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杭州旅遊休閑產業有什麼優勢
旅遊休閑產來業一般涉及到國家公園自、博物館、體育(運動項目、設施、設備、維修等)、影視、交通、旅行社、導游、紀念品、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產業群。休閑產業不僅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而且也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杭州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
❷ 商丘的起源歷史,為什麼叫商丘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後遷徙,後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起源歷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並封於高辛(今商丘 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帝嚳死後,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於唐堯,帝堯封摯於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後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 閼伯)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於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 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 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2,湯王興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在商丘一代活動。商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昌盛,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3,葵丘之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紛紛爭霸,兼並戰爭不斷。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會諸侯,在此寫下了和好息戰的盟書,使得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場盟會歷史稱「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楚莊王率兵攻擊宋救鄭,兩軍在宋國境內的泓水(今商丘市柘城縣)遭遇,宋襄公以強調「仁義」治軍,不聽謀士的勸告,兩次錯失了滅楚的良機,致使自己全軍覆滅,自己也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從此,宋國降為了二等諸侯國。「宋襄公之仁」就典出於這場戰爭。
5,秦置郡縣
時間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商丘也就屬於了碭郡(郡治睢陽縣,今天的商丘市睢陽區)。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攻佔了鄼縣(今永城鄼城一帶);九月劉邦在沛縣起兵,次年攻佔了碭郡郡治。
6,梁孝王守睢陽
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率大軍進攻睢陽(今商丘),企圖打通西進京都長安的通道。此時,鎮守商丘的梁孝王以10萬軍隊,死守睢陽城3個月,給西漢王朝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旗鼓的機會。
最終七國之亂被平定,梁孝王因為守睢陽有功,深得漢景帝的厚愛,並賜給他天子旌旗可以和皇帝車同輦,梁孝王所在的梁國也成為了漢王朝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7、睢陽之戰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757年正月,叛軍安祿山部下尹子奇率領10萬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睢陽守軍5000餘人依靠睢陽城堅固的城池,與敵人激戰數百次,堅持了半年之久。
最後,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靠捕捉雀鼠為食,在這種情況系仍無一人投降。城破後,張巡、許遠皆被殺掉。
8、建立應天書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人曹誠在戚同文講學的舊址建立書館,皇上賜名為「應天書院」,從此應天書院文聞名天下,成為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9、更名南京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二十八日,真宗趙桓到應天府,二十九日就升了應天府為南京。
10、趙構登基南京
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金兵的威逼下,逃之陪都南京(今商丘市睢陽區),在南門外舉行登基大典,繼皇帝位。
11、始名歸德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金把南京改為歸德府,歸德府之名自此開始。
12、黃河在商丘北徙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黃河在今商丘市梁園區李口鄉南岸決口,河水泛濫,水灌歸德府城,一直到十九年冬城內水才幹。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水向北遷徙,以後商丘黃河一帶才少有黃河水災。
13、明代建制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歸德州復升為府,開始置商丘縣,府領一州八縣。(睢州,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14、淮海戰役之商永戰斗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進入了第三階段,戰斗十分激烈。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共30萬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撤退。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截擊敵軍,和國民黨軍激戰了四晝夜,全殲國民黨26萬餘人,活捉了「剿共」副司令杜律明,擊斃了第三兵團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戰役就此結束。
15、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通車
1915年,隴海鐵路修竣工,穿越商丘境內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在商丘站與隴海鐵路交匯,形成了「黃金十字架」,使得商丘成為了中原地區一個新的特大型交通樞紐。
16、商丘撤地設市
1997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准商丘撤地設市。1998年1月6日,商丘市召開成立大會。
17、滄桑巨變
如今的商丘已是一個人口眾多,正在蓬勃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今日商丘的巨大變化,讓每一個商丘人都自豪無比。
(2)深入挖掘巨鹿宋城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傳說
商丘是許多美麗故事傳說的發源地:相思鳥吟唱千年一曲、大小喬醉曹千口一傳、花木蘭忠貞千古一人、月下老人牽情千里一線、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貞烈千古一扇,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
