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慈善事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慈善事業在未來的日子裡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趨勢是共同富裕,而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這些都需要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發展以及社會制度的充分健全,是一個歷史的前進過程。
而由於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因為一部分人與地區的先富而使得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目前我們需要通過慈善事業來緩解尖銳的矛盾從而使大部分人生活得更好。這是慈善事業的必要性。只要貧富差距仍然存在,慈善事業就不會有褪色的一天。
這種道理在資本主義社會同樣適用。
資本主義制度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僱傭關系:
資本家通過僱傭關系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社會里貧富差距更大,社會矛盾更尖銳。但是社會的發展需要繼續向前,他們就必須盡量緩解這種有礙社會前進的矛盾。慈善事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事實上資本主義社會的慈善事業歷史比社會主義社會的要長遠。
社會主義社會的慈善事業是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資本主義社會的慈善事業則是為了最終維護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根本利益。
而無論如何,在世界目前的發展狀態和趨勢來講,慈善業都是必不可少的。
② 中國公益事業目前的發展
個人認為當前的公益是嚴峻的。公益有時候是種吃力不討好。而公益的影響力主要是影響周圍的群體,認識不足,改正不足。使社會逐漸文明,並參與公益活動,使更多的人參加活動。但是阻力還是巨大的。
③ 公益性行業有哪些
慈善,動物保護協會,世界遺產等
④ 100分 求中國慈善事業發展進程
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
來源:民政部網站 時間:2008-04-15 15:25
廣泛開展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自願捐贈資產和勞動,為扶貧濟困、安老助孤、幫殘助醫、支教助學等慈善事業奉獻愛心的活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小康目標,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於組織調動社會資源,調節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公民素質,增強社會責任;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相處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為順應社會各界發展慈善事業的要求,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全面發展,開創慈善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制定本綱要。
一、發展慈善事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工作原則
(一)總體要求
我國慈善事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發展時期,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發展慈善事業已經具備了重要的經濟、物質、文化和社會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慈善事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初步形成,慈善組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慈善活動和志願服務日趨活躍,參與慈善捐贈的公民和法人不斷增加,慈善捐贈款物呈逐漸增加趨勢,受益人范圍不斷擴大,慈善事業在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日顯突出,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慈善事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的慈善意識、慈善規模、慈善組織、捐贈機制、法律制度等方面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和完善。
發展慈善事業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動、法律規范、政策引導、民眾參與、慈善組織實施,形成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合力,全面激活慈善事業的生命力。注重宣傳教育,培養慈善文化,增強社會各界和公民慈善意識,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加強慈善組織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志願服務活動,完善慈善政策法規,努力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二)主要目標
1、慈善文化廣泛傳播,公民的慈善理念、企業的社會責任普遍增強,慈善潛能得到激發,普遍認同並參與慈善活動,基本形成慈善事業高尚的社會氛圍。
2、各類慈善組織在全國大中城市普遍建立,慈善服務網點在社區普遍設置,慈善組織的能力建設和公信力普遍提高,自律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初步形成。
3、慈善福利機構穩固發展,在以國家舉辦的福利機構為示範、社會力量興辦的福利機構為骨幹、社區福利服務網點為依託的福利服務體系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志願服務理論不斷普及,志願服務政策和制度基本建立,志願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志願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5、慈善政策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初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基本建立適應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依法推進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工作原則
1、堅持扶貧濟困的原則。發展慈善事業要重點解決群眾基本生活困難,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提高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
2、堅持自願無償的原則。慈善捐贈應當自願無償,不得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由捐贈人自主實施捐贈行為。
