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聚酯纖維的發展歷史
1941年,英國的J.R.溫菲爾德和J.T.迪克森以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為原料在實驗室內首先回研製成功答聚酯纖維,命名為特麗綸(Terylene)。1953年美國生產商品名為達可綸(Dacron)的聚酯纖維。隨後聚酯纖維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聚酯纖維的世界產量超過聚丙烯腈纖維,1972年又超過聚醯胺纖維,成為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
指由多種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經縮聚生成的聚酯為原料所製得纖維的統稱。
由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是其主要品種,故習稱聚酯纖維即指這種纖維。這類纖維外觀挺括,熱穩定性好,但吸濕性稍差。它們主要用於製作各種衣著用品、床上用品、室內裝飾用品等;個別品種如: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纖維主要用於工業方面。
聚酯纖維是指由多種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經縮聚生成的聚酯為原料所製得纖維的統稱。具體品種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1,4-環己二甲酯纖維,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纖維,以及多種改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如:CDP,ECDP,EDDP)等。
② 化學纖維的發展歷程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紡織品輸出國,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全球最主要的纖維消費國家。中國人造纖維的生產量70%~80%供應國內消費使用,但是在不斷的擴產增建下,中國的人造纖維的出口比例將會漸漸增加,預測至2020年全球的各種纖維需求量更將推升到9500萬公噸。未來纖維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及東歐。
化學纖維發展
中國2004年人均纖維消費量為6.6公斤,尚低於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目前中國服裝、服飾和工業用纖維所佔比重構成為52∶27∶21,到2010年前後其結構比重將為49∶30∶21。 中國化纖產量在今後5至10年期間,化纖產量將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長,2007年中國化纖累計產量高達2388.89萬噸,較2006年增長18.04%。其中浙江省產量為977.11萬噸,所佔比重為40.90%;江蘇省產量為803.35萬噸,所佔比重為33.63%;福建省產量為137.69萬噸,所佔比重為5.76%;山東、上海、廣東產量分別為78.89萬噸、51.48萬噸和50.42萬噸,所佔比重分別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為203.92萬噸,環比增加10.35萬噸,增長了5.35%;同比減少3.20萬噸,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累計為1797.79萬噸,同比增加42.77萬噸,增長了2.44%。
③ 化學纖維油劑的發展歷程
盡管化纖油劑在化纖生產中的用量很小,但它對纖維的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對化纖油劑的研究一直很活躍,不僅研製出不少新型高效油劑,還運用復配技術開發出抗靜電性好、平滑性與集束性比較理想的復合型油劑。我國的化纖油劑工業起步較晚,是伴隨著化纖工業的不斷壯大而發展起來的,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
化纖油劑的發展至今已有五代。20世紀50年代採用常規紡絲工藝製造普通滌綸長絲、錦綸絲、紡絲。這第一代油劑是以礦物油為主,再添乳化劑和抗靜電劑組成。20世紀60年代製造變形絲和工業用絲時提高了油劑的耐熱要求,開發出以脂肪酸酯為主體的第二代油劑。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中期適應以大卷裝和錠子式變形為主的工藝開發了以脂肪酸酯和環氧丙烷/環氧乙烷、聚醚並用的第三代油劑。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後期高速紡工藝採用以環氧丙烷/環氧乙烷聚醚為主的第四代油劑。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後,化纖長絲發展到高速,超高速化及多功能型纖維,相適應地開發了改性環氧丙烷/環氧乙烷聚醚及有低摩擦、超耐熱,易濕潤等特種功能的成分和添加劑組成的第五代油劑。
化纖油劑主要由平滑柔軟劑、集束劑、抗靜電劑,乳化劑、平衡調節劑等組成。在配製油劑過程中,單靠一種表面活性劑很難適應各方面的要求,必須將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復配在一起,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其協調效應。
