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簡史】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編輯本段【文化傳統】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現在,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但日本的茶道最終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造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公共設施的大廳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 書道也稱日本書法,是日本人的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之一。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處於序之口、序二段的學員只能做一些打水掃地之類的打雜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時候,師傅才會傳授一些技術,而到了十兩的學員就是職業相撲選手了,被稱為「力士」,不僅有工資,而且還可以參加各種比賽贏取獎金。能到達關協和大關的選手已是寥寥無幾了。相撲手一旦達到了橫綱,幾乎就可以說是站在了日本相撲界的頂點,將擁有終身至高無上的榮耀。現在日本相撲史上的橫綱一共只有68位;相撲與許多運動不同的,它的等級是不定的,會應不參加比賽或失敗而導致等級下滑。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紐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柔道是中國拳術的發展,源出少林之門。明末,中國的一位武林高手陳元贊將中國的傳統武術傳到扶桑(今日本),成為現代風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經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歌舞伎和能劇一樣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戲曲之一。和中國的京劇一樣,也是以音樂和舞蹈為中心,由台詞、歌曲、武打場面等構成的綜合舞台藝術。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初的一位叫做「出雲の阿國(出雲之阿國)」的女性,她非常善於表演當時的社會習俗,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然而,此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歌舞伎改成了全部角色都由男性扮演,即使是女性角色也一樣,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壽司是以生魚片【刺身(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❷ 日本歷史,文化
日本戰國的話有《日本戰國史》、《話說日本戰國》(非官方,都是白話文回),平安的時答代也沒啥好說。至於官方史……不想看= =
順便捎個日本戰國的bbs:http://www.historyfans.com/discuz/index.php
❸ 求一篇關於日本歷史的論文,史事和歷史人物的都可以,漢字3000字。高分懸賞!
日本歷史文化
周鴻達
經管系·10營銷2班·
一、摘要
每個歷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們一直在探索的奧秘,那麼日本的彌生時代是怎樣形成的呢?當時的居民又是從哪裡移居到這里的呢?這個時期又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與文化呢?
文化雖然千差萬別,而又各有各的特點,但是卻能形成體系。特點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組成了一個體系。本文主要講述了日本彌生時期的歷史即日本彌生時期是怎樣形成的,彌生時代最早的彌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所以稱作彌生時代。
關鍵字:彌生時代、吸收文化、水稻農業
二、前言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燦爛的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停的探索著,每一個國家的歷史與
文化都是豐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過程又是撲朔而迷離,追隨著古人的腳步,我們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自身的歷史與發展,離不開世界各國對它文化的影響,日本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每一個國家不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
在過去若干千年的人類歷史上,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不論生存的長短,都幾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些貢獻大小雖然不同,性質也不同,內容不同,影響不同,深淺不同,長短不同,但它們的貢獻是一樣的。人類的文化寶庫是眾多民族或國家共同建造而成的。也就是「文化多元主義」。
文化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會立即向四面八方擴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交流,文化的傳播。
