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口的騎樓老街是國家級文物,有什麼特色
這是一處記載著海口歷史的一片街區,這是海口的地標式建築群。
所謂騎樓,是將建築物的一層臨近街道的部分建為廊道,再在廊道的上面建設二層或多層,就像是上面的部分“騎”在了一樓的廊道上,故而稱之為“騎樓”。
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Ⅱ 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海口騎樓老街,好玩嗎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可以免費參觀遊玩。 騎樓老街大概覆蓋范圍在2平方公里左右,長約4.4公里,在這些街道兩側坐落著大大小小的騎樓建築近600棟,其中最古老的騎樓建築建於南宋,迄今以700多年歷史,其餘大多始建於19世紀末期。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海南海口?到海口旅遊時,有沒有去過“騎樓老街”呢?對這里的建築有什麼印象?
Ⅲ 汕頭騎樓建築的歷史意義
小公園及周邊的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狀分布,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歷史見證。
小公園片區是汕頭的發祥地,其獨特的嶺南建築風格、街道特色和濃郁的商業氛圍,是「百載商埠」汕頭市的個性魅力體現,也是汕頭重要的地方文化遺產。
小公園周圍老街的騎樓,最有代表性,莫不中西合璧,渾然一體。這些騎樓群,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臨街架空、星羅棋布的商品網點加上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充分展示了汕頭「百載商埠」的人文歷史風貌。
Ⅳ 騎樓老街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海口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100多年前,活躍於東南亞的海南籍華僑將南洋的建築風格帶回海口,投資建起一系列以騎樓建築為代表的街區,形成海口歐亞建築風格混合的城市風貌。在由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主辦的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中,海口騎樓老街獲得「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以上為相關介紹,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簡述海南騎樓文化現象
因南嶺的天然屏障作用,嶺南地區形成了植被茂盛、炎熱多雨的獨特自然環境,並由此誕生了中國地域文化中最具鮮明特色之一的嶺南文化。而承載著嶺南文化的人們,則是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究其源流主要有三:百越人、疍家人和客家人。
百越各族後裔以生活在廣西者居多;疍家人被譽為「水上吉卜賽人」,他們以船為家,主要在沿海生活。剩下的,就是為數眾多的客家人了。嶺南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漢族人遷徙嶺南定居者,相對於土著百越人來說,他們自稱「客家」或「來人」。
公
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後,設置郡縣,嶺南正式歸並中原。作為贛、粵的走廊地帶,嶺南河源就成了客家先民最早到達的棲息之所。平定嶺南的關鍵人物趙
佗,後任龍川令,至今河源龍川縣仍存「佗城」遺址。據《史記》記載,趙佗「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可其萬五千人」。中原人從此在這里落
地生根,這就是歷史上來到嶺南的第一批客家人。
據說,當年趙佗為保佗城安全,派一林姓將軍帶兵在龍川西北方向20多里處修築關隘,建寨守
衛,久之,此關隘便名為林寨。林寨具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因為它扼守在贛粵古驛道「水陸聯運」的交會處。這條古驛道是古代中原進入嶺南最便捷的線路之一,
如今的贛粵高速、京九鐵路兩條國家大動脈,也沿著這條古驛道平行而過。
歷史上,南遷的客家人、大批的商旅沿著贛粵古驛道,從贛州方向南下,
進入定南,跨過贛粵兩省的界河——柱石河,進入粵地。風光旖旎的柱石河上,至今仍有一座古老奇特的風雨廊橋:柱石橋。如果一大早從柱石橋出發,一路向南,
大約傍晚時分即可到達林寨。無論是行人還是馬匹,都需要在此休整補給,贛粵古驛道的陸路就此結束。然後,從林寨開始,改走水路:沿浰江順水而下,進入東
江,再前往珠江流域。千百年後,曾經的駐軍之地林寨,漸漸成了這條古驛道上最繁華的一處商埠。
群山環抱下屋舍儼然的小村鎮
林寨地形低窪,位於一個群山環繞的小盆地中。又因為地處嶺南,「蠻煙瘴雨」這一對嶺南環境的形象概括用在這里也非常貼切。這里氣候濕潤,植被茂盛,村鎮之上常常籠罩著一層氤氳的霧氣。
攝影/黃志武
閉戶御盜匪,古堡若金湯
林寨最初的建立始於客家人,林寨最終的興盛亦與客家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現居林寨的20多個姓氏,多為元末明初從福建、贛南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根據現存《林寨陳氏族譜》記載,現在的林寨著姓陳姓始祖陳元坤,原籍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北宋時義門村三千餘口遷居福建汀州,元朝至正(1350年)年間自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入粵。
讓
我們想像一下,千百年前,當客家人跨過千山萬水,來到異域他鄉,面對傳說中充滿恐怖與瘴氣的蠻荒之地,他們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悵然與忐忑。外界的一切都是陌
生的,家族的團結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建築藝術上的奇葩——聚族而居的客家圍屋,因此誕生。因地理環境制約,各地的客家圍屋形制不同,有土圍子、圍龍屋、
土樓等等,風格鮮明,各具特色。
