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剖學的發展簡史
我國文化歷抄史悠久,遠襲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200-300年)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關於人體形態的記載,秦漢時代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對死囚的屍體進行實地解剖,並進行記錄。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不但擅長醫術,而且對人體結構有較深的了解,能用麻醉劑施行外科手術。
戰國以後的封建社會,解剖屍體除了仵作偶爾能乾乾,其他人膽敢妄動必遭嚴懲,甚至被凌遲處死。清朝的名醫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里有關解剖學的見解。
解剖學分類:
一、按研究方法分:
1、大體解剖學:包括 ①系統解剖學②局部解剖學
2、顯微解剖學
3、特種解剖學
二、按研究觀點分:
1、描述解剖學
2、功能解剖學
3、進化解剖學:比較解剖學和人類體制學
4、發育解剖學:胚胎學和年齡解剖學
三、按應用目的分:
1、醫用解剖學
2、藝用解剖學
2. 人體解剖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安德烈·維薩里是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和外科學教授。在兒童時代,他就解剖過死的小鼠和小鳥,看看它們的內部究竟有些什麼。後來,他在帕多瓦大學解剖過人體。維薩里在實踐中掌握和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和經驗,他指出蓋侖解剖學中的錯誤,並決心改變這種現象,糾正蓋侖解剖學中的錯誤觀點。
1543年,維薩里出版了《人體結構》一書,全書共七冊,書中系統完善地記述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構造,說明了神經是怎樣和肌肉相連,骨頭又如何接受營養以及大腦的復雜結構,它沖破了以蓋侖為代表的舊權威們臆測的解剖學理論,以大量、豐富的解剖實踐資料對人體的結構進行了精確的描述。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蓋侖學派的種種錯誤,使解剖學步入了正軌。
很快,所有以前的有關書籍都成為過時的東西了。到了16世紀末,維薩里有關解剖學的觀點漸漸地被其他醫生所接受,醫學新發展的道路由此漸漸開辟出來。
繼維薩里以後,17世紀哈維利用動物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臟血管是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他為生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展開了序幕,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劃分出去。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義大利解剖學家馬爾比基觀察了動植物的細胞,從而創建了組織學。19世紀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創立了細胞學,推動了組織學和細胞學的發展。義大利神經解剖學家高爾基對神經系組織構造的仔細研究奠定了現代神經解剖學的基礎;西班牙神經解剖學家卡哈爾的研究,更把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引向深入。19世紀以來,結合臨床醫學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也達到了全盛時期。
3. 人體解剖的歷史沿革
鴉片戰爭前後,西醫學開始傳入中國。作為西醫學的基礎學科-人體解剖學也開始傳入中國。1900年以前,屍體解剖由外國人實施,可供解剖的屍體極少。
1900年以後,中國人開始介紹西醫解剖學,以丁福保最為系統。他於1903年任京師大學譯學館生理學教授。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解剖學譯名駁雜,給研究者帶來諸多不便,於是撰《解剖學生理學譯異名同表》,把教會醫院舊譯和新譯的解剖書及日本近出解剖書,同西人原文比較對列約1500條,在《醫學世界》上連續登載。同時登載的還有汪惕予譯述的《解剖學生理學大意合縮》。丁福保、汪惕予的西醫解剖啟蒙,對我國解剖學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也有以動物屍體解剖來向國人作解剖啟蒙的。
1909年,江西教育總會公立圖書品物陳列館為一頭病犬當眾開刀治療,向眾人講解狗的生理結構,以期通過此舉讓人們從側面來了解人體生理結構,同時也向國人灌輸解剖學知識,可謂用心良苦。執刀者卻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醫士。即使這樣,消息傳出,轟動一時,「紳商學界到者四百餘人。」
有識之士丁福保意識到紙上談兵的局限性,呼籲「不但研究解剖之理論,並宜施諸實行焉。」「是非法部專家案奏准,以後凡囚屍無家族請收者,一律聽候地方官立醫學堂醫院請領解剖不可。」一部由國家制訂的解剖規則的頒布被提到日程上來。
1912年11月22日,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校長湯爾和上書教育部,要求提出法案准予實行解剖。
1913年11月22日,在其直接推動下,內務部頒布了解剖條例,它是作為內務部第51號部令被庄嚴頒布的。解剖條例共有五條,規定了可供解剖的四種屍體。其中第一條曰:「醫士對於病死體,得剖視其患部,研究病源,但須得該死體親屬之同意並呈明地方官,始得執行。」
1914年4月22日,由於解剖條例太簡單,內務部又頒布了《解剖規則施行細則》。第一條曰:「凡國立公立及教育部認可各醫校,及地方病院經行政官廳認為組織完全,確著成效者,其醫生皆得在該校,該院內執行解剖。」全文開頭既規定了可執行解剖的醫學院范圍,比解剖條例嚴格、完備。下面幾條重點規定向司法機關領取屍體的手續,及對解剖過的屍體的處理辦法。
1929年5月13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內政部頒布了第二個解剖屍體規則。全文共13條,第一條仍是規定可執行解剖的醫學校范圍,對「願供學術研究,以遺囑付解剖之屍體」的規定,仍須得其親屬之同意,並呈請該管地方行政官署,這與第一個解剖規則一致,只是稍有進步,「地方官署接收前項呈請,須於十二小時內處理之。」
1933年,又頒布了《衛生署修正解剖屍體規則草案》和《修正解剖屍體規則》,使第二個屍體解剖規則更完善、更周密,其中規定所有屍體解剖都必須報告官署,解剖報告呈上六小時後,即可解剖。