3、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慈善捐贈程序、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要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公布捐贈款物要尊重捐贈人的意願。
4、堅持政府推動的原則。制定慈善政策法規,制定慈善優惠政策,依法監督管理、規范募捐行為,規范使用捐贈款物,維護慈善組織和捐贈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5、堅持民間實施的原則。充分發揮慈善組織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的慈善,營造社會慈善氛圍,調動各類慈善資源、廣泛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
二、發展慈善事業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一)推動慈善文化建設,強化民眾慈善意識
慈善文化建設要納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和規劃,大力宣傳扶貧濟困、誠信友愛、互幫互助、奉獻社會的良好風尚,推動慈善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活動,開展貼近群眾和喜聞樂見的各種專題宣傳活動,宣傳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的個人和民間組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普及慈善教育,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增強公眾慈善意識,擴大慈善事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參與慈善活動,回報社會的自覺性。
(二)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加強慈善組織能力建設
按照國家鼓勵、社會參與、民間自願的方針,大力培育城鄉各類慈善組織,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慈善活動,促進慈善類民間組織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民政部門可給予慈善組織在辦公場地、起動資金、項目開展等方面的必要支持。重點加強基層慈善組織建設,促進多種類型、分工協作、紮根基層的慈善組織體系的建立。
推動慈善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運行機制,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機制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推動慈善組織制定行業規則和行業標准,加強行業監督,形成行業自律機制。推動第三方評估機制建設,制定評估規程和評估指標,適時開展評估工作,及時發布評估結果。推動社會監督的制度建設,加強對慈善組織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公眾監督,逐步形成自律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
(三)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廣泛深入開展志願活動
廣泛普及志願服務理念,大力發展志願服務組織,促進志願服務的快速有序發展;逐步完善促進志願服務活動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發布社區志願服務的指導意見,推廣和普及志願者(義工)登記制度、培訓制度、時間積累制度,績效評估制度、表彰制度、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志願服務;推動志願服務領域的延伸和拓展,創新志願服務的方式、豐富志願服務的內容,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外來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為重點服務對象,以社會救助、慈善公益、優撫助殘、敬老扶幼、治安巡邏、環境保護、社區矯正和法律援助等作為重點服務領域,促進志願服務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四)支持社會辦慈善福利機構,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
全面落實國家有關支持社會興辦慈善福利機構的相關政策,鼓勵的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慈善福利機構;進一步加強社會興辦慈善福利機構的政策研究與制定,為社會興辦慈善福利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為社會力量興辦慈善福利機構提供規范、高效和優質的服務;進一步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採取「民辦公助」、「公辦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工,充分發揮社會興辦的慈善福利機構在服務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等方面的作用。
(五)完善慈善稅收減免政策,保護公眾慈善捐贈的積極性
加強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的宣傳,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法律法規,普及稅收優惠政策知識,使捐贈人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知道如何辦理稅收優惠政策的手續,知道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推動制定便利捐贈人辦理稅收優惠政策的程序,為捐贈人辦理減免手續提供規范、便捷的服務;全面落實法律法規關於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無償為公益事業捐贈財產按規定享受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境外向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的用於公益事業的物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減征或者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推動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
(六)組織各類慈善捐贈活動,開發多種慈善救助項目
推動慈善捐贈活動的多樣化。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慈善活動,著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品牌項目,不斷拓展服務領域,重點推動災民救助、孤兒救助、扶殘救助、安老救助、醫學救助等項目的開發和實施,並逐步向文化藝術項目、環境保護項目等方面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慈善活動。建立健全救災捐贈制度和對口支援制度,組織好救災捐贈活動,協調好省際對口支援工作,指導好「慈善超市」、「捐助站(點)」的改革和發展,建立完善「慈善超市」管理的長效機制。
(七)發展中國福利彩票事業,建立健全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的機制