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追魚」等凄美愛情故事;有「高祖斬蛇」的威武神勇傳說。可謂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莊周夢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朝三暮四」、「江郎才盡」等成語的發源地均在商丘。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僅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復姓460個,遍布海內外。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9個。
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台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根」就在商丘。姓氏中,朱、傅、宋、葛、湯、虞、華、龍等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名勝古跡
商丘共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百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
❸ 甘肅臨清是座城市嗎
是
http://ke..com/view/5200.html?wtp=tt
臨清市位於我國京九鐵路進入 山東省北部第一站上,地處東經115o42'北緯36o61',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公里,南北寬29.88公里,總面積957平方公里。土特產品 主要有棗脯、千張襖、醬菜、哈達、獅貓等。
全市版圖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城市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20萬。現轄9鎮3鄉4個街道辦事處,600個行政村。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
臨清市轄4個街道、9個鎮、3個鄉: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庄街道、松林鎮、老趙庄鎮、康莊鎮、魏灣鎮、劉垓子鎮、八岔路鎮、潘庄鎮、煙店鎮、唐園鎮、金郝庄鄉、戴灣鄉、尚店鄉。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 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後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
隋開皇六年(586)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 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另置永濟縣,先後屬毛州、瀛洲、貝州、清河郡統領。 宋代先後屬於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 金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屬中書省濮州。 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不領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
民國元年(1912)降為縣,先屬濟西道,後改東臨道、德臨道。 1928年直屬省政府。 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置,轄十個區,第一區為城區,二至十區下轄517個村莊。 1945年9月臨清解放後,縣市分設,隸冀南行署第一專署。1948年5月升為專級市,翌年復降為縣級市。
建國後縣市分治,屬河北省邯鄲專署。 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1956年清平縣撤銷,將其二區(金郝庄)、三(王集)、四區(康盛庄)、五區(戴灣)劃歸臨清縣管轄。 1958年縣市合並,置臨清市,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縣。 1965年3月將臨清縣衛運河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五個區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建臨西縣。同時將館陶縣的潘庄、八岔路兩個區劃歸臨清縣。 1983撤縣復市。
1996年8月12日,撤銷大辛庄鄉、老趙庄鄉,設立大辛庄鎮、老趙庄鎮(魯政函民字[1996]41號)。
1999年12月6日,撤銷八岔路鄉,設立八岔路鎮(魯政函民字[1999]35號)。
2000年6月13日,撤銷唐園鄉,設立唐園鎮(魯政函民字[2000]45號)。
2000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2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94247人,各鄉鎮人口: 青年路街道 43948 新華路街道 58767 先鋒路街道 26007 臨東鎮 27834 胡里庄鎮 25233 松林鎮 33876 老趙庄鎮 40412 康莊鎮 32010 劉垓子鎮 29094 魏灣鎮 24344 大辛庄鎮 33005 八岔路鎮 30384 潘庄鎮 31266 煙店鎮 36523 唐園鎮 36106 石槽鄉 28220 金郝庄鄉 24905 肖寨鄉 25292 康盛庄鄉 25197 戴灣鄉 26904 尚店鄉 29569 朱庄鄉 25351
2001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0個鎮、3個鄉:新華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唐園鎮、煙店鎮、潘庄鎮、八岔路鎮、大辛庄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庄鎮、松林鎮、尚店鄉、戴灣鄉、金郝庄鄉。
截至2002年12月31日,臨清市轄4個街道、9個鎮、3個鄉。
【歷史文化】
[編輯本段]
臨清市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繁榮的經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臨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跡眾多。唐代哲學家呂才,明代文學家謝榛,古箏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等,都是臨清人。市內現存眾多的文物古跡如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昔日臨清繁華的見證。臨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運河,在市區及周圍分布著龍山、大寧寺、歇馬亭、五樣松等古跡,為臨清增添了濃郁的古韻。近年來建成的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溫泉水上樂園、古黃河公園、葡香園等,都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臨清是武訓興學所在地、山東快書誕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劇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還是首批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老年體育先進縣。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環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現出文化是這個古老城市的靈魂。2001年,臨清成功注冊了「運河名城」、「運河古城」商標。
