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家機構發展歷史

國家機構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6 00:00:30

⑴ 中國國家機構組織系統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確立的

(1)新中國政 黨制度來形成的自基礎是什麼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②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與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我國的政 黨制度所具有的特點是什麼?新中國政黨制度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特點:共產 黨領導、多 黨派合作,共 產 黨執政、多 黨派參政
形成 與發展:①1949年中國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 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 協商制度。
②1956年中共提出與 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 相監督」的方針,政黨制度發展到新階段
③1982年,確立 組織系統是在什 么歷史背景下確立的,它 所體現的國家根本 政治制度是什麼
歷史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國家 根本 政治制度是: 人 民代表 會制度

⑵ 中國發展史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⑶ 歷史復朝的國家機構是什麼

王莽為了恢復所謂西周時代制度,仿《周禮》中的機構名稱、組織結構,對西漢時的國家中央機構進行了「改制"。

參考資料:
王莽「新」政時期對國家機構的復古改制

時間:2012-07-24 來源:《中國國家機構史》
王莽原是漢皇外戚,其姑母為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因裙帶關系,王莽在漢成帝時被封侯爵,並經其叔王鳳的推舉,官至大司馬。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王莽與其姑母合謀立九歲的平帝即位,王莽開始掌握了西漢王朝的實權,並效周公故事,被封為「安漢公」。公元5年,漢平帝死後,王莽故意挑選皇室一個才兩歲的嬰兒作皇帝,王莽自稱「假皇帝」(即代理皇帝)攝政。公元9年,王莽正式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稱帝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擺脫西漢末年以來嚴重的社會危機,受古文經學的影響,假託符命,在經濟制度、官僚機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復古改制。

一、對漢代中央機構的復古改制

王莽為了恢復所謂西周時代制度,仿《周禮》中的機構名稱、組織結構,對西漢時的國家中央機構進行了以下方面的「改制":

一是設「四輔」諸機構。所謂「四輔」機構,即太師安新公府、太傅就新公府、國師嘉新公府和國將美新公府,又稱「上公」諸府。王莽分別任命王舜、平晏、劉歆、袞辛為四府長官。「四輔」機構的職能是:「出納命策,輔佐朝綱」,是王莽政權的參謀、顧問機構。

二是設「三公」各府機構。王莽的「三公」府即大司馬府、大司徒府和大司空府。王莽分別任命承陽侯甄邯、丕進侯王尋和成都侯王邑為「三公」各府長官。「三公」府是王莽政權的中樞決策機構。

三是設置「四將」各府,作為新朝中央的軍事機構。「四將」府,即更始將軍府、衛將軍府、立國將軍府和前將軍府。王莽分別任命廣陽侯甄豐、京兆尹人王興、成武侯孫建及京兆尹入王盛為各府將軍。

四是王莽為適應「古制」,運用「五行」星相學說來規定各機構的「職掌」。據《漢書·王莽傳》載:以木星位東,主莊敬,象徵太師府;火星位南,主明智,象徵太傅府;金星位西,主安定,象徵國師府;水星位北,主精明,象徵國將府;月亮如帝王的左腿,象徵大司馬府;太陽如皇帝的右臂,象徵大司徒府;北斗星猶如皇帝的心臟,象徵大司空府。

五是新置「九卿」和「六監」諸行政管理機構。王莽的「九卿」機構是:大司馬司允[寺]、大司徒司直[寺]、大司空司若[寺]、羲和[寺](改西漢大司農寺名之,後又改稱納言寺)、作士[寺](改西漢大理寺名之)、秩宗[寺](改西漢太常寺名之)、典樂[寺](改西漢大鴻臚寺名之)、共工[寺](改西漢少府寺名之)、予虞[寺](改西漢水衡都尉名之)。上述「九卿」各機構又分別劃歸於「三公」各府管轄。這「九卿」機構中,司允、司直和司若職掌不詳,其餘六卿機構職掌同於西漢時相對應的各寺機構:羲和掌財政;作士管刑罰;秩宗掌宗廟禮儀;典樂管外交與民族事務;共工管宮廷財務;予虞管上林苑諸事。總之,此「九卿」各寺機構即為王莽時的中央主要行政事務機構。

