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船舶的發展歷史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1868年,中國第一艘載重600噸、功率為288千瓦的蒸汽機兵船「惠吉」號建造成功。1894年,英國的帕森斯用他發明的反動式汽輪機作為主機,安裝在快艇「透平尼亞」號上,在泰晤士河上試航成功,航速超過了60公里。
早期汽輪機船的汽輪機與螺旋槳是同轉速的。後約在1910年,出現了齒輪減速、電力傳動減速和液力傳動減速裝置。在這以後,船舶汽輪機都開始採用了減速傳動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國建造了一艘柴油機海峽小船;1903年,俄國建造的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20世紀中葉,柴油機動力裝置遂成為運輸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
英國在1947年,首先將航空用的燃氣輪機改型,然後安裝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號上,以代替原來的汽油機,其主機功率為1837千瓦,轉速為3600轉/分,經齒輪減速箱和軸系驅動螺旋槳。這種裝置的單位重量僅為2.08千克/千瓦,遠比其他裝置輕巧。60年代先後,又出現了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軍艦。
當代海軍力量較強的國家,在大、中型船艦中,除功率很大的採用汽輪機動力裝置外,幾乎都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氣輪機因效率比柴油機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又為船舶動力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1954年,美國建造的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功率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蘇聯建成了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功率為32340千瓦;同年,美國核動力商船「薩瓦納」號下水,功率為14700千瓦。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70~80年代,為了節約能源,有些國家吸收機帆船的優點,研製一種以機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聯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愛德丸」號便是這種節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代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1866年,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軍艦和「江新」「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貳』 船發展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
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
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小艇商船 :以商業行為為目的的船隻。
客輪 : 旅客輸送用船。
貨船 : 貨物輸送用船(載客15人以下者)。如運輸原油的原油船、貨櫃船、散裝貨船等。 渡輪 : 主要運載貨物,乘客,汽車。
鐵道車兩渡輪 : 能運送大型鐵道車兩的渡輪。
貨客船 : 兼貨物輸送與旅客輸送用船。
救助作業船:用於海上救護工作。
工作船:處理打撈等工作打撈船,從事科研考察工作的科考船,事對航行中的船隻的維護修理工作的工程船。都屬於這一范疇。
漁船 : 用於捕魚業的用船。
非商船 : 非商業行為目的使用船隻。
快艇 : 主要用於水上娛樂,或賽艇比賽的船隻。種類有很多摩托艇,氣墊船都屬於這一類型。
拖船 : 推拉大船進出港的專用船。
引水船 : 帶引水人上下商船的專用船。
指航船:指明航道的船隻。
軍艦 :軍事用途船舶,如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本身不用於軍事用途的軍屬船舶也歸為此類。潛水艇也是一種特殊的船舶。軍事用途的潛水艇歸於軍艦類。此外也有用於海底科研考察等工作的工作.
在公元前2900年前後,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從那以後,一直到18世紀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據統治地位。當時,許多帆船都是依靠一根桅桿張著一面帆前進。大約在距今500年前,開始出現有3~4根桅桿的多帆船,這種帆船船身堅固,不怕風浪。今天裝上引擎的大輪船被廣泛應用,小的帆船仍用於運動比賽、捕魚和本地貿易中。
『叄』 船的歷史發展變化
