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際關系歷史發展規律

國際關系歷史發展規律

發布時間:2021-03-06 04:43:43

1.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因為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2. 國際體系的歷史演變

國際體系也就是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其中,國際行為主體分為國家和非國家兩類。相互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為行為體之間的相互沖突、競爭、合作和依存。在國際體系中,基本狀態是無政府狀態。

國際體系是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殖民行為將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域連接起來。

從而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為標志而最終形成。國際體系按照地域范圍和規模分為局部結構層次和總體結構層次兩類。

(2)國際關系歷史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國際體系的特點:

1、領域性分體系

是從全球范圍內對各行為體在安全、經貿、能源、文明等相關領域關系的概述,是國際體系的延伸和細化。

國際安全體系最主要的特點是安全要素多向擴展,綜合安全概念正占據主導;安全威脅多樣關聯,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現;安全結構日趨多樣、復合,行為體互動模式和理念不斷變化,「軟均勢/平衡和戰略防範」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均勢/平衡和聯盟」模式。

此外,安全體系中的意識形態內容日益凸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安全體系中強調「民主和評論」,力圖主導構建國際安全體系的話語權。

2、地區性分體系

從某一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構建地區內各行為體的互動機制和規范。地區分體系受制於國際體系,但又反映了該地區的綜合特點。

亞洲國際體系正在多重復合中逐步成型。亞洲地區性組織自冷戰結束以來發展較快,如綜合性的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性的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3」,安全性的東盟地區論壇等,此外還有非官方的組織和論壇。

亞洲國際體系的另一特點是區內和區外國家(美國)聯系密切,互動頻繁。

3.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哪些

1、重復性。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於他以後的封建社會,也適用於現當代社會),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基於以上,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

4、不確定性與開放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尤其是看它究竟在什麼層次上,或在什麼范圍內是歷史規律。

(3)國際關系歷史發展規律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具有復雜的結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就是:

1、由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實現著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構成為生產力系統;

2、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聯系,使生產力獲得具體的社會形式,構成生產關系體系;

3、以生產關系為社會的基礎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政治法律觀點、各門社會科學、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組成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系統。

4. 世界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嗎

有規律

從集結到分散(最初都在非洲後來到了世界各地)

再從分散到集結(近代以來世界各地連成一體)

新的制度取代舊的制度

5. 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與中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之間的相互性是什麼

中國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個人見解):
1 分裂走向統一
2 權利由地方逐漸集中收歸中央
3 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
其他的恕小生才疏學淺,不能回答

6. 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我們把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央的權力核心,過去是天子現在則是中央政府,中層——官僚集團、士人(或稱為知識分子)集團,農耕時代的地主、工商時代的資本家,下層——普通的人民。理論上說,在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都存在「時間差」的時代,中層是連接上層與下層,組織社會力量從事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同時,中層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其位置與構成又決定了,這個階層相對於上層和下層,在人員素質和資源控制力上會更具有優勢。一旦社會體制對中層的自我膨脹失去控制,則社會結構便會趨於畸形。

歷朝歷代,當權力集中於上層,財富相對平均的分布於下層,中層相對受到抑制的時候,通常則是王朝的鼎盛時期,而歷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鼎盛時期過去之後,中層開始做大,權力由上至下,財富由下至上,都開始向中層集中。在古代這就表現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權逐步被架空,民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又無需繳稅,政府財政的負擔最終只能由生活愈發困難的平民來承擔,這最終將導致王朝經濟走向崩潰。與此同時,中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自身,也開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閉,拒絕新鮮血液的輸入,從而成為一個小圈子,並最終腐化、瓦解。至此,國家體系便無可逆轉的走向了崩潰,而扭曲了的社會結構在王朝的崩潰中將會被打破,歷史便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7. 國際關系的發展歷程

