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玉米的歷史和發展論文

玉米的歷史和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6 07:23:52

⑴ 玉米與歷史的關系

玉米以前在中國是沒有的,明朝時從阿拉伯傳入中國,這一時期正是西方地理大發現時期。所以玉米與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都有一定關系。

⑵ 玉米什麼時候引入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麼樣的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後)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里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專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於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⑶ 玉米的歷史

玉米的歷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從明代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彙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一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關於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種研究手段都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貢獻:基因考古研究一針見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時間、地點和祖本,但卻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學材料的填補。

大植物遺存的材料可信、生動且信息量豐富,但起源時間上卻和所謂的基因推測時間有明顯的差距;微植物遺存及時地出現在玉米起源的關鍵時間和關鍵區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釋前兩種研究方法在結果上的分歧,卻因為本身年代測定和考古學背景的硬傷而飽受爭議。

⑷ 玉米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玉米是哥侖布從美洲帶入歐洲再流傳至中國的,與紅薯一樣。大約在清初吧。因有種說法,明朝是被飢餓拱翻的,而這些能耐罕的農作物早日進入的可能會改寫近代史。

⑸ 介紹玉米的論文(不少於800字)

犁地耙田、平整土地、起壟播種,是玉米傳統的耕種方式。但是,如今在橫縣校椅鎮青桐村,村民種玉米已經擺脫了這樣的艱辛——在一種被村民稱為「懶人種地」的栽培技術的幫助下,他們只需用帶鐵錐的木棍在地里戳個洞,然後把玉米苗放進去即可。
這個技術叫甜玉米免耕栽培技術。
省工省力輕松種田
眼下的青桐村,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鄉村公路上,一輛輛滿載甜玉米的大卡車川流不息;田間地頭,有人在砍運甜玉米稈,有人在移栽玉米苗。
村民覃啟超,手拿一根木棍在田裡忙碌。從遠處看,他像是在玩耍。走近一看,原來他是在種甜玉米。只見他握著一根一端裝著鐵錐子、直徑約5厘米粗的木棍,往地里一插便會出現一個圓錐形的洞,片刻功夫,田裡插出了一排排洞。然後,覃啟超把育秧盤里的玉米苗移栽至洞里。
「我這叫做懶人種田法,不用犁地耙田,不用鋤頭挖坑,只要戳個洞就能種玉米。」覃啟超笑著介紹說,現在青桐村人種甜玉米都學會了「偷懶」,不犁田不改行不整地,省工省力至少能管5年時間。
青桐村是橫縣甜玉米種植最早的村。當初,該村農民外出打工學種甜玉米,後來把種植技術引進村裡,並帶動全縣種甜玉米。目前,橫縣甜玉米種植每年達22萬畝(復種),成為廣西甜玉米生產和加工基地。校椅鎮因每年種甜玉米8萬畝(復種),被譽為「甜玉米之鄉」。
青桐村農民書寫了橫縣甜玉米種植傳奇,還創造出了甜玉米免耕栽培技術。近年來,該村農民嘗試把過去種2造的甜玉米改種成3造,獲得了成功。耕種頻繁了,難免有忙不過來的時候。於是,有人乾脆不犁不耕了,直接在地里移栽玉米苗,產量居然比「精耕細作」還要高。
「過去,我們種甜玉米總習慣於鬆土犁田,結果很容易造成土壤水分蒸發,導致畝產量不高。現在,使用免耕栽培技術,種一畝地原來需要4個人干一天的活,現在一個人就可以輕松搞定。」村民李海濱興奮地告訴記者。
保濕保肥節本增效
青桐村農民創造的甜玉米免耕栽培技術,引起了農業專家的興趣。專家實地考察認為,該技術在前造玉米收獲後,不用耕整土地,就直接進行再次播種,具有保濕保肥節本增效等特點。
青桐村農業技術人員張彥揚告訴記者,甜玉米免耕栽培只要根據農時合理安排,一年能種植4造——青桐村已經有農民做到這一點。採用甜玉米免耕栽培技術,甜玉米每造平均畝產量能達到1000公斤,而且種出的甜玉米質量優、外觀好,其中反季節甜玉米收購價格還能高不少。
甜玉米免耕栽培技術,讓農民減少了成本投入,減輕了勞動強度。因此,在青桐村一戶農民種70畝至100畝甜玉米是件很平常的事。近年來,該村許多農民外出租地種甜玉米,其中單造種甜玉米最多的達400多畝。
「以我家種的80畝甜玉米來看,使用免耕栽培技術每造畝產量能增加150公斤至250公斤。」青桐村委黨支部書記覃思玉深有體會地介紹說,免耕栽培技術是一項能實現保護性耕作、節能增收的新技術,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好辦法。
免耕技術避免了「越窮越耕,越耕越窮」的惡性循環。覃思玉介紹說,以往反復翻耕,土壤結構鬆散,一下雨地表肥料極易被沖走,造成土地土質越來越貧瘠。他還算了一筆賬:傳統耕種至少要比免耕栽培多施肥一次,需要多投入肥料費120元/畝。另外,傳統種植還需要多花人工費150元/畝。

