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世界種業發展歷史

世界種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6 04:44:27

A. 世界上的第一粒種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世界上第來一粒種子並非上帝賜給人源類的恩惠,它的形成是由非生命物質氮、氫、氧、碳四大元素演化而成。距今60億年,地球上存在的元素,包括以上四種,伴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著化合、分解等各種化學演化。到了30多億年前,地球上才出現了細胞,又經歷了大約20億年,細胞才具有完整的細胞核。約在三、四億年前藻類環境發生了變化,地球表面出現了陸地。裸蕨是最原始的陸生植物,隨著植物的不斷進化,它們的繁殖也形成了特殊的器官,過了一段時間,有些植物變成用孢子繁殖,孢子植物開始是不分雌雄,後來,有些植物出現了大小不同、雌雄有別的兩種孢子,雌孢子和雄孢子結合,就發育成種子,世界上的第一粒種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B. 世界上最古老的種子是什麼

銀杏是一種全球最老的孑遺植物,人們把它稱為「世界第一活化石。」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銀杏最早的國家,在公元1265年南宋陳景沂著的《全芳備祖》中,就有關於銀杏的記載,比世界其他各國都早。銀杏是種難得的長壽樹,我國不少地方都發現有銀杏古樹,特別是在一些古剎寺廟周圍,常常可以看見栽有數百年和千年有餘的大樹。像有名的廬山黃龍寺的黃龍三寶樹,其中一株是銀杏,直徑近2米,北京潭拓寺的銀杏年逾千歲。而世界上最長壽的銀杏,還應數我國山東莒縣定林寺中的大銀杏,樹高24.7米,胸圍15.7米,樹冠蔭地200平方米,據說是商代栽的,距今還可以找到天然的銀杏林,這些都證明我國是銀杏的老家。


銀杏是裸子植物銀杏科中唯一存留下來的一個種,雌雄異株。根據銀杏的枝、葉形態及扇狀葉脈等特點,都與其他較進化的裸子植物不同,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屬。它的種子成熟時橙黃如杏,外種皮很厚,中種皮白而堅硬,故又有「白果」之稱。銀杏種子的種仁可做葯用,有潤肺、止咳、強壯的功效。它的枝葉含有抗蟲毒素,能防蟲蛀,故有人在書中放一片銀杏葉用來祛除書蠹蟲。銀杏葉中還含有一種叫銀杏黃酮的化學物質,它能降低膽固醇,改善腦血管的血液循環,具有防治腦動脈硬化、血栓形成等作用。因此,銀杏葉提取物是當今國際上心腦血管保健葯物中新的一族,特別是在歐美市場上最為盛行。