一、三年磨一劍,大遼河一部氣勢磅礴的開山之作22集歷史文化專題片大遼河是由四平電視台、通遼電視台、吉林師范大學東北文化研究院跨省聯合拍攝,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內蒙古五省區十家電視台通力協作,歷時三年,耗資百萬,精心打造的歷史文化大片。他以生動的紀實手法全面展現了遼河厚重的歷史文化,是繼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之後,近二十年來用電視形式拍攝大河文化系列專題片中的力作。大遼河之所以成為歷史文化大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大遼河以廣闊的歷史空間,全面展現了大遼河的滄桑巨變。它以詳盡的史實闡述了從春秋戰國的群雄逐鹿到秦漢以來的三燕之都。在燕都懷古篇中就闡述了封建社會始創郡縣時北方已有燕郡。燕國進入強盛始於燕趙公。他是實行郡縣制的首創之君。他先後建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位於遼河流域腹地的遼東郡自燕昭公始至明代中葉,一直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對內線長城作了陳述:萬里長城永不倒。
人們望長城就想起了秦始皇。但修築萬里長城並非秦始皇的首創。燕昭公為了鞏固打敗東胡開拓疆域的戰爭成果,阻止東胡再度南下,從遼東先行修築了一道綿延千里的長城。所經之地山高谷深,坡陡路險,被史學界稱為內線長城。
從遼金的草原皇都到大明前衛以至清初的葉赫氏衰落,大遼河以史實展現了古代北方各族人民與中原漢民共建共榮的歷史。從契丹人的金戈鐵馬到明統一後的祥和遼東都司時代,北方社會進入繁榮發展時期。
在近代的歷史發展中,大遼河以中日甲午戰爭、抗美援朝為重大歷史事件,謳歌了北方無數仁人志士為寫就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從而使北方的歷史由遠古、中古至近代現代有了縱向的沿革與承襲,為文化的發展鋪下了浩瀚的歷史空間。
(二)在表現歷史人物上,大遼河以鮮明的形象,推出一大批推動歷史發展的人物。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孝庄文皇後等都成為大遼河重筆渲染的歷史人物,並高度評價他們的歷史功績及地位。比如在草原黃都中對遼太祖的評價:耶律阿保機是中國北方最傑出的創業英主,他一生致力於廢除舊制,統一契丹;完善國體,建章建制,選賢任能,發展經濟,創制契丹文字,將遼河文化帶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歷史階段。在大漠雙鷹篇中說:孝庄文皇後一生飽經滄桑,波瀾壯闊。她歷時三朝,輔立兩帝,運籌後宮而不臨朝擅權,順應時勢而不固守舊制:以執著的政治信念,孱弱的血肉之軀,像纖夫一樣拉動著中國歷史之船闖過了激流險灘。大遼河承載歷史,記錄文明。從史學角度講大遼河是一部遼河文明史詩。
(三)大遼河從文化的沿革上,跨越式地展現了北方多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紅山文化,滿漢文化,滿蒙文化,漢族文化。從關東三大怪到滿人的子孫繩,從服飾到米糕,又從瀚林到行伍將軍,直至清代文學巨著紅樓夢的誕生,可謂由小到大,巨細皆收,以文托史,文史並貌。多民族文化交融,構成了大遼河文化傳播的主旋律。
講述遠古的故事,奏響大河神韻。從遼河的涓涓細流,道出咆哮奔騰的激流。世紀的變遷,人文掌故。不同的地域,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時空交錯,上下六千年。大遼河的奔涌把我們從遠古的洪荒帶到了現代文明。大遼河成為地方台以實力打造歷史文化精品篇章的典範。
二、探尋北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展現千古文明長卷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始於遠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發展經歷是文化差異的客觀因素。以大河文明為主流的文化起源說,作為文明發展的主導觀延續至今。改革開放後,隨著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多元學術觀的產生,尤其考古學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文化起源的認識。大遼河以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佐證,探尋北方文化發展的源頭,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嘗試,其目的在於探尋北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展現千古文明長卷。
(一)大遼河以史為證來探源求根。歷史的天空閃爍著紅山文化熠熠生輝的星辰。紅山文化與其它文化在時空上互相碰撞,融合演義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曙光。時空變換,斗轉星移。歷史將失去的文明淹沒。
北方文化源起何時是大遼河的尋根所在。在紅山瑰寶篇中,大遼河以紅山文化考古為史學根基,展現了紅山文化遺址。大量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以及牛河梁女神廟、女神頭像等紅山文化瑰寶都成為中華文明史前文化的代表,是北方文明的基石,進而將中華文明史向前跨出了一千年。
(二)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共存是大遼河表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探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是創造古代北方燦爛文化的兩大根基。農耕文化封閉、細膩、內向和精美娟秀;游牧文化開放、粗獷、外在和大氣豪放。正是有了兩種文明的交織,才有了北方文化的多民族共融的地域特徵。大遼河以遼、金、元、明、清作為北方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階段,闡述了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與游牧文化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北方文化在兩大文明逐步融合的過程中,伴隨著王朝的交替更迭,歷史人物的興衰沉浮,在毀壞與創新中,在逐步同化中得以延續發展並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民族與地域特徵。
