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路得記》記載的史實是發生在以色列哪個時期
《聖經》的文學性雖然已經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但是對其文學性的研究,特別專是對其敘事技巧的研究相對屬較晚。《聖經》是父權制文化的產物,在其66卷書中僅有兩卷書以女性的名字命名,《路得記》便是其中的一卷。該卷書用小說這一體裁寫成,且運用了獨特的敘事技巧。本文試圖運用梅厄·斯騰伯格的聖經敘事理論分析《路得記》的敘事技巧。<br> 全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分析《路得記》中的敘事空白,認為作者在描述書中三位主要人物路得、拿俄米以及波阿斯的外貌及性格特點方面均留下空白,這些空白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去填補。第二章論述《路得記》所採用的一些敘事視角...
『貳』 整本聖經是圍繞著那幾件歷史事件展開的,分別是什麼
創世紀共50章
出埃及記共40章
利未記 27章
民數記 36章
申命記 34章
約書亞記共24章
士師記共21章
路得記共4章
等等等等
『叄』 路得記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哪個時代
這是對真正認識聖經的人最豐厚的報償之一。鮮有像它那樣蘊含著采之不盡的寶藏。你愈讀就愈覺得它是一本讀不完,也是不願意合上的書。虛心的人都會發現從本書所得到的是那樣截然不同,就更叫本書的地位特出了。至於聖經是神所啟示的證據,實在沒有比路得記展示的更有力,它叫敬虔的讀者得著的,永遠都是最新鮮,最有力的。
——皮爾遜博士
無價之寶總是埋在不顯眼之處的,就如在峻岩怪石中會發現奇葩異花,陰霾滿布的天空會突然出現彩虹,或是一個遠足的人走到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一拐彎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路得記,一首奇麗無比的村景詩。
它一開頭就說:「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很明顯,本書的時代背境是在士師時候——正如我們說過,那是一個悲慘的時代,但這本感人肺腑的路得記就插在其中,它如像一顆苦葯後的涼果,一個酷熱跋涉後的涼亭。我們不大會期望一本如此美麗可愛的路得記,竟是發生在士師的時代吧!
讀完士師記,就叫我們深信道德敗落是當代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翻到路得記,我們看見在墨黑的天空現出了螢光,在全國衰敗淪亡之際,仍有尊貴的愛和敬虔的信仰的存在,這無疑是沙漠的玫瑰,廢堆中的珍珠,叫人心神為之一清。
尤有進者,既有人把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這件事挑出來寫成書(可能是基於它與大衛王位的特別關系),我們就很有理由推測同類的事情必不止一兩件,其他的只不過沒有記錄吧了。就是因為這緣故,麥拉林先生說:「歷史中最黑暗的時代,實情可能不像表面看來那樣糟的。」
這本小小的傳記是以故事形式表達出來的;其背境是村野的阡陌,敘述的是一個摩押的寡婦對她婆婆——一個希伯來的寡婦——赤膽忠誠的愛,與及她的報償。
這故事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它那晶瑩的單純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實,裡面的人物及姓名都在耶穌基督的族譜出現過,莫理遜博士(Dr.James Morison)說得好:
「本故事所牽涉到的關系十分微妙,它若有不盡不實的地方,必會立刻被發覺。因為整件事與皇室的族譜有關,書中重要的人物都是大衛王的先祖,它特別的地方乃是:皇室中的摩押血統!大衛王本人,以至皇室中每一個成員,和以色列大部分的人民一定深知此事,而這血統還不是很遠的事(只有四代),如此奇特的事,他們不可能置之淡然的。再說,皇室內外一定常會談論,研究這個歷史事實,因此執筆編寫本書的人絕對不敢掉以輕心,寫出有違實情的記錄來,任何杜撰的事實或渲染的羅曼史,必然立刻給皇室成員或當時的群眾——大衛王的崇拜者——指出來。」
『肆』 《路得記》中所展現出來的文學作品的意識形態性
《路得記》是《聖經》中非常獨特的一篇。區區不過數千言,但它像其他《聖經》文本一樣,內蘊著深厚的意涵,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作為除《以斯帖記》外唯一的一個以女性為書名和主人公的文本,《路得記》的女性主義色彩十分濃重。因此,由此視角進行重新解讀,將不失為進入該作豐富的意義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女性傾向
一般認為,《聖經》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文本。不僅它的敘事主體盡悉男性,而且其敘事對象也無一例外地非男性莫屬。不管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還是普度眾生的耶穌;不管是功績煊赫的國王,還是憂國憂民的先知,體現的都是男性中心的父權意識形態。男性往往是《聖經》各類文本的主角,而女性則始終處於配角的位置,要麼反襯男性的雄健高大,要麼充當男性慾望的對象,被剝奪了言說和展示自身的機會與權力,從而淪為男權話語中「沉默的他者」。加之《聖經》在人類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它實際上成了父權意識形態的一個隱蔽而牢固的同謀。
但《路得記》卻一反常態,把一個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置於聚光燈下,使她充當文本中的主人公,從而講述了一個關於女人的故事(her story),營構了一個女性生活的世界。從文首的婆媳惜別,到文末「鄰舍的婦人」的話,整個文本貫穿著一條以女性為中心的紅線。不僅前景中有路得和拿俄米的形象,背景中也始終隱現著「眾婦人」、「婦女們」、「鄰舍的婦人」這樣的女性身影。相比之下,男性形象則成了隱在的背景。比如,故事的開始就介紹了拿俄米的丈夫及其兩個兒子,但除了他們的名字及其與女性的關系之外,他們並無明確的身份,而且很快地死去、消失了。在此,男性故事只是女性主角的引子和鋪墊而已。即使是作為作品中男性代表的波阿斯,也只是映襯路得形象的配角。他的活動僅構成路得主線的輔助線索。這無疑是對父權制社會中男性話語獨白狀態的一個大膽顛覆,體現出鮮明的女性傾向。
作品中有兩個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它們都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其一是《路得記》第一章第四節所說:
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路得記》1:4)