臨清市始終把發展文化事業擺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繁榮發展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圍繞打造運河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業投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初步建立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繁榮、健康的文化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經濟建設】
[編輯本段]
臨清市不斷加大投入、調整結構、開拓市場、強化管理,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工業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利稅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支撐點日益增多。2005年,臨清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47家,其中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26家,比上年增加5家。今年1至4月,市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9.96億元、利稅7.64億元、利潤4.62億元,分別增長44.68%、44.51%和47.15%;完成工業投入13.32億元,增長132.3%。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整體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初確定的21個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一批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進展順利,多數實現了當年開工建設、當年投產達效。今年,臨清市又篩選了30個過千萬元的重點項目,由縣級領導幹部作為聯系人,定期調度進展情況。同時,加快培植骨幹企業第二梯隊,根據企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篩選了除八大集團外的12戶骨幹企業作為重點支持和扶持的對象,在政策、資金、領導精力等方面給予傾斜,使之成為臨清工業發展的新亮點,進一步培植壯大工業經濟整體實力。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創建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奧博特有限公司的「奧牌」銅管被命名為「中國名牌」產品,實現了建國以來臨清「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另有3種產品被命名為「山東名牌」產品。目前,全市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達到6個,有力地提升了企業形象和產品競爭力。
【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
提高經濟外向度,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臨清市在杭州成立了招商辦事處,在「長三角」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以浙江、廣東等先進地區為重點,多次組織小團組外出招商,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臨清市合同引資額29.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4%。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外經貿工作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2005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26萬美元;完成出口創匯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
龍頭帶群體,群體促龍頭,民營經濟增勢強勁。臨清市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推進民營經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民營經濟在更高層次上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軸承、棉紡織、農機配件三大特色產業檔次明顯提升,軸承加工業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臨清市被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評為「中國軸承之鄉」。2005年,臨清市民營經濟稅收完成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鄉鎮辦事處民營經濟稅收完成2.49億元,增長19.6%,鄉均增收256萬元;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增長15.4%。
【運河名城】
[編輯本段]
千年古運河哺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可以說,臨清是完整體現中國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近年來,臨清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臨清名城、名人、名勝、名吃、名產等「五名」優勢,科學定位,精心選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大力弘揚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大眾文化,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名城。
發揮名人效應。臨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臨清市1998年興建了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季羨林先生資料館,「兩館」開館以來,舉辦文化交流、書畫展覽、青少年主題教育活動60餘次,接待參觀群眾20餘萬人次。2001年,臨清市隆重舉行了紀念張自忠將軍誕辰110周年活動和慶祝季羨林先生90華誕活動。今年4月初,投資300餘萬元的張彥青藝術館破土動工,預計今年10月份開館。
發揮名勝優勢。臨清古跡眾多,境內擁有明代建築運河鈔關等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帶有明顯的運河文化烙印。臨清市把合理地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制了《臨清市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和《臨清市旅遊事業發展規劃》,對舍利塔、運河鈔關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復,對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進行了美化、綠化,開發了運河文化一日游專線。
發揮名品效應。臨清地產豐富,名品眾多。臨清哈達、臨清獅貓、濟美醬菜、臨清貢磚等享譽古今,特色小吃、風味食品在全國的知名度也很高。臨清立足傳統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前,臨清貢磚工藝得到恢復,獅貓繁殖成為臨清人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臨清哈達的生產、濟美醬菜的生產形成規模,建成了匯集臨清特色小吃的臨清美食一條街。衛河釀造集團依託臨清運河文化開發出的「衛河王」酒、「謝公」酒、「獨占鰲頭」酒、「鈔關老窖」酒等系列產品深受歡迎,一些產品遠銷歐盟、北美及日本市場。「衛河」系列白酒還榮獲「山東名牌產品」稱號。
