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的歷史文化
首先鳳凰是作為南方楚地的圖騰和北方黃河流域的龍圖騰相對應的專!龍圖騰在黃河流域發育成屬熟,而鳳則在水域澤國的古代楚地發展到了極致。
戰國時期 楚國屬長江流域.. 面積很大.. 湖北武漢 屬 荊楚 湖南長沙 屬 湘楚
但是武漢按照歷史,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因此在歷史和現代武漢都是重要的文化經濟中心!
鳳凰和武漢的關系說簡單點就是以古荊楚為銜接點的。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B. 走訪調查身邊的歷史文化遺跡,寫出調查報告或歷史小論文。字數卜多於500-600左右。別太多。
這很簡來單啊,有條件可以到當地的博物自館看看,記一記一些東西,很容易就寫出來了,或者上你當地的博物館網站,更甚的話,走訪一下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家家庭,也可以的,你會有很大的收獲的,歷史嘛,就是過去的事情。中國5000年歷史那麼淵源,只要用心,幾千字都是很容易的,祝你幸運。
C. 求一篇有關了解武漢文化歷史,教育質量,科技發展的實踐報告(中學水平)700字左右(包含濃厚的愛國情懷)
分給少了..最少200
D. 歷史遺址調查報告怎麼寫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二:下面是範文,仿照著寫就可以了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
E. 急需一份關於參觀武漢某近代歷史遺跡(隨便哪裡)的觀後感。字數約800字。謝謝了!
參觀武漢洪樓觀後感
確定要參觀洪樓,再經過一星期的准備後,我們大家便整裝待發了。
由於城市道路的整修,紅樓的位置變得有點特殊。在走到紅樓入口時,最先撲入人眼眸的就是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了。靜靜的佇立在整個紅樓的外圍廣場上,它所創造出來的氛圍,與周圍流動而又喧囂的車流、人流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據館務人員介紹說,這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中國最早的一座,是1931年樹立起來的。本來以為革命偉人的銅像應該是高高聳立、傲視一切的,但是這座孫中山銅像卻有些出人意料,顯得比較矮。那銅座上也同樣不高的偉人身軀似乎比真人都還小了一圈。可即使是這樣,整座銅像卻更讓人感覺到孫中山先生作為一代革命領導人,那縱觀一切,洞察一切的氣勢。
進入樓內,我們幸運的擁有了一位熟知這段歷史的同志為我們一一解說這里相關歷史紀念文物的一切。
首先,我們進入了一樓的大廳。在大廳的靠前端,模型演繹廳便給我們展示出了整個紅樓的布局和用景。模型後面的會議室大廳,便是當時黎元洪都督被革命軍人任命就職的地方。十八星旗依然還懸掛在大廳前沿的牆上,切實的昭示著當時整個革命軍人的理念和追求。整齊安放的座椅板凳,完美的詮釋出了革命軍人的決心和紀律。時光,在解說人員的「實況轉錄」以及我們現場的真實體驗中,開始倒流,我們這些生活在新時代下的兒女似乎此刻也正出席著這場為著全民族利益而舉行的盛會!
一樓旁側的相關會議室、警衛室,傳達室等格局的布置和走線,也讓人感受到了當時此樓內的忙碌和井井有條。跟隨著解說員同志的腳步和聲音,我們各自在在自己的頭腦中復活當時的情景。這讓對整個近代史不能靈活記憶的我們,在短時間內吸收到了大量的知識。
隨之,我們上了二樓。解說員同志首先帶我們參觀的便是當時軟禁黎元洪都督的地方。這間居室,整個的布局,十分簡潔,所以器物一望即全,但是那雖少卻非常珍貴的桌椅傢具們卻顯示出了革命軍人對這位前清朝臣的尊中和重視。似乎在這樣幽靜的環境下思考,要改變自己的處境不是那麼的難!
上上下下的饒了一圈之後,可以發現:在這里,每一間的議室,差不多都與近代歷史上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或者是某位革命人物緊密相連。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把整個紅樓內外參觀完後,差不多我們也認識了當時大約一半的革命黨人,也差不多「參與」了那個時候全部的重要歷史事件。這時,整個紅樓在我們心中也由原來的陌生和敬畏轉化到現在的熟悉和坦然!