我國的紡織工業是重要民生產業,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這兩點在相當長時期內都不會改變:只有確保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才能確保紡織行業健康發展。國務院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突出強調了「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其重要意義一是從國內形勢來看,紡織工業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將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總量決定內需市場必須依靠我國自身紡織產業來滿足;紡織工業吸納了2000萬勞動力就業,其中80%來自農村,關繫到l億農民的生計。二是從國際形勢來看,紡織工業是我國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之一,在全球紡織產業格局中具有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強、專業分工明確、勞動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球紡織貿易市場佔有1/3左右的市場份額,並且在相當長時間里,這種格局不會改變。
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第一是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盡管2008年這個市場出現了很大波動,我國對美國直接出口總量沒有增長,但市場份額卻增加了1.75%,對歐盟出口總額增加了37%;第二是東南亞鄰國,我國紡織業跟東南亞鄰國產業鏈結合越來越緊密,2008年起對其出口的化纖、紗線、面料等都大幅度增長;第三是俄羅斯、拉美地區和非洲地區,這一新興市場紡織服裝需求量增長很快,但由於其自身加工能力不足,也為我國紡織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另外,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際市場高檔名牌產品的消費比重大幅下降,而大眾化產品的消費比重持續上升,我國企業可憑借質優價廉物美的產品在銷售額增長方面保持增長,提升中國紡織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④ Lyocell纖維的發展歷史
1980年由德國Akzo-Nobel公司首先取得工藝和產品專利、1989年由國際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委員會正式命名。目前,全世界生產能力約為12萬噸,分布在美國、英國、奧地利、德國、印度、韓國以及我國台灣。A.Lyocell纖維以其優異的服用性能用於服裝。可純紡或與棉、麻、絲、毛及合成纖維和粘膠纖維混紡,改善其他纖維的性能。由其紗線織造的織物富有光澤,柔軟光滑,自然手感,優良的懸垂性,良好的透氣性和穿著舒適性。純Lyocell織物具有珍珠般的光澤,固有的流動感使其織物看上去輕薄而具有良好的懸垂性。通過不同的紡織和針織工藝可織造不同風格的純Lyocell織物和混紡織物,用於高檔牛仔服、女士內衣、時裝以及男式高級襯衣、休閑服和便裝等,新近開發成功的細旦和超細旦Lyocell纖維使之在高檔產品開發中發揮更好的作用。目前Lyocell產品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等地日趨流行,銷量不斷增加。B在工業用途上,Lyocell纖維具有較高的強力,干強力與滌綸接近,比棉高出許多,其濕強力幾乎達到干強力的90%,這也是其他纖維素纖維無法比擬的。在非織造布、工業濾布、工業絲和特種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Lyocell纖維可採用針刺法、水刺法、濕鋪、干鋪和熱粘法等工藝製成各種性能的非織造布,性能優於粘膠纖維產品。歐洲的幾家公司正對Lyocell纖維在縫紉線、工作服、防護服、尿布、醫用服裝等方面的應用進行研究,日本的紙張製造商也在開發Lyocell纖維在特種紙方面的用途。
Lyocell纖維製品在濕態下,經機械外力摩擦作用,會產生明顯的原纖化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纖維縱向分離出更細小的原纖,在紗線表面產生毛羽。原纖化產生的原因是Lyocell纖維具有較高的軸向取向度,微原纖間的橫向結合力較弱,在濕態下纖維的高度膨化更加減弱了這種結合力,這種結合力的減弱使纖維在自身或金屬的摩擦作用下,皮層纖維脫落 ,殘留的皮層纖維縱向開裂 ,形成較長的不均勻的原纖茸毛。Lyocell原纖化的特性使這種纖維織物成品風格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利用纖維的原纖化特性,通過初級原纖化、酶處理和二次原纖化,生產出桃皮絨風格的產品,另一種為在酶處理後不進行二次原纖化,生產出表面整潔的光潔面積物。Lyocell纖維易於原纖化的性能雖然給生產無紡布、過濾材料和桃皮絨風格的織物帶來了方便,但卻給光潔織物的生產和使用帶來麻煩,如生產中加工工藝的控制、設備和助劑的選用;使用過程中織物易起毛、起球,並且色光會發生變化。另外Lyocell面料製成的服裝經過多次日常洗滌後的嚴重原纖化,使服裝具有很強烈的陳舊感。
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Lyocell纖維品牌有兩種:英國阿考迪司公司生產的TENCEL及奧地利蘭精公司的LENZING LYOCELL。在這兩個品牌中,TENCELL(品牌)在中國市場佔有極大份額,成為全球最有名的LYOCELL纖維的品牌名稱。
⑤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發展化學纖維
化學纖維中有一類是再生纖維,它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化學處理和機械加工製得的纖維,主要產品有再生纖維素纖維和纖維素酯纖維;還有一類是合成纖維,它們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進一步加工而製得的纖維。