近代兩個屍體解剖規則,在保全屍首風氣盛行、不重解剖的中國的頒布,無疑有深遠的意義。它表明屍體解剖作為一項醫學實踐活動,開始得到官方承認和保護,為中國西醫學特別是解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表明屍體解剖終於在華夏這塊古老土地上被官方承認。盡管西醫前輩做了不懈努力,但終近代史只有幾人立遺囑死後獻出遺體。從刑場、監獄也很難得到屍體。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傳統倫理道德仍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另外,地方行政長官的干涉,也不可低估。其頒布本身是對封建倫理觀念的一次大挑戰,對改變人們的舊觀念,接受西方科學知識,是一個強烈的刺激。
4. 簡述人類醫學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醫學科學作為科學技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樣遵循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而且由於醫學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又反過來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作用。
醫學是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的規律、預防和治療疾病、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的一門科學。醫學科學的職能是保護勞動力,修復勞動力和開發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因而,它是直接關系人類繁衍、國力強弱,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社會主義醫學事業是一項福利性事業,是增強人類體力和智力,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事業。既受制約於社會,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發展醫學事業,醫學事業的發展也必將有效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整個醫學史就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而演進的。自有人類開始就伴生了醫學。原始人為保存自身,學會了鑽木取火,為了抵禦大自然和疾病侵害逐步獲得了一些葯用生物和毒物的知識。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從對疾病本能地採用許多樸素的治療方法到懂得使用某些植物或動物的臟器療傷治病。後來,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又逐漸有了穿顱、腹部切開等一類小手術。
16 世紀資本主義興起後,新興的資產階級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為科學的發展創造了全新的條件。隨著近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開始了醫學革命。首先在基礎醫學領域,維薩里的《人體構造論》一書,沖開了宗教神學的牢籠,使醫學開始向科學的方向前進。17 世紀,英國的聖托里奧製成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開始了新陳代謝的研究;英國人哈維的《論動物的心臟與血液運動的解剖學研究》證實了血液循環機理,開創了生理學分支;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顯微鏡等科學儀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如毛細血管、精子等。
5. 運動解剖學的發展歷史
公元前3-2世紀,古希臘的格羅菲爾(前344一前280年) 、愛拉西斯特拉特(生卒不詳) 、蓋倫(131—201年)就已經開始解剖學的研究。格羅菲爾進行人體解剖的創舉為人體解剖學研究首開先河,被後人公認為是解剖學的奠基人。
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卓越的科學家達·芬奇(1452—1519年)從機構性能角度對人體結構作了分析,提出了人體運動服從力學定律的現點。同時他還對肌肉的附著點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繪制了許多解剖學簡略圖譜。由於達·芬奇最先描述了人步行時肢體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以及站立、起立和跳躍時的力學原理,而成人體運動學說的創始人。
1543年,人類史上最傑出的解剖學家、人體構造機能的開拓者——比利時的A· 維薩里(1514—1564年)出版了《人體之構造》(7冊)傳世巨著。書中糾正了希波克拉第(前460一前377年)和蓋倫的許多錯誤曲解剖學見解,並系統地描述了人體結構。維薩里的傑出貢獻,成為現代解剖學的創立人。
運動解剖學的創建始於17世紀。義大利解剖學家G.A鮑列里(1608—1679年)運用力學原理和數學方法研究骨骼在運動過程中的杠桿作用,肌肉運動,以及人體總重心的位置。在1680年左右.他發表了「論動物之運動」論文,文中闡述了各種肌肉發力的大小以及結構和空氣、水的阻力等內容。他被譽為「現代動力學的真正創始人」、「運動系統理代生物力學之父」。
17世紀下半葉,丹麥解剖學家尼爾斯·斯登森(1648—1686年)出版了關於肌肉功能的創時代巨著《肌肉學原理》對肌肉的大體結構和收縮現象作了精闢的闡述,被公認為肌肉力學奠基人。
1 8、19世紀中.還有許多傑出的解剖舉家對運動解剖學觀點、理論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德國解剖學家韋伯三兄弟最早研究肌肉收縮過程中單塊肌肉長度縮短問題;德國布朗(1831—1892年)和菲舍爾(186I一1917年)創建了測量人體重心位置的方法,英國查理·比佛(1854—1908)對肌肉工作性質進行了分類,德國沃爾夫(1836—1902年)提出了著名的沃爾夫定律等等。19世紀末,由俄國三位偉大的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皮羅諾夫(1810一1881年)、謝切諾夫(1839—1905年)、列斯加夫特(1837—1909年)總結和完善了運動解剖學理論,使運動解剖學學科創立於世。其中.列斯加夫特也是「理論解剖學」的創立者,他對運動解剖學的形成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進入19世紀後,由於顯微鏡技術的提高和攝影的發明,解剖學的研究也由宏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由靜止狀態進入活動狀態。體育運動的發展對建立和充實運動解剖學理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並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一時期,美國人E.馬布里奇著有《動物運動》、《人體外形運動》等書。俄國人П.Ф.列斯加夫特曾發表過許多著作,敘述了有關人體比例及人體姿勢和運動方面的材料。他還有關於解剖學基礎、解剖學與體育的關系、學校中體育課的基本任務以及人體運動理論等方面的著述。這些學者都為運動解剖學的正式建立做出了貢獻。