站在出口回望,我們似乎明白了「民國之門」的艱辛和執著
F. 求一篇歷史實踐報告 關於歷史古跡的參觀報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園子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集體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夭、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
G. 武漢市文物保護情況調查報告
三、 我市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方法規不夠完善且立法工作滯後。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國家《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與原法相比,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而且賦予地方行政管理部門更多責任和權力,這就需要地方文物法規須作相應的修改。目前,省文物法未修訂頒布,市文物法修訂工作尚未列入市人大立法計劃,致使我市的執法依據不全。二是名城保護工作的法規體系不完善。1999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其中列有專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我市目前尚沒有詳細規劃和具體措施與之配套,不便於實踐操作,從而減弱了名城保護工作的力度。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要求均應制定專項的保護法規,與全國很多地方相比,我市這方面工作處於落後地位。
2、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沒有真正落實。1997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國發[1997]13號),要求各地、各部門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2003年6月,國家文物局、中央編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等7部委辦局聯合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的通知》(文物辦發[2003]26號),要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切實做好「五納入」工作。然而,我市的情況不平衡,市一級貫徹得相對較好,而各區基本未落實。大多數區未將文物保護納入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未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也未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少數區設有專門的文物管理機構,也只能保證一定的人頭經費,而文物保護經費也未納入常年預算。此外,雖說近幾年來,我市的文物事業經費,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有較大增加,但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沒有大的變化。如文物維修費,1994年市政府確定了每年100萬,當時全市市級以上文保單位87處,目前,每年仍然是100萬,而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已增加到178處,維修量更大,所需資金更多,而基數未動,導致文物維修資金嚴重不足。
3、文物保護、管理與執法力量較弱。我市現行文物管理體制及機構設置、人員的配備,是在原文物法授權情況下構建的,而原文物法授予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權有限,多為會同和配合執法。新的文物法特別強調了文物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地位,明確授予文物部門對7條31項行為行使行政處罰權力,但依目前文物市場執法隊伍人員配置的狀況,要想保證嚴格執法,工作到位,隊伍力量顯然不足,尤其是各區文物管理機構不健全,從業人員不到位,根本無法做到有效行使保護管理與執法職能。目前,除江夏、蔡甸、黃陂、新洲四區設有文物管理所,專門負責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外,其餘各區均無專職文物幹部,更無執法隊伍,全市文物保護管理與執法的任務,實際上全由市文化局承擔,且文化文物稽查支隊人員編制20人,擔負著更加艱巨的文化市場執法工作,文物稽查力量十分有限,實際上處於超負荷運行。
4、名城保護缺乏強力機構和行之有效的運作制度。武漢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當前城市現代化步伐越來越快,舊城改造速度亦越來越快,高大建築項目越來越多,因而對城市傳統格局和文物環境風貌的威脅加劇,繼承與發揚、保護與建設的矛盾愈益突出,需要協調的問題很多,原有的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比較鬆散,又缺乏制約能力,並且工作職能也未很好的運轉。其常設機構,雖設在市文化局,但限於人力,加之職能較虛、權威性較弱,無法很好的開展工作。
四、主要建議
1、盡快制定地方法規,完善執法依據。國家《文物保護法》重新修訂頒布實施後,地方文物法規已不能與之相適應,目前《湖北省文物保護管理實施辦法》正在修訂中,因此,建議組織專門力量,修訂《武漢市文物保護實施辦法》。此外,建議市政府法制辦盡快將《武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列入立法計劃,組織相關部門徵求意見,爭取市政府早日頒布實施。此外,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單項保護辦法,市有關部門也應加快起草頒布。這些法規的完成,將使我市的文物保護管理,具備一套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依據。