這段文字隱含了《路得記》整篇文本敘述的主脈,即家族延續、傳宗接代的問題(從文首的拿俄米「沒有兒子」,到文末拿俄米「得孩子」,及文中的多次暗示皆可見)。其中特別強調了「約有十年」這一時間概念。因為按希伯來人的觀念,「十年」沒有生育就說明不能生育。[1](P139)因此,這一概念在此暗示了他們可能有不育症。如果這樣的話,後來路得的懷孕生子就更加證實了不育乃是男方的原因。這無疑顛覆了《律法書》的故事敘事方式。無論是亞伯拉罕還是雅各,一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生育,但原因無一例外地歸於撒拉和拉結。好像男性的生育能力是先在的、預設的、毋庸置疑的,而不育都是女性造成的。尤其對於以色列這樣一個時刻面臨存亡危機的弱小民族來說,生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路得記》對男性生育能力的質疑,顯然是女性挑戰男權的最有力手段。
其二是當拿俄米勸說兩個兒媳不要跟從她時說的話:
「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路得記》1:8)
在此,「娘家」就是一個家庭甚至家族的代名詞。一般而言,在父權制社會,男性才是整個家族的中心,代表著家庭的權威和身份歸屬。在《律法書》中,人們就通常用「父家」來指代家族身份:
「你去,在你父親家裡守寡,等我兒子示拉長大」。他瑪就回去住在她父親家裡。(《創世紀》38:11)
將女子帶到她父家的門口,本城的人要用石頭將她打死,因為她在父家行了淫亂,在以色列中作了醜事。(《申命記》22:21)
妾行淫離開丈夫,回猶大的伯利恆,到了父家,在那裡住了四個月。(《士師記》19:2)
但《路得記》用「娘家」代替「父家」,以表示人們的血緣身份,這不是說路得沒有父親(因為後來波阿斯曾對路得說:「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相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而是意識到《路得記》這一故事主人公的女性身份,並由此彰顯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
當然,《路得記》的女性傾向更突出地體現在路得這一形象身上。作品描述了路得與婆婆一起艱難求生的經歷,篇幅短小,文字簡潔,卻活畫出一個品德高尚、光彩照人的「不凡」女性。
與其他《聖經》中女性所遭受的厄運不同,路得所面對的是男性缺席的特殊困境。這一方面使她失去了家族幸福,但另一方面也使她獲得了展示女性力量與特質的機會。作品開篇即點出了她們婆媳痛失其夫的窘迫。然而,當拿俄米要回伯利恆並勸兒媳們「回娘家」時,一個悲戚的場面卻化為一幅展示女性之美的圖畫。路得雖也「放聲而哭」,但她並沒有像她嫂子那樣「親嘴而別」,而是執意要跟隨拿俄米去伯利恆。應該說這一選擇有著不同尋常的意涵。這不僅意味著她要「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相識的民中」(《路得記》2:10)去,而且還涉及不同的信仰甚至族群關系的問題。作品多次強調了路得的摩押族身份。而摩押人與以色列人歷來不共戴天,曾發生多次沖突,可以說兩族積怨極深。但是,路得是一個善良、信實的女子。她對婆婆有著深厚的「愛慕」之情。她深知自己的離開對一個孤寡老邁的婦人來說將意味著什麼。所以當婆婆再次勸其離開時,路得說出了那段「錚錚誓言」:
「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路得記》1:15)
話語中沒有絲毫對駐足本地的留戀,也沒有絲毫對前路未卜的不安,有的只是面對困境時的剛毅堅定和對兒媳責任的自覺承擔。這與其說是路得善良、慈愛等品性的流露,倒不如說是她自主意識和主體精神的彰顯。對於路得來說,女性並不是逆來順受的弱者,並不是依附於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2](P23)。男性的缺席並不意味著生活的無望,女性也有著堅強的臂膀,也能支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最終,路得以她積極、主動、知難而進的選擇張揚了女性的主體價值。我們看到,當婆媳二人到了伯利恆時,是路得提出要到田間拾取麥穗,主動承擔起家庭的重負。在田間,她跟在收割人的身後,從早晨到晚上,「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一直不停地勞作著。一天下來,竟拾了「約有一伊法大麥」。雖然很多,但她從沒有「在捆中拾取」。作品就這樣以簡筆勾勒了一幅恬淡、寧靜的鄉村風俗畫。宛若米勒的《拾穗者》一樣,在使我們看到路得貧困與辛苦的同時,也領略到她那勤勞、堅強的性格和善良、本分的心靈。
路得不僅是一位「賢德的女子」,更是有著明顯自我意識的女子。這尤其體現在她與波阿斯的關系中。路得去禾場看似是遵從婆婆的吩咐,但其中不乏她個人的意願。因為波阿斯的仁慈、公義、慷慨路得已在拾麥穗的過程中盡悉領受。嫁給波阿斯的確是她應得的「安身之處」。如果說她當初甘願跟隨拿俄米是對不幸命運的積極面對的話,那麼,她向波阿斯示愛則是對幸福生活的主動追求。正是這種勇於改變命運的激情驅使她來到禾場,向波阿斯坦然示愛:
「路得便悄悄地來掀開他腳上的被,躺卧在那裡。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路得記》3:7-9)
在此,「用衣襟遮蓋」就是請波阿斯娶自己的一種委婉表示。尤其,在希伯來傳統中,「腳」是男性生殖器的隱諱說法[3](P51)。路得這種大膽、勇敢的行為和積極、主動的姿態打破了歷來男性對女性的想像及其對女性的角色定位,顛覆了《聖經》女性被動、順服、謙卑的傳統形象。相比之下,波阿斯卻處處顯得被動、拘謹。盡管在田間時他已對路得流露出愛意①,但在真誠、直率的路得面前卻不能坦然接受求婚,反而變得謹慎而節制。一方面,他不僅讓路得在「人彼此不能辨認的時候」離開,並囑咐她「不可使人知道有女子到場上來」(《路得記》3:14),而且讓路得帶走六簸箕大麥,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他又不無走過場地組織了一場公眾儀式,以貌似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了路得。
另外,路得在與波阿斯的性愛關系中所採取的主動姿態還被《聖經》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在《聖經》中,這種性愛姿態的類似事例還出現在羅得的兩個女兒與其父之間以及他瑪與其公公猶大之間(分別見《創世紀》19:30-38和38:14-19)。這三個故事的深層關聯在於它們共同成就了大衛王的誕生,也就是說,是大衛王譜繫上的三個必要環節。因為羅得與其大女兒所生的兒子正是路得所屬的摩押人的始祖,而猶大與他瑪所生的兒子正是波阿斯所屬的法勒斯人的始祖。路得與波阿斯的性關系無疑是其先祖故事的重演。正是二人的這種結合才促成了其曾孫大衛王的誕生。因此,《路得記》的結尾寫上大衛的族譜決不是畫蛇添足式的多此一舉。從中,我們看到《聖經》對女性這種主動姿態的肯定。盡管是基於血脈傳承的價值取向,但它畢竟展示出父權制社會中女性可貴的自我意識與主體精神。
