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朋克的發展史
音樂界所承認與接受的第一張朋克專輯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馬》(Horses)。當Smith在《馬》第一首歌 中開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穌,這不是我的錯」時,搖滾樂的大門敝開了。朋克的前景果然開闊,在演唱會 上的舞台上,Smith儼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預言女神。
盡管朋克從靈歌、雷吉和別的非洲音樂中汲取了精華,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區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搖滾樂,朋克對歷史的敏感程度超過了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註定不會只停留在地下,而是會征服整個世界。
英國朋克的出現意味著朋克大震盪的年代終於來臨。70年代的英國搖滾走上了嘩眾取寵的道路。the Doobie Brother的歌使英國年輕人感到厭倦。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們想找回60年代的感覺。70年代 後半期是英國的絕望年月。1977年,英國18歲男青年的失業率達28.6%,女青年達29.6%,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罷工浪潮席捲全國,絕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後代因處境最為艱難,與警察陷入了內戰似的爭斗對抗之 。在這種情況下,朋克這頭長角的怪獸終於在英國誕生,對著這個世界發出了第一聲咆哮。
提到英國朋克,就不能不談到有「英國朋克之父」之稱的Malcolm McLaren。在1974年,倫敦的切西區成立了 一家專賣50年代服裝的名為「搖起來」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同年,美國前朋克樂隊the New York Dolls來到英國卻未造成我大影響。McLaren卻對他們一見鍾情,並在自薦成為其經紀人後隨同他們飛去了紐約。在the New York Dolls於1975年夭亡之後,McLaren回到倫敦,將商店更名為「性」,與著名前衛服裝 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攜手,請她專門設計各式朋克服裝的時候,一時生意火爆之極。於是他乾脆出頭挑選了幾位「朋克」哥們,組成了後來天下馳名的the * Pistols樂隊。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原因是這位年輕人最愛到店裡溜達,常常發出像弱智兒一樣的尖叫,並喜歡惹事生非。The * Pistols的另3名成員分別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1975年11月6日,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外,聚集了一群裝扮奇特的年輕人,他們穿著早已過時的破爛不堪 的衣服;兩邊頭發剃光,中間的頭發染成五顏六色,像雞冠一樣豎起;臉上塗滿各種油彩;脖子上掛著粗鐵 鏈。原來,the * Pistols樂隊正在這里舉行首場演唱會,這些「朋克」裝扮的青年是專程趕來觀看的。但連 藝校的教師們也感到驚奇的是the *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獸在咆哮,因為滿口壞牙而被稱為 "壞牙Johnny」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罵一氣並亂吐唾沫,還胡亂拿起東西在臉上刮來颳去,甚至沖 著觀眾大叫「我恨你」,藝校的一位交際秘書忍無可忍,在他們唱到第5首歌時拉下了電閘。
② 朋克文化的起源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punk起源 PUNK INTERIOR PUNK, 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一種反搖滾的音樂力量。 PUNK在中國大陸譯作"朋克"; 在台灣譯作"龐克", 香港則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是解(俚語)小流氓、廢物、妓女、孌童、低劣的等意思 (雖然現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變)。 從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創立《PUNK》雜志,之後由Sex Pistols將此音樂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歷史了。 要了解PUNK對世界及對室內空間的影響, 必先了解PUNK的意義及發展。 1970年代的英國 PUNK這一詞是被英國人叫喚起來的, 當時戰後的英國, 經濟蕭條, 失業率高企, 而當時美國那邊廂的荷里活電影發展得蓬勃刺熱, 間接導致英國的電影業一落千丈; 在音樂事業方面, 英國亦是處於低迷狀態, 美國正流行著progressive 詩篇式的搖滾樂, 十多分鍾的solo, 音樂十分注重技巧化的表達, 而當年的掘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 成為主流的地面商品, 那時候progressive rock 的表表者有YES, GENESIS, KING CRIMSON…。 其實自60年代起, 搖滾樂逐漸步入了一種可悲的境地, 為了商業利益, 樂隊及樂手越來越缺乏搖滾樂所應具有的敏感性行(sensitive)及抗爭性(complaint)。 勢如破竹的"崩"力量 1975年Virgin 唱片公司所簽下的label - "SEX PISTOLS"(大陸譯名"性槍手")是PUNK的起點。他們發表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著。大膽的作風前無來者(及後新浪漫時期英國一隊band -JAPAN亦曾在music video 內炸毀毛澤東的俏像), 他們完全的發泄心裡一腔的憤恨, 無論對前途、社會都是一種控訴。 