王莽「六監」各機構是:司中[監](改西漢光祿勛寺為之),太御[監](改西漢太僕寺為之);太衛(監](改西漢衛尉寺為之),奮武[監](改西漢執金吾寺名之)、軍正[監](改西漢中尉寺名之),大贅官[監]。各監府機構的職能亦大體同於西漢時各寺府:司中管宮門警衛,太御管皇帝輿馬,太衛管宮中醬衛,奮武管京師治安,軍正管京師保衛,大贅官管皇帝車輛、衣服及軍需供應。由此可見,王莽「六監」諸機構,基本上都屬於宮廷服務部門。

從機構職能的分工上看,王莽劃分「九卿」機構和「六監」機構兩大部分,是為了將國家行政事務機構與宮廷事務機構分開,這體現了機構設置上的一種進步。

二、對漢代地方機構的復古改制

早在王莽攝政時期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他為了迎合古制經義,主張將西漢武帝時設置的十三部(州)監察機構,改為十二部(州)。王莽認為:「聖王序天王,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漢家地廣二帝三王,凡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應經。《堯典》十有二州,後定為九州。漢家廓地遼遠,州牧行部,遠者三萬余里,不可為九。謹以經義正十二州名分界,以應正始。」王莽廢掉朔方部和司隸校尉部,恢復涼州部為雍州部,改交趾部為交州部,便形成了當時的十二部,簡稱十二州。

王莽在稱帝後的天鳳元年(14年),按《周官》和《王制》的經義,將京都長安郊區劃分為「六鄉」,以合西周「六燧」之制。每鄉設置鄉帥l人。同理,又把三輔地區,即京兆尹(轄12縣)、左馮翊(轄24縣)和右扶風(轄21縣)劃分為「六尉郡」,即:京尉,轄渭城等10縣;師尉,轄高陵等10縣;翼尉,轄新豐等10縣;光尉,轄霸陵等l0縣;扶尉,轄茂陵等10縣;列尉,轄長陵等10縣;王莽又把河東郡、河內郡、弘農郡、河南郡、潁川郡、南陽郡作為「六隊郡」。「隊」字通周「六燧」之「燧"字。:「六隊郡」是:前隊、後隊、左隊、右隊、祈隊、兆隊,地位同於郡,每隊郡主吏為大夫,職同郡守,主要僚佐有屬正,職同都尉。王莽又把東都洛陽京畿分為「六郊州」,每州主吏為「長」,每州轄5縣。

王莽還將原西漢時的郡、縣由大劃小。「大郡至分為五。」(班固:《漢書》卷99《王莽傳》)有的乾脆將原來是縣級機構下轄的亭級組織升格為郡、縣。「郡縣以亭為名者三百六十,以應符命文也。」③就這樣,王莽時有郡級機構125個,比西漢多22個;有縣級機構2203個,比西漢時多816個。

此外,王莽還屢屢改易郡、縣機構名稱。《漢書·王莽傳》載:「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系其故名曰:『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陽;以雍丘以東付陳定——陳定,故梁郡;以封丘以東付治亭——治亭,故東郡;以陳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滎陽。陳留已無復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其號令變易,皆此類也。」由此,王莽把郡縣輕易頻繁易名造成的混亂是可想而知。

王莽「新」朝時期對國家機構所進行的復古改制是浮於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除廢除了(或曰未置)尚書台機構外,其他大多數中央機構不過是秦漢以來「三公」、「九卿」機構的易名罷了,沒有本質上、深層次的改變。

王莽配合經濟方面的「改制」,進行機構上的「復古」,其主觀目的是應予肯定的,他想藉此來解決各種矛盾,緩和社會危機,改良政治經濟制度。但客觀效果卻恰恰相反。因為復古是逆潮流而動,失敗也是必然的。況且,機構名稱變動過於頻繁,使時人難以記住,造成了不應有的混亂。同時,由於地方郡縣機構被大量分割,致使地方機構數目驟增,隨之官吏人數陡長,「十羊九牧」,官吏們互相扯皮,辦事效率大大降低。官吏人數增加後,亦便加重了對地方的掠奪與盤剝,給老百姓經濟上添加了新的、過重的負擔。官吏增多,因各種利益分配不公,及調動頻繁,互相之間爭奪資財,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新朝」時期地方上的嚴重混亂,社會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王莽時期機構復古改制,是中國機構設置歷史上所發生的一股逆流,它的短命與失敗,從反面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經驗與教訓:機構設置要緊隨時代發展的脈搏,更要實事求是,切合實際需要,泥古和盲目照搬,都是行不通的