二、男權陰影
盡管《路得記》通過對路得生活經歷的敘述譜寫了一曲同不幸命運頑強抗爭的女性贊歌,但我們仍可聽到其中隱現著男權主義的不和諧音。如果說路得、拿俄米等女性角色是這首樂曲中的主調音的話,那麼,男性對社會的權力就構成了反襯這些主調音的輔音。這些輔音既將路得、拿俄米烘托得更加響亮,也無時不在地將她們的形象淹沒在嘈雜之中。
如前所述,《路得記》敘述的是兩個女子如何相依為命、積極求生的故事,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在這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男性家族如何延續的主題。一方面,從整體結構上看,作品以以米利勒家族男性全部死去起始,以路得生下兒子、傳承了家族香火作結。另一方面,閃現於作品中的許多細節也無時不在地強調著這一主題。比如,當拿俄米回到伯利恆時說:「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路得記》1:21)。喪夫失子的悲痛溢於言表。當波阿斯要娶路得時,人們的祝詞中特別強調了「這少年女子賜你後裔」的願望。似乎路得的生命意義就在於為以利米勒家族延續後代。特別是當她生下俄備得時,人們卻將他稱為拿俄米的兒子,說「拿俄米得孩子」(《路得記》4:17)了。這不僅讓人聯想到《創世紀》中夏甲替撒拉為亞伯拉罕生子和辟拉替拉結為雅各生子的事例(分別見《創世紀》16:1-3和30:1-3),也不禁使人由此將路得與這兩個充當侍妾的使女聯系起來。在這一比照中,路得的地位已不言而喻。說到底,她不過充當了以利米勒家族傳宗接代的一個工具而已。在此,女性的作用再一次被限定為她們身體的生育功能。由此看來,文末眾婦人所說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其實正是基於此而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而不是對女性真正價值與地位的發現與認同。
再拿路得那些積極、果敢的自主行為來說,它們的施展空間其實也非常有限。她自願跟隨拿俄米來到伯利恆,但最終能被接納還是取決於那個男權社會。她在田間能拾取「一伊法大麥」,也是得益於波阿斯的慷慨。雖然她主動示愛,大膽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結果仍掌握在波阿斯的手中。在她與波阿斯的婚戀關系中,後者其實一直處於支配者的位置,始終顯示為一種家長(或父親)的姿態。如前所述,在禾場,他不僅指定了路得離開的時間和方式,還巧妙地通過讓路得帶回大麥的辦法達到了既施行慈善又掩人耳目的雙重效果。尤其是在作品第四章,在決定路得命運的關鍵時刻,波阿斯完全成了場上的主角,自始至終掌控著事件的進程和結果。他不但能夠組織長老和眾民形成一個權力「機構」,而且還能巧妙地利用這一「機構」達到(娶路得的)個人目的②,其社會強勢角色不言而喻。相反,在這樣一個權力「機構」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女性的身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為當事人的路得卻完全缺席,只能在場外默然地等待和接受男性社會對自己命運的裁決。
可見,《路得記》雖然以女性為主人公,以女性的生活經歷為表現內容,但它的意識形態基礎仍然是建立在男權主義之上的。男性仍然是以色列社會中的權力主體,在兩性關系中占據著主導、支配的強勢地位。當女性為改變自身命運而積極行動時,依託男性的力量,遵循男性制定的規范,仍是她們唯一的選擇。因此,文末路得的幸福結局很難說是她作為一個獨立女性自決自為的結果。應該說,男性權力的影響仍然是其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為男權主義社會產出的經典文本,《路得記》仍然有意無意地帶有這一意識形態的痕跡。
『伍』 聖經中的路得記是怎麼解釋的
聖經六十六卷中,只有兩卷是以女人的名字為題,一是路得記,一是以斯帖記。她們的對比十分強烈:路得是一個外邦女子,活在希伯來人之中,又嫁給一個希伯來人而成了大衛王的先祖;以斯帖是一個希伯來人,活在外邦人中,又嫁給一個外邦男子而成為一偉大王朝之後。路得與以斯帖都是非比尋常的女人,但路得記特出的地方,是聖經中唯一以整卷書之篇幅來記述一個女人的事。
路得記是一本愛情故事——一本描述偉大而尊貴的愛情故事,一種越過鴻溝與偏見的愛情,但它奇特的地方倒不是發生於少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婆媳之間的故事。
「這是一個發生於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對我們近代的人可能顯得奇怪,但它確是一個年輕的寡婦對她婆婆的愛——一種強烈而尊貴的愛!」
它另一個獨特的地方,乃是在那三個重要的人物中——拿俄米,路得,波阿斯,作者在每一個情節中,都特別指出路得過人之處,我們不要忘記,她是一個外邦人,而其他兩個(都是十分特出的)卻是希伯來人,只要想一想,在希伯來民族那種強烈的排它性中,這種寫法絕不尋常的。作者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摩押女子身上,使她超越波阿斯與拿俄米,甚至超越當時之以色列女子,這並不是作者有所偏袒,實在因為路得之美德像金鋼鑽一樣,光芒四射,是掩蓋不了的,作者只是忠實地記錄下來而已。有人作了如下的評語:
「本書對非希伯來人的記載,是十分公平,甚至是慷慨的,就是對其他人也如此,以利米勒離開父家,遷居外邦,路得記沒有一言半語苛責,路得的嫂嫂俄珥巴離開婆婆了,作者也沒有說不是,反倒寫出她本欲留下陪她的婆婆,直至拿俄米催她,她才離去;而對路得,作者其實沒有加上任何贊美的說話,他只是把事情的經過忠實地記錄下來。它向我們顯明真理!敬拜真神是沒有國家民族的界限的,不管你來自什麼國家,清潔無私的愛,永遠都會蒙神悅納。它也指出蒙揀選的子民所享有的特權不是獨一的、專利的,它邀請列邦萬國的人都來,投在耶和華翅膀下,我們若是信靠她,本來屬於以色列人的特權,立刻就會臨到我們身上。
還有更特出的是,這個年輕的摩押女子不單嫁了個以色列的丈夫,日後更成為大衛的曾祖母(參四18~22),且在彌賽亞族譜中佔一席位。在彌賽亞族譜中,一共提過四個女人的名字,另三個是他瑪,喇合,和拔示巴,這三人都叫我們想起她們不潔的行為,唯獨與她們並列的路得,卻為她們平添三分光彩。
『陸』 路得記被收編在舊約聖經正典中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當然有意義啦,路得就預表今天的教會,波阿斯就預表著耶穌基督。
你看,遍地都是飢內荒,但是波阿容斯家裡卻很富足,就告訴我們,世界無糧,耶穌那裡有糧,所以耶穌說他是生命的糧,就是這個意思。而且,波阿斯沒有嫌棄路得,不僅給她糧食,還抬舉她,讓她喝僕人打的水。不僅如此,最後波阿斯不嫌棄路得,娶了她。當然裡面還有很多精彩的部分,你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慢慢品味,比如為什麼國中飢荒,可以結合前面士師記來查找原因。
所以你說是不是特別有價值,特別有味道啊?贊美主!