斯坦利·霍夫曼的說法:「國際關系理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國際關系理論應該在國家出現以後不久就出現了。《左傳》中的「燭之武卻秦師」,《史記》中記載的「連橫」、「合縱」等等,以及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中的一些事件,都具有國際關系理論的萌芽,只是都一直沒有被系統化。直到一戰以後,國際關系問題才逐漸形成一門學科並在西方一些大學中講授。這門年輕的學科,卻又是理論派別和分歧最多的學科之一。這些理論派別有兩個特點,一是相互關心的東西相差很大,二是相互之間攻擊的熱情很高。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國家出現就有了國際關系。但是古代對國際關系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個學科,而是主要散見於古典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的某些部分。如:《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中國古代的《戰國策》等。國際關系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的事情。1919年英國威爾士大學設立第一個國際關系教席一般被認為是國際關系學科建立的標志。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它才有了比較象樣的可稱為一門學科的輪廓,國際關系學者們在理論體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對象等方面開始出現明顯的共同點。直至今天,國際關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門比較成熟的社會科學,但是從現實中已經涌現的大量國際關系研究的專業機構,學術刊物乃至時事報刊看,國際關系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性較強的學科。
國際關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現代的國家制度從那時開始發展。在這之前,歐洲中世紀的權力架構體制都是根基於模糊的宗教等級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主權的概念,主權意味著統治者或君主將不會認可任何在其領土之內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權力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權力架構類似於當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當代的國際關系在冷戰期間的非殖民地化後終於確立。不過,雖然民族國家制度被視為是「現代」的,但許多國家並沒有結合這種制度,因而被稱為「前現代」。除此之外,一些國家也已經發展超脫出民族國家之外,因而被稱為「後現代」。因此,國際關系是否有能力針對這些不同形式的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也經常是爭論的話題。

8. 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怎樣的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9.  中國國際關系現狀及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國際關系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大國關系,還是周邊關系均十分有利於我國的發展。

關於當前國際關系,朱鎔基同志在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學習《政府工作報告》專題讀本編寫組,2003)因此,當前的國際關系呈現出兩大趨勢,一個主題。兩大趨勢,即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一個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經濟全球化。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開始使分散的區域性發展轉變為具有整體關聯性世界發展。從過去的一百多年發展可以看出,有兩大力量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一是機制的力量,二是科技的力量。經過長時間的競爭與比較,人們開始從理想走向務實。市場經濟國家引進計劃機制,計劃經濟國家引進市場機制,兩者的經濟運行模式正在接軌。於是金融國際化,貿易國際化,企業跨國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猛。尤其是企業跨國化帶動了生產全球化,產業結構的全球調整。資本技術的國際大流動。所以,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已經聯合一體,世界各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經濟關系。

政治多極化。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引發了政治的多極化,所以世界政治多極化既是一種客觀現實,也是一種發展趨勢。因為目前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幾大力量中心,這些國家或地區性組織的力量相對均衡,相互制約,而這種多極格局目前還很不穩定。真正的多極化世界,不應是由幾個大國主宰的世界,而是由世界大國,地區大國和中小國家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組織在不同范圍、不同層次上充分發揮作用的多極世界。這種多極化趨勢是不可遏制的,推動這種趨勢的主要力量是經濟和科技力量。經濟全球化的鏈條已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在一起,並使全球經濟格局不斷發生變化。美國乃當今世界首富,其國民生產總值曾一度佔世界的一半,而今只佔30%,預測2020年將降至10%~15%。1960年亞洲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只佔4%,到1990年改為25%,現已增長到30%。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在世界經濟中所佔份額都會不斷增長。經濟的背後是政治,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必將逐步發展並成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和平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是在矛盾中推進和發展的。這些矛盾主要有,美國力圖主宰世界與其他國家不服而謀求平等地位的矛盾;經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矛盾;經濟發展和生態危機的矛盾;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等等。如何面對這些矛盾呢?江澤民同志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種文明,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應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中共中央宣傳部,2003)這個答案是源自人類共同的智慧。198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得獎人集會法國巴黎,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何為孔子的智慧?「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是按「和為貴」的要求調節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使之圓滿和諧。(王天璽,2003)中華文明的「和為貴」,是在承認世界多樣性的基礎上,崇尚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世界形勢告訴我們,和平與發展的確成為時代的主題。

比如,大國關系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進行調整。「9·11」事件後,大國關系出現了空前頻繁的互動與變化,中美元首多次會面,高層互訪頻繁,雙方合作領域擴大,中美關系明顯改善。中日關系,美歐關系,雖有不和諧音,但高層平穩。上述這種新型大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也就是維護自身利益,著眼於和平與發展。各類國際組織在和平與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聯合國致力於國際和平與發展,外求和平,內求發展。世貿組織協調國際貿易爭端。地球村上的居民都在共商和平發展大計。雖然國際熱點多,但大局穩定。

