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歷史文化重視

我國歷史文化重視

發布時間:2021-03-05 23:10:54

A. 為什麼說宋朝的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巔峰

很多人都被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所驚艷,殊不知我國璀璨耀眼的歷史文化也是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澱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從商朝的甲骨文到大唐的詩歌盛世,再到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清朝的小說,每一個文化符號的誕生都有著其突出的魅力。而在宋朝時期,文化的發展成為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巔峰,這不僅得益於寬松的社會環境,更得益於君王的政策引導。

有人說宋朝文化傳承了唐朝文化的精華,也有人說宋朝文化是別具匠心的自創文化。無論世人怎樣評價宋朝文化,宋朝都是中國歷史文化中進步最大,成長最快,碩果最豐的文化創作時期。

B. 總結我國歷史傳統文化保護現狀,看清楚,答對題!

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於於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C. 注重家教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請把這句話的主語找出來

注重家教(主語,動賓結構)
是(謂語)
我國(定語)
悠久(定語)
的(結構助詞不充當句子成分)
歷史文化和傳統(賓語,並列結構)

D. 這個作業怎麼做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

1、C 2、C

E. 我國的歷史文化

總之,要好好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在被破壞的太厲害了
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鍾、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牆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一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製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一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一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范圍統一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范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范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佔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注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換一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義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一半,旅遊收入已佔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一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只要我們採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一些國家,一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一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一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一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

F. 我國重視保護文化遺產的事例有哪些

丹青:學者、新疆大學客座教授、研究員 .1955年生於北京,知青十年,賣過苦力、當過工人,大學畢業後當過秘書、記者。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
2002年5月18日,他組織首屆「中國古鎮保護論壇」在浙江西塘召開:中國文物保護屆的三老作了主題發言。羅哲文認為:「中國古鎮保護與發展的空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中國古鎮研究迫在眉捷的課題。呼籲全社會共同努力,保護好這一人類理想家園。」鄭孝燮就文態環境的保護與研究指出:「21世紀是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非物質遺產申報高潮時代,行政主管部門除了正確引導,專家參與,在人類文態環境的保護上更要加強力度。」謝辰生就「文物法規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根本基礎,依法保護不可動搖」闡明了觀點。他在會上作了總結發言,並多年來為中國古鎮(村)保護做出了一定貢獻。

2003年9月9日至28日,由他組團與新疆大學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文物報》共同參與從新疆的庫車、阿克蘇、烏什、阿凡提、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哈什、塔什庫爾干、洪旗拉普、再回到哈什,轉道沙車、墨玉、和田、洛普、民豐、庫爾勒、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地共計行程9700多公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地調研與考察,為新疆非物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當時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事業的起步作出了標志性的貢獻。

2004年7月中旬,他擔任領隊,帶領中國教育電視台「走進康藏」劇組拍攝大型紀實片,數次面臨生命的危險,最終圓滿完成任務。同年他的文化大散文《丹巴美人谷》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在該書的序言中,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這樣評價他——「作為一個散文家,多年來投身到文物保護戰線上來,並做了實質性的行政事務工作,這在中國文物保護界是不多的。」

2005年冬天,他與謝辰生先生在新疆調研時,發現某集團公司在南疆地區瘋狂吞並文化遺產的違法活動。受謝老的委託,他冒著嚴寒單身行程數千公里自費調查取證,為謝老給中央領導的報告提供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在中央和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解決了問題。

2006年4月,受謝辰生、鄭孝燮、羅哲文三老的委託,他調查江蘇某市大拆文物建築的違法行為,並把調查情況如實匯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干峙同志,受到周干峙同志的高度重視並得到其支持。在鄭孝燮、羅哲文、謝辰生給江蘇主要領導和部門去書,呼籲無用的前提下,他在《中國文物報》第三版整版發表《延陵悲歌——歷史文化名城**大拆之風狼煙再起》一文,產生一定社會反響。《南方周末》在引用該文章的基礎上用四個版面討論此案,全國有30多家新聞媒體、網站參與進來。在種種高壓下,他始終沒有妥協。