20世紀40年代以來,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相繼發展起來,運動解剖學也從人體解剖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先進技術,如肌電圖儀、電子顯微鏡、動態應變儀、高速電影攝影機以及熒光透視技術、光彈性測力技術等的發展,對人體運動時的力學參數、動作環節的分析、身體深部結構的運動、微細構造的變化和骨的受力情況等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有利條件。這時期的主要成就,如美國A.斯坦德勒著的《正常和病理狀態下的人體運動學》,被認為是醫學領域中的經典的人體運動學參考書。蘇聯М.Ф.伊萬尼茨基著有《人體解剖學》,1956年已被譯成中文出版。他被認為是蘇聯運動解剖學的先驅,60年代以後他吸取了人類學與實驗生物學的內容,將運動解剖學發展成為運動形態學。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運動解剖學研究又從細胞、亞細胞研究擴展到分子與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尤其在運動心臟、運動性微損傷、運動性疲勞及過度疲勞的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提出了在運動狀態下,組織病理性改變和生理性改變之間差別的特殊意義。
6. 解剖學的歷史意義
解剖學知識總結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其任務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進行。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則是按照身體局部來研究各器宮的形態結構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要運用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與構造。學習時要重視標本、模型的觀察和活體觸摸要學會用工具書,如圖譜。
掌握人體的軸、面和方位術語:
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對人體結構描述,均以此姿勢為標准。
人體的軸——根據標准姿勢,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即:
(1)矢狀軸:由前→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軸。
(2)冠狀軸:由左→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軸,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由上→下,與身體長軸平行的軸。
人體的切面——亦分三種:
(1)矢狀面:以前後方向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若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左右兩半,稱為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以左右方向將身體分成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與垂直軸相垂直,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常用方位術語:
腹側——近腹面 背側——近背面
上(顱側)——近頭 下(尾側)——近足
內側——近正中面 外側——距正中面較遠
內——近內腔 外——距內腔較遠
淺——近體表 深——距體表較遠
近側——近肢根 遠側——距肢根較遠
第一篇 運動系統
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態,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學
第一節 總 論
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組織等構成的骨,堅硬而有彈性,並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活體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並有修復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體力勞動和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
掌握骨的分類:
分 類 形 態 功 能 分 布
長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規則骨 長管狀
立方形
板 狀
不規則形 在肌肉牽引下,起杠桿作用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圍成骨腔,保護器官
某些頭骨內部形成充滿空氣的
腔,起共鳴作用(含氣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頭、胸部,如頂骨、肋骨。
脊柱、顱底如椎骨、顳骨、上頜骨
掌握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質 由緊密排列的骨板層構成,抗壓、抗扭曲能力強,分布於骨的表層。長骨的骨幹(中間較細的部分)由密質構成。在顱蓋骨,密質構成內板與外板。
2、松質 由交織成網的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如長骨兩端(稱骺)及其它類型骨的內部,顱蓋骨的松質稱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
骨膜——是纖維組織構成的膜,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新生、修復和感覺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紅、黃二種:
1.紅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兒及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成人僅含於松質腔隙內。
2.黃骨髓 為脂肪組織,無造血作用,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內。
血管、神經
長骨的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為干骺端,幼年時,骨幹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停止生長,並被骨化,在干骺結合處形 成骺線。