(三)從遠古的宗廟到民間歌舞,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北方遼闊的科爾沁草原,馬背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安代舞成為民族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是現代民族舞蹈的創作之源。
廣為流傳的東北大秧歌和二人轉,作為北方藝術的代表,成為中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遼河從女神廟的聖婚儀式到薩滿教至安代舞,進而又從娘娘廟會的大秧歌,演變為二人轉,其文化傳承清晰可見。
三、以文化為先導地方台打造大船出海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以電視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主題反映地域文化的大型專題片相繼問世。以央視為代表的大型歷史文化專題片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成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是溯源追流,談古論今,把歷史與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經濟與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展現改革開放二十年來長江及運河流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其作用和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大遼河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運用電視藝術手段來打造大遼河這艘文化大船。它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大遼河。從源至流,從古到今,從廟堂至江湖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大遼河流域的歷史變遷,社會變革,文化興衰與繁榮的歷史,把北方悠久燦爛的文化推向全國,進而推動北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大遼河之所以成為地方台打造的大船就在於:首先,大遼河大題材,大氣魄,大手筆。大遼河之大,不僅在於其流域之大,更在於它作為一種河域文化現象,其源起與地位是史學界文化界學術爭論的焦點問題。大遼河以考古學術成果為史學依據,以兩個第一即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之說作為文明起源,從而澄清了以往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的北方文化發祥史,使人類文明史向前跨越了一個世紀。大遼河將遼河文明形象地展現給世人是曠世之舉。
其次,大遼河大流向,一瀉千里,載著恢宏的歷史,浩瀚而澎湃。馬盂山縱橫流淌的燕山乳汁,遼河之源的老哈河以及大遼河流經的靈山秀水,山林荒漠,滋養的草原與平原。特定的自然環境造化了遼河獨特的歷史文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千古流傳的詩句,讓世人感受到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北方文化長期拒正史門外的局面,以及漢文化中心說牢牢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大遼河以敢為人先的氣魄,站在考古學前衛,大膽地將北方文明越進中華文明之先,並給予高度評價和贊揚。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能說不是一次文明起源觀念上的一次革命。
大遼河在文化上的融合觀念,是站在辯證唯物史觀上,既承認歷史以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同化,也更加強調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在此基礎上突出地域與民族特色。這完全符合北方文化發展的自然規律。
再有,大遼河以歷史人物的群英譜來表現北方人傑地靈。歷史上北方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人物。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有的被寫入正史,有的則載入野史。這些叱吒風雲、名聲顯赫的人物,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評價卻是眾說不一,有的是毀譽並存。然而大遼河卻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評價和贊揚他們的歷史地位與功績,肯定了這些民族精英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大遼河是一部大片。但由於北方歷史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和客觀條件的局限,使大遼河在表現歷史文化上也不免存在著某些局限和不足。