在2006年9月號的《中華遺產》上,他的專欄文章《常州被毀的無言悲歌》再次刊出,又一次受到媒體的關注。

2006年9月,他作為遺產專家受到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廣播新聞中心、電視新聞中心、新華社長三角新聞中心、新民晚報、長三角周刊、《中華遺產》雜志社、新華網、新浪網、東方網和長三角15城市交通廣播聯手,推出的「穿越長三角」大型采訪報道團的邀請,隨團解讀15座城市的文化遺產。15天解讀15座城市做了15檔現場直播節目,寫了15篇文章同時在新華網、新浪網、東方網發表。

2007年6月,新華社•新疆頻道發了他的《麥積山:面臨的褻讀與尷尬》專稿,此文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關注。天水市政府於2007年8月18日,由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文智、副市長郭奇若召集市旅遊局、麥積山風景管理局、小龍山林業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香積寺籌建處等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召開現場會。對《麥》文中所反映的香積寺遺址和森林植被遭到人為破壞作了處理,並發了天水市紀[2007]22號市長辦公會議紀要。

接著他再次自費趕到香積寺停工現場,看到有些情況不容樂觀,建寺者有一定的社會背景。《中國文物報》於同年的8月31日,刊載了他的《生活沒有旁觀者》。文中對停工現場的一些不良現象進行了披露。

2006年的冬天,他和羅哲文、謝辰生受中國文物學會的委派,協助南京軍區進行文物建築的普查和營區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制定。由他起草、謝辰生指導,經軍區各大部門首長的申閱和專家學者多次論證,於2007年9月13日出台《營區文物保護管理辦法》。《中國文物報》11月21日頭版頭條——以「首部軍隊營區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制定施行」為題,作了專題報道。報紙同時刊登了《人民軍隊保護文物的傳統在發揚》的評論員文章,高度評價了這一辦法的施行。

二十餘年來,作為中國文物界的守望者,丹青沒有辜負羅哲文恩師對他的厚愛與培養,他一直堅守在文化保護的陣地上。他身體力行,用鮮活的事例感染周圍的人們。

這么多年來,有關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的文章、論文和以散文手法弘揚祖國歷史文化的專著,數百萬文字記載了他走過的人生之路。他的《情泊吐魯番》第二部又將在年內出版。另一部專談名鎮保護的27萬字大散文集《品味同里》也將出版。

G.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如何向外國人展現出我國的歷史文化呢

我國從復1987年開始參加世界歷
史文化遺產制申報活動,截止到2001年1月份,已擁有27處世界歷史
化遺產。我國擁有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四位,名列意
大利、西班牙、法國之後。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
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
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
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
產三個類別。由於被評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後,能夠帶來巨大的無形
資產和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能夠促進當地的旅遊業的發展,因此,
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參加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申報。中國參加世界歷
史文化遺產的審報雖然起步晚,但是由於本身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多
彩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加上最近幾年各地對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保護
的重視,中國入選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數量逐年增加,名次逐漸靠前。

H. 如何看待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

總之,要好好保護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現在被破壞的太厲害了
要加強宣傳,加強教育

歷史文化傳統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現代城市發展建設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