⑷ 我國歷史上國家中樞機構發展演變的規律

漢代之後丞相做主到 隋煬帝楊堅改設六部 戶工禮刑吏兵 部外加 宰相 宋代只有六部轄管加丞相 到明清 只有六部 八旗首領

⑸ 國有企業的發展歷史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發揮不同的作用,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不盡相同。
國有企業的普遍出現始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經濟生活進行全面的干預和調節。同時,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動下,企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純粹靠自由競爭維系的市場經濟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從 1945年開始,英國將一系列基礎工業和英格蘭銀行收歸國有,法國將能源部門、保險部門、金融部門和一些大公司改為國家接管。與次同時,日本政府設立的國有企業從戰爭結束的7個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個;美國政府也創辦了一些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主要集中於能源部門、基礎設施部門、提供公共產品部門和科技開發部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振興民族經濟,推動本國工業化,掀起了兩次國有化高潮。
第一次在 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緊隨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而出現的,主要矛頭對著殖民企業和殖民地的經濟管理企業,包括海關、銀行、稅務機構,以及原殖民者擁有的足以壟斷或操縱國計民生的大企業。這次國有化高潮實際上是民族解放運動在經濟領域的繼續。
第二次在20世紀70年代,這是在中東產油國收回石油資源主權的斗爭取得勝利的鼓舞下,發展中國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資源主權的潮流。在這一潮流中,一些國家把實際操縱本國經濟關鍵部門的外資企業收歸國有,並使一些礦山資源和農漁業資源回到本國手中。發展中國家國有經濟的發展,對於維護國家主權、爭取經濟獨立,奠定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建立較完整市場機制的缺陷、維護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以及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等方面的國民經濟體系,帶動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推動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國有經濟在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高度壟斷,產權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混亂等多種弊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針對本國具體情況,採用各種各樣的措施,對國有經濟進行整頓和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⑹ 美國行政機構的歷史沿革

美國行政機構的歷史沿革:

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並對州的自治權與聯邦行政權的界限作了明確的規定。在後來的一段時間里,聯邦政府的職能和權力受到州權的極大牽制。直到南北戰爭結束時,聯邦政府行政機構的規模一直比較小。聯邦政府先後設置的內閣部有:外交部(1781年1月設立,1789年9月改名為國務院)、陸軍部(1789年9月)、財政部(1789年9月)、海軍部(1798年4月)、內政部(1849年3月)。1857年起為總統配備一名由國庫開支的私人秘書。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和1865~1877年的南方重建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勝利,鞏固和加強了總統及總統辦事機構在聯邦政府中的作用,從而為擴大聯邦政府職能及其機構奠定了基礎,也使聯邦政府行政機構出現了第一次膨脹。

1870年 2月將1789年設的檢察長改為司法部,1872年 1月將1789年設的郵政總長改為郵政部,1889年增設農業部,1903年增設商務及勞工部,1913年勞工部單獨成立,隨後又增設了空軍部。此外,聯邦政府增設了一系列獨立機構,如文官委員會(1883)、州際商務委員會(1887)、聯邦儲備委員會(1913)等。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聯邦政府沒有增設新的部級機構,但是,總統辦事機構和獨立機構卻急劇膨脹。1939年,F.D.羅斯福總統根據美國國會通過的改組法正式設立總統辦事機構:白宮辦公廳、預算局、全國資源計劃委員會、人員管理聯絡局、政府報告起草辦公室和一個應急辦事機構。據不完全統計,這期間聯邦政府新成立的獨立機構有29個,如證券交易委員會、聯邦貿易委員會、聯邦通訊委員會、國家勞工關系管理局、聯邦儲備保險公司、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面臨著將戰時政府轉為和平時期政府和縮小羅斯福「新政」帶來的聯邦政府職能與權力擴張的雙重任務。為此國會成立了以前總統H.C.胡佛命名的兩屆政府改組委員會,即第一屆和第二屆胡佛委員會。這兩屆委員會提出許多建議。這對後來美國行政機構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它並未能阻止聯邦行政機構的全面膨脹。

到1985年,美國聯邦行政機構中,內閣部從1947年的 9個增至13個,總統辦事機構從建立時的 6個增至16個,獨立機構從1929年的20多個增至67個。聯邦政府職能日益擴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的歷史沿革