首先,大遼河在敘述考古方面,對作為典型文化象徵的文物多橫向的直觀表述而缺少縱向的歷史沿革與具體的故事演義。如牛河梁女神廟、豬首龍等重要的較有說服力的文物。無論是文物還是文化現象,這種凸現而沒有歷史傳承的過程,猶如消失的瑪雅文化。這必將帶來更多的文化與學術爭議。
其次,在縱向表現歷史文化上缺少完整的脈絡,出現歷史與文化的明顯斷代與大跳躍。比如從庄嚴的史實一躍跳到歡快的民間秧歌舞,缺少必要的脈絡鏈接。這其中說明北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一個系統性和完整性。這也許正是多民族文化更迭而造成文化斷層的客觀因素。戰爭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從史學角度,戰爭是政治經濟范疇,將其作為文化背景未嘗不可,作為諸多獨立部分寫入絢爛的文化篇章,破壞了整體布局與和諧。
再有,大型歷史文化專題片,多以史托今來傳承文明,溝通未來,為現實服務。大遼河忽略了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遼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巨變,使大遼河觀後難免有厚古薄今之感,也使鮮明的主題失去了終極落腳點,隆起的大山少了制高的巔峰。
此外,大凡反映河域文化的片中,往往是沿河而下,從源至流順次有序。而大遼河在布局上突出兩頭,忽略中間。有波瀾壯闊的發源地和海口奇觀,卻沒有沿河而下的一瀉千里之勢,使部分篇章有珍珠脫線之感。
瑕不掩瑜。大遼河是地方台打造的精品,它作為電視文化現象所引發的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必將極大地促進電視事業向著新的更高的目標邁進。以大遼河為源的文化藝術創作將層出不窮。大遼河將成為北方文化的響亮品牌,成為跨區域經濟
『肆』 急求日本漁業的發展歷史啊!!!重點在歷史上 啊!!!~~~
日本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對漁業非常重視。受黑潮暖流等影響,日本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 魚類資源豐富。水產品在日本人的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魚是所有日本人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占日本人均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的40%以上。
自上世紀6O年代以來,起日本的漁業產量大幅增加,特別是遠洋漁業產量增長較快,近海漁業也有所增長,但是隨著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實施,加上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使遠洋漁業受到沉重打擊。從上世紀70-80年代起,近海漁業開始增長,逐漸成為日本漁業的重心。近年來,日本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但漁業產量仍呈逐步下降趨勢。日本的漁業產量在1984年達到最高值1282萬t。因資源衰退及從業人員減少且高齡化,1989年開始漁業產量連續減產,至2002年漁業總產量降至588萬t,漁業總產值18753億日元;2004年總產量為578萬t、總產值16036億日元。2005年漁業總產量降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低產量571.9萬t,漁業生產額為16007億日元, 比上年下降29億日元。
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日本的水產品進口增長了約36倍。據FAO統計表明,2003年,全球水產品進口量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321萬t、中國232萬噸、美國224萬t、西班牙161萬t、丹麥160萬t;出口量前五位的分別是挪威214萬t、中國208萬t、秘魯172萬t、泰國140萬t、美國131萬t(日本36萬t,列24位)。2003年,全球進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126.24億美元、美國117.58億美元、西班牙49.19億美元、法國38.03億美元、義大利35.71億美元。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53.62億美元、泰國39.2O億美元、挪威36.69億美元、美國34.58億美元、加拿大33.18億美元(日本9.52億美元,列22位)。
『伍』 日本漁業發展的歷史是
日本漁業發展現狀
(一)日本漁業發展沿革
日本是世界上漁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對漁業非常重視。受黑潮暖流等影響,日本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 魚類資源豐富。水產品在日本人的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魚是所有日本人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占日本人均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的40%以上。