堅持發行中國福利彩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宗旨,廣泛宣傳中國福利彩票的意義和作用,擴大中國福利彩票的影響力,完善運營機制、調整分配關系、創新發行方式,加強銷售網點建設、組織建設、技術系統建設、誠信體系建設、管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發行,提高銷量,建立健全中國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慈善發展的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慈善事業發展。
(八)加強慈善工作隊伍建設,促進從業人員的職業化
大力推動慈善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加強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設置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採取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方式,培訓現有的慈善工作者,不斷豐富他們的慈善工作知識,提高他們的慈善工作技能;大力推動有條件的大專院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慈善工作專門人才,為社會輸送具有專業知識的慈善工作者。民政部門要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專職慈善工作者的人事、福利、保障等制度,切實保障專職慈善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為建立具有專業知識的穩定的慈善工作隊伍創造條件,盡快形成基本能夠適應慈善事業發展需要的工作隊伍。
(九)完善表彰獎勵制度,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
推動表彰獎勵機制建設,完善表彰的形式和內容,規范評比表彰的程序,民政部設立「中華慈善獎」,定期評比表彰在賑災、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助醫以及支持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公益慈善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機構及項目。根據需要設立「中華慈善獎特別獎」,表彰為對公益慈善事業做出特殊貢獻並在社會上具有深刻影響的個人。地方各級要建立健全表彰獎勵機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原則上每年組織一次本行政區域內的表彰活動,形成表彰制度;縣(市)表彰活動可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表彰獎勵制度。鼓勵民間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表彰活動。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表彰相結合的獎勵機制
(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推進慈善事業
推進有關發展慈善事業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慈善組織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體、慈善募捐的監督機制、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慈善捐贈活動的程序,明確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的權利義務,規范慈善事業准入、評估、監管、公益產權界定與轉讓、投資、退出等行為。推動地方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法規規章,努力形成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多層次的法律框架體系。同時,要完善執法程序、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監督,提高執法水平,依法辦理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基金會登記的手續,提高辦理登記的效率,為發展慈善事業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十一)加強慈善工作合作,促進慈善經驗交流
推動與國外慈善組織、港澳台地區慈善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廣泛開展慈善文化、慈善工作經驗等方面的國際間、地區間的交流,大力宣傳我國慈善文化、慈善事業的成果,慈善事業發展目標,學習和借鑒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發展慈善事業的理念、傳播慈善文化的方式、慈善組織自律的措施、組織實施慈善活動和項目的經驗;鼓勵內地慈善組織、慈善機構與國外和港澳台地區開展慈善項目的合作,籌集慈善資金,服務慈善對象;推動內地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慈善項目的合作,通過交流與合作,提高慈善活動能力,促進慈善事業的共同發展。
三、加強對慈善事業的組織指導
(一)各地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發展慈善事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建立民政牽頭,教育、文化、財政、稅務、海關、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和組織的慈善事業發展的協調機制。要建立政府部門與慈善組織之間的協調機制和慈善組織相互間的協作機制,形成政府協調機制與行業協作機制互補,政府行政功能與行業自治功能互動,政府管理與行業自律有機結合的慈善組織管理格局。
(二)各級民政部門要建立健全慈善工作管理體制,明確工作職能,健全工作機構,落實工作人員,細化指導、服務、協調和監管程序,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要加快職能轉變,凡是慈善組織可以承擔的事務,逐步移交給慈善組織,充分發揮慈善組織的作用。
(三)各地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落實各級政府關於發展慈善事業的政策法規。切實加強對慈善組織、基金會、慈善機構等民間組織的登記和監管工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公示制度,及時收集、分析和公示慈善捐贈的信息,制定重大慈善活動備案制度,建立慈善組織的誠信評估體系,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行政服務平台
(四)各級民政部門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及時總結、交流、推廣發展慈善事業的經驗,為慈善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加強政策和理論研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積極探索慈善事業發展的規律、途徑、模式,創新慈善工作理論,全面提高慈善事業的整體水平。