來到林寨的客家人也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客家圍屋——四角樓。四角樓與福建土樓、梅州圍龍屋等客
Ⅵ 開平碉樓有什麼歷史意義
開平碉樓與村落具有突出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一、它是中國鄉村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歷史見證
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多將此種碉樓稱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幾十年風雨浸蝕,仍十分堅固。現存100座,占碉樓總數的5.5﹪。
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己的審美情趣,融合在碉樓上,使之成為留置於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
二、它是中國鄉村移植外國建築藝術的集中展示
在開平建築中,匯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拱券、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在開平隨處可見。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門類的建築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匯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築類型,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三、它是中國華僑文化的傑出代表
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交融和碰撞是華僑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所帶來的文化沖突,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這種文化的沖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隨便走到一座碉樓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跡。因此,開平碉樓與民居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中國華僑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它寄寓了中國人的傳統環境意識,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碉樓主要分布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開平碉樓成為僑鄉民眾構建和諧生存環境的重要手段。
Ⅶ 海南與騎樓有什麼歷史關聯
騎樓是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曾經是當地城鎮的主要建築形式,都是當年華僑從東南亞返鄉所建。 海南騎樓是其中的縮影之一
Ⅷ 簡述騎樓建築的特點和作用
特點
1,騎樓建築的平面特點和立面造型特徵:傳統騎樓建築平面的基本特點是面寬小、進深大。平面首層前部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後部為商店,二層以上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於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廣州騎樓的總體風格可用中西合璧來概括,一般分為三部分:廊部、樓部、樓頂。廊部以樑柱式為多,也有少數為券柱式。樑柱式由橫梁和柱式組成,帶明顯中西合璧的痕跡。其凈高一般為4-6米,也有的高達8米。前部為騎樓柱廊,後部為店鋪。兩層以上為樓身,一般為住宅。樓身臨街立面處理為西式造型或中西結合稱為洋式店面。臨街牆面的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角、陽台鑄鐵欄桿等,融合西方的建築裝飾風格,加上多道腰線與線腳的融會貫通,使牆面層次清晰,富有變化。色彩則以當地盛產的貝灰的白色和調加的米黃色為主,色調淡雅,清新和諧,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騎樓樓頂建有山花和女兒牆。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種緩坡的三角形山牆的花飾,有意設計成曲線型和半圓形,是屋頂的重點裝飾部分。山花兩邊的矮牆,便是女兒牆,出現在天台邊緣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兒牆圖案相對簡單,主要強調實用性。
2,廣州騎樓建築的分類:騎樓建築總的立面造型特徵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國傳統式,以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還有零星保存;古羅馬券廊式,以新亞大酒店為代表;仿哥特式,以愛群大廈為代表;仿巴洛克式,龍津西路有存;南洋式,萬福路有存;現代式,以越華路的廣州大廈為代表等六種形式。
作用
1.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2.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3.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Ⅸ 騎樓建築有何歷史意義
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回,特別適應嶺南答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贛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如果談對中國的發展的話,不需要將兩者聯合起來去談論,一種建築風格是反映一種時代的需求,建築類型的多樣,不正體現著,發展中的中國,在兼容並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