自上世紀6O年代以來,起日本的漁業產量大幅增加,特別是遠洋漁業產量增長較快,近海漁業也有所增長,但是隨著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實施,加上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使遠洋漁業受到沉重打擊。從上世紀70-80年代起,近海漁業開始增長,逐漸成為日本漁業的重心。近年來,日本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但漁業產量仍呈逐步下降趨勢。日本的漁業產量在1984年達到最高值1282萬t。因資源衰退及從業人員減少且高齡化,1989年開始漁業產量連續減產,至2002年漁業總產量降至588萬t,漁業總產值18753億日元;2004年總產量為578萬t、總產值16036億日元。2005年漁業總產量降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低產量571.9萬t,漁業生產額為16007億日元, 比上年下降29億日元。
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日本的水產品進口增長了約36倍。據FAO統計表明,2003年,全球水產品進口量位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321萬t、中國232萬噸、美國224萬t、西班牙161萬t、丹麥160萬t;出口量前五位的分別是挪威214萬t、中國208萬t、秘魯172萬t、泰國140萬t、美國131萬t(日本36萬t,列24位)。2003年,全球進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126.24億美元、美國117.58億美元、西班牙49.19億美元、法國38.03億美元、義大利35.71億美元。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53.62億美元、泰國39.2O億美元、挪威36.69億美元、美國34.58億美元、加拿大33.18億美元(日本9.52億美元,列22位)。
(二)日本漁業產業狀況
1、捕撈與養殖
日本習慣上將漁業生產劃分成海洋捕撈(包括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實際大致相當於我國漁業劃分中的海洋捕撈和遠洋漁業)、海水養殖、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等幾部分。
海洋捕撈歷來是日本漁業的主導產業,盡管連續減產,但八成以上的產量仍由海洋捕撈所得。以產量大小排序,漁獲主要品種為金槍魚、鰹魚、鮭鱒魚、沙丁魚、竹莢魚、鯖魚、秋刀魚、鱈魚、鮃鰈類、魷魚等。與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鯖魚產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魚、扇貝、鮭魚等產量有所下降;扇貝、鮭魚等生產額有所增長,但鰹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等的生產額有所下降。海洋捕撈總產量441.2萬t,比上年減少4.7萬t;生產總額1594億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海水養殖產量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20萬t以上,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量121.1萬t,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萬t,減少12.9萬t;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值4392億日元,比上年增加49億日元。其中魚類養殖26.9萬t(比上年增加2.7%)、1918億日元(比上年減少2.4%);貝類養殖42.2萬t(比上年減少6.4%)、771億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類50.9萬t(比上年增加5.2%)、1213億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鰤魚、真鯛、蝦夷扇貝、牡蠣、海帶、裙帶菜、紫菜,以及牙鮃、河魨、真竹莢魚、日本對蝦以及珍珠母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撈、淡水養殖總產量9.6萬t,比峰值時1979年產量的一半還少。其中淡水捕撈產量5.4萬t,淡水養殖產量4.2萬t,總產值1021億日元,比上年減少13億日元。淡水捕撈的主要品種為溯河性鮭鱒魚類、香魚、鯉魚、河蜆、鰻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鱒魚、香魚、鯉魚、鰻魚,另外還有鯽魚、甲魚等,單個品種產量通常在千噸以下。
2、水產加工與消費
日本水產加工產品主要有鹽藏品、干製品、魚肉調味品、冷凍食品、油脂與飼肥、冷凍生鮮品、罐製品等。2005年食用品加工總量為209.5萬t,比上年減少3.9萬t。主要產品加工量分別為鹽藏品20.9萬t、干製品33.4萬噸、魚肉調味品65.5萬t、冷凍食品28.6萬t、冷凍生鮮品162.5萬t,其他食用加工品為48.4萬t。與上年相比,2005年除干製品加工量略有增加外,其餘如冷凍食品、鹽藏品和調味食品等加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日本是水產品消費大國,2004年國內的水產品消費量為1048萬t,比上年減少5%。其中食用水產品消費量佔80%,約相當於每人每年消費62.7kg。如果把不可食用部分除去,大約每人每年消費34.5kg。2004年,日本食用水產品的自給率為55%,低於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國內漁業生產量減少的同時進口量增加。據統計,20O5年海藻類自給率為65%。
3、水產流通與市場
日本國內有主產地漁港203個,2005年總起水量約288.7萬t,與上年大致相等;起水總額為5255億日元,比上年減少約4%。起水量10萬t以上漁港有6個,燒津22.9萬噸、銚子21.5萬t、石卷15.8萬t、八戶14.9萬t、釧路11.9萬t、氣仙沼11.6萬t,此外起水量較大的港口還有松浦、境、波崎和枕崎。
