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呼和浩特的韻味 作文550字
呼和浩特——蒙語,譯為青色的城。據傳公元1581年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帶領部眾來到呼和浩特現在的這片地方,看到水草豐茂決定在此處定居,磊建的城牆全部採用呼和浩特正北方的大青山上的青石,遠遠望去泛有青色,因而被稱作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位於華北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大青山南側,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一個以蒙古族為自治民族,漢、滿、回、朝鮮等36個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因為各種民族的聚居於發展,使得呼和浩特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與特色,更是歷史與現代完全融合。
在呼和浩特,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朝留下的痕跡,清朝將軍衙署、西漢古墓——昭君墓、明代建立的大昭寺,遼宋時期所建的萬部華嚴經塔、清朝所建的清真大寺、公主府、漢墓壁畫……位於中山路的伊斯蘭風情街以及蒙古風情街都體現了這個現代化大都市中透露的獨有的特色。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獨特的呼和浩特文化,在這里有一年一度的蒙古草原旅遊節、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昭君文化節、那達慕大會等。內蒙古草原旅遊節是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遊交易節,1991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以後每年的8月前後都會舉行。它是在那達慕大會的基礎上融經貿洽談、物資交流和競技比賽、文娛活動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並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賽馬場舉行開幕式,邀請來自世界各國、港台及國內各界人士參加,節日隆重熱烈,有摩托車隊、駱駝隊、馬術隊、武術隊、安代舞、摔跤等表演節目,最引入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賽,即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除了這些還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傳統祭祀活動。
談到文化,不僅僅從它的的歷史淵源可以看出,還可以從它的食物中反映出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的作用由此可略見一斑。而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其餐飲特色別具風味,您可以到市內較大的餐館去吃大餐,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點等,也可以到草原氣息濃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種谷類、野味。忘記提醒大家,呼和浩特在2005年被評為「中國乳都」,在這里你還可以品嘗到馳名中外的各類奶食品。
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製品外,就是肉類食品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很多旅人來遊玩之後,都會覺得其它地方的肉好似沒有什麼味道。
呼和浩特匯集了內蒙古各地的土特產品。買土特產品,可到街頭集市貿易場所,相信是最佳選擇。那裡有當地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各色土特產品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無所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呼和浩特的飲食基本以北方飲食為主,飲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極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內也很流行,伊斯蘭風情街路東有一條回民小吃街,裡面有烤羊肉串、燒麥、羊雜碎等等,絕對讓你一飽口福,流連忘返。
呼和浩特地區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腸、肉腸、羊雜碎、稍麥、焙子、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酪、油香、饊子,牛肉乾等,還有地方特色與傳統風味完美結合的托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也聞名於呼和浩特地區。
還有不得不說的是,由於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樣吸收了山西、陝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麵、餄餎面、剔魚子、煮魚等等。
說了這么多,想必呼和浩特總有一點可以吸引你吧?呼和浩特的別致不是語言可以描述出來的,如果對我的家鄉感興趣,你可以自己親臨去感受下呼和浩特與眾不同的美。
也許你身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也許你處於平和寧靜的小鄉村,這里都是你閑暇時放鬆自己的最佳選擇。我的家鄉青城——呼和浩特歡迎您。
稍作修改就可以用了 吃的 喝的 玩的 風土人情全在裡面了
望採納
⑵ 《內蒙古的歷史與文化》作文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1]。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緯度,地處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地區處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之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2]。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內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平。邊境口岸眾多,與京津、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密切。內蒙古(nèi měng gǔ)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
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占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5]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0]
⑶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內涵:包括地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等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地理概述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51′--41°8『,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山脈分布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戰國時期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 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時期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隋唐遼時期當時,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6]明朝時期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朝時期清初,三娘子城焚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民國時期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全市常住人口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長17.59%。年平均增長率為1.63%。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4433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6709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民族組成根據《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長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長37.7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長12.95%。