⑹ 介紹玉米的論文

玉米的根為須根系,除胚根外,還從莖節上長出節根:從地下節根長出的稱為地下節根,一般4~7層;從地上莖節長出的節根又稱支持根、氣生根,一般2~3層。株高1~4.5米,稈呈圓筒形。全株一般有葉15~22片,葉身寬而長,葉緣常呈波浪形。花為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生於植株的頂端,為圓錐花序;雌花生於植株中部的葉腋內,為肉穗花序。雄穗開花一般比雌花吐絲早3~5天。
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喜高溫,17世紀時傳入中國,
玉米屬禾本科玉米屬。全世界玉米播種面積僅次於小麥、水稻而居第三位。在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很大,分布也很廣,是我國北方和西南山區及其它旱谷地區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 山東省萊西市為玉米的重要產區之一.開魯縣的玉米質量非常高
中國的玉米產量居世界第2位。
玉米喜溫,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拔節期日均18℃以上。從抽雄到開花日均26~27℃。
灌漿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低於16℃或高於25℃,澱粉酶活動受影響,導致子粒灌漿不良。
玉米為短日照作物,日照時數在12小時內,成熟提早。長日照則開花延遲,甚至不能結穗。
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長。
玉米適宜的土壤pH為5~8,以6.5~7.0最適。耐鹽鹼能力差,特別是氯離子對玉米為害大。
玉米是谷實類飼料的主體,也是我國主要的能量飼料。玉米的適口性好,沒有使用限制。其營養特性如下:
1.可利用能量高。玉米的代謝能為14.06MJ/kg,高者可達15.06MJ/kg,是谷實類飼料中最高的。這主要由於玉米中粗纖維很少,僅2%;而無氮浸出物高達72%,且消化率可達90%;另一方面,玉米的粗脂肪含量高,在3.5%至4.5%之間。玉米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又名苞谷、棒子、六穀等。據研究測定,每100克玉米含熱量196千卡,粗纖維1.2克,蛋白質3.8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40.2克,另含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等。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比精米、精面高4-10倍。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玉米上述的成份與功能,對於減肥非常有利。玉米成熟時的花穗玉米須,有利尿作用,也對減肥有利。
玉米可煮湯代茶飲,也可粉碎後製作成玉米粉、玉米糕餅等。膨化後的玉米花體積很大,食後可消除肥胖人的飢餓感,但食後含熱量很低,也是減肥的代用品之一。
2.亞油酸含量較高。玉米的亞油酸含量達到2%,是谷實類飼料中含量最高者。如果玉米在日糧中的配比達50%以上,僅玉米即可滿足豬、雞對亞油酸的需要量(1%)。
3.蛋白質含量偏低,且品質欠佳。玉米的蛋白質含量約為8.6%左右,且氨基酸不平衡,賴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不足。
4.礦物質 礦物質約80%存在於胚部,鈣含量很少,約0.02%;磷約含0.25%,但其中約有63%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單胃動物的利用率很低。其它礦物元素的含量也較低。
5.維生素 脂溶性維生素中維生素E較多,約為20mg/kg,黃玉米中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維生素D和K幾乎沒有。水溶性維生素中含硫胺素較多,核黃素和煙酸的含量較少,且煙酸是以結合型存在。
6.葉黃素 黃玉米中所含葉黃素平均為22mg/kg,這是黃玉米的特點之一,它對蛋黃、脛、爪等部位著色有重要意義。
最近,德國營養保健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 可預防心臟病和癌症 在這項持續1年的研究中,專家們對玉米、稻米、小麥等多種主食,進行了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的各項指標對比。結果發現,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為稻米、小麥的5-10倍。 同時,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保健物質也讓專家們感到驚喜。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外,玉米中還含有核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物質對預防心臟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好處。 研究還顯示,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質、植物油及維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則高8-10倍;其所含有的17種氨基酸中,有13種高於普通玉米。此外,鮮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也比老熟玉米高很多,因為在貯存過程中,玉米的營養物質含量會快速下降。 含有7種「抗衰劑」 負責這項研究的德國著名營養學家拉赫曼教授指出,在當今被證實的最有效的50多種營養保健物質中,玉米含有7種———鈣、谷胱甘肽、維生素、鎂、硒、維生素E和脂肪酸。 經測定,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鈣,幾乎與乳製品中所含的鈣差不多。豐富的鈣可起到降血壓的功效。如果每天攝入1克鈣,6周後血壓能降低9%。此外,玉米中所含的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它具有防癌作用;植物纖維素能加速致癌物質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天然維生素E則有促進細胞分裂、延緩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變的功能,還能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研究人員指出,玉米含有的黃體素、玉米黃質可以對抗眼睛老化。此外,多吃玉米還能抑制抗癌葯物對人體的副作用,刺激大腦細胞,增強人的腦力和記憶力