這就是PUNK的誕生。 一時之間, PUNK就勢如破竹的成為一種狂潮, 因為PUNK是屬於大眾的文化, 可以極容易使人認同(基於當年英國社會問題), 人們得到宣洩的途徑; 而香港當時的許冠傑一曲"半斤八兩"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響, 寫盡打工仔的心態, 可見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見"半斤八兩"一碟賣得滿堂紅?) 三個和弦的音樂 PUNK是物資與慾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產物, 對物質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們讓你感到一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 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 所以PUNK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葯物、暴力等。 "三和弦論"的PUNK是一種極民主的ROCK N' ROLL; 三和弦, 是指一苜歌只是用三個chord (和弦)組成, 完全沒有修飾, 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達他們想說的, PUNK亦沒有長篇大論, 只有2-3分鍾, 完完全全跟當年的主流相反。 因為PUNK的簡單大眾化, 使許多PUNK BAND在街頭巷尾、車斗里、倉庫里響起了他們第一個音符, 音樂已經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 因為PUNK有極強的可參與性, 使得PUNK音樂得以普及, 對搖滾樂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③ 朋克運動起源於何時A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
A
PUNK, 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一種反搖滾的音樂力量。 PUNK在中國大陸譯作"朋克"; 在台灣譯作"龐克", 香港則叫專作"崩"。 在西方屬, PUNK在字典是解(俚語)小流氓、廢物、妓女、孌童、低劣的等意思 (雖然現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變)。 從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創立《PUNK》雜志,之後由Sex Pistols將此音樂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歷史了。 要了解PUNK對世界及對室內空間的影響, 必先了解PUNK的意義及發展。
④ 朋克風格的歷史發展
美國朋克根源於60年代的車庫搖滾,在音質柔和和現代愛情中有極簡潔派藝術風格特徵,它的幾支樂隊——傀儡,the MC5,紐約娃娃——在美國朋克的基礎上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朋克搖滾的種類。但對美國朋克真正開始於大約1975-76年的Ramones。在紐約,美國朋克得以繁榮和涌現,類似的音樂在美國路易斯蓬勃發展,並且向硬核朋克方向積極發展,在Cleverland,它得到了帶有實踐性的幾乎不可思議的發展。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缺乏媒體的注意;在波士頓,它比真正的朋克更接近於車庫音樂。紐約仍舊是美國朋克的中心陣地,然而,它卻以大批著名的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為特色:如Television,Richard Hell,POatt Smith,Blondic,Talking Heads,轉移到Cleverland的Dead Boys等,在80年代,美國朋克開始枯萎並發展成一種新的形式:硬核搖滾,新啦浪潮和另類搖滾。美國朋克沒有象英國朋克那樣滿足後繼的流行音樂革命的需要,但是它繼續滋養著美國地下搖滾近10年的時間,並且在90年代加利福尼亞洲中心依賴Ramones,又將使其成為盛行的音樂。
Hardcore Punk
硬核朋克是朋克搖滾里最極端的一類音樂。出現於80年代初,音樂速度極快,旋律簡單,並且錄制質量水平不高,象出自地下的錄音室。大多數樂隊的音樂非常相近,但也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樂隊。他們創作音樂的速度很快,風格也較偏離硬核。硬核朋克最初產生於美國,主要集中在落衫機和紐約,但也有少數分散於美國其它地區。硬核一直發展於90年代,並沒有侵佔主流,盡管有一些樂隊受到硬核的影響,包括Nirvana 和Green Day-他們成為了當時主要的搖滾巨星,及早期硬核朋克樂手象Bob Mould, Henry Rollins, Mike Watt, Ian McKaye, 及 Dinosaur Jr.s J Mascis 成為了另類偶像。 流行朋克是屬於另類搖滾的後車庫風格的分支,將流行能量的旋律與和弦的變化與速度朋克的節奏和不間斷的吉他彈奏相結合。1994年,green day和weezer最先普及了這一另類搖滾的變化,雖然在此之前曾有一些樂隊演奏過該風格的音樂。很多音樂人在他們成功後,模仿了他們的風格創作音樂。
瘋克金屬延續了重金屬演奏的高聲吉他和即興重復段並且使它們融合了流行的貝斯旋律和瘋克的切分節奏。瘋克金屬在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當像the Red Hot Chili Peppers和Fishbone 的另類樂隊開始演奏比金屬更強節奏的瘋克旋律。那些樂隊沿襲了比瘋克更多的金屬特徵,盡管他們保留了狂熱的貝斯路線。如重金屬,這個流派開始展現樂器的威力。 中國朋克即中式朋克。傳入中國後,加入許多中國文化而演變成的一種朋克新形式。
由於中國人相對來說比較含蓄,沒有國外那麼直接。所以朋克傳入中國後,那些血腥、暴力、反政府、自殘等非主流的「朋克」,自然就得不到宣揚。也正是因為中國人的含蓄,把朋克的自信、精神、優良的朋克搖滾、簡單的皮革服飾等充分的發揮,結合中國人的性格張揚及對朋克精神的無比嚮往等諸多因素,從而產生一種新的朋克力量。就是中國朋克!