發揮名城效應。臨清是著名的京劇之鄉,臨清人懂京劇、愛京劇。1999年,臨清市申報成立了山東戲曲學校臨清分校,培養了一大批京劇專業人才。近年來,又相繼成立了「雙百」戲曲學社、京劇協會等7家業余京劇協會,每年定期舉辦京劇票友大賽。2001年,臨清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京劇票友藝術節。山東臨清市京劇團於2006年11月13日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巡營》、《女起解》、《探皇陵》、《望江亭》四台經典摺子戲。一個縣級京劇團能夠登上全國戲曲最高殿堂的舞台,這在長安大戲院的歷史上也十分鮮見。從十多年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給了臨清「京劇之鄉」的稱號至今,許多京劇名家來臨清演出,每每都有回家的感覺。 臨清「京劇之鄉」盛名遠播,吸引了全國各流派、各行當的京劇藝人來此獻藝。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多次來臨清登台演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和曾,便是在臨清唱紅進而走向全國的。此外,著名京劇劇目《陳三兩爬堂》、《連升三級》、《九江口》等均是以舊時臨清的人或事創作而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和李世濟來臨清演出時說:從未見過像臨清人這樣愛京劇又懂京劇的觀眾.街頭巷尾隨處可聞京劇之聲,就連四歲的孩子都能唱上一段,中國京劇院的李和增等老藝術家都曾在此工作過。雖然排練條件艱苦、演職員收入有限,但該團的50餘人卻堅守著京劇這塊陣地。全團行當齊全、流派豐富,張派青衣、葉派小生、裘派花臉、譚派老生等流派都有代表人物,臨清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為把山東快書藝術發揚光大,在大眾公園樹立了高元均先生塑像,並於2004年承辦了全國山東快書大獎賽。
【文化產業】
[編輯本段]
文化產業發展的後勁在管理,同時也在創新。近年來,臨清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堅持正確導向,創新管理思路,有效地培養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後勁。
促進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建設。臨清市是全國著名台(日)歷印刷基地,台(日)歷印刷品佔全國農村市場50%以上的份額。2005年,臨清市台(日)歷印刷企業完成產值1.3億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臨清市針對本市文化市場發展現狀,多次進行專題研究,工作中堅持長效管理與集中行動相結合,逐步建立了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綜合治理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文化、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工作協調、信息通報及聯合行動機制,幫助經營業主加強自我管理和監督,實現行業自律,自覺接受政府依法實施的監督管理,加強文化市場義務監督隊伍建設,發動社會各界共同管理文化市場,確保了全市文化市場的健康繁榮。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臨清市不斷探索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文企聯姻、文商聯姻,實現「以文養文」。幾年來,宣傳、文化等部門多次組織市京劇團到浙江永嘉,與當地的崑曲研究所等藝術團體合作演出,既開拓了演出市場,又收到了經濟效益。市京劇團與彩虹集團聯合成立了「彩虹京劇團」,解決了京劇團的經費問題,同時提升了企業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夕陽紅藝術團與計生協會聯合,成立了「心連心」藝術團,實現了文藝演出與計生宣傳的雙促雙進。麵塑與根雕工藝品、京劇《張自忠》排演項目、濟美醬菜包裝、流動舞台車等精品項目,將成為文化產業招商的新起點。
注重文化人才培養。近年來,臨清市積極探索文化工作「快出人才、多出精品」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才使用機制和人才管理機制。同時,大力實施文學藝術精品工程,建立了「文藝精品」創作獎勵辦法,使一大批優秀文藝人才脫穎而出。退休幹部王子華創作的小品《鞋釘》,獲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創作一等獎;方建光的書法作品,獲全國書法大賽最高獎———蘭亭獎;劉北的兒童文學作品《雲狐》,獲全國冰心文學獎,等等。
【精神文明】
[編輯本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經濟發展與文化落後的矛盾日益突出。針對這種情況,臨清市加大文化事業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運河文化廣場等文化基礎設施。自1998年以來,興建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季羨林先生資料館,開發城區古運河,建設臨清運河文化廣場和臨清劇院等項目投資過億元。幾年來,臨清市對原有的基礎文化設施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資源整合,使其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為整個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目前,全市建立社區文化活動站28個,鄉鎮辦事處文化活動站16處,城鄉圖書館5處,建成較大規模的城區文化廣場5處。2006年,臨清市還計劃對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進行改造升級,對季羨林先生資料館進行擴建。
同時,臨清市圍繞現有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按照「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採取「政府拿一點、部門單位贊助一點、受益群眾承擔一點」的辦法,促進文企聯姻、文商聯姻,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臨清市承辦的全國京劇票友藝術節、全國山東快書大獎賽兩項活動,都由知名企業冠名贊助。不僅如此,臨清還大力倡導企業文化建設。2002年,三和色織集團投資2000餘萬元建設了運河文化博物館;2005年,由各級文明單位冠名贊助,成功舉辦了「文明之夜」大型消夏文化月活動,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運河文化廣場和臨清劇院投入使用以來,通過市場化運作,舉辦了「京劇票友大賽」、「青年歌手大賽」、「雙慶」大型文藝演出、京劇雜技專場、春節聯歡晚會、消夏電影專場等系列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實現了部門單位效益和群眾利益的「互惠雙贏」。
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的召開,將為臨清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機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挑戰激勵著臨清人民再鑄新的輝煌。當前,全市人民正以奮發向上、只爭朝夕的熱情,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跨越發展之志,鼓跨越發展之勁,聚跨越發展之力,闖跨越發展之路,加快建設著富裕秀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臨清。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臨清必將成為運河沿岸一顆璀璨的明珠。
❹ 急求一份關於政治、風俗、藝術文化、歷史、資源、名勝,方面的論文!!!各個省市均可!!!
[論文關鍵詞]生態旅遊 中國 前景分析