我國的化纖工業起步晚於工業發達國家20幾年,主要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到1965年我國的化纖年產量僅為5萬噸。隨著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集中人力、財力、物力開始發展以石油及天然氣為基礎原料的合成纖維工業,先後建成了一批大型的化纖聯合企業。在大型化纖聯合企業的帶動下,中小型化纖企業得到了發展,在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我國化纖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1982年我國化纖的產量超過了50萬噸,1986年突破100萬噸大關,躍居世界第四位,1992年突破200萬噸,1998年全國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
我國大力發展化纖工業的特殊意義是什麼呢?只要算一筆賬就可以得出結論。以2000年我國化纖產量694萬噸為基礎來計算,按每畝棉田平均產棉50千克計,694萬噸化纖相當於1.39億畝棉花產量,如果這些棉田改種糧食,每畝產糧按400千克計,可產糧556億千克,按人均年消費糧食200千克計,可滿足2.78億人的糧食消費。
對於我國具有13億人口的人口大國來講,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而人均土地僅佔世界的1/7,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以及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等,可耕農田還將有所減少。因此,發展化纖、節約棉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解決人民穿衣吃飯,在我國發展化纖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義。
⑥ 有誰知道化纖的歷史
中國的化纖史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開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最初引進的13套重大裝備中有幾項涉及到石油化工的化纖產品。例如,遼陽化纖廠、江蘇儀征化纖廠。
1991年,我在擔任國家計委投資司原材料及加工工業處處長時,儀征化纖廠是我國最大的化纖生產企業,廠長任長俊是從遼陽化纖廠調來的,後來相繼擔任紡織部副部長、中石化副總經理。當時,儀征化纖廠是9個單元,每個單元6萬噸聚酯生產能力,以後改造提升到9萬噸。
聚酯所需的原材料精對苯二甲酸(PTA),由鄰近隸屬中石化的揚子乙烯的一套年生產能力22.5萬噸的PTA裝置提供。在當時,22.5萬噸PTA和6萬噸聚酯均屬最大規模,設備全部靠進口。那時聚酯和長絲、短絲都是市場的緊俏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上了一批6萬噸聚酯和22.5萬噸PTA項目。例如,浙江紹興的地方國營企業浙化聯,湖南湘潭聚酯和海南省海口聚酯等,這些企業曾經輝煌一時,可惜的是,後來在發展大潮中裝置顯得落後,有的破產了。
這段時期,外商投資的化纖原料企業也紛紛建設起來,例如珠海美國阿莫科公司的22.5萬噸PTA(現在歸BP公司了)、廈門的台資企業翔鷺等。一批民營的化纖企業也成長起來,並且以江浙一帶居多,例如浙江榮盛石化 、浙江恆逸化纖、江蘇三房巷等。
後來一些民營化纖原料生產企業居然超過了國有大企業,當年鼎盛一時的儀征化纖已經不再是行業的龍頭老大。而民營企業浙江恆逸的聚酯年生產能力達到370萬噸,超過了儀征化纖。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生產裝置的國產化和生產規模的大型化起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之前,60條聚酯生產線全部是引進的,後來大力抓了化纖裝備的國產化,單套聚酯的生產能力可達30萬噸,僅國產化後價格的降低就至少為企業節省1000多億元的投資。
同時,還向印度出口了900噸/日生產能力的聚酯裝備。
2002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撥專款支持作為聚酯原料的PTA的國產化研發,我國已經成功研製了年產百萬噸級的生產裝置,最大可達到年產150萬噸,設備價格降低了40%。民營的逸盛石化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TA生產商,年生產能力達到1350萬噸。
中國一躍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同時也是化纖設備的重要生產國,這才使化纖佔了全部紡織原料的80.4%,不再與糧爭地。
(6)化學纖維的發展與歷史結合擴展閱讀:
化纖的發展情況
隨著全球化纖生產進一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中國化纖產量占據全球總量的60%以上。我國化纖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全面完成了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推動和支撐了紡織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世界化纖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提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從穿補丁到化纖生產大國 中國靠什麼解決穿衣問題
⑦ 滌綸纖維發展歷史