【中國朋克的體現】
打扮:與大眾不同,比如女穿男裝,穿著皮革,佩帶著帶鉚釘的飾品,全身穿得破破爛爛等等。
發型:染發採用藍色白色等顏色,或者做誇張的造型等。
音樂:中國朋克搖滾
生活:自我思想嚴重,不人雲亦雲,不追求大眾化,有創造力。
個性:無所不在的抗議,抗議任何不滿的事情。 在美國90年代朋克復甦時的流行朋克派別沖擊了主流音樂前,一個不同於復興朋克的種類已經塑造了地下音樂的獨立搖滾的形態。一般來看,車庫朋克並不是和流行朋克的旋律接近;代替的是,車庫朋克勾畫出自身的主要靈感是來自於the Stooges和the MC5的the Detroit proto-punk。相對於車庫朋克容易上口的旋律來說,它所表現的態度和噪音更為重要,並且它的態度是通過音樂中的聲音來表示的:下流的,污穢的,簡單的,憤怒的威脅的和平白顯露的丑惡。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些最早的車庫朋克樂隊帶有Sub Pop的形式開始在舞台上顯露(Mudhoney, the Supersuckers),早期的車庫樂隊參與了一些同樣的影響和美學(實際上,Mudhoney成為了車庫音樂的創始人之一)。雖然車庫朋克從沒有打擊到主流音樂,像New Bomb Turks 和the Humpers這樣的樂隊卻幫助此風格維持了一群樂迷在整個90年代。加上一些重搖滾樂隊的復興運動(例如Nebula)開始創造了一些細微的迷幻變化在車庫朋克上。New York Punk
由於是 the Stooges, the MC5, 和 the Velvet Underground 這樣的樂隊為最初的朋克鋪平了道路,所以紐約成為了朋克產生的家鄉,也是從這里朋克搖滾被傳播到了其他的溫床,比如倫敦與南加利福尼亞。紐約朋克沒能像英國朋克那樣一出現就對自己的家鄉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它後續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紐約朋克最初的火花來源於 the New York Dolls,他們天然未經雕琢的即興連復段、垃圾般的奇裝異服和吸引人的造型引起了些許的轟動(聽眾多為本地的)。The Dolls 為大批原先不合時宜的音樂形式敞開了大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the Ramones--他們的源頭是將自己包裹在金屬與皮革之中的 Queen 樂隊-他們把60年代早期的泡泡糖搖滾舞曲(bubblegum)、沖浪音樂以及流行女子團體中各自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挪用過來,並把它們演奏得盡量大聲、快速和原始。他們的音樂是很基礎的(兩分鍾,三和弦),樸素的(只有吉他、貝斯、鼓);而他們把與聲音無關的娛樂性帶回搖滾中的觀點,也和70年代任何一種主流的音樂趨勢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The Ramones 最終還是成為了 CBGB 中的規則,並在麥哈頓的Lower East Side 開立了一家檔次不高的酒館;而1975年到76年左右,麥哈頓的Lower East Side 與 Maxs Kansas City 則一起成為了朋克音樂發展的中心。雖然至今 the Ramones 都正如大部分聽眾(特別是美國聽眾)認為的那樣被歸為朋克搖滾,而事實上紐約朋克的風格要更富於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不是靠某一種單一的聲音統一起來的,而是在要徹底改造並復興搖滾樂的共同精神下統一起來的。拿 Television 來說,他們充滿野心地將歌曲延伸為具有令人難以理解的史詩般長度的雙吉他的對抗;而領袖歌手 Tom Verlaines 的文學樂隊,則不斷地被他的前隊友 Richard Hell 以及歌手/詩人 Patti Smith 的作品所重復。同時,Blondie 對流行女子團體的顛覆和 Talking Head 詭異的藝術學院派的吉他流行樂可以說是最終將通向新浪潮的一些最初的嘗試,但是他們當時所持的態度還是將他們牢牢的留在了朋克的陣營當中。同樣處在分界線上的還有合成流行(synth-pop)的二人組合 Suicide,他們煽動的表演和邊緣的主題差不多使他們成為了當時的背景中最具抗爭性的樂隊。音樂的發展沒有公式可循,同樣,也沒有哪種風格可以永遠的持續下去:到80年代早期的時候,最初的那些樂隊有的打入主流、有的漸漸褪色、有的習慣於舊有的模式止步不前,可以說,紐約朋克的大部分活力在那時就已經消逝了。