城市歷史文化傳統不僅直接影響過去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時代的城鎮或歷史街區,不同風格的建築和歷史古跡,以及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藝、戲劇、服裝等傳統文化還構成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為現代城市建設提供借鑒和啟迪。我國現有660多座設市城市,1800多座縣城,還有上萬個建制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依託歷史已有城鎮、集市、村落而發展演變過來的。對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無論規劃構思、選址布局、建設標准、建築風格等,也都深受過去已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歷史文化傳統對現代城市發展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現代城市發展選址立地奠定了基礎。我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總結提出相當科學的城市選址原則。如《管子·仲馬篇》講,「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要求城市選址或要近山,或位於廣闊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證用水,又要便於防洪等原則。古代許多城市都經過「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科學選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從永定河畔,盧溝橋頭,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門北至鍾、鼓樓,以故宮為中心展開,自元朝以來迄今基本未變。蘇州古城至今2500年,號稱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變。這些歷史上成功選址,延續發展至今的城市,成為現代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第二,古城歷史文化為現代城市建設積累了豐富的規劃建設經驗。如始於《周禮·考工記》而後逐步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規定的天子王城城牆邊開三門;城中道路,橫豎九條(九經九緯);道路寬度,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宮城居中,左祖(廟),右社(廟),突出軸線,對稱發展等規劃原則,從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較嚴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種著眼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城市規劃分區原則,也對後世城市的規劃建設影響很大。《管子·小匡》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柱石)也,不可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處士,必於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實際上,我國許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區。如歷代王城、諸侯城一般都有內外兩城,內城是諸侯與國君的王宮和重要官署,外城則分布有官吏王府區,平民、商人居住區,還有冶煉製作等工業作坊區,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書院、會館區之外,還分別設置有珠市、燈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騾馬市等,有的作為街道名稱延續至今。這種分區規劃的思想,雖然不能與今日的規劃原則相提並論,但作為古代的規劃思想和歷史遺產對現代城市規劃仍有重要的啟迪。至於我國古代的磚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體系,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發展古代建築技術,推陳出新、繼往開來,都有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第三,古城歷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與風貌,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許多歷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文物連同那些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方特色的戲劇、文藝、服飾、語言、飲食等文化等傳統,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些城市的傳統風貌與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啟迪現代城市發展。試想如果北京沒有故宮和眾多皇家園林,沒有極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統;拉薩沒有布達拉宮;敦煌沒有延續千年的石窟壁畫,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們獨特的精神風貌。如同彩繪褪去了色彩,名人丟掉了靈魂。而它們的留存卻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我們現代城市建設提供了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我們向人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與歷史教材;三是為我們提供了促進國際交往的紐帶和發展現代旅遊事業的重要資源。

二、繼承傳統特色,保護文物古跡,發展建設現代城市

我們已邁進二十一世紀。經濟國際化,工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廣闊的空間,更高的水平上展開。現代城市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如何處理好現代經濟發展、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關系,顯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連續的歷史,城市今天的建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已有的基礎。發展不能割斷歷史。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跡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該堅持這一總原則。

為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更好的繼承傳統,借鑒歷史,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正確處理好現代城市建設與保護傳統歷史文化的關系,國際社會在20世紀20年代就制訂通過了《雅典憲章》,到80年代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於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其間還有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組織,多次就保護和修復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古老村鎮、古建築、古城景觀風貌、古園林遺址等,通過決議,發表宣言,要求各國政府、各地人民,都應把保護歷史遺產作為自己的義務。強調這不僅是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遵照我國政府頒布的有關法令,我們在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概括起來這些基本原則是:

1.確認任何地方的歷史城鎮與域區,都是人類整個遺產的組成部分。保護這些遺產,是當地政府與人民繼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傳統,開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們履行國際義務,保護人類文明史,保護我們民族的長遠利益應盡的一份責任。保護是義務,保護應納入當地經濟發展的政策,列入當地城市或區域規劃。

2.保護古跡,保護傳統,保護環境,要形成一體。歷史城鎮與城區的保護不是孤立的,它應包括位於城鎮地區內的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跡群,還包括古跡古建築或古遺址的周圍環境與空間結構,特別是以街道和街區來體現的城市結構和形制,古建築物周圍環境的綠地和空地,建築物或遺址的體量、風格、色彩、外貌,城鎮和城區周圍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環境空間等。對保護對象、保護范圍統一規劃,劃出絕對保護區和相對保護范圍,分別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和保護辦法。