[論文摘 要]生態旅遊已被確定為世界旅遊業中迅速發展的領域。該文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十大領域,即風景名勝觀光旅遊、紅色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考察/探險旅遊、觀光農業旅遊、湖泊濕地旅遊、山(岳)地旅遊、草原旅遊和森林旅遊等的發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為提高我國生態旅遊業的競爭力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羅清(1965-),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遊資源、創意文化旅遊、旅遊經濟,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旅遊系。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來的。生態旅遊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為了享受和欣賞歷史的和現存的自然文化景觀,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從其定義來看,生態旅遊的內涵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二是要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表徵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旅遊發展的角度看,生態旅遊是近年世界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年增長率達到25%~30%,生態旅遊儼然已成為世界性旅遊的潮流,並將成為21世紀國際旅遊的主流。以下針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進行前景分析:
一、風景名勝觀光旅遊
風景名勝資源,系指富集著以獨特自然景物和悠久歷史文物古跡取勝,以景物環境為載體,人類實踐創造的,有普遍社會價值的優秀財富。我國山河壯麗,景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
依託豐富的風景名勝旅遊資源,以下幾種主要模式適合風景名勝旅遊資源的開發:(1)科學考察為主導的風景名勝旅遊。可以開展此類旅遊的有黃龍寺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等。(2)歷史古跡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古長城、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等。(3)文化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等風景名勝區。屬古石窟藝術文化的,如我國的麥積山、龍門、雲岡、敦煌等風景名勝區。(4)自然類風景名勝旅遊,如桂林灕江山水、廬山、秦皇島北戴河、承德避暑山莊、海南三亞等。(5)民族風情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內蒙古草原風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現代工程觀賞類風景名勝旅遊,如長江三峽大壩、南京長江大橋等。
二、紅色旅遊
「紅色旅遊」是指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組織接待旅遊者進行參觀游覽,實現學習革命歷史知識、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振奮精神、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的旅遊活動。「紅色旅遊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地域范圍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區和紅軍長征線,但以長征沿線為重點,這就形成了井岡山、瑞金、韶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一條「紅色」主線。國家大力培育的重點紅色旅遊區包括:以上海為中心的「滬浙紅色旅遊區」;以韶山、井岡山和瑞金為中心的「湘贛閩紅色旅遊區」;以百色地區為中心的「左右江紅色旅遊區」等。圍繞著「紅色旅遊」線路開發與挖掘沿線的旅遊資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線的旅遊鏈條,形成當地旅遊資源的整體聯動,進而促進本地旅遊經濟上檔次、上水平,促進本地經濟快速健康地發展。
三、民俗旅遊
民族旅遊以觀賞、理解以及參與地域性風土人情為目的,特別適合於較短時段、較短路途的鄉村旅遊。它主要是將旅遊區納入文化之中,進而展示區域文化特徵。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傳統的民族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性,各地區、各民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交通、宗教、節慶、婚喪、禮儀、集市等都具有特色,並富有極為強烈的可視性和獨有的觀光魅力。
根據資源的特點,民俗旅遊開發方式應該採取多種模式:(1)集錦薈萃式,如深圳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華民族園等;(2)復古再現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均屬於此類;(3)原地濃縮式,如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公園,集中呈現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均屬此類;(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5)主題附會式,如蘇州名園」網師」園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6)短期表現式,指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的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以及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
四、體育旅遊
近年來,體育旅遊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體育旅遊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歐美地區,那裡的人們己不滿足於周末逛公園了,而是通過旅遊參與一些體育活動,比如騎自行車郊遊、上山滑雪、山間旅遊,周末的時候到海濱沖浪、游泳、乘遊艇出海等,既達到健身目的,又實現了對大自然的回歸,使身心徹底放鬆。
體育旅遊在我國的開展僅有十幾年的歷史。1986年成立了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先後進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動,例如: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老式汽車遠征旅遊、國際馬拉松賽馬、熱氣球邀請賽等大型體育旅遊。此外,還在一些適合各項體育旅遊的地區開發了許多項目,例如:珠峰探險、大渡河漂流、黑龍江狩豬、桂林一雲南自行車游、絲綢古道汽車游、篙山少林寺武術游、沙漠一草原騎馬駱駝游、阿壩地區徒步旅行等。最近,遼闊的內蒙古草原成為體育旅遊的新熱點,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源源不斷地涌到內蒙古自治區風景名勝地,在響沙灣滑沙;在呼倫貝爾盟舉辦的」冰雕雪橇節」上人們在天然滑雪場上一展風采;夏天,遊客在海拉爾舉行全國橡皮艇漂流賽。包頭、呼和浩特先後成立射擊、攀岩俱樂部,開辟黃河漂流一爬響沙灣一登山等活動。海南則是開展帆板、海上摩托艇、海上跳傘,潛水等多種運動項目的好去處。
五、考察/探險旅遊
指旅遊者從未見過、聽過或者經歷過,既標新立異,又使人特別興奮或驚心動魄的旅遊活動。許多旅遊者把獲得各種刺激性的探險看作是一種享受。因此,探險旅遊也屬於一種享受旅遊。我國的探險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碧綠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荒漠,奔騰的江河,洶涌的大海,由於偏遠與艱險,許多美景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廣闊人跡罕至的區域,被外界稱之為「凈土」。依託豐富的探險旅遊資源,能夠開發的旅遊項目繁多,主要有秘境旅遊、海底旅遊探險、沙漠旅遊、斗獸娛樂旅遊、狩獵旅遊、體育觀戰旅遊、激流探險、洞穴探險、礦井探險、高山探險、森林探險等。我國開設此項目較成功的是海南,人們在此可潛入海底欣賞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各種各樣的熱帶魚,還可觀賞海底村莊、海底森林等,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