如果還有疑問請盡快追問,
希望採納,謝謝~~~

C. 種子檢驗的種子檢驗發展史

種子檢驗是伴隨著種子交易的出現而出現,隨著種子科技的發展而發展的。18世紀60年代的歐洲,隨著種子交易的出現,不法商販惟利是圖,販賣偽劣種子的事件時有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為了維護種子貿易的正常開展,種子檢驗應運而生。
1869年,德國諾培博士(Dr. Friedrich Nobbe)率先在薩克森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檢驗實驗室,開展種子真實性、凈度和發芽率等種子質量特性檢驗工作,在總結前人工作經驗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於1876年編寫出版了《種子學手冊》,標志著種子檢驗科學的誕生。
諾倍博士就成為國際公認的種子檢驗和種子科學的創始人。
1871年穆勒霍斯特(E.Moller-Holst)在丹麥哥本哈根建立了種子檢驗室。此後的一段時間里歐洲種子檢驗發展迅速,奧地利、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國先後建立了類似的檢驗室。截止1893年歐洲的檢驗室達到130餘個。
1876年美國成立了第一個種子檢驗站;
1894年美國農業部種子檢驗室建成;
1897年頒布了標准種子檢驗規程;
1900年開始在高等農業院校培訓種子檢驗人員。隨著國際種子貿易的發展,國際間種子檢驗技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也日益廣泛。
1906年在德國召開了第一次國際種子檢驗大會。
1908年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成立了「(北美)官方種子分析家協會」(Association of Official Seed Analysts, 縮寫為AOSA)。
1921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三次國際檢驗大會上成立了「歐洲種子檢驗協會」(European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縮寫為ESTA)。
1924年在英國劍橋召開了第四次國際種子檢驗大會,大會決定把種子檢驗活動延伸至全世界,將歐洲種子檢驗協會改為現在的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縮寫為ISTA)。
ISTA是唯一一個專業從事種子檢測的國際組織,現在已在世界上70多個國家擁有會員。成立ISTA的主要目的是制定、修訂、出版和推行種子扦樣和檢測標准程序,並促進在國際種子貿易中統一使用這些程序。
1931年制定了第一個國際種子檢驗規程。
我國的種子檢驗工作開始較晚。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專門的種子檢驗機構,檢驗工作由糧食部門或商檢部門代行。
1956年在農業部設立種子管理局和種子檢驗室。
1957年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組織浙江農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在北京舉辦了種子檢驗培訓班,開始了我國的種子檢驗工作。
1983年和1984年分別頒布和實施了《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1985年和1996年分別頒布了《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和《農作物種子質量標准》。
1996年「種子工程」的實施,伴隨《種子法》的頒布實施,也為我國種子檢驗整體水平的穩步提高提供了保證。

D. 中國種業的發展前景,發展狀況,發展問題及解決方案

我國種業未來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問題,國際種業發展的趨勢,第二國內種業發展需要,第三講民族種業發展的方向。特別講到國際的時候我們一定學習借鑒國外的經驗,現在國外大的公司都在進軍中國市場,我們表示歡迎,同時研究我們怎麼發展,有競爭才有進步,中國的種業在不斷的覺醒和崛起,只有競爭才能發展。

簡單分析下國內發展趨勢(這是我本人的見解,不一定全面),國外種業有五大方面發展趨勢,第一產業聚集化,第二運營專業化,第三技術創新方面的產業化,第四市值最大化,第五管理精準化。

首先產業聚集化,這是潛力非常大的,我們可以看看例子來說明,跨國公司現在發展非常快,1985年到1996年世界種業10強市場集中速度每年增加0.9個百分點,1996年到2006年每年增加1.9個百分點,預計2020年將達到65%以上,所以聚集化非常的明顯。

第二運營專業化。我們特別講到美國,美國在種業方面非常強的,美國在本土和美國跨國企業控制了全球50%的種子市場,70%的Jai Singh專利,40%的商用種質資源,美國種業公司有很強的實力,它一個方面專業化的,分工細做非常好,技術創新主體,還有國際競爭主體的地位,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另外國家公有部門,重點履行基礎研究,公益服務,還有立法,行政司法,國際關系協調等職能,這個分工非常明確,國外的機制,我特別欣賞人們是什麼呢?產學研一體化,育繁推銷一條龍,所以它的運營化是一條龍的。

第三它不僅注重高新技術創新,更注重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國外最重要的是產業化搞的好,首先突出的高新創新,世界十大跨國種業公司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專利份額達到50到60%,加速技術產業化,全球轉基因種子市場由1996年的1.15億美元增加到08年的75億美元,年增長率13.6%,為常規種子市場增長率的一倍多。舉一個例子,1996年到200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74倍,成為近代史上發展最快的技術。

第四個特點是市值最大化,全球種子市場價值從1975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365億美元,主要國家年均增長超過7%,第二個貿易總額,全球種子貿易總額從1975年的11億美元到05年的近50億美元。

第五個特點也是至關重要,特別值得中國企業借鑒的,管理精準化,表現在兩個方面,生產提質增值,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生產布局全球化,種子加工精深化,生產國家機械化,品質管理極致化,我們的生產質量是很大的問題。第二個方面精準營銷降低風險增效,他們藉助信息技術,充分了解產品的特性和客戶的需求,進行供需精準匹配的營銷活動,特別講到以人為本,我親眼見到一個大的公司的營銷員,親自到田頭教農民打葯,親手背著袋子幫助農業播種,他們是為了了解信息,所以我覺得中國的種業有很多學習的地方。