『柒』 猶太人的聖經士師記和路得記是一卷書嗎
士師記和路得記都是在聖經舊約,所以猶太人的還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這兩卷書都應該是一樣回的。士師記和答路得記並不是同一卷書。士師記是記錄猶太人在約書亞死了以後到大衛王之前的歷史,作者不詳,傳統認為是先知撒母耳。記錄的是士師的故事。士師是相當於當時猶太人的領袖,法官,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先知。路得記傳統也認為作者是撒母耳,不過記述的是一個外邦女子的故事。路得是大衛的祖母,耶穌的祖先,所以故事發生的時代其實也是士師的時代。但是內容相差太遠沒有關聯,所以肯定不是同一本書。
『捌』 上古希伯來文學是什麼
古代希伯來文學在世界文學上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產生是與古代迦南的歷史以及宗教的創立分不開的。
迦南(今巴勒斯坦)指地中海東海岸的一條狹長地帶,即從黎巴嫩山南麓延展到阿拉伯沙漠北邊的一塊地方。迦南的歷史大約開始於公元前3600年。古代迦南人在周圍的埃及、腓尼基、蘇美爾、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影響下,曾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稍後,在公元前2400年中葉時,有希伯來人侵入。希伯來人為閃族的一支,原為游牧於幼發拉底河畔的民族,因而「希伯來人」即指「從河那邊來的人」。他們來到迦南後,經過長期的征戰,佔領了迦南廣大地區,並逐漸與迦南人融合而定居下來。大約公元前12世紀時,希伯來人曾受到海上來的強敵非利士人的進攻。在同非利士的戰斗中涌現出不少英雄人物,這在《舊約》中都有所記述。
公元前11世紀至10世紀時,希伯來人開始建立國家,由部落聯盟推選掃羅(公元前1028~公元前1013)為第一任國王。掃羅父子在與非利士人斗爭中中劍而死後,由猶太部落的首領大衛(公元前1013~公元前973)登上王位。大衛通過征伐,統一了以色列和猶太部落,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去世後,由他的兒子所羅門(公元前973~公元前933)接替。所羅門統治的時代是希伯來人的國家興旺發達的鼎盛時代,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此後,國勢逐漸衰微,終於於公元前925年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猶太和以色列。這兩國經常爭戰不停,致使外敵乘虛而入。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所滅。猶太王國的首都耶路撒冷也於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巴比倫軍侵入後劫走了數萬猶太人到本國去供驅使,從而造成了東方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俘虜事件」(「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被俘虜期間,不堪忍受侮辱和虐待,逐漸在一部分人中產生了有「救世主」可以拯救自己的宗教觀念,他們通過秘密傳播,鼓動建立重返故土的信心。公元前538年,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戰敗,波斯王決定恢復耶路撒冷,令猶太人返回家園,重建都城,成立傀儡政權。從此,希伯來人一直在異族統治、奴役之下。希伯來民族的歷史大約至公元1世紀時告一段落。
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後,很快建立了一神教的神權統治,尊奉耶和華神為天地萬物的最高主宰。猶太教創建後,由宗教祭司把自公元前13世紀流傳下來的各種古文獻和作品進行加工、整理,編成了自己的經書。這部經書後來被基督教所接受,稱為《舊約》,成為聖經(《新舊約全書》)的組成部分。
《舊約》是希伯來文學的基本匯集。除《舊約》外,希伯來文學還包括《次經》、《偽經》等多卷。
希伯來文學是希臘人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各種文學作品的總和,主要用希伯來文書寫,也有用亞蘭文、希臘文或拉丁文寫成。希伯來文學又稱為《舊約》文學,因為它們主要保存在希伯來人的宗教經典《聖經·舊約》中。
《舊約全書》最早被譯為希臘文時,正經被分為39卷,這39卷現在被分為四部分:
一、經書或律法書,即所謂的「摩西五經」,包括《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這一部分成書最早,公元前444年就被確定為「聖經」了。它的內容包括天地創造、伊甸樂園、洪水方舟等神話,以及希伯來人的始祖亞伯拉罕、雅各、摩西等人的傳說,以及猶太教所訂的教規國法。託名創國英雄摩西受命於天所寫,因此被稱為「經」或「律」。
二、歷史書有《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10卷。是以色列和猶太立國到亡國的史記,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前300年左右。
三、先知書有從《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下15卷《舊約》的目錄中有先知書18卷,其中的《耶利米哀歌》、《約拿書》和《但以理書》3卷,是詩歌和小說,應歸入第4類「詩文集」。所謂「先知」是先知先覺的社會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憤怒地譴責社會的不平等,奔走呼號,演說、誦詩喚醒群眾,警告欺壓者。他們所處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正是國家的多難之秋。
四、詩文集有《詩篇》、《雅歌》等抒情詩集,有《箴言》、《傳道書》等哲理詩集,有《約伯記》那樣大型的詩劇和《路得記》、《以斯帕記》、《但以理書》等小說。這部分作品成書年代最晚,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50年之間。編入「聖經」的時間,最遲的在公元100年左右。
以上4部叢書,與我國《四庫全書》或《四部叢書》「經、史、子、集」的四分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各卷的寫作年代,上自公元前12世紀,下迄公元前2世紀,其間經過1000年。被編為「聖經」的時間,最早的是「五經」,於公元前5世紀時,最晚的是《雅歌》,在公元後1世紀,歷時約800年。被收為基督教的《舊約全書》後,近2000年來,由於基督教的傳播,各國翻譯者的辛勞,傳誦於世界各地,對於各國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伯來神話
《舊約》中的神話故事非常引人注目,因為作為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之一,希伯來文學對西方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影響的重要一方面,便是《舊約》中的神話在後來的西方文化中成為盡人皆知的典故。
神話是希伯來人最早的精神產品,主要保存在《舊約·創世紀》的前11章中,主要有創世造人、伊甸園、大洪水等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相比,希伯來文學中保存下來的神話較少,主要原因是希伯來人所信仰的猶太教是一神體系,禁止多神崇拜。
創世造人的神話說,世界起初是一片混沌,上帝耶和華以命名的方式創造了光明與黑暗、海洋與陸地、日月星辰和動物植物等。第六天,上帝按自己的樣子用泥土創造了人類,並讓人類管理地上的一切。第七天,上帝休息,並將這一大定為「聖日」,即「安息日」。
