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紹興有什麼文化遺產
1、社戲:
《社戲》,魯迅小說,收錄在其小說集《吶喊》中,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本文是魯迅1922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作者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2、越劇:
越劇,英文名YueOpera,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有「中國第二大劇種」之稱,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紹劇: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1950年定名為紹劇。它是中國漢族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
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朴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後,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
4、蓮花落:
蓮花落,又稱「落離蓮」或「搖錢樹」,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藝術,流行於京、津、冀等地;是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江西新干,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其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能,在廬陵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
經省專家論證後上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於種種原因,新干「蓮花落」瀕危,現代人知之甚少。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珍珠塔》、《萬花樓》、《夫妻格水》、《娘家節詩》等。
2. 紹興的歷史文化底蘊
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繁華富庶、山水馳名,又兼具王城氣度和風流氣質,堪稱中國美學典範
3. 紹興的歷史文化,紹興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歷史文化:
1、方言,紹興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
2、曲藝
越劇起源於紹興。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戲是流行於紹興的傳統民間娛樂風俗,是舊時紹興城鄉春秋兩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戲,用以酬神祈福。社戲源於該地農村春秋兩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習俗。先時,春社為祈求五穀豐登,秋社為慶賀一年豐收,後發展為以演戲酬神祈福,進而沿習為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紹興演社戲風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風行一時。
3、地域文化
烏篷船、烏氈帽;社戲、紹劇、越劇;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這些都是古城紹興的文化元素。
二、歷史名人: 魯迅、夏丏尊、朱自清、謝扶雅、錢三強、周作人、周建人、許壽裳、邵力子、陶成章等。
1、魯迅,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譯家及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紹興人。
1918年,至三十八歲,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在他從文的30年間,共有「述著29種,250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2、夏丏尊(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學家。原名夏鑄,字勉旃。1886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縣後(1912年)改字丏尊,號悶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從塾師讀經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書院(東吳大學的前身)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都因為家貧未能讀到畢業。光緒三十一年他借款東渡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畢業前考進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但因申請不到官費,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輟學回國。
3、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
4、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5、邵力子(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
4. 介紹紹興歷史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是世界文豪魯迅先生的故里。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並榮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和200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
開放城市。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中文名稱:
紹興
外文名稱: ShaoXing Municipality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浙江省
下轄地區: 1區,3市,2縣
政府駐地: 越城區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區碼: 312000
面積: 8256平方公里
人口: 437.06萬(2008年)
方言: 吳語
著名景點: 魯迅故里、東湖、柯岩、蘭亭、西施故里等
火車站: 紹興站
車牌代碼: 浙D
地理位置: 浙江北部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5. 紹興的文化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紹興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誕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國首都,兩晉的會稽國都、吳越國東都、南宋臨時首都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夏商周春秋時期成名已久,也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的大都會,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國復興而尉治山陰(因會稽郡是邊防大鎮,尉治更重要),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
6. 紹興有什麼文化特色
紹興,歷史悠久,地靈人傑,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代,勾踐立國稱霸。秦行郡縣,始置山陰縣。南朝陳時,析為山陰、會稽兩縣,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國建元,撤府建縣,合二為一,統名紹興。1983年國務院批准實行市管縣體制,市、縣並設,同駐越城。2001年紹興縣遂新建縣城,遷址柯橋。 1982年,國務院公布紹興市(縣級,即紹興縣)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沒有自然資源優勢和國家投入的紹興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經濟社會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分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深沉原因,我們認為紹興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產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地域文化包括: 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治水文化。紹興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幾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們為了生存,進行了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治水斗爭。