1980年5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由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兼任主任職務。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決定設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職能機構:研究,協調和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的綜合性專門機構。主要職權是:綜合研究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的關系,研究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的關系,並提出對策和建議;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擬定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長期總體規劃和年度綜合實施方案;指導有關部門和地區制定經濟體制改革規劃;指導地區、部門、行業。企業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組織和推動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規劃。組織和指導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等。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家體改委」撤銷,改設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簡稱,「體改辦」);同時,成立了一個虛設的「國家體改委」作為國務院的議事機構,退出了政府組成序列。
2002年11月,在「體改辦」主任王岐山調海南省工作後,主任職位空缺。
200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將體改辦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合並,成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業務由新組建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承擔。就這樣存在了23年的國家體改委(辦)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如我們看到的,中國改革發展實踐並沒有停步,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⑻ 目前我們國家編撰歷史的機構是什麼

有專門的歷史研究機構!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GB) 北京大學歷史系(GB)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GB) 歷史學院下設2系、2所、3中心,即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歷史研究所、古籍整理與文化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目前擁有8個二級學科: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與博物館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下轄20個專業; 9個博士點,20個碩士點,基本上涵蓋了史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每年招收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並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GB)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清史專門研究機構。是國家教委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現有教學科研人員37人、 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講師 2人。博士生導師 8人、碩士生導師10人。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GB)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成立於1982年6月,於1987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1981年被首批批准為中國歷史地理專業碩士點、博士點,1996年起接受博士後研究人員。1997年開始承擔國家211計劃歷史地理研究項目。現任主任為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設有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國際關系史)、考古學5個博士點(含碩士點)。教授25人,副教授18人;擔任研究生導師的4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6人。博士生137人,碩士生140人,博士後研究人員9人。 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所(GB) 古籍所是由國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國第一個古籍整理研究機構。該所以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獻為主要發展方向。該所也是全國培養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該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史資料、元代文史研究的一個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GB) 史學研究所是原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個史學史科研機構。該所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著一定影響。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中國古代史碩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導師5名,碩士導師7名。該所一直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並完成重大學術成果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GB)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學科點由新中國老一輩著名歷史學家候外廬先生創建於1950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中國思想史學科點已形成規模,是中國思想史研究「候外廬學派」重要基地,是中國思想史專業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現任所長為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有五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國思想通史方向,宋明理學史方向,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方向,先秦兩漢思想與文化方向,中國思想文化的現代價值方向。每一方向都已發表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代表性論文和專著成果。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GB) 中東研究所是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高校首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之一,研究所以中東歷史研究為主,與現狀研究相結合,為國內中東研究領域最早的博士點(1986年),設有世界史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三個碩士點:世界史,專門史(宗教史),國際關系學。1999年,研究所列入教育部211工程立項。中東所現有正副教授12人(8人有博士學位),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主要學科帶頭人為著名歷史學家彭樹智教授,現任所長為王鐵錚教授。中東所也是中國中東研究最大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目前,所內共有博士研究生25 人,碩士研究生26人,博士後1人。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GB)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為國家教委古委會直屬研究機構。現有教師2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設史學、文學、辭書、文化史等四個研究室。以整理和研究唐宋古籍為主,兼及辭書的編篡與研究以及文化史的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中外比較研究中心(GB) 中外文明史比較研究中心建於1999年8月。在科研力量、資源方面本中心主要依託東北師范大學歷史學學科及相關學科。在學術研究方向上主要依託世界史,同時向中國史有關領域滲透、拓展,以人類文明史以及東西方、中外文明史的比較研究為主攻方向。本中心目前有專職人員16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導師5人(詹子慶、於群、崔丕、任爽、王晉新)副教授5人,博士(含在職博士生)11人,兼職人員7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導3人。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GB)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成立於1982年1月, 2000年1月組建為宋史研究中心。該機構現分為宋代經濟史、宋代政法史、遼夏金史、古籍與現代化研究等四個研究室,共有專職科研教學人員1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4人,研究實習員2人。 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GB) 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六朝史、明清經濟史、太平天國與晚清史、中華民國史、當代台灣研究等。該所現有專職人員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GB) 吉林大學東亞研究中心(GB) 浙江大學歷史系(GB) 武漢大學歷史系(GB) 山東大學歷史系(GB) 中山大學歷史系(GB)

⑼ 英美兩國國家機構構成分別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確立

英國:光榮革命後,議會於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議會權力開始超過王權,此後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
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制定了聯邦憲法,1789年依據憲法進行大選,成立了三權分立的聯邦政府。

閱讀全文

與國家機構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