目前,日本國內大約有900個產地市場,流通量和金額都在減少。針對出現的小規模市場成交量過小、無法發揮市場功能的情況,日本於2001年3月底制定並公布了《水產品產地市場綜合和經營合理化相關方針》,各都、道、府、縣據此開始市場整合,到2005年6月底,39個道、府、縣共減少水產品產地市場33個。
札幌、仙台、東京、橫浜、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和福岡10個大都市均設有中央批發市場,從平均價格的變化來看,成交價格總體處於下降趨勢。2004年交易的水產生鮮品、水產加工品、冷凍品平均價格大致與上年一致,分別為生鮮品770日元/kg、水產加工品730日元/kg、冷凍品791日元/kg。由於秋刀魚和鰹魚量減少,主要產地市場魚類、水產動物類(不含貝類和海藻類)的流通量比上年減少3%,平均價格為182日元/kg,比上年下降5%。雖然市場成交量減少,但是超市等需求量較大的單位不經市場直接購入的量卻在增加。
4、水產品貿易
日本進口的魚貝類大部分為鮮活產品。2004年,日本進口水產品總量348.5萬t、16371億日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6萬t和679億日元。但是,進口數量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額較過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其中進口額1000億日元以上的有:蝦2380億日元(約占進口總額15%)、金槍魚2337億日元(約14%)、鮭鱒類1036億日元(約6%),其他進口額較大的還有蟹807億日元、鰻魚製品657億日元、鱈魚籽598億日元、蝦製品522億日元和魷魚437億日元。
2004年,日本出口水產品42萬t、1482億日元,分別比上年增加5400t和129億日元,出口量12年來首次突破40萬t大關。其中,貝類製品出口量和出口額都在減少,但金槍魚、鱈魚等近5年呈成倍增長態勢。出口量以中國(除香港、澳門外)為最多,主要品種是鮭鱒類和鱈魚;出口金額則是香港為最多,以珍珠、貝類干製品、干海參為主。出口的平均單價為350日元/kg,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
2004年,日本進口水產品數量和金額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大陸66.5萬t、3357億日元(除香港和澳門,以鰻魚加工品、蟹加工品、冷凍蝦為主)、美國39.2萬t、1477億日元(以鱈魚籽、冷凍鱈魚肉、鮭鱒類為主)、俄羅斯19.9萬t、1170億日元(以冷凍蟹、鱈魚籽、冷凍鮭鱒類為主)、泰國24.8萬t、1103億日元(以蝦製品、冷凍魷魚、鮮活及冷凍蝦)、台灣18.6萬t、1085億日元(以冷凍金槍魚、活鰻、鰻魚加工品為主)。
5、資源保護與增殖
日本於1996年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隨之導入了TAC制度和出口規制制度。2001年,日本制定了《水產基本法》,開展了資源恢復計劃,並導入了漁獲努力量的總體規制(TAE)制度。
日本除了通過法律法規和漁協漁民的自主規制,設置可捕量、漁獲努力量、漁船數和馬力數限制、禁漁區和禁漁期限制、漁具漁法限制、可捕尺寸限制等以外,非常重視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不斷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並投入巨資建設人工魚礁。
日本有比較完善的增殖放流體制。以靜岡縣為例,其建立了資源增殖推進協議會的體系,由縣溫水利用研究中心(種苗生產與增殖放流指導)、縣漁業振興基金(提供必要經費,監督放流活動)、縣水產試驗場(指導放流活動和檢驗放流效果)組成,下面分成伊豆、榛南和濱名湖三個地區協議會,其下再由各市、鎮等漁協承擔具體放流、統計、經費募集等任務。日本每年都有全國和地區性的增殖漁業會議,對漁業資源情況、增殖放流實施情況、放流效果評估情況和相關研究等進行交流。日本每年放流增殖的,主要是洄遊小、固著性大的魚礁性品種,近年來,放流種苗均在50億尾以上,其中有鮭、真鯛、黑鯛、鰈類、牙鮃等魚類,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三疣梭子蟹等甲殼類,鮑魚、魁蚶、蝦夷扇貝等貝類以及海膽等。2004年放流主要品種為白鮭18.5億尾、真鯛1980萬尾、黑鯛328.1萬尾、鰈類308萬尾、牙鮃2461.3萬尾、車蝦13464.5萬尾、蟹2701萬尾、鮑魚2391.1萬尾、赤貝63.8萬尾、海膽7464.3萬尾等,放流數比上年略為減少。
日本是較早開展人工魚礁建設的國家之一,自1955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各種人工魚礁。1975年出台《沿岸漁場整各開發法》,要求大力發展魚礁設置事業、水生動植物的增殖場、沿岸漁場保全事業等三項公共事業。由中央政府每年下達計劃,給予財政補助,分別由農林水產部和各都、道、府、縣按規定執行。經過30多年的建設,目前全日本漁場面積十分之一以上己經設置了人工魚礁,年均投入近30億人民幣。日本人工魚礁的類型多樣,結構差異大,根據不同海區的情況設置人工魚礁,現已經掌握在深水區投放特大型魚礁的技術。近年來,日本對天然海底藻場的保護和恢復也非常重視,包括政府部門、漁協和漁民都承擔了相應的工作,如保護、調查、分析、恢復試驗等。
6、漁業勞力與個體經營者收益
截至2005年11月1日,日本漁業就業人數為222510人,比上年減少8490人,減幅3.7%。漁業捕獲量的減少、生產規模的縮小,都是導致漁業就業人數降低的原因。按性別來劃分,男性186350人(佔83.7%)、女性36160人(佔16.3%),分別比上一年減少3.7%、3.8%。按年齡層劃分,60歲以上的為最多,佔46.9%,40—59歲的佔38.6%;25—39歲的佔11.8%;15—24歲的佔2.7%。年輕人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而減少的幅度卻越來越大。