六、觀光農業旅遊
觀光農業旅遊是旅遊市場中的一種新產品,游為主題,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組合旅遊產品,以引起旅遊消費慾望,滿足旅遊者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新型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活動、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旅遊形式,簡稱觀光農業。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開發項目,觀光農園這一旅遊新產品不僅日趨活躍,而且日漸顯示出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在我國發達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周邊交通便利的農業地帶開展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戶」等觀光農業旅遊(或鄉村旅遊)已搞得紅紅火火。游歷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遊者,在農業旅遊中找到了一種真正接近自我、回歸自然的鄉土感覺。觀光農園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滿山,魚躍禽鳴,荷塘萬里,涼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農耕景觀,從另一方面圓了許多都市人的綠色夢,亦以農業生態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我國生態旅遊的內容。
七、湖泊濕地旅遊
濕地生態系統的景觀單一,景觀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進行濕地生態旅遊開發時,要注意開發項目的特色性。開發項目包括觀鳥、水上體育運動、垂釣、捕魚等活動。重點開發項目為觀賞鳥類。青海湖鳥島是我國最著名的觀鳥勝地,新疆巴音布魯克、山東榮成、鄱陽湖、洞庭湖、崇明島、扎龍保護區,等均是觀鳥的理想之地。
但我國的觀鳥活動近年來才開始活躍起來,市場的全面發展需要培育。進行觀鳥旅遊活動的開發,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掌握鳥類的生活習性,尤其是遷徙的季節,同時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導游。編制觀鳥旅遊指南也非常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觀鳥時間、地點和注意事項。除專業觀鳥外,還可以舉辦鳥類鑒賞和知識講座、觀鳥夏令營、築巢引鳥、觀鳥比賽等生動活潑的參與性活動。
八、山(岳)地旅遊
山地是綜合型的極具生態價值的生態旅遊資源。山地系統本身是地球內、外應力錯綜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地貌景觀的多樣性。山地系統由於土壤、植被、生物、氣候系統的垂直帶譜分布明顯,特別是我國地貌的區域的界山往往具有東西或南北自然環境的過度性質,不僅出現生態的、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溫景象的多樣性與特殊性。山地的綠色植被、豐富的動植物、鮮明的垂直帶譜、新鮮的空氣等對生態旅遊者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山地生態旅遊內容十分豐富,登山、健行、森林探秘、動植物觀賞、溫泉療養、洞穴與瀑布探奇、宗教活動等,都是山地旅遊的代表項目。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發展山地生態旅遊的潛力極大。目前開發比較成功的有黃山、廬山、張家界、九寨溝、長白山、五指山、武夷山等。西安市秦嶺山地生態旅遊的開發也很有新意。中國山地生態旅遊未來應重點開發的地區,療養類有廬山、黃山、莫干山、雞公山、峨眉山等;宗教探訪類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洞穴探奇類有貴州織金縣織金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湖南張家界黃龍洞、鄂西騰龍洞、四川豐都雪玉洞、遼寧本溪水洞。
九、草原旅遊
草原旅遊是以草原生態系統為旅遊對象的旅遊活動。我國有60億畝草地,約占國土面積的40%,其中8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我國不僅有大面積遼闊的溫帶草原,更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分布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還有熱帶、亞熱帶草地。比較著名的大草原、草地有十處:錫林郭勒大草原、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爾多斯荒漠草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新疆山地草原、甘肅祁連山地草地、雲南香格里拉山地草地、雲南元江河谷的熱帶草地、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溫帶疏林草地以及四川紅原草甸等。
十、森林旅遊
所謂森林旅遊是指人們在林區依託森林風景資源開展的以旅遊為主要目的的多種形式的野遊活動。這種旅遊無論是直接利用森林還是間接利用森林,都屬於生態旅遊的范疇。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風吸塵、降低雜訊、凈化水質、調節氣溫等多種生態功能,環境質量一流,特別是森林中空氣負離子濃度高,森林植物又能產生一種精氣,也叫植特芳香氣(外國稱「芬多精」)可以殺滅有害細菌,消除病菌,具有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神經官能症、哮喘、氣管炎等多種疾病的功效。所以,在世界性的旅遊熱浪中,以「回歸自然」為主題的森林旅遊業前景十分看好。我國被海內外遊客評選出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就有35處與森林有關。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5894.1萬公頃,從森林面積的絕對數量來講,居世界第五位。特別是我國地跨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眾多氣候帶,林區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大小興安嶺壯美的大森林;川滇雪域高原的古老原始林;東南沿海的「海底」森林(紅樹林);大漠深處的胡楊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森林;還有整齊壯觀的人工林海、竹海。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遊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2]陳福義,范寶寧,中國旅遊資源學[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3]周作明,永遠的朝陽-民族旅遊研究[M],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4]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遊規劃原理旅遊[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5]王興斌,生態旅遊科學探索[M]香港旅遊,1997
[6]黃貴,初論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策略[J],湖北體育科技.2001
[7]程占紅,張金屯,生態旅遊的興起和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1
[8]潘秋玲,新疆荒漠旅遊的開發前景與導向分析[J],乾旱地理,2001,23
