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州的歷史是怎麼找的啊;;
貴州歷史
在中國,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發現,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差不多都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這說明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在勞動生活中創造了貴州遠古文化。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從文獻資料提供的情況來看,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簡稱「黔」。今貴州的部分版圖,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王朝在此設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貴州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全省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轉戰貴州高原,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更多可以到這里看看
http://www.chiyou.name/page/zy/whyz.htm
http://babyclub.women.sohu.com/r-xizang-39721-0-2-0.html
『貳』 貴州歷史發展起源
中文名稱
貴州省
外文名稱
Guizhou Province
別 名
貴、黔
行政區類別回
省答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
政府駐地
貴陽市
電話區號
0851~0859
地理位置
雲貴高原東部
面 積
17.6167萬平方千米
人 口
3520.04萬人(2015年)
方 言
西南官話、貴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叄』 貴州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貴州,又以貴山得名,由於貴州這一塊地盤古代叫做黔中,所以也簡稱為黔。貴州的省會是貴陽市,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東邊是湖南省、南邊是廣西、西邊是雲南省、北邊是重慶市與四川省。
貴州建省納入為中原王朝的統治范圍,只有幾百年的歷史。那是在1413年,也就是永樂十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鄭和下西洋,第二件大事就是貴州設立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省級自治區,被劃分入十三個行省之一。這樣,貴州才真正屬於中原王朝的領土,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
於是,明成祖朱棣下決心解決土司與中原王朝的矛盾。在永樂十一年派大軍攻打貴州,解決了土司的戰亂事件。之後,把思南、思州宣慰司都廢除,將其分設八府四州。同時,在貴陽正式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這樣,貴州建省,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歷史。
『肆』 貴州省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1413年——應該作為貴州省情歷史常識,讓人們記住。
那是永樂十一年,距明開國已經45年,大明帝國如日中天。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兩件大事:一是貴州設立布政使司,貴州第一次有了省一級政區建置,成為全國第十三個行省。二是那年冬天,鄭和揚帆遠航,開始了第四次下西洋。
這是巧合,但也有其必然性。因為對內推進大一統事業與對外開拓海上,宣揚國威,恰好表明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卓有作為之君。
貴州建省,是貴州歷史的轉折。
貴州在元代分屬於四川、湖廣、雲南三省。其實,在元之前,貴州又何嘗有統一行政建置。就拿「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來說,那個最大的夜郎國亦非古貴州惟一的政權。秦時的今貴州分屬於巴、蜀、黔中、象四郡;漢時分屬??、武陵等四郡。隋唐設經制州與羈縻州。在州之上,唐代設大行政區叫做道;宋代設路。貴州先後分屬於幾個不同的道與路。所以,從秦漢至元一千六七百年間,貴州始終是周邊政區鞭長莫及、分合多變的邊地。形成這個歷史現象,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古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後,長期未能產生建立統一政權的內在經濟動力與足以統領全境的內在政治實力;二是長時期里中央王朝未遑開拓經營貴州,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其鞏固與發展是有個漫長而不平衡過程的。
到了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情勢有了大的變化。元代疆域遼闊,武功極盛,在貴陽建立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以控扼黔中。在全國大興站赤(蒙古語,即驛傳),四川、湖廣、雲南三省的驛道都通過貴州。貴州作為西南交通樞紐與軍事重鎮之勢初顯。進入明朝,朱元璋為了統一南北,鞏固西南,十分重視貴州。當時,元朝梁王尚盤踞雲南,不肯順服。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大將軍,率30萬大軍取道貴州進攻雲南。第二年正月,平定雲南的捷報傳到京城,朱元璋比較清醒,在他給傅友德的詔諭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倘若靄翠等不盡服,「雖有雲南,亦難守也」(靄翠即貴州彝族領袖,奢香的丈夫)。為此,朱元璋一方面團結貴州各少數民族上層,一方面留下征南大軍大部分兵力駐守貴州,遍設衛所,建立屯田,把軍事控制與農業開發結合起來。相應地在貴陽設立了全省最高軍事領導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這樣,貴州建省便呼之欲出了。
不過,什麼時候建省,還要選擇時機。明初今貴州土地上有四大土司:貴州宣慰司,思南、思州、播州宣慰司,各雄一方,互不統屬。開國後,對土司採取安撫方針,局面比較穩定。永樂年間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了爭奪土地,從互相攻戰釀成叛亂。這件事充分暴露了落後的土司制度與建立政制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明成祖以此為契機,下決心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派遣貴州都指揮使顧成將軍率兵5萬平息動亂,斷然宣布廢除思南、思州兩土司,將其他分設八府四州。同時,在貴陽設立貴州布政使司。明初行省實行三司制: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都指揮使司相當於省軍區,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監察。後來才有總督、巡撫之設。所以,成立布政使司,即標志貴州行省的建立,這個「省政府」,比「省軍區」晚建31年。可見,貴州建省,首先是出於軍事、政治的需要。剛建省時,面積比現在少三分之一。黔北、黔西北許多地區還歸四川,黔西南有些地方屬廣西。省域主要包括東面新開八府,西面的貴州宣慰司及安順等三州,驛道一線相通,狀如一個啞鈴。轄區人口不過一百數十萬,財政收入不比江南一個大縣的多。到了萬曆年間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才將播州土司改土歸流;清雍正年間將原屬四川的遵義軍民府和烏撒軍民府劃歸貴州,又將原屬湖南的天柱、鎮遠等六衛及原屬廣西的貞豐、安龍等數縣劃入貴州,才形成今天規模的貴州省。貴州建省與改土歸流,結束了過去大小土司各自為政的局面,政制與中原並軌,中央政府政令直達全省各地,貴州能夠以行省向中央發言,這對國家統一與貴州社會進步無疑都具有深遠意義。