⑷ 魅力呼和浩特的歷史。
。「魅力青城」泛指呼和浩特歷史、民族、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的魅力。「歷史魅力版」是指呼和浩特市是權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的建城史。早在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就拉開了呼和浩特歷史文化的帷幕,境內有戰國趙長城,民族團結的象徵「昭君墓」,遼代的白塔,明代的「大召寺」,還有清代的建築群。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呼和浩特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⑸ 呼和浩特的歷史
呼和浩特, 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 現新命名為"中國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新城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為歸綏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綏遠省,設歸綏市。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爾縣境。
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慶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國函[2000]42號)批准:(1)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2)調整後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如下: ①新城區:轄錫林郭勒北路、新城東街、新城西街、海拉爾東路4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以北、呼倫貝爾南路以西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北的部分,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3個鄉,巴彥鎮的塔利、生蓋營、討思浩、榆樹溝、姚家灣、古路板、甲蘭板、野馬圖8個村委會,巧報鄉的府興營、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新城西街。 ②回民區:轄通道街、中山西路、環河街、新華西路、光明路、海拉爾西路6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彼彼板鄉,西菜園鄉的金龍居委會和青山、廠漢板、倘不浪、西龍王廟、四合興、什拉門更、小府、塔布板、孔家營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通道南街。 ③玉泉區:轄小召、大南街、興隆巷、長和廊、石羊橋東路5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桃花、小黑河2個鄉,西菜園鄉的西霞園、巴彥烏素、蘆花園、落雁、辛興5個居委會和范家營、西瓦窯、五里營、南八里庄、西菜園、南茶坊、鹼灘、大圍困、南營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溝子板13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西路。 ④賽罕區:轄原郊區的太平庄、西把柵、章蓋營3個鄉和榆林、金河、黃合少3個鎮,巧報鄉的東瓦窯、後巧報、雙樹、小台什、帥家營、大台什、橋靠、前巧報8個村委會,巴彥鎮的商業街居委會和黑土凹、後羅家營、喬家營、郭家營、壩堰、膝家營、羅家營7個村委會,以及從新城區劃入的人民路、大學西路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烏蘭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南的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巧報鄉。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呼和浩特市總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區 409629人、回民區 284676人、玉泉區 266888人、賽罕區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縣 185582人、和林格爾縣 176474人、清水河縣 125748人、武川縣 157530人。
?年,全市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095個村委會。?年,呼和浩特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1個旗,25個街道、18個鎮、59個鄉。
⑹ 急急急,誰幫我寫一個內蒙古歷史文化的作文,800字,在網上找一個也行,我找不到。
要採納哦,不好找!美麗的草原——蒙古族的家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彷彿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我們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囪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
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人們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里人們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徵。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徵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徵忠誠堅定。紅色象徵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朴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
⑺ 內蒙古歷史文化作文600字
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3歷史沿革編輯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2著名人物編輯巴特爾, 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顧秉林,清華大學前校長高博,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製片人楊坤,中國著名創作歌手陳超,我國著名新聞學家,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畢業王珞丹,青年演員,《奮斗》中扮演 米萊鮑喜順,世界第一高人小鹿姐姐,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主持人李院生,南極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隊長烏蘭托嘎,國家一級作曲家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張小平,奧運冠軍蒙古族拳擊選手斯琴格日樂,女歌手德德瑪,女歌手齊·寶力高,著名馬頭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騰格爾,著名歌唱家「吉祥三寶」布仁巴雅爾,著名歌手[36]烏蘭圖雅,著名女歌手,中宣部唱響中國套馬桿唯一合法演唱者,中央民族大學畢業
⑻ 內蒙古歷史文化的作文
清朝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會議通過了烏蘭夫的政治報告和內蒙古自治政府自治宣言、施政綱領、組織大綱等文件,選舉產生內蒙古自治政府臨時參議會及組成人員。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時,所轄區域包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個盟的34個旗(市)1個縣,轄區面積為53.8萬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00萬,其中蒙古族約50萬人。 3歷史沿革編輯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中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