2005年,日本海上漁業每戶平均收入為526萬日元(約相當於人民幣34.2萬元),比上年減少0.6%。支出額為305萬日元,同比減少1.2%。個人所得為221萬日元,減少2.0%。支出明細表裡,燃料費用佔18.1%,折舊費16.2%,員工費用佔12.7%。小型定置網漁業收入為594萬日元,支出額為346萬日元,個人所得額為248萬日元。支出費用中,折舊費佔18.6%,員工費用佔12.5%,各種手續費佔11.5%。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石油價格的飆升,使燃料費比前一年增加13.1%。但私營企業支出額未增反降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為了節減經費,紛紛下調了員工工資。
三、日本漁業管理模式與政策方向
日本政府進行漁業管理的部門有:農林水產省水產廳、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和漁業管理委員會。農林水產省水產廳的主要職責范圍為漁業經營改善、金融稅制、水產加工與流通、漁業保險·共濟、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管理、漁業指導與監督、漁業相關國際協定與協作、水產試驗研究、漁業增殖放流、漁場保全、漁港·漁場·海岸整合、漁業災害恢復等。
農林水產技術會議負責水產試驗研究的政策。
漁業管理委員會主要對周邊水域的水產資源進行管理,並對非單個都、道、府、縣范圍內洄遊性魚類等漁業資源進行管理。審議資源回復計劃,確定合適的資源管理措施等。
日本漁業協同組合(簡稱「漁協」)是由日本廣大的中小漁業生產者和漁民組合起來的經濟合作組織,同時也是處於政府與漁民之間起中介作用的、承擔基層水產管理任務的機構。日本漁業協同組合的職能主要包括:漁政管理、漁業經營及漁業研發等。其中,漁政管理主要包括共同漁業權、區域漁業權和定置漁業權的分配以及反污染和資源增殖活動等;漁業經營包括獲得和發放貸款,燃料、網具和養殖器材等大宗物品的購買、營銷和指導活動,製冰和冷凍冷藏業務以及設施利用服務等;漁業研發主要是指教育和領導能力培訓活動,包括教育、研究、贊助和參與各種學習會議等。
日本政府根據所面臨的國際國內漁業形勢和漁業發展實際,擬以下述幾方面為重點著手調整有關政策和措施:加強包括公海在內的漁業資源的恢復和管理;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促進節能漁業生產發展;促進水產品流通加工合理化,建立受消費者信賴的信息公開制度;制定並實施振興漁村、確保生態系統健全的政策。
當前日本漁業政策的重心是以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為前提,推進漁業改革;培養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促進流通和銷售合理化發展;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組織(WTO)和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平台,促進水產品貿易發展。
『陸』 台州古代漁業發展歷史
台州靠海,漁業資源豐富。
『柒』 船是怎樣演變,進化而來的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版,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權代。
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核電池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意味著可以批量的製造核電池為動力的船舶。
(7)漁船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分類:
1、按船舶的航行狀態通常可分為排水型船舶、滑行艇、水翼艇和氣墊船;
2、按船舶的船體數目可分為單體船和多體船,在多體船型中雙體船較為多見;
3、按推進動力可分為機動船和非機動船 ,機動船按推進主機的類型又分為蒸汽機船(現已淘汰)、汽輪機船、柴油機船、燃氣輪機船、聯合動力裝置船、電力推進船、核動力船等;
4、按船舶推進器又可分為螺旋槳船、噴水推進船、噴氣推進船、明輪船、平旋輪船等 ,空氣螺旋槳只用於少數氣墊船;按機艙的位置,有尾機型船(機艙在船的尾部),中機型船和中尾機型船;按船體結構材料,有鋼船、鋁合金船、木船、鋼絲網水泥船、玻璃鋼艇、橡皮艇、混合結構船等。
『捌』 船的發展史
1.船的起源
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2.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小資料:公元前483年-前480年,雅典建造的大批三層槳戰船迅速完工。在雅典的穆尼奇安和茲阿發現在戰爭中趕修三層槳戰船的干船塢,其尺度為46×6米,此類戰船,經專家考證:船長37米、寬5米,撞角外伸3米。低層槳手共54人,中層54人;上層60人,後備槳手30人,除下層外,全部水手武裝完整。低層槳長2.3米,中層3.2米,上層4.3米,其最高航速在靜水中可達8節。
3.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小資料:13世紀末,地中海加萊槳船(Galley)有了一定發展,因為在14和15世紀威尼斯人常是這類槳船的製造商,而且素以具有設計製造這類戰船的實力地位著稱,故有時又稱之為威尼斯加萊槳船。
4. 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5.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