2、認真貫徹國務院《通知》精神,切實落實「五納入」。五納入」的落實,是保證我市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的基礎,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將此項工作列入各區和相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以便督促各區和相關部門有計劃、有步驟、分年度、分階段的落實「五納入」。
3、明確責任、健全機制,充實力量,建立適合我市文物保護管理狀況的工作網路。目前,市文化部門組建了文化文物稽查支隊和文物稽查大隊,加上原有文物保護處(名城處)、博物館處,從而形成了文物保護管理、執法、稽查相互分離、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既明確了各項職責、又保證了有效的工作,形成了各自獨立、相互協助,便於監督,規范合法的工作機制。但是,各區的文物保護力量十分薄弱,既缺乏專門的機構,又缺乏專門人員,更無專門的執法隊伍。建議結合貫徹落實「五納入」精神,市委、市政府督促各區在文體(文化)局內設立文物管理科,配備專職文物工作幹部。同時,組建文化文物稽查大隊,一方面與市級機構相配套,另一方面,便於切實履行國家《文物保護法》賦予的職責和權力。
4、明確資金渠道,增加文物保護經費,保證工作正常有效的運轉。首先,市級每年投資計劃中,已明確了渠道和資金額度,即市計委每年安排了100萬元文物維修費專款,應在此基數上,再增加100萬元,並確定一個比例數額,每年按此比例數額增加預算。第二,市委、市政府應採取一定措施,結合貫徹落實「五納入」精神,要求各區政府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明確一條資金渠道、基數和增長比例,從而保證市、區兩級財政都有穩定的文物保護經費來源。第三、政府應仿效國際上的通行作法,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出資捐助文物保護事項。一方面拓寬文物保護經費的渠道,一方面培育全社會關注文物、熱心文物保護的良好社會風氣。
5、挖掘文物潛在價值,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文物的合理利用,是國家文物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與保護為主、加強管理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對矛盾統一體。現實中,保護與利用的矛盾雖時有發生,但和諧統一的狀況,更為普遍。目前,在文物的利用上,陳列展示、旅遊觀賞方面最為突出和直接。隨著我市陳展設施的增加和旅遊經濟的發展,我市有愈來愈多的收藏品與觀眾見面,有愈來愈多的文物景點吸引著不斷增加的遊客,但無論是高品質的文物展覽,還是文物景點的開發,我市都還有潛力可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建議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全市「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時,加重文物事業的份量,促使其在保護、搶救、管理、利用上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H. 歷史遺跡的調查報告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
I. 求一份關於保護革命遺址的暑期實踐報告,湖北省的,有重謝
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書(永遠跟黨走---「追尋紅色足跡 錘煉堅定信仰」)正文: 前 言 打點行裝赴實踐 驅車趕往奉天城 一站沈陽尋足跡 黨史黨恩永記心 抗美援朝真悲壯 粉碎美帝野心狼 滿洲舊址革命源 運籌帷幄在奉天 勿忘國恥九一八 警鍾長鳴在心間 二站看望老前輩 前輩名為聶隧心 促膝長談當年事 飲茶慢坐三五更 舊時勇健擔國難 有為不悲白發生 三站北上到首都 青春義氣陡然增 軍事首都博物館 磅礴氣勢顯國風 國家劇院嘆觀止 金碧輝煌不可逢 庄嚴最屬天安門 五星紅旗雨中升 社會實踐主題 「追尋紅色足跡,錘煉堅定信仰」 實踐背景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成立至今已經經歷了90年的風風雨雨,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書(永遠跟黨走---「追尋紅色足跡 錘煉堅定信仰」)。在這90年的風雨歷程更是深刻的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不會有我們繁榮昌盛的今天!在建黨90周年及「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重要契機,積極開展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落實「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的工作,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因此,根據團市委有關文件精神,深入開展「青春建功十二五,創造奉獻助振興」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我系開展主題為「追尋紅色足跡,錘煉堅定信仰」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目的 大學生是敏感而且最具革命性和創造性的群體,作為即將肩負起發展祖國重任的青年一代,應當擁護黨的領導地位,高舉黨旗跟黨走。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深切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不斷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在實踐中,深入學習並實踐科學發展觀,把學習文化知識和增強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所學所感應用到實際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來,刻苦鑽研、積極創新,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激和熱愛之情。 