⑺ 如何寫科普論文我的一生----玉米800字

環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環境污染也使人類自食了苦果,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前人是怎樣受到自然的懲罰的,這就是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
(1)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排放的工業有害廢氣和粉塵對人體造成綜合影響,一周內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臟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本世紀40年代美國洛杉磯的大量汽車廢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的光化學煙霧,造成許多人眼睛紅腫、咽炎、呼吸道疾病惡化乃至思維紊亂,肺水腫。
(3)美國多諾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國賓西法尼亞洲多諾拉鎮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與大氣粉塵結合,使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由於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煙性煙霧,導致4天時間內4000多人死亡,兩月後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俁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縣水俁灣,由於人們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灣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魚蝦和貝類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萬人的中樞神經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餘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廢氣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於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種突出的環境問題。
(7)日本的愛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愛知縣一帶,由於對生產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聯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們食用了這種被污染的油之後,造成13000多人中毒,數十萬只雞死亡的嚴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 日本富山的人們,因為飲用了含鎘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鎘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鎘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診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達207人。
當然環境問題還不只這些,如亂伐森林、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等等無一不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知而自掘墳墓。的確,環境問題每時每刻地困擾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一幕幕悲劇又是誰一手導演的呢?是人類。當災難再度落到了人類自己身上,大自然對人類無休止報復時,人類終於覺醒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類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於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於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
面對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絕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先污染,後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其治理的代價很高。我們既要加速發展,擺脫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制約,又要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來保護環境。
「勿以善小而不為」,想必大家都明白。保護環境正是從點滴的小事做起,拾起一節被丟棄的電池、回收廢品、拒絕使用超薄塑料袋等等,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話,世界的環境必大有改觀。如果你已經做到了,這意味著你已經對保護環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如果你尚未做到,那麼從今天開始堅持做下去,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所做的一切都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⑻ 玉米起源於什麼時期