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就是亞當,因為怕他寂寞,上帝取下亞當的肋骨為他創造了一個女人夏娃。亞當和夏娃生活在上帝為他們建造的東方伊甸園里,在那裡,他們衣食無憂,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在上帝所有的創造物中,蛇最狡猾。它引誘夏娃違背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亞當也禁不住夏娃的勸說吃了果子。上帝得知後非常憤怒,將他們逐出了樂園,從此人類失去了永生的希望。
這一則失樂園的神話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人類受到上帝的懲罰和詛咒,是源於「原罪」的觀念。就是基於此,神話將人不能永生的原因歸結為對上帝意志的違背,突出強化了一神信仰的巨大作用。這個神話中的「伊甸園」、「偷吃禁果」、「智慧樹」等典故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和意象,不斷為後人引用。
希伯來神話中另一則著名的神話便是洪水滅世的神話。地上的人越來越多,罪行也越來越猖獗。上帝對此非常失望,決定用洪水滅掉人類。但上帝愛憐義人挪亞,讓他趕快造一隻方舟,保護自己的家人,並且帶上所有的植物,以及動物一公一母逃避災難。果然,洪水來了,其他一切生靈全部死了。40多天後,挪亞先後兩次放出鴿子,第二次放出的鴿子飛回時,銜著一支嶄新的橄欖枝,證明洪水已經退去。
大洪水神話是東方各大神話體系中都具有的一個文學母題,而希伯來人的這個洪水神話在東方洪水神話中影響最深遠。現代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這則神話中包含著人類遠古歷史的真實記錄;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大洪水是人類對於初民階段的遙遠記憶和集體無意識。但在希伯來神話中,大洪水用於宣揚的是上帝懲惡揚善的宗教目的。在這個神話中,「方舟」、「橄欖枝」、「鴿子」也都已經成為具有永恆普遍性的象徵。
希伯來詩歌
詩歌在《舊約》中占著突出的地位,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影響較大的作品有英雄贊歌、雅歌、哀歌等。
英雄贊歌的最有名的作品是《底波拉之歌》。這首歌是女士師底波拉為贊頌以色列人對迦南王的將軍西西拉作戰取得勝利而作。歌中首先從正面謳歌了勝利後的歡快心情和高昂士氣,然後又以幽默諷刺的口吻從側面描寫了西西拉的母親還不知道自己兒子已經死去,在家裡依窗盼兒子得女子和財物而歸的可笑情景。它是英雄戰歌的典範。
雅歌,即愛情詩篇,在《舊約》中被稱為《所羅門之歌》,其實它只是一部民間情歌的匯集。這些情歌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青年男女間愛情的歡樂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忠於愛情的堅貞態度。如:
愛情,眾水不能熄滅,
大水也不能淹沒。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
要換取愛情,就全被藐視。
同時雅歌在藝術上也保留了民間情歌那種清新、質朴、健康的特點,它的卓越的藝術技巧曾引起後世許多作家的稱頌和贊嘆。
哀歌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詩歌形式,為巴比倫俘虜事件過程中的猶太人所作。當時廣大猶太人面臨國破家亡、背井離鄉的生活處境,寫下了不少悲憤哀怨之歌,以表達他們痛恨敵人、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其中《耶利米哀歌》具有代表性。先知耶利米是巴比倫俘虜事件的目擊者,他親自感受了亡國之痛,因此他的詩歌愛憎強烈、哀怨感人,有力地表達了苦難的猶太人的心聲。
此外,《詩篇》卷5第137首詩也是一篇傑出的作品。這首哀歌不僅思想深刻,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猶太人被俘虜到巴比倫以後的懷念祖國和故鄉的深情,而且藝術上也取得了卓越成就。哀歌是希伯來詩歌發展到高峰的重要標志。這些優美、哀怨的詩歌是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古典名著之林的。
《舊約》中收入的先知預言不僅文辭優美,而且帶有鮮明的政論性。這里所說的「先知」是指當時的一些社會改革者和宣傳真理正義的愛國志士。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與上層統治者和宗教祭司集團有矛盾,因而他們敢於在自己的預言中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表達出進步的思想傾向。
先知預言的優秀作品有《阿摩斯書》、《以賽亞書》、《彌迦書》等。《阿摩斯書》中的阿摩斯,出身於勞動人民,他在預言中強烈地譴責國王、官吏、宗教祭司的罪行,揭露奸商、高利貸者欺詐人民的丑惡面貌,並且對美好前景做了展望,表達了對未來的嚮往和信心。這些愛憎分明、政治色彩濃厚的先知預言對當時的被壓迫者無疑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約伯記》是《舊約》中唯一的一部大型哲學詩劇。
它通過主人公約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守純正、篤信上帝從而得到好報的過程,贊頌了人的正直、善良的品德,寄託了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但其中也宣揚了委曲求全、善惡報應的思想,明顯地表現出它的局限性。
《約伯記》把深刻的哲理和濃郁的詩情融於一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它對以後不少作家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希伯來小說
希伯來文學中的小說和戲劇都是產生於流亡以後的作品。相比較而言,小說晚於戲劇,但成就比戲劇高,是希伯來文學光輝的結束。這類作品包括《路得記》、《約拿書》、《以斯帖記》等,《路得記》是其中的名篇。
《路得記》是一篇充滿溫情的田園牧歌式的作品。希伯來人拿俄米與她的丈夫和兒子一起在外鄉生活,她的兩個兒子也都娶了外族的女子為妻,路得是其中之一。但是,很短的時間里,拿俄米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兒子。拿俄米決定讓她的兩個兒媳各自回家,她自己則要長途跋涉回到自己的故鄉。另一個兒媳走了,路得卻不忍心拋下年邁的婆婆,決定陪她回家。經過旅途的艱辛,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了希伯來人的故土。這時拿俄米已經不能勞動,只有依靠路得每天去田間拾麥穗過日子。善良的財主波阿斯是路得的亡夫的親戚,他同情兩位婦人的遭遇,讓手下人每天多留一些麥穗在田裡。慢慢地,路得發現了他的好意。婆婆拿俄米則作主將路得許配給了波阿斯。這個篇幅不長的小故事,歌頌了婆媳的相親相愛和不同民族間的寬容與接納,這與後來希伯來人強烈的民族排外情緒極不相容。因此,這部作品也是用以說明希伯來民族早期生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作品。
除這部作品外,《約拿書》號召打破狹隘民族主義,向世界開放;《以斯帖記》描繪了猶太女子以斯帖為民族的存亡而斗爭的故事,是希伯來人在「希臘化」時期愛國精神的體現。
希伯來文學的意義
總體來說,《舊約》中的希伯來文學是人類歷史中產生較早的,幾乎反映了他們本民族的發展和王國興亡的全部歷史。由於希伯來民族的文學都保存在他們的宗教典籍《聖經·舊約》中,因此,它們的文學具有很強的宗教性,表現了希伯來人對上帝耶和華虔誠的敬畏與贊美,由此而產生的真摯的情感化傾向也是世界文學史中少有的。
《舊約》文學在藝術上的特色也十分明顯:首先,它的題材廣泛。早至開天闢地、萬物伊始,晚至民族罹難、國人四散;上至上帝的權威,下至人類在世上的生活……上天入地,談古論今。在這廣闊的時空之中,《舊約》文學為我們描述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起源,人類的繁衍,部族的殘殺,王國的興衰,上帝的戒律,摩西的偉業,亡國的慘景,智者的思慮,暴君的昏庸,民族的仇恨……等等。因此,《舊約》文學如同希伯來民族的生存史和創造史,是一幅廣闊的畫卷。其次,《舊約》文學體裁多樣。散文、神話、史詩、小說、戲劇、抒情詩、哲理詩、敘事詩、寓言、諺語等,成為後來世界文學發展中各種體裁的雛形,為各類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想像豐富、人物眾多、情感真摯。
