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東省江門市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廣東江門地名由來
江門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萬人, 轄蓬江、江海兩區及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市,是我國著名僑鄉。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機關報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B. 江門的地理優越性
江門,地處廣東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發源於雲南沽益縣馬雄山東麓水洞,自西向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四省。無數年代,西江上游挾裹著大量的泥沙滾滾東流,沉積在海上數不清的島嶼之間的平靜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狀如人手的復製品,以5個手指,一磨刀門、泥灣門、虎跳門、崖門及橫門,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門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個出海曰。江門憑籍西江,上可通廣州、香港、澳門:下可達肇慶、廣西梧州及新會、開平、恩平、陽江、水東、電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島,成為廣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粵西地區的交通樞紐。因而,江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位於江門東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陸於13世紀,在西江河畔,是江門水陸交通之門戶。此地河面開闊,靠岸水位較深,宜噸位較大的輪船停泊,實為天然良港,具有獨特的地利條件。正因為江門有如此自然地理的優勢,成為了帝國主義覬覦的地方。1860年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為加強對中國南部進行經濟、文化侵略,增闢沿海及內地對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在江門設立正稅口,俗稱「江門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根據《中英緬甸通商條約》專款,江門成為了西江的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屬三水管轄的一個分支機構。同年10月,粵海關在江門設立辦公所,這是首次以條約形成把江門定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也就成為了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把江門這個商品集散市場、進出口商品集散市場辟為進出口商品的轉運口岸,作為其深入五邑僑鄉及粵中粵西其他市場的「橋頭堡」,進行經濟侵略,清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即《馬凱條約》),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並相應設置海關。1904年3月7日,江門海關正式成立,粵海關把江門和甘竹兩個常關劃為江門關管轄。口岸的開辟及江門海關的設立,對江門的水陸交通、對外貿易及商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江門擴大了對五邑乃至廣東西部的輻射和影響,從而加快了江門建市的步伐。
C. 江門古建築特點
江門市近日公布該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包括新會黃竹坑華僑義冢、蓬江「節孝流芳」坊等6大古(近)代建築(墓葬)榜上有名。
這次位列江門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除了新會黃竹坑華僑義冢、蓬江「節孝流芳」坊外,還有位於蓬江區的尹氏宗祠、羅貴墓、溫文寧墓,新會的金牛山華僑義冢墓群。
文物部門稱,這些建築(墓葬)對研究嶺南建築特點以及地方倫理風俗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6大建築
「節孝流芳」坊:
位於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建於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牌坊為磚石結構,砂岩基座,水磨青磚砌青水牆。牌坊頂部四角飾斗拱裝飾,四周為灰塑三層變形蓮花紋,正麵坊額為紅砂石質。牌坊保存完好,對研究清代嶺南建築特點以及地方倫理風俗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尹氏宗祠:
位於蓬江區杜阮鎮木朗村,為尹氏祭祖祠堂,建於明朝初年,至今約有600多年歷史,為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468平方米,尹氏宗祠面闊三間,饊進深,梁架結構為山牆擱檁,穿斗式抬梁相結合,層面為硬山頂,單檐布瓦,綠琉璃剪邊。
羅貴墓:
位於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倉下山,建於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十二月,為三合土花崗岩圍砌,佔地面積約110平方米。現今保存完好,1992年由香港羅氏宗親會發起重修。
溫文寧墓
溫文寧,嶺南溫氏始祖,宋咸淳四年知南雄州事,宋末率軍會同文天祥、張世傑等勤王抗元,在宋元崖門海戰中殉國。溫文寧墓,始建於南宋末年,清乾隆五年重修,現存墓面建築為宋墓形制,紅砂岩結構。
金牛山華僑義冢墓群
位於新會會城鎮仁義村金牛山鶴咀一帶,約有1500穴,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義冢。墓穴型制為半圓形的沙灰冢,紅階磚墓碑,半圓形墳頭,排列成行。該墓群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均為全國罕見,對研究地方近代歷史、華僑史有重要價值。
黃竹坑華僑義冢墓群
位於新會會城鎮圭峰山黃竹坑。共387穴,圓形墓冢,灰砂構築,各墓均有墓碑及拜桌。華僑義冢是重要的華僑文物,1995年公布為新會第三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D. 江門地區有什麼名勝古跡,鮮人為知的歷史故事呢
1、白水帶風景名勝區
白水帶是江門市區的「肺部」。這里有40餘座山峰,山巒岩谷之間有一溪流流經麻園鄉,遠遠望去形似一條白色緞帶,故稱白水帶。白水帶有一溪、三泉、天山環抱,總面積有七百餘畝。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紅桃泉、龍口泉、滌凈泉。
五山即大華山、鋤頭山、松仔山、紅桃山、葫蘆山。山泉湧出的流水清涼潔凈,帶有甜味、鄉人稱為「仙水」。數百年來人們譽稱該處為龍脈聖地,爭相前來游覽朝拜。白水帶溪邊兩側建有水月宮、三聖廟、龍母廟、江天一覽涼亭、青雲橋、采蓮船等遺址古跡。
風景區內有溪旁山麓、姻緣石、姻緣樹及密密麻麻的鴨腳木、斜茶榕、假蘋婆、相思樹、山松樹等百年以上的老樹,濃船遮天。此外還有許多碑刻和楹聯等,如岩下刻有清代黎淵題「鳴河」、「空山琴築」的大字、翰林伍莖萃的字刻及里人周熾題的「麻園第一泉」。
2、茶庵寺公園(茶庵公園)