現有的研究證據表明玉米的馴化歷史已有8000年以上,但其祖先種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它與任何近緣種或亞種在形態學上都有顯著差異。關於玉米的起源,近百年來科學家們曾經提出過有稃玉米理論、大芻草理論、共同祖先理論、三成分理論、野生玉米與大芻草雜交理論、異源多倍體理論等等假說。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組學方法在近年來的發展和應用,使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早在1939年,Beadle 就提出栽培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或一年生大芻草。根據分子和同工酶水平的研究結果,Doebley認為玉米是在7000至1萬年前由小穎大芻草進化而來的。Hilton等對來自玉米、小穎大芻草、繁茂大芻草和一種摩擦禾T.dactyloides的glb1位點(編碼一種種子儲藏蛋白)的DNA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在小穎大芻草中的序列多樣性最大,玉米僅是其60%,繁茂大芻草僅是其32%。加上adh1序列的數據,推測小穎大芻草和繁茂大芻草大約在70萬年前從一個共同的祖先產生了分化;玉米的馴化則可能來自非常少的突變個體,並且在形態學上進化非常快。Wang等根據tb1基因的研究結果更明確地提出,玉米起源於墨西哥西南部的Balsas大芻草(也屬小穎大芻草亞種)。盡管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的觀點現已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還有學者存有疑問,例如Takahashi等用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GISH)來驗證不同的祖先種假說,從10個玉米野生近緣材料中提取DNA作為探針,分別與玉米的染色體雜交,發現雜交模式都相似,因而認為現在還難以確認玉米的祖先種。由此可見,在這方面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必要。

關於玉米的起源地,人們公認起源於美洲大陸。然而,玉米的起源中心具體在美洲的什麼地方則有著不同的意見。Watson和Babhjiob根據在墨西哥考古發現的大芻草的花粉化石以及眾多的玉米植株和果穗遺體認為,玉米的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Darwin和Candolle基於考古學家在史前古墓中發掘出很多玉米化石標本,以及眾多與玉米有關的文物,推斷玉米的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魯和智利海岸的半荒漠地帶。Weatherwax和Mangelsdorf基於玉米野生近緣種分布的豐富度則認為玉米有兩個起源地,即玉米初生起源中心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而中美洲墨西哥和秘魯是第二起源中心。另外還有多個起源中心的說法(Bykacob)。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考古研究新的發現,玉米最早被馴化的區域圈定為從美國的南部、經墨西哥直至秘魯和智利海岸的狹長地帶已被多數人認可。

⑼ 玉米作為一種常見的粗糧,它的發展歷程如何有什麼變化嗎

玉米這種食物,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評價。

老年人對玉米的印象更多的是:那時候沒什麼吃的,只能吃玉米和紅薯,要是能吃上一頓白面,比過年都開心。


曾經吃玉米,是食物太少沒有選擇,如今吃玉米,更多是出於喜歡。曾經的玉米出鍋代表著一頓飯有了著落,如今的玉米出鍋,代表著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大家喜歡吃玉米嗎?或者用咱們的重慶話來說:大家喜歡吃包穀嗎?

⑽ 介紹玉米的文章

玉米基本知識及合約

最近,德國營養保健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 可預防心臟病和癌症 在這項持續1年的研究中,專家們對玉米、稻米、小麥等多種主食,進行了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的各項指標對比。結果發現,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為稻米、小麥的5-10倍。 同時,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保健物質也讓專家們感到驚喜。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外,玉米中還含有核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物質對預防心臟病、癌症等疾病有很大的好處。 研究還顯示,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質、植物油及維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則高8-10倍;其所含有的17種氨基酸中,有13種高於普通玉米。此外,鮮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也比老熟玉米高很多,因為在貯存過程中,玉米的營養物質含量會快速下降。 含有7種「抗衰劑」 負責這項研究的德國著名營養學家拉赫曼教授指出,在當今被證實的最有效的50多種營養保健物質中,玉米含有7種———鈣、谷胱甘肽、維生素、鎂、硒、維生素E和脂肪酸。 經測定,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鈣,幾乎與乳製品中所含的鈣差不多。豐富的鈣可起到降血壓的功效。如果每天攝入1克鈣,6周後血壓能降低9%。此外,玉米中所含的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後能轉化為維生素A,它具有防癌作用;植物纖維素能加速致癌物質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天然維生素E則有促進細胞分裂、延緩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變的功能,還能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研究人員指出,玉米含有的黃體素、玉米黃質可以對抗眼睛老化。此外,多吃玉米還能抑制抗癌葯物對人體的副作用,刺激大腦細胞,增強人的腦力和記憶力
基本知識