在這特殊的時期,大學生應自覺成為黨的精神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宣傳黨的光輝歷史、弘揚黨的先進文化,將在實踐中的所學所感和黨的光輝成果展示給更多的學生和廣大人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將紅色的信念傳遍四方,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實踐地背景 北京,是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是富有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的光榮城市。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在北京發起,共產主義的萌芽在北京誕生,抗日戰爭的第一槍在北京打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可以說,在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每個重大階段,都和北京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革命領袖和仁人志士都在北京留下了寶貴的文物或遺跡,所以,北京的紅色旅遊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又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全國人民最敬仰的地方。這里有北大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魯迅故居、李大釗故居、軍事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眾多歷史場館。 沈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眾多歷史場館。 沈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里有「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故居等。 以上兩地,是追尋紅色足跡的重要實踐地。 啟動儀式 2011年7月7日下午,我系在教學樓C211隆重舉行「追尋紅色足跡,錘煉堅定信仰」大學生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暨《建黨偉業》觀影活動。我系學生工作主任王**,團總支書記及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趙**,學生會幹部骨幹參與會議。 會上,學生會主席裴亞和介紹了此次主題實踐活動的具體安排情況。據了解,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踐活動,學院更是將社會實踐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今年我系將有500餘人參與,活動分為慰問革命老前輩、追尋紅色足跡之沈陽站、追尋紅色足跡之北京站、「自強不息、體驗生活」和實踐成果展示五個部分。其中由我系團總支書記趙大鵬老師親自率領「追尋紅色足跡」暑期社會實踐團,分別前往北京、沈陽和撫順等三個城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技術經濟系學生工作主任王滿良向暑期社會實踐團授旗,系團總支書記趙大鵬和學生會幹部骨幹分別在會上發表決心。 趙**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於促進大學生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有重要作用。同學們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實踐育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要求,以建黨90周年為契機,積極參加「永遠跟黨走」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在志願服務、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深切體會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偉大成就,不斷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意道路的信念和信心,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奮斗。 實踐活動 紅色實踐地(沈陽市) 2011年7月17日,「追尋紅色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團在趙**書記的帶領下,追尋沈陽紅色足跡。 追尋紅色足跡沈陽第一站: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1999年10月15日改建落成,是1998年沈陽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件大事之一。 在與工作人員簡單交涉後,我們順利進入了陵園。進到陵園中,一種庄嚴的氣氛彌漫開來。迎面看到的是一座23米高花崗岩砌成的紀念碑。碑體正面是董必武同志於1962年9月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在陵園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中,陳列、收藏了400餘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這些都是歷史真實的寫照。五十多年前,我們的志願軍肩負起抗美援、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在後勤補給嚴重缺乏、武器彈葯老化陳舊的艱苦條件下與裝備機械化的美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志願軍與朝鮮軍民密切配合,英勇頑強,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獨立,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打出國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隊員們仔細觀看了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深深的感受到那悲壯氣氛。正是戰士們用鮮血,才換來了新中國的安定。 