(五)慈善組織要積極響應《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發揮主體作用,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社會公信度,不斷創新慈善組織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規范募捐,提高募捐能力,增強捐贈款物使用的透明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不斷豐富慈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深入基層,貼進群眾,扶貧濟困,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全面發展
⑤ 公益活動行業及市場情況分析
市場分析是對市來場規源模、位置、性質、特點、市場容量及吸引范圍等調查資料所進行的經濟分析。
公益活動行業及市場情況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客觀性問題。強調調研活動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符合科學的要求,以求市場分析活動中的各種偏差極小化,保證所獲信息的真實性。
2.系統性問題。市場分析是一個計劃嚴密的系統過程,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釋有關資料。
3.資料和信息。市場分析應向決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資料。資料是通過營銷調研活動所收集到的各種未經處理的事實和數據,它們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而獲得的認識和結論,是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加工後的產物。
4.決策導向。市場分析是為決策服務的管理工具。
⑥ 慈善的中國古代慈善史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善」的傳統,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已設立地官「司徒」一職。而且,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助手段,被稱為「荒政」。
據《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有現代民政部部長部分職能的司徒,為做好民政工作要採取6項措施,即「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所謂「慈幼」、「養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關愛兒童、老有所養、救濟窮困、撫恤貧苦、優待殘疾、安撫富人,這些正是現代慈善概念中的具體內容。
這一時期的慈善活動,主要由朝廷來帶動,災荒時期所採取的社會救濟手段,被稱為「荒政」。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左傳·哀公元年》記載,每次發生天災瘟疫,他都會親臨災區,看望民眾,安撫孤寡,資助貧困。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慈善活動比較簡單,行為之一是直接在路邊給需要救助者提供飯食,此即所謂「施粥」。施粥賑飢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
東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災民遍野。《後漢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
民間施粥更為常見,過去俗稱「吃大戶」。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鬧飢荒,地方賢良人士「為粥於路以食之」。《魏書·孝文帝本紀》記載,此舉救活了數十萬人。
一直到晚清,放糧施粥都是中國古代慈善家們的首選。現代拍攝的清宮戲中,不時會有大善人,支起大鐵鍋熬粥賑濟災民的鏡頭。
中國古人有自己的一套慈善理念,《禮記·禮運》中是這樣說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人們不能僅奉養自己的父母,養育自己的孩子,而是要讓天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其晚年,青壯年能為社會效力,兒童能順利地成長,年老的鰥夫、年邁的寡婦、孤兒、無子老者、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這樣才算「大同社會」。
「養疾之政」,是古人做慈善的又一主要內容,給包括災民在內的老、弱、病、殘者諸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如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並發蝗災,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雖是防疫情擴散的一種隔離措施,事實上也是慈善行為。
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慈善活動更為活躍。當時最著名的慈善家之一、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開倉賑災,《南史·齊文惠皇太子傳》記載,他還與文惠皇太子蕭長懋一起,創辦了「六疾館」,專收貧病不能自立者,即所謂「立六疾館以養窮民」,時間在公元五世紀末六世紀初。
「六疾」語出《左傳·昭公元年》,泛指多種疾病。藉此開辦的「六疾館」,被現代慈善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慈善機構之一。之前的劉宋朝,已頗重視社會救濟工作,《宋書·明帝紀》記載,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劉彧(明帝)剛當上皇帝即下詔,「鰥寡孤獨,癃殘六疾,不能自存者,郡縣優量賑給。」
稍後的北魏也有善舉。《北史·魏本紀第四》記載,永平三年十月,皇帝元恪(宣武帝),「詔太常立館,使京畿內外疾病之徒,咸令居處」。
搞慈善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這是古今公認的。那麼,古代做慈善的資金從哪來?從史料來看,與現代一樣,古代慈善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
古代民間做慈善最活躍、最熱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行善濟人,投身慈善活動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選擇。上面提到的中國最早慈善機構「六疾館」,其創辦人竟陵王蕭子良和文惠太子蕭長懋都崇信佛教。
運作最成功、影響最廣的佛教慈善機構,是唐代的「悲田養病坊」。佛教有「五福田」一說,「悲田」即其中之一田,主要用來布施貧病孤老,「悲田養病坊」的名稱因此而來。
在唐朝,悲田養病坊遍及各地。其經濟來源,早期靠信眾的奉獻和寺院自有田產的收入。由於悲田養病坊具有良好的社會救助功能,對解決民生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作用明顯,因此朝廷十分重視,主動介入管理。
朝廷介入以後,由國庫提供的資助成為一大經濟來源。這方面的資助包括生活資料的援助,提供糧食、救災雜物等。《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金吾衛」條中,便有送給養病坊敝幕、故氈的記載;李漼(懿宗)當皇帝時,還給各州縣的病坊「賜米」。二是官方直接投資、劃撥田產。李隆基(玄宗)當皇帝的開元年間,便實行「官置本錢收利給之」的做法,使悲田養病坊的「現金流」有了保證。
盡管悲田養病坊這一慈善機構在唐後期因「滅佛」運動的出現而風光不再,但對以後中國慈善事業的影響相當深遠,五代的「悲田院」、「養病院」,宋代的「福田院」、「安濟坊」,金代的「普濟院」,明清的「養濟院」等慈善機構,都受到了悲田養病坊慈善模式的影響。