一、玉米的常識

禾本科玉米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Zea mays L.(又稱玉蜀黍)株形高大,葉片寬長,雌雄花同株異位,雄花序長在植株的頂部,雌花序(穗)著生在中上部葉腋間,為異花(株)授粉的一年生作物。有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等俗稱,起源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把玉米帶到了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的發展,玉米逐漸傳到了世界各地,並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大約在16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18世紀又傳到印度。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玉米成為最主要的飼料作物。在世界范圍內,盡管還有大麥、燕麥、高粱等飼料作物,但其產量與玉米相比,實在是冰山之一角。玉米佔世界粗糧產量的65%以上,占我國粗糧產量的90%。玉米是製造復合飼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佔80%,其餘20%為豆粕或魚粉等高蛋白添加物。

在世界谷類作物中,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小麥、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單產則居首位。從北緯58°到南緯42°,從低於海平面的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到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都能栽種。以北美洲最多,其次為亞洲、拉丁美洲、歐洲等。中國的玉米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2位。集中分布在從東北經華北走向西南這一斜長形地帶內,其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玉米面積85%。

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澱粉,10%左右的蛋白質,4-5%的脂肪,2%左右的多種維生素。籽粒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含量均比稻米多。以玉米為原料製成的加工產品有500種以上。

玉米的種子包括果皮、種皮、胚和胚乳,但果皮和種皮緊密連結,不易分開。胚乳分糊粉層和澱粉層。籽粒因品種不同有黃、白、紫紅、條斑等色,最外一層果皮通常是透明無色的,只有少數品種是紫紅或條斑色。胚位於籽粒基部一側,占籽粒總重的10-15%,胚乳佔80-85%,果皮和種皮佔6-8%。籽粒形狀、大小和透明度等隨品種類型而不同,如馬齒型品種粒大,扁平近長方形;硬粒型品種粒小,近於圓形,透明度好。

玉米是喜溫短日照作物。從種子萌動發芽到新種子成熟,全生育期需90-150天。一般晚熟品種,因播種期早,生長前期溫度偏低,生育期偏長;反之則短。中國的早熟品種生育期90-100天,多春播。光照長短和光譜成分,對玉米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全生育期可分為苗期(播種至拔節)、穗期(拔節至抽穗)、花粒期(抽穗至成熟)3個生育時期。

從發芽開始,經出苗,生根,莖葉形成等過程。中國北部地區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的春玉米,需12-15天出苗,約有6月上中旬拔節。夏播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播種,一般5-6天後出苗,至7月上中旬拔節。生長特點是以根系生長為主,根的生長量比地上部莖葉大。根的干物重增長量比莖葉的干物重多1-1.5倍。苗期莖和葉相比,葉的生長比莖快。

春播玉米抽穗期在7月中下旬,夏播玉米在8月中下旬,依品種、地區、播種期和栽培條件的不同而異。這時期的生育特點是既有根、莖、葉的旺盛生長,又有內部雌、雄穗的快速分化,是營養器官與生殖器官同時旺長時期。

二、玉米的用途

由於玉米籽粒和植株在組成成分方面的許多特點,決定了玉米的廣泛利用價值。世界玉米總產量中直接用作食糧的只佔三分之一,大部分用於其他方面。

1.食用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特別是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玉米籽粒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佔50%,多者達90%以上,非洲佔25%,拉丁美洲占 40%。玉米的營養成分優於稻米、薯類等,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小。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形成了種類多樣的玉米食品。