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有機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賦予骨的彈性及韌性;無機物佔2/3,使骨挺硬堅實,注意幼兒和老年人骨的特點。
骨的X線象的基本特徵:
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骺軟骨和骺線。
復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骺軟骨 2,骺線 3.骨膜
4.含氣骨 5.紅骨髓
二、問答題
1.骨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一根長骨從幼年到成年是怎樣增長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為什麼容易發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第二節 中 軸 骨
一、軀干骨
掌握軀干骨的組成:
軀干骨包括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一塊骶骨、一塊尾骨、十二對肋及一塊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體 內為松質,表面為密質。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參與構成椎間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發出七個突起:橫突、上、下關節突各一對和一個棘突。
椎孔 由椎體和椎弓圍成。各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取典型的頸、胸、腰椎各一,進行比較,然後完成下列表格。
名 稱 椎 體 椎 孔 橫 突 棘 突 肋凹
頸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頸椎的特徵:
第1頸椎:又名寰椎,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第2頸椎:又名樞椎,自椎體向上有一突起,稱齒突。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態特點:
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後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相關節)、骶粗隆。
尾骨的形態特點:
僅第一尾椎還有橫突和上關節突的痕跡。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
形態:長形扁骨,上寬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胸骨劍突。
重要標志: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骨柄的上緣)、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其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態:
分類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結構 肋頭、肋頸、肋結節、肋角、肋體、肋溝。
肋 第1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為軟骨結合。
肋軟骨 第2—7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
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點
寬、短,沒有肋溝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內、外二緣。內緣前份有前斜角肌結節,上面,在前斜角肌結節的前、後方,各有一淺溝,前方為鎖骨下靜脈溝,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
掌握軀幹部的骨性標志:
頸靜脈切跡: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軟骨連於此角的兩側,是計數肋骨的重要標志。
劍突:在胸骨下端,兩側肋弓構成的胸骨下角內。
肋弓:為胸廓前壁的下緣,由內上斜向外下,其下方為腹壁。
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平肩處最顯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與髂嵴最高點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計數)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臨床上以此來確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顱骨
顱由23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除下頜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縫或軟骨牢固連結成一體。
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
腦顱——位於後上部,組成顱腔,容納腦,對腦有保護、支持作用。
顱
面顱——位於前下部,組成面部支架,保護、支持感覺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統的起始部。
(一)腦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腦顱的八塊顱骨:
成對的——頂骨和顳骨。
不成對的一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顳骨、篩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顳 骨
鱗 部——位於外耳門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於外耳門的後方,內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於外耳門下方。
岩 部——內含內耳及屬於中耳的鼓室。
篩 骨
篩 板——呈水平位,構成鼻腔的頂,板上有許多小孔,稱篩孔。
垂直板——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篩骨迷路——內含篩竇,迷路內側壁上有二個向下捲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體——位居中央,內含蝶竇,上面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