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憂國憂民,以治水為己任,十三個春秋,披星戴月,「三過家門而不入」。東漢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領導紹興人民開始圍堤修築鑒湖,鑒湖水利工程成為我國江南一帶最古老的灌溉工程。東晉南朝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疏鑿西興運河,既有利於灌溉,又有利於物資的集散。唐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長百餘里;後又有湯紹恩主持興建三江閘,抵禦海潮,擴大耕地。至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圍墾、90年代興建標准海塘和本世紀初的圍塗造田,更是譜寫了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的新篇章。紹興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戰山洪、改沼澤,圍灘塗,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歷盡千辛萬苦,使遠古時代的蠻荒之地逐漸變成了山明水秀的魚米之鄉,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創業精神。 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名士文化。毛澤東詩句中的「鑒湖越台名士鄉」點出了紹興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標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踐、范蠡、馬臻、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文長、蔡元培、魯迅、秋瑾等,在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歷代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數不勝數,此文化之精粹,即歷代名人名士為民族之復興,為國家之強盛,敢於上下求索,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先驅。他們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會的文明進步,他們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引導和激勵後人去實現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師爺文化」,「紹興師爺」作為地域性很強的歷史群體,其主持正義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謀,同樣閃耀著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紹興人重要的精神動力,也成為紹興縣地域形象的重要標志。 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紡織文化。據有關專家研究認定,紹興的紡織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時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時代,將絲綢用於貢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踐時代,蠶織業已舉國為事,首度昌盛;隋朝時珍品脫穎,名重朝野;唐宋時,品量俱旺,產品以越羅總其名而風靡天下。新中國成立以後,歷經恢復期、發展期、徘徊期。改革開放後,紹興的紡織業開始走上復興之路:機杼之聲遍及城鄉,輕紡市場雄居亞洲,五洲商賈匯集越地,交易信息輻射全球。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紡織業在紹興縣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強,精益求精,在設計、生產、染整、營銷等各個方面乃至整個紡織業都實行了新的跨越,成為推動紹興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打造國際紡織品製造中心和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更成為跨越式發展再上新台階的戰略目標。從紡織業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紹興縣人民咬定目標不放鬆、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個性和精神。 外柔內剛、厚積薄發的釀酒文化。紹興是中國黃酒的故鄉,釀酒歷史悠久,傳說大禹時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飲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紹興有「醉鄉」之稱;宋代紹興已被形容為「城中酒壚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紹興,不論山區和平原,不論城鎮與鄉村,在舊時,又無論官宦之家、縉紳達士,還是市井小民、貧困百姓,都與酒結緣,與酒為朋;酒成了紹興人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發出的紹興特有的酒聯、酒謎、酒舞、酒歌和酒樂,以及無數酒的傳說、酒的詩文,形成了豐富濃厚的酒文化。紹興黃酒最大的特點是越陳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溫潤,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後勁十足,與紹興人外柔內剛k的個性十分相似。
7. 關於紹興的歷史,文化,名人
「悠悠
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
豐富、
風光秀麗、
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
」,是我國
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
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
建都紹興,
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
,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
、文學家,如
、魯迅、
、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
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
,從
的
到故鄉的
,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
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
的玩童;邁進
,你可以嘗嘗正宗的
;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
……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
。悠悠古纖道上,
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
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
石景,
;蘭亭以
的
而被稱為書法勝地;
則因陸游、
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
,明清
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
,以烏蓬船、烏氈帽、烏
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
,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
名始此。吳黃龍元年(22*****山陰隸屬
。此後郡時有分置,
為
治未變。
時(583~589)析
,置會稽縣,山、會兩縣並設,同城而治始此(一說在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廢山陰、
、
、始寧4縣,入會稽縣。唐
七年(62*****析會稽縣,復置山陰縣。翌年又廢山陰,入會稽縣,垂拱二年(68*****復置山陰縣。
二年(76*****因刺史薛兼訓之奏,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七年,因刺史陳少游之奏,復置山陰縣。元和六年(81*****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十年復置山陰縣。自南朝後期250餘年間,山陰縣七度置廢。元和十年再置,山、會兩縣並設,始長期穩定,隸屬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
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
「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始此。山陰、會稽兩縣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兩浙
,後廢紹興府為紹興路,山、會仍其屬縣。朱元璋
(13*****改紹興路為紹興府,隸屬依舊。清因明制。
十一年(18*****
攻佔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屬
。同治二年(18*****清軍收復紹興,山、會兩縣隸屬復舊。
三年(19*****月,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並,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民國元年(19*****月,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