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
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
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2著名人物編輯巴特爾, 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顧秉林,清華大學前校長高博,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製片人楊坤,中國著名創作歌手陳超,我國著名新聞學家,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畢業王珞丹,青年演員,《奮斗》中扮演 米萊鮑喜順,世界第一高人小鹿姐姐,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主持人李院生,南極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隊長烏蘭托嘎,國家一級作曲家牛根生,蒙牛集團創始人張小平,奧運冠軍蒙古族拳擊選手斯琴格日樂,女歌手德德瑪,女歌手齊·寶力高,著名馬頭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騰格爾,著名歌唱家「吉祥三寶」布仁巴雅爾,著名歌手[36]烏蘭圖雅,著名女歌手,中宣部唱響中國套馬桿唯一合法演唱者,中央民族大學畢業
⑼ 贊美呼和浩特的演講稿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也稱作「青城」。這里曾經是遠離漢地的草原部落,2000多年的金戈鐵馬,不知幾多大漠英雄折戟沉沙,埋骨荒原。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的古城。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將李責率兵至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我倒覺得陰山又稱大青山,青山腳下雲中城,稱作青城不也是順理成章嗎?那麼昭君葬於這大青山下,昭君墓稱青冢也是自然。青山、青城、青冢,合成為這大漠荒原中鍾靈毓秀之地。如古人所說「青山環峙、黑水迴流、天造地設、振古如茲。西臨黃河,東連岱海。」當然現在史書並不如此解釋,我倒寧願用這樣一種浪漫和聯想來描畫心目中的青青之城-呼和浩特。這里2300多年的趙長城其實並沒有阻隔住什麼,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更使她成為草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交匯點。如今的呼和浩特已不似想像的那麼遙遠,黃河就從她的身邊經過,陰山站立在她的背後。從北京到這里飛行只要40分鍾,正在建設的多條高速公路將進一步縮短她與世界各地的距離。 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是非常美麗的城市,其最大特色是建築物上部多有蒙古包式的園頂。因為蒙古人崇尚蘭色和白色,其建築也多用蘭色和白色裝飾。據說去年在自治區成立60周年時自治區重點裝飾了市區伊斯蘭一條街,從而使呼和浩特市容顯得更加具有民族風情。
⑽ 內蒙古歷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據歷史記載,蒙古人大約於公元7世紀登上歷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躍於蒙古草原。《敕勒歌》說:「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它質朴地描寫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游牧民族文化寫照的一個側影。從地理環境來看,南抵中國長城,東達大興安嶺,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連成一片,向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在這地域極其遼闊的草原上,從匈奴、鮮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諸族,其社會發展都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還建立了顯赫一時的帝國。雖然作為統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異,但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繼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在上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元文化。同時,也可以說游牧文化發展到蒙古民族也臻於成熟和完善。
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進,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游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游牧文化根植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極其開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和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證的思維方式。游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游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游牧民族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後,在蒙古人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亞、東歐;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國。這兩件事對蒙古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開闊了眼界,廣泛接觸和吸收了東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與突厥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接觸。如西征中,蒙古軍隊就俘獲了大批中亞工匠,並將他們帶回蒙古,隨著這些人的到來,一些中亞伊斯蘭文明也相繼傳入蒙古地區,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與當時高度發展的中國文化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其版圖有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實為游牧民族文化與農業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結果。一時間出現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薩滿教五教並存的局面,頗有相互影響、兼收各家所長之處,溝通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蒙古民族游牧生產方式與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使蒙古民族傳統的文化產生了飛躍,顯示出新的更強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個封閉的民族是難有出路的。每一種文明都包含它獨有的智慧和知識,多種文明對一個民族的啟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異質文化沖撞的結果,是成倍的增長。成吉思汗的偉大的一面,是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借鑒和包容並蓄。正因為如此,
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才在中世紀世界文化史上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並佔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對蒙古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反思中,我們主張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強調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