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漢時期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引自網路
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建立封建統一的國家,廢除了奴隸制度,開啟了封建社會的新篇章,但是漢朝才真正奠定了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基調,漢朝上下600年歷史可以分為東漢和西漢,劉邦是西漢的創始人劉秀是東漢的創始人,在兩漢思想文化進入了高度發展,提到漢朝就必須提及董仲舒這個人,他的名字已經和兩漢緊緊的捆綁在一起。
董仲舒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說,漢武帝接接納了他的觀點,因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儒家思想的觀點十分契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很多觀點,在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在維護漢武帝的地位,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真正讓儒家學派發揚光大的就是董仲舒,漢朝時期也確立了儒家思想作為封建主義正統思想的基礎。
漢武帝時期還有另外一個歷史名人司馬遷,他撰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上千年的歷史。
『貳』 漢朝時期的古代名人
1、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的背景:當時在巴蜀一帶,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學名為:妖邪)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
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帶流傳的張天師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的。
張道陵,初名張陵,後改今名。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
漢順帝時永壽元年在鶴鳴山創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台山(又名天柱山)飛升,傳說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
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斗米,當時又有稱五斗米道(編者按:實際上多用是蔑稱,但是初中課本稱之為五斗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
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
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裡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松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但是讓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2、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新體例,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全書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在構書體繫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規矩法度清晰、體例整齊合理,更易使人效法,開啟了官方修史的端緒。
通過敘述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事跡,全面地展現了西漢盛世的繁榮景象和時代精神風貌,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藝術特色上,《漢書》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平鋪直敘過程中寓含褒貶、預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確,形成了和《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
3、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
司馬相如還掌握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並通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
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由於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司馬相如的辭賦呈現出了斑斕多姿的藝術風貌,從而獲得了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
兩漢賦作家中,以司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賦甚至成為漢大賦創作的範式,故研究司馬相如辭賦創作的特點,對研究漢賦乃至整個漢代文學,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4、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雜記》記載),齊地菑川人(今山東壽光南紀台鄉人),為西漢名臣。
其少時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學,謹養後母。漢武帝時期,先後二次被國人推薦,征為博士。十年之中,從待詔金馬門擢升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後被任為左內史(左馮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孫弘於相位逝世,謚獻侯。
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為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其在職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並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曾著有《公孫弘》十篇,現已失佚。
公孫弘是公羊學家,他沒有留下自己的理論著作,其思想主要在他的賢良對策中反映出來。
公孫弘的最高哲學范疇是「和」。公孫弘認為任何兩種事物都是對立的,但又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便是「和」。在社會政治領域中,人主和百姓是兩個對立的階級,但人主如「和德」,百姓就會「和合」,從而達到一種天下太平的和諧局面。
作為社會領域中的個人來說,心同氣、氣同形、形同聲都是相互對立的,但「心和」就會「氣和」,「氣和」就會「形和」,「形和」就會「聲和」。同時,公孫弘又通過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把人同天地聯系起來,得出「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的結論,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公孫弘認為,「和」不僅存在於社會領域之中,也存在於自然界之中,「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蓄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既然「和」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統治者應把它作為最高政治理想。
公孫弘認為,統治者只有把握住「和」,才能使「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局面。
從「和」這一哲學范疇出發,針對漢武政治,公孫弘提出了治國安民的八項主張。這八項主張實際上講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國家要節儉,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生產與生活條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任人唯賢,賞罰分明,使官盡其責,人盡其才。
5、蔡倫(?-121 )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叄』 我國古代的歷史文人中屬於兩漢時期的是
著名文人蔡來邕、賈誼、嚴忌、枚乘、司自馬相如、枚乘之子枚皋、王褒、
當時最著名的辭賦家是王褒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
枚乘(?~前140),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淮陰人。枚乘因在七國叛亂前後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
『肆』 漢朝有哪些歷史人物
1、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了一些消極作用。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的聲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
2、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3、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倫兼任尚方令時,掌管尚方,這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
因史書記載闕如,如今已無從考證這個任命是怎麼發生的,但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正確的任命之一。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個時代製造業最高水準,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他的個性、愛好以及他在工程技術方面的過人天資,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得到井噴式的展現。
4、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
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5、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伍』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孔孟(孔子、孟子)、墨翟、老莊(老子、莊子)、韓專非子等等,屈原、宋屬玉等人對楚辭貢獻巨大.