《舊約》文學的產生時期,還是人類文學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很多成就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思想狀態。希伯來人的文學天馬行空,想像大膽。對世界的主宰者上帝耶和華的描述、對世界形成的想像、對自然和神跡的波瀾壯闊的抒寫,無不表現了希伯來人卓越的文學才能。此外,在《舊約》中為我們刻畫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意志堅定的摩西、驍勇善戰的大衛、智慧而富有的所羅門、悲壯的大力士參孫、溫柔善良的路得、勇敢無私的以斯帖等等。這之中的很多人物都成為後世各國文學藝術形象的原型。
希伯來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一起組成了西方文學的兩大源頭,但「與希臘文學作品相反,希伯來文學一般更簡朴、更世俗、更直接。更富有自發性。它的組織往往較差,不注重形式,更不注意節制。為了最雄辯地表述內心情感,希伯來文學使用了誇大的形象(『晨星一起唱歌』)和具有想像力的比喻(『主是我的牧羊人』)。此外,在《路得記》等簡朴和感人的故事中,還洋溢著溫暖的人性。文獻中到處可見娓娓動情的描述。在涉及人類犯錯誤的可能性時,往往流露出令人釋然的坦率。整個希伯來文獻充滿了舉世無雙的宏偉和庄嚴感(『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遠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舊約》作為希伯來人的文學總集,對後世的世界文學影響深遠。如果說,古希臘、羅馬文化中那種將秩序井然的世界視為一種理性的原則為西方古典主義傳統提供了基礎,那麼,希伯來文學中的宗教情緒,使得西方文學中也充斥著對信仰的重視和對純潔心靈的贊美。
中世紀時代,教會文學的宗教劇、夢幻故事以及聖徒傳說大多都是取材於《舊約》文學,對上帝的頌揚、禁慾主義思想和宿命論觀點也多是來源於猶太人的傳統。這種影響,不僅局限於中世紀。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舊約》的影子不斷出現在後世作家的創作,如班揚的《天路歷程》、彌爾頓的詩劇《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拜倫筆下的《該隱》、雪萊的《撒旦逃脫》等等。
除此之外,莎士比亞在每出戲劇中平均引用《聖經》14次;《小癩子》以拉撒路為典故命名;歌德的《浮士德》涉及《約伯記》,以及福樓拜的《聖安東尼的誘惑》、麥爾維爾的《白鯨》、霍桑的《紅字》、奧尼爾的《拉撒路笑了》、葉芝的《幻相》、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等無不與《聖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由此可見,《聖經》,尤其是《舊約》,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無疑,《舊約》文學是世界文學遺產中最重要的遺產之一,也是東方文學值得驕傲的組成部分。
『玖』 奧普拉溫弗雷對美國歷史的貢獻
是這個女人吧
奧普拉·溫弗莉
目錄
人物簡介
不幸的童年
改頭換面
小試牛刀
多元化的發展
奧普拉·溫弗莉Oprah Winfrey:1954年1月29日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的科斯休斯克。 19歲加入那斯威爾市的WVOL廣播電台開始她的廣播生涯。大學二年級轉學大眾傳媒,並成為那斯威爾WTVF電視台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記者。 1984年移居芝加哥主持WLS電視台的早間脫口秀節目—《芝加哥的早晨》。一個月之後,成為脫口秀節目排行榜首位。不到一年時間,節目延長到1小時,並更名為《奧普拉·溫弗瑞秀》。
Oprah 就是奧普拉·溫弗莉(Oprah Whinfrey)
"bigger than oprah"
就是說比奧普拉還具影響力
奧普拉·溫弗莉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的物理特徵:「黑人、女人、體重200磅、出身於密西西比、庸俗、粗鄙、市井和有生氣的」;她的人生特徵:未婚媽媽所生,9歲遭強奸,33歲成為脫口秀女皇,48歲成為億萬富翁。她的財智特徵:美國最受歡迎電視人,哈潑娛樂集團公司董事長,全美50名女強人之一,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位名人之一,《福布斯》雜志排行榜上的億萬富翁。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歐普拉是美國的脫口秀主持人。從采訪記者到政客等諸多人士無不在爭相效仿她的風格,但卻沒人能夠企及她的聲望與收入。她所主持的《歐普拉。溫弗瑞脫口秀》及其專題節目《Oprah Winfrey Prime Time》在全世界132個國家播出。才華與商業頭腦兼備使他她很快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億萬富翁。她的節目曾獲得過30多項艾美獎,以及無數的其它成就獎項。她還是一位出色的演員和製片人,她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歐普拉。溫弗瑞於1954年1月29日出生在美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密西西比州的科西阿斯科。她的父母是一對未婚青少年,她小時候生活在外婆家的農場里,少年時曾經不幸受到一些親戚鄰居的性虐待。貧窮和不幸遭遇並沒有消滅她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信心。後來她利用參加選美贏來的獎金進入大學學習,並且憑借自己的天賦和不懈努力進入了廣播媒體領域。1986年,她創辦了《歐普拉。溫弗瑞脫口秀》節目,很快受到觀眾的歡迎,成為美國脫口秀的領軍節目。她的節目內容主要關注個人問題,尋找辦法激勵,幫助人們拯救自我,她的目標是讓電視改變人們的生活,給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帶去快樂和成就感。
她是一個成功的人,如今她已經成為全世界千千萬萬人的偶像。她那從貧窮,被虐待到富有,知名乃至成功的征途,不斷給與她的廣大觀眾以希望和幫助。她知道自己是誰,應該怎樣生活。正像她自己解釋的:「我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人,這也是我每天在節目中所做的----展現真實。」
歐普拉-溫弗莉 格言:You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yourself. 你要對你的一生負責。
編輯本段不幸的童年
1954年1月29日,小溫弗莉出生在密西西比(Mississippi)的小鎮科修斯科(Kosciusko),她的姑媽是一個半文盲,憑借其對聖經的一知半解為小溫弗莉起名Orpah,這是舊約聖經「路得記」里一個卑微女人的名字。
「路得記」記述的是路得(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喪夫後如何與婆婆相依為命、如何博取大戶人家波阿思的好感並與之成婚的動人故事。而Orpah即俄珥巴是路得的嫂子,同為寡婦的她在選擇自己道路時與婆婆分道揚鑣,沒有人知道她最終的命運如何。我們只曉得Orpah在「路得記」中僅出現過兩次,依照現代戲劇理論來說,連跑龍套的角色都算不上,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么一個生僻的名字,居然被幾乎不認字的姑媽記住了。
也許是上帝的美意,小溫弗莉沒有遵照姑媽的意思成為「俄珥巴」,因為後來發現她的出生卡片上有一個拼寫的錯誤,Orpah變成了Oprah。