⑤ 人們經常說的「蒸汽朋克」,它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在蒸汽機技術登峰造極的19世紀後期,也就是英國稱霸世界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品當中的建築、服飾、器具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⑥ 80年代的「朋克」具有什麼特點以及它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980年,維維尼·韋斯特伍德倫敦國王大街開設了著名的「世界末日」商店,商店經營的第一種系列服裝便是皺邊寬松的下垂到膝的褲子配上紅色、橙色、藍色的粗糙的印花布上衣,顯示出一種粗野、放盪的精神。商店的布置也是那樣的奇特荒誕,歪曲的樓梯、逆向行走的時鍾,與陳設的稀奇古怪的服飾組成了充滿逆反心理的年輕人的理想環境。1982年,她開設了稱為「泥淖的懷舊」的商店,經營「朋克」青年喜歡的商品,像保持頭發豎立的油脂,千奇百怪、五顏六色的化妝品等。維維尼·韋斯特伍德的服裝設計使街頭的「朋克」們欣喜若狂,向社會的大膽挑戰使她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1983年維維尼·韋斯特伍德舉辦巴黎首次時裝展出,推出稱為「女巫」的系列,那是一組暴露下腹部、用各種色布胡亂拼綴起來的現代服裝,粗糙的縫紉線、邋遏的破碎布塊和各色補丁,使看慣了優雅精美時裝的法國人瞠目結舌。1981年維維尼·韋斯特伍德的時裝設計展示,鮮明的色彩和具有異域風格的圖案,體現出設計家「原始風格」的追求,綜合了美洲阿茲台克文化、墨西哥文化和其他非西方主流文化的裝飾藝術因素,具有一種大膽、粗獷、原始沖動的力量的美。1977年格雷厄姆·史密斯的具有非洲裝飾藝術風格的織物設計,反映了70年代西方消費者對於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像非洲、亞洲和美洲地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受到廣泛的歡迎。設計家對於像扎染這樣的手工藝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影響到了當時的服裝和織物設計,但是不久這種手工藝的興趣便轉移到流行風格的工業批量生產上去了。
⑦ 什麼是朋克,還有朋克的起源
朋克是一種音樂范疇,它誕生於英國,最早出名的是70年代大放光彩的,被譽為「英國朋克革命急先鋒」的「性槍手」樂隊。緊隨其後的還有:碰撞、詛咒、洛克西、褻瀆神靈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可能不大一樣,但音樂的特點卻同出一轍,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日漸枯燥毫無激情和意義的生活。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革命意識,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歐洲大陸掀起一場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類通向未來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克音樂家們的創作往往直指人類的苟且,以挑戰一切既成的規則。他們用簡單的和弦,表達簡單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語言,訴說人性的美醜。他們歌頌大麻,也歌頌上帝;他們崇尚亂交,也呼喊著要社會關注那些單親的孩子;他們詛咒戰爭,卻在生活中濫用暴力;他們生活靡亂,但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們在顛覆舊有的糜費文化同時也創造新的糜費。總之,同文學上的「垮掉的一代」、美術上的「 達達主義」一樣,他們代表著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繼而,朋克文化從舞台走向生活,他們開始在表演以外的各個層面表現他們徹底革命的決心: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酷斃了的雞冠頭,女人則把頭發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熒光粉,似乎非得讓你對他們側目而視才滿意,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為,只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如果你以為他們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裝扮,那就錯了,用朋克的話來說:「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為了讓人認識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裝扮得像朋克的話,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這個社會似乎什麼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罰款的;假冒瞎子要飯的,當然也有假冒朋克的。這些假的朋克們不斷的自我標榜為朋克、自詡為鬥士,「我只會三個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個和弦苦練未遂才這么說的,其實,他們骨子裡不過是比俗人更加虛偽的俗人。 有假裝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裝俗人的朋克,前者為滿足慾望和虛榮而後者卻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