兩漢時期:擅寫賦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安七子(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陳琳、劉楨、蔡琰)、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山水詩人(陶淵明、謝靈運等)等等.
隋唐五代:初唐陳子昂、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李白、杜甫、王維、高適、王昌齡、孟浩然等,中唐白居易、元稹、孟郊、柳宗元、劉禹錫、賈島等,晚唐小李杜(杜牧、李商隱)、皮日休等,五代李煜等.
宋元時期:北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三蘇(蘇洵和蘇軾、蘇轍)等;南宋李清照、岳飛、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等.元朝關漢卿、元好問、馬致遠等,主要是曲.
明清時期:明宋濂、湯顯祖等,清顧炎武、袁枚、納蘭性德、蒲松齡等
近代:龔自珍、魏源、梁啟超等
『陸』 歷史名人屬於兩漢時期的有誰和誰
兩漢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當屬高祖劉邦和軍師諸葛亮。
『柒』 老子屈原華佗孔子李斯孫武張恆董仲舒屬於兩漢時期的是
老子屈原華佗孔子李斯孫武張恆董仲舒屬於兩漢時期的是:華佗、張衡、董仲舒。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漢末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喜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雲(揚雄字)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元111年(永初五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徵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於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歷法,製作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寫得較為詳細明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捌』 我國古代的一些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屬於兩漢時期的是
司馬遷,司馬相如,班固,揚雄,漢武帝(他寫詩歌也不錯),劉安
『玖』 歷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 哪些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孔孟(孔子、孟子)、墨翟、老莊(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屈原版、權宋玉等人對楚辭貢獻巨大.
兩漢時期:擅寫賦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安七子(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陳琳、劉楨、蔡琰)、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山水詩人(陶淵明、謝靈運等)等等.
隋唐五代:初唐陳子昂、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李白、杜甫、王維、高適、王昌齡、孟浩然等,中唐白居易、元稹、孟郊、柳宗元、劉禹錫、賈島等,晚唐小李杜(杜牧、李商隱)、皮日休等,五代李煜等.
宋元時期:北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三蘇(蘇洵和蘇軾、蘇轍)等;南宋李清照、岳飛、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等.元朝關漢卿、元好問、馬致遠等,主要是曲.
明清時期:明宋濂、湯顯祖等,清顧炎武、袁枚、納蘭性德、蒲松齡等
近代:龔自珍、魏源、梁啟超等
『拾』 屬於兩漢時期的是誰
兩漢時期的歷史名人:
1、西漢時期東方朔,東方朔其實不姓東方,他的本姓是張,又叫張曼倩,是如今的山東人,他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謀略家。
2、兩漢時期的道教人物,張道陵,道教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第一代天師,被道教尊奉為太師,其子張衡為二代天師,道教稱嗣師,張魯為三代天師,道教稱是師。 這一時期不但有天師張家傳人,也涌現出了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以及魏伯陽、馬明生等重要道教傳人。
3、茅盈,西漢咸陽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記其少時修道於恆山,有異操,後隱於句曲山。 茅盈修煉服氣、辟穀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
4、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名翱、號伯陽,又號稱牙子。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記載,出身望族,喜修煉丹術道法。 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五相類》,雜揉《易》學、黃老之說
5、張衡,道教第二代天師,字靈真,漢永壽二年襲教。《三國志張魯本傳》稱:「陵死,子衡行其道。」衡少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精修至道,不與世接。
6、張角,東漢末太平道的創立者。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奉黃老道和《太平經》,以符水咒法為人療病。 熹平年間,張角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
7、張魯,道教第三代天師,字公祺。漢獻帝初平年間,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同取漢中。得據漢中後,實行政教合一,大力傳播、壯大教團組織,教民誠信不聽欺妄。
8、馬明生,東漢時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稱作馬鳴生,本姓和,字君賢。《馬明生真人傳》、《詩紀外集》載其少時為縣吏,捕賊受傷,遇太真王夫人,用仙葯治癒,乃棄職隨夫人執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