與官方投資相比,募集和民間捐獻,則一直是古代慈善機構和福利組織最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它不止可避免官方投入易受執政者好惡的限制,而且可以影響整個社會,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特別是遇到大災大疫、官府財力不足時,民間經濟來源便顯得特別重要。
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宋代。宋代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相應的慈善組織,收養乞丐、殘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養院」;病有「安濟院」、「惠民葯局」;死有「漏澤園」;兒童有「舉子倉」、「慈幼局」……這些都是官辦性質的慈善組織和福利機構。
由於官府鼓勵民間參與慈善活動,所以出現了不少由私人主持的有一定規模的慈善機構。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建寧府崇安縣開耀鄉創設「社倉」,備荒救災,地方政府撥給一定的平價糧,由鄉間人士負責經營管理。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則在蘇州創設「義庄」,置良田十餘頃,將每年「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劉宰、黃震、真德秀等中國古代著名的慈善家都是宋代人。
到了明清時期,民間慈善組織進一步壯大,幾乎涉及所有社會領域。當然,這與其經濟來源較為充足不無關系。
捐助是明清慈善組織經濟的主要來源,與唐宋時期由官方主導的慈善活動區別明顯。而且,這一時期慈善經費來源的渠道豐富,特別是到了清代,捐助慈善活動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參與群體廣泛,當官的捐養廉銀,士紳捐房產,地主捐田地。
明清時期,社會上以「會館」形式出現的各種新型互助救濟組織,則直接推動了民間慈善事業的大發展。
會館,是一種地緣性、行業性十分明顯的鄉幫組織,其開館目的是「答神庥、篤鄉誼、萃善舉」。說白了,會館就是老鄉和同業者的互助平台,其作用突出表現在捐資助學、助喪、施醫、濟貧諸方面。如清代福建人陳宗蕃在北京創設的「福建同鄉會館」,開宗明義為「鄉中試子來京假館之所,以恤寒而啟後進也」;徽商所開設的會館還常附設「殯舍」、「義冢」、「義庄」,為死者、病者提供免費服務。
明清慈善活動的經濟來源,除了個人自願捐資方式,還有「分攤集資」和「抽取提成」兩種較為常用的辦法。
分攤集資好理解,就是入會者平均攤捐款項。而抽取提成,則是根據各入會者生意和收入的大小、多少而定,如清光緒三十二年,蘇州「石業公所建立學堂兼辦善舉」,其常年用款便是採取抽提的辦法,由17家石作坊議定,「每做一千文生意,提出二十文;每工一日,捐錢四文」。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有不少時候的捐款都帶有強制性質,對不能及時捐付款項者有強制「罰款」的規定。如清嘉慶二十二年北京葯行議定:每年正月初一要准時到會館交銀錢,「毋得遲延。如午刻不到,罰銀二兩。」
⑦ 公益創業的歷史發展
這也是Johnson. S混合模式中所提到的營利企業開展社會福利性質的商務活動,還包括營利企業基於提高企業形象承擔社會責任而開展的社會活動。
我舉大家熟悉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為例,它開展的「燭光行動」、「教師責任行活動」、「西部支教活動」、大學生「自強之星」評選活動等等都屬於開展的公益活動這一類。這屬於公益創業。
在高校里就體現為各種社團或者組織開展的活動。舉湖南大學為例,學生會的誠信傘、經協的市場營銷大賽、FLY的支教活動、英語協會的英語沙龍活動、以及各種有組織的志願活動也屬於公益創業。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門和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市場部門)之外的一些志願團體、社會組織和民間協會。典型的如紅十字會,希望工程,中國慈善總會,李連傑壹基金等。
這應該是公益創業中比較好理解的一種類型。狹義的公益創業主要就是指這一類。但是即使是創辦非營利組織,也可以應用商業機制和市場競爭來產生經濟效益,這樣才能實現公益創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經營所得不是為個人謀取利益,而是將所得造福社會。
這里我舉壹基金為例。
壹基金的運作更像一個公司,整個管理、人事、公關、市場、業務、財務等,完全按照企業運營的方式來架構。為壹基金提供服務的咨詢、公關、審計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麥肯錫、貝恩、奧美、德勤等等。唯一差別是壹基金以公眾效應、大眾利益為目標,而不是以掙了多少錢為考量。可以說壹基金用公司的運營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內涵。
舉一個例子說明壹基金應用商業機制和市場競爭來產生經濟效益。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攜手匯源集團在北京宣布戰略合作。匯源集團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萬元善款,今後消費者每購買一瓶匯源果汁,將會有一元錢以匯源代捐的形式捐贈給壹基金。所有善款將用於雙方共同關注的兒童、教育等領域。
當然,壹基金的運營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受一些誤解,正如壹基金計劃執行主席周惟彥所說「懂的人會說你是公益創投,不懂的人會說你是在洗錢。」公益組織以企業化行為發展在中國似乎沒有前車之鑒。而國外的公益組織的基金95%的錢是可以拿去做其他產業投資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經是一個發展正常的公益組織。所以公益創業理念的推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社會企業模式)
社會企業就是狹義上的公益創業,介於傳統慈善(philanthropy)和實業(entrepreneurship)之間。舉個例子:
如果我有一百美元,我將這一百美元買了100箱餅干給窮人吃,吃完了就沒有了,這就是傳統的「慈善業」。衡量一個慈善機構是否成功的標准,是它能否有效利用這100美元。
如果我將這一百美元投資辦廠,辦了一家餅干廠,僱傭100個人為我服務,這就是傳統的「實業」。衡量一個實業是否成功的標准,是它創造了多少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解決就業問題)。
如果我將這一百美元也投資辦廠,僱傭70個之前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並為他們培訓使他們就業,這就是社會實業了。首先,我辦廠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讓殘疾人就業,解決社會問題,所以衡量一個社會企業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我是否有效地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其次,這個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可持續發展的--我給殘疾人的不是餅干,而是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和機會。
尤努斯的鄉村銀行是一個典型代表。1976年,孟加拉大學教師尤努斯以27美元分別貸款給42個農婦。到了2009年,「格萊珉銀行」已成為孟加拉國最大的農村銀行,這家銀行有著650萬的借款者,為7萬多個村莊提供信貸服務。格萊珉銀行的償債率高達98%,足以讓任何商業銀行感到嫉妒。而且,每一位借貸者都擁有這家銀行一份不可轉讓的股份,占據這家銀行92%的股份(余額由政府持有)。
簡單介紹一下它的借貸模式:
貸款申請人要先清楚的了解格萊珉銀行的運作方式,這樣他們才有資格借款。償款通常從借款的第二周開始,盡管看上去會有些壓迫性,但這也緩減了讓借款人承擔在年終償付一大筆錢的壓力。借款者要有6-8人構成「團結小組」,相互監督貸款的償還情況,如小組中有人逾期未能償款,則整個小組都要受到處罰。借款發放和償付每周通過一次「中心會議」公開進行。
有一些對尤努斯自助式的哲學的人有懷疑的人會問,尤努斯的項目為什麼還要去盈利?尤努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許多為窮人服務的機構往往過於依賴捐贈而不能實現自我富足:「這就好像對一位病人說,他一天可以呼吸23個小時,餘下的時間將由政府為他們供給氧氣。這意味著你得靠他們的憐憫而活著。一旦政客們改變了主意,或者什麼機構把他們遺忘了,那你就死定了。」他還說道,許多援助項目僅僅是把貧困降低到社會可容忍的程度,而並非是要去消滅它。
尤努斯近幾年在大力宣傳一個嶄新的企業模式——社會企業。有人懷疑「社會企業」的概念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化想法,尤努斯說,那是因為「傳統的經濟理論沒有為此提供理論支持」。他以慈善為例解釋說,有人捐100美元、 1000美元,也有人捐100萬,還有人捐10億。「為什麼不把捐出來的錢用來建立一個社會企業呢?這樣的企業可以自給自足經營得很長久,可以不斷滿足更多需要幫助的對象。而單純的慈善行為,錢捐出去後確實可以滿足一定的需求,但對這些慈善企業來說捐出去用掉了,錢的生命也就完結了。而把它變成社會企業之後,這個錢就可以無限次地循環下去,社會企業也會持久地存在下去。」 因此,他認為「社會企業」絕不是一個理想化的問題,而是一個效率問題:「與慈善捐款相比,社會企業的救助效率更高。」他對這一企業模式的推介熱情幾乎超過了令其成名的小額信貸。
尤努斯已經成型的社會企業,名為「格萊珉達能食品公司」,是由格萊珉銀行與達能集團共同建立的。主要是為孟加拉的數百萬營養不良的小孩生產一種特別的酸奶——有針對性地添加所缺乏的營養元素,然後以很低的價格賣給這些貧窮的小孩。如果這些小孩每周兩杯、連續喝8-9個月這種酸奶,就可以補充所缺的營養元素,成為一個健康的小孩。「對於社會企業的CEO業績考核的指標,不再是他一年賺了多少利潤,而是有多少兒童擺脫了營養不良。」尤努斯說,「如果能把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放到宏觀經濟框架中運行,那麼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滴水恩創業孵化有限公司、中國公益創業網等都是屬於公益性社會企業模式。 典型的如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聯想公益創業計劃項目、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全球創業管理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公益創業不應僅僅局限指物質資本投入產出,還包括智力資本、人力資本等投入產出。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英國還有什麼值得向中國推薦的話,那就是公益創業了!」但在國內,公益創業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對公益創業的研究做出了極其有意義的探索,開辟出了一條公益創業新路。這個定義正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
⑧ 淺談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急急急急,在線等。。。
公益,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動力
當前,全國上下正掀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潮。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旗幟鮮明地揚善。公益不僅是一種時代的潮流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需要,更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一種新動力。
首先,公益制度是保護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公益事業,就是通過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來促進基本社會服務的改善,以滿足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迫切需要,進而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實現全面小康。
其次,公益是降低社會發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一個最有效途徑。今天,中國政府正在大力倡導「小政府大社會」,政府正向「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轉變,政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社會事務進行全方位的直接的管理,一些微觀的社會職能,應該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來,交由公益性民間組織承擔。公益性民間組織幫政府做事,為政府服務,使政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並最終促進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全社會的福祉。
最後,公益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新思路。毋庸諱言,當前我國社會已經出現了前進中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離不開強有力的政府幹預。然而,剛性的制度安排不可能包辦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因為它不可能具備道德、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要構建和諧社會,還特別需要發展慈善公益事業。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彌補缺漏,同時還具備軟性的維系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的功能以及調和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或對抗,進而提升公眾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的功能。
公益,企業的責任和需要
中國人講究飲水思源,企業更應該飲水思源,源在哪裡,源在社會;水從哪裡來,來自社會。但是,中國先富起來的商人、企業家對社會的回報卻不盡如人意。
2004年,中國國內入榜的135位慈善家共計捐款9.85億元,約合1億多美元。而2000年至2004年,美國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總額是650億美元,其中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捐款超過100億美元,他在過去的4年裡共捐款230億美元,相當於他凈資產的54%。
據報道,美國慈善公益捐款要佔美國GDP總量的9%,而我國慈善公益事業捐款只佔GDP的0.1%;一份慈善公益組織調查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也就是說99%的企業沒有參與過捐贈。
在非典期間,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770萬元捐款,其中只有一個企業家以個人名義捐了200萬元人民幣。一個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就達23萬名的泱泱大國,當國家面臨困難時,中華慈善總會只收到那麼一點錢,讓人何等心寒。