⑧ 蒸汽朋克的發展史
到目前為止,蒸汽朋克文本依然一遍遍地重復描述失控的可能性。因為科技的發展超出了個人的范圍。它們假定一種神秘的力量,作為機械達爾文主義的反映,以因果律塑造與控制故事。納布多控制世界的計劃必然會被反對;試圖設計出第一台原子能列車引擎的考博斯維特害死了他的雙親(「當他們重新站立起來,只見蘑菇雲的殘跡高入雲天」)。格雷姆勒布林,僅僅因為教一個人飛行而產生的舊式傲慢,在巴斯蘭格(Bas-Lag)城(一個從任何意義上來講都可以完美解讀為倫敦的變形的城市)釋放出了拉夫克拉夫特式的恐怖。因此,那個幾乎被遺忘了的怪人、差分機和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s)(後者是現代計算機的先驅)的研究者查爾斯·巴貝奇[2](Charles Babbage)成為這個流派的偶像,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一方面來說,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為魔法;另一方面看來,其中的魔法卻又成為了一種高科技,由此讀者對於流派類型穩定性的期待受到了挑戰。這一現象可追溯到更廣泛的領域,在弗雷茨(J.G. Frazer)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魔法原理依照魔法規律的分類學分門別類。如果我們對作為魔法的基礎的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它們或許會表現出自恰性,(因此)結果與原因同類。也因如此,幻術操作在巴斯蘭格成為一種單獨的科學(《帕迪諾街車站》和《傷痕》(The Scar)),而鮑爾斯《阿努比斯之門》和《怪異之潮》中(On Stranger Tides)的魔法操作者不能接觸裸露的地面,因為泥土有著類似於魔力的接地裝置的作用。然而蒸汽朋克的真正意義在於這兩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為魔法,魔法怎樣被科學規范。這種張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事實上,蒸汽朋克文化在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加,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日益深化,蒸汽朋克文化作為西方多元化文化的一部分正在被國內人士所認可。藉由較早的LOFT(工業風)被國人所熟知的」復古「風潮,正是蒸汽朋克文化被國人所認可的契機。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蒸汽朋克研究者開始製作具有唯一設計權的蒸汽朋克作品。
與」搖滾「等一度引起國內文化狂潮的外來意識形態不同,蒸汽朋克文化更注重的是通過製作者和收集者相互交流進行有效傳播,由此極大地限制了國內蒸汽朋克群體的壯大。間接來說,蒸汽朋克製作者數量的增加和設計作品理念的進步,是蒸汽朋克文化在國內發展的重要關鍵。 蒸汽朋克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之上。角色扮演游戲大量借鑒了早期蒸汽朋克的魔法基礎世界和《差分機》中的蒸汽計算機時代,在這其中包括了《太空 1889:法爾肯斯坦城堡》(Space: 1889, Castle Falkenstein)、泛用無界角色扮演系統:蒸汽朋克(GURPS Steampunk)以及其他。在漫畫中的代表是著名的艾倫·摩爾(Alan Moore)的《奇異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眾多的日本動漫作品也採用了蒸汽朋克背景,比如說《蒸汽城市》(Steam City)等等。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蒸汽朋克在法國也很流行,一些作者用法語寫作蒸汽朋克冒險,包括大衛·卡爾夫(David Calvo)、法布羅斯·柯林(Fabrice Colin)、弗朗西斯·貝勒瑞(Francis Valéry)和約翰·胡里奧(Johan Heliot)。
但無論蒸汽朋克蘊涵著何種意義,它都只是一種吶喊,承載著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奢望;它可以被描繪成是人們對於自身心靈的救贖,為著慾望中的某種趨向而虛構出的一塊精神歸宿地,從某種角度看來,這種異幻世界,似乎更符合人類的生存信仰。可無論她的呈現形式是後現代主義還是某種朋克式幻想,它可悲的依然只是想像,是人類對現實的不滿而爆發出的無止盡的臆想;面對現實中的荒誕與空虛,人們心靈的救贖似乎找不到出路。也許,只有在最終的「天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