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豆腐乾是誰發明的
配料:
豆腐。
·操作:
(1)備料。上等黃豆3公斤,精鹽 600克,醬油250克,桂此15克,姜丁25克,香蔥15克,味精10克。
(2)磨漿。先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後磨成漿,濾渣後備用。
(3)煮漿。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後,再添加 20%-25%的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疑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路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
(4)凝固。漿溫降至8_0_-90℃時,即可用鹵水點漿。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鍾,當漿溫降至70~c左右時上包。
(5)劃腦。上包前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於打破網路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
(6)上包。先將包布鋪在格板 (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乾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可稍高於格子幾毫米,數量要根據豆腐乾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後將包布包紮緊,加壓成型,1小時後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乾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清水中浸包 30分鍾左右取出。
(7)浸泡。先將500克精鹽放人3公斤清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乾置干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後撈出,瀝去水分。取7公斤清水倒人鍋內,放人100克精鹽、姜丁、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精,製成鹵水。
(8)煮干。將已製成的鹵水回鍋燒沸加人豆乾,煮30分鍾左右,取一豆乾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2. 香乾和豆乾有什麼不同
香乾的全稱是五香豆乾。就是有顏色的那種。一般豆乾是白色的。
3. 豆腐的歷史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
「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
提到中國的豆腐,日本人如是說。
說一個笑話哈。其實也不是笑話,是真事兒。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居然有許多日本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怪事兒吧?)
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NND,侵權呀。)
說起這淮南堂,其實是中國淮南一家豆腐坊。取這個名字,據說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就成了淮南王發明的了?)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這幫僧道,發明專利也用來拍馬屁,還出家人哪。)
這就是豆腐的來歷。不過也有傳說是煉丹的時候不小時用鹵水一點,就成了豆腐。反正總歸跟修仙有關吧。
第二個豆腐由來的傳說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壽春(即今安徽壽縣)。相傳,劉安無心過問政事,他夢想長生不老,急於尋求靈丹妙葯,於是在八公山召集了一批門客,叫他們燃起熊熊爐火,用黃豆和鹽鹵煉丹。不料劉安渴求的靈丹妙葯未能如願以償,而黃豆和鹽鹵加工後卻起了化學反應,變成了細膩可口聽豆腐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豆腐。
由於豆腐製作簡便,營養豐富,很快傳遍了世界各地。如今豆腐的品種也增多了,吃法更五花八門,並成了各國人民十分喜愛的食品了。
4. 遂寧豆腐乾的歷史背景
肖老三豆腐乾貌似以前他是賣散裝的,他家有七兄弟,他排行老三,改革開放的時候自己創業,才得來現在的規模,想想,也挺艱辛的。沒什麼特別背景。
5. 豆腐乾的來歷
位於中國四川南部萬里長江第一縣、文明古城南溪是生產豆腐乾版之傳統企業,歷權史悠久。
南溪豆腐乾始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最初小作坊生產的單一品種五香豆腐乾發展到現在的大規模高技術多品種的現代化產業。
如今,南溪縣專業生產豆腐乾較大的現代化企業就有三個:葉玉林食品廠、庶人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好巴食食品有限公司。繼承傳統的生產工藝,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形成規模化生產,由原來的五香豆腐乾發展為五香、麻辣、金鉤、燒烤、泡椒、火腿、牛汁等七大系列和葉玉林、庶人坊、好巴食三個品牌近三十個品種。南溪豆腐乾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考究、風味獨特、口味細膩、鮮香柔韌、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深得人們喜愛,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產品供不應求,僅能滿足附近地區需求,外省極不易買到。
6. 柏楊豆乾的歷史
明清以來,在利川柏楊集鎮一帶就大量生產豆乾,並被當地官員列為朝廷貢品,深受朝廷皇族們的喜愛,使豆乾製作傳統工藝沿襲幾百年傳承至今,成為人們喜愛的地方風味小吃。
7. 豆腐的起源
豆腐起源於中國西漢時候。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7)金淘豆乾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紹豆腐製法。
在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不太熟悉豆腐,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物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8. 豆腐的來歷
豆腐別稱黎祁[1],相傳為是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淮南王劉安所發明[2]。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鹵水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3][4]。袁翰青以為是五代才有豆腐[5]。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谷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6],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7]目前關於豆腐發明人的記載,最早見於五代謝綽的《宋拾遺錄》「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其術於世。」宋代朱熹則作詩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並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和麵筋[8];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腦和煎豆腐[9]。
目前關於豆腐的傳統製法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元代鄭允端「豆腐」詩中有「磨礱流玉乳」。