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不熱心於慈善事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說的是,企業和企業家應該認識到參與公益事業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是企業發展的需要。
首先,參與公益事業是企業的責任。現代公益事業不只是一種道德上的施予與恩賜,而是追求社會公平與公正,使窮人或不成功者在重新進入經濟競爭領域時,有更好的條件和更平等的機會。個人的富裕離不開一個人的能力和勤奮,但還有社會環境的作用。在某些年代,你再有本事再勤奮也富不起來。再說,一個人擁有財富越多,他消耗和佔用社會資源就越多,比如窮人的廉價勞動力和他們生產的物質資料,從公平角度講,回報社會也就理所當然了。
企業具備社會責任感,這不是一個道德要求,不是判斷一個人品質好壞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要求,一個決定企業成敗的要素,就跟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的重要性一樣。其實,世界500強企業哪一個不談社會責任感?離了這個他們就無法生存!社會責任感的具備與否意味著一個企業的經營能力的強弱,它是企業的經營要素之一,是能產生生產力的東西,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但不會拖累企業,還會幫助企業家賺更多、更久的錢。
目前,企業社會責任正在成為國際潮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企業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也在重新定義。一方面,社會要求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環境和社會目標,承擔企業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參與社會發展和公益事業。另一方面,為了對日益增加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作出回應和保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很多企業更加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與此同時,參與公益事業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誰最需要公益?自然是弱勢群體最需要公益。農民、城市下崗職工、城市貧困人口、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外地人、女性、艾滋病患者等弱勢群體、社會邊緣部落需要公益。其實,不僅僅弱勢群體需要公益,企業家也同樣需要公益。公益捐助給企業家和企業的最大回報是什麼?它能夠使得這個社會和諧和穩定,一個企業最需要的就是社會和諧和穩定,假如社會發生動亂,首當其沖的是企業干不下去了。
所以在國外,企業家們老早都想通了一點:就是在貧窮的汪洋大海里,企業家和企業的一枝獨秀是存在不下去的。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同步的、和諧的。摩托羅拉創始人曾說,公司好比是一條魚,市場是一汪水,有的人只想著把這條魚喂得越肥越好,但把這汪水做大,讓這水充滿營養和氧氣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因此,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回報,他將會止步不前;一個企業如果不懂得社會的支持,它將難以走向成熟。
企業,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層
如果說公益是和諧社會的新動力,那麼企業家和他們的企業就應該是這個新動力的核心。如何讓企業通過公益事業真正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動力層,既需要企業和企業家的道義、良心的自省,也需要政府、社會從各個層面鼓勵發展慈善公益事業。
首先,企業和企業家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公益觀。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國富翁的一些財富價值觀和公益觀。許多美國富人都認同這樣的觀點:「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卡耐基語)美國人把納稅看成是一種義務,富翁自然更不例外。他們十分體諒國家,認為征稅是必需的,而逃稅是一種恥辱。美國很多有錢人都不把遺產傳給自家子孫,而年輕人也對繼承遺產不很感興趣。被譽為「股神"的美國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說:「我希望我的三個孩子有足夠的錢去干他們想乾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錢卻什麼都不做。」美國富翁普遍認為「財富不應該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巴菲特曾當著他的孩子的面在公司股東大會上說:「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便可一世衣食無憂的想法,損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觀念。」他宣布,將自己超過300億美元的個人財產捐出99%給慈善事業,用於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為計劃生育方面的醫學研究提供資金。這些行為,真正體現了先富者幫助貧窮者的平等意識,而看不到一有錢就張狂、就瞧不起窮人的跡象。
大企業家洛克菲勒曾經富可敵國,他捐贈建立的芝加哥大學為他的國家持續不斷地生產光榮和夢想,他的財富也因此獲得了永生。諾貝爾留下的財富成為全球科學家、文學家的致命誘惑,成為現代文明的一極,成為全人類的光榮與真理的代表。卡耐基、洛克菲勒和諾貝爾的財富,代表了財富的信心和理想,代表了財富的品格,代表了財富的生命,也代表了他們民族與國家的命運。
中國企業家階層崛起之後,也非常需要並尋找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構建。而現代公益觀念和社會責任,無疑是當代中國企業家階層最緊迫的需求。企業家的公益,核心就是社會責任、人文關懷和新財富精神,除了對外熱心參加社會捐贈、公益活動、服務社會,還包括對內的員工關懷,和鼓勵企業員工參加各類公益活動。
其次,政府要重視並建立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良好機制。由於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長期由政府包辦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社會慈善事業處於較低發展水平,中國現有慈善公益組織只有約100個,掌握的資金總額不到GDP的0.1%,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弱。中國的慈善機構維持壟斷格局,成了制度缺陷的「瓶頸」,結果必然使慈善事業依附於政府,無法變成真正的社會公益活動,也就無法吸引更多富人的財富流向公益事業,造福社會。