❺ 霸王墳古墓群的西楚霸王之墓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
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臧,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今東平縣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相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
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范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於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❻ 晉州市歷史文化
晉州市有2500餘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後,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台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並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後燕國、齊國、趙國先後攻佔過昔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佔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後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屍體集於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縣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齊廢除曲陽縣並入藁城。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徵(晉州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於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飢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庄、李氏庄、劉氏庄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倖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後晉州經濟漸次復甦。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後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於此,並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在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
❼ 贛州客家文化具體歷史發展,各朝代的表現形式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有如分布在章貢區、龍南、安遠、信豐等縣的圍屋千餘座,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特,類型之廣乃是罕見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牆和眾多的宋代古跡遺存而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的贛州城區;有如在廣大城鄉保存完好而眾多的姓氏家譜、族譜,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據;有如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百餘種民間藝術;有如備受海內外客家人喜愛的贛南客家採茶戲;還有獨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贛州風水文化在國內外影響甚廣,自古江南交口稱譽的三大術數列為首位的就是贛州風水。
江西上猶,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傳統的客家文化項目瀕臨失傳。為此,上猶縣動員各級組織和社會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遺產,挖掘客家文化資源。「九獅拜象」是上猶獨具特色的大型燈彩,上猶縣投入巨資,組織民間藝人重新開發、拯救了這一客家文化遺產。
江西興國縣梅窖鎮的山水之中,鑲嵌著一座神奇而美麗的村莊——三僚。它被人們譽為「堪輿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近幾年,一批批省內外遊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聞媒體皆紛至沓來,尋找先人的蹤跡和山水的奧秘。
這個擁有四千餘人口的大村莊,大部分為曾、廖兩個姓氏。地處僻壤的三僚是因為風水大師楊筠松而出名的。楊筠松因救世濟貧而被世人稱之為救貧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靈台地理之事,拜為金紫光祿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直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至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的楊筠松發現三僚村的地形構造竟像一個堪輿用的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羅盤中的指針。於是,漂泊中的楊筠松帶著他的兩個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個茅棚定居下來,三僚也因此得名。從此,楊筠松就在這里授徒著書,創立和傳播他的堪輿理論。在他的倡導下,中國民間的風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傳且盛行於海內外。
曾、廖兩姓子孫也操風水之術世代傳承。至明代,曾文 的後裔曾從政,廖王禹的後裔廖均卿同時為明成祖朱棣勘測皇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舉世矚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們兩人堪測營建的。曾從政還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柩還鄉榮葬。至明嘉靖年間,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紹定兩位有名的風水術士。
圍屋,是一種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於一體,住在圍內的居民,都是某一個共同祖先的後裔。圍屋內的人相見。互以宗親長幼相稱。因此,圍屋的第二大特點,就是「血緣性」。維持這種血脈關系的紐帶,便是每年定時進行敬宗祭祖活動,故圍屋內必設有「祖堂」這一公共建築。圍內實行族長管理制,統一管理圍內諸如交通、衛生、排水、糾紛等。他們平時各為家政,祭祖行禮時,便是一個大家庭,遇到外敵入侵,則整個圍民又是一個統一的戰斗集體。
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民國初年以後,便基本上不建了。現存最早的兩座圍屋是:龍南楊村烏石村的盤石圍(建於明末)和楊村的燕翼圍(建於清順治五年1658年)。從大量圍屋年代考察的比較看,一般年代越晚,圍攻屋的防禦設施越完善,形制也趨統一。現常見的那種四角構築炮樓的方圍屋,便是清代中期時開始流行的。
❽ 杭州二日游怎麼安排
杭州的主復要景點都在西湖邊制,要體驗杭州生活茶鄉生活,湖光雅趣.
周六早上到西湖邊,平海路東坡路口乘坐公交K7 終點站靈隱寺,拜佛一定趁早.回來再做K7到岳廟看一下半小時,然後對面肯德基,午餐後租公共自行車可以去孤山,看看樓外樓西泠印社,停留平湖秋月,再經白堤斷橋.沿著湖邊一直騎車到音樂噴泉,坐下來看看西湖的湖光山色.夕陽之美
然後半小時候打出租去清河坊的高銀街,順道一定去胡雪岩故居,然後在胡雪岩故居對面的鼓樓的中山南路品嘗杭州地方小吃,蔥包薈,片兒川,貓耳朵等等,晚上走進鼓樓順著御街看看,很美.
周末乘坐Y2可以去梅家塢村去看看杭州的茶鄉人家.