彌生時代主要有什麼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農業紡織、鐵器和石器、銅器、陶器。他們的歷史與文化,與方方面面的原因有關,,有人說這一時期的發展是因為正值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秦王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而徐福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編造謊言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而秦始皇一心只為了長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謊言。所以日本在彌生時期的迅速發展是因為徐福帶去了先進的技術以及人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它與以前的繩文時代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但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改革與開放,引進其他地區的先進文化與技術。
彌生時代是無產階級社會向社會階級過渡的時代。這時基本的社會組織是農村公社,他是伴隨著水稻農業的確立而形成的。水稻農業是集約勞動,水田的開發、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維護,都需要大規模的協同作業。以血緣關系為維系的狹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適應這種型的生產形態,因此超越血緣關系的更大的
彌生時代的發展要素
公元前2、3世紀至公元後3世紀、4世紀初,這5、6百年,在日本考古學上稱為彌生文化時代。彌生文化是倭人脫離野蠻狀態,進入文明社會的轉折時期。如果說繩文文化時代倭人社會發展緩慢,歷史前進步伐以千年為單位,那麼進入彌生文化時代後倭人社會發展驟然加速,歷史前進的步法不是以千年為單位而是以百年為單位倭人登上東亞國際舞台正是以彌生文化時代倭人社會的迅速發展為其前提的。
一、彌生時代的形成
關於彌生時代的形成,日本學者有獨立發展說、大陸傳入說、大陸文化與繩文文化結合說等各種見解,我比較贊同結合說。佐原真剖析了彌生文化的各種因素,指出彌生文化由三個因素構成:「大陸傳來的因素」、「繼承繩紋文化傳統的因素」、「繩文文化自身形成的因素」。
(1)彌生時代的基本特徵 (1)鐵器代替石器,有石器時代直接越過青銅器時代,直接進入鐵器時代;(2)普及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有採集
經濟直接越過畜牧階段,直接過渡到農業社會;(3)農村公社代替原始公社,有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形成地區性早起奴隸制度國家;(4)脫離孤立狀態,加入中國的冊封體制,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社會的一員。
(2)彌生文化的產生背景 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50年左右,就我國的歷史來說,是大戰亂的戰國時代即將轉入大統一的秦漢王朝大統一的時代。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里,日本列島上漁獵採集自然經濟突然飛躍到以水稻耕作為中心的農業生產新經濟的彌生土器時代。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證實,在繩文時代晚期後半,在北九州玄界灘沿岸地區,以開始種植水稻。在繩文晚期後半山之寺期,發現最古老的水田、碳化米等。
(3)繩文時代的影響 在福岡市板付遺跡發現的彌生前期的水田下層,有繩文陶器。從這些遺跡和遺物來看,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水稻種植技術,能夠根據不同的地形造田。從水稻種植傳入的時間(繩紋晚期後半),早期就有高度的農業技術,以及其後的傳播過程,可以充分證實彌生文化是在繩文文化基礎上形成的。
(4)大陸傳入的影響 歷史學家在北九州和山口地方發現了彌生人骨,而
他們具有身高很高,額頭很高的特徵,既不屬於繩文人的特徵又不屬於古墳人的
特徵。這一時期是中國的戰國時代和秦漢帝國交替而向四方擴展時期,在中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淮南衡山列傳、等處記錄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葯,命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渡。江蘇省連雲港市徐福研究會在江蘇、山東、河北的有關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不僅證實了確有徐福東渡之事而且初步揭示了徐福東渡的具體過程。這說明了大陸傳入因素對彌生時代形成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大陸文化與繩文文化結合而產生了彌生時代。
二、彌生時代的文化
彌生時代,北九州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它既是吸收大陸文化的中心,又是日本列島的政治中心。然而進入古墳時代後,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到畿內,隨之吸收大陸文化的中心也由北九州轉移到畿內。畿內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了先進的地位,但到德川時代和近代,江戶和東京又取代畿內的位置,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和吸收大陸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中心。
(1)村落和農業紡織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圍往往設壕溝。房屋一般是豎穴式的,平面呈圓角方形或圓形。為了貯存穀物,建築干欄式的糧倉,其遺跡在兵庫縣的田能、靜岡縣的山木和登呂等遺址被發現。
(2)銅器 主要為銅劍、銅矛、銅戈和銅鐸②。劍、矛、戈分「細形」和「廣形」兩類。銅鐸是日本本地產的銅器,也屬祭器,其分布范圍在以畿內為中心的本州中西部和四國的東部地區。
(3)陶器 陶器是彌生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稱彌生式陶器。一般呈紅褐或黃褐色,燒成溫度約850℃。製作方法是泥條盤築③,經慢輪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壺形器、瓮形器、缽形器和高腳杯等類。