茶庵寺是江門市郊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座落於江海區外海鎮的五馬歸槽山麓,距市區約十公里,是一處風景幽美的好去處。相傳唐朝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禪師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一小茅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與0之、張衡、李時珍齊名於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於研究天文地理,漫遊全國各地。
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識與為人。明朝萬曆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構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並流傳現在。
3、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於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於1929年,1931年落成,佔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後,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
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雲台等建築,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並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
1995年5月,陳少白故居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禮東主灌河
羽林春秋禮東田園好風光綿延十里林成行錦鯉花卉產值高蔬菜水果長勢旺農業結構趨優化生態平衡有良方盛名飲譽聯合國遊客紛至接待忙禮樂的禮東主灌河沿線林木茂密,環境幽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田園風光景觀。
全長8公里的主灌河,把禮東分成東西兩邊,使禮東片呈現河直、路直、基直、林帶直的田園林網新貌。主灌河生態林帶由3萬多株落羽杉樹組成,株高平均超過10米,形成一道天然綠色屏障。1995年,禮東主灌河林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與大自然的最佳結合林」。
5、江南文化廣場
江南雅韻自古才藝出江南觀音山下熠璀璨輕歌曼舞興難盡急管繁弦曲常彈廣場文化綻奇葩社區和諧展歡顏娛樂昇平頌進步如詩如畫百花繁江南文化廣場位於東海路與江海路交叉口東側,是江海區重點文化設施之一。
規劃用地面積3.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內有表演舞台、健身廣場、活動場地、休閑步道和回環路等。配套園林景觀,停車場等設施。
2005年11月28日江南文化廣場正式開工,2006年春節前竣工並投入使用。廣場的建成使用,擴大了居民的活動空間,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進一步提升了江海區的城市品位。
歷史故事:
江門, 其地名最早見於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貞代朱二尹作的《江門送別圖》序文上。
元末明初,元至正後期至明洪武初年(約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門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貿墟集,稱江門墟。明萬曆年間,屬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轄。
清朝,清沿明制。康熙年間,江門墟仍為新會縣龍溪鄉歸德都十五圖轄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據《中英西江通商條約》,辟為外國船隻停泊及貨物上落站。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江門為對外通商口岸,並設立海關。時稱江門埠。
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江門為省轄市建置。民國二十年(1932年)2月,撤銷省轄市建置,改為新會縣第十二區轄鎮。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屬新會縣第二聯鄉轄。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門解放,為新會縣第二區轄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在江門成立,對江門、新會實施軍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設立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為縣級建制,負責江門行政管理事務。
1951年1月12日,改為省轄地級市,歸粵中專署轄;4月1日,成立江門市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江會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江門辦事處,結束軍事管制。1952年5月,改屬粵西辦事處領導;11月歸粵中行署轄。
1958年4月11日,江門市改為縣級市,歸佛山專區轄;12月,歸屬江門專區。1961年4月2日,改屬肇慶專區。1963年6月,再改隸佛山專區轄。
1966年初,復升為省轄地級市。1967年3月31日,因「文革」而實行軍事管制,設立江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市人委職權。1968年4月12日,成立江門市革命委員會。1970年,江門降為縣級市建置,歸佛山地區領導。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E. 江門五邑地區有什麼傳統文化或者習俗
幾時先得啊。
F. 江門有多少年歷史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 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G. 改革開放以來的江門的文化呀,人們的生活方式呀,有什麼改變
發揚江門人精神建設新江門
從江門地區的文化發展過程來看,江門人具有「開放、包容、務實、創新」這四種精神品格。
「江門人精神」,可以用這幾個字概括:「兼收並蓄,務實求新。」
江門人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開放、包容、自信、進取。
江門是中國第一僑鄉,是一片充滿靈氣的土地。這里山環水繞,蕉雨荔風;天風海浪,溫泉奇珍……地靈必然人傑,這里自古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里誕生過嶺南最傑出的人物:明代學者陳白沙,在這里開創了著名的「江門學派」,集四方賢才,興一代儒風;近代的梁啟超,從這里走向京都,用理性的文字,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還有伍廷芳、陳少白等,曾追隨孫中山先生,為中華之崛起,發出時代的強音。這些先驅們點燃的精神爝火,至今仍穿越歷史的時空,鼓舞這片土地的後人們奮發前行。改革開放以來,江門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使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了青春。
古往今來,江門人以自己的言行意志,以自己的經歷感悟,締造了江門人精神。那麼,「江門人精神」的具體涵義是什麼?我們又應如何繼承江門人精神、增加新活力、建設新江門呢?記者日前分別采訪了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以及鳳群、梅偉強兩位副教授。
什麼是「江門人精神」?