在由漢到明的過程中,豆腐製作方法的記錄,完全不予正式書面記載。《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和《天工開物》中都全無豆腐製作方法的記載。明李時珍首次比較完整記載傳統豆腐生產過程。《本草綱目》谷部卷25"豆腐」:「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水浸,磑碎。濾去渣,煎成。以鹵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其生產過程是:選豆一浸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成型,這也就是傳統豆腐生產的基本過程。生豆漿有毒,必須煮沸(「煎成」)使蛋白質變性才能消去其毒性而可食用。《本草綱目》中亦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劉安」。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10],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見解,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現在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11]。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發現花崗岩豆腐水磨。《漢書》記載劉勝死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比劉安晚10多年。
日本傳統的觀點,認為唐代鑒真和尚在公元757年東渡日本時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傳入日本,日本人視鑒真為祖師,不過,學者們至今還沒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證據。1183年日本朝廷管員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記中記載有「唐腐」,約半世紀後,有一封日本僧人日連上人的書信中出現「磨り豆腐」(すりどうふ,suridofu),可能是一種豆腐。到十四世紀,日本文獻中多次出現「唐腐」、「唐布」等詞,而「豆腐」一詞,遲至1489年才出現於日本[12]。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學川出版了一部名為《豆腐百珍》的食譜,書中介紹了100多種豆腐的烹飪方法。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13]。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teu fu」還介紹豆腐製法,[14]。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品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現今,在西方的亞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都能買到豆腐。
9. 鹵汁豆腐乾的歷史起源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製品的國家。西周至春秋時期,人們把大豆(即菽)當作主要食糧。農民們不止一次唱到它: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谷之。七月烹葵及寂。古人不但將大豆當作主食,而且逐漸地研製了豆腐、做豉、制醬、生豆芽、榨油……,以及製作其他豆製品,這是對人類一大貢獻。僅平常的豆腐一品,至今己風靡世界矣!豆腐起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襲父封為淮南王,都壽春42年。劉安養方術之士千人,皆多神仙秘法
鴻寶之道。其門客中,蘇非、李尚、田由、晉昌、左吳等八人名氣最大,號稱八公。八公終日陪劉安在壽春城北山煉求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葯,劉安等在煉丹中,偶以石膏點豆漿,經過化學變化而成豆腐。典籍中對劉安發明豆腐有許多記述。記載劉安發明豆腐的典籍多達四五十種。現摘其要者,分述如下:《辭源》記載:「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淀以鹽鹵汁,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宋·朱熹《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己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帛布。這是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豆腐為淮南術的記載。元·吳瑞的《日用本草》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術子·雜制篇》雲: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之術也。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雲:「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罐浸來檐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豆腐》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陳繼儒《叢書集成·群碎錄》雲:豆腐,淮南王劉安所作。明·羅欣《物原》載:劉安始作豆腐。
清·汪汲《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志屬史信,是完全可以依賴的。明清之際方以智《物性志》雲:豆以為腐,傳自淮南王。古老的歷史遺跡是豆腐文化的考古依據。中國第二屆豆腐文化節期間,在古城壽縣召開「豆腐文化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應邀參觀壽縣博物館。看到了1965年4月出土於壽縣茶庵鄉瓦房村,庄隊漢墓中的水磨。從出土文物來看,豆腐發明於漢代的時間、地點是可以確信無疑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裡,豆腐製作逐漸傳遍了全中國。各地的勞動人民又不斷根據地域特點加以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中國的豆腐文化。海峽兩岸為光大豆腐的美食,弘揚民族文化,於1990年9月15日分別在北京和台北舉辦了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並確定9月5日---豆腐發明人淮南王劉安的生日為中國豆腐文化節,每年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
10. 豆腐的歷史和發展。
豆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極富代表性的副食品。考古學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國已有回二千年的歷史了答。中國文化中許多諺語、民謠、歇後語都與豆腐有關。
豆腐在宋代就已在中國各地普及,至清,更成為上至皇家、貴族,下至窮苦百姓、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
在清代的平民百姓中,豆腐也是極普遍的一種食物,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和地域的差異性。北方地區以鹽鹵點制的豆腐為主,稱為老豆腐,南方則以石膏點制為主,稱為嫩豆腐。鄂西土家族中清代就有「吃不過的面飯懶豆腐,穿不過的草鞋家機布」的民諺。
清代豆腐生產發展迅速,豆腐製品各類繁多。以清人汪日楨《湖雅》卷8所載,就有干豆腐、水豆腐、盆豆腐、豆腐花(腦),千張(百葉)、白豆腐乾、五香豆腐乾、元寶豆腐乾、蒸干、臭豆腐乾、油豆腐、半燉油腐、熏豆腐、豆腐衣(腐皮、腐竹)、 豆腐皮、雪花菜、腐乳、醬腐乳、糟腐乳、白腐乳、臭腐乳等數十種之多。其製作與烹飪之法,又因地區與民族和貧富而千差萬別,表現出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與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