蝶骨小翼——自蝶骨體向兩側伸展,構成顱前窩的後緣。
蝶骨大翼——位於小翼後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個孔,自前向後為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對突起,根部有一矢狀方向的翼管。
顱蓋骨的特點:
密質構成顱蓋骨的外板和內板(較外板薄,弧度又顯著,當顱頂受暴力時,內板易發生骨折)。兩板之間的松質、稱為板障,內有靜脈通過。
7. 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是誰
16世紀的維薩里直接觀察人體,他在巴黎求學時,曾偷過絞刑架上的犯人屍內體,還曾把一個死人頭容骨藏在大衣內帶進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帶領學生盜過墓。法國的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他的「異端」行為,他為此不得不到義大利去繼續學醫,畢業後很快晉升為解剖教授。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於1543年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順序描述人體的 人體斷層解剖學圖譜
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自然形態和分布等。《人體的構造》一書的出版,意味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它的意義如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天文學開創新紀元一樣,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8. 人體解剖學歷史解析
人體解剖學 - 概述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由於所服務的對象不同,在研究方法、著重點和目的性等方面產生了差異,因而逐漸形成了若干獨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組成人體的各系統,逐一研究和敘述各系統器官形態、結構和系統解剖學;按照人體的分部及醫療手術學的需要,研究和論述各體部內諸結構的形態、位置和毗鄰關系的局部解剖學;適應繪畫和雕塑等專業要求的藝術解剖學;研究人體器官和結構在體育運動和訓練中其形態構造和功能關系的運動解剖學;專門闡述臨床各種手術層次結構基礎的應用(手術)解剖學等。此外,由於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觀察和解剖操作為主的大體(巨視)解剖學和以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觀察組織——即微視和超微解剖學。還有專門以個體發生和發育過程和規律的人體胚胎學或人體發生學。
鑒於神經科學飛速發展和在下個世紀可能成為生物科學和帶頭學科的趨勢,以及參考發達國家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對原擔負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門課程進行了改革,設立了大體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兩門課程,即將原中樞神經系統單獨設課,以適應世界神經科學的發展潮流,促進教學內容的迅速更新。其餘人體形態結構知識大部分內容,劃歸本門課程即大體解剖學講授。本課程的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概要介紹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結構知識,採用以講課為主,輔以必要的印證性實習,但對組成人體支架的骨骼系統,在此階段則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內容。第二階段按組成人體的各個體部,逐一進行解剖觀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師提示後,學員根據教材獨立進行解剖操作,獲得人體形態結構的知識,並逐步培養和提高學員的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階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論性講課,主要任務是引導學員將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系列化、理論化。另外請有關臨床科室教師,講授一些結構內容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意義,以開拓學員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學習的興趣。
人體解剖學 - 發展簡史
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在我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中,就已明確提出了
「解剖」的認識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臟器的名稱。在西歐古希臘時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都進行過動物實地解剖,並有論著。
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解剖學著作當推蓋倫(Galen,公元130-201年)的《醫經》,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及諸多臟器已有較詳細而具體的記敘,但由於當時西歐正處於宗教統治的黑暗時期,禁止解剖人體,該書主要資料均來自動物解剖觀察所得,故錯誤之處甚多。宗教統治在一千多年中嚴重地阻礙了科學文化的進步,也嚴重束縛了醫學和解剖學的發展。