追尋紅色足跡沈陽第二站: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在繁華的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原北市場福安里4號),一棟面闊6間、進深一間的硬山式青磚瓦房,靜靜地矗立在北市場的一角。這里就是東北地區革命運動的指揮中心——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當年這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是我黨在東北地區重要的革命遺址之一。 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2位滿洲省委書記的畫像。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為人、劉少奇、林仲丹、陳潭秋、羅登賢等同志,都曾先後擔任過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其中遺址北院就是劉少奇同志的故居。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李兆麟、趙尚志、趙一曼等,都曾經是中共滿洲省委的重要成員。我們要永遠記得,那些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貢獻了自己一生的革命先輩;要永遠記得,黨帶領人民抵抗外國侵略;要永遠記得,黨的精神。 追尋紅色足跡沈陽第三站:「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是為警示後人勿忘「九·一八」國恥而修建。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策劃和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以此為借口進攻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並佔領沈陽。事變震驚世界,標志著日本將征服中國的計劃推進到新階段。 博物館共設有包括序廳在內的8個展廳,10餘個大型場景。採用了現代科學技術,配備影視報告廳、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電腦系統及國際互聯網系統等設施,是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 博物館通過大量文物、史料及多種展示手段反映了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十四年遭受奴役、奮起抗爭、浴血奮戰的歷史畫卷。展館里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如槍支和其他戰斗設備,還設有真實的場景還原技術,比如邱少雲、趙一曼、731部隊和監獄等都進行了蠟像還原,場景逼真,甚至讓人毛骨悚然,隊員們真實的感受到戰爭、監獄的恐怖氣氛,印象深刻,發誓一定不能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並以此為動力,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紅色實踐地(撫順市) 2011年8月1日,沈陽工程學院技術經濟系「追尋紅色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團在趙**書記的帶領下抵達撫順市藍天社區慰問革命老前輩---聶隧心老人。與親歷戰爭的革命前輩深入交流,學習革命精神。 年齡差距未曾帶來心靈的隔閡,懷著對革命前輩的崇敬,實踐隊員們認真聆聽,面對隊員們提出的疑問,老前輩耐心的講解。老人名叫聶隧心,86歲,1943年參軍曾經從事八路後勤工作,站崗放哨。 老前輩講述了當年的艱辛情景,在抗日時期他們吃過樹葉,曾經多次受傷,依然堅強的參加革命斗爭,終於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勝利的曙光。看見老前輩滿臉皺紋就知道她曾經經歷的滄桑,聽著老人講述著當年一幕幕的情形,我們由衷的欽佩,我們生活在這樣幸福年代,就是靠著這些勇敢、堅強的革命老前輩們的奮斗換來的,就是靠著那一面鮮艷的旗幟引領著。 最後,隊員們幫助老前輩打掃房間、收拾衣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送上早已准備好的麵粉、大米、食用油和生活日用品等禮物,祝願聶老前輩身體健康,我們也會將革命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了解革命精神。 紅色實踐地(北京市) 2011年7月27日至30日,沈陽工程學院技術經濟系「追尋紅色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北京追尋著紅色印記。 2011年7月27日晚11點20,我們准時登上去往北京的列車。這也是隊員們第一次乘坐近12小時的車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家都因興奮難以入眠。北京的氣溫,與想像中的一樣悶熱,陰天、熱島效應、沒有充分的休息好,但是大家卻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挑戰。 由於天氣預報報道第二天有雨,為了不耽誤實踐行程,我們下車後決定馬上前往最近的實踐地點: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首都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西面的長安街延長線上,籌建於1959年,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軍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4萬多平方米。而它,就是「追尋紅色足跡」暑期社會實踐團的第一站。 首先參觀的,就是面積最大的展館——兵器館。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大型兵器,確實很震撼。這些可是真實的可以打出炮彈的傢伙,而不是小模型,估計有的還服役過。這可讓我們飽足眼福啊。繼續看下去,是一些槍械武器和導彈、炮彈。 繁雜的兵器館讓我們過足用著這些武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為子孫後代贏的一片光明。在參觀過兵器館,我們踏入程允賢雕塑館,繼而又參觀了「請歷史記住他們」油畫展。