小溫弗莉的父母沒有結過婚,在她出生後父母隨即勞燕分飛,把她扔給外祖母照顧,半文盲的外祖母自創「象形」認字法教外孫女認字,休息時,外祖母就把從教堂聽來的聖經故事講給小溫弗莉聽。
3歲時,小溫弗莉在教堂做見證,模仿外祖母的聲音惟妙惟肖地講耶穌復活的故事,這是她記憶中第一次當眾講演。
剛上幼兒園第二天,她寫了一張紙條送給老師,「我覺得我不屬於這里,因為我認識很多大字」,老師看後竟同意了她的要求,她跳學至一年級。
6歲時,小溫弗莉搬到母親居住的密爾沃基(美國威斯康星州東南部港市),9歲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她被堂兄侮辱強奸,還有好幾個親戚也虐待她。
14歲時她曾生下過一個孩子,但是孩子出生後不久便死了。
這段經歷讓她痛苦不已,一直到80年代中期她在自己的節目中吐露心聲,「我幾乎被毀掉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告訴自己已經治癒了,但是沒有」,「我心裡覺得特別羞恥,我在無意識中老是為那些男人的行為責備自己。」
溫弗莉和母親的關系緊張,常常吵架,也許是從小沒有得到母親的愛,她行為出格、脾氣古怪,有一回,她弄翻傢具,把眼鏡砸得稀巴爛,家裡一片被劫匪洗掠的狼藉,在這次自導自演的「事故」中她偷走母親的錢包,可憐的劫匪卻替她背上黑鍋。如此煞費苦心的行動只不過想要一個更時髦好看的眼鏡。
母親受不了溫弗莉的瘋野行為,打算把她送入青少年管教所,碰巧管教所的床位已滿,她被拒之門外。溫弗莉繼續和夥伴們鬼混,抽煙、吸毒、喝酒,越陷越深,她的生命在骯臟的大染缸里浸泡,幾乎看不到任何重生的機會。如果人們在患難中祈禱企盼奇跡發生,那施憐憫的對象決不應該是黑人女孩溫弗莉。
編輯本段改頭換面
1973年,度過自己狂暴混亂的青春期,溫弗莉成了納什維爾(美國田納西州首府)WTVF電視台最年輕的主播,此時她的身份是田納西州州立大學大二學生。
溫弗莉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巧合,大概她最能體會什麼叫做命定,想起《往事並不如煙》中康同壁回憶父親康有為的那段獨白,「先父就有這樣多的可死機會而不死,不是冥冥中有鬼神護佑,是什麼?我說這就叫命運,叫命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
如果說溫弗莉的人生要尋找護佑人的話,父親無疑就是這個角色的最佳候選人,是他拯救了溫弗莉,但溫弗莉更感謝母親的冷酷無情。當年由於一次意外溫弗莉沒有被收入青少年管教所,母親見一計不成,便再生一計,把女兒徑直推到納什維爾父親的家裡,「父親救了我的命,如果不是他當年對我的嚴格要求,我現在恐怕就是一個身後拖拉一群孩子的家庭主婦了,」溫弗莉說。
14歲之前,溫弗莉不知道父親長得什麼樣子,14歲時住進父親家,繼母首先向溫弗莉的「開刀」,命令她每周背誦20個單詞,否則別想吃飯;父親與繼母一唱一和,不知是否受了電影《窈窕淑女》希金斯教授改造之風的熏陶,二人的執著讓人敬畏,尤其是父親,他制定了教育大綱,在大綱的基礎上來統領、構建和引導溫弗莉的成長,讀書、讀書、再讀書,溫弗莉完成了繼母布置的任務後,還要繼續滿足父親的要求——每周寫讀書報告。
有道是天道籌勤,果然,溫弗莉改頭換面,她參加了學校的戲劇俱樂部並常常在朗誦比賽中獲獎,在費城舉行的有1萬名會員參加的校園俱樂部演講比賽,溫弗莉憑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講「黑人·憲法·美國」拔得頭籌,贏得1000美元的獎學金。
原來光靠嘴巴也可以賺錢,溫弗莉的脫口秀在這一刻顯出原始積累的本能。她真的變了,告別少年的放盪不羈,洋溢著激情張大嘴巴為自己打拚天下,1971年,她戴上了田納西州黑人小姐的桂冠,1972年,她進入田納西州州立大學主修演講和戲劇。
在大學里,溫弗莉的嘴巴厲害早已名聲在外,她積極尋找機會釋放自己的「鐵嘴」功夫,大一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納什維爾分部兩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去工作,懵懂的溫弗莉莫名其妙地拒絕對方,這讓其他同學嫉妒不已。溫弗莉的演講老師實在看不下去,他悄悄提醒她「很多像你一樣的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CBS佔一席之地啊!」老師的點撥讓溫弗莉醍醐灌頂,她走進CBS的大門,這扇門開了,就沒有人能關上。
編輯本段小試牛刀
1976年,溫弗莉大學畢業前往巴爾的摩,在巴爾的摩WJZ電視台與同事一起主持「六點鍾新聞」節目,她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充滿感情的新聞表述方式,與傳統主持人刻板庄嚴的風格相差迥異,但新生的事情幾乎很難一夜流行,溫弗莉迫於壓力不得不告別「六點鍾」新聞,轉而主持一個早間談話節目「人們在說話」。
從「六點鍾新聞」節目下來,溫弗莉受到巴爾的摩WJZ電視台的特別關注,她的上司,一個剛上任的導演派她去紐約接受整容手術——因為她的頭發太厚、鼻子太寬、下巴太大,導演心目的黑人女子應該如波多黎各女人一樣充滿誘惑,但溫弗莉的胚子太差,美容師端詳半天後望而卻步,因此整容一事不了了之。
其實溫弗莉在新聞節目上的失利不能歸咎與她的外貌,70年代和80年代,婦女在電視台是鳳毛麟角,更不要說是黑人婦女了。當時一位著名的男性電視主播就曾經宣稱:女人不適合播新聞,因為她們的聲音不具有可信度,聽起來就像街頭巷尾的閑談。
但是美容計劃的流產並沒有阻擋溫弗莉的成功,1977年她主持「人們在說話」脫口秀,收視率一路飆升,超過當年脫口秀名嘴菲爾·當納的節目,巴爾的摩的電視觀眾津津樂道於溫弗莉的口頭禪,7年的時間溫弗莉致力為這個美國大陸最東部的城市製造歡樂,她做到了。
溫弗莉在巴爾的摩名聲大噪,但她的製片人不滿足於僅在東南一隅的成功,於是把溫弗莉的節目錄像帶寄到美國廣播公司(ABC)芝加哥分部WLS電視台,電視台管理層看後立即向溫弗莉拋去橄欖枝。
溫弗莉確實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不過魔幻之處不在手指而出自嘴巴,有人好奇地問,你每次為節目准備多少問題,她說,「我從來不準備問題,我只是坐在那裡和人聊天。」
在她看來,與別人溝通的最好辦法是去了解他們,傾聽他們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她與生俱來的敏銳洞察力令她有如潛伏在人體內的「蛔蟲」,這讓她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談話中最吸引人的焦點,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問題,ABC高層們相中溫弗莉,正是看到了她的這一非凡的才能,於是伯樂識馬的風情也繼續在芝加哥上演著。
溫弗莉不辱使命,大刀闊斧,把「芝加哥早晨」節目中的風花雪月、不關痛癢的題目統統拿掉,取而代之的是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和富有爭議性的題目,別人感興趣的事情她從來不做,相反,沒有人敢做的事情她總是首常禁果。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娛樂界,許多「脫口秀」節目為了吸引觀眾不得不大賣噱頭,溫弗里的競爭對手們往往以招供個人隱私為話題,或者是展示功能紊亂的個人和家庭,以揭露和羞辱困境中的人為樂事;而溫弗里卻想辦法撫慰和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好一點,從心靈出發,自我改善。溫弗里為那些受到心靈折磨的人群開掘了一個出氣孔,讓他們痛快地把壓抑釋放出來。
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里,「芝加哥早晨」從一個下三流的脫口秀一躍而起,與名嘴菲爾·當納的脫口秀並駕齊驅,三個月後,該節目超越菲爾·當納變成收視率第一的金牌欄目,溫弗莉儼然成為脫口秀的代言人;1985年9月,「芝加哥早晨」更名為「奧普拉·溫弗莉脫口秀」,在全國120個城市同步播出。1985年底,面對同城同儕溫弗莉的巨大成功,名嘴菲爾·當納敗走麥城,帶著失落搬到紐約。
她的身上到底有什麼魔力?為什麼成功總是如影隨形?在白人男性佔主流的美國傳媒界,奧普拉這個人到中年、身體超重的黑人婦女為什麼能獲得成功?