3.要保護、恢復和利用相結合。對歷史城鎮、歷史街和古建築,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恢復和利用。如闢作旅遊景點等,使之具有現代經濟意義,具有新的生命力。關鍵是要確保避免不適當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變其歷史真實性的重建、新建。堅持在保護前提下,吸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予以維修,適當利用,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保護不要影響發展,發展亦不得破壞保護。

4.開辟新區、保護舊城。在工業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城市迅速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建築密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歷史城鎮或歷史街區遭到破壞,在規劃上宜採取離開舊城,開辟新區的原則,以達到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歷史意義的舊城區,建現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榮,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區衰落。舊城改造應慎之又慎。在仔細調查地上地下歷史建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保護區與保護地段范圍,並給於財力上的保證。要以新區的開發,為古城老區的維護提供財力幫助。

5.鼓勵民眾參與歷史城鎮和有特色街區的保護。歷史城鎮文物古跡集中,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民族特色的街區、建築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地等,深居於群眾之中,構成當地民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文脈,要制訂措施,鼓勵民眾參與保護。

三、堅持歷史文化傳統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在保護歷史古城或有歷史價值的街區工作中,面臨的最大最經常的矛盾,是如何處理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比如歷史上的老城區人口不斷增加,導致老區添建翻建、新建建築不斷增加,破壞了老區的風格與面貌。現代化經濟、社會、文化活動,特別是現代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佔用了大量歷史古建築,使其遭到破壞,現代化高層建築的插建、現代交通的發展、填埋古河道、拓寬舊街巷,破壞了歷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現代化建設與保護歷史古城矛盾的具體表現,還有經濟財力上的矛盾。保護維修古跡、古建築,歷史街區,往往需要注入可觀的資金,還要限制其發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有這些都成為把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拓對立起來的理由,但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實,只要我們換一種思路來思考、換一種方法來處理,也許上述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並進的原則,古城內工業(十年動亂時不大的古城內有工廠500多家)搬遷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開放古園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風貌局部得以恢復和延續,城市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位於古城以西的新區古城以東的工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甘肅的敦煌,古漢朝時期的邊陲城鎮,歷朝歷代累積雕塑繪畫,使敦煌壁畫成為廣大民群眾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觀光勝地,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築、繪畫的百花園,該市財政的直接收入1/3來自旅遊。保護敦煌壁畫這座千年文物聖地,成為當地政府與人民的自覺行動。義大利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以古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龐貝古城遺址為代表的眾多名勝古跡每年吸引著大量遊客。保護古城古跡、發展旅遊經濟,成為意政府重要經濟來源。其旅遊人數接近該國總人口的一半,旅遊收入已佔到該國財政1/3以上。意歷屆政府都將保護古城古跡與發展經濟融為一體。中外經驗都證明保護歷史文化傳統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歷史舊城與開發建設現代化新城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只要我們採取辯證的思維,又有靈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本地特點的具體形式。我們要吸取一些國家,一些地區在發展的初期,只重現代經濟,不重視民族傳統;只重物質建設,不重視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長遠與未來持續發展的教訓。須知,歷史城鎮、老街區、古建築,一切歷史上的文物古跡是不可再生的。也許一時經濟發展了,面對不復存在的珍貴歷史文物,已無計可施了。現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資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來刺激旅遊,這一方面說明保護古跡與發展現代經濟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類認識,經過曲折與教訓後的遺憾與無奈。

I. 為什麼我國文化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而西方文化更重視個體利益。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深遠回,其根源可以上溯答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為其文化基礎,這種文化總的表現為:注重個人修養,注重道德力量,反對武力,注重與他人、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精神的超脫,以「仁」和「孝」為社會核心。同時更注重於自給自足的內向型文化,清朝時的閉關鎖國正是其體現。 而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礎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受基督教影響深遠,看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注重實踐和探索,跟中國人喜歡對生命本源的哲學思考不同,他們更注重於對自然的探索和求證,從物質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愛」為社會核心。同時具有開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開辟時對新大陸的侵略為代表

與我國歷史文化重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