,隸屬浙江
。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
隸屬之。十六年,廢道,
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
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
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
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
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
,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
,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5月,撤紹興市、會稽縣,合並為紹興縣。9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隸屬依舊。1952年1月,紹興縣直屬省府。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
。1958年2月,紹興縣、市合並,稱紹興縣。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1964年9月,復紹興地區
,紹興縣為其轄區。1981年3月,紹興縣改建紹興市(縣級)。1*****年7月,撤紹興地區,建立省轄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紹興
》第一編建置)
災異
:
【
】1961至1990年,全縣發生三日過程兩量≥100~300毫米,日最大
50~150毫米之
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縣性
12次,佔35%,不到三年發生1次,且有11次在
季季節,佔91.7%,其餘均為局部性洪澇。
【乾旱】1961~1990年,境內發生乾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級乾旱27次佔82%。平均一年發生一次。18次是全縣性乾旱,佔67%。
伏秋冬連旱,三江閘一帶乾旱長達133天,24.5萬畝晚稻受災。
【台風】1961~1990年,受過程降雨≥30毫米之台風影響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別有7次。1956年8月12號台風,過程降水176.1~196.4毫米,風力12級以上,最大
40米每秒。
【
】據1950至1980年觀測,31年中發生
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無人口分布資料可稽,及至
年間,方分別統計城坊、鄉鎮戶口,斷續不全。因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居住習慣等因素,分布不勻:僅佔地域總面積0.6%之城廂、坊里,密集總人口10%以上;平
鎮占總面積40%,亦占總人口60%;低
陵區佔地面積約59%,卻僅占總人口30%左右。
【密度】紹興一向人多地少,
較高,並呈上升趨勢。南北兩地差別明顯:北部
平原,經濟比較發達,人口稠密;南部低
陵,經濟發展較為滯緩,人口相對稀疏。清前史疏分縣記載
。民國元年(19*****山陰、會稽合並為紹興縣,始有
統計,每平方公里為593人。十七年為608人。二十一年為640人。二十四年為568人。三十年為611人。三十四年,因戰亂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國後,才有全縣性完整記載。
【流動】紹興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變動:句踐二十九年(周貞定
年,前468)
滅吳後遷都
,帶去越地居民3萬戶。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
、
一帶。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遷中原居民到會稽等地。西晉末年(永嘉年間)北方發生戰亂,晉室南遷,中原人士避居會稽、山陰。
,居民離散,越州各縣人口有顯著上升。
之亂,宋室南遷,山陰、會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陰縣人口100*****會稽縣人口266*****合計126*****人,數量劇增。淪陷期間,居民逃離,由民國二十四年(19*****戶,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戶,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隨軍地方工作幹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庫】境內水庫,始於
句踐之時。南池、吳塘、
塘,均屬國內早期小型水庫。東漢在
口築成之回涌湖,屬中型規模,系均質土壩構築,利用天然山嶴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緩
履江、西
水患。
建國後,農業生產發展,
壯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區、
掀起興修水利熱潮,共建中、小型水庫59座,塘壩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萬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築始於
。而較為系統,初具規模之海塘建築首見於《
·地理志》,守
之、
溫、李左次等均有「增修」會稽海塘之舉,可見唐以前境內確已有海塘工程。山陰海塘始載於《
會稽志》所記「界塘」,比
之增修會稽防海塘早36年。
縣境海塘,歷經自南而北擴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聯成一體之漫長演變過程。明嘉靖湯紹恩建成三江閘,海塘遂成一線,無多變動,直至60年代後期,隨治江圍塗工程大規模興起,海塘堤線急速北移。現境
塘總長88.*****公里,由蕭紹海塘(境內段)18*****公里和圍墾大堤69.*****公里組成。海塘結構與
也不斷發展,初築土塘、柴塘,宋興石塘,清築
石塘、丁由石塘。民國期間出現漿
石斜坡塘。建國後又由人力築塘改為機械築塘。抗禦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線海塘,漿
石
塘已達50~100年一遇
,拋石土塘已達20年以上一遇之
。
【閘堰】南宋
湮廢,浦
又借道錢
出
入海,平原水利形勢明顯惡化,水旱劇增。明初戴琥、彭誼、張煥等先後修建扁拖諸閘,並築壩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緩和。但因無據要津、殺水勢、蓄眾水之大型排澇樞紐工程,水旱頻仍,海塘決築不絕,勞民耗資。明嘉靖年間太守湯紹恩順應民心,創築我國古代著名濱海大閘—三江閘根治水害。《閘務全書》稱,自此「旱御有備。旱則閉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澇則啟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
」。
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變遷,三江閘外自清康熙起出現漲沙之患,三江閘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轉入效能衰減期。平原抗旱除澇又顯艱困。建國後,相繼建成
閘、新三江閘等大中型排澇骨幹工程,紹
原
面一新,旱澇災害得到較好防禦。
【河湖整治】建國前夕,境內河湖多岸塌堪傾,湖淤河塞,澇不能暢泄,旱無力久抗。建國後圍繞發揮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為整治原則,上游興修蓄水滯洪之塘庫;中下游全面整理閘江,疏拓河道;沿海興建大中小
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橋梁580座,河道砌石護岸125*****公里。
一覽
** 區劃資料截至2006年9月;面積、人口根據《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紹興市 面積8256
,人口433萬人。轄1個
、2個縣,代管3個
。
面積 338
,人口 64萬人。郵編312000。區人民政府駐
街道延安路。
市 面積2311
,人口106萬人。郵編311800。市人民政府駐暨陽街道紅旗路26號。
市 面積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萬人。郵編312300。市人民政府駐百官街道市府路5號。
市 面積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萬人。郵編312400。市人民政府駐北直路37號。
紹興縣 面積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萬人。郵編312030。縣人民政府駐
街道群賢路1661號。
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萬人。郵編312500。縣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90號。
紹興概況
長話區號:0575
郵政編碼:312000
位置:位
紹平原西部,南屏
,北瀕
,西連杭州,東接寧波,總面積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
區劃:現轄
及紹興縣、
、
市、
市、
市。
人口:426萬,其中市區人口31萬。
紹興名人榜:
1:魯迅,原名
2:
,就義於紹興市區古軒亭口
3:
,原北
長
4:
長,即
。
5:周恩來
6:西施
7:
紹興
:
1、
2、
3、蘭亭
4、
5、
6、
8. 紹興歷史文化簡介20字紹興的文化
大禹寢地,古越國都,西施故里,王謝僑鄉,魯迅故鄉
9. 紹興民間傳統文化特色有什麼
紹興民間傳統文化特色有越劇,紹劇,紹興蓮花落,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