結論: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燦爛的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停的探索著,每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都是豐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過程又是撲朔而迷離,追隨著古人的腳步,我們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離不開自身的歷史與發展,離不開世界各國對它文化的影響,日本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每一個國家不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
參考文獻
1、《日本起源考》(總主編:季羨林 2004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2、《先史時代的日本》(徐逸樵著 199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3、《一本書讀懂日本史》(王光波出版日期:2010-09-16)
4、《農業的開始和階級社會的形成》 (佐原貞 1975年)
5、《彌生時代人》 (河出書房 1966年)
6、《秦代東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發現和考證》 (羅其湘 1984年)
7、《彌生文化研究》 (金關恕 1986年)
8、《奴國發覺》 (學生社 1973年)
9、《日本歷史大系》 (井上光貞 1984年)
10、《奴國發掘》 (學生社 1973年
❹ 日本歷史概括
繩文時代(1萬年前—前2世紀) 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期。
彌生時代(前2世紀—4世紀) 水稻種植技術的廣泛使用,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
古墳時代(4世紀—6世紀) 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以前方後圓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
飛鳥時代(893—645年) 由於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名。聖德太子在遞交防給中國的國書上稱自己的國家為「太陽升起來的地方」,漢字表達即為「日本」。
白鳳時代(645—710年) 從645年的「大化改新」的開始,日本朝廷積極效仿中國,導入以佛教和儒學為主體的大陸文化,並在各地營建寺院等建築。
天平時代(710—794年) 自元明天皇遷都來奈良平城京始。日本不僅受盛唐文化的影響,又通過唐朝接觸到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開創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新局面。
平安時代(794—1192年) 始於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一般以894年廢止譴唐使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是唐風文化達到極盛並向國風文化過度的時期;後期興起民族文化的復興運動。也即日本民族文化的古典主義時期。
鐮倉時代(1192—1333年) 源賴朝(1147—1199年)推翻平氏政權後於1192年稱「征夷大將軍」,在鐮倉(今神奈川境內)設置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此後大約1個半世紀內,東部的鐮倉政權與西部的京都朝廷持對立狀態。
室町時代(1336—1573年) 鐮倉幕府末期,皇室內部分裂為大覺寺統(龜山天皇系統)和持明院統(後深草天皇系統)兩派。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縣境內),稱南朝;後者建都京都,稱北朝。1392年,南北朝統一。15世紀後期,地方藩閥勢力增強,群雄割據,史家又稱之為「戰國時代」(1467—1573年)
安土桃山時代(1573—1598年) 從織田信長於1573年消滅事町幕府,到1598年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統一日本全境的時期。因前者統治中心在2江安土城,後者統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見城(桃山),故名。
江戶時代(1603—1867年) 也稱「德川時代」,豐臣秀吉死後,織田信長的部將德川家康(1542—1616年)於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成為江戶幕府的創建者。在160多年間,幕府嚴格控制著天皇、貴族、寺院神社及農民。
明治、大正時代(1868—1926年) 為了追趕歐美發達國家,日本於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日本國力日漸強大。
法西斯時期(1926——1945)為了稱霸世界,日本瘋狂侵略,終於在敗在神州大地。
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出現統一的國家——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勢力曾擴大到朝鮮半島南部。公元645年發生大化革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12世紀末進入由武士階層掌握實權的軍事封建國家,史稱「幕府」時期。19世紀中葉,英、美、俄等國家迫使日本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實行封建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統治動搖,具有資本主義改革思想的地方實力派薩摩和長州兩藩,在「尊王攘夷」、「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倒幕。1868年,革新派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朝鮮。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後初期,美軍對日本實行單獨佔領。1947年5月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❺ 日本歷史與文化
由於日本有大量的歷史遺跡和文物,政治、文化也牽涉到日本的歷史,了解日本的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為日本的鄰國,中國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過去兩千中的所作所為。有的歷史可以忘卻,有的歷史是絕對不能抹到的,這也是我們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時日本的歷史正是對「一衣帶水」這個成語的最好詮釋。