張國雄:從江門地區的文化發展過程來看,江門人具有「開放、包容、務實、創新」這四種精神品格。
開放:就是不封閉,敢於看外面的世界,甚至飄洋過海走出去。
包容:主要是由於江門地區幾千年的歷史形成、積淀下來形成的地域文化品格,並成為五邑人精神內涵之一。五邑本地人從最早的古越族包容北方人,後來又包容了西方外來文化,顯示了其包容性。
務實:五邑人在學習、借鑒別人的東西時有一個特點:以我為主。由於五邑靠海,五邑人也有海洋的性格,海納百川的胸懷。五邑人不管理論上的條條框框,只要自己覺得有用就夠了就選擇,非常實際。
創新:五邑人有文化吸收與創新的能力。尤其是大量的僑鄉建築,就是其能力的展示。從僑鄉建築本身,又把中國的鄉土建築與技術與西方技術糅合,像碉樓又有對聯、壁畫、灰雕等中國的東西。這就是吸收與創新。
鳳群:我認為「江門人精神」,可以用這幾個字概括:「兼收並蓄,務實求新。」
具體解釋就是,江門人尤為善於吸收海外尤其港澳各種有益的經驗,廣開思路,為我所用,這一點,從開平碉樓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可略見一斑。另外江門人比較務實,不尚空談,很少保守,對新生事物容易接受。
梅偉強:江門人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開放、包容、自信、進取。
開放:江門成為僑鄉,主要是鴉片戰爭之後,出洋的人較多,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華僑將西方先進的文化帶了回國,像輪船、汽車、電話、公司股份制等技術、文化就是華僑帶回來的。
包容:心胸廣闊,容納百川,不排外,敢於接受新鮮事物,並且予以傳播、學習。
自信:始終對自己有信心,不卑不亢。盡管學習西方的東西,但也不摒棄中國傳統的精華文化,愛國愛鄉,保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進取:勤奮、艱苦創業、勤儉持家,與時俱進,以自己的雙手創造新生活。
發揚「江門人精神」有何意義?
鳳群:作為中國第一僑鄉,又毗鄰港澳,江門與海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江門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廣東要建設文化大省,江門就是一扇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海外華僑們首先要關注的地方。因此,江門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著廣東的形象,也代表著中國的形象。所以發揚「江門人精神」建設新江門意義重大。
張國雄:精神品質都是在時代背景與社會背景下產生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要改變這個地區的土壤,就要更好地宏揚其人民的優秀的精神品質。因此,發揚「江門人精神」對建設新江門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梅偉強:發揚「江門人精神」,可以更體現出五邑僑鄉的特色,加強江門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建設新江門。
用「江門人精神」建設新江門
梅偉強:首先應大力提倡「江門人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經濟的發展。當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環境、交通、人際關系等變好,人們對文明的追求也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追求。其次,要建設文化名市,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然會出現文化建設的高潮。江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在發展,當我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高潮時,「江門人精神」的提倡和發揚就成為必然趨勢,「江門人精神」反過來也會促進江門經濟的發展。
張國雄:江門山清水秀,交通好,綠化好,人緣地理環境好,有強大的後發優勢。尤其是港珠澳大橋一旦連通,江門潛在的資源就會變成現實的投資優勢。到了那時,外企來了,物流、人才流動、信息流動活躍,江門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經濟也會大步發展。因此,要建設新江門,提倡和發揚江門人的精神品格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江門應該謙虛地向內向外學習,吸收大量內地人才,克服盲目的優越感,像祖輩一樣艱苦奮斗,繼續發揚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優良傳統與品格,建設新江門。
鳳群:「江門人精神」在今天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如今的兼收並蓄,不僅要吸收海外有益的經驗,也要吸收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的有益的經驗。另外,還要大量吸引內地優秀的人才,加入到建設新江門的行列中去。江門也有引進內地人才,但力度還不大。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應該對他們的一些實際問題,諸如家屬安置、孩子入學等,給予及時妥善解決,讓內地人才來江門,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才能把根留住。