❾ 說明城鎮化建設如何加強文化建設
你好!可以參考下這個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文化建設納入城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來抓,著力在立「魂」、樹「形」、建「網」、興「業」、傳「脈」、化「民」、強「本」上下功夫。
一、立「魂」,打造城鎮文化品牌
深入實施「文化立市」、「文化立鎮」戰略,在城鎮建設和發展上全面突出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城鎮文化;要系統深入挖掘以東坡文化為代表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從東坡文化中提煉眉山城市精神,以東坡文化「立市」,全力打響打好「東坡牌」。東坡區等6區縣要分別挖掘詩書文化、仁義文化、長壽(忠孝)文化、生態(道教)文化、大雅文化、竹編文化等縣域特色文化,實施「文化立縣」發展戰略,打造「一區一縣一品牌」。小城鎮也要深挖鄉鎮文化,突出文化特色抓規劃、抓建設,打造一批文化特色濃郁的風情小鎮。新農村綜合體要將鄉土文化融入整體規劃建設中,體現原汁原味的鄉土特色。
二、樹「形」,建設城鎮文化形態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堅持「文城一體」、做特「文」字,將城市文化的各種元素,全方位注入城市建設中。一要全面梳理文態。要系統搜集、整理和分析城鎮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各種文化元素,形成城鎮文化發展的「路線圖」和「資料庫」。二要全面打造形態。要統籌規劃,整體設計,科學布局,將城鎮的文態全方位、系統性地注入城市建築、道路、街道、市政設施、廣場、公園、水系等建築形態和園林、雕塑、小品、亭台樓閣等建築藝術中,要大力普及城市標志、城市名片、城市宣傳主題詞,突出展示城市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市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和感染,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
三、建「網」,強化城鎮文化服務
一是集中力量建「龍頭」。市本級力爭到2016年建成各1萬平方米的市圖書館、市文化館、市博物館,成為眉山城市文化中心。各區縣也要建設完善縣級文化中心,打造城市文化「會客廳」。二是統籌城鄉抓覆蓋。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要全面建設城市文化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城市電子閱報屏、農家書屋和社區書屋,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農村電影放映點等基礎設施。尤其是市民生活的主要載體——社區(小區)要按標准配套公共文化設施,形成網格化文化服務。要創新社會管理,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和體育健身等設施,在全市所有鄉鎮和街道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四、興「業」,發展城鎮文化產業
按照2020年投資達到1000億元的發展目標,重點打造三大文化產業。一是文化旅遊業。依託全市「一體兩翼、十字帶動」的經濟發展格局,構建「一城三片」的文化旅遊產業格局。加快東坡文化核心區、中國泡菜城、青神竹編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大力推進「東坡宋城」、瓦屋山、七里坪、柳江古鎮、中岩寺、大雅堂、彭祖山、黑龍灘長島等重點項目,打造一批4a級以上的景區景點,推動眉山建設成都「後花園」。二是文化傳媒業。加快眉山日報、眉山電視台、眉山廣播電台、眉山網發展。剝離國有媒體非時政類資源,加快發展傳媒集團。各區縣建成1—2座數字影院。大力改造提升新聞出版、印刷、裝潢等傳統文化產業。三是文化娛樂業。重點發展綜合性、規范化、上規模、上檔次的文化娛樂產業,推動演藝和會展經濟發展。加快發展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網路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
五、傳「脈「,保護城鎮文化遺產
重點實施三大工程。一是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搶救維修工程。加快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抓好三蘇祠、蘇墳山、中岩寺等重點文物點的保護維修。適時回遷武廟、城隍廟,打造紗縠行、清眉州古城牆等歷史文化街區。二是實施「申遺」工程。大力推動瓦屋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青神竹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一批全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加強生產性保護,構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三是實施名鎮保護開發工程。重點保護開發建設洪雅柳江、高廟,仁壽高家,彭山江口、牧馬,東坡太和、永壽,青神漢陽,丹棱雙橋等一批文化名鎮,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以上。
六、化「民」,弘揚城鎮文化精神
以文化民是文化的重要功能。要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大力發展文藝創作,在城鎮化進程中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一是從上到下建隊伍。按照「政府主導、整合資源、民辦公助、市場運作」的原則,市本級做大做強東坡藝術團,區縣組建骨幹文藝院團,每個鄉鎮(街道)組建2支以上文藝隊伍,每個村(社區)組建1支以上文藝隊伍,實現文化隊伍全覆蓋。二是「鋪天蓋地」搞活動。堅持開展「眉山東坡大舞台」、「送文化下鄉、進社區、進園區、進景區」、文化惠民季、全民閱讀等品牌活動,鼓勵社區、小區、農村群眾自發有序開展「壩壩舞」等小型特色活動。全市各級各部門每年開展群眾文化活動2200場次以上,經常性參加文化活動的群眾達到1200萬人次以上。三是「頂天立地」抓創作。大力實施文藝創作「五個一工程」。集中力量創作反映眉山特色、能夠在全國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部文學作品、一台舞台劇,爭獲全國、全省大獎。
七、強「本」,夯實城鎮文化保障
一是著力強化組織領導。市上成立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實施「文化立市」戰略建設文化強市工作領導小組,各區縣、鄉鎮也要比照市上強化文化工作領導。堅持把文化的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單項目標管理,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建立完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充實和配強各級宣傳文化部門、鄉鎮(街道)文化專干力量。二是突出加大文化投入。市和區縣都要設立文化事業發展資金和文化產業發展資金,著力扶持重大文化項目、重點文化企業和文化領軍人物。市、區縣財政確保文化建設投入增幅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按政策全額配套中央和省補助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管好用好中央、省、市、區縣免費開放資金和農村文化專項資金。三是全力保障文化安全。市、區縣要抓好文化綜合執法隊伍「三化」建設,建立部門齊抓共管和市、區縣、鄉鎮「三級聯動」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狠抓綜合執法,保持對文化、新聞出版、文物、廣電等市場的有力有效管控,確保文化、新聞出版和廣電行業安全、穩定、和諧發展。
❿ 霸王墓的史料記載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關於谷城及相關項羽墓的史記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葬,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東平和項羽關系淵源
今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項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