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上一場偉大的革命,資本主義萌芽,教會黑暗統治的桎梏開始被摧毀,「是一個產生學問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時代」(恩格斯語)。在此時期,人民的聰明智慧在科學和藝術的創作中得到較充分的體現,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堪稱這一時代的代表人物,他不僅以不朽的繪畫流傳後世,而且所繪的解剖學圖譜,其精確細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嘆為觀止。該時,解剖學也涌現出一位巨匠——維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從學生時代,就冒著宗教迫害的危險,執著地從事人體解剖實驗,終於完成了《人體構造》的巨著,全書共七冊,不僅較系統完善地記敘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構造,還勇敢地擺脫了蓋倫權威的束縛,糾正了蓋倫許多錯誤的論點,從而使他成為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奠基人。與維扎里同時,一批解剖學者和醫生,發現了一些人體的結構,如歐斯達丘司(Eustachius)、習爾維(Sylvius)、瓦羅留(Varolio)、阿蘭契(Aranti)、保塔羅(Botallo)等,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結構至今仍保留在解剖學的教科書中。嗣後,英國學者哈維(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統是封閉的管道系統的概念,創建了血流循環學說,從而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分立出去。繼顯微鏡發明之後,義大利人馬爾匹基(Malcell
Malpighi,1628-1694)用之觀察了動、植物的微細構造,開拓了組織學分野。18世紀末,研究個體發生的胚胎學開始起步。19世紀義大利學者高爾基(Camello
Golgi,1843-1926)首創鍍銀浸染神經元技術,西班牙人卡哈(Rom』on Y
cajal,1852-1934)建立了鍍銀浸染神經原纖維法,從而成為神經解剖學公認的兩位創始人。
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由於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的影響,人體解剖學走上了繁瑣地孤立靜止地描述人體形態結構的境地,使部分學者感到彷徨和失望,認為解剖學已經成為「化石」,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完全看不到發展的前景。而另一部分學者從辯證的自然觀出發,開始從機能解剖學、進化形態學和實驗形態學等方面,尋求開拓的路徑。
隨著技術革命浪潮的涌動,,生物力學、免疫學、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向解剖學滲透,一些新興技術如示蹤技術、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和原位分子雜交技術等在形態學研究中被廣泛採用,使這個古老的學科喚發出青春的異彩,尤其是神經解剖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執行「百家爭鳴」繁榮科學技術的方針,醫學教育和解剖學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的進步,其間雖經「文革」十年的停滯和倒退,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執行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政策,創建了良好的學術環境,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解剖學工作者開創了學習和追趕發達國家先進科學技術的條件和可能,設備不斷完善和更新,條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最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解剖學工作者茁壯成長,正在為振興中華和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祖國的大業艱苦奮斗,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將以嶄新的面貌立足於世界解剖學界。
人體解剖學 - 姿勢和術語
為了正確描述人體結構的形態、位置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系,必須制定公認的統一標准,即解剖學姿勢和方位術語,初學者必須准確掌握這項基本知識,以利於學習、交流而避免誤解。
1.解剖學姿勢
為了闡明人體各部和諸結構的形態、位置及相互關系,首先必須確立一個標准姿勢,在描述任何體位時,均以此標准姿勢為准。這一標准姿勢叫做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雙足並立,足尖朝前;上肢垂於軀干兩側,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側)。
2.常用的方位術語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學姿勢,頭居上,足在下。在比較解剖學或胚胎學,由於動物和胚胎體位的關系,常用顱側cranial代替上;用尾側caudal代替下。在四肢則常用近側proximal和遠側distal描述部位間的關系,即靠近軀乾的根部為近側,而相對距離較遠或末端的部位為遠側。
前anterior和後posterior:靠身體腹面者為前,而靠背面者為後。在比較解剖學上通常稱為腹側ventralis和背側dorsalis。在描述手時則常用掌側palmar和背側。
內側medialis和外側lateralis:以身體的中線為准,距中線近者為內側,離中線相對遠者為外側。如手的拇指在外側而小指在內側。在描述上肢的結構時,由於前臂尺、橈骨並列,尺骨在內側,橈骨在外側,故可以用尺側ulnar代替內側,用橈側radial代替外側。下肢小腿部有徑、腓骨並列,脛骨在內側,腓骨居外側,故又可用脛側tibial和排側
fibular稱之。
內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結構和腔的關系,應注意與內側和外側區分。
淺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體表的部分叫淺,相對深入潛居於內部的部分叫深。
3.軸和面
(一)軸axis:以解剖學姿勢為准,可將人體設三個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軸,即矢狀軸一為前後方向的水平線;冠狀(額狀)軸一為左右方向的水平線;垂直軸一為上下方向與水平線互相垂直的垂線。軸多用於表達關節運動時骨的位移軌跡所沿的軸線。
(二)面plane:按照軸線可將人體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從不同角度觀察某些結構。典型的切面有:矢狀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縱切面,如該切面恰通過人體的正中線,則叫做正中矢狀面median sigittal