『伍』 中共在貴州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是什麼歷史的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版革命問題的一次極權其重要的擴大會議。
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
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這次會議開始確立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陸』 貴州的政治
貴州省主要領導一覽表官銜姓名到任時間籍貫畢業學校/最後學歷省委書記 陳敏爾版 2013年1月 浙江諸暨 中央黨校研究權生 省長孫志剛 2016年1月河南滎陽武漢大學常務副省長 秦如培 2005年7月 貴州江口 大學 副省長 蒙啟良 2013年2月 貴州都勻 中央黨校研究生 副省長 慕德貴 2012年1月 吉林集安 大學 副省長 劉遠坤 2013年1月 貴州晴隆 中央黨校研究生 副省長 陳鳴明 2013年1月 貴州貴定 在職研究生 副省長 何力 2013年1月 貴州貴陽 在職研究生 副省長孫立成2015年1月河北交河人大學秘書長 唐德智 2011年3月 四川綿陽 大學 備註:表格信息來源於貴州省人民政府網,截止日期2016-1-30。
『柒』 關於貴陽的歷史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明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和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築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九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於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設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屬於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相當於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劃歸貴陽市轄
『捌』 誰知道貴陽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後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並,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貴陽).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明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曆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治貴陽。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和4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雲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築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築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築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
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築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九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於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設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屬於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
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貴築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築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雲鎮,相當於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雲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劃歸貴陽市轄
『玖』 一篇貴州省都勻市的歷史政治文化的論文,2000字以上
貴州省都勻市的歷史政治文化的論文有什麼要求。
『拾』 試述明代是貴州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貴州省建於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全國是比較早的。「行省」的建置始於元代,當時全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是中書省,因版圖遼闊而於各地設立「行中書省」,代行中書省職權,於是才有省一級行政建置,稱為「行省」,簡稱「省」。元代除大都(今北京)附近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屬「腹里」之外,分全國為十一行省,西南設有四川、雲南和湖廣三行省,今貴州之地分屬以上三省,納入了行省管轄范圍。明代在元代的基礎上增設兩省,於北京和南京之外,建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廣、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河南、山西、山東十三布政使司。明朝實行地方分權,在一個省區之內,設布政使司管理政務,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提刑按察司負責監察刑審,分別直屬中央,故十三布政使司即十三省。
貴州建省之初,只有八府、四州、一宣慰司。八府即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後並入黎平府)、石阡府、思南府、銅仁府、烏羅府(後並入銅仁府)、鎮遠府;四州即鎮遠州(後並入鎮遠府)、安順州、鎮寧州、永寧州(今關鈴);一宣慰司即貴州宣慰使司。地域大抵相當於今貴州的1/3。後增設貴陽、安順、平越(今福泉)、都勻四府。至明末貴州發展為十府、九州、十四縣。清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始將四川所屬遵義府,湖廣所屬平溪(今玉屏)、清浪(今鎮遠清溪)、鎮遠、偏橋(今施秉)、銅鼓(今錦屏)、五開(今黎平附近)六衛及天柱縣劃歸貴州,又將原屬廣西的荔波縣及紅水河以北之地(今貞豐、羅甸、冊亨、望謨)撥屬貴州,貴州的疆界從此確定。盡管我國行政區屢有變遷,但明代的十三布政使司有貴州,清代十八省有貴州,民國時期二十九省有貴州,現今的二十三省、五自治區、四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中仍有貴州。六百年中貴州省的建置始終未變。
貴州省的建立與它在西南的戰略地位有密切關系,它處在四川、湖南、廣西、雲南四省區之間,歷來被稱為「西南之奧區」,即西南交通、軍事的沖要之地。貴州自元代開設驛道以來,湖廣通往雲南的驛道干線經過貴陽,川黔、黔桂驛道也在貴陽交會,因而成為「西南大通道」,不但西出東進、南來北往必經貴州,而且還是通往緬甸、印度及寮國、柬埔寨等國的交通要道。明朝之所以把貴州列為十三布政使司之一,目的就在於「開一線以通雲南」,在鞏固雲南邊防的同時,加強與四川、廣西的聯系。對貴州區位的重要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有清醒的認識。明初征討盤踞雲南的元朝小梁王,明朝大軍自湖廣經貴州鎮遠、偏橋、貴陽、普定(今安順)、普安(今盤縣)而入雲南,偏師自四川敘永經畢節、烏撒(今威寧)堵住雲南出口,逼小梁王在曲靖決戰,一個多月後平定雲南。雲南既克,朱元璋最憂慮的,就是如果不能穩定貴州,「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於是沿驛道干線設立衛所,派重兵把守。明成祖繼以軍事為先導建立貴州布政使司。
建省後實行「軍政分管,土流並治」。