前瞻網發布的《 中國滌綸纖維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滌綸纖維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為石化產品中的PTA、MEG和PET,約占產品成本的85%。PTA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亞洲、北美和西歐地區,其中:亞洲地區的產能佔全球總產能的81%左右,北美和西歐的生產能力遠遠低於亞洲。隨著國內對PTA的需求不斷增加,大量民營聚酯產能的投建加劇了對PTA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我國PTA產能不斷增長,國內PTA供需矛盾有所緩解,2011年我國PTA的產能達到2000萬噸左右。
我國滌綸纖維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佔有全球纖維消費量的50%。長期來看,全球聚酯行業各環節預測供應量均將超過預測需求量。我國PET產能在2011年就已經超過PET的表觀消費量,產能開始出現過剩,未來PET產能過剩將進一步變得明顯,對滌綸纖維行業的議價能力將有所下降。
2012年以來,有長樂、盛虹、明輝、翔盛、東營匯金、金綸、雙兔新材、鑫東華、榮盛、新民、桐昆、正凱、華潤包裝、廣東泰寶等400多萬噸聚酯能力投產。此外2013年計劃投產的裝置仍有200餘萬噸。新產能集中上馬必然將增加市場供應壓力,由於需求低迷,老裝置處於低負荷運行,再減負的話將大幅提升生產成本,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從PTA產能看,雖然2012年PTA及聚酯行情不好,影響到了裝置投產時間,但2012年6月以來,隨著聚酯行情有所好轉,聚酯陸續開工,目前已投產1260萬噸,產能增速達到60%。
從原料看,PX供應日趨緊張,整個產業鏈的利潤將向PX轉移,其價格也會比較堅挺,2012年PTA進入新一輪的投產高峰,有1000多萬噸投產,聚酯也有400餘萬噸投產,而2012年全球PX新增產能僅有220萬噸,2013年為328萬噸,造成PTA、滌綸纖維成本不斷走高。未來PTA及聚酯產能的迅速擴張將使得滌綸纖維行業對上游的議價能力有所提升。
⑧ 毛纖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
動物毛纖維,也是先秦時期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我國利用毛纖維紡織的歷史和利用各種回植物纖維的歷史一答樣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由於毛纖維易腐爛,在地下難以長久保存,因此早期的毛紡實物出土不多,而且出土地點也都集中在比較乾燥的地方。
⑨ 合成纖維的產生原因能從人類歷史發展的方面說一下嗎
尼龍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尼龍的出現使紡織品的面貌煥然一新。用這種纖維織成的尼龍絲襪既透明又比絲襪耐穿,1939年10目24日杜邦公在總部所在地公開銷售尼龍絲長襪時引起轟動,被視為珍奇之物爭相搶購,混亂的局面迫使治安機關出動警察來維持秩序。人們曾用「象蛛絲一樣細,象鋼絲一樣強,象絹絲一樣美」的詞句來贊譽這種纖維.到1940年5月尼龍纖維織品的銷售遍及美國各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1945年,尼龍工業被轉向制降落傘、飛機輪胎簾子布、軍服等軍工產品。由於尼龍的特性和廣泛的用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非常迅速,尼龍的各種產品從絲襪、衣著到地毯,漁網等,以難以計數的方式出現.最初十年間產量增加25倍,1964年占合成纖維的一半以上,至今聚醯胺纖維的產量保持在10千克數量級上,雖說總產量已不如聚酯纖維多,但仍是三大合成纖維之一。尼龍的發明從沒有明確的應用目的的基礎研究開始,最終卻導致產生了改變人們生活面貌的尼尤產品,成為企業辦基礎科學研憲非常成功的典型。它使人們認識到與技術相比科學要走在前頭,與生產相比技術要走在前頭;沒有科學研究,沒有技術成果,新產品的開發是不可能的。此後,企業從事或資助的基礎科研在世界范圍內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使基礎科研的成果得以更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
⑩ 化學纖維的發展情況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紡織品輸出國,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全球最主要的纖維消費國家。中國人造纖維的生產量70%~80%供應國內消費使用,但是在不斷的擴產增建下,中國的人造纖維的出口比例將會漸漸增加,預測至2020年全球的各種纖維需求量更將推升到9500萬公噸。未來纖維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及東歐。中國2004年人均纖維消費量為6.6公斤,尚低於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中國服裝、服飾和工業用纖維所佔比重構成為52∶27∶21,到2010年前後其結構比重將為49∶30∶21。
中國化纖產量在今後5至10年期間,化纖產量將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長,2007年中國化纖累計產量高達2388.89萬噸,較2006年增長18.04%。其中浙江省產量為977.11萬噸,所佔比重為40.90%;江蘇省產量為803.35萬噸,所佔比重為33.63%;福建省產量為137.69萬噸,所佔比重為5.76%;山東、上海、廣東產量分別為78.89萬噸、51.48萬噸和50.42萬噸,所佔比重分別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為203.92萬噸,環比增加10.35萬噸,增長了5.35%;同比減少3.20萬噸,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累計為1797.79萬噸,同比增加42.77萬噸,增長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