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李家族發展歷史

李家族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6 07:36:15

㈠ 李姓家族的歷史和名人有哪些

李:起源於陳地的中華第一大姓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隻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於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一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於戰國後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㈡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個年代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㈢ 李姓家族的歷史和名人

李:起源於陳地的中華第一大姓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麼,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麼呢?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隻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於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麼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一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於戰國後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偉大的始祖老子李耳

說到李姓,當然不可不說李氏的這位偉大的先祖——老子李耳。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當之無愧的中國哲學之父。天下李姓子孫共認老子李耳是他們的一世先祖,而鹿邑是則李姓的千年祖地。

最早為老子作傳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有老子傳四百多字,開頭的第一句話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老子故里的老子祠建於何時已不可考知。東漢時,由於道教的興起,老子祠香火就已經很盛,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對老子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的老子廟宇分前後兩宮,前宮祭祀老子,後宮供奉李母。

老子被奉為李姓始祖自唐時始。三國魏晉時中原實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士族制度,任用官吏特別重門第家世,高門大姓享有特殊的榮譽。北魏時確定范陽盧氏、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漢族四姓為最高門。唐高祖李淵源於隴西,入主中原後,自己李姓的門第不高,為了提高自己的門第,採取的最簡便的辦法就是與漢族李姓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攀親,於是他找上了老子李耳。李淵登基的第三年,就封李耳為始祖,在李耳生地鹿邑按照帝王居住的規格建築宮闕殿宇,並以老子的生日(2月25日)為降聖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親自到鹿邑拜謁先祖李耳。唐玄宗還親注《道德經》頒布天下,並刻石於太清宮,名為《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此碑今存太清宮。除這兩位李唐皇帝外,到鹿邑祭老子的還有武則天和宋代的真宗趙恆。

李姓在陳地鹿邑起源,在這里生息繁衍,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中國望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發揮巨大的作用。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㈣ 李氏家族的變遷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的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玉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征執法不阿,為紂玉所不容。理征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理征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采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范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隴西與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隴西」,是李氏的發源地,在今甘肅境內。據《人民日報》(1992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已正式批准在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台灣、東南亞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隴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固始人,隨陳元光開漳州」。台北《李氏族譜》也載:「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潮入閩。」還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屬古泉州),這支李氏,在台灣李氏中人數最多。

隴西李氏入閣,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綱。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後裔,人數最多,遠播於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台始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氏入閩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越,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為大族,並播遷台灣、海外

㈤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個年代

殷商時期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㈥ 李姓家族的歷史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億人,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四。同時也是華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過1.2億人。
出自嬴姓
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昊氏曾孫。商朝末年,皋陶後裔理征因直諫紂王而被殺害。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外出逃難,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後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gu)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東)安家落戶。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時為躲避紂王追緝,又因皋陶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唐李思摩,原為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賜為李氏。李嘉慶,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賜姓李,更名嘉慶。李國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被賜姓李名國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壯族李姓、瑤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猶太人李姓等。

㈦ 李氏的祖先起源

1、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

(7)李家族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㈧ 關於李姓的歷史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

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

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

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

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

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布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

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8)李家族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李姓歷史名人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李廣

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

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

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

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4、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5、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

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

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

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㈨ 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現在,是中國第二大姓。
李氏來源較多: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被賜姓李。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為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閱讀全文

與李家族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