邪馬台國
在1世紀,班固所編《漢字·地理志》寫道:「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這段記載概述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日本部落情況。於3世紀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區,組成了一個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有七萬多戶。女王稱「卑彌呼」,卑彌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權臣到中國訪問,並向魏王奉獻過奴隸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與她「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紫綬,並回贈其他珍貴物品。
大和國
3世紀中期以後,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為中心興起了另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到5世紀,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大和國的首腦稱「大王」,是奴隸制國家中的最高執政者。
「大化改新」
所謂「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國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推翻了以蘇我人鹿為首的大奴隸主貴族集團,奪得了政權;並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次年元旦,發布革新詔書,並仿照中國唐朝封建制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
從「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時間,是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45年到1192年,第二階段從1192年到1868年。
根據帝都的變遷,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539年~年)由於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稱「飛鳥時代」。
❻ 關於日本人文歷史的介紹.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 , 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 , 同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 , 東臨太平洋。
領土由本洲、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 3900 多個小島組成 , 面積 37.77 萬平方千米。本州島是日本最重要的島嶼,面積 22.74 萬多平方千米 , 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60% 。 海岸線總長將近3萬千米。南北長約 3000 公里 , 山脈縱貫列島中央 ,短而湍急的河 流注入周圍大海。山地和丘陵地帶占國土總面積的 70% 左右 , 人口集中在河流周圍及沿岸平地等有限地帶。
火山多 , 地震更多。因為山多平地少 , 日本的隧道技術、農業技術、灌溉技術得以提高。日本火山總共約有 80來座 , 最高峰富士山 (3776米) 也是火山。
日本民族
而日本人口約一億二千六百萬 , 其中男性約六千二百萬 , 女性六千四百萬。而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約七十九歲 , 女性約八十三歲 , 是世界最長壽的國家。除了少數阿伊努族人外 , 日本居民大多都是大和民族 , 亦有部份是外僑 , 其中朝僑最多 , 約六十萬人。而華僑僅五六萬人 , 大多居住在橫濱 , 神戶兩地。
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許多不明之處。因為很多日本人的嬰孩 , 在臀部有被稱為蒙古斑的青斑 , 因此一般認定日本人是屬於蒙古人種。而日本列島中 , 從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居住 , 也發現了當時所遺留下的石器和人骨。過去認為這些原居民 , 是不同於現在的日本人 , 後來是因為現在的日本人祖先遷入後 , 驅逐了原居民 。但是 , 根據最近的趼究認為日本人的祖先 , 不僅是舊石器時代起的居往者 ,也包含了從中國、朝鮮、東南亞等地來的許多人種。他們移往日本 , 傳入其文化 , 逐漸地混血 , 而成今日的日本人。
日本國的起源
於公元一世紀左右 , 日本各地分立著一百多個小國家 , 後來這些國家逐漸被統一 , 而成為一個國家。公元四世紀時 , 關西地方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國家 , 也就是今日天皇系的祖先。在這個時期 , 日本國的范圍從本州的西半部和九州的北半部一直延伸到四國一帶。由於日本國是長期間逐漸被統一而成的 , 因而很難確定於何年何月所建立。在公元八世紀編的 "古事記"、"日本書記" 的史書里 , 記載著公元前六百六十年 , 初代神武天皇的建國、即位的事跡。由於神武天皇的即位日 , 是相當於今日陽歷的二月十一日 , 因而以這一天訂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 並放假一天。
❼ 日本的文化歷史
《菊花與刀》作者: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譯者: 晏榕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書名「菊花與刀」回,用日本最具答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被譽為「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認最佳讀本」。
也可以讀讀這本書《面具下的日本人:解讀日本文化的真相》(荷)伊恩·布魯瑪著,國內有出版的
❽ 日本歷史簡介