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可以說是黨的正確領導和無數科學工作者、戰士默默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結果,23位研究者作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們像百年來為華夏子孫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一樣,值得我們去尊敬,去懷念,更值得我們去學習。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 隨後我們又參觀了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館場館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後,我軍在戰斗裝備、戰斗策略等的發展歷史,和軍隊建設方面重要思想、重要決策、重要事件和重要人事變動的相關內容。 參觀軍事博物館,我們跟隨武器裝備的變遷,又重新走過了那樣一段歷史:從揭竿為旗、小米加步槍到現在洲際導彈和航空母艦。在我們黨成立之初,只有著那一腔熱血,隨後的南昌起義為中國人民帶來新的希望。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軍事發展,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富強大國即將崛起的宏偉藍圖。中國,從此站立在世界之林;中國人民,從此挺起胸膛站立起來! 緊接著,我們繼續趕向下一個紅色實踐地——首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博內部設施非常完善,還有供遊客使用的參觀電腦和手機充電設施。首先我們一行參觀了中國古文化展館——古代瓷器和青銅器。青銅器和瓷器展品非常的精美,隊員們都紛紛拍照留念。而後由於實踐的關系我們直接進入「奔向光明——中國共產黨北京革命足跡」展館。 展覽主要藉助文物、圖片及文獻資料反映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的早期活動中在北京發生的重要歷史;展現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平郊抗日根據地取得抗戰勝利的歷史;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和平解放北平,建立新中國的歷史。 我們的黨在建立初期是如了武器癮,也讓我們陷入那段人類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正義的人們就是此的艱難,我們的國家在完成人民當家作主的的轉變中,更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無數的革命烈士,為了喚醒沉睡的民眾,為了團結麻木的民族,毅然選擇了與黑暗勢力做誓死斗爭的道路。我們應該堅定跟黨走的信念,銘記他們的同時,更不要忘記,當下的幸福生活,更應該靠我們自己去保護、去珍惜。 至此,「追尋紅色足跡」 暑期社會實踐團第一天的行程結束! 這不僅是忙碌的一天,更是有收獲的一天,隊員們吃過豐盛的大餐後,便為了明天的任務積蓄力量。我們相信,明天肯定會是更美好的一天! 29日早晨烏雲密布,隨後就下起小雨,昨天的悶熱也一掃而凈,真的是給我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經過一夜的休息,隊員們也都調整好了狀態,進入今天的追尋紅色之旅: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大紅樓)、國家博物館和南鑼鼓巷。 經過地圖、GPS、電子地圖全方位立體化尋找,我們終於找到這座位於北京五四大街29號的五四運動紀念館,即北大紅樓。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自1918年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紅樓,也是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都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邁步走入北大紅樓,一種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木質結構獨有的味道和獨屬於那個年代的建築風格,讓隊員們感到新奇的是,紅樓內多處可見消防用具和「禁止吸煙」的廣告牌,足見對紅樓的精心呵護。 踏入紅樓,就能看到在正廳有一座雕塑——蔡元培雕像。蔡元培對於北大來說,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北大初期,學風腐朽、制度混亂,正是這位傳奇人物給北大帶來了希望與生機。 在1920年8月,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講師,講授「中國小說史」。魯迅以他淵博的學識和精闢的分析,深深的吸引著每一位聽課的同學。下圖就是魯迅當年講課的教室。 在另一所屋子裡,陳列了許多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重要文件原稿和歷史圖片。正是這次運動,結束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許多偉人都曾經在北大紅樓中工作過,其中還包括毛澤東和李大釗。毛澤東曾在北大紅樓登錄室負責圖書登錄工作,李大釗曾任圖書館主任。 參觀完紅樓主體後,在一顆古樹旁,我們發現了新的目標—「五四運動」展館。 五四運動是與我們學生最接近的歷史事件,因為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又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等方面,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書(永遠跟黨走---「追尋紅色足跡 錘煉堅定信仰」)。 場館中的文獻資料齊全,展示設施也非常科技化,其中有可觸投影儀和視頻播放等,令隊員印象深刻。 追尋紅色足跡的下一個實踐地——國家博物館。在前往國家博物館的途中,我們看到在長安街的兩側有著許許多多龐大的建築。這其中有一座非常恢宏的建築——國家大劇院,就讓我們稍停腳步,先前往國家大劇院一探究竟。 中國國家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 國家大劇院是一座非常龐大的建築,拍攝換了好多地點,但都不能將整個建築容納進去。更加獨特的是,我們找了好久的正門,才發現原來正門在地下!這更加體現出了劇院構思的新穎。