務實求新也是如此,務實固然重要,但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求新。求新是檢驗一個城市有無生命力的標志。雖然江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周邊兄弟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江門人絕不能安於現狀,要摒除陳舊的傳統觀念,開拓創新。只有繼續發揚務實求新的精神,不斷迎「新」送「舊」,開創新局面,才能建設好一個新江門。
H. 五邑地區有什麼比較傳統的文化
小吃:新會陳皮、人工蟲草、桔普茶、陳皮普洱茶、桑果紅酒、恩州奇石茶具、劍花、葵扇、白菜乾、廣合麻油腐乳、牛大力 外海面、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荷塘頭菜、古勞面豉、陳皮餅
廣東省江門市所轄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區縣市人文風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藉的華僑並團結一致,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可以說,現在祖國內地江門市行政區域的確立,是建立在海外「四邑」籍僑胞的認同上,逐漸為國內政區劃分所認可,並最終定型的。 雍正十年(1732年)劃新會縣遵名都、新化都、古勞都等三都和開平縣雙橋都、古博都址山等地,新建鶴山縣。顯見,鶴山也是由新會縣、開平縣兩縣析地而置,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鶴山的。同理,赤溪廳是從新寧縣地析出,便縱是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反而是現在的江門地區人,多認為「四邑」與「五邑」有別,那是因為江門地區存在兩種粵語系當地口音,一是廣府話、一是四邑話。 四邑話流行的區域,恰恰在鶴山邑以外的台山邑、新會邑、開平邑、恩平邑,因此定名為「四邑話」。以文化的獨特性而言,「四邑」的說法不能拋卻,如果太多地強調「五邑」,很容易造成四邑方言的矮化,失去江門地區獨有的特色,將是江門市的一大損失。「四邑」代表的是江門市獨特的歷史、語言、文化,再者說,既然「四邑」之廣義,也能包含鶴山邑,又何苦「推陳出新」,廣宣五邑之說呢?!若有不同之心,縱「五邑」亦不能使同;如有團結之心,言「四邑」亦不致分。 今天的江門地區,縣級行政區已經不只五個。包括縣級市四個: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縣級區三個: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而卻沒有改用七邑之說,似乎五邑大學的名稱趕不上江門行政區域的調整,倒不如稱為四邑大學,更能體現江門市所獨有的地域文化。鶴山邑既也是從四邑之中分出,就不應該認為「四邑」沒有包含鶴山的可能性。
I. 江門的介紹
江門,別稱「五邑」,是廣東省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屬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江門市總面積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17萬人。
江門市地貌特徵為北低西高,以低山丘陵為主,西南部及東南部較低,以河谷沖積平原和少數丘陵為主,地面標高在5~40米之間。全市山地丘陵面積達4400多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46.8%。
江門市河流屬珠江水系和粵西沿海諸河兩大水系,全市集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26條。境內河流縱橫交錯,除過境河西江外,其中4條直接人海。
江門市維管植物183科618屬118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紫荊木、白桂木、華南杉、吊皮錐、綉球茜草、藤槐等。森林面積430492.8公頃,森林覆蓋率46.29%,林木林地綠化率93.75%。
江門市境內野生動物有獸類100餘種、鳥類400餘種、蛇類100多種、昆蟲類200多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共有24種,占廣東省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25.8%。
江門以僑鄉風情聞名,五邑地區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眾多,遍布世界。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地區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有獨特的節日、婚嫁、喪葬、飲食、娛樂等習俗。
江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江門恩平是首個「中國溫泉之鄉」。
(9)江門的歷史文化特徵擴展閱讀:
早在北宋時期,江門是廣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國外朝貢船隻停靠之地;位於台山市上川島東面的烏豬山曾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標;上下川島是葡萄牙人早期對華貿易的據點,當年分布在今天台山、新會沿海的一些衛所營寨守護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
其中,從明初設置的廣海衛到沿用至近代的新地天主堂,涵蓋了川島、廣海一帶的明清歷史,見證了」廣府華人華僑海上絲綢之路第一港「(簡稱」廣僑第一港「)的歷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