改變這種格局的出路就在於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大力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吸引更多先富起來的群體的財富流向公益事業。這不只是救濟弱勢群體的問題,更是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縮小貧富差距的路子之一。制定慈善事業法,從慈善公益組織的社會運行標准、管理制度和監督機制著手,明確政府監督部門與社會協調機構的組織形式和運作程序,明確慈善機構的行為准則,接受捐贈和實施救助必須公開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義演」、「義賣」等合法外衣謀取不正當私利,使捐助人放心自己的款項一定會用到需要救濟的人員身上,從而調動先富起來的群體捐款的意願和積極性。
第三,社會各界要為企業和企業家參與公益事業營造和諧環境。其實,很多先富起來的人並非缺乏濟世情懷,他們之所以在反哺社會時顧慮重重,是因為確實有一些因素在影響和制約著他們。如果企業家們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後,不僅得不到贊揚,甚至還會被指責為「作秀」或「出風頭」,誰還願意花錢買「惡名」?因此,筆者以為,改善我國先富人群和企業對社會的回報狀況,就需要用制度為他們反哺社會營造和諧環境。社會相關組織可以組織開展慈善排行榜等活動,宣傳和弘揚慈善精神。對於公眾而言,就是要關心和支持慈善事業,不必對先富人群捐款的動機糾纏不休。
中國企業家憑借自己創造財富的智慧和能力震驚了世界。如今,他們應該嘗試著承擔除財富以外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而真正成為社會組織的主要支柱、主流階層,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層。
⑨ 中國慈善行業目前的現狀是怎樣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107期特別策劃「面向21世紀的中國慈善事業」文章之一。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發展階段,中國的財富量急劇增長,2009年的GDP已經達到33.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了25188元。如果沒有意外,中國即將超過人均GDP4000美元大關,提前40年實現鄧小平同志所確定的2050年發展目標。
根據國際發展的一般經驗,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均GDP完全有可能達到1萬美元,初步邁上發達國家的門檻。經濟發展的速度完全能夠大大提前實現「三步走」戰略。
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帶來整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迅速地疊加發展,對於社會管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另一方面,財富總量的大規模快速增長,要求社會大眾對於財富的管理,作出新的較為艱難的社會選擇。從而使貧富之間,能夠建立兄弟情誼,並和睦相處。
應該看到,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傳統的安全管理對象發生了變化,政治性的管理正在大踏步地轉向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基礎,就是一定要有一個十分有活力的公民社會,而公民對於公益事業的全面投入,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標志。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平穩轉型,需要公益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
現狀與差距
對於中國公益事業現狀,特別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現狀的基本認識,最為重要的基本問題就是,當代中國,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間?我們看三組數據。
年度慈善捐贈總額。2009年中國慈善捐贈已經達到509億元,占當年30多萬億元GDP的0.17%,佔中國財政收入6800億元的比例,不到5%。比較一下,美國2008年的捐款3000億美元,占當年14萬億美元GDP的2%左右,佔美國財政收入3萬億美元的10%。要達到美國的水平,中國年度捐贈額應該是6000億元。
慈善組織的數量。2009年,中國的基金會為1843個,美國的慈善組織超過100萬個,英國比較活躍的慈善組織超過16萬個,加拿大慈善組織也有8萬個以上,跟發達國家比較,中國慈善組織的數量還很不夠。
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2009年,中國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不到兩萬,而美國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則超過900萬,英國亦有60萬從業人員。中國慈善公益發展的空間究竟有多大,未來五年中國的捐款數額年度能否達到5000億元,慈善組織能否達到50萬個,從業人員能否達到500萬人,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我國社會也應該建立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的明確目標。這樣的具體目標的確定,在經濟具備了初步的條件以後,已經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幻想了,關鍵是要達成基本的社會共識,然後才會落實為重大的社會行動。
作為慈善家的中國蓋茨何時出現
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必須形成較強的公益慈善的社會壓力,這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壓力,必須發自於社會,才能形成社會影響力。當然這種壓力不能只作為負面的譴責,更為重要的是正面的弘揚。
在香港,公益日就是要買旗做公益,當滿城都買旗做公益標志的時候,那些未買的少數人就會覺得很尷尬。
目前中國已經有87.5萬個千萬富翁。當前時期,一定要廣泛地宣傳一個道理,那就是在存在貧富差距的社會發展格局裡,富人與窮人之間必須和睦相處。
100多年前,福特汽車公司為使汽車能夠有銷售市場,從而主動為工人大幅度地漲工資,而卡耐基則是在致富之路想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開始了社會慈善的壯舉。最近社會在熱議蓋茨和巴菲特倡導的富人在生前將財富的一半捐獻給社會公益的活動。現在是中國社會作出響應的時候了,是中國的比爾·蓋茨、中國的巴菲特站出來的時候了。
盡管中國社會有億萬捐贈的慈善家,但發展的格局還很不平衡。為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我們倡議5.5萬個億萬富豪,應該把每年的捐款定為一百萬,這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公益慈善道德體系,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責任底線,也應該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活動。如果億萬富翁年度捐款達到百萬,千萬富翁年度捐款達到十萬,整個國家的公益事業,將會很快達到年度捐款越過千億,甚至向兩千億元邁進,這樣中國公益事業就會真正有實力邁向更加廣闊的發展遠景。
⑩ 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有什麼特點
中國的公益事業幾乎沒有進步,只不過是名人做了幾個廣告,實際上大部分人沒有「公益」這個概念。而且大部分公益事業約等於政府、企業的對立面,如幫助窮人打官司,因而甚至受到糾纏或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