在走了幾個地下通道,過了幾道安全檢查後,我們成功的穿越了天安門廣場到達實踐地——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並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剛剛進入館內,我們就發現了「紀念建黨90周年美術展」,我們再次成功追尋到紅色足跡,進去看看吧。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美術展」內陳列著多幅現代油畫作品,反映建黨建國歷史事件和中國發展的蒸蒸日上。畫面非常精美,每一幅都是大師級珍品。 隨後我們相繼參觀青銅器和佛像展館,再次領略到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靈巧,當真是舉世無雙。銅器場館的參觀結束,我們也終於完成了今天的追尋紅色足跡的任務。 完成任務後,隊員們遊逛北京著名的商業胡同——南鑼鼓巷,這可是讓大家過足京味兒癮,期間還碰巧遇到居委會開會,居委會主任通知商鋪的時候,好像看電視劇一樣,真是和諧有趣的社區生活。 晚上,吃過豐盛的北京烤鴨和北京特色菜後,酒足飯飽的隊員們抓緊一切時間休息,因為我們 要在3點起床,前往天安門廣場觀看庄嚴的升旗儀式。 2011年7月30日,我們三點半便驅車趕往天安門廣場。天空已經下起細雨,但隊員們的熱情高漲。觀看升國旗,足以令人激動不已。 終於感受到不堵車的北京,比預計要早很多到達天安門廣場。開始以為下雨應該不會有很多人,但是下車後才發現,原來都在排隊!而且隊伍很長,但是隊伍卻是井井有條。不久,我們成功的站到了第一排中間,獲得最佳觀賞地點。 守衛國旗的軍人們早已站好,雖然下著小雨,但天安門廣場上圍觀升旗的人開始越來越多,聽說話的口音,也是天南地北的遊客,都來看這讓人驚嘆的升旗。而這個時候,明顯的推擠力量已經出現,後面竟然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站滿了遊客。且看鏡頭所照地方,竟然有十層人以上!而接近五點時,在遊客當中,還有許多小孩子,他們小的甚至得由父母抱著觀看。記得一個孩子跟媽媽說他很困,但是他媽媽告訴他,升旗馬上開始了,你看叔叔們站的多直,孩子的注意力便再次回到升旗隊伍中。這一幕真的讓人非常的感動。 五點十分左右,人群突然騷動起來,只見天安門城樓的金水橋上出現了一隊步伐整齊的儀仗隊,他們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地向我們走來。這時候前排的遊客自覺的將傘收起。人們的心情變得激動,紛紛拿起相機拍照。最前面的那位戰士舉著鮮紅的國旗,後面兩位戰士站成一排緊跟在第一名解放軍戰士的後面。三名戰士來到升旗台前,將國旗掛上了旗桿。這時國歌奏響,升旗手按動了電動旗桿的電鈕,拋旗手拋起五星紅旗,旗幟在晨風中徐徐上升。頓時四周的人們安靜下來,大家不約而同抬頭凝望著鮮紅的五星紅旗。 伴隨著三次國歌,五星紅旗升上頂端,庄嚴的升旗儀式結束。而人們仍然沉浸在庄嚴肅穆的氣氛當中,並沒有著急離去。看著這樣的畫面,看著那在雨中的孩子們,我們深深的感到,在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是多麼的熱愛這個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肩上扛著的是13億人民的期望與責任,而我們也看到了,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將更加的繁榮與昌盛! 隨後我們參觀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往天安門城樓,逛前門游大柵欄。這中間還幫助了一位外國友人找路,至此北京活動結束。 收獲與感想 「永遠跟黨走」之「追尋紅色足跡,錘煉堅定信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在這些天中,每一個活動都令我們感觸頗深。 老紅軍聶隧心,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革命事業,只為了兒孫能生活在這樣和平的國度。原來革命烈士們並不是在遙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就在我們身;原來革命精神並不是浮華的口號,而是我們要用實踐去證明的真理。我們要更加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我們相信,黨會給中華民族,給中國帶來更加輝煌的未來。我們絕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新時期青年人的重託和厚望,將繼承和發揚老革命、老紅軍、老黨員的光榮傳統,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倍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獻身國家建設事業
,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在北京和沈陽的博物館旅程中,我們重溫了那段艱難的歲月。1918年北大紅樓落成,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發源地。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紅樓,革命的起點,作為共產黨的先驅者和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一大批革命者,在這里傳播黨的先進文化,解放人民的精神束縛。「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我們看到那一個個讓人敬仰的烈士的名字,看到他們奮斗的歷史,感受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屈的精神,堂堂中華,怎可受倭寇侮辱!恐怖的刑具、殘忍的手段和非人的行徑,嚇不破共產黨人的膽!抗美援朝紀念館,那高聳的紀念碑,猶如戰士們的信念,昂首挺胸,與天爭鋒!沒有武器、沒有糧食、沒有先進的設備,我們就是靠著這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打破美帝國主義的陰謀!首都博物館,不能忘卻的「三一八」慘案,吹響抗日號角的「一二-九」運動,還有盧溝橋事變,沉睡的雄獅,終將怒吼!軍事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那些陳舊的武器,我們的戰士就是靠著這些粗糙的武器,給人民帶來和平的希望。現在,我們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們有航天能力,我們有新一代的裝甲車、導彈,我們有保護能力更加強悍的作戰服來保護我們的戰士,我們有全自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