遺產都被作為「文物」被納入保護的范疇。我國2004年加入了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設立了「文化遺產日」,2007年人大常委會進一步修改《文物保護法》,使文化遺產保護的任務更明確,保護工作得到很大的推進。

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水文化遺產如何實施保護方面,客觀上還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對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如何進一步弘揚水文化精神,加強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以及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問題很有必要。

一、水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其問題

近10年來,水文化遺產所蘊涵的普遍價值得到了高度的認同。首先,我國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已被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且,受到高度評價。評價指出:「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都江堰的成就世界矚目,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光榮。都江堰文化遺產的申遺成功,也為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作出了榜樣和積累了經驗。

其次,我國正在積極籌備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南北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重大水利工程的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說明我國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形勢發展迅速,前景廣闊。

《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對於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起到推動和保證作用。但是,在有些經濟發達,工業、旅遊開發速度較快的地區和地方,存在著貫徹不力,仍在不斷地出現重要水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問題。說明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認真對待。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是:

(一)城市建設速度快,容不得對水文化遺產的評估論證

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水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大量修建現代化建築、擴展交通道路、增大城市排水拓寬河流,以及發展科技開發區和旅遊設施毀壞水文化遺產的情況屢見不鮮。而且,施工非常緊急,遇到水文化遺產出現來不及評估論證就拆掉了。還由於各種原因,如保護意識不強、管理制度不嚴或受局部利益驅動,使得一些分散的古代、近代的水文化遺產消失。一些古代水利工程未經認真論證和評估就輕易地被現代工程取代了。新取代的工程,運行後已經證明,其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為數不多的古代水工程近些年來消亡速度加快了。

(二)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保護有空白區

主管文化遺產保護的文物部門明確提出的保護對象,主要是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以及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但沒有明確地把水文物或水文化遺產提出來實行保護。因此,大量處於河道、閘壩等水設施管理范圍內的水文化遺產,就成為文物保護的空白區。長期處於沒有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過問的狀態,以至造成水文化遺產極易損毀或流失的狀況。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於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其分水功能、技術含量之高,震驚當時的世界。後來水源斷流,工程失效。20世紀80年代時,南旺樞紐渠道布局和建築物還基本完好,但至21世紀初時,建築物和渠道都嚴重損毀。

(三)水管理部門沒有保護管理許可權

省、市、區縣等各級政府機關都設有文物保護主管部門,專門對各種已被評估確定了文物保護級別的文物(物質文化遺產)負責保護和管理。而處於空白區內的水文化遺產,水主管部門也無法實施保護管理,因為既沒有授權,也沒有明確過職責和義務。所以,在水利建設或城市建設中輕易地被改造或破壞。類似事件仍然在發生。最近,就在即將被列入大運河申遺項目名單,尚未來得及定級的高碑店古閘,在附近鄉村開發旅遊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壞。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工作中,參與工作的各路專家都親身經歷了調查的過程,深感以上問題的嚴重性。所幸,2006年開始的全國第三次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已經開始把未經保護的水利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了登記范圍。對提高水文化意識和推動各地對水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二、北京地區水文化遺產保護的情況

北京市政府對水文化遺產的保護高度重視。1992年開工的通惠河整治工程和1998年開工的北京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中,政府水主管部門採納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和北京水利學會的專家意見,對施工中遇到的水文化遺產都邀請水利與文物專家現場查勘和論證,研究保護方案,採取措施,實施了保護。例如:通惠河的建於元代的慶豐閘(二閘)、廣源閘、麥鍾橋、長河故道、廣寧閘橋等水文化遺產,在研究保護方案和實施過程中,採取專家獻策、政府批準的辦法,提高了保護工作的力度和質量。例如:早有 「京杭運河第一閘」美譽的廣源閘的保護。廣源閘是存世近800年、孔寬6米的單孔閘,河道展寬後,施工單位開始的方案是准備把一側邊牆拆掉,移建到對岸重新。專家論證認為;這樣做,雖保留了文物的部件,但完全毀壞了原貌。最後,確定的保護方案是旁開通航河道,整體保留了古閘。又例如:歷史悠久,素有「長河觀柳」的北京城西北角美景的長河,兩岸遍植垂柳,蜿蜒曲折地穿過紫竹院。是與北京東南城角「天壇看松」美景的天壇對應。在施工中曾有拓寬調直的方案,經專家論證,基本上保留了古河道原貌。