黛伯拉·泰農是暢銷書《我就是不明白:男人和女人交談》的作者,他曾經受邀請上過奧普拉節目。泰農這樣解釋奧普拉節目的獨特之處:一些男性主持的脫口秀節目是「報告談話」(report-talk),經常是代表了男人之間的談話;而奧普拉的節目形式是「親切談話」(rapport-talk),是你來我往的交談,這是女性之間的友誼的基礎,看奧普拉的節目,就如同在傾聽一個好朋友交談。她深諳女性之間建立友誼的秘訣,通過交換秘密牽動嘉賓和觀眾的感情,對於隱私,大多數人是藏得越深越好,奧普拉則恰恰相反,她總是樂意向人們坦盪無遺,比如她在節目中講述自己小時候的「劣跡」,曾經抽過可卡因,甚至談到她幼年被強暴的經歷。她的坦率和真誠是主持人中少見的,一般主持人不欣賞也不具備這種品格,而她對觀眾動之以情,這使她的議題及觀眾能很快進入角色,也使她能開拓別人不曾想到過的話題。
「奧普拉·溫弗莉脫口秀」成為溫弗莉的個人品牌,直到今天一直占據著美國「脫口秀」節目的頭把交椅。據估計每周在美國有2100百萬觀眾收看,並且在海外107個國家播出,成為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2003年底,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人調查結果出爐,溫弗莉沒有製造懸念、沒有曝出冷門,第四次把「最受歡迎電視人」的獎杯囊入懷中。「剛開始工作,我很高興自己能上電視,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我成熟了,我不想僅僅做一個新聞播報員或者電視表演者,我要說,我情不自禁要說一些對美國公眾有益的東西。」
編輯本段多元化的發展
如果你看過大導演斯皮爾博格的電影《紫色》,你就應該記得片中那個有著水桶般粗腰身、極具攻擊型的黑人女子索非亞,她用自己的兩只手在白人市長夫婦面前捍衛了尊嚴,卻遭毒打被投至監獄。雖然電影評論人在《紫色》更多關注烏比·戈得堡的潛力,但非科班出身的溫弗莉在索非亞身上展現了自己飽滿的表演張力,把索非亞的命運多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評委不約而同提名她為最佳女配角獎的候選人。
水銀燈下的生活讓溫弗莉沉醉良久,她一「觸電」而不可收拾,不久,溫弗莉創辦了自己的製作公司——哈潑公司(Harpo,Inc。其中「Harpo」一詞來自奧普拉「Oprah」的反拼寫),哈潑公司宣布全權擁有和製作「奧普拉·溫弗莉脫口秀」,這使奧普拉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和製作自己的脫口秀節目的主持人。
1996年哈潑娛樂集團公司(HarpoEntertainmentGroup)成立,公司致力於把黑人作家的作品搬上銀幕,已經成為電視和電影製作領域不可小看的力量。溫弗莉在接受采訪時說,「作為一個製片人,我要做的是把更多的有色人推向屏幕。」
公司首先大手筆購買了包括托尼·莫里森在內的數名黑人作家的作品改編權,經過精心籌備,1998年莫里森的《愛人》被搬上銀幕,溫弗莉身兼數職,集製片人、女主角於一身,如此全身的投入換來的卻是票房的慘敗,2300萬的票房收入還不到總投資的一半,溫弗莉陷入低潮,「好像有一座山壓在我的身上,我能聽到人們的嘲笑聲……我知道自己應該振作起來,可是我不能,因為我被沮喪包圍了。」
「如果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不要哭泣,他肯定為你開了一扇窗戶」,溫弗莉的電影藍圖之門雖然被關上了,但是《愛人》的失利沒有阻擋溫弗莉在電視領域的「獨領風騷」,同一年,她獲得了「全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終身成就獎」,此時她不過44歲。
董事長、製片人、主持人、演員,這一系列稱呼還不足以全面描述溫弗莉的身份,在美國,「奧普拉法案」(OprahBill)、「奧普拉讀書俱樂部」(Oprah『sBookClub)、「奧普拉雜志」(OprahWinfreyMagazine)、「奧普拉天使網站」(Oprah』sAngelNetwork)等等無不顯示這個黑人女子驚人的影響力。
如今,溫弗莉的個人凈資產達到10億美元,這個年過50至今仍單身女人會大踏步走向何方,無人知曉。
有人問她,「你遺憾自己沒有孩子么?」
她說:「不。」
「你想結婚嗎?」
「不」
坐擁奧普拉雜志、哈潑娛樂集團公司,持有《氧氣》傳媒價值6400萬美元的股份、有線電視公司旗下專為婦女服務的「享受生活」談話節目總值5200萬美元的股份,遍及107個國家播出的「奧普拉脫口秀」連續18年位居美國日間電視談話節目的頭號交椅,人們看不到50歲的奧普拉腳步移動緩慢的跡象,她的工作安排已經排到2008年,為此依然保持她固有的作息表,每天5:30起床,6點出門,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家時,還要准備明天的工作。
「有了錢我很高興,但是錢並不能改變我是誰,我的腳還是踩在地球上,不同的是我的鞋子可能比別人的稍貴點。」
『拾』 聖經中的以色列人丈夫死後怎麼辦比如路得記中的人物。他們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聖經中以色列人抄丈夫死後襲,其丈夫的弟兄應該娶這個寡婦,為其死去的弟兄留後,來繼承他的名分和土地。如果這個人沒有弟兄,就可以嫁給丈夫家最親近的親屬。
路得在丈夫死後,執意要和婆婆同行,因為她愛她的婆婆和她婆婆的國家。後來她嫁給了她婆家的一個親屬波阿斯,而她的另一個更近一點的親屬願意娶她,但不願意有財產繼承上的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