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史基本發展脈絡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發展概況(-1949年)
一、近代前期歷史發展概況(1840-1919年)
1.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1840年-19世紀60年代),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
1840年,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和清軍的愛國將領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開始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國是長期積累起來的階級矛盾,在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下迅速加劇,匯聚成的社會矛盾的大爆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兩大對抗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在華利益。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民族危機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階段。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在中體西用的指導下,地主階級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標志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擴張,企圖侵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同時,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面對瓜分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實行維新變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史稱百日維新。這次變法在中國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由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次變法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去。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奪權斗爭,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人民負擔大大加重。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次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民主革命的醞釀,辛亥革命和軍閥割據(20世紀初-五四運動前),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階段。這一時期兩大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先後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有一定進步性,但其維護封建專制的目的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並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它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
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復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和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解放了人們思想。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行專制統治,出賣國家主權。中華民族的災難更加深重了。
"一戰"期間,日美加緊爭奪中國,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同時,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有利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並在斗爭中不斷提高覺悟,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階級基礎。
二、近代後期歷史發展概況(1919-1949年)
1.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指導了中國革命,促進了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和幹部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失敗,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和革命的新發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對象是北洋軍閥,革命力量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由於帝國主義扶植蔣介石作為新的殖民工具,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犯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務最終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依然。大革命失敗了。
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大肆屠殺、"圍剿"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鎮壓革命。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並日漸壯大。由於王明"左"傾錯誤,中國共產黨及紅軍於1934年被迫長征,歷時兩年,完成了戰略轉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漸上升,國共關系發生變化,從對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變標志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歷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初期,日本企圖速戰速決,對正面戰場大舉進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幾次大會戰,比較積極地抗戰,但由於堅持片面抗戰路線,會戰都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中共軍隊深入敵後,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重點進攻中國共產黨,政治誘降國民政府,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漸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強化獨裁統治。同時,面對國民黨的進攻和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採取措施使抗日根據地渡過難關,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領導下,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由於中國全民族的抗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經歷了由民族革命戰爭向國內革命戰爭的過渡。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展開的全面斗爭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內容,如重慶談判、舊政協會議的召開。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實行一黨專制獨裁統治,首先挑起內戰,最後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戰爭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10月,新中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結束。
B. 簡述中國近代史
1.九一八事件:時間:1931年9月18日。b.借口:柳條湖事件(根本原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c.結果:東北淪陷。d.東北抗日義勇軍和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開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了。
2、西安事變
a.時間:1936年12月12日b.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c.目的:為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d.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e.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歷史作用,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點。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七七事變
a.時間:1937年7月7日,又稱盧溝橋事變。
b.標志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
4、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後的六周內,屠殺中國居民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兒庄戰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隊在台兒庄殲敵1萬多人。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太原大戰,徐州大戰等正面戰場,但損失教慘重
6、百團大戰
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百團大戰」。其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它的輝煌戰績,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7、抗日戰爭的勝利
①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②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稱霸的野心,雪洗了百餘年來的民族恥辱,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尊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C.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840年--1842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中簽訂《南京條約》,是中國淪為半內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容
1856年--1860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簽訂《中法條約》。
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0--1901,八國聯軍進北京,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D. 中國近代史崛起的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4)簡述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歷史是現實的源頭。近代以後,中國飽受戰亂動盪,歷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磨難。100多年前,中國人民開始「睜眼看世界」,努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到英國求學。在經歷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等的失敗嘗試後,中國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E. 請簡要敘述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歷程
從鴉片戰爭開始,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再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運動,再到中國共產的成立,再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運動,再到新中國的成立。
F. 中國近代史概述 簡短!(一百字以內)
中國近代史概括來說就是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探索史、抗爭史,這是中國近代史專的三個基本線索。屬
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承受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屈辱史)。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屈的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各個階級都在為中國的光明道路進行不屈的探索(探索史)。
抗爭史從農民階級的起義開始,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先後失敗,資產階級又開始了他們的抗爭,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中華民國的成立,他們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前進。可他們也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的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最後,艱巨的任務就落在了無產階級的身上,五四運動揭開了序幕,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他們的成長,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G. 簡述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特點,及史實!!
中 國 近 代 史 綜 述
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 《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H.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索,無法解決這一問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
熱血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奮不顧身;青年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努力探尋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
在救亡圖存的不斷求索中,在「改造中國」的艱苦實踐中,一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大革命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戰爭的壯大,在解放戰爭後,建立新中國,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8)簡述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徵:
其一是中國無力保衛自己免於侵略;其二是中國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胡繩在《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發表《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近代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在文章中,胡繩非常明確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間,也就是說,以五四運動為分野,在此之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近代史;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取代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此後則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為中國現代史。
胡繩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可。
從這時開始,中國歷史學界出現了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的明確分界,分界線就是1919年發生的五四運動。
I.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9)簡述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J. 概括中國近代史基本發展脈絡
中國近代史發展概況(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歷史發展概況(1840-1919年)
1.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1840年-19世紀60年代),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
1840年,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和清軍的愛國將領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開始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國是長期積累起來的階級矛盾,在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下迅速加劇,匯聚成的社會矛盾的大爆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兩大對抗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在華利益。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民族危機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階段。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在中體西用的指導下,地主階級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標志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擴張,企圖侵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同時,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面對瓜分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實行維新變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史稱百日維新。這次變法在中國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由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次變法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去。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奪權斗爭,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人民負擔大大加重。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次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民主革命的醞釀,辛亥革命和軍閥割據(20世紀初-五四運動前),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階段。這一時期兩大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先後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有一定進步性,但其維護封建專制的目的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並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它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
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復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和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解放了人們思想。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行專制統治,出賣國家主權。中華民族的災難更加深重了。
"一戰"期間,日美加緊爭奪中國,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同時,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有利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並在斗爭中不斷提高覺悟,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階級基礎。
二、近代後期歷史發展概況(1919-1949年)
1.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指導了中國革命,促進了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和幹部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失敗,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和革命的新發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對象是北洋軍閥,革命力量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由於帝國主義扶植蔣介石作為新的殖民工具,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犯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務最終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依然。大革命失敗了。
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大肆屠殺、"圍剿"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鎮壓革命。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並日漸壯大。由於王明"左"傾錯誤,中國共產黨及紅軍於1934年被迫長征,歷時兩年,完成了戰略轉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漸上升,國共關系發生變化,從對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變標志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歷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初期,日本企圖速戰速決,對正面戰場大舉進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幾次大會戰,比較積極地抗戰,但由於堅持片面抗戰路線,會戰都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中共軍隊深入敵後,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重點進攻中國共產黨,政治誘降國民政府,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漸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強化獨裁統治。同時,面對國民黨的進攻和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採取措施使抗日根據地渡過難關,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領導下,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由於中國全民族的抗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經歷了由民族革命戰爭向國內革命戰爭的過渡。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展開的全面斗爭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內容,如重慶談判、舊政協會議的召開。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實行一黨專制獨裁統治,首先挑起內戰,最後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戰爭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10月,新中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