E. 美國農村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三個。

一階段:鄉村生活時代,-1929

本世紀前幾十年的計劃集中在農場生活,那個時代被看成是農村生活。盡管改善農村生活的動機主要源於「農村問題」的反對建議,但是雙方觀點都是鄉村運動的一部分,一種主要基於城市對鄉村生活條件的日益關切的表現。

二階段: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間,農業發展政策是聯邦政府應對大蕭條的反應之一。但仍主要以農場和農民為中心。此間主要的農業計劃包括《農業調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護和國內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計劃,成為此後整個世紀農業政策的核心。

這些計劃通過直接支付生產者,土壤保護技術支持和成本共享實現了面積削減。

三階段:戰後時期,1945-1960

戰後早期,在總統杜魯門和農業部長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貸款和技術支持計劃仍致力於解決農村貧困和工業發展。比起新政時期更加註重聯邦和當地政府的結合,與那些導致更直接的聯邦農業支持計劃的批評保持一致。

艾森豪威爾政府實施了一項新計劃,專注於向當地社區發布經濟發展信息。為數不多的得到聯邦資助的計劃被設計成示範試點,為當地領導依據自身資源和需要去學習和採納樹立了榜樣。

美國農業部視當地政府積極性和草根階層的控制為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

(5)世界種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F. 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農業是集約型農業,主要特點是因時因地制宜,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中心,採取良種、精耕、細管、多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其形成與封建地主經濟制度下小農經營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關。在農藝和產量上,中國傳統農業曾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種植糧食為中心,多種經營,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在這樣的農區之外,又有游牧經濟佔主導地位的牧區,兩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時期,又互有消長。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細作的農業區雖然不斷擴大,但也有些地區粗放經營,甚至還保留有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殘余。以精耕細作農藝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要線索,中國傳統農業大體經歷了下述階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農業向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形態過渡的時期,主要特點是與青銅工具、耒耜、耦耕、相聯系的溝洫農業;②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成型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耱為中心的旱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③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農藝擴展時期,主要特點是以耕、耙、耖為中心的水田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④明、清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持續發展時期,主要特點是應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於增加復種指數和擴大耕地,土地利用率達到了傳統農業的最高水平。
先秦重要糧食作物有粟、黍、稻、大小麥、大豆,還有大麻和菰(米)等。大抵北方以種粟黍為主,南方以種稻為主。戰國時期,適應休閑制向連作制的過渡,大豆一度和粟並列為主要糧食。漢以後大豆向副食方向發展,大麻和菰逐步退出糧食行列。末期,小麥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以後傳入中原,隨著連作倒茬和農田灌溉與保墒耕作技術的發展,種植面積持續增長。但粟在長時期內仍是最主要的糧食。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還提到豌豆和胡豆。三國時的《廣雅》首次提到秈稻,這一時期水稻的主要種植類秈,粳。唐、宋經濟重心移至江南,水稻生產迅速發展。至宋代水稻躍居糧作之首,麥作也進一步發展,稻、麥取代了粟、稻的傳統地位而延續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高粱,宋、元時期傳到黃河流域,成為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明、清時代,原產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薯、馬鈴薯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開來。

G. 世界農業可分為哪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即:原始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如果分為四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版農業和現代農業。權
農業生產的形成和發展在世界各地經歷了不同的過程,其基本特點是由幾個農業起源中心,通過引種和農耕方法的傳播,沿不同的路線向世界各地擴散,並與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逐步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面貌和農業類型.世界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四個時期.每個時期農業的特點不同,生產力水平互異,其內部結構與外部聯系以及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大差別.縱覽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探求其形成演變的線索,對於深入認識世界農業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世界種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