這些水文化遺產經過水主管部門採取保護措施,得以保留,但是,還沒有經過進一步保護論證、評估,也還沒有確定保護級別,尚只能作為一種文化景觀而存在。實際上,如果不能正式成為保護單位,對文化遺產本身的安全仍會有後顧之憂。

三、對水文化遺產保護的幾點建議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論述中,將「傳統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強調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任務。還提出了「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具體要求。十七大報告為今後如何弘揚水文化、保護水文化遺產明確了方向。為提高水文化意識,促進對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最近幾年,水文化工作在水利系統內推開,水利部領導對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和水文化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在2009年水利部首屆水文化論壇上,陳雷部長發表了重視水文化工作的重要文章,將弘揚水文化提高到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要在我們的工作中樹立科學觀、文化觀,還要從具體工作做起。為此,對水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弘揚水文化、保護水文化遺產從水利工作者做起

目前,有些省、市、地區水利水務部門,在加強水文化意識和保護水文化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例如:2000年浙江餘姚市水利局建立了水利志書收藏館;2002年浙江紹興市水利局在長時間策劃、收集、保護紹興地區散落民間的水利文物的基礎上,恢復、保護了環城運河、運河故道,建立了運河文化園;2009年山東濱州市水務局廣泛收集可移動水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了內容豐富的濱州水文化館;2009年水利部在杭州蕭山建成了中國水利博物館。這些都是各級水主管部門主動抓水文化建設的有力措施。說明水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利工作者是主動積極參與和積極承擔的,水主管部門對保護工作作出了貢獻。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堅持下去,不能等待和依靠其他部門去做。

建議把水利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作為重點普查內容列入全國水利普查工作中。

(二)水主管部門應該介入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過去,所有文化遺產基本上是有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保護和管理,從前述的文物部門保護重點的分析來看,恰恰把水利管轄范圍的一些文化遺產忽略了。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水利工程專業性過強,以及水文化遺產許多都是仍在發揮作用和正在使用中的工程所致。

根據這種情況,水主管部門應該主動介入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文物主管部門共同保護與管理,這樣可能會更為有利。

(三)對於在用的水利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的建議

根據2007年修改《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有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也屬於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這意味著,有些近現代重要的有價值的在用的水利工程,也將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對象。

由於這些近現代代表性的水工建築物,大多是正在發揮作用的新文化遺產,它和已失去作用的古代文化遺產相比,存在著保護方法和管理制度上的很大不同。建議由水主管部門與文物部門共同評估,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共同實施保護和管理。

(四)重視河道生態治理中保護遺產和融入水文化因素

現在,不少城市都在進行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根據北京永定河生態走廊建設規劃的經驗,建議在治理過程中把水文化遺產保護放在首位,把具有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因素融入生態治理當中去。因為,單純地生態治理,只能恢復了綠色和生態環境,從而展現「自然」。如果,在生態治理中能把河道的水文化遺產保護好,顯示其文化特色,展示其文化景觀,就是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融入「靈魂」,提升了河道治理的文化品位。應該說「水文化與生態恢復的結合」才能使河流有生氣,才是更接近真實地恢復河道的歷史本來面貌。

⑧ 目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狀況令人憂慮。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一些地方將古河道當作垃圾坑和排污溝,而另一

(1)正確的價值觀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要尊重運河的內風貌,保證運河物質文化容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3)正確的價值觀是對事物的規律和人的需要之間關系的科學認識,要做到尊重規律與滿足人的需要的統一、保護運河文化遺產與人的發展的統一。?

與論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