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10萬年乃至3萬年前。在約3萬4千年前,從日本列島華北地區傳來被稱呼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島全區被廣泛的使用,但在約2萬年前由西伯利亞過來新的稱呼為細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東日本傳開。
伴隨著從東亞遷入日本的渡來人,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同時一些如奴國等的小國也開始與中國發展外交關系。
587年,豪族蘇我氏的頭目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殺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為帝,聖德太子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以東國為勢力范圍的源氏和以西國為勢力范圍的平氏兩個龐大的武家勢力。平氏被趕出京都,將朝廷遷往福原京,之後於1185年在壇之浦之戰中徹底覆滅。
1192年,武家首領源賴朝被封為征夷大將軍,創建鐮倉幕府,並展開幕府統治,開始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時代。
1867年末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迫於情勢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戶時代結束。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日本於1910年並大韓帝國入版圖,是為日韓合並;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
從1945年9月2日戰敗到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期間,日本被盟軍軍事佔領,由美軍為首的駐日盟軍司令部(GHQ)統治,實行財閥解體政策,對壟斷資本進行大規模重組;日本除了失去所有屬地,也暫時被迫移交小笠原諸島與琉球(原沖繩縣)予美國軍政管理。
進入21世紀初期,日本經濟透過往新興市場出口出現小波段復甦的伊邪那美景氣,但是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索尼和豐田等指針性大企業紛紛出現巨大虧損。
日本文化:
日本為一島國,地處東亞大陸的東北面,與朝鮮半島、滿洲及西伯利亞相隔著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與東亞大陸文化保持著自身獨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紀到9世紀,就有渡來人帶來東亞文化。
往後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和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並稱為日本的「雅道」。隨後到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發展具有獨自特色的國風文化,而京都則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
16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直至十九世紀,日本才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簽署日美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了下田及箱館兩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❾ 日本歷史簡介300字以內,概要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歷史分期日本の先土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日本の古代
繩文時代 【約中國先秦】
彌生時代(紀元前3世紀 - 3世紀)【約兩漢】
古墳時代(3世紀後半、4世紀初 - 7世紀前半、8世紀初)【約魏晉南北朝】
飛鳥時代(6世紀終末 - 710年) 【約隋唐前期】
奈良時代(710年 - 794年) 【唐代】
平安時代(794年 - 1184年)【唐五代、宋】
日本の中世
鐮倉時代(1192年 - 1334年)【宋元】
南北朝時代(1334年 - 1392年) 【元明,註: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宮廷政變後,原來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邊不遠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時間很短】
室町時代(1392年 - 1573年) (戦國時代) 【明,註:其間日本的征夷大將軍被明朝冊封為「日本國王」】
日本の近世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 - 1598年)【明,即所謂「織豐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時期】
江戶時代(1603年 - 1868年)【明末、清】
日本の近代-現代
明治(1868年 - 1911年)【同治朝、光緒朝、宣統朝】
大正(1911年 - 1926年) 【北洋軍閥時期】
昭和(1926年 - 1989年) 【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
平成(1989年 - ) 【第三代領導人至今】
編輯本段日本各時代日本本身沒有朝代的概念,因為無論是哪個將軍當政,都是和天皇並存的。將軍雖然並不理會天皇的意思,但是都承認自己是由天皇冊封的。所以日本歷史上只有時代。但是每個時代都可以認為是換了一個統治集團。到明治以前的天皇並沒有形成自己的政權,也稱不上是什麼朝代。具體時代如下:
公元300-592年 大和時代
公元592-710年 飛鳥時代
公元711-794年 奈良時代
公元794-1192年 平安時代
公元1192-1333年 鐮倉幕府時代
公元1333-1392年 南北朝時期
公元1393-1573年 室町幕府時代
公元1573-1603年 織豐時期
公元1603-1867年 江戶幕府時代
公元1868-1911年 明治時代
公元1912-1925年 大正時代
公元1926-1988年 昭和時代
公元1989-現在 平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