(1)特製玉米粉和胚粉:玉米籽粒脂肪含量較高,在貯藏過程中會因脂肪氧化作用產生不良味道。經加工而成的特製玉米粉,含油量降低到1%以下,可改善食用品質,粒度較細。適於與小麥麵粉摻和作各種麵食。由於富含蛋白質和較多的維生素,添加製成的食品營養價值高,是兒童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2)膨化食品:玉米膨化食品是70年代以來興起而迅速盛行的方便食品,具有疏鬆多孔、結構均勻、質地柔軟的特點,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提高了營養價值和食品消化率。
(3)玉米片:是一種快餐食品,便於攜帶,保存時間長,既可直接食用,又可製作其他食品,還可採用不同佐料製成各種風味的方便食品,用水、奶、湯沖泡即可食用。
(4)甜玉米:可用來充當蔬菜或鮮食,加工產品包括整穗速凍、籽粒速凍、罐頭三種。
(5)玉米啤酒:因玉米蛋白質含量與稻米接近而低於大麥、澱粉含量與稻米接近而高於大麥,故為比較理想的啤酒生產原料。
2.飼用
世界上大約65%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
(1)玉米籽粒:玉米籽粒,特別是黃粒玉米是良好的飼料,可直接作為豬、牛、馬、雞、鵝等畜禽飼料;特別適用於肥豬、肉牛、奶牛、肉雞。隨著飼料工業的發展,濃縮飼料和配合飼料廣泛應用,單純用玉米作飼料的量已大為減少。
(2)玉米秸稈:也是良好飼料,特別是牛的高能飼料,可以代替部分玉米籽粒。玉米秸稈的缺點是含蛋白質和鈣少,因此需要加以補充。秸稈青貯不僅可以保持莖葉鮮嫩多汁,而且在青貯過程中經微生物作用產生乳酸等物質,增強了適口性。
(3)玉米加工副產品的飼料應用:玉米濕磨、干磨、澱粉、啤酒、糊精、糖等加工過程中生產的胚、麩皮、漿液等副產品,也是重要的飼料資源,在美國占飼料加工原料的5%以上。
3.工業加工
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初加工產品和副產品可作為基礎原料進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發酵、醫葯、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中製造種類繁多的產品,穗軸可生產糠醛。
另外,玉米秸稈和穗軸可以培養生產食用菌,苞葉可編織提籃、地毯、坐毯等手工藝品,行銷國內外。
(1)玉米澱粉:玉米在澱粉生產中佔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澱粉是用玉米生產的。美國等一些國家則完全以玉米為原料。為適應對玉米澱粉量與質的要求,玉米澱粉的加工工藝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玉米澱粉加工已形成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的發酵加工: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產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漿等都可用於發酵工業生產酒精、啤酒等許多種產品。
(3)玉米製糖:隨著科技發展,以澱粉為原料的製糖工業正在興起,品種、產量和應用范圍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為原料的製糖工業尤為引人注目。專家預計,未來玉米糖將占甜味市場的 50%,玉米在下一世紀將成為主要的製糖原料。
(4)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製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中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細胞的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與膽固醇相結合,呈流動性和正常代謝,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富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乾眼病、夜盲症、皮炎、支氣管擴張等多種功能,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由於玉米油的上述特點,且還因其營養價值高,味覺好,不易變質,因而深受人們歡迎。

三、玉米的生產分布

(一)、世界玉米生產分布情況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從北緯58度到南緯35—40度的地區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種植面積最大,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巴西、墨西哥。從栽培面積和總產量看,玉米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第三位。

表1 世界各主要玉米生產國產量 單位:百萬噸

世界
美國
中國
巴西
歐盟
墨西哥

664.46
278.42
120
43
51.43
20.3

東南亞
阿根廷
加拿大
埃及
南非
其它

15.64
15.5
8.7
6.2
9.3
111.61

資料來源:04年USDA9月報告。

近年來玉米生產發展很快。這主要得益於雜交種的採用、品種更新、生產條件改善與栽培技術的提高。美國的Hallauer等研究指出,美國玉米增產總值的60%源於遺傳改進即品種更新,我國也有類似的報道。玉米雜交種秸稈質量的改善及緊湊型品種的出現,使密植栽培成為可能,也使得玉米產量穩步增加。化肥投入的增加、水利設施的興建等,都是玉米生產發展的原因。

(二) 、我國玉米生產分布情況

中國的玉米種植面積有3億畝左右,分為六個種植區:

*北方春播玉米區,以東北3省、內蒙古和寧夏為主,種植面積穩定在650多萬公頃,佔全國36%左右;總產2700多萬噸,佔全國的40%左右。

*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以山東和河南為主,種植面積約600多萬公頃,約佔全國32%,總產約2200萬噸,佔全國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區,以四川、雲南和貴州為主,面積約佔全國的22%,總產佔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區,以廣東、福建、台灣、浙江和江西為主。種植面積為全國的6%,總產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甘肅省一部分地區。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3.5%,總產約佔3%。

*青藏高原玉米區,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海拔高,種植面積及總產,都不足全國的百分之一。

閱讀全文

與玉米的歷史和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