plane;冠狀面或額狀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是沿冠狀軸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的縱切面,與矢狀面和水平面相垂直;水平面或橫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為沿水平線所做的橫切面,它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與上述兩個縱切面相垂直。須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體的長軸為准而以其本身的長軸為准,即沿其長軸所做的切面叫縱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與長軸垂直的切面叫橫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人體解剖學 - 人體結構
構成人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細胞cell,細胞與細胞之間存在著細胞間質 intercellular substance。細胞間質
是由細胞產生的不具有細胞形態和結構的物質,它包括纖維、基質和流體物質(組織液、淋巴液、血漿等),對細胞起著支持、保護、聯結和營養作用,參與構成細胞生存的微環境 microenvironment。眾多形態相似功能相近的細胞由細胞間質組合成的細胞群體叫做組織tissue,人體組織有多種類型,一般傳統地將之屬於四種基本組織,即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以一種組織為主體,幾種組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的器官organ。一系列執行某種同一功能的器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統system。構成人體的系統有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接和肌,是人進行勞動、位移與維持姿勢等各項活動的結構基礎;內臟諸器官分別組成了消化系統----擔負攝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殘渣排出;呼吸系統---進行氣體交換;泌尿系統----排出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終極產物;生殖系統----產生生殖細胞並形成新個體以延續種族;以及將上述執行新陳代謝的各系統聯系起來,為它們提供營養物質並運輸代謝產物的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包括中樞部分的腦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周圍神經,以及做為特殊感受裝置的感覺器官,它們感受人體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並產生適當的應答;此外,還有散在於身體中功能各異的內分泌腺。人體各系統既具有本身獨特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又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支配下和神經體液的調節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協同配合,共同完成統一的整體活動和高級的意識活動,以實現與瞬息萬變的內外環境的高度統一。
望採納,謝謝!
9. 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史
最早研究人體的是古希臘醫生蓋倫,其解剖學著作是《醫經》,對血液運行、神內經分布及內臟器官都有容較詳細而具體的敘述。但由於歐洲正處於宗教統治時期,禁止解剖人體,該書的主要資料來源於公務的解剖觀察結果,錯誤之處很多。
15-16世紀宗教統治背摧毀,達.芬奇和維薩里成為人體解剖學的代表人物。維薩里的《人體構造》糾正了蓋倫的許多錯誤論點,奠定了現代人體解剖學的基礎。
早在我國戰國時期(約公園前500年),我國的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人體結構的具體論述。宋代法醫學家宋慈1247年所著《洗冤集錄》已繪制了精美的檢骨圖像,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清代醫學家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一書,繪制了25幅人體臟腑圖。
10. 解剖學的起源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療,首先應了解、熟悉人體的結構,解剖學就是了解人體結構的學科。
古代埃及人死後屍體被製成木乃伊,埃及人在長期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但那時他們對人體十分迷信,對人體的許多結構都作了神秘的解釋。由於宗教的原因,這種做法使得希臘人非常厭惡人體的解剖,亞歷山大里亞時期就中斷了對人體解剖觀察,用對動物的解剖代替它。
公元2世紀古羅馬時期的醫學家蓋倫,雖然很了解解剖學的重要意義,但他只是把從動物得到的解剖知識應用到人體,因此有許多錯誤。比如,他認為人的肝臟像狗的一樣有五葉,肝是靜脈的發源地,心臟的中膈上有許多看不見的小孔,血液可以自由通過等等。
蓋倫的解剖著作,在很長一段時期曾被奉為經典,中世紀的教會又嚴禁解剖屍體,致使人們無法糾正這些錯誤。
16世紀的維薩里直接觀察人體,他在巴黎求學時,曾偷過絞刑架上的犯人屍體,還曾把一個死人頭骨藏在大衣內帶進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帶領學生盜過墓。法國的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他的「異端」行為,他為此不得不到義大利去繼續學醫,畢業後很快晉升為解剖教授。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於1543年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順序描述人體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自然形態和分布等。
《人體的構造》一書的出版,意味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它的意義如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天文學開創新紀元一樣,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生物學包含了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兩方面的研究。解剖學是研究人體的結構,而生理學是研究人體的功能。
人體結構非常復雜,所以解剖學內容包含不同的層次,從最小的細胞到最大的器官,以及器官之間的關系。大體解剖學是在整體觀察和解剖過程中,用肉眼對人體器官進行研究。細胞解剖學則是藉助於特殊設備如顯微鏡和特殊技術觀察細胞及細胞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