所以,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把人類捲入和平與發展的大潮中,跨國界、跨民族、跨文明的生態危機使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成為命運共同體。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知識經濟等和各種新經濟形態在和平與發展的潮流中誕生,成長,並將把人類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國的國際關系和地位與國力密不可分,沒有發達的經濟,強大的軍事為基礎,其對外關系不可能有力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說話要和氣,但手裡要有大棒」。這句話把外交和實力的關系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個世紀前的中國,由於制度陳舊、官腐民窮、國力衰弱、屈辱外交而淪為西方列強肆意宰割的獵物。那時中國的形象是「貧窮落後的中國」、「東亞病夫」、「弱國無外交的中國」。新中國的建立使我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同時堅持執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成了「東方睡獅覺醒」,「社會主義的希望」,「維護和平的中堅力量」,「負責任的大國」等等,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贊譽。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活動,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當然在經濟全球化中,主權國家民族利益之爭更為激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與大國關系發展順利

「9·11」事件後中美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布希明言了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並將中國由「潛在的競爭者」改視為「仍需防範但可合作的夥伴」,對合作的重視暫時超過了防範。我國政府意識到多邊外交比較有利於自己的地位和安全。2002年首次與北約開展了安全對話,此舉使中國與歐洲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的接近越來越強。中俄進一步鞏固了戰略磋商夥伴關系,充實了睦鄰友好內容。中印雙方多層對話,關系有了改善。這些均有利於我國的安全,穩定與發展。

二、與周邊關系和諧友好

新世紀初,我國大周邊外交成果輝煌,出現了一個南北「兩翼齊飛」的放射狀區域合作框架。北面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依託,加強了與俄和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經貿合作。南面以「10+1」(東盟10國加中國)和「10+3」(東盟10國加中、日、韓3國)開創了東亞合作的新局面。近些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繫上,中國從成為其「全面對話夥伴」國,到舉行非正式首腦會議,確立面向新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系,再到2002年11月中國和東盟領導人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它為2010年前建成擁有17億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確定了明確而具體的目標、范圍、措施和時間表,還有中國同東盟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發表了《聯合宣言》,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都使中國和東盟的政治信任提升到一個嶄新水平。

三、合作框架成功構建

世界和平首先取決於大國關系。我國十分注意對美關系,對歐關系,對俄關系,對日關系,而且正積極平行發展,這樣大大改善了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處境,擴大了迴旋餘地。當前「反恐」成為維護大國團結合作的重要內容,中美有了中長期「反恐」交流合作機制。中俄成立了反恐工作組,中國與巴基斯坦,印度,英,法,德等都進行「反恐」交流。所以中國同大國間的交流合作框架正在構建之中,這十分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四、依然面臨危機和挑戰

不能忽視的是,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不同依然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根本差異。在國際交往中,所謂的「人權」、「民主」問題仍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向我國施壓的籌碼;「中國威脅論」在西方社會也頗有些市場。面臨著世界范圍的資源環境的壓力,這些論調勢必影響我國的石油對外合作。中俄「安大線」建設受阻,就是復雜的國際關系作用的結果。對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不能掉以輕心。

10. 世界歷史發展有哪些規律

【解答】(1)正確。如:文藝復興,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為名,宣傳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主張,把人從「神」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推翻了世俗王權的封建統治,否定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和資本主義經濟形式的統治地位;美國獨立戰爭,把啟蒙思想變成了現實,建立了美洲這塊「新」大陸上的第一個獨立的「新型」國家;法國大革命,在社會改造和土地問題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徹底的反封建革命,制定並頒布了《人權宣言》,為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一種全新的法律規范和社會管理體制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更是對世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中個別發展階段的特殊性的總結,同時本身也就是這種特殊性的表現。(2)以無產階級革命的手段,完成反對封建地主和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任務。(3)在列寧看來,既然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為前提的,那麼,俄國革命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4)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使俄國人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趕上別國人民。 【巧解導析】本段材料轉引自教材。材料來源比較單一,因此其問題的設計必然對材料的理解要求較高。第(1)問要求對世界近代史作相關再認識;第(2)問和第(3)(4)問都是要求分析材料,尤其是第(3)問的解答,要求從邏輯方面